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原因政府

2024-09-14

腐败现象原因政府(共8篇)

1.腐败现象原因政府 篇一

谈谈当代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众所周知,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久而久之,腐败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腐败现象

原因

对策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根治腐败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1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腐败问题,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去解决腐败问题。

腐败现象如此严重,而且几乎在各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那么到底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享乐主义在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强调个人欲望的极度扩张,反对欲望的适度控制;在行为方式上会有奢侈挥霍、腐化堕落、全盘西化、追求享乐、自私狭隘等私欲极度的膨胀。腐败是既有成本又有收益的,官员对腐败与否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成本和收益:如果他认为前途重要,他会放弃金钱;而如果他认为金钱对他更重要,他又会放弃前途。在现实中,官员越到退休的时候,越容易产生腐败的问题,因为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他不会再有升迁的可能,不可能有政治前途的考虑,所以他会很容易选择贪污腐败,而最终留下了臭名。

体制上的漏洞和机制的不健全。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都还处于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新建立的制度还不成熟,有些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这在客观上难免会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而且我国把很大权力集中在国家官员手中,这些人控制着很多别人想要的稀有商品,因此这就为他们的腐败提供了机会。此外还有社会风气的混乱……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关乎着能否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政府是腐败的高发阶段。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

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通过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所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2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廉洁自身,腐败才能远离他们。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3 腐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政治上,腐败影响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在经济方面,腐败侵吞的社会财富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在文化方面,腐败会导致一种腐败的文化。在精神上,腐败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理,人们将对腐败现象产生麻木和疲劳。对统治者而言,腐败长期得不到治理,会导致统治者内在的担忧和恐惧感。

当代大学生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我们,把腐败现象扼杀在摇篮里。最后,让我们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注释:

1《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09年1月13日

2《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2013年4月19日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8日

2.腐败现象原因政府 篇二

首先,社会环境的腐蚀。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本性善良的。而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观念等的形成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纯正,充满正气,人人都以贪污受贿为耻,那么在耳濡目染下,自然长大后会成为一个比较清廉的人。但如果生长在一个社会风气极其腐败的社会,其身边到处都充斥着腐败的铜臭,自然长大后不会清廉到哪里去。所以,一个社会的风气,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是一种群居性的高级动物,当贪污腐化现象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你想要保持自身的清廉是极其不易的。否则,你就会成为被孤立的对象之一。

其次,权力过于集中。在封建社会时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诱发了腐败的滋生。在当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个别权力机关也存在着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现象时有发生,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严重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有权好办事的观念严重的损害了优良社会风气的构建。所有这些消极的社会因素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权力集中所致。所以,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简政放权”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被提了出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再次,利益驱动腐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贪污腐败的高级官员都是受利益的驱使,被诱人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没有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干部选举中,都以“送礼的多少”来决定其胜出的概率。各个干部候选人都向村民们私下送礼,以求得能够投上自己一票,这种歪风邪气如今屡试不爽。但是,我们应当明确的是,送礼者一旦当选,必定要将自己之前的“付出”成倍的收回来。在这种利益驱动的诱惑下,社会廉洁之风每况愈下。

最后,激励机制力度不够。一种行为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激励机制。在当今中国,作为政府行政人员,其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多真正能够把控自己行为的清廉官员仅依靠自己的工资收入来维持生计,其实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使这些有权无钱的官员在思想上存在很大的腐败倾向。有些官员为了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而走上了贪污腐败的道路亦是屡见不鲜。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来遏制腐败现象。一是,要净化腐败的社会环境。应重点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人们的廉洁思想观念,使人们从小就树立起公正廉洁的价值观。而且,政府应积极加大廉洁观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学习辅导等形式使廉洁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使清廉公正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人人都做到清正廉洁,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廉洁风气,将腐败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进行有效的简政放权。政府部门把经营管理权下放到企业,使其具有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从而分散过于集中的政府各部门的权力。简化政府各种冗杂的办事手续,把该放的权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的影响范围控制到最小,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腐败现象自然也随之不复存在。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导向。之所以有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存在利益的诱惑。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消除寻租空间,使其无利益可得,自然就会转变人们的思想行为。例如,在农村干部选举过程中,从确认候选人到公布结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公开透明,让选举在阳光下进行,杜绝候选人私下进行暗箱操作,将结果公开公平化。

四是,加大廉洁行为的奖励力度。对政府机关中的清廉行为要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人以这种廉洁行为为榜样,在工作中逐步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时,使被奖励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将这种廉正行为继续发扬下去,最终达到使每个人以廉洁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光荣。如此,社会腐败现象将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李国.学术腐败背后到底是什么?[N].工人日报,2002-08-03.

3.政府采购中腐败原因探析 篇三

采购环节存有漏洞 政府采购是按程序进行的,某个项目的采购过程可以按进行的阶段分“环节”。一个完整的采购项目大概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采购人业务委托、采购方式审批、信息发布、采购人落实需求、编写招标文件、抽取专家、评标办法制定、招标投标、专家评审、履约验收、资金支付、项目验收等。如果仔细琢磨,每一个环节目前而言都可能存在可钻的“空子”,这首先是制度上、人员素质的问题,同时也与外界环境、整个社会氛围有关。

评审专家职业素质不高 政府采购招标工作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评审专家主导评标结果,评审专家工作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招标过程的公正性,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项目的质量。目前政府采购运行中往往表现出评审专家不专,职业素养不高,评标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无法做到公平、公正打分,不能坚持独立评审,加之现有制度对评审专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问责机制,导致专家有权无责,甚至部分专家在评审中明目张胆地徇私舞弊,听从采购人的意见,与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合谋腐败。

当事人角色意识淡薄 所谓“角色意识”,就是指政府采购当事人自身角色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说到底就是经常反省和解剖自身,应该找准定位,提醒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有怎样的社会和行为要求,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自觉性。而现在有些当事人,经不起诱惑,私欲膨胀,违规违纪,失去社会和群众的信任直至违法犯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角色意识淡薄,不知道哪些事干得,哪些事干不得,没有负起政府采购工作应有的责任。政府采购当事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从性质上看,绝大多数是国家公务员,属于人民公仆的范畴。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就应该全心全意为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服务,为国家和单位节约开支出谋献策。其次从具体工作来看,政府采购当事人承担政府采购信息的发布、程序的制定、需求量的审定以及货物、材料定价的指导和监管,是名副其实的“当家人”。再次从责任来讲,政府采购当事人一方面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原则,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公开、公平、公正地办事;另一方面还应为国家、集体和单位着想,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勤俭节约。因此,政府采购当事人必须公正廉洁、无私无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购当事人更应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行政干预左右结果 有的供应商千方百计走“上层”路线,请个别领导干部,利用个别权力部门的影响和关系,向采购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打招呼,用行政无形的“手”干预有形的政府采购市场。

4.反腐败论文腐败现象论文 篇四

摘 要:对于腐败问题的研究,研究者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有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腐败产生的文化原因进行分析,从官本位、从众心理、人情文化和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等四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键词:官本位;从众心理;人情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也影响着由人组成的政府。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设计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里运行的。我国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所以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对腐败的产生、认定和预防及解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如此,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利于腐败形成的文化对防止、减少和消除腐败是重要的。

官本位文化与腐败

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荣、以官为求,是官本位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在以官为本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官就是人们评价人成败、荣辱的准绳、尺度。官成为了全社会价值判断的中心。这种文化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带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的扭曲,也是造成官场腐败、官员堕落的原因之一。中国不断产生的官场腐败,原因正在于官位的有限性。越高级别的官位越少,但谋求者却是人数众多。

在这种极为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下,为了某个官位,人们是不折手段,滋生了官场的各种腐败和习气。官文化提倡的“官尊民卑”导致两种意识的产生。官尊产生了官员的特权意识,民卑导致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这两种意识都不利于反腐败。

(1)官尊—官员特权意识。特权意识是官本位文化中官尊思想的必然产物。从官与民两个方面不同的心理得以表现。就官员而言,各级的官员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权力,他们把这些权力看成是官职赋予的,而不是人民赋予的,把权力看成是官员所特有的,理所当然的。正是这种特权意识的存在,他们就把用特权追求来的利益也看成是天经地义,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腐败行为。在当代中国实行的是退休制,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的退休。而当他们鉴于对权力的即将丧失,将原则、纪律等统统置之度外,进而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出现了不少的“59”现象。这种现象其本质还是对于特权的依恋,把权势的损失,用金钱来弥补,追求心理平衡。当这种意识在官场中蔓延开来时,做官不谋私成为让人不可理解的怪事,做官不摆谱,不铺张,反而有失官威。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认识,腐败便在官场中蔓延开来。从民众的方面来看,由于官员特权的存在,官员的特权往往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民众长期以来是信官不信法,遇事求官,层层上访,而不是诉诸于法律。这样官员的权力便有了发挥的余地。遇事的求官不求法,强化了官员的特权,也巩固了官员的特权。

(2)民卑—民众权利意识的淡薄。由于“官本位”文化在中国的 根深蒂固,人们视地方官员为“父母官”。地方上的首席官员就是地域内辈分最高的家长,是绝对的权威。而广大的子民服从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在未经过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让人们接受官与民平等的这样的意识是十分困难的。正是这种民卑意识的影响下,人们对政府官员的行为在毫无意识、从不质疑的态度中接受。人们并未意识到政府的行为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政府的腐败是对社会、对公民权利的严重侵犯。基于上述的认识,当腐败产生时,腐败很难遭到社会力量的抑制。虽然人们也是很痛恨腐败,但是人们仅仅把反腐败当成是政府的事情。即便是有人对腐败进行揭发,很可能是石沉大海,甚至很快就会遭到一连串的打击报复。在西方国家公民和社会团体在纠正政府行为、防止腐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已成为了宗教般坚定的信仰。当整个社会都自觉的起来反腐败,那么腐败的行为也将不得不有所收敛。

人情文化与腐败

在中国,一个人从生的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一生存在于至亲、宗族、姻亲、师生、朋友等种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连接,构成了如同蜘蛛网般牢不可破的关系网。而我们做人、处世都很难离开它,否则我们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这本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一个法制比较不完善的社会时,关系网则在腐败形成中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在我国人情文化特别的浓厚,人们常常把人情看得高于一切,即使是法律、制度、纪律也在人情面前显得软弱无

力。人情文化通过以下三个层次作用于腐败。

第一层是纯粹是由围绕在官职周围的各级官员所组成的“官网”。对于官员个人来讲,他们牢牢的缠绕在网中,使得各自的权利在此得到维系和保护。首先,通过此网他们可以谋求升迁,使得自己的权力进一步增强。靠“官网”得到的升迁,就破坏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原则,使有才能的人不能到岗上任,影响到政府办事效率。而在这些靠“官网”谋求升迁常常涉及到一些金钱和利益的互相交换,也导致腐败的产生。其次,当他们腐败或其它的违法行为被发现时,也可以通过“官网”来保护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同这种“官网”的强大保护是分不开的。

第二层是以官员的权力为中心,由血缘关系为准绳构成的“情网”。先天血液关系,加上 “官官相护”的后天网络,衍生了由官员和他们的亲戚、子女形成的特殊阶层。这样血缘关系和官职的相互结合,权力通过血缘宗法的网络进行流通,扩大了权力的辐射范围。同时把法律对官员的人事管理等权力架空,利用职权为亲戚、子女谋官职,它本身就是腐败,还导致了进一步的腐败。许多人手中没有权力,没有官职,但照样呼风唤雨,具有无可限量的隐性权力。由此导致的是当官成为了有势力宗族的特权,利用官职维护本宗族的利益。在这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这也给反腐带来很大的困

难。

第三层是由以官僚为核心,由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的“社会资源网”。建立此网的目的是把官员的权力同其它行业和职业资源相结合。在这个资源网里,有官员、教师、商人、律师、记者等。他们一般都掌握着某些社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相互补充势必带来更多的利益。他们把这些社会资源当成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必定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从而产生种种的腐败现象。比如,官商结合,官员把他们的权力转化成财富,商人则通过官员权力的保护来获得更多的利益,造成了商业腐败。官员的权力同教育资源的相结合,官员可能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为他们的子女谋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或者为他们自己继续教育深造提供方便。他们的挤占更多教育资源的行为,在当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也是教育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当前中国法制体系不完善,社会资源的关系网势必会把腐败现象渗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从众文化心理与腐败

从众心理是指人的认识行为由于受到所在群体及社会环境有形无形的影响或压力,往往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原则以顺从环境,保持与众人的一致。这种心理实际上会对某些不良社会现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的泛化与社会从众心理就有密切的联系。有些腐败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团体压力所造成的。从众心理是以下方式作用于腐败。

(1)仿效方式。“随大流”、“法不责众”等等,都是对仿效从众心理的一种真实写照。根据人际影响的社会心理原理学,社会地位高者的行为常常成为社会地位低者学习、参照和仿效的榜样。前者的榜样行为大大的加强了后者模仿的动机,并促使仿效行为的形成。一方面当上下级都具有腐败的行为时,当下级发现上级的腐败行为时,他们会理解成为上级对自己的腐败行为的认同感,就更加肆无忌惮的腐败。另一方面,有些下级刚开始也许并没有存在着腐败的现象,他们起初对不正之风也十分反感并进行了抵制,但是在上级的腐败行为的影响下,这种正常的行为带来的却是不正常的后果,即得罪了上下左右处于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各色人等。久而久之,也就入乡随俗、习以为常。也造成一些人“别人如此,我也可以如此”的心理,觉得别人如此,自己不如此就是吃亏,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由此“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前“腐”后继者,强化腐败扩展的势头。

(2)互励攀比方式。这种方式是指人们思想的相互激励、相互攀比,他促使人们的动机在强大上相互助长、强化。其直接结果就是腐败的横向扩展。当腐败在全社会形成一定气候时,腐败行为将相互强化形成腐败的链环助长和攀比助长。当腐败发生在其它个人身上,比如当他们看到同学、同事、战友、朋友因腐败而富裕起来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用的都比自己好,自己什么说也是个有权力的人,岂能落他人之后,心理上总觉得不舒服、不体面、不风光。于是他们开始追求衣食住行的高档化,穿名牌、住豪宅、坐好车、喝美酒、抽

洋烟。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当腐败发生在某一具体单位内时,他们就认为大家都腐败了,我也腐败,责任能有多大。法律只是惩罚个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就很难被处罚。这种腐败的风气相互感染、激励可以使人更大胆腐败,腐败的程度日益严重。

(3)逼压强迫方式。逼压强迫是指群体在发现有人意见与群体不相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促使其与群体取得一致,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制裁。在具体的单位内部,当腐败成风时,受群体压力的作用,廉洁的个体将承受难以忍受的心理疏远和孤立。一些人刚开始也不愿意涉足贪污,但是面对来自周围的各种压力又不得不屈服,尤其是对来自上级或领导的压力更是无力承受与抵制,因此,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同流合污。另一些人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很快的就遭到冷眼、讽刺、挖苦,甚至挨整、被挤出官员的队伍。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不是个例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腐败

每个民族的 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腐败得于产生、盛行的温床。

(1)“中庸”的思维方式。

“中庸”具有严谨的科学含义,一般指人们思考和行为时,要考虑

事物的“度”。但是,由于人情文化的社会基础的影响,“中庸”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谓中庸思维方式就是人们在做事时,认为许多事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许多立场可坚持可不坚持,甚至不置可否,冷眼相看;在看待事物时,采取不偏不倚、骑墙善变的态度。在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为官者不思进取,畏于创新。民众把政府的腐败视为自然之事。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走中庸之道,在问题面前采取骑墙的态度,明哲保身,或随势附和,见风使舵。明知某些官员有腐败行为,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助长了腐败的风气,腐败之风也长期得不到整治。

(2)“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5.怎么看腐败现象 篇五

近年来,随着一桩桩大案要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在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究竟应当怎么看当前腐败现象?如何认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1.为什么说反腐败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雷声大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大和声势大。这些年来,党中央每年都对反腐败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国务院每年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制定了一个个专门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但用雨点小来形容反腐败成效却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反腐败,而且是雷厉风行、坚决打击,不但是雷声大,雨点也大。

一是真打,对腐败分子动真格,反腐败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二是狠打,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三是善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止,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税负里、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理,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2.为何说腐败越反越多是个认识误区?

如果说雷声大雨点小是对反腐败动真格产生质疑的话,那么腐败越反越多的说法是对反腐败前景表示悲观、腐败并不是越反越多,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这一点有大量事实可以证实,从量化分析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人数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从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调查显示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国际社会评价来看,这几年不少国际人士对我国反腐败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

这些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当然我们应该情形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想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不违法违纪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但是这绝不是所谓反腐败不力造成的结果,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是由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因为:

利益诱惑。转型过程中个,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多元化的利益主题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腐蚀干部,同时社会和其他个人财富增长,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于是想用权捞钱,这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利益诱惑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

体制漏洞。转型过程中,旧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留下许多漏洞,给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许多高空间。时间已经证明,凡事双轨制并存的地方,腐败现象就相对严重,当前因为争取投资项目资源优惠政策而发生也能够的贿赂,证实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监督不力。转型过程中,权利监控制约机制就的可能失效了但是新的还未及时建立起来,权利监控的却为何弱化,为权利的滥用、腐败的滋生留下了空隙。

道德因素。转型过程中,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痛恨死,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一些干部不顾廉耻、不讲人格、随心所欲,从而跌入腐败的深渊。

因而,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现状,要坚持用全面客观的眼光里爱分析,既要看到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又要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3.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有句古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比喻作恶的人最终逃脱不了国法的惩治。当前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反腐败天网,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让乳白行为难逃惩罚。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一度来势很猛的腐败现象,我们党出重拳出快拳、严厉打击腐败分子。随着反腐败斗争和发展,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一时间小,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够花了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天王的蓝图及阶段性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宽广的天网,它既包括从严惩治的措施,又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它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艰涩扎实推进,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利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局面。当前,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制度。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常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一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以及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使党员干部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完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完善党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信访联系会议制度,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完善预防制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起制度防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治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

完善惩治制度。遏制腐败,惩治设疑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通报移送几只,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4.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能否有效预防腐败,关键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般认为,腐败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以权谋私。因而有人把腐败形容为权利的影子,认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可能性。政治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滥用和有效遏制腐败。而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前提是公开透明。要确保权力的合力运行,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就要让权力晒在阳光之下。正如人们常说的腐败是腐蚀剂,而阳光就是最好的防腐剂。

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权力配置科学、界限明确、行使依法、运行公开,把制约和监督权利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逐步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核心是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应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为权力运行设置边界,确保权力及高效运转有正确行使,按照公开是制度,保密是例外的要求,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

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手中权力打,遇到的诱惑多,如果腐败,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应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述职述廉、界面谈话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认真落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如实报告住房、投资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外、从业等事项,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

关键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主要依靠作用,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得到形式,继续拓展群众监督的渠道,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提高举报网站受理案件的办理质量。

5.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

天下之事,不难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定好的反腐倡廉制度不容易,把这些制度落实好则更难。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

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制度艰涩领域不断拓宽,但是腐败案件还是居高不下,出现了涉案金额大,案犯职位高、作案手段多样化等新的情况。可以说制度制定出终于制度执行效果存在距离原因就是一些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好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没有执行力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只有下决心下力气狠抓执行力,才能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效用,才能打开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建立责任制。赢家你垃圾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那个的程序下能够规定和违反制度的陈,对制度落实的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实现和阶段性性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大头执行和维护制度,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能够。

增强制度意识,制度的精神如果没有深入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再多再好的制度也只是耳边风,要把制度作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艰涩的重要内容那个,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制度内容,领会制度精神,不断增强制度意识、记录一事、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加强督促监察。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能否落实,关键在于监督检查。应建立制度本身的监督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是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对执行制度不利的坚决追究责任,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各类监督主题的作用。

加大查处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不可触犯的火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6.腐败现象的调研对策 篇六

认的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问题。

一、主要原因

(一)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干预过多。行政权力干预的增多,反映的是管制行为的增多,而管制在规则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体现为带有不确定性的弹性条款,对于权力行使者则体现为一种裁量权,但对于行政管理相关人来说,则在客观上为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实现腐败行为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腐败是一种违规行为,多表现为犯罪,这种犯罪不是处于理性分析研究的失常行为,而是行为人对犯罪要承担的风险和可能的获益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腐败分子往往要根据个人利益进行权衡,综合地考虑自己的收入状况、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将来的合法收入和从事腐败行为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要承担的风险等等多方面因素。而目前由于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各种制度不完善,降低了腐败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使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有利可图。

(三)权力的失控使公共权力为个人私欲服务成为可能。在现行体制下,对公务人员手中的公共权力的监督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级监督不到位、同级监督不了、下级无权监督等问题。上级监督不到位,是指上级与下级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较大的距离,使得上级对下级的作为表现为总体上的不知情,只能在案发时进行事后监督。同级监督不了,是指同级虽然在时间、空间上不存在距离,但是同级班子中存在着“分工分权现象”和“首长制”,使得同级的监督不能正常展开。下级无权监督,是指下级在行政管理中处于被管理地位,在监督能力上处于劣势,实际上是无权监督,因而作用得不到发挥。这些问题导致公共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再加上掌权者的个体因素和其它社会条件,就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

(四)“权力寻租现象”和“买权倾向”的结合导致了权钱交易。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政府的干预行为和管制行为增多,使得公共权力发生了扩张,而且,同样是由于制度和规范的不完善,使得某些公共权力带有不确定性的弹性特征,使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具有了裁量自由,这就使得公共权力具有了可租性。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还存在一类具有强烈的“买权倾向”的人,这类人遵纪守法的观念十分淡漠,“有钱能使鬼推磨”和“金钱万能”的思想使他们在经济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中,处处寻找法外特权,他们要向法律和规章要效益,就必须用手中的金钱来租用当权者手中的权力,从而实现他们的目的,这就是“买权倾向”的实质。这样,“权力寻租”者要以公共权力来兑换金钱和物质利益,“买权”者要租用权力来实现非法利益。二者一旦在权力和租用上达成共识,钱权交易也就随之而生了。

不良的社会思潮为腐败提供了思想基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因腐而富、因腐而达者的存在,对于同在公共权力代理人位置上的其他人和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接班人来说,提供了前“腐”后继的思想上的现实基础。针对产生腐败的原因。

二、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反腐对策

一是加强民主建设。民主是专制与腐败的天敌。对权力最有效的监控,莫过于民主。

二是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腐败成本。要深挖腐败分子,震慑腐败分子,让他们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打蚊蝇固然重要,但是,摧毁蚊蝇的滋生环境则是消灭蚊蝇的最有效手段。

三是降低公共权力的可租性。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和规章,为市场运行和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机制。在这些立法和建制过程中,应该着重减少行政执法人员对相对人的管制行为,防止公共权力扩大化,对于基本的公共权力,则应该在制度上和行使规则上尽可能减少弹性和自由裁量的成分,同时,要使之透明化、刚性化,使行政相对人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预见行政行为的结果,使所有知情人能够判别这个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就使公共权力的可租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四是加强权力的监督,在制度上完善权力制约体制。有效的权力监督应满足以下条件:监督必须是地位平等的权力主体之间的监督,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监督应是经济、社会实力均衡,相对独立的权力主体之间的监督;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活动中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

7.腐败现象原因政府 篇七

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城市生产要素通过城乡结合部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又给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城市和农村过渡地带,其人口流动性大,治安管理难度大,治安状况更是令人担忧,特别是偷盗事件频发,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笔者曾调研成都市城郊结合部的甲镇,其偷盗现象相当频繁。如图1所示,超过70%居民认为偷盗事件很多或较多。偷盗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制约地区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本文从政府职能角度来探讨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的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严重的偷盗现象,不仅影响居民个体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治安稳定等职能,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在这些方面存在着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造成了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

2.1 治安管理不到位

治安管理作为政府政治职能中的重要职能,起着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从事前的预防措施到事后惩治措施,政府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政府在治安管理中不到位使得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治安管理经费不足造成的治安管理装备和人员缺少,事前监督防范措施不到位,事后查处和惩治流于形式,法律规则的模糊等都是政府在治安管理职能上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一旦政府没有发挥好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治安管理职能,也将使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战。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猖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治安管理不到位,惩治效率不高,政府的威慑作用下降,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2.2 市场监管不到位

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存在着缺陷和失灵的现象。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解方面同样也存在着缺陷。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双重压力,存在着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平、市场法制不健全等政府调节职能存在着不到位现象。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存在产业单向发展向多向发展的诉求、人口流动性大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靠拢的同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秩序和分配问题。但是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分配措施和市场秩序维护上的不健全,使得市场监管职能发挥不到位。市场秩序紊乱和分配不公等导致相对弱势群体仇视社会的心态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

2.3 社会管理不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产生了诸如社会矛盾复杂、社会秩序混乱、利益分配不公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首要目标,注重社会结构整合的最佳状态和社会各部分的协调发展[1]。基于此,政府社会管理要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标。结合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这个事实,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存在不到位,特别是在教育、社会保障、人口管理和化解矛盾方面的不到位。城郊结合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人口管理难度大,地区存在着安全隐患,表现出来就是偷盗事件的愈演愈烈。城乡结合部单一的经济发展和大量的劳动力流入造成了复杂的矛盾,而社会保障的低水平加剧了贫富悬殊,最后导致了以偷盗事件为代表的治安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政府在基础知识和法律知识普及、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等社会管理职能上的不到位,导致了人们以另外一种非法方式弥补自身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3 治理城郊结合部偷盗现象的对策分析

我国社会整体正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更多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其稳定性关系到城市和乡村这两者,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目前,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其犯罪程度大部分不构成刑事案件,但已经直接威胁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政府加大治理偷盗现象已刻不容缓。

3.1 建立“居民——政府”双向的治安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理念也从传统的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政府。政府不再是家长式的管理模式,而变为适度让渡自己的职能,让社会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治安管理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但居民也可参与到治安管理中,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目前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管理只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缺少监督和反馈机制,而且由于经费问题出现人员安排不足,预防打击不到位等现象,所以在防止偷盗现象方面可以采取居民与政府双向的治安管理体制。一方面,居民自发组织形成社会自治团体,主动维护所在小区治安。居民可以为小区治安安全制定防范准则,形成自治合力,从而把个人分散的力量集中成为集体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政府投入成本,还达到维护小区治安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需做好治安管理本职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城乡结合部人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本身就带来了地区的不安全性,政府应依托居民小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其次,政府应适当增加警员、设备的投入,合理分配警力巡逻时间特别是加强偷盗现象发生频繁的凌晨12点至3点的警力。“居民——政府”双向的治安管理体制,使得居民参与到治安管理之中,与政府形成双向沟通,有利于治安管理流程的透明与高效,有利于提高城乡结合部治安稳定。

3.2 建立更为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

正如前文所说,城郊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存在产业单向发展向多向发展的诉求、人口流动性大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靠拢的同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秩序和分配问题。收入分配和利益保护的不公,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积极性的降低,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紊乱,人们为发泄心中不满而产生的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仇视社会极端事件值得我们警惕。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竞争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人们因不公平和不公正带来的社会仇视心理和由此而发生的扰乱治安的事件概率。在努力发展经济,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时,政府需积极保障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这里的相对弱势群体针对的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利位置的权力关系的人群,保障他们的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加大社会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一次分配后的再分配,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才能做到社会的稳定,避免冲突发生。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大学生志愿团队进行法制知识宣传

城乡结合部居民大都是农民,面临着农转非的问题,其本身受教育水平有限,政府需加强文化教育职能,特别是加强法制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但是政府常常面临着经费问题,期待效果和实际成果的不对称问题。所以拓展宣传教育途径,改变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教育效率成为必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人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生志愿团队进行法制知识宣传,不仅可以使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经验,更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在城郊附近建有新校区,建立城乡结合部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某种合作联系,形成一种长期性的大学生志愿团队进行法制知识宣传。与政府的宣传教育相比,大学生志愿宣传法制知识,一方面可以节省政府经费,降低成本,降低城郊结合部偷盗现象和增强居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可谓是互利共赢。

4 小结

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不仅不利于地区各方面发展,而且还会造成向农村和城市的扩散趋势,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治理城乡结合部的偷盗现象,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提高治安管理能力,整治偷盗现象,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多元参与主体,力图解决城郊结合部严重的偷盗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8.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篇八

关键词:腐败;租金;寻租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4102

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 “权力泛化”现象。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

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由于人为地限定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交易活动的竞争性,于是政府干预便带来了可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超额经济利益,这就是“设租”,即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或权力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金诱使私人或企业向他们提供财物作为得到这些租金的条件。一旦官僚阶层的干预创造了超过正常利润的租金,这就为私人或企业通过非竞争手段获得租金提供了激励,于是政府官员会故意提出获得这些租金的特别条件,使私人或企业割舍一部分即得利益与他们分享,这就是所谓的抽租。

1.2寻租与腐败

由于租金的存在,利益集团常常为这样的干预进行各种游说活动,以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在现代寻租理论中,一切利用行政权力获取“非正常收益”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寻租活动,租金则泛指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时常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即超过机会成本的差价),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干预和行政管制都会为创造这种租金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既然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创造出差价收入,自然就会有追求这种租金的活动,即寻租活动。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收入和增加廉正成本。它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府政权稳定。更为严重的是,它甚至使政府的决策和经济活动常常受特定的利益集团和个人摆布。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腐败的基本内容就是政治权利与经济资源和财富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得以形成的纽带就是寻租活动,而寻租活动的实质就是权钱交易。在寻租活动中,私人或企业是这种活动的一方经济当事人,通常他们因获得了“租金”中的大部分,所以是这种交易的主要获益者;官僚阶层是另一方当事人,他们也是受益者,可获得贿赂费用。由此,寻租活动在掌握政治权利的阶层和拥有财富的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用政治权利换取金钱,另一方则用金钱换取政治权利以谋取更大私利,这是经济人追求经济最大化行为的异化表现。

对于私人和企业主来说,寻租就是以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超额利润,然而这种寻租活动寻求的是非生产性的直接利润。因为超额利润或租金并不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来增加利润,而是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努力,如游说或行贿等,促使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帮助限制竞争、增强自己的垄断地位等办法来获取的。对于官僚阶层来说,寻租就是运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利来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然而官僚阶层在寻租活动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被利用的角色,而往往是主动的去进行“政治创租” 和“抽租”,于是就产生了腐败。

2腐败的经济危害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腐败的实质内容就是寻租和非生产性的寻利行为,即私人和企业为了获得以超额利润形式存在的租金,而官僚阶层为了从这种租金中抽租。然而,这种租金却来源于官僚阶层利用手中的职权人为地限制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竞争,从而扭曲了市场交易和经济活动。一般而言,官僚阶层的干预程度愈大,市场扭曲就愈明显,经济租金就越高,寻租活动越呈现恶性循环的趋势。虽然寻租的当事人分别从垄断利润中分享了租金的好处,然而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系的运行却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性,耶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施乐佛就曾形象地把政府的干预和寻租活动比喻为“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具体而言,这种危害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增加交易成本

寻租和腐败虽然会给寻租活动的双方带来额外的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了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从表面上来看,支付给官僚阶层的部分租金似乎是私人和企业主从自身利润中分摊的,实际上这种费用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来获得的,并人为地通过“特许”、“垄断”等形式让特定的经济群体获得租金,继而又把这种成本和费用转嫁给社会公众。尤其是,这种租金的存在不断地刺激着官僚阶层设租和企业向官员行贿的寻租活动,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此,寻租和腐败直接增加了经济交易的成本,使大量的财物浪费在“直接性的非生产寻利活动”中。

2.2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寻租和腐败所造成的另一个严重经济后果便是资源的误置。众所周知,在一个理想的经济体系中,资源和经济交易将在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下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和运行,即在竞争规律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生产最有效率的企业总是率先获得资源、优先参与经济交易。然而,腐败以及由此产生的“特许”和“垄断”却人为地排除了效率优先的企业参与竞争、获得资源和从事交易的权利。这样,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发生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效率优先的企业往往被排除在竞争之外,不能够获得经济资源。而那些通过行贿获得资源和参与交易的企业,通常效率较差,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只能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向后将行贿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从而破坏了“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使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

2.3导致价格的扭曲

由于寻租和腐败导致了资源的误置、增加了经济交易的成本,这就必然带来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即价格的扭曲。

价格扭曲对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特别的意义。由于这些国家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许多商品还存在价格双轨制,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例如一些农副产品价格、社会商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中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计划指导的比重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必然会存在部分租金,这就为寻租者提供了相应的市场活动空间。

因此,寻租和腐败既是一只“掠夺之手”,也像一只“看不见的脚”,它会践踏经济秩序和破坏经济增长,一方面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将被人们转移到了非生产性活动中,另一方面大量的寻租活动导致了资源配置和经济交易的非效率性。在一个寻租活动十分盛行的经济中,寻租收入在GNP中所占的比重必定较大,因此由GNP计算出的较高的增长水平是不真实的,或者说,在这个较高的经济增长背后,是低发展或无发展的困境,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真实状况。

3抑制腐败的经济学对策

正是由于经济租金的存在和政治权利能够干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才使权利和财富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并经常化。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经济租金的存在基础,如何对政府权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限制和切断财富和权利之间的经常性交换渠道,就成为遏制以寻租为目的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思路。

3.1提高经济活动的透明度

尽管租金是寻租活动的内在动因,腐败就是政治权利和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然而寻租和腐败得以实现和蔓延却依赖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或信息的不完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通常寻租活动都是与信息问题休戚相关,因为官僚阶层要想让惠与行贿的利益群体,必然要“暗箱操作”,或使参与竞争的其他经济人处于信息劣势。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或不对称,有些人可以在某些地区或局部市场上建立起垄断力量,或获得某种“特许”,这样市场和交易在表面上是竞争性的,而实际上并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如果政府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批露、建立民主的投票和招标制度、严明的立法司法制度、严格的公务员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来传递经济运行中的信息,则可大大预防和减少寻租活动。

3.2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

在寻租和腐败活动中,显然政府干预得越多,政府官员权力越大,官员设租和寻租越是便利。因此,如何减少政府对市场交易的不适当干预、减少不透明的地下经济活动、使政府官员腐败的机会减小到最低程度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政府官员腐败的机会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密不可分,因为对经济的监管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监管也为官僚阶层的腐败创造了机会。例如,如果企业进口商品需要许可和缴纳关税,拥有许可审批权和关税减免权的官员便有了收受贿赂的机会,如果无需进口许可或关税,那么官僚阶层的这一腐败机会就不复存在。正如罗斯•阿克曼所言,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与各种管制是相互联系的。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越严,其代理人拥有的公共权力就越大,因而也更易滋生腐败;相反,经济越是自由化,腐败程度越是有望下降。官僚阶层的管制权力越大,企业的负担就越大,滋生腐败的可能性就增大,从而企业主动寻租的动机则越强,官僚阶层的干预增大了寻租和腐败活动的可能性,因此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是预防寻租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夏柏.反腐败研究(第四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吕建.驾驭权力烈马——公共权力的腐败与监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朱兴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4]吴敬琏.转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Johnson,S.,Kaufmann,D.& ZoidoLobaton,P.,1998,Regulatory discretion and the unofficial economy,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1.88.

[6]Shleifer,Andrei and Vishny,Robert W,Corruption,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上一篇:德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下一篇:麻醉药品使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