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艺术赏析

2024-07-07

中外园林艺术赏析(共9篇)

1.中外园林艺术赏析 篇一

观赏《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谈它所体现的多种教育思想

在《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课中,主要带我们观赏了中国的代表园林——苏州园林。

首先,以一首昆曲《牡丹亭》开始,使美术与音乐、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彰显出一种更为广泛的艺术教育功能,这体现了多种美术教育的思想。

其次,以图片对比的方式道出中外园林艺术的不同:欧洲的代表园林是凡尔赛宫,体现了一种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即墨格尔哲学思想,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改造;中国的代表园林是苏州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这就强调了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体现了DBAE美术教育思想。

DBAE美术教育思想是一种“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思想。其主要特点是:(1)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是完整统一的;(2)强调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研究;(3)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并以各领域的专业表现为教学目标;(4)强调教学时应有书面课程设计,并进行系统性教学。

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主要由三条线索由浅入深,层层欣赏。首先是自然美,然后是空间美,最后是人文美;接着又依次介绍了园林中的框景、分景、借景和障景,这就体现了教学内容中的编排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在看画品诗的时候,老师给出一张画,学生可以根据这幅画的内容讲出一首自己学过的诗词。这体现了我们在面对越来越重要的图像信息所具有的观看和解读能力。

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以图片为主,美丽的苏州园林对我们的视觉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潺潺的流水,鸟语花香,亭台楼阁,一年四季的美景,而这就体现了现代环境中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出现,有助于拓展美术教育的内容,使得美术教育不仅能包括传统纯艺术的内容,还能包括各种其他的视觉艺术形式和能够表达价值观的具有视觉性的产品。

2.中外园林艺术赏析 篇二

一、中国园林目前发展状况简析

中国园林造诣有着历史悠久,历年来,以自然为“美”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基本诉求点,因此,中国园林艺术多典雅、别致,以“秀”取胜。中国园林艺术多以模仿自然山水、草木虫鱼为主,虽由人工细作,但却可巧夺天工,胜似自然之山水风光。一般情况下,中国现阶段的园林艺术,多以优雅、别致,婉静、深邃为最佳创作意境,通过模仿自然天成之状,用三维的空间效果,将二维愿景发挥到最佳状态。中国园林制作多曲折多变,虚实相应,借自然之景,创造出山水之趣。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到如同山水般的乐趣。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国外的园林艺术,在结合自然化运作的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化的理性构想,大气而壮观,不仅也可以达到一取天工之妙,同时,还能很好的迎合大众的口味,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能够感觉没有距离感。中国的园林造诣,如果一陈不变的走以前的老路,不知革新和与时俱进,势必将难逃推出世界尖端园林造诣之林的境况。

二、中外园林艺术对比

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走在园林造诣领域的前沿,分析国内外园林艺术的差异,分析对比状况,找出差一点,进行取长补短,是非常有必要的。

独有的地方性特征和内涵,形成了中国园林造诣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园林结合自然山水、鸟兽、虫鱼的灵动气息外,还展示了厅、堂、轩、馆、楼、阁、榭等中国特有的建筑造诣。因此,园林不仅仅只是用来观赏的,还可居住游玩,修身养性。中国的园林造诣中,主题是自然,建筑是辅衬,建筑不但不能压倒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应顺其自然,将自然与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相比中国园林艺术,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大相径庭。西方造园艺术讲求设计完整,内容和谐,主题鲜明。它看中理性构思,惯用几何线条构思,每一道工序,都要从方方面面去考虑它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精心细致的按照几何结构和数学原理进行构建,让自然接受匀称的现代科学法则。

从构建的特点上来说,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其建筑物一般宏伟而壮观,以园林中轴线为对称的起点,主题不是自然,而是建筑,这正好与中国园林造诣相反。其园林布局严谨,严格的遵循对称的模式和几何关系,强调秩序美。比如说,他们会在园林中开辟多条对称而有规格,笔直而宽阔的的道路,并将将水池、喷泉、花坛、雕塑等小型精致的建筑分别以点状形式,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

如果说,中国园林艺术的美表现在自然这一方面,那么西方园林的造园的美则表现在比例协调和对称上。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园林中布置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通过严谨、精确的计算的,没一件物体的位置和关系,形状和大小、长与宽的比例都是按照原有的设计和研究去逐一执行的。比如说,园林中的植物绝对不允许自然生长的千奇百怪的形状,而是完全被修剪成统一的几何形状,而其他的花坛,水池,喷泉等物体特是被严格的设计成椭圆、方形或圆形,以到达最佳的视觉融合。

三、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方向

摸准国际园林发展动向,在保留我国国有本土特征和文化理念的同时,与时俱进,与国外的园林艺术部分可取元素进行完美融合,是我国园林工艺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发展至今,依旧需要延承中华民族本有特色和文化的精髓,精细的研究中国古代园林造诣中的可取之处,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创新,进一步挖掘中国园林文化中潜在的和有价值。要打破固步自封的现状,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必过对中国传统园林与国外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与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需找“自然”与“理性”的契合点,在尊重中国古典园林造诣的基础上,合理而科学的国外可取的园林表现形式,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文化,又不失传统园林文化精髓的现代园林设计创意理念。

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手法,又要有所创新在传承中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园林原有的典雅沉静、含蓄平淡、天人合一的美学风范。与此同时还应该借鉴国外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保留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的同时,汲取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打破局限构建思维,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模式,只有采取严谨的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去分析我国古典与那林艺术的精髓,以及国内外园林发展的现状,不断的进行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感想 篇三

生物12-3 林楠

在选课时参考学长学姐的建议,便选了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这门在同学中呼声很高的课程,选的人特别多,最后能被选中,实在是很荣幸。第一次上课,老师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幽默风趣的谈吐,博学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游览经历,令人佩服的学历以及独道的授课方式。当我知道这门课一年才会开设一次时,更觉得当初的选择没错。

老师不备课,却永远都有可说的东西,我本身对园林不是很感兴趣,老师着重讲建筑以及人类文明史就正和了我的心意,用一张世界地图做模板,从二维变三维,引出每一片土地的故事、历史和建筑。老师让把灯都关了,在黑暗中欣赏那些图片更有意境、更有感觉,同学上课也更加专注了。

我觉得之所以老师讲课如此流畅,是因为多数的照片都是他亲自拍摄,多数的场景都是他亲身经历的,所以每一段才能记忆如此深刻,也能把自己真是的感受描述给我们,让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记得第一次上课老师说他喜欢去各地的公墓,紧接着给我们看了照片,从各个细节处分析他们的风格和人文,这独特的爱好也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

4.《中外园林史》课程考核总结 篇四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园林发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数古鉴今,继往开来,为今后的园林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二、试卷说明(考核说明)

本次期末考核试卷为开卷笔试,试题一共有2个大题,第1大题为论述题(共有4个小题,每小题20分),第2大题为读图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2分)。试题覆盖面较为全面,题量适中,难度不大,对教学大纲体现程度较为全面。

三、成绩分析

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定综合成绩,具体结构如下: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10%)+课程实践成绩(25%)+规划平面图抄绘成绩(25%)+期末开卷笔试考核成绩(40%)。

该门课程共有37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分为81,最高分为90,最低分为41。

四、存在问题

1、学生对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

1)从课程实践环节来看,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观察不仔细,所写的踏查报告类似流水账,对规划设计问题探究肤浅;

2)从期末开卷笔试环节结果来看,学生复习不充分,一些同学复习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2、从规划平面图抄绘实践环节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绘制,这反映出同学们是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抄绘实践环节考核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改进措施

1、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的考核。

2、适当增加应用所学中外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总结人:江涌起

5.中外爱情诗赏析 篇五

芬 兰

伊迪丝·索德格朗

(1892——1923,女)

冷却的白昼

临近黄昏时白昼冷却下来„„ 吸取我的手的温暖吧,我的手和春天有同样的血液。

接受我的手,接受我苍白的胳膊,接受我那柔弱的肩膀的渴望„„ 这感觉有点陌生

你沉重的头靠在我胸前,一个唯一的夜,一个这样的夜。

今天我头一次看见我的主人; 战栗着,我马上认出了他。

此刻已感到他沉重的手在我轻柔的胳膊上„„ 我那银铃般少女的笑声,我那头颅高昂的女人的自由在哪儿?

此刻我已感到他紧紧地搂住我颤抖的身体,此刻我听到现实那刺耳的音调 冲击我脆弱、脆弱的梦。

星 星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北岛 译)

[资料链接]

索德格朗,生于俄国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是讲瑞典语的芬兰人。她早年在圣彼得堡进入德语学校就读。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了德国前期表现主义和俄国象征主义以及未来主义诗人们的作品。她从十四岁起就开始写作。她少女时代的诗歌主要是用德语写成的。1916年她的处女诗集《诗》问世了,但却遭到了评论界的冷遇,可这本诗集在数十年后被尊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索德格朗一生贫困潦倒,有时无钱购买用于写作的稿纸,并且她一直有病。1923年仲夏,她在芬兰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年仅三十一岁。她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作品。索德格朗是北欧现代主义诗歌鼻祖之一,是北欧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在《诗》《九月的竖琴》《玫瑰祭坛》《未来的阴影》《那并不存在的土地》这些诗集里,所有内容都是她对自己一生的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写照,对上帝的冥想,抒情而深刻。[名作欣赏]

读索德格朗的诗,感到节奏很明快,是一种真情的暴露。语言热烈,清新,有着内在的蕴藉和艺术的张力。她的诗没有怪诞的成分,只有着纯情的舞蹈在律动着,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灵魂。诗人的奉献意识不时地张扬在文字之中,体现了爱的本质与真谛。

当白昼冷却下来的时候,在爱的世界里并不感到一丝寂寞和冷焰。手的温暖、胳膊和肩膀的渴望代替了白昼的温度。尽管这种渴望是苍白和柔弱的,易被忽略的。一颗沉重的头颅终于找到憩息的港湾,那么她的胸前就会绽开一朵美丽而多情的百合。爱是自私的,惟一的。“一个这样的夜”就是属于相恋的人所独有的。只有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人才可以分享。

在标号为三的这首诗里,诗人称自己的恋人为“我的主人”,这种说法是新鲜的。作者仍然在彰显着一种奉献意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是极其感人的。在恋人的那种热烈的拥抱里,“少女的笑声”和“那头颅高昂的女人的自由”已变得不复存在,她的心灵在一瞬间已经被爱所吞噬。对于爱的初次体验,诗人并不适应,但那“刺耳的音调”依然在冲击“脆弱的梦”。一个女人的使命得以完成,一个自然的女人终于还原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在《星星》这首诗里描绘了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诗人浪漫而宁静的遐想。诗人假设着星光落地的夜晚,恋人赤脚在草地上散步,在内心发出的一种关爱和嘱告。面对“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这样坚硬的事实,赤脚的恋人要是踩上,一定会让诗人感到某种心灵的幻痛,所以诗人的嘱告是真诚的,发自于内心的。在那璎珞叮当的夜晚,哪怕是一颗清露,都会让诗人产生一声嗟叹。相爱的心灵是细腻的,共通的,柔美的。

诗言志。我们在这里同样领略了一种纯情的舞蹈。索德格朗的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传到我国时,就受到了我国青年诗人的热烈推崇,这位北欧现代主义的大师,诗歌的女神,就像俄罗斯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一样,命运悲惨,但她的文字却是遗留在世的金子,闪烁着罕见而少有的光芒。它穿透时间的隧道,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天生的钻石,内敛着光芒。有着灵视之眼的读者一定会感受到那种质朴而真挚的语感和深蕴其中的情感火焰的。

从诗的本质上讲,索德格朗不是那种热烈奔放、情感外泄的火山喷发式的诗人,她的诗是外冷内热,巨大的能量是隐蔽着的,只有潜入到她每一个意象的背后,去提炼和获取那金子的成分,才能够真正解读透她作品的迷人之处的。她的自况和冷静的思考都建立在生命的绽放和纯情的高蹈之上。撇去那些银色的灰烬不谈,读她的诗,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北欧那巍峨的雪峰和成片的白桦林,那风声呼啸之后的冰熊的踪迹。索德格朗死时才三十一岁,作为一个女人她情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尽管她的青春期生活被疾病和饥饿所环绕,但是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爱情的企求和切身的体验。而恋人间心灵的契合以及深情的关注,折射出她作为女性诗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诗更多地梳理着一种爱情走过时留下的心理轨迹。

有如繁星闪耀的时刻,一颗星辰划过夜晚的头顶,索德格朗这颗早逝的星座,当她以她的才气和璀璨的光芒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兴盛带来了永世光荣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那只夜莺的歌唱。她歌唱过生命,歌唱过爱情,也歌唱过疾病和死亡。上帝在她的诗作里是神祗的化身,她关于上帝的冥想已成为世人美丽记忆的一部分。特别是对爱情的赞美,使我们想起橡树林和草丛里夜莺那忧伤而抒情的歌喉。

6.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篇六

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关键词:曹禺; 雷雨; 赏析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话剧的含义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1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曹禺《雷雨》的特点

《雷雨》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剧中主人翁就像是沙漠中一朵冷漠小花。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的情与泪、爱与恨,幻梦中的尖叫,痛苦中的悲鸣。诱惑、恐惧,挣扎、无助.一切的恩怨情仇在苦海深处产生共鸣。剧组在创作中为把握主题内涵新解发挥,赋予更生动的形象信息传递给观众,大小道具创作处理更是别具一格,把舞台背景布置成为黑绒布.两边错落大小鼓乐,高低组合有序排列。中间方型表演区,一张太师椅于舞台中央,从而有力地推动戏剧表演动作的完成,这种意境的组合,刻意营造氛围鲜明的周公馆。随着舞美灯光区域的变化而推动情节的递进,交织时空,加剧人物冲突,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环境与人物情绪变化的反差效果,透过八个剧中人物错综的亲情关系,展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把周公馆气氛渲染到巅峰。《雷雨》的真实内涵经久不衰.其主要元素因为有它的独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在本剧舞美的创作理念中.凸显出许多名著的特点。不得不考虑它的这种追求和需要。《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其次,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三、话剧《雷雨》欣赏

3.1《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冲两个人建构的。《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格倔强。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在第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绝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他的反抗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带来希望。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

3.2《雷雨》中的戏剧特色

《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戏剧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览式三种结构形式。有人将戏剧的结构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戏剧结构的重要性。戏剧情节的组成,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合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作者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在曹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因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曹禺先生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序幕。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迅速推进。剧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华民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繁漪同周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富有传奇色彩。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的同母异父的胞妹。谁还能想到,这位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曹禺先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3.3《雷雨》中角色的特点

周朴园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他不仅在社会上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成功人士,在家里,他也是有绝对权威,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比如在他儿子面前,始终表示怀念他的前妻,然后儿子有什么不听话,就在他妈妈的照片面前去教训他,显得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人情味。那么像这样—个人,为什么最后得到这样—个结果?整个命运是不按照他的能力来运行的,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种痛苦就让蘩漪的爱情变得索然无味。但是,人性是矛盾的,周朴园也有他虚伪的一面,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然而这种多情,只能是一种无奈。

蘩漪是—个特殊的人物,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艰难之至。繁漪是忧郁的,她的。tL,里充满了哀怨,生活常常压抑着她。她文弱、明慧,但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K.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爱之深,恨之切。蘩漪不仅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而且

还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却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她的生活总是深居简出,没有地位,没有自由,什么都要昕周朴园的摆布,这使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但这并没有把她内,tL,的渴望完全浇灭。因此一当五四风暴席卷全国,反对旧礼教,个性解放的呼声象春风般吹进周公馆时,蘩漪便从一个“石头人”的冬眠中苏醒了。她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使她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追求。然而,她的渴望和她的追求,只是在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下,要求摆脱封建桎梏,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东西。蘩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她的性格也是多重的,这正符合人性的特点。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但也可水滴石穿;蘩漪又是可怜的,因为无论怎么付出,还是得不到回报;蘩漪还是悲壮的,生命之花开的灿烂,也只是昙花一现。周萍是无辜的。对周萍来说,他最初也许出于同情或无知,与蘩漪爱过一阵,但最终是想摆脱的。我在里面看不出周萍有任何恋母情结,虽然这个人缺少母爱。而且更严重一点,他最后爱上了—个比他小得多的四凤,这恰恰是他父亲的影子。虽然一度跟蘩漪相爱的时候,他也有一种豪气说要杀掉父亲,可这样一种野性,包括我们刚才说过,周萍本来是带了五四的新空气进来的,很快就被这个大家庭融化了。以后,他要拯救自己,是找了一个比他小得多的女孩子,在这个很纯洁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四凤成了蘩漪的对立面,蘩漪邪恶,四风单纯,蘩漪凶狠,四凤温柔,形成了矛盾。而在这样—个对比当中,周萍是毫不犹豫地爱上四风这样的人,他不顾一切要跟她冲破这个家庭,要走出去,周萍在《雷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抵估的。可以说,他是造成整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他的成长环境是不适合性格健康发展的。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他有爱的饥渴,爱的冲动,可是,他对蘩漪并不是真诚的爱,而是感情空虚寻找刺激,或者说是一种寄托。面对四凤的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要带着她走,这对封建专制家长制权威无疑是一种挑战,虽然懦弱、缺乏足够的勇气,但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个性解决思想。他骨子里既惧怕父亲的威严,又在内心带着父亲的传统血液和某种崇拜,他对周朴园的王国秩序和信条是从未怀疑过的,他打鲁大海,似乎是一反常态,但这正说明他同周朴园有着共同的地方。

曹禺曾说过:“周萍是最难演的,演他的人要设法替他找同情,因为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他的命运就像摇摇欲坠的一片叶子,周萍对这个家庭、对爱情,包括对他的性格与理想几乎是无力选择的,似乎是命定的。他完全不能选择自己的路,只能被一种外力控制着,蹒跚地前行,直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当我们听到他对蘩漪说:“你难道不知道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吗?”当周萍确证他所爱四风竟是自己的妹妹,侍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就对周朴园说:“爸,你不该生我!”从这悔恨、无奈与绝望中,我们对周萍的身世与命运难道能不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吗?

周萍最后开枪自杀,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使然,即使他和四凤没有同母异父的血缘关系,他们的结合,他们的命运也注定是悲剧的。他属于那个崩溃的阶级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颓唐—代。他的死是剥削制度和罪恶家庭的牺牲品,也有着它一定的悲剧意义,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那个崩溃的腐朽的阶段敲响了丧钟。

四、话剧《雷雨》所带来的启迪

7.中外园林史的考核内容: 篇七

1、讲课:课件制作成PTT的形式,课件的内容按照主题先讲该段时代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再讲这个时代的园林的代表作,最后总结一些经验或启示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与,且要由小组成员自己完成课件的制作,对于弄虚作假或滥竽充数的同学将得不到分数。且组长要受到牵连。在某小组上台发表时,其它小组成员应认真听讲并记笔记,不得做其它事。有可能会抽人来点评。小组成员除了参与本小组的工作之外,要把其它章节的内容也学习。

2、考察:也是小组做,小组怎么做由组长安排和大家商量,秉承大家参与并发挥最大作用的原则,报告要做成PDF文件格式,报告不用发表,时间和地点由小组自己安排,集中在第八周时间,也可以自己在此之前课余时间组织参观考察。(见报告实例-嘉陵风情步行街声光设计考察)。报告中的项目要全面。

3、抄绘:自己找资料进行抄绘练习,选择典型的中外园林案例图纸(平面、立面或透视图)进行抄绘。要求A3号大小的图纸,注明图纸名称,学生的姓名,班级等。(见其它院校的抄绘作业)。

4、辩论赛:辩论的输赢不是目的,选择的论点正反也不影响辩论的精彩与否,主要是训练团队的合作能力。辩论赛流程:

开场:主持说明辩题背景,辩手介绍,流程规则介绍。

1.正方一辩陈述立论(3分钟)

2.反方一辩陈述立论(3分钟)

3.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4.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5.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 秒)

6.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7.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分30秒)

8.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分30秒)

9.自由辩论(双方各5分钟)

10.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2.观众提问(双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问,每个问题1分30秒)

13.主持点评

选六个主席(主持)。

8.中外电影赏析结课论文、 篇八

学号:A12120692

班级:行政管理1202班

姓名:刘羽倩 评析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英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一部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影片,影片所反映的人物原型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在经历了失业以及家庭变故等一系列失败挫折之后,作为单身父亲如何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克里斯?加德纳从小生长在一个没有父亲陪伴的单亲家庭,直到他28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由于自己童年的遭遇,在做了父亲以后,他发誓要做一个称职的好爸爸。但幸福却一直未降临到这位黑人的身上。只有高中学历的克里斯?加德纳靠推销骨质扫描仪来勉强维持生计,但后来他的推销生意十分惨淡,还欠下无数账单,妻子离他而去,直至最后付不起房租,交不起儿子的幼儿园学费,便不得不和相依为命的儿子一起露宿街头。他屡遇不顺、穷困潦倒,甚至到了通过卖血来糊口的地步。为了儿子的幸福,克里斯?加德纳咬紧牙关重新振作,处处向机会敲门。通过巧妙接近一家证券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之后,他取得了在一家证券公司做实习生的机会。在证券公司实习期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克里斯加德纳终于从20名竞争对手中得到了惟一一个成为正式员工的机会。此后,克里斯加德纳继续努力,最终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该影片由意大利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影片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富有教育意义的内涵,在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大获成功,也令威尔史密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一、《当幸福来敲门》与“美国梦” “美国梦”(American Dream)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指的是只要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才能迈向繁荣。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美国梦”之所以成为美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国梦”起源于17世纪,英国人首次来到美洲大陆,由此之后,大量欧洲人移民美国,他们的到来彻底地改变了北美大陆,从而使这块新大陆变成了“希望之乡”和可能实现一切梦想的理想天国。大量的欧洲精英人士移民美国(特别是清教徒),他们将欧洲的进步思想也移植过去。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教徒思想。清教徒并非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诚,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为了保证民主自由理想的实现,由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弗逊、罗伯特利文斯顿和罗杰谢尔曼所组成的五人小组,将这些思想写进了《独立宣言》。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平等不仅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也成为一种制度和生活方式。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梦”的思想理念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前往美国追求自己的梦想,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国家。在美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通过个人艰苦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知名人士。例如,通过个人努力,即使残疾但也当上了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从哈佛大学辍学之后奋发图强,创办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从小被亲生母亲抛弃成为孤儿的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从肯尼亚移民到美国的现任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出身贫寒或生活在美国中低阶层的家庭。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似乎可以说明,在美国不管贫富贵贱,只要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当幸福来敲门》中对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奋斗过程的生动描写,向观众诠释了“美国梦”以及实现梦想的艰辛过程。

(一)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影片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是名黑人推销员,每天拎着四十磅重的骨密度扫描仪奔波。他过着非常艰辛的生活:一家人租住在一个简陋、狭小的公寓(该公寓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唐人街);孩子在简陋的私人幼儿园上学,幼儿园老师不但年龄大而且非常冷酷;克里斯加德纳的妻子是工厂工人,每天辛苦工作;由于失业以及推销生意的惨淡,房东常常催房租。总之,克里斯?加德纳一家人所处的境地代表了美国最下层人的生活。由于克里斯加德纳天生对数字非常敏感,他梦想着成为证券经纪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作推销员所锻炼的良好口才使他能够与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搭讪,并通过向人力资源经理展示他的魔方技能获得了在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为了能够成为一名正式的证券经纪人,他需要通过打电话来联系尽可能多的客户。在联系无数潜在客户无果后,他选择了一位退休的大老板,这位富翁带他去观看了一场棒球比赛,虽然最后合作未能成功,但这次经历使他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上流人物。经过对这些上流人物的公关,他成功地获得了更多的生意。最后,由于克里斯加德纳的出色表现,使他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与证券公司签约成为正式证券经纪人。从克里斯加德纳的身上可以看出,机会无处不在,只要能抓住机会,机会属于每一个人。《当幸福来敲门》阐释了“美国梦”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理念。

(二)成功需要不懈努力

电影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在经历家庭变故之后又屡遭挫折,一系列的打击让他不断怀疑《独立宣言》中所提到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认为“Maybe happiness is something that we can only pursue,maybe we can actually never have it.”(也许幸福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只能追求,但事实上我们永远都不会拥有)。为了让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克里斯?加德纳梦想着成为证券经纪人。通过自己的毛遂自荐,成为证券公司的实习生,在半年零工资实习期间,他和儿子流离失所,不得不靠救济金生活,但他仍利用时间苦读证券类书籍,认真完成培训老师交给的每一个任务。通过艰苦奋斗,他终于成为一名证券经纪人并最终成立了投资公司。因此,克里斯?加德纳相信“You got a dream,yougotta protect it.”(你如果有一个梦想,就去捍卫它)每个人都向往幸福,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正如一句英语名言: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皇天不负有心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通过讲述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历程,向人们力证“美国梦”的思想,即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幸福就会降临。

二、《当幸福来敲门》与美国社会现实

《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租住的地方是贫民区,他为了逃避18美元出租车费甚至跳下出租车逃跑;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克里斯加德纳为了他和儿子的生存只能靠救济活下去,甚至去卖血。相反,影片也描述了富人的奢侈生活。他们住在高档别墅里,开着豪华跑车,坐在贵宾室现场观看体育赛事。影片很鲜明地反映了美国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也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克里斯?加德纳的一个黑人朋友,欠了他14美元。在克里斯加德纳最困难时期找到这个朋友要求他还这14美元的时候,他百般抵赖,并且质问克里斯加德纳自己帮他搬家是不是应该付钱。另一个场景,克里斯加德纳由于时而拖欠幼儿园学费,幼儿园老师凶狠地让他不要再送儿子去幼儿园。还有一个场景,克里斯加德纳由于推销不出去仪器,只能暂时拖欠房租,而房东在寒冷的冬夜将他和儿子一并赶出租住的房间,使他们无家可归。这些事实都在说明,美国社会一贯所崇尚的“美国梦”已经开始扭曲,形成了有钱才有幸福,一切皆以追求金钱为主,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一切都可以抛弃。

三、结语

9.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最后修订版) 篇九

在建筑欣赏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欣赏各国建筑,一起领略建筑的美丽及在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意义下面是对中国馆的建筑赏析。

中国馆的总占地面积6.52公顷。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馆与同区的世博轴、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等建筑构成“一轴四馆”,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

中国馆由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中国国家馆、30000平方米的中国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将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现出一幅伟大中国城市文明图;地区馆将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以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成就。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国家馆的建筑设计,我认为对主题的总体把握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建筑高度控制在50米,明显高出周围其它场馆,体量相当突出。这毫无疑问将会成为这一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但其建筑体量是否能够与周围建筑相协调,这也许是一个问题。建筑立面采取了传统的三段式做法,即上部、中部架空部分和底部。上部层层出挑,中部四个粗实的“柱子”撑起上部,下部舒展开的地区馆建筑,总体是稳重的正三角,但上部又用倒三角的方式进行了破解。

建筑主体的红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细部红色构建的造型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标志物——斗栱,但是并没有出现实体的斗栱造型。国家馆的整体造型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却又没有显现大屋顶的形态。横向长线条的穿插,让人联想起梁、枋等等中国古建筑的构建,但又表达得简洁现代。这些着实是建筑设计的高超之处。

底部地区馆舒展开去,在功能上能够满足31个地方展馆的需要,形态上与主体建筑也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效果,色彩更趋稳重、形态平实,但是仍然注重细部,立面开窗处理和墙面上具有强烈民族特征性的“纹饰”,很好的表达了建筑特征。地区馆顶部成了国家馆部分的广场空间,大台阶直接引导人们走向建筑主体——国家馆。从鸟瞰图上看,结构是非常清晰的。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句名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建筑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就世界博览会150年历史来说,各种形态和设计的展览建筑就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伦敦水晶宫到巴黎埃菲尔铁塔,从布鲁塞尔原子塔到西雅图太空针。在国家馆出现之后,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首先呈现在作为展示平台的展馆本身,正如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所说的那样:“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博览会,某种意义上,我们将国家馆建筑视作中国推出的„第一件展品‟。”

正是深刻认识到中国馆所承担的使命,何镜堂院士感到任务的光荣和艰巨。

他回忆其设计创意的由来时说,在考察中国参与往届世博所设计的国家馆的基础上,他和他的设计团队觉得国家馆的设计必须在表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或许出于一个农耕民族对自己历史的眷恋,或许出于对中国出土文物的情有独钟,他们对古代的“斗”、和“鼎”等文化符号充满了兴趣,并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当然,促使他们做出这种设计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思考。被称作“土木工程”的中国传统建筑将数千年的智慧倾注在对木结构的探索上,并逐渐形成“斗拱”这一经典代表。于是,以四大支柱为依托,层叠出挑的斗拱式“中国器”方案跃然纸上,而它最终征服了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从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并在吸收了清华大学设计方案的部分精华,形成了中国馆的最终设计方案“东方之冠”。

作为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对该方案的解读当然是最权威的,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地区馆水平展开,形成华冠庇护之下层次丰富的立体公共活动空间,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映衬国家馆。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际、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东方奥运传奇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的确,它们是2008年奥运留给北京、留给中国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带着对奥运辉煌的美好记忆,人们不禁遐想,本世纪初,中国另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在黄浦江畔,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馈赠呢?

当然,上海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失望。这座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远东都市,这座长江文明的核心之地,这座近代以来就一直为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不停探索的中国经济中心,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它就是作为永久性建筑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它的设计者是一群中国本土设计师,而其中的领衔者就是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学家之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先生。

何镜堂院士强调,这个设计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红的外表和独特造型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当然,对其造型,不同的人还会有不同想象空间,有人说像传统建筑上的斗拱,有人说像一顶古代的冠,或者像一个装粮食的斗。

作为黄浦江边的一抹“中国红”,“中国之冠”从着色到外形都含有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基因。但是,在何镜堂院士和他的设计团队看来,如果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向世界呈现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是他们的作品必须完成的使命。

实际上,仔细观察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人们会发现它已经充分地融入现代性:“东方之冠”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现代转译,创造出流动的

现代空间效果。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具体来说,中国馆为人们提供四大交流平台:南侧的“城市广场”、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13米高地区馆的屋顶平台即“城市花园”、63米高的国家馆观景平台。可以想象,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将可以无拘无束地走进这里,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又可以进行各种自由洒脱的对话交流。

“建筑本身很„硬‟,很雄伟,有时会给人一种压抑感,通过设计交流平台将其„软‟化。达到人与建筑的和谐,这四大平台的设计正体现了现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即开放性和公共性。”何镜堂院士强调说。

不仅如此,在建筑材料特别是国家馆外墙立面材料的选择上,何镜堂院士和他的团队追求完美、煞费苦心。“用什么材料做外墙对表现„中国红‟的色彩特别关键,近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于今年8月专门成立一个由光学专家、材料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在11月3日举行的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专题会议上,终于决定选择带纹理的金属材料作为外墙立面,至于纹理大小、纹理深浅等问题还要进一步实验来确定。”何镜堂院士透露说

中国馆施工进展非常顺利,到11月初,国家馆已经施工到40多米高了,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实现国家馆和地区馆的结构“双封顶”。2009年9月份之前完成内外装修,之后开始进行布展,到201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当然在实际施工中会有一些调整,据何镜堂院士介绍,到目前面临比较大的调整有两项,其一:施工时中国馆的方向调整为正南正北,与世博轴平行,由于所在建筑区域是个倾斜的地块,近旁又有地铁线通过,这给施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不过,目前这个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其二:为满足展览的需要,地区馆面积比设计面积增大。设计施工人员通过拓展地下室的面积使这个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上一篇:银行主任的竞聘演讲下一篇:沈阳中小学暑假放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