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欣赏唐装

2024-11-04

大班美术欣赏唐装(13篇)

1.大班美术欣赏唐装 篇一

大班美术活动设计制作唐装

陶吴幼儿园陈世芸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绘画的方法设计自己喜欢的唐装式样。

2、复习团花的基本剪法,尝试将制作的团花合理地装饰在唐装的适当的位置。

3、学习与同伴商量、分工、合作,有序的使用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唐装图片人手一份,放大的折剪团花的步骤图一张。

2、各种颜色的蜡光纸,剪刀,浆糊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有团花图案的唐装图片,引导幼儿回顾唐装的特点。

教师提问:唐装有哪些式样?男式的唐装是什么样的?女式唐装有哪些式样?唐装上都有什么图案?这些图案是什么样的?团花图案像什么?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

2、师幼共同讨论设计用团花装饰唐装的方法。

教师:用什么图案装饰我们的唐装呢?你们知道这种团花图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如果我们用剪纸的方法来制作团花,你会怎样折叠纸张。

3、教师出示折剪团花的步骤图,引导幼儿学习折剪团花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些图吗?圆形的纸是怎么剪出来的?可以怎样剪?团花中的花纹剪成什么样会好看?

教师小结:尖角处镂空剪显示中心点(即纸张的中心处)纹样的变化,两处边的镂空剪显示中间(从中心点至纸张边缘的部分)纹样的变化,多层(8层)短边(即纸张的4条边)的镂空剪法显示边缘纹样的变化,团花剪去的花纹应该有大有小。

师幼共同讨论如何将剪好的团花贴在唐装上。

教师:你会把剪好的团花装饰在服装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大的团花列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小的团花贴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抹糨糊才不会弄坏剪好的团花?

4、幼儿与同伴一起设计和装饰唐装,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教师提醒幼儿在剪贴前先分工后剪贴团花,注意细致有耐心,并考虑与唐装低色的搭配。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

5、展示幼儿设计和装饰的唐装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你喜欢哪件唐装?谁的唐装装饰得好看?

2.大班美术欣赏唐装 篇二

一、有距离地感知艺术作品和周围事物

布洛夫 (Bulbugh) 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认为, 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 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就能欣赏事物的美。欣赏本身就是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事物上, 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而要实现这种投射, 必须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那么, 什么样的心理距离才是合适的呢? 距离太远, 无法了解;距离过近, 缺乏美感。在艺术欣赏中, 作品所发生的年代和各种背景, 都可能远离欣赏者所处的时代, 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 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对话。因而也就无法进入欣赏状态。例如, 古典美术作品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 由于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经验, 所以不太适合儿童欣赏。

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 (Schubel Kagan) 的观察发现, 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 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 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 只有那些与心中图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 才能引起儿童的敏锐的知觉。

距离是会变化的, 它随对象的性质而变化, 也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不同而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审美时不能丧失距离, 不能使距离达到极限或零点, 否则, 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因此, 在布洛夫看来, “距离”是审美活动不可少的要素。

欣赏中, 儿童对心理距离的把握, 依赖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情感经验。美术欣赏教育虽然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但我们应该通过美术欣赏教育让孩子们既有审美的眼睛, 更有审美的大脑, 能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

二、增强美术欣赏中的情绪体验

美术欣赏本身是一种感情的投入, 欣赏者需欣赏作品中作者所欲表达的情感和信息。这种情感和信息是如何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的呢? 移情作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过程。移情说最早由利普士 (Lipps, 1903) 提出:人在观赏事物时, 会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 和对象融为一体。画家在创作艺术品时, 将其情感和信息投射在作品中, 藉着作品为媒介, 以各种不同的技巧 (或以象征、或以渲染、或以暗示) , 将这种情感和信息传达给观者。观者在欣赏作品时, 必须推己及物, 才能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移情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 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在美术欣赏中, 强调情感的体验, 可以磨练幼儿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 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三、将美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欣赏活动需要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 用大脑去进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 并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用语言、肢体、符号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这一过程既有心理操作又有实际操作。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育中, 以教师唱主角, 常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沉醉于他们自己对艺术品的欣赏时, 却不能与孩子们沟通。我们知道, 在欣赏的过程中, 当儿童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 他们确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让孩子们站在大师的肩上进行创作, 可让他们在想像的空间中自由地驰骋。幼儿从大师作品中获得的启迪拓展了他们表现的空间, 对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之后,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儿童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 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 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实践表明, 儿童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 是动态地操作还是静态地观看, 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四、提升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 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 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 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 培养儿童持久的注意力, 以增进创造力思维。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 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而在学前阶段, 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儿童往往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 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2. 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 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 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 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3. 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中, 常常是教师把有关的美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 以教师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想像和思考, 而孩子们却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 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想法了。因此,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应让儿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4. 让儿童以幻想的方式去处理周围的事物。幻想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应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或观念, 应多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对欣赏对象的感受、理解、想像和判断, 避免绝对的价值判断。

3.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群马 篇三

我园研究的课题是“幼儿国画与幼儿情感发展”,孩子们在小、中班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基础,特别是最近秋游,孩子们去公园后回来,对“马”有较强的兴趣,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技能和神韵,更好地了解国画,喜爱国画艺术,选择了欣赏《群马》。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群马不同的气势和力度,积累欣赏中国画的经验。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马的叫声及《赛马》的音乐,《群马》图片;徐悲鸿自画像。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马”的叫声导入活动,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评析:用音乐激发幼儿欣赏兴趣

二、经验再现,初步感受

1.师:画家画了几匹马?这匹马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师:这些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马在奔跑的?除了从腿部可以看出,还从马的哪些地方看出?(马的棕毛、尾巴,往后倒的草。)

3.师: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

评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悬念问题引导幼儿从总体上观察马的神情、外形、动态。

三、多元对话,体验意韵

1.师: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是朝哪个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了解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2.师:画中用的墨有什么不一样?哪里浓?哪里淡?看上去有什么感觉?除了浓墨和淡墨,为什么马的身上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和灰色?(因为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光照到的地方就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黑,侧面是灰色。)

3.师:你喜欢这些马的什么部位?为什么?

4.师:你最喜欢哪匹马?谁来学学它的造型?

5.小结:这位画家用了大块的灰墨画马的体态,又浓又淡的几笔画出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画的马就像活的一样,很壮观很有力。

评析: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线条、造型和色彩的美,充分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与作品对话,并积极表达自己审美感受。使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积累欣赏经验。

四、整体解读

1.师:这些马是谁画的呢?(出示徐悲鸿画像)不仅你们喜欢马,徐悲鸿爷爷也爱马,老师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2.讲徐悲鸿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让幼儿感受画家以马表意、以马寄情的情怀,进一步体验“马”的精神。)

3.师:你觉得画中的马是在什么地方?假如你是画中的马在奔跑,是怎样的心情?

4.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群马》,看到一匹匹自由奔放的马,感觉到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常用“马”祝福成功。你们能不能用“马”字说句好听的话? (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

评析:最后再次整体欣赏,运用故事以及马的姿态,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使得美术欣赏活动得到升华。“美”是心灵的塑造,“术”是技术,把审美教育与美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美”与“术”的统一。

五、活动延伸

1.在区域里鼓励幼儿使用笔墨宣纸进行创作尝试。

2.收集关于马的图片、故事、成语等,向全园宣传展示。

3.和幼儿一起制作玩具竹竿马并一起玩骑马、赛马游戏。

活动反思:

整个过程设计采用“对话法”,通过教师、幼儿、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对话”,即三者进行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由生活经验的回忆——联想想象,从感知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在此过程中紧扣目标、循序渐进,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方法,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最后达到感受美、表现美的质的飞跃。

4.大班美术欣赏唐装 篇四

名画欣赏作为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仍是当今幼儿园教育中的“死角”,一直未被深入挖掘。虽然《纲要》中有提出,但是真正将名画欣赏作为一条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艺术的熏陶在目前还是少之又少。许多老师认为名画与幼儿欣赏能力水平相差甚远,孩子不理解,无法取得共鸣;而且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对于名画的欣赏能力的确也比较局限,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运用手法的了解。有时也有不少的疑惑,如何选材也是非常的棘手……,其实我想关键是缺乏指导的方法。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的是让孩子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幼儿对艺术和艺术世界的基本感觉,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表现出直觉的喜爱;能够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作品的能力;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二、活动对象:大班幼儿

三、活动执教:xxx

四、活动目标:

1.乐于在欣赏活动中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体验,发现美、感受美、丰富美。

2.感受美术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带来的不同体验,增加幼儿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

3.在想象与创编的过程中发展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

五、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梦》

2.幼儿作画工具若干、舒缓的音乐、半成品范例两幅

六、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毕加索的作品《梦》,师幼共同欣赏:

“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那儿有一个大画家名字叫毕加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一幅画。

(二)通过赏析:引发感受和体验:

1.教师:画家画了一位什么人?(阿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项链、长头发、衣服、乳房……)

她在做什么?(点击鼠标,出现作品《梦》)(幼儿:画家画了一位阿姨靠在沙发上睡得好香,她在做梦呢?)

2.教师:“闭上眼睛,听音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画上的阿姨。(教师用语言讲述,帮助幼儿理解画面——我困了,这儿有个红色的沙发,软软的好舒服,坐在上面,身体也变得软软的,很松很松,我就睡着了……)

3.提问:刚才我们学画上的阿姨,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听着舒缓的音乐把我们的心情变得很宁静,身体也很放松,感觉很舒服。

(三)感受美术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带来的不同体验:

1.感受线条:(1)“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是怎么样画这幅作品的,先来看一看他的构线。

提问:“这些线条看起来怎么样?”(柔软、圆滑的曲线)(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线条,“把我们自己变成一条线,肢体动作表示圆滑的曲线。你有什么感觉?”

(3)小结:当我们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变得软软的、松松的,身心都很放松。

2.感受色彩。(1)教师:“看完了构线,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的涂色。”(2)问:“这幅画上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和黄色)(3)“看到红色和黄色,你想到了什么?”(花园、草地、沙漠……)(4)“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暖洋洋)”

小结: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阿姨粉红色的手臂,画家把它画得大大的,主要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暖色的调子,给我们一种很放松、很舒服的、很高兴、很暖和感觉。

(5)幼儿相互讨论:“阿姨舒服地躺在红色的沙发里睡着了,她做了许多的梦,梦见自己睡在沙漠里,火红的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她还梦到了自己睡在绿色的草地上,那儿的空气很新鲜,很舒服。”

(6)“你觉得阿姨会梦见些什么呢?(在阳台的月光下、在篝火的旁边……)为什么?”幼儿讨论后请个幼回答。

小结:你们的眼睛可真亮,真会动脑筋,通过看画面的色彩就能知道阿姨梦到的东西,可真棒!

五、启发幼儿作画,并给予一定的引导鼓励:

“小朋友,阿姨还梦见了什么?”(比如:她在阳台的月光下,或者绿色的花园里,不同环境的背景色彩给我们的感觉不同,)请你也来试试看,把阿姨梦到的东西用一些线条勾画出来,然后在用蜡笔给它涂上漂亮的色彩。”

(1)对没构思好的幼儿,帮助其建立构思。(2)对不太敢表现的幼儿,鼓励其大胆表现。(3)通过表扬提示幼儿大胆使用色彩,涂画背景。

六、作品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可请幼儿通过色彩等方面的感知,猜猜别人画的是什么,并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作画意图。

七、活动延伸:

5.大班美术:梦(欣赏) 篇五

大班美术:梦(欣赏)

设计意图:

《梦》又称《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解,稍稍做了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这幅画是毕加索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整体色调鲜明,用笔直接,线条使用较多,充分表现女人身体线条。画面当中女人的脸被从中截开,是立体派表现的一种手法。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详,柔和,看得出她睡的好甜,让人有种欲睡的感觉,整个画面视觉效果舒服,对比色的运用,补色的运用,对比中不失协调。颜色的协调运用,让整个画面显得那么的协调,整体有种梦的意境。结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让幼儿在欣赏中充分感受色彩带来的魅力,给幼儿一个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平台。

活动目标:

1.欣赏毕加索作品《梦》,感受作品传递的快乐和舒适的感觉。

2.能结合对作品色彩的感知,为自己描绘自己睡梦中的状态并能配上相应色调的背景。

3.体验自我创作梦境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画熟睡的自己。

教学具准备:PPT、音乐《沉思曲》、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出示作品,共同欣赏。

昨天左老师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了一幅美丽的画,瞧,这儿有个红色的沙发,软软的好舒服,坐在上面,身体也变得软软的,很轻松很轻松,慢慢地我就睡着了……原来这幅画的名字就叫做《梦》。

2.赏析作品,感受色彩。

(1)分析作品,体验作品传递的快乐和舒适。

咦,画上是谁?你觉得她像在干什么?

(幼儿:画家画了一位阿姨靠在沙发上睡得好香,她在做梦呢?)

我们也来学学画上的阿姨,坐在自己的软软沙发上,放松自己。

躺在柔软的沙发上休息了一下,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舒服,快乐)

小结:是啊,画中的阿姨和我们一样,在沙发上舒服地睡着、梦着,这让我们看画的人也觉得很舒服,很快乐。

(2)感受色彩,理解不同的背景色调。

①欣赏作品中的主要色调,感受作品的轻松,快乐的基调。

提问:这幅画上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和黄色)

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暖洋洋)

小结: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阿姨粉红色的手臂,画家红色和黄色两种暖色调

给我们一种很舒服的、很高兴、很暖和感觉。

②出示不同的背景色调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感知不同色调带来的不同感受。

背景出现蓝色的夜空

提问:如果阿姨的背后换成了夜空,你觉得她又会梦见什么呢?

背景出现辽阔的草原

提问:如果是绿色的草原呢?

背景出现冰川

提问:如果阿姨的背景是冰川,这幅画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小结:你们的眼睛可真亮,真会动脑筋,通过看画面的色彩就能知道阿姨梦到的东西,可真棒!

3.选择背景,创作梦境。

(1)介绍工具材料。

想一想你做过什么样的梦,这个梦是温暖快乐的,还是恐怖诡异的,请你选择合适的梦境背景颜色进行绘画。

(2)幼儿自由创作绘画,教师适当指导。

4.作品展示,教师讲评。

展示幼儿的作品,可请幼儿通过色彩等方面的感知,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梦的内容。

结束语: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能将自己的的梦画下来,告诉你们这幅《梦》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毕加索创作的,看来你们比他还厉害呢。

活动反思:

6.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教案 篇六

设计意图:对建筑、陶瓷等的欣赏与了解有利于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活动目标:

• 1.引导幼儿观看一些中外经典的的建筑,体会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认识哪些为中国传统建筑

• 2.引导幼儿通过对建筑的对称或结构等方面的观察,比较中外建筑的差异

• 3.了解中国建筑的源远流长,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感受中国建筑的美好

• 4.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倾听其他小朋友的看法,通过此次欣赏活动提高其对美术的兴趣 活动准备:

• 准备并下载一些中外经典的建筑物的图片(长城、天坛、故宫、白宫、卢浮宫等)

• 有关建筑背景方面的材料或有趣的故事 • 幼儿日常生活中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 • 准备一些建筑图案拼图 活动过程:

(1)PPT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外建筑图片;(2)引导小朋友观察对比这些建筑

• 提问如:小朋友们知道以上图片都是哪些地方吗? • 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哪座建筑啊? • 你们觉得他们在哪些地方存在差异?

• 请小朋友们根据它们的外形猜猜看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外国的,并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中外建筑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延伸:

• 小朋友们根据观察了解到的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完成建筑图案拼图

7.大班美术欣赏唐装 篇七

为此,我们展开了专门的教研活动,选取大班《建构式教材》下册毕加索的作品《梦》,组织教师在深入挖掘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教师的问题,提升认识。

一、《梦》的初始

平时我们在设计欣赏活动时,首先会对原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大师的美术作品,总会把作品介绍放在首位,把一些认知的元素放在活动目标中,重点放在关注幼儿能否理解作品,是否能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表现,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情绪的宣泄和对美的体验与感受。

在欣赏环节中,发现幼儿对作品《梦》的观察理解是模糊且笼统的。教师对大师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走进作品《梦》中,所以需要让幼儿去欣赏画面的哪一点,对作品的意境游离在外,导致执教过程中难以把握,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如何欣赏和感受画面中的美。

只有让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美和意境美,才能为幼儿提供创作的空间。于是,除了对活动环节进行调整以外,我们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欣赏模式,开始尝试多手段结合、多感官参与、多形式表达的开放式美术欣赏活动。

二、《梦》的推进与表现

1.运用音画结合,充分挖掘作品意境和内涵

音乐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相当于画面中的点线面,音乐中的音响相当于画面中的色彩,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相当于画面中的长短、大小、粗细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能达到图音并茂、有声有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梦》是毕加索中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幼儿美术欣赏的教材,更多要从幼儿观察与欣赏的视角着眼,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美。活动中,幼儿感受梦和表现梦时都出现了音乐。欣赏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我们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音乐,幼儿在三拍子的音乐声中,闭上眼睛感受作品中女孩的梦境,享受熟睡中的身体舒展、柔软和放松,幼儿在感受梦境时,他们脑海中出现了“苹果树下野餐、跳芭蕾舞、草地上奔跑”等美好的梦境。不同的旋律和节奏都会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运用将作品抽象的部分形象化,而音乐与欣赏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幼儿对作品《梦》的理解。

2.丰富审美经验,进一步感受线条与色彩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经验。因此,颜色丰富,色彩明快,画面变化大的作品较容易吸引大部分幼儿。基于此,我们对作品《梦》进行了剖析,把欣赏的重点定位在:线条的变化、组合和衔接;色块的颜色、明暗;人物的神态、表情。

当呈现作品《梦》时,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是女孩熟睡的睡姿和神态,从女孩的神态和表情中,让幼儿感受到睡梦中女孩的舒适和惬意,让人也有了欲睡的感觉,体验到女孩的梦境是美的,从而引发幼儿观察作品中女孩脸上的黑色线条、金黄色长发、红色沙发、纤细柔软的手指等一些柔软圆滑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块,圆滑的线条让幼儿体验到睡梦中女孩的柔美,大色块的暖色系(黄色和红色)在画面冷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明亮,给幼儿温暖、柔和的感觉。

3.加入肢体表演,转变抽象作品为具象内容

欣赏式活动形式的开展,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有另外多种形式,如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通过肢体表演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将抽象的作品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内容。

由于幼儿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一些随性的肢体表演,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女孩抽象的梦境,教师引导大家“我们也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舒缓音乐,幼儿随教师的引导,缓缓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十指交叉轻柔地放在胸前,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在舒适安静的睡梦中感受女孩美好的梦境。在幼儿表现“梦”时,他们用手部动作再次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在线条的变化中,表现出女孩不同的梦境。“梦”是幼儿喜欢的话题,但“梦”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过模仿表演、动作表现等形式,将梦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表演,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可以将作品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和欣赏作品的美,把认知对象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当幼儿的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更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8.幼儿大班美术欣赏教案 篇八

1.欣赏米勒作品《拾穗者》,从线条、色彩和构图等着手让幼儿感受画面中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和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断能力。

3.通过欣赏作品让幼儿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并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美术创作中。

活动准备:

PPT、人手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纸、笔、颜料等,优美抒情的钢琴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秋收麦田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出示秋收季节的麦田图片,提问:这是哪里?是什么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2.如果此时你在金黄色的麦田上,你会做些什么?

二、欣赏名画《拾穗者》,欣赏感受画面中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1.简单介绍米勒:法国有一个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做米勒。我们可以叫他米勒爷爷。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画,一起来欣赏一下。

2.初步了解作品内容。

(1)这是在哪里?画面中有谁,她们在干什么?

(2)你在画面中还看到了什么?

3.从美术角度欣赏作品。

(1)你们觉得这幅画好不好看?哪里好看,为什么?

(2)画面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是柔和的还是很生硬的?

(3)画面整体是什么颜色?三个农妇的头巾以及身上的围裙是什么颜色?这三种颜色在画面中给你什么感觉?

(4)画面近处有什么?远处又有什么?他们的大小有什么区别?

(5)小结:整幅画看上去很真实,就像照片一样,这就是写实主义画法,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画出来就是什么样子。

4.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1)她们为什么要捡地上的麦穗?

(2)她们是怎么捡的,用什么姿势?手和身体都是怎么做的?谁愿意来学学她们的动作?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累?

(3)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她们勤劳节约,不浪费每一份粮食。看了米勒爷爷的这幅作品,你明白了什么?

5.了解作品名称。

(1)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

(2)米勒爷爷个这幅画取名叫做《拾穗者》。他的很多只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三、幼儿创作。

1.幼儿自由分组合作作画。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9.大班美术欣赏教案《大象喷水》 篇九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体会描绘大象的艺术特点。

2.想象并用肢体动作进行模仿表演。

3.尝试用不同方法表现大象喷水的形象。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名画欣赏”《大象》。

2.挂图:《奇妙的鼻子》。

3.图画纸、蜡笔、喷水器、水彩或广告颜料、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大象的鼻子,引导幼儿大胆讨论。

——大象的鼻子有什么特点?

——大象是怎么吸水、喷水的?

——你觉得它的鼻子漂亮吗?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模仿大象的身体进行活动,如:甩鼻子,用鼻子卷树叶来吃,吸水、喷水等。

3.翻到“名画欣赏”《大象》结合『附1』与『附2』,请幼儿一起来研究大象的图画。

——大象的外观长得怎么样?

——它的皮肤看起来是什么颜色的?感觉如何?(粗粗的、厚厚的)

——它正在做什么?

4.邀请幼儿用彩笔为大象画一张喷水画。画的时候老师适时提醒幼儿,注意将大象的头和身体画大。用儿歌提醒幼儿画出大象的特征。

10.大班美术欣赏中教师指导策略 篇十

艺术教育所指向的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更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在目前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直接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儿童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那么,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与作品对话、感受作品的内涵呢?

1.在欣赏作品中,教师都没有事先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让幼儿自己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实际教学中,幼儿也确实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涵。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这样教学可能有困难,那么你认为可以怎么设计?

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封闭问题少,开放问 题多,你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无好处?为什么?

3.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多次让幼儿做动作来感受作品,你认为这样的设计是 否必要?为什么?

4. 执教教师认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

面是又是儿童发展的组织者,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感受作品你有什么想法? 美术活动中开展欣赏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幼儿 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就是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且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就是欣赏、探索的开始。美术欣赏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微妙的、变化多端的剌激,这不仅需要培育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能力,还需要培育一种对复杂的视觉以及它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幼儿美术欣赏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才能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到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

指导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单纯采用灌输法。灌输法也就是高支配低 统整的指导方法。它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幼儿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而,教师在本案例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法,并与联想法、动作法相结合。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美术欣赏教育中运用协同合作式的对话,教师、儿童与艺术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在本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和利用了 2 多通道感受和体验的条件,如优美的萨克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让幼儿做动作、自由讨论等,使幼儿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知、想像、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画家的情思意念审美创造,弥散、渗透融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联想法就是引导幼儿积极大胆地对作品进行想像,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蒙娜丽莎》时,教师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想像“在一个天气很好的日子里,天空飘着几条白云,茂密的森林里,没有动物的吵闹„„”丰富的想像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生动起来,同时也渲染和加强了作品宁静、富有诗意的气氛。在油画的欣赏中,除了对线条、色彩、形象等直接因素的感知以外,还有对隐含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为了加深幼儿对画面中表现情感的形成因素的理解,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体验,这就是动作法。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让幼儿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手势、姿势等。通过这些体验,使幼儿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优雅等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注重每个阶段的指导

美术欣赏活动可分为描述、形式、解释、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指导侧重各有不同。而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每个阶段的指导重点都不一样。如在描述阶段时,为了让幼儿对作品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了一个画廊,挂的是大小不同的蒙娜丽沙肖像画,使幼儿对作品产生一种瞬间的强烈感受和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教师留给了幼儿足够的观看欣赏 3 时间,再问:画上画的是什么?让幼儿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让幼儿充分表达,使幼儿能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形式分析阶段,能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教师通过一糸列问题:表情怎样?她在想什么?等,启发幼儿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同时,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如你感觉怎样?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宁静、富有诗意。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形式思考以后并进行了小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印象。在解释阶段,教师在引导幼儿对这幅作品的部分形式进行感知,描述以后,就让幼儿学蒙娜丽莎的微笑、姿势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这幅作品的意义,并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脸时,教师问:她的表情怎样:那她在想什么?问答的幼儿答案各不相同,则充分体现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在最后的评价阶段中,教师让幼儿摆一个安静的姿势,并用摄像机摄下几名幼儿的安静姿势,放给幼儿看,这使幼儿更加理解“安静”的内涵,加深了儿童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教师再用一个问题:这样的情景,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幼儿都说出了自己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他们有的说“我感觉很美!”“我感觉很舒服”“很温柔”“很轻松”“很安静”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阶段并不是重点,能够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和吸收作品的有些方面,进行自己创作这已经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1.建议

11.大班美术欣赏唐装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欣赏生日贺卡画面的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

2、感受贺卡所表达的温馨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3、提高选择贺卡的有意性、并用美的语言表达祝福。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理解贺卡的隐性美,提高选择贺卡的有意性。

隐性的美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让幼儿反复的欣赏、讨论、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审美特色,从理解美到表现美,从分类到送祝福,帮助幼儿理解贺卡的隐性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教学准备:

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数张生日贺卡、环境布置、生日蛋糕

教学过程:

(一)唱生日歌,激发兴趣,体验快乐的情感。

(二)欣赏自己带来的贺卡,欣赏其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感受和卡所表达的祝福与愿望。

1、幼儿讨论、教师指导,欣赏贺卡的美

2、集体欣赏,分类比较。

(三)每位幼儿想一句祝福的语句,为生日的幼儿送上祝福,教师指导。

(四)游戏:买贺卡,提高幼儿选择贺卡的有意性。

(五)延伸活动,制作贺卡,进一步提供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思想:

1、生活化的特色

《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生日贺卡”是成日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每当节日来临时,幼儿就会在家长的引导下,为教师或同伴献上自己亲手制作或精心挑选的贺卡。涉及该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成人的启发、引导,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

2、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互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认识卡片上显性的美,在通过送祝福理解贺卡其隐性的美,体现了活动为目标服务,目标为生活服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体现了艺术与幼儿的心理将康息息相关的特点,因为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中介感染着儿童的心灵。

3、活动体现了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全过程

(1)前延部分,收集材料,布置环境,旨在练就幼儿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纲要》中指出,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多数于自发而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地去发现捕捉美。因此教师非常重视

活动的前延部分,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意性。

12.大班美术欣赏教案《大老虎来了》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2、尝试用跳线法、添画法的绘画方式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

3、大胆作画,细心的画出遮挡部分的画面。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教具(大树、猴子、老虎)、森林背景图一副、幼儿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讲故事。

在美丽的森林里,老虎是这个森林里的大王,大家都很敬畏他。有一天中午,小动物们都午睡了,有一只调皮的猴子在森林里快乐快乐的玩耍,它在树上跳来跳去。突然,一只凶猛的大老虎睡醒了,他伸伸懒腰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猴子看见了吓得“吱溜”一声钻进了树叶中,这只猴子胆子有点大,还伸出脑袋来偷偷的张望。这个情景正好被路过的摄影师看见了,他“喀嚓”一声拍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照片。

2、教师揭开完整的画面。

指导语:这张照片好看吗?想不想来画一画?

二、引导孩子理解画面中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1、理解物体的先后关系。

先把问题抛给孩子:那我们该怎么画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幼儿猜测回答:

提升:那我们再来仔细看一下这副画,谁在最前面?大老虎的后面是什么?猴子藏在哪里?

小结:我们要先画最前面的老虎,然后再画大树,最后画猴子。

2、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大树的变化:那我们怎么画大树呢?大老虎走出来后,你看到的大树跟刚才的大树都什么不同?大树的一部分树干被什么遮住了?

猴子的变化:猴子藏在哪里?它的身体什么部分被遮住了看不见?(中间)

露出了身体的什么部分?(头和尾巴)

三、讲解示范。(提醒幼儿将纸竖着画)

1、教师用添画法、跳线法演示遮挡画的画法。

指导语:在这幅画中有被挡住的部分也有被)露出的部分,我们该怎么画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被遮住的部分要不要画?

小结:我们要先画最前面的老虎,然后再画大树,最后画猴子。被遮住的部分不要画。

跳线法:当碰到老虎的时候我们抬起笔,在半空中轻轻的跳过去,不要画出来,跳过前面的老虎后我们继续画。

添画法:猴子的脚和一部分身体被遮住了不用画出来,就画露出来的部分,我们要先画猴子的身体,身体要碰到树干,头也刚刚好碰到树干。

2、前面的部分要画得大,画的时候胆子大一点,后面被遮住的地方要细心画。

3、构图饱满,大树可以从顶部一直画到底部。

四、幼儿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1、教师强调要求:最前面的部分先画,然后再画后面的部分。被遮住的部分不用画出来。

2、提醒幼儿老虎要画得大,树干要画得长,树叶画的茂密一点,画满整张纸。

五、讲评。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重点就遮挡部分进行讲评。

13.大班美术欣赏:春如线 篇十三

一、活动背景:

《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美术欣赏能让幼儿润泽心田,感受到和谐美,四月的江南,处处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繁花似锦,吴冠中的《春如线》恰似描绘了早春江南的美,他将大自然中的景物通过简单的线条与色彩,组合成一幅充满江南韵味的彩墨画。因此,借助《春如线》开展了大班美术欣赏,以此润泽幼儿心田。欣赏之前,我带领幼儿寻找幼儿园中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所蕴涵的春天秘密,捕捉关于春天的气息,在这一次次的寻找、发现、感动与感悟中,逐步理解了吴冠中的大师智慧:将生活中的美简化到极致的同时,又在有限的画面中,将这种“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美无限放大。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吴冠中彩墨画《春如线》,大胆表述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与理解。

2、初步了解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感受画面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3、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想象中春天之美。

活动重点:了解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感受画面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欣赏过春天中各种自然景色,对彩墨画有初步的接触与了解。

2、物质准备:电子版彩墨画《春如线》、PPT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四、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春如线》(电子版彩墨画)。1.幼儿自主欣赏《春如线》,感受画面中独特的绘画形式。师:老师带来一幅特别的画,你知道这幅画是用什么来画?(伴随着丝竹声,小朋友被带入到了这副图画里。)

师小结:以前我们用毛笔和墨汁画过水墨画,在“水墨画”上面,增加一些漂亮的颜色,叫做“彩墨画”。

师:在这幅彩墨画中,你一下子就能看到什么? “画中是怎样的线和点呢?看看这些线和点象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对画面的颜色、构图要素(点和线)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幼儿:“我看到了很多线” “我看到了很多颜色的点”

“我看到了柳条”

“我看到了桃花、梨花”

2.幼儿相互交流欣赏感受,积累欣赏彩墨画的经验。师:看了这幅彩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直观地感受画面整体色彩、构图之美,引导幼儿从水墨线条的粗细、浓淡、色彩搭配、整体构图等特点展开交流,帮助幼儿初步积累相关欣赏与审美经验。)

幼儿直接指出自己所观察到的某一线条或某些彩点进行相互介绍,这个过程让幼儿理解并认同了画面中的大胆创意与独特构思。)

(二)简单了解吴冠中《春如线》的创作背景(PPT课件)。

吴爷爷是中国一位很有名的画家,家乡就在江苏,他的名字叫吴冠中。他对大自然特别喜欢——小鸟的鸣叫、小花的摇曳、丝丝的小雨都能激发他的灵感。他常喜欢用流动的线条和点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记录大自然的美妙,这副画就是他对春天的特别感受,是他画的彩墨画,名字叫《春如线》。

(三)欣赏吴冠中“春如线”系列彩墨名画,感受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1.再次欣赏《春如线》,感受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电子版彩墨画)①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进一步感受其中的线条美与色彩美。

师:吴爷爷特别喜欢春天,他把春天里美丽的景色都画进了这幅画里。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彩墨画。

②幼儿根据画面展开联想,相互分享欣赏经验。师:看了这幅画,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觉?

师:画面中一根根线条,可能会是春天里的什么呢?(柳条、春雨、春风、风筝线等)

师:画面中各种颜色的小点点,又可能会是春天里的什么?(花朵、小鸟、雨点等)

(围绕画面中线条和点提问,使幼儿更关注于画面,紧紧围绕画面中的具体线条展开联想与想象,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感悟《春如线》的彩墨意境。)

教师小结:“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了出来,细细的。柳树发芽了,被春风一吹,摇啊摇,像姑娘的长发飘啊飘,树木都乘着春天在使劲的往上窜。桃花开了、迎春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春风轻轻地舞蹈、春雨滴答滴答的下,„„春天在我们眼中,春天在画家神奇的笔下。”

2.欣赏吴冠中系列彩墨画,进一步感受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PPT图片)师:吴爷爷最喜欢用各种水墨线条和彩点,来绘画美丽的春天。这里还有几幅画,请你看一看,吴爷爷用了哪些线条,都画了些什么?

①雨花江(PPT课件)

师:吴爷爷画了什么?用了哪些线条?(短竖线画小雨点、横曲线画小池塘中的涟漪。)

师:小雨点“沙沙沙”地下,落在春天的小河里,“滴答滴答”真好听。你觉得这样的画面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重点:线条美、色彩美)

②春燕(PPT课件)

师:在这幅画中,吴爷爷画了春天里的什么?

师:这里面画了两种树,远处的是什么树?近一点画的是什么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远小近大的构图特色、墨色浓淡不同。)

师:柳树的枝条是用什么线条画的?(曲线)桃树的树枝又是用什么线条画的?(直线)

师:你感觉这样的春天,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重点:线条美、构图美)③燕子觅句来(PPT课件)

师: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春天里的什么?

师:这些春天里的藤蔓,都是用什么线条画的?它们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要用黑色和绿色来画藤条?(老藤用浓墨、焦墨来画;新藤用绿色、淡墨来画。)

师:你感觉吴爷爷的这幅画,美在什么地方?(重点:线条美、意境美)(欣赏一系列与春天有关的彩墨线条画,能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春如线》系列彩墨画中的线条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同时也从画面整体构图、彩墨意境等审美角度给予幼儿更为强烈的视觉体验。)

④教师小结:虽然吴爷爷只画了各种各样的线条和彩色点点,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画中看出,春天是怎样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

(四)肢体表达 教师提问:“你能学一学春天里的这些线条与点吗?”幼儿看着线条与点,想象春天里的美景,并用动作来表现。小朋友有的扭着身体就像是春天的柳树,有的小手滴滴答答像下着春雨;有的游来游去,就像是小蝌蚪去找妈妈了„„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春天与美好的画面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春天的美好。

(美术活动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美术欣赏中,巧用一些肢体造型,可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肢体造型是一种创新性的美术创作,它千变万化妙趣无穷,幼儿在充满美感的肢体造型中感受美。)

五、活动延伸:我来学大师

欣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绘画创作:“你们想不想学大师,用点和线来画一副特别的画呢?你想画春天的什么呢?你想用点和线条来告诉我们春天里什么好听的故事呢?”幼儿在对名画欣赏的基础上,用自己独特的绘画形式来进行创作。

活动反思:

1.在整个欣赏环节中,我采取“整体欣赏——背景介绍——再次整体欣赏——经验拓展欣赏——肢体表达”这样的模式,给幼儿充分地观察、发现,希望幼儿在集体赏析、解读画面的过程中,从浅层观察、深层感受、展开联想等不同角度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2.吴冠中画了一系列以《春如线》命名的彩墨画,在线条运用上非常有新意。他的《春曲》、《春燕》、《燕子觅句来》等作品更是将笔墨线条的艺术发挥到“挥洒自如”的境界,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十分明显与强烈。我们在欣赏不同画面时可采取重点与简略欣赏、配乐欣赏等不同的欣赏手段与方法,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水墨的独特韵味。

上一篇:代为申请培训补贴协议下一篇:浅谈新站快速收录的核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