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通用11篇)
1.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篇一
聚焦——关注学生午餐(下)
城市学生肥胖发生率上升,高血压等慢性病低龄化——
“营养午餐”营养吗
1.100多万学生吃上营养餐
城市儿童少年脂肪供能比为35.7%,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0%的上限
‚我最喜欢吃牛肉‛、‚我不喜欢吃冬瓜汤里的虾皮‛……刚刚拿到午餐的学生们,开始唧唧喳喳地对午餐进行评论。这是发生在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一(2)班教室里的一幕。
学生的盘子里,盛着土豆烧牛肉、炒卷心菜和冬瓜虾皮汤。‚我喜欢喝罗宋汤,还有茄汁肉片。‛坐在前排的张家榕嘟囔着,显然今天的菜不太对他的胃口。而坐在后排的赵轩墨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学校里的饭菜好吃,我有时要添两次饭。我最喜欢吃炸鸡翅,但学校里没有。以前我体重70斤,现在已经快到80斤了,同学们都叫我‘大胃王’。‛坐在角落里的朱一鸣说。
班主任成琴老师说,有些学生很挑食,有些学生则来者不拒,有些学生体重增加太快,以至家长要求给学生‚少添饭‛。
在2011年体检时,闸北区三中心小学男生超重51人,肥胖57人,两者占男生总人数27.6%;女生超重47人,肥胖38人,两者占 女生总人数19.5%。而男生营养不良人数为7人,占1.8%,女生为13人,占3.2%。
调查表明,上海青少年的体重低下、营养不良发生率控制良好,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几乎为零,但超重、肥胖发生率近年来则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学龄期男孩子的超重肥胖发生率超过20%。
从1989年起,学生营养餐在全国示范推广。上海是全国率先开展营养午餐的城市之一,目前上海95%的中小学生选择的是学校营养午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室杜松明博士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浙江等20多个省份开展了学生营养午餐工作,吃上营养午餐的学生达100余万人。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说,学生营养餐是在城市实施的以供给午餐为重点、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营养改善专项计划。营养餐根据中小学生在生长发育期间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通过营养工作者的指导和计算,由学校食堂或企业提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膳食营养摄入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2002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儿童少年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占全天摄入能量的比例为35.7%,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30%的上限。
马冠生指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成为 威胁城市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推广营养午餐,可以避免营养过剩和微量元素缺乏。
2.学生对口味满意度低
应研究学生的口味和消化特点,制作“口味好、有营养”的午餐,使学生营养餐形式多样化
11岁的小明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武圣路,他总是抱怨学校的饭难吃。每天下午放学回家,29路公交车成为他补充营养的地方。通常情况下,奶奶给他带一包干吃面、两根香蕉、两盒酸奶,几分钟就被他消灭干净。奶奶说,在学校不好好吃,再不带点加餐,孩子饿得受不了。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翟凤英曾对北京59所学校1800多名学生营养午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营养餐总体剩余量为29%,主食、面点、肉菜、素菜、汤的剩余率分别为28%、16%、22%、41%、3%。1周中没有剩餐的只有16%,1周中剩餐5次的占26%,26%的学生每餐都剩。剩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营养餐的口味满意度较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博士陶晔璇曾做过一个营养午餐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收的1089份问卷中,有31.3%的小朋友能吃完所有的荤菜。吃不完的原因,一半是因为量太多。有关荤菜是否太油腻的问题,选择‚是‛的占了1/3。
陶晔璇认为,目前学生营养餐口味还无法满足中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由于学生午餐采用的是大锅烹调、提前分装的形式,很多蔬菜在到达学生餐桌旁时,已经色香味尽失,无法被孩子们接受。因此,不易变色变味的茄果类、菌菇类蔬菜和浅色蔬菜,应在学生午餐中适量增加。
杜松明认为,推广学校午餐,一定要重视解决营养与口味之间的矛盾,研究学生的口味和消化特点,制作‚口味好、有营养‛的午餐,使学生营养午餐形式多样化。
翟凤英提出,营养午餐除保证安全卫生外,还应保证色、香、味、形符合学生的要求。学生剩餐率高、满意度低,说明改进学生营养餐的质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杜松明说,日本学校在制定食谱时,使其尽量接近日常饮食,各种食物搭配合理且构成多样,营养平衡。政府要求各年龄段食谱必须有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特别提倡食用含钙及微量元素高的小鱼类。学生餐重视搭配蔬菜、水果,并适当控制肉、蛋、糖的数量,还搭配了学生平时爱吃的零食。这种在传统日本餐的基础上吸取了西餐长处的午餐,保证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3.实施学校营养师制度
统一学校午餐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学校午餐各个环节的监管,将学校午餐“不营利”原则法律化
‚我们每周都会把本周菜谱公布在学校门口,以便家长给孩子们安排晚餐‛,闸北三中心小学服务保障中心主任胡伟东介绍说,‚学生很喜欢吃油炸食品,但不能多吃,顶多一周吃一次。‛
今年5月,‚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校的营养健康培训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启动。按照计划,培训将在三个月 内为全市2911所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营养师提供一系列的营养相关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合理膳食与健康、学生午餐的合理设计和烹饪技巧等。
陶晔璇指出,一年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大约是180天,而午餐只占了全天饮食的30%—40%,这也意味着学校午餐只占全年饮食摄入的1/5。所以,更重要的是吃好早餐和晚餐,安排好假期里的一日三餐。学校应根据本周的午餐食物构成与营养素含量,给出相应的早餐和晚餐建议。重点包括学生在家时蔬菜水果、鱼虾类食品和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蔬菜种类选择、家庭烹调指导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午餐更有营养。
马冠生提出,尽快出台学校午餐的相关法律。统一学校午餐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学校午餐各个环节的监管,将学校午餐‚不营利‛原则法律化。
杜松明建议,我国应实施学校营养师制度,要求学校午餐供餐企业、学校食堂和配餐中心必须配备营养师,坚决执行营养师配餐制,同时加强对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进行营养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于合理膳食的知识水平,普及营养知识,扫除‚营养盲‛。
马冠生说,营养知识的匮乏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学生们的生长发育。因此,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记者 王君平王有佳)
2.关注儿童阅读聚焦学力发展 篇二
黄河分校高芬芬执教的《走进苏轼》,以苏轼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引导学生对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定风波》的品读和吟诵,感悟苏轼的多情与豪放。课程最后,高老师引导学生读名家全集,推荐了李煜和辛弃疾的全集。这节课,为我们呈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典范,也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思路:不在字词句段上刨根问底,而要海量阅读,不求甚解;传授方法,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同时,这节课还启发我们要灵活开发校本、班本课程,学生课堂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我认为,不求甚解可以,但必须了解大意,否则影响阅读兴趣,诗词里面的典故有必要作简介。
徐州铜山行知实小特级教师黄兴安沿着前课《走进苏轼》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通过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到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衔接近乎完美。黄老师课的最大特点是出示阅读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边读边圈注,从宏观出示任务,从微观引导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列举了从性格、工作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追求等等,也留给学生补充新思路的机会。他的评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重复,他认为是较好的强调。
沭阳二实小特级教师李彩香执教的《黄鹤楼送别》真实而灵活。在引导学生概括大意时,预设的一句话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当学生漏掉时间,李老师出示课件及时调整,再引导补充,展示了大师的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寻找散落文中的诗句时,她能站在学生角度,分解难点,逐步突破。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以岸边景物的身份理解诗人心情,进行说话训练,师生自由吟唱古诗,把课堂推向高潮。
在主题沙龙中,孙向阳老师主持台上九位特级教师,针对儿童阅读现状,寻求发展学力的途径。各位名师间思维碰撞,不断给观众推开一扇扇窗,让我们领略阅读教学那明媚的天空。苗彩成校长正在推广方便式阅读,像超市书架一样在走廊摆满书柜,学生随时可读。在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保持阅读动力方面,专家们提出推荐、伴读、专题讨论等方法。最后,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陈红副校长作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专题讲座,让我们领略了共生与差异的魅力,引领我们自己与自己比,扎根课堂,教书育人,向着更高处迈进。
3.聚焦课堂关注教学提升质量 篇三
——青树中学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侧记
今春开学以来,为了强化落实县教体局发起的“教育质量促进年”活动,青树中学紧锣密鼓的开展了“校长进课堂 强力抓质量”活动。校领导身先士卒,走进课堂,关注教学,仅20多天就听课评课40余节。校领导的率先垂范,带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推门听课制”唱响了青树中学“以教学为中心”的主旋律,全校迅速掀起“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夯实基础,提升质量”的教育教学大比拼的热潮。
更新理念,质量立校。结合学校的实际,为了使“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思想,学校领导加强对教师每周3小时的政治业务培训、师德教育学习:树立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典型;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让“打好基础,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各展其长,人人可以成才”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为了提高青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确保校长和其他教师“随时推门”听课活动顺利实施,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学校早早确立以校长瞿海记为组长、副校长和各处室主任为成员的学校领导机构,实行专人考核管理。
保证时间,形成规范。学校认真落实了校级领导、中层
干部、年级(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的听课节数,做到天天有人推门听课,随时有人检查课堂教学情况,个个深入课堂,人人关注教学。学校文科组、理科组、英语组等学科教研组长也及时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安排所有教师全员赛教。
严格要求,注重实效。青树中学大力推行学校领导及教师“推门听课”制度,要求全体教师备课上课必须做到:吃透教材,精心备课;研究学生,生动上课;强化训练,人人过关。同时检查教师备课、学生作业及教学常规工作,并针对听课情况,及时与执教人员进行交流、评议。听课的领导和教师评课时必须提出至少一条与众不同的看法。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走出请进,学习先进。“走出去”就是派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先后到龙岗中学、高台镇中、铁佛中学等学校去“取经”,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班级管理和工作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请进来”就是诚请先进学校的优秀教师到青树中学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们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4.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篇四
盐城市义丰小学王晓明 10月20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盐城市教科院在响水第二实验小学举办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小学科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活动期间我有幸听了12名老师上的科学课,正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我兼教科学的教师来说受益非浅。其中我觉得在这12节科学课中上的尤为突出的是来自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吉明燕老师为我们上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比较严谨
首先她的导入,拿出一朵两种颜色的花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花会这样吗?” 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兴趣。接着,他由一段录像引入新课,介绍一朵花为什么有两中颜色,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活动,第四个环节是课堂小结。第五个环节是课后延伸。
2、细节处理得比较好
如在学生做毛细现象实验的时候,为什么细玻璃管水能往上爬?粗玻璃管水不能往上爬?吉老师讲得非常细致、仔细。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则是长期的,而且必须在探究中形成。针对此现象,通过精心研读相关书籍,结合实践,围绕怎样使科学探究更有效进行了认真总结思考,与同行师友交流探讨。
一、有明确的活动方案
在学习活动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研究《神奇的水》一课时,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拿着一杯水在那玩一节课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
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悬殊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
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调控作用。对各个小组进行激励,并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协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不同的声音》一课时,我让全班分成8个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声音多,强调讨论时声音要小,不然别的小组就把你们组的发现给听去了。结果各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参与,悄悄的交流对声音的发现,60多人的教室静悄悄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竞争,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会进一步启迪思维,激发创新,使各个组圆满地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到与别人交流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结构性的材料和方法指导
结构性的材料能使学生的活动更好的开展,材料的提供也需要讲究时机。材料必须组成与概念相关的结构。如在学《有趣的磁铁》一课时,给学生提供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铝块,这些材料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磁铁和铁、镍能产生相互作用,而与铜、铝却不能发生作用,学生在支配这一组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便是磁铁的特性。因此,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与所学的概念组成相关的结构。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不要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哪杯水多》时,首先要让学生想出比较哪杯水多的方法,然后再将老师准备的材料发给学生。如果提前将杯子或量筒发给学生,学生只会根据你提供的材料来想方法,不但限制的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激发学生深度参与
有学者指出,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经常“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是有“温度”而无“深度”,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在科学课堂上也不少见。我们经常提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能浅尝辄止。首先研究问题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注
意,创设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或学生之间产生异议,有了好奇心就可以更好地参与,积极地思考。同时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水平,太简单的问题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太难的问题学生又无从下手,只能瞎猜一通,同样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的一些差错,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赶时间,教师有时就给学生进行提示。其实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不要领着学生走,不要抢着帮忙,要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寻找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5.教学设计与关注学生的发展 篇五
【关键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好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
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2.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2.1微笑传情。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2.2兴趣引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2.3以情动情。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3.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如我教学作文课《介绍一种植物》时,讲到交流信息环节过程中,学生把课前自己喜欢的植物(仙人球、芦荟、红运当头、吊兰、玫瑰、康乃馨„„)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查资料了解到的有关植物的信息与同学交流。许多同学纷纷用简短的、恰当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4.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撼人心魄的悲壮场面,学生观看时表情紧张、着急,他们能从子弟兵们的神态、动作以及豪迈的叫喊声中,感受到了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奋不顾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想。有位学生说:“老师,学完了课文,我就想唱《为了谁》这首歌,可是我唱得不好听,老是跑调,您能和我一起唱吗?”我当时就给予鼓励,欣赏他的敢想敢说,并和他一起唱了起来,那名学生唱得特别动情。歌声感染了全班学生,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唱完以后,同学们又说了很多很多的心里话,感人肺腑。我想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这些感人的画面是不会出现的。
6.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篇六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4-01
教师的事业始终是与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生命历程是伴随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走完的。教师的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须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哪一个学生不能尽其所能,那这个班的整体成绩将受影响。同时,这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将可能沾染不良习气,违规违纪,甚至影响班风、学风,把整个班级搞得一团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心、尊重、赏识每个学生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同样需要亲人、老师及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个学生,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选择、性格、情感等。
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有一天,我班上有个学生想不读书了,第二天早上未到,恰巧这天班上有许多学生发现有些书不见了,学生报告给我后,我就想是不是他干的。下午,这个同学到校来搬自己的东西,我看见了,找他谈话,经过耐心细致地教育,他承认了是他拿的,也给我提出了要求,要我为他保密,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就在这天下午,他用自行车将一大袋书送到我这里来了,而且继续留在班上读书。经过这次感化教育,他觉得我尊重了他,之后,他见到我就格外亲热,学习也更加努力。
二.要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给予特别关注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孔夫子几千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需要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体现教育爱的伟大、无私、公正。客观地说,学生在感受教育爱的过程中是非常敏感的,从教师的眼神、语气、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在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应获得应有的发展。在老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学生进步的精神动力。讽刺挖苦只能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教育爱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老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在要期末考试的后面几节课,我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一个一个地提出要求,一个一个地讲应考技巧。这样做,既有利于实现班级考核目标,包括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成绩目标,更使后进生感到老师一视同仁,瞧得起他,他们对学习增强信心,认识到自己可以学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困生,我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常鼓励”的方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待和要求,对学生多了解,多沟通
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积极的要求是指既要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又要符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听听他们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加强了解,不知他们的所想所思,盲目甚至糊涂给予关心爱护只能是表层的温情,而深入不到学生心田。教师把教育爱有针对性地给予每个学生,就等于打通了每个学生的心灵通道,师生间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就会大大缩小,就会赢得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就会把感受到的爱连同自身纯洁的情感参与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主动与老师配合。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科学的情景创设,达到教学声形结合,图文并举,不仅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还能创设课堂活动情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7.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策划书 篇七
五班团支部
“聚焦两会,关注民生”活动
策
划
书
主办:五班团支部
2011年03月26日
活动主题:聚焦两会,关注民生
活动背景: 3月初的北京,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备受关注的2011年全国两会在京开幕。在新的形势下,大会就房价房产税、土地财政、物价通胀、收入分配贫富分化、高校教育改革自主招生、高考改革、官僚主义 等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至此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感悟两会精神,促进广大同学了解国内外形势,号召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爱社会,以科学发展社会为己任,我们化学系2010级5班团支部特策划开展“聚焦两会,关注民生” 创意实践主题团日活动.活动目的: 这次团日活动旨在号召广大青年团员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动态,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 加深对“两会”的认识,传达两次会议精神,学习会议的主要内容,心系祖国,关注社会动态。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以大学生的角度理解国家改革、政府转变的重要意义。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提高同学们的思想修养,增强广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弘扬”两会“精神,把”两会“精神与现实工作、学习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活动意义: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学习了两会的主要内容及两会精神,使大家对祖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的心也更进一步贴近了祖国。同时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及团结。
活动准备:
1.从图书馆及网上查阅两会相关的资料,打印并分发给同学们多熟悉了解相关会议内容
2.找朗诵词,以备中间的文艺活动之用
活动流程:
1.开场文艺节目:朗诵《党在我心中》、《祖国颂》
2.由团支书向大家介绍本次团日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3.从网上下载与两会相关的资料并打印给每个同学让大家仔细阅读,并学习两会重要精 神;
4.主持人朗读两会的主要内容并传达两会精神;
5.根据会议内容和精神大家轮流发表意见并相互讨论;
6.模拟两会流程班委对上学期工作做总结,并对这学期的工作做计划;
7.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活动特色:模拟两会流程班委对上学期工作做总结,并对这学期的工作做计划
活动时间:2011年03月28日
活动地点:204自习室
参加人员:化学系10级5班全体同学
8.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篇八
深入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责任感;走入实际,透视生活,磨练意志力。在 2013年寒假社会实践中,聊大实践队积极响应社会和学校的号召,亲身深入到农村、社区,围绕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走访,开展了“走入基层 宣十八大”、“关注食-住-行安全”、“关心百姓生活”、“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绿色环境”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用自身力量为民生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与爱心。
聚焦社会热点 共建绿色家园
深入基层,宣十八大。民生问题成为当下社会和谐的命运主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和关键。我校实践队以十八大为重要契机,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宣传十八大所关注的民生政策,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1月13日,美术学院举办了“翰墨传情,弘扬党的十八大精神”书法展览活动,展示出的50余幅书法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其中,增添了校园文化艺术气息,结合专业特色为弘扬十八大精神做出了良好的典范。1月17日,教育科学学院调查小分队走访农村、深入医院,并发放十八大有关医改医保的宣传材料,向群众宣传十八大精神。1月19日,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同学们带着“福”字,来到明德小区,向居民发放了十八大精神宣传材料,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开展了主题为“走基层,看变化,十八大精神宣讲到社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绿色生活。关注环境“健康”,扫除十面“霾”伏。1月17日,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在聊城市铁塔商业街利民路附近开展了“关注灰霾天气 共建和谐水城”环保知识宣传和市民环保意识调研活动,向市民宣传关于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防护知识。同样,1月21日,法学院实践队走进了聊大校医院,对灰霾天气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做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宣传。此外,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队来到聊城公园,以设计展台的形式展示了志愿者们利用废弃的报纸、塑料瓶等制作成的多种手工艺品,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
关注“食-住-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情牵百姓餐桌,关注食品安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近年来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为深入了解并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1月19日,化学化工学院发挥专业特长,利用专业材料及实验仪器,向过往市民讲解一些常见食品的安全问题,为市民的生活健康筑了堵“防火墙”;新农科技社食科部与宣传部到郑官屯进行了关注饮食安全的宣传活动;商学院社会实践队来到聊城市龙山农贸市场及聊城市的早市,以实地走访、咨询交流的形式对近期菜价、肉价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1月20日,数学学院“健康伴我行”调研小组在人民公园及周边商店对食品的来源、采购等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走访调查,同时,积极开展了“光盘我先行”的宣传体验活动,倡导人们吃光盘中餐,传播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遵守交通规则 安全文明出行。1月19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以“交通安全我先行,驾驶新规记心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发放新交通法规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就交通新规和驾照新规向过往行人进行了详细的宣传和讲解,得到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会前往聊城市广播电台附属小学,向小学生们普及交通、生活安全知识。
关注百姓生活 注意防火防灾。1月19日,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走进马官屯村,志愿者们向百姓讲解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理论知识及预防措施,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政管学院志愿者前往聊城市哈尔滨啤酒广场,通过火灾图片展、分发消防安全知识单、现场签名等形式,向路人讲解如何避免火灾危险,怎样防灾消灾等一系列相关知识,倡导人们要自主承担公共安全责任,平平安安过大年。
暖冬行动 传递爱心 弘扬人文主义
爱心如社会情感的纽带,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寒假期间,我校大学生深入农村,送温暖、献爱心、保平安,用实际行动温暖了整个寒冬。
走基层,送温暖。1月18日,法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东昌府区马官屯村贫困户张大妈家中,并送去了生活物品,给老人带去了温暖与欢乐。1月19日,化学化工学院志愿者来到军王屯村举办了以“冬日送温暖,共度腊八节”为主题的暖冬活动,与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在严寒冬日里度过一个温暖的腊八节;<莲山 课件 >外国语学院实践小队前往x府区x村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变身“义诊小医生”,为村民们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与健康知识的讲解,传递着温暖的接力棒。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月19日,历史文化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农民工身边,对此问题进行了询问与调查,并为他们送去了春联和新年的祝福。
关注弱势群体 我们在行动。1月20号,理工学院志愿服务队响应“暖冬行动”的号召,走访了聊城市残疾人按摩店,深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并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渠道,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1月21日,建筑工程学院志愿者们前往茌平县中医院,看望身患重症的陈爱龙,为他送去善款和营养品,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传递爱心。
9.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中国的文字是很好的美育素材。中国的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形、表意相结合的文字。象形字、形声字俯拾即是。中国的文字已经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通过学习生字,学生也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我能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其次是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次是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教学过程中,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
二、引导阅读,培养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怎样培养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
2、注重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3、突出个性阅读。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1、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重过程。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处处充满美,但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善于发现,去积极感受,去充分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心去发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积极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0.聚焦课堂 发展教师 减负增效 篇十
聚焦课堂 发展教师 减负增效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阵地在课堂;实施教学有效性研究,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新三年校本提升规划的引领下,我校在积极推进教学有效性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聚焦课堂”——积极探索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
“十一五”期间,我校提出了“给孩子一百种经历”——“经历教育”这一崭新命题,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领导、专家及同行的一致认可。近几年来,随着学校经历教育活动的开展,经历教育的理念正日益深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们的广泛认同。“我们经历,我们成长”,已逐步成为胡小人共同的愿景。前几个学期我们主要在活动课程领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经历教育的理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应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应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和渗透。于是在新三年规划中我们提出了要“聚焦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
经历教育力求“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孩子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多一点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这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是完全吻合的,也与区教育局2009年2月启动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可见,这一理念符合现在的教学研究实际,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因此我校的教研活动将重点聚焦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习题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初步探索具有经历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发挥学科组、教研组的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围绕“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这一中心,确立每月一次的学科组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重点研究主题,每个教研组要认真反思,寻求教学中“低效讲解、低效活动、低效练习”等现象。从1-2个切入点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教研组学期初制定完善的研究计划,集中大家的智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突破性研究,引导教师立足于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切实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力争每个学科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后能拿出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好的教学经验。
2.开展“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研究月、展示月活动。两次活动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渗透经历教育的内涵,研究月活动由老师自主申报,集中展示;展示月活动由市、区骨干教师带头参与“少教多学”、“分层教学”等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带头上好示范课,聘请专家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提升教师的教育视野及理论素养。3.合理安排,用好学校微格教室。微格教室的先进设备、听课教师与学生分场的听课环境和便于老师们课后反思的教学录像都是传统课堂不能比拟的。我校对微格教室的研究起步较早,每学期初都对微格教室的使用作出合理安排。要求老师每学期的一堂好课活动尽量在微格教室进行,全程课堂实录,配套的措施使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更加深入具体,也有利于执教者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全面深刻反思。并力求在每一堂好课中渗透“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理念,通过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等形式实行课堂观察评价,逐步探索具有经历教育特点、规律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发展教师”——多元校本管理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学有效性研究,关键在于教师。可以说,教师的发展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根本。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师为本,努力构建“多元校本教研管理模式”。本着“为每一位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顺应满足每一位教师的需要,引领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实现中感觉工作的幸福,品尝成长的愉悦,体味自我的价值”这一目标,我校全力围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个主题,努力探索多元校本教研管理模式以有效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1.创建优秀教研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胡小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组织——教研组,根据学科、年级共设16个教研组,每组均有认真负责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每学期初教研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区学科工作计划,制订本教研组各项计划,教研活动计划、集体备课计划、单元练习卷编制计划、教学进度等等。学期末,组织各教研组长进行学期工作交流已成惯例,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分享教研心得,交流工作困惑。每学期根据工作实绩进行优秀教研组、教研组长、教研积极分子的评选,并进行表彰,这已形成有效的机制。
每周的教研日活动有声有色,周一为数学教研日,周二为英语教研日,周三为语文教研日,周四为非考试学科的教研日。教研日活动教研组成员轮流主持,如今各教研组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教研内容也越发丰富了,有现场教学设计、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分享、听课评课、论文评讲、学术交流、专业知识考试、试卷分析、网上冲浪……。为了提高教研的质量,邀请专家名师定期来校指导,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教学研讨,他们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奇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专家的评课深入浅出,有据可依,他们总是小心地呵护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创意和见解,然后谈自己的观点。老师们在他们面前毫不拘束,虚心听取,也各抒己见。正是在这样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钻研有了一定的深度及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态度有了改善,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机智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引领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我们重视对教研组长的培养,优秀的教研组长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崭露头角。
2.建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规划自我成长。我们发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各校都在大力推动名师工程,名师支撑名校,名师的培养需要重视,但名师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由此,我们意识到:在抓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面向全体教师,在重视少数名师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体应是全体教师,促使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关键应是调动教师的内在需要,激活其内在动力。学校在为教师发展创设各种平台,强化外部动机的同时,更应重视研究把握教师的心理,引导教师确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变“学校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我校建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其宗旨是致力于教师的教育发展研究,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德艺双馨的现代智慧型教师队伍。依托研究院这个平台,我校有效指导教师形成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走自主能动发展之路。目前,学校首期“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成员已顺利结业,新成立的第二期“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操作更趋完善,将学员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层次,三个层面每学期正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经历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有效教学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我们期待着,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托研究院这个平台,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引领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会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地,成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乐园。
3.与专家对话,书写教育人生。“为每一位教师创造一个美好的教育人生”,这是我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想努力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能单纯地着眼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更应侧重于引导教师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教师应是会生活会思考的现代智慧型教师,我们的教师应拥有一个充盈、愉悦、丰实的教育人生。
我们认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专家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这些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一个矿藏。我们以每一期的“教育人生”沙龙活动为载体,搭建一个学员与专家思想互动交流的平台。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对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人生的访谈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一些教育专家的教育人生的解读,与专家进行平等的对话,来领悟教育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使我们青年教师从中有所思,有所悟,然后有所得,有所改变。教育专家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以求,无怨无悔;对青年教师的呵护栽培,尽心尽力。青年教师从他身上不仅仅学教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三、“减负增效”——系列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旨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我们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主旨和主线。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加强课程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决不随意加课减课,规范延迟班管理。严禁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等现象,学校行政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加强监管、巡视,如发现违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强调教师要上有准备的课,学校出台推门课制度,要求本部校级领导每周1节推门课,中层行政每月3节;分校校长每周2节,全面关注常态教学。重点关注新近教师、薄弱年级、薄弱学科,听课活动结束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总结有点,指出不足,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3.学困生转化制度,关注待优生。为每个待优生建立档案,让每一个孩子进步。根据每学期期末调研情况,确立学困生名单,建立档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合育耐心细致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实行分层转化,多帮助,多鼓励,让学困生树立信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防止出现新增学困生。教导处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管理,学年末根据学校学困生转化奖励措施,奖励在转差工作中成绩显著的老师。
11.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 篇十一
十五、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分别承担了江苏省教研课题《小学生实践感悟教育研究》、《小学生体育艺术2+1的行动研究》、无锡市规划课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为我校“实践教育”办学思想的提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分析,更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随着学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我校选择了“小班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新的突破口。
十二五课题申报前,课题组教师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小班化、教学行为、课例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取经”、专家到校“传道”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为小班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教学计划,进而改善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不能单看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表现,还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参照物。小班化教学,应该关注“全人”发展,要营造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更多地要关注中差生的课堂表现,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学校实践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步建立了“六要实”的小班化教学理念,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踏实,学生的学习情感要真实,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实,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充实,学生的学习人格要诚实,学生的学习知识要扎实。
二、教学环境改善:创设“个性化”育人环境
小班具有人少、活动空间大的优势,由此使小班文化环境的创设与我校文化、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成为了可能。每个小班教室就是学生成长的快乐的“实践乐园”,它的格局、造型和色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能力提升和习惯养成。目前,我校走出了一条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之路。具体表现在:
1.注重“实践乐园”的整体性。在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中,教师把班级文化与实践教育理念交融,将教室分成了四个区,即“学习区(书籍、网络)、材料区、操作区、展示区”,让学生在操作中能循序渐进地经历“理论的学习、工具的准备、实体的操作、成果的展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实践链”。
2.凸显“实践乐园”的独特性。因为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等各不相同,使得班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兴趣趋向各异。各班的实践流程尽管一样,但是各个区域的名称迥然不同,如我校有的班级以国防教育见长,各功能区的名称分别命名为:“兵书馆(学习区)、兵器库(材料区)、实战阵地(操作区)、战利品展览馆(展示区)”。
3.强调“实践乐园”的动态性。在教室文化环境的布置上,教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了开放、动态、有延续、有生命力、可更换的布置方式。像低年级教室的文化布置,教师主张“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既要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又要想方设法“用心灵来呼唤心灵”。像中、高年级的教室布置(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组合等),就彰显“厚重笃实”的风格。
三、校本培训改善:开展“驱动式”课例研究
我校以“课例”为载体,灵活采用了“驱动式”研究,来提升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具体细化为:第一,捕捉主要问题性教学行为。子课题组围绕《2011版新课程标准》、学校校本特色和小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学科编制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师主要在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等行为上需要与时俱进,重点改进。第二,确定主题性教学课堂。课题组围绕“快乐教学百分百、指导方法百分百、端正态度百分百、养成习惯百分百、知识获得百分百”中的一个主题,()逐个进行深化研究,构建了“每一个有快乐的课堂”、“每一个有方法的课堂”、“每一个有态度的课堂”、“每一个有习惯的课堂”、“每一个有知识的课堂”。第三,形成持续性研究过程。课题组按照“学习理论(听取讲座、阅读书籍、撰写心得)――第一次集体备课――上课、集体反思――第二次集体备课――第二次上课、第二次反思、录像――撰写课例――修改、评选课例”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课例研修。第四,展示实效性研究成果。利用“区教育科学研究网站”,学校创建了小班化课题网页,将每位课题组的优秀课例挂在网上,供教师互相欣赏、分享他人的研究结论。除此之外,分上、中、下三册编辑《小班化课例集锦》,形成“智慧锦囊”,以便向外推广。
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体现了“开放式讨论、保留式改进、集约性研究、条理化行文”的特点,实现了以教学改进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重点,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
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善:定制“私人化”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在践行这种新的教育评价上,我校小班化教育教学做了积极的尝试:
1.编制《学生成长手册》。我们通过使用《小班学生成长手册》,构建了小班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手册全名《梦・践行・渐远》,蕴含着我校实践教育的理念,结合“中国梦、教育梦”的精神,勉励学生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从峰影出发,走得更远、更好!整个手册采用活页设计,方便家长与孩子们不定期装订整理材料。手册内容囊括了学生的奖励、荣誉、成长中的`闪亮瞬间等。教科处给每位家长发放了《?�T小班学生成长手册?�U使用说明》,指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精心扮靓学生的这本“风采录”。
2.发放《学生“圆梦卡”》。我校以“圆梦卡”为激励手段,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主要是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达到“改善学习行为”的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全校各班按人数发放“圆梦卡”,并建立“‘圆梦卡’光荣簿”。每月初,各任课教师对照“圆梦卡”评价项目和要点,或者结合班级学生课堂行为特点设置相应的评价要点,向学生说明每月一个或两个评价项目和要点;每月末,根据学生训练的达成情况,在“圆梦卡”上按顺序在相应月份的空白处记录评价项目;学期末,根据“圆梦卡”上的评价记录、“圆梦之星”获得的次数按比例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并将“圆梦卡”放入《学生成长手册》。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小班化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下,我校教师获得了自我超越的动力,产生了持续改进的愿望,我校学生拥有了愉悦的学习心态,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汲取了丰厚的知识琼浆,张扬出了他们的生命精彩!
【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推荐阅读:
聚焦课堂研究教学09-26
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08-15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培训心得体会08-30
2018大学生村官公基备考:补齐发展短板,聚焦三农问题10-11
聚焦高质量发展学校11-01
《聚焦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十要点》课后作业10-15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09-03
情态动词考点聚焦11-18
六聚焦对照检查材料06-25
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