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2024-07-24

《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共10篇)

1.《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一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词汇课,以zip寻找尺子,窗外的小鸟告诉Zip尺子的位置这一情景呈现要学习的三个方位借此和desk,chair这两个单词。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认读这些单词。

先总结一下我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1.呈现新知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描述图中物品的位置入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2.新知呈现环节和意义操练及拓展运用环节都突出了语用环境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

3.本课时的整个过程设计的比较有逻辑性,各个教学环节比较流畅;

4.整堂课,能够做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比较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描述物品的位置,有待进一步练习巩固;

2.呈现新知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后边环节时间不充足。

3.个别学生under发音不准。

设想:本课可以和Let’stalk整合上。这两课的内容契合度很高,内容也不多。有助于学生学完新知后及时运用。在教新单词时可以进行语音渗透。

2.《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二

本课为EEC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here’s the p os t office?”第一课时。该课围绕Going to the post office这一主题展开多种教学活动, 涉及Excuse m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Well, I don’t know./It’s over there.和May I help you?I want to send this to China.OK.How long does it take?It takes about 10days.等理解问路及邮局职员和顾客对话的用语, 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一) 语言技能目标

能听懂理解故事中人物对话;

能模仿录音;

能朗读对话;

能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表演部分对话。

(二) 语言知识目标

理解问路、指路用语:

—Excuse m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Well, I don’t know./It’s over there.

理解邮局职员和顾客的对话语言:

—May I help you?

—I want to send this to China.

—OK.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about 10 days.

(三) 学习策略目标

培养学生的预测、理解大意和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句意的能力。

(四) 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中英美邮局的外观和警察的着装的不同。

(五)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问路的求助办法以及运用邮局与远方亲人、朋友联系的方式。

三、教学流程

玉.Greeting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I’m from Harbin.My name is Mabel.

The one sits beside you is your shoulder partner.

The one faces to you is your face partner.

Please say“hello”to your shoulder partner.

Ss:Hello!

T:Please shake hands with your face partner.

(Ss shake with their face partners.)

【营造轻松愉快的同伴、小组互助学习氛围。】

T:Great!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Lesson 7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Ⅱ.Pre-listening

1.Background knowledge:

(1) What is the post office?

T:Do you know what post office is?

This is the post office in China. (图1) This is the____in US. (图2) This is the____in UK. (图3)

(2) What can we do in the post office?

T:Look!I bought a Beijing Duck here.But it is too heavy.

I want to send this to Harbin.Where should Igo?

S1:Go to the post office.

T:Right.We can send the things in the post office.

T:What else can we send or receive there?

S2:We can send letters.

S3:We can send money.

S4:We can receive newspapers.

...

T:Have you been to the post office?

Have you sent or received letters (信件) , postcards, magazines (杂志) or packages (包裹) ?

S5:Yes.I sent a post card to my friend.

S6:No.

...

【让学生想起有关邮局这个话题的已有生活经历, 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

2.Introduction to the dialogs

T:Now look at the picture. (图4)

This is Li Li.She is Chinese.

Now she lives in America.

And this is her classmate, Ken. (图5)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

3.Look at the pictures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Picture 1:

S1:I can see Li Li and Ken are in the street.

S2:I can see a policeman.

S3:I can see a box in Li Li’s hands.

S4:I can see a letter under Ken’s arm.

Picture 2:

S5:I can see a post office.

S6:I can see Li Li and Ken are talking with the policeman.

Picture 3:

S7:I can see two women.

S8:They are in the post office.

【学生逐图观察, 表述看到的事物。这个环节是听故事之前的读图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 为后面听力理解做了充分的准备, 降低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同时也潜在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4.Predicting:

T:Now please guess what the story is about.

(1) Where are Li Li and Ken going?

(2)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Please talk with your shoulder partner.

【通过看题目和图片预测要发生的故事, 便于学生理解要学习的语言。】

S1:They are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S2:They want to send a letter and a package.

...

Ⅲ.While-listening

5.Setting up the framework

T:Now close your books.We will listen to thedialog.And see if our predictions are correct.

After listening,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ere are Li Li and Ken going?

(2) Do they find the post office?

(3)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in the post office?

【此环节在于通过听最重要的信息搭建框架, 了解故事大意。】

S1:They are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S2:They find the post office.

S3:Li Li wants to send a package to China.

【听后,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代表进行汇报。】

6.Putting Details in the Framework

P88

T:Listen to picture 1.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Li Li and Ken know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2) What’s Ken’s suggestion (建议) ?

Then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7.Listen and speak

T:Now let’s listen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 (图6) Ken:Hi, Li Li.

Li Li:Hi, Ken.__________________?

Ken:Well, ___________________.

Oh,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7) K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____.

Li L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______.

(3) (图8) Clerk:___________________?

Li Li:_________________.

Clerk:_________.

Li Li:___________________?

Clerk:_____________________.

P90

Listen to picture 2.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asking the policema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they find the post office?

(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3) What do Li Li and Ken say when they asking for help?

P92

Listen to picture 3.Look, where are they now?They are in the post office.There are two clerks.

(1) Where does she want to send it?

(2) How long does it take?

【理解故事中的细节问题, 分图听, 采用提问—听音—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在问题的设计上采取type1 question和type 2 question相结合的方式, 层次性强, 面向全体, 并能有效地反馈学生听力理解的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

【练习强调层次性, 首先让学生能够在跟读的前提下, 根据故事情境回忆对话语言。本活动采取听音跟读—情景语言补充—跟读chant等环节,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有关邮局用语的理解】

8.Chant

T:Now let’s listen to the chant and read after it.

9.Listen to the dialog and follow the tape. (Each group reads the different role)

T:Let’s make a new group:Same number cards come together.

Then read in different roles.

Ⅳ.Post-listening

10.Read and act it out in your group.

11.Dialog discussion

T:Li Li and Ken can’t find the post office.They asked the policeman.

(1) When you are going to a place, but you can’t find it.What can you do?

T: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Li Li is in America now.

So she wants to send some presents to her grand parents in China.

(2) When you’re far away from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what do you want to do?

【讨论环节, 将学生重新分组, 研讨与故事内容紧密相关的两个话题, 从故事情节猜测到节日话题拓展, 再到情感与生活的体验和挖掘。】

Ⅴ.Homework

1.Read and act the dialog.

2.Writ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There’s a policeman. (clerk)

I want to send this to China.

专家点评

臧淑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外语教育研培部

本节课的课型是故事教学。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注意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科的教学特点, 将完整的故事呈现给学生, 突出了教材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特点。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语言训练,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语言输入充分

1.教师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录音, 结合自身形象的肢体表演, 使学生多感官感受故事的情景和内容, 为听故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 设计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预测性问题、理解大意问题、理解细节问题以及理解分析整个故事和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去理解故事。

二、互动学习热烈

本节课教师从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 face partner和shoulder partner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建立了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同学之间对话互动的学习和组织方式,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在课堂中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 做到了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情感体验到位

学生的理解、模仿及表演能力、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及情感态度都得以培养和提升。例如, 在本节课的dialog discussion讨论环节中, 教师将学生重新分组, 研讨与故事内容紧密相关的两个话题, 从故事情节猜测到节日话题拓展再到情感与生活的体验和挖掘, 十分自然地渗透了本节课的德育目标, 润物于无声, 点拨到位。

3.《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三

[教学过程]走近名著。(课件出示:四大名著作者、故事以及人物连线)

一、走进名著,激趣导课

同学们,看到这些故事名称,有什么发现?咱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三”,有“一波三折”“事不过三”的说法,故事情节讲究曲折跌宕、生动奇幻,小说中称为“三迭式结构”。

揭题:今天我们就走进明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名著连线,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考,懂得小说中独特的“三迭式结构”。在引入学习任务时,教给学生阅读带有数字“三”这一类故事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词语,读准文中新词。(出示词语,教师正音)

2.检查句子,感悟语言简练。(出示人物语言的句子,检查句子)

我们发现,文中用的是短句子,你感受到《西游记》语言有什么特点?

小结:为了展现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情节的曲折跌宕,小说的语言应该具有简练性。

(设计意图:要深入地理解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必要的。通过检查句子的朗读,不仅让学生懂得小说语言的简练性,而且为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3.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总结出概括课文的两种方法:扩充课题法、提炼要素法。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解读环境,初识情节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导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出示吴承恩原著中的环境描写,自由读一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什么,加入环境描写好处是什么?

2.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样的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即将发生。

(设计意图:解读环境描写,学生能初步感知情节的紧张激烈。原著背景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

四、品读文字,感受形象

1.话说唐僧走了一天的路,感觉饥饿,就让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发现了。这妖精一心想吃唐僧肉,于是就施展妖术三变来蒙骗唐僧师徒,而悟空的三打,唐僧则两次责怪。

2.自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刻画人物十分精妙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交流:孙悟空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交流找出的句子,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彩呢?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小说讲究“三迭式结构”,每次打的动作一样吗?作者是如何写的,咱们来看一看,第一次是——(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就是一棒),第三次是——(抽出金箍棒、抡起金箍棒)。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写得不一样?(教师适当提示: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孙悟空的心理来分析)

小结:就因为小说用词的精妙,才使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孙悟空的形象鲜明丰满。所以,虽然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类似,却表现孙悟空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反而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4.交流:白骨精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白骨精三次分别变成了谁?哪些词语写得传神?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白骨精。

小结:在文学创作上,小说讲究用简练的笔墨,精妙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手法叫做“白描”。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代替学生去学。在出示学习目标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认为刻画精妙的词语,领悟人物特点,感受小说魅力。)

5.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慧眼,看到了白骨精的真面目。可是,唐僧却没有你们的火眼金睛了。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唐僧的极大不满。从唐僧的描写中,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他呢?

五、阅读拓展,激发兴趣

1.第三次悟空打死了白骨精,白骨精现了原形,你猜,这次唐僧的反应是什么?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入:到底唐僧是怎么做的,有兴趣的同学找来原著,读读“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

2.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孙悟空没有金箍还会去西天取经吗?答案到底是什么,还是等你们看完这部名著,再告诉我吧!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应该“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在学生想象唐僧第三次反应后,我抛出让孩子读整本书欲望的问题,激发去阅读原著。)

六、回顾课文,学讲故事

同学们,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么精彩,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七、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人物不同的特点,也体会到我国古典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回家后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准备《西游记》一个其他小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在班级举行“我是小小故事家”的活动。

4.《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四

本课时主要是教学四个形容词colourful、pretty、cheap、expensive, 并学会运用How much is…….? It’s……yuan。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学会运用。单词的教学是很枯燥的,学习起来也很无味。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我设计了不同的游戏和操练方法学习这几个单词。并用How much is…….? It’s……yuan.结合服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此达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不同方式,教授新课。

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但是保持兴趣却时间不能长久。所以我将本课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我采用了图片,实物,甚至是动画的形式,看着多样,其实都是围绕一样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同时采用了不同的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以此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情景教学,轻松学英语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己编写对话,并将其展现出来。带来一些衣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购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英语学习显得不那么枯燥。尤其是最后的小小售货员的游戏,使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五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正确书写“丁、女、斗”三个生字。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事物联系起来。

3、朗读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农村夏夜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会写“丁”、“女”、“斗”三个独体字。

2、感知词串,聆听故事,有感情朗读词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让我们一起欣赏欣赏吧,会唱的一起唱。

2、小朋友们唱得真好,瞧,天上的星星都被你们吸引过来了。星星说啊:今天要跟你们一起学习识字6,还要跟表现得好的小朋友交朋友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1、首先请小朋友们把书本翻到76页,借助拼音读好每个词语。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去拼音读,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3、出示韵文,逐行指名认读并领读。去拼音读,分组赛读。

4、你们认读生字的速度越来越快啦!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吧!

三、引读词串,认读词语

1、你们看,夜晚的星空多美啊!谁来读读第一行?

(1)出示图片,指名读第一行的词语。(读后师纠正个别词语的读音,特别是后鼻音)

(2)出示生字“星”,指名读,说说记忆方法,并开火车组词。

2、你们读的真不错,老师能感觉到星星真亮,你们看看,院子里有谁在看星星呢?(课件展示:农家小院纳凉图)

(1)(出示:爷爷 奶奶 小丁丁)仔细观察这三个词的读音,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组赛读,注意读准轻声音节。

(2)出示生字“奶、丁”,指名读,说说记忆方法,并开火车组词。

3、在这美丽的`夏夜,小丁丁一家在干什么呢?

(1)对呀,爷爷正笑眯眯地给小丁丁讲故事呢,爷爷手里拿的扇子就叫——蒲扇,齐读。

(2)爷爷坐的椅子是竹子做成的,就叫——竹椅读

(3)爷爷坐在竹椅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小丁丁讲故事,奶奶笑眯眯地坐在一旁,小丁丁入神地听着,连墙角的萤火虫都被吸引过来了。出示:萤火虫,指名读。

(4)谁来把这三个词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赛读,男女生赛读)

(5)出示生字“扇”,指名读,认识户字头,说说记忆方法,并开火车组词。

4、过渡:爷爷讲的什么故事让小丁丁这样入迷呢?你们想听吗?老师已经听到了爷爷讲的故事,现在老师就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但老师有个要求,听的时候得听仔细,听完后老师有问题考大家哦。

(1)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有个漂亮的仙女叫织女,她和人间的牛郎相爱并结成了夫妻,生下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不同意织女嫁给牛郎,于是派了天兵天将来到人间,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知道后,挑起两个孩子追上了天,眼看就要追到了,这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往织女身后一划,立刻,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牛郎和织女的中间,从此以后他们化作了两颗星星,永远闪烁在银河的两岸。每年的七月初七,他们团聚一次。直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到,在银河的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一颗是牵牛星,另一颗是织女星。

(2)小朋友,故事中讲到了哪两颗星?

(3)出示:牵牛 织女 读(指名读 齐读)

(4)爷爷刚讲完牵牛织女星的故事,奶奶又给小丁丁讲起了北斗星的故事。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到北方这一组最亮的星星了吗?这就是“北斗星”。北斗星一共有七颗星组成,很像一把勺子。如果你在夏天看星星,在天空的北方发现七颗组成勺子一样的星星,那就是“北斗星”。

出示:牵牛 织女 北斗星 谁来美美地读这三个词语?(分组读 齐读)

(5)出示生字“牵、织、女、斗”指名读,说说记忆方法,并开火车组词。

(6)天上的星星,除了牵牛、织女、北斗星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学生说)

(7)其实呀,天上的星星有许许多多,我们看到的只是能发光的及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星星是不发光的,但他们也存在于宇宙中。

四、学习写字,探寻规律

1、出示“丁、女、斗”,告诉学生这三个是独体字

2、观察都有什么?(长横)复习长横的写法,老师范写。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范写“丁、斗、女”,生书空。

4、唱写字姿势歌。

5、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师巡视指导,反馈,集体评议。

板书设计:

识字6

丁女斗

【一年级下册《识字6》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识字6》两课时的教学设计

2.《识字6》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3.《识字6》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4.小学识字6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一年级下册《识字6》第一课时教案

6.《识字6》教学设计

7.一年级下册《识字6》教学设计

8.《识字6》教学设计及反思

6.《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六

教学目标:

1、多数同学能够达到比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能够达到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达到能够组词,并能够弄懂生字所在词语的意思,会写瓦、泉、然、结、股五个生字。

3、尝试默读课文,并能够初知课文内容,知道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具有哪四个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激发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的兴趣?

2、 如何让孔欣、宋玮等几个识字水平比较差的同学当堂完成认字和写字任务?

3、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完成第3个教学目标。

教学课件包含主要内容:

生字,生词,疑难朗读句子,重点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简单说明先上第二单元《关爱》后上第一单元《春天的发现》的原因。

二、单元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幸福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

你觉得我们班谁是最具有爱心的同学,为什么?(学生发言)

老师向被表扬的.同学发小纪念品,希望其他同学能够向这些同学学习。

三、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要认识一位非常热情,非常具有爱心的新朋友,你们猜他是谁?(请同学板书课题——泉水)

学习生字—泉:请同学说说如何记住这个泉?(白白的水,清清的水就是泉水。)

四、初读课文,认识一类字和二类字,理解字义,并学写三个字。

1、同位互相听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指出,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书下面的小刺猬。

2、通过课件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指名读。乘火车组词读。难字重点读。交流疑难字的记忆方法,如哦、股、缝、罐等。

课件内容:一、二类字单独出现,一、二类字组词出现,疑难字和形近字归类出现。练习用“清脆”口头造句。

学习书写股、腰、脆三个带有月字旁的字,要求用心写在书上。

五、朗读课文,读通顺,读连贯,读出疑问。

1、找中下游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发现问题并指导朗读疑难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疑问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老师巡回检查,发现最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和最有价值的问题。

六、默读课文,书面解决两个问题:(课堂作业本)

1、泉水流过哪些地方?

2、泉水具有哪四个明显的特点?

课件出示答案,同位互批。

泉水先后流过( )、( )、( )、( )四个地方,泉水认为自己的水( )、( )、( )、( )。

七、你喜欢泉水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再把课文读一遍男生读单数自然段,女生读双数自然段。

板书设计:

6、泉水

流进山腰的水池 很多很多

流过山间的平地 很清很清

流到山坡的果园 很甜很甜

穿过静静的山谷 很美很美

课前反思:

本节课计划引导学生学习4个生字,学生先后读五遍以上课文,其中有同位互读,有分自然段个人读,有个人有感情朗读,有男女生齐读,感觉自己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有些多,不知能否按计划顺利实施。

7.《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七

环节1:经历发现并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明确研究对象。

问题1: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纸上画一个周长为20的长方形。

追问1:画好图形后相互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2:你所画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多少?

追问3: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画出周长为20的长方形?

追问4:由刚才操作得到的结论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给它表达出来呢?

师生活动:学生画长方形,再相互交流,教师让学生感受到该长方形的长、宽可以不同,而相同之处长与宽的和是10,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x+y=10)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画周长为20的长方形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画出的长方形是不唯一的,即长、宽不定,周长确定(长与宽的和是一定的),引导学生把这种发现数学模型化,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环节2:参与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活动———形成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2:式子x+y=10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你能给它命名吗?

追问1:你能试着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吗?

追问2: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圈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

追问3:能举例说明吗?

师生活动: 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的经验进行类比学习,并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关注学生能否理解概念

设计意图: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问题3: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5)m-3n=0 (6)5x+3=10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判断依据。

设计意图:概念的辨析,深化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环节3:参与定义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活动———形成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问题4: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你能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完善概念。

设计意图: 让学生深刻体会二元一次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问题5:对于方程2x+3y=10,你能求出它的解吗?

追问1:你能试着写几个吗?

追问2: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可得方程2x+3y=10有无数组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体会方程解的不唯一性,从而让学生产生后继学习的欲望;二是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 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值,可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解。

环节4:参与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活动———形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

问题6:周长为20的长方形的画法有很多种,能否让画出的长方形唯一确定?

追问:你能增加条件使其唯一确定吗?

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 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合理、开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教师备用:

问题7:你怎么肯定,你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唯一确定呢?

师生活动:学生结合表格获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问题8:判断下列方程组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9:

(1)方程组的解是:

(2)写一个解是的二元一次程组____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依据。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的理解。

环节5:参与尝试“应用”的活动———列二元一次方程。

《孙子算经》下卷第31题“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对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可列二元 一次方程 组解决 , 其次使学 生了解后 继学习方向———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环节6:参与回顾与总结的活动———进行合作反思与深化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结合以下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 ?

(2)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 ? 你觉得本节课后 ,我们将学习什么知识?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小结,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前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深刻领悟类比思想,建模思想,后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问题来自发现和提出,了解后继学习方向。

二、课后思考

1.改变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和提出,然而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本节课若以引言的“篮球联赛”情境引入,则学生自然而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问题的数学模型是现成的,这样缺少了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缺少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的深刻体验。学生通过画周长为20cm的长方形,相互交流后自主发现长方形的形状不唯一,而相同之处是长与宽的和不变,都是10,引导学生将这种发现数学模型化 (x+y=10),深刻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注意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营造浓厚氛围 ,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数学活动中,周长是20长方形画法有很多种,学生自己提出“能否让画出的长方形唯确定”的问题,有了教师“你能增加条件使其唯一确吗? ”的追问,学生思考,分组合作,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宽容的态度,提得有深度、有深意的,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提的简单、偏激的,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并就其提问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创设,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3.恰切设问和追问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设问和追问, 合理设问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而巧妙地追问才能指向学生的思维,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有了“式子x+y=0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你能给它命名吗? ”的设问,“你能试着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吗”的追问,学生才会借助一元一次方程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学习;有了“你怎么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唯一确定吗? ”的设问,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公式法》教学设计,我认为求根公式来源于配方法。

先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3x2+6x-2=0

教师追问1:若将常数项-2变为-3呢? 变为-4呢?

学生求出其解分别

追问2:若将常数项-2变为-5,你能立即求其解吗?

学生发现规律,将4变成5,得出

追问3:你是否很想寻求一个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体现了公式法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合理设问题,课堂上及时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能起到促进作用。

4.合理思考问题 ,感悟数学思想 。

8.例谈三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 篇八

一、开发文本价值,确立课时目标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用总分结构,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点关注;课文的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文中还有不少用词非常准确,“望而生畏”等几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凭借;而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生大多充满好奇,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引导交流。这些语文因素的开发利用,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鉴于第一课时的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方法。

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大意,渗透概括方法。梳理文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二课时落实。

二、立足课时目标,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1.以难字为抓手,授以新法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比较容易辨识和记忆的生字,是能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的。但是,仅停留于此,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依然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力。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一节,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生活的时代、自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文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笔者提示学生这样的段落,可以用“提炼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概括大意。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生这个短语介绍“时间”,准确讲是“恐龙生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生照这样的方式分别从下面的文句中提炼出“自然环境”和“生活范围”,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样,根据课文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生已有的能力,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方法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而逐渐培养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文读“薄”。这个把课文读“薄”的功夫是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从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逻辑段大意的梳理,再到全文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全文六个自然段逐一梳理后,教师点拨学生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一方面的特点”,以此为指引,带领学生明白课文首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几段是从不同方面对恐龙进行具体的介绍。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领认识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中各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有了巩固。此时,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过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生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导入”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节奏。而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确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了解过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补充介绍简洁易懂,立足学情和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具有一些前文所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文本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关注以上几点,用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

9.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沙洋县高桥小学 陈继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 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爸爸建设边疆

(袁鹰)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篇二: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案(1)(精品)3 白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关于建设者开发西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1.交流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茫茫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的身影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戈壁: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课件出示)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开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三、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课件出示)争论白杨——介绍白杨——笑看白杨 篇三: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 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10.《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 篇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59-61页的例

1、例2。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2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活动条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能否发现图片中有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2、3: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图片,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

预设:学生会说到这些图片中都有三角形。(板书:三角形)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完整板书课题: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边画边想:看看三角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4:):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你们心中的三角形,请你们对照刚才的说法完成练习,《认一认》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出示课件5)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师小结:同学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出示课件6)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出示课件7)老师这里有三幅图,哪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还能画出另外的2条高吗?(指名板演画高)

4、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8)练习十五第3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师: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自由汇报)

小结:(出示课件9: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三、应用提升:

下面我要检验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了,敢挑战吗?:

1、(课件出示10):你会填吗? 同学们真棒!我们继续。

2、(课件出示11):我是小法官

四、课外作业:

(课件出示12)课外拓展:试一试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们还想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生自由发言)师:老师都被你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动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探究。相信只要你们努力钻研,定会在数学乐园里畅游。(下节课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仙台坝镇中心小学

章红艳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课始,我由多媒体课件出示收集到的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引入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教学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画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找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尤其是在画三角形的高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画三角形高的步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拉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不足之处。

1、我的一些提问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去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够精准。例如,在教学给三角形用字母命名时,我这样问:“可以给三角形取什么名字?”学生一个个都不能按老师的预设去思考,有的说叫锐角三角形,有的说叫钝角三角形。课后想想学生会这样认为是因为我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

2、对高概念的巩固还不够,所以学生画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从边到边作垂线,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对高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

3、教学时间把握不好,课堂总结仓促。

4、板书书写不够工整。

五、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语言应该精炼,快慢适中,重点突出,点拨得当,我还需要锤炼。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的语言还缺少一些趣味性。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上一篇:喧闹词语的解释及近义词下一篇:我的冤家同桌初中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