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空间散文(共8篇)
1.生活的空间散文 篇一
远离空间的散文
前天中午,刚接个电话,手机断电,无法开机,莫会也赶上过七夕,心中纳闷,连试几次,无济于事,便带上它送了维修。其实,我是一个恋旧的人,这是去年三八节老公送我的礼物,空间陪我度过了两个春秋,一些好友也成了空间的常客,所以,没了手机,一下子很不习惯。上班忙着盘底,渐渐淡忘了文字的诱惑,所有的卡用纸片包好,等着“重病”的手机归来。
下晚班回家,儿子忙问我手机修好没有?我摇了摇头说:“没来得及取,可能得了绝症?!”儿子拍手称快,忙拉我坐到沙发上,“好啊!今天陪我们坐到沙发上看《西游记》”,老公也诡异的笑了。自从有了手机,我也很少看电视了,哪怕坐在沙发上,我也是忙着读好友的文字,忙着评论回复,老公说着一天的所见所闻,我只当听众,偶尔驳回一条也是评论。
昨天又忙了一天,下班时取手机,维修师傅说换主板,我拿回了我的手机,扔下两个字:不换,然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回了家。忙完家务活,老公儿子都像倦鸟归了巢。女儿搬来了一大摞书搁在桌子上,电视机上的膏药吹得乐开了花。远离了网络空间,我开始拿起了杂志,眼中老闪烁着小红点,半天不能进入状态。其实都是看文字,只是觉得空间的文字是流动的画卷,因为一些养眼的图片抢了视觉,而杂志上的文字是静止不动的,须用心用情去读,需要一定的氛围去读。
洗完澡,搬几本书放床头上,儿子赖上了我的床,和我一样,慢慢进入了状态,女儿也跑来了,大声宣读旧手机的各种用途。我接连看了一些短篇文章,看了一篇《像摸烟一样摸手机》的文章,道出了现代人的通病,那些动态的小红点便是文字的使者,所以我们形成了习惯,痛苦可以有100个,最常见的一个是“无聊”,看到这里,我心悦口服,说到心坎上了。
很多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代替了相机,还是代替了书籍。其实,什么都代替不了,这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回味有书信的日子,浓郁墨香散发在时光的隧道中。翻书和刷屏永远都是无法相交的平行线。我们曾携手走过的青葱岁月,活生生被网络代替了。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的随意和好用走进了人类世界,也彻彻底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网络是个好东西你勿用置疑。即使网络布满各种陷阱,只要我们文明上网,它会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就像现在一样,我阅读网站的文章,不用去书店,“一览众山小”也适用于网络时代。
迎来了七夕,远离空间的48小时,我偷偷溜了回来,老公又买了一部新手机送给我,我又开始织文字网,一切如旧,像摸烟那样摸手机,小红点也有我的祝福。闲时捣鼓一些文字,晴天来读,雨天不言愁。
2.生活的空间散文 篇二
一、电视散文的内在审美机制
著名电视艺术理论家高鑫先生给电视散文做了这样的界定:“电视散文, 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 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 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 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 营造散文意境, 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1]理解电视散文的核心是, 电视散文是“散文的电视化”或者说“通过电视画面表现的散文”。其典型特征是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苏园六记》等作品, 凭借优美的文学内容, 借助于充满感情的旁白和写意的画面构成的屏幕艺术作品。
在电视散文的审美接受活动中, 特别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电视观众通过对创作者情感的感受和还原来建构自己的审美体验, 与创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与传统散文阅读方式的差异在于, 电视散文的欣赏受电视传播方式的影响, 具有即时性、一次性以及伴随性的特点, 读者往往并不能深入屏幕形象细读, 这使得观众获得的电视散文的美是一种“印象”之美, 即由电视散文的声音和画面给观众形成零散的审美印象。央视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的口号就将这种审美特点说得明明白白:“谓之印象, 既有稍纵即逝的叹息, 又有惊鸿一瞥的铭心;既有水墨式的飘渺, 又有锦绣般的绚丽。”[2]该栏目从2004年开始先后推出的《边城印象》、《丽江印象》、《玉树印象》、《南京印象》以及2007年开始的《印象中国》系列等, 这些作品从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印象之美”在电视散文的审美机制中成为重要的标准。
然而, 作为一种独立的屏幕艺术样式, 电视散文的审美却不能只停留于“印象”之美。电视散文的发展需要明确自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第一, 它利用了电视这一大众性传播途径, 而电视是当下视觉文化中最活跃的视觉内容形态, 电视语言是一种综合性语言工具;第二, 散文是文学中情感最为自由的表意方式, 融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为一体, “散文的特点就在于以自由灵活的形式, 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3]电视对散文进行电视化的过程中, 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散文本身的审美特质, 凸显作品的审美价值, 做到电视媒体与散文文本的有效结合。
二、开拓电视散文的生存空间
1. 放下包袱, 轻松上阵。
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样式, 电视散文不必承担“文学的救世主”和“文学的推销员”的角色, 它需要的是利用电视散文本身创作上的优势, 充分吸收文学、电视、音乐等元素特性, 创作出既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 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屏幕艺术。“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如果把电视诗歌散文比喻成‘舴艋舟’, 那就无须承载万吨巨轮的量。”[4]电视散文与传统的印刷媒介中的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电视散文首先是一个电视节目, 它的第一属性是属于电视, 其遵循的最基本创作规律、审美接受环境特点等都是属于电视的, 因此, 电视散文的创作必须遵循电视思维, 而不是文学思维, 它的语言是声音、画面以及声画的组合, 而不是文学的修辞、象征和隐喻。
对于当下电视的生存环境而言, 尼尔·波兹曼曾宣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 相反, 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5], 电视散文的存在恰是对于这样的论调的一种有力回应。然而, 相较于整个电视环境中节目的泛娱乐化趋势来说, 电视散文存在的符号意义要远大于其实际贡献的价值, 它的存在为当下荧屏留下了一块清新的绿地。与被商业文化绑架的绝大多数电视节目所呈现的娱乐目的不同, 电视散文创作的宗旨在于刻写“天地人”, 表达“真善美”, 描绘诗意的空间, 构建“人类心灵的家园”。因此, 对于电视散文, 不能要求其像商业电视节目那样, 完全用市场去检验其价值, 它应该被放置于电视节目生产的一个特区, 遵循特别的电视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应该是审美属性与商业规律并行, 而审美属性应该是第一属性。
2. 找准定位、注重品质。
作为电视节目形态的一种, 电视散文的发展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地研究, 更准确地把握接受者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电视散文是依赖于电视这样一个大众传播平台的, 而电视观众的群体是最为多样化的, 它既有受过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端电视观众, 还有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普通观众。这种观众群体的多样性使得电视散文的传播需要面临两个群体的审美检验, 一个是注重节目美誉度的高端电视观众的审美口味, 另一个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普通电视观众。在这两者中, 高端电视观众是电视散文的理想观众, 然而其数量只占了电视总人口很小的份额;在目前开路电视的播出模式下, 普通大众才是电视观众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观众。电视散文的创作要想跨越这两个具有较大审美差异群体的鸿沟, 只有从节目的品质出发, 创造一批电视散文精品节目, 同时满足这两个群体的需求。
3. 注重声音造型、多手段创作。
电视散文的创作要想打破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只有美丽的镜头而无实际内容的印象, 需要调动各种元素, 通过声、画的造型方式, 使得电视散文作品能够产生对观众更积极的审美召唤。“音、诗、画”不仅是电视散文的构成元素, 它们也是电视散文最主要的表现内容和传播载体。在电视散文的创作中要特别注重对于电视声音的运用。电视作为一种冷媒介, 与电影相比, 它的劣势在于画面清晰度和还原度, 而优势在于声音的运用, 它可以借助对白、旁白、背景音乐、音效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多样化的表意。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6]在电视散文中, 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尤为重要。优秀的电视散文正是通过音乐的准确创作和选择, 营造出了作品的审美意境, 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电视散文《背影》中二胡音乐的悲泣之音,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这种情绪通过音乐中低沉的旋律传达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除了背景音乐外, 电视散文创作中的同期声、歌曲等元素也是辅助电视散文表意的工具。如在电视散文《玉树印象·静静的玛尼堆》中, 从画面中传来的清晰的流水声和凿刻石头的声音, 《背影》中火车汽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元素的出现将观众自然地引入画面所描绘的环境中, 增强了观众感受屏幕形象时的空间认知。
4. 与时俱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表现的形式上, 电视散文的创作应该发挥其表现自由、灵活的特点, 积极采用新的视听手段和方式。电视艺术不同于文学等传统艺术, 其艺术表现形式受到技术发展的制约, 技术的进步和革新会带来新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 抠像、分屏、翻页等手段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视听冲击力, 而随着今天新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电视的影像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电视语言的丰富, 更是改变了现代电视艺术创作的思维。学者江逐浪在《电视艺术技术论》中就提出:“电视艺术的思维也与其他艺术的创作思维不同,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7]利用发挥电视艺术技术的特性, 不断采纳新的技术成果和手段, 是电视艺术发展的方向之一。近些年的优秀作品已经开始体现电视艺术在技术包装下焕发的生机, 如央视电视散文《长征》中分屏技术的应用, 电视舞蹈片《扇舞丹青》中抠像技术和电脑合成技术的使用, 这些尝试不仅很好地表现了电视散文、舞蹈本身的意蕴空间, 而且也丰富了视觉效果, 使其成为电视艺术片的经典之作。
5. 创新思维, 明确方向。
电视散文的发展还要主动借鉴其他成功节目形态的元素和技巧。在当下电视节目形态中, 形象宣传片无论从时长、表现形式、镜头语言的设计还是元素构成、审美追求等方面都与电视散文有着相似之处, 从1999年山东威海制作的第一条城市宣传片《中国·威海》开始, 形象宣传片作为一种城市宣传的名片逐渐受到了关注, 它在推广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2年伦敦的申奥宣传片《Proud》通过巧妙的设计, 充满动感的音乐, 在竞选展映环节大放异彩, 为伦敦最后击败同台竞争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持。今天, 宣传片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得到了媒体的认可, 而且也得到了普通大众的欢迎。
城市宣传片的成功给了我们创作电视散文一些有益的启发。与电视散文以文学思维为基础的创作模式不同, 电视宣传片的创作是建立在广告宣传的基础上,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电视宣传片的创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明确的对象诉求、功能诉求。创作目的明确, 使得电视宣传片在创作上注重形式的创新, 注重传播效果的实现, 因而, 电视宣传片在诞生十多年来, 其表现模式不断创新, 风格不断丰富。南非的城市宣传片《南非一切皆为可能》, 利用南非总统姆贝基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串联全片, 形式新颖, 主题明确;成都的城市宣传片《成都, 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以一个男子写的一篇散文为主线, 将主人公对成都的认识、对成都的情感串联起来, 将情感融于画面和叙述的故事之中, 在叙述中给了观众对该城市清晰的感受。
因此, 摆脱固有的文学思维的局限, 大胆采用新的节目创意模式, 明确创作的功能和目的, 是电视散文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空间的前提。电视散文曾留给观众许多美好的印象, 然而, 在今天的电视生存环境中, 要想更好地发展电视散文节目, 让这样的节目形态长久地存在下去, 电视散文给我们的就不能仅仅是印象, 它需要更为充分地发挥节目的自身优势, 丰富表现形式, 打破节目自身的界限, 合理地借鉴其他电视节目的发展优势, 依据当下节目发展的趋势, 不断地开发节目, 在更大范围内争取电视观众, 让电视散文能够成为适宜当下电视传播的文化节目。
摘要:电视散文属于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 其重要特征在于审美性。在当下的电视节目竞争下, 电视散文正呈现式微之势。因此, 需要结合电视发展的新特点重新定位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的创作也需要主动借鉴各种电视节目中新的元素, 通过不断的借鉴和吸收, 让电视散文这种节目形态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电视散文,印象,宣传片,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4.[1]高鑫.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4.
[2]2009年《印象中国》系列之《玉树印象》的解说词.[2]2009年《印象中国》系列之《玉树印象》的解说词.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80.[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80.
[4]央视国际.什么是电视诗歌散文[N/OL].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1/102285.shtml.[4]央视国际.什么是电视诗歌散文[N/OL].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1/102285.shtml.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6.[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6.
[6]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导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4.[6]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导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4.
3.小空间的大生活 篇三
这是MiniSpace和Gspot联合举办的名为“设计的亲属”设计展。Gspot当代设计研讨会是瓦纳尔迪水疗中心在2007年创建的设计公司,在尊重环境、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日常生活进行重新设计,选用可循环再造的材料,注重细节。就像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一样,Gspot的产品表现出独特、丰富的创造性,使每个产品都拥有“永恒的生命”。
而Mini本身就是一个作品的设计史,设计融合其自身的历史和传统,又有着思想上的沟通。在米兰,Mini space十分独特,经常展示不寻常的设计作品和装饰的对象。除了渴望拥有一辆Mini汽车的愿望,Mini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超越了其四个车轮的含义。
这就是为什么Gspot和迷你空间安布罗斯萨罗决定携手合作这次设计周的原因。企业不同,但共同的目标使青年人更愿意高兴地与人分享这令人惊奇的创造力。
“灵活的空间,开放的城市。我们深信,小空间有很大的潜力。”普罗尼说。所以在展厅里,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所有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出现了,而这一切,都在阐述着同一个观点:小空间可以创造大生活。
1、Davide Radaelli无规矩不成方圆
书橱,文明载体的“载体”,是图书爱好者们经常所忽略的,因为作为一种带有学究气息的家具,人们只会关注它有几个长方形的储藏格,够不够空间摆放自己从小到大收集起来的书籍。不过Gspot的设计师擅长的就是在坚持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如今我们也要为书籍定规矩了,不管你的文件和书籍是要竖着放,还是斜着躺,都要遵循书架的安排。这更像是个充满童趣的填充游戏,而且桃花红、青草绿、罗兰紫这些美得冒泡的颜色,更是让买家爱不释手,那就各种颜色都来几套好了!
2、Cut系统的艺术
三个再普通不过的铝质盒子,按照S、M、L的顺序叠放在一起,就有了整体的美感。封闭性这么好,当饭盒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单人份、双人份,家庭装,有板有眼的排列组合,这是喜欢秩序感的管理型男士和主妇们所欣赏的。
3、Big game狩猎大奖杯
笔者从小的理想就是在自己房间的墙面上,挂上一副完整的牛头骨,那黑漆漆的眼洞、惨白色的坚硬牛角立刻显现出这个家的主人是多么的野性十足。不过今天,不必大费周章地去找牛头骨了,这些动物衣架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在家里钉上几个马鹿、野兔、孔雀头形的衣架,闲暇之余沉浸其中,还真会感觉自己是个武艺了得的猎人,可以把一个个战利品悬挂在家中。衣架采用的是着有白色或黑色的磨光不锈钢材质,就像熠熠生辉的奖杯。弧形的衣撑极为细心地照顾每件衣服。Gspot就是要让它的顾客天天过着融入大自然、为自己的生命活力欢呼雀跃的生活。
4、Cioko甜蜜时刻
这个由卡纳莱托核桃木材和抛光不锈钢组成的东西恐怕你苦思冥想也猜不出它的用途,那些愿意与朋友分享甜蜜时刻的女孩子肯定会爱上它,它会使美味的大巧克力变成一块一块的,让大家尽情享用。
5、Evervbody Smile请面对我微笑
一个对时尚单品有着极高要求的人,肯定对自己的形象也一丝不苟。他们要求,自己的形象要给人自信、舒适和热情。那么,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吧,这样的人永远是最迷人的。把巴洛克的艺术风格融入镜框设计中去,超越古典美,打破规则,但仍然保持着皇家般的奢华和精致。站在这面泛着白珍珠光泽的镜子前,总会不由自主地微笑。捕捉自己最美的瞬间,把美丽的面孔镌刻在魔镜中,然后像个王子或公主般优雅地走出去。
6、I could but I don’t want to我可以,但我不想
方正正的金属笼子,围着窒息的栏杆,这是对自由的束缚,我们为囚禁在里面的生命感到可惜。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其中一面的栏杆早就被硬生生地掰开了,无论谁在里面,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尽管如此,两个胖乎乎的大鸭梨还是在里面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一点都没有想逃的意思,反而很嚣张地向外界宣告:我可以走,但我不想。怎么样?这时你也想进去体会一下其中的诱惑吧!这是一个储物器,水果、玩具、书籍什么都能放。无论装什么,无论放置在什么地方,都彰显出主人不羁的个性。这样的设计向世人揭示一个后现代的理念:每个人的思想都是那样的出其不意,我们再也不能想当然了。
7、Dandy花花公子
“你我时分时离,无事时,你我门旁侍立,是别致的装饰,你归来时,我是你温馨的小屋,你承受着风雨,我温暖抚慰着你。”这句话描写了和雨伞相互依靠的伞架,它颜色明快,全身透明,外形就像一把收起的雨伞,有着磨光的不锈钢底座,放在门口,将为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8、False credenza虚幻餐橱
似乎是灰姑娘故事的重演。时尚典雅的古董收藏橱现身厨房,变成了实用的餐橱,也许只有它盛满碗筷的时候,你才能确信。餐橱也能如此华丽,厨房因为它而不再平凡。镜面抽屉由丙烯酸甲酯制成,而且上下两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分开使用,不愧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9、Cin cin为生活干杯
生活中,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乐趣就无处不在。谁说香槟非要竖立在桌面上,可以把它斜插进Cin cin容器里,好似随时都要鸣放的礼炮。再把酒杯放在香槟两侧,一起端来,省时省力。我们就是要过这种闲闲散散、小心思满天飞的情趣生活。
10、Albatros飞翔的灵感
带有完美弧度的银白色不锈钢翅膀,轻轻覆盖在一个够炫的铜管上,是不是觉得它挺像老船长的伸缩望远镜?够酷的艺术品,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一个容器,放糖果、水果、坚果,随便你放什么。Gspot似乎要引领着人们冲出重重传统思维的束缚,让思想肆无忌惮地遨游。是啊,有什么好惊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当容器。年轻的设计团队让Gspot永远个性十足。
11、New Folder绚烂的投资组合
似乎并没有人规定办公室里只能有黑、白、银灰这几种庄重的颜色。买上一套大中小的五彩文件袋,不知道你沉闷的办公生活会不会活泼很多。绚烂色彩的交织就像是醉眼迷离中的灯红酒绿,是梦境,也是现实。
12、Lia Tagliavini家庭的枝丫
人们都说一个家庭就是一棵大树,子子孙孙就是这棵树上的根根枝干。这样说来,每片树叶就是这个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为何不把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留在Lia Tagliavini这棵回忆之树上呢?照片上的笑容是你我生命旅途中的陪伴。
13、Valentina Lollio爱心外衣
现在不必再为你心爱的植物而担心了,在花盆外包上一层漂亮的镂空金属盔甲,不但可以防止摔裂的危险,而且十分个性,你的注意力会时常被吸引过去,毕竟这是与众不同的,如此这般,你就忘不了时时照顾你的植物了。
14、Doppio Gioco书签
设计师似乎很喜欢不锈钢的材质。瞧,书签也是一片薄薄的不锈钢。是不是因为这种材质够简洁、够现代,可以代言当今的时尚生活?把一片酷酷的Doppio Gioco书签夹在书里,你会感觉自己兼备古典和现代气质。Gspot的时尚单品总是让我们感觉良好!
15、Memory Box数码记忆
4.空间的门该不该敞开散文 篇四
推开网络的这扇门,走进虚拟的世界,迎来了八方来客.......
在这个网络时代,聊天 已经是生活的一部份。想一想,茶余饭后,工作之余,谁不是在电脑和手机的陪伴下度过的时光?一次心灵的对话,会让你精神振奋。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会话语投机,心情愉快。朋友真挚的关心,会叫你感到温暖。相反,你不喜欢的话题,你会厌烦。你不喜欢的方式,你想逃离。如果对方一意孤行的聊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你就会感到郁闷疲惫。聊天真的就像是饭桌上的菜,必须是健康的新鲜的,你喜欢的你才会有胃口。上网这么长时间,我没有遇到可心的聊天的人。不是我挑剃,是真的知音难求。与德,才,情于一身的人聊天是一种享受。不喜欢的聊天形式,对我来说:浪费感情,糟蹋时间,影响心情。我宁可一个人在空间里看日志,听歌曲,写日志,也不迁就。
虽然说:网络里既有繁花似锦,也有沼泽和陷阱,可上网不到一年的我,感觉的是网络带给我的快乐!一个人的爱好,是添补内心深处,孤寂,茫然,惆怅的最好的精神食粮。我爱好写作,喜欢用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很多人看了我写的日志后,纷纷加上了我,成了网络好友。因为我在现实生活里,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网络里,我也是不和网友聊天。只是喜欢空间互动,给好友的说说和日志做点评。我感觉非常的开心快乐!可是这么做,也得罪了好多人!我加网友是谨小慎微的,不加没有空间的,也就是空间上锁的,我感觉这样的网友不真诚透明,不好沟通。不加不认识的人,因为不熟悉 。只加文学群里面的,或者是网友们介绍的人。因为有共同的爱好,相处起来默契有话题。但竟管这样小心,也难免有漏网之鱼……
记得有一个网友,总是发:你很傲呀?文字是最虚伪的,爱好写的人,同样最能装.....一连几天的发。我一开始没理他,后来,忍受不了删除了他……写日志和说说,其实就是一种倾诉。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人们都很累,上网写作就是为了减压。装?有啥可装的?真是无稽之谈。我当时心里有气,在说说里写了这件事情,大多网友写了评论,斥责了他。他竟然换了网名,加上评论的网友去打架!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网络世界很阴霾,一不小心就会被熏染。可想想也不认识,算了,不用自寻烦恼!我因为生活有很多的不如意,再加上爱宅在家里,没有几个朋友。我的心里话儿无处倾诉,都写到了我的说说里。我实在想不通,这也叫人看不惯!一个人,不可能叫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但我却一直沉浸在网友们友情的温暖里。有多少网友在关注我,在默默的配合着我的性格,在一边陪着我,每天通过访客,我心里一清二楚。我感动着幸福着!
早在转空间看日志时,就老看到一些文章:关于举报封存空间的事情,还有把作者写的文章和他本人联系在一起评判的日志,作者再用日志解释……更有甚者因为写的日志被人谩骂,而遗弃号另申请的!我愕然……根本不相信!空间属于自己的地盘,写作也是自由,关别人什么事?可到今天,我才知道,网络中也不是随性的,我感觉我的笔和心都被绑架了!“说说”对我来说,就是想说的一句也不能说,说的都是可有可无的话。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没有倾诉的地方,没有朋友,在这里真正的朋友只能是我自己!
我虽然是选择着加上来信息的网友,也将近三百多了!每天访问量还可以,一年下来40000多!我每天在群里和群友们谈论文学,去网站看文章,再不就是转空间,这些网友就在那静静的`呆着!我不看也不管,不是我清高,是我不知道该跟他们说啥,怎么开口。也就是群友,互动的网友能记住几个!去年过春节,老公从老家回来了,买了部新手机,因为我每天进网站评帖子,电脑坏了,就用他的手机。因为没有密秘,也因为自己记不住密码,就登录上不退出了。这给老公创造了去我空间浏览的条件。有一天,我发现空间好友动态里,没了好多人的身影。这都是爱写作的人,怎么会没有动态?当查看好友栏时,我才知道有大约六十多网友失踪了!虽然我记不住都是谁,可好友总数我知道……而且有几个写作上的朋友,空间互动很好,删除了好内疚和惋惜……
我和他大吵一架!对于生活和网络,还有老公和网友,我还分得清哪头重……好多网友反正在那也是个摆设,删了就删了吧!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想因为这些无聊的事情,伤害我和老公的感情!
时光飞逝,转眼,春天在不经意中来到了。我的心情也非常好!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因为是群管理,看消息已经成了习惯。刚登录上,我就看到一个网友发来的话:你每天写日志不累吗?我心里涌动一股暖流!我说,我痛并快乐着!下一句,我几乎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是:傻货!我说,为什么这样说?他回;你太能在网上装!告诉你,不许再写,在网上给我消失!
我简直晕眩了……
我去了他的空间,仔细的看了他的说说,相册,这是个大学生,而且长得很帅,看资料是24岁!本来我还想和他理论,可想想自己都快奔五十的人了,怎么能和一个孩子一般见识?也许他是和我开善意的玩笑!没有什么恶意吧。可能是我的沉默被他误认为软弱,每天他都会发同样的话给我,给我心里添加了烦恼!能说话,可在好友栏里没有,说明曾经是我的好友,可能被老公删除了,其它的我怎么也想不起这个人来……
我问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大意见?他发:你太能装……装?到底指的什么?我写得日志哪错了?我是一个普通的山野村妇,有自知之明,知道我几斤几两,写作只是个爱好而已。我百思不得其解……你不喜欢可以不看呀!我又没拉着你看呀!我真佩服这个人的耐性!为了我一个无名小卒,较劲!有本事去和名人名家闹去……
不理他!随他去!可他当上班了!每天都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对话框中。我真不明白,现在的人的素质怎么这么低?他在读大学的时候都学的啥?这件事情,家里人都非常震惊。我女儿说叫我把他的号给她,她加上收拾他。弟弟说举报他,叫他空间封存。我都不喜欢,在现实里,我从来不和任何人生气,我不想和谁闹矛盾。因为手机只能把他打到陌生人里,他还可以说话,特别是晚上就像个幽灵似的,我真是无奈至极。女儿在联通上班,每天和电脑打交道。她登录了我的号,最终把他拉进了黑名单。人消失了,可这件事情给我的心里打下很深的烙印,心情很不好!
我到今天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锁上了空间!大门敞开着,虽说是一种坦诚。可林子大了,啥鸟都有,网友多了,啥人都有,虽说空间是属于自己的,可是进来的人都会看到。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人生观也不一样,难免会看不惯我!
我只是个普通的人,只想独坐一隅,写写心情!我不想去影响谁,也不想别人影响我平淡的生活。只是我上网的时间短,这些事情的出现,我是想不到的,也难于相信,或者接受,它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我感到沉闷压抑,只能用笔把它写出来,也许才会轻松吧?日志写完发表,网友们的评论特别多,都从各个方面做了点评。有的网友说,把空间上锁,设置成仅好友可见,免得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有的网友说,不锁,空间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写啥就写啥,别人无权干涉!如果再遇上这样的无赖,就举报他,好好收拾他!可我一直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空间有时候锁上了,有网友反对我就再打开!没人说我就锁几天!
如今上网,特别的随性。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任何方式。我自己下载了另外一个空间,每天不用登录qq就可以了。只要打开空间就可以回复好友的评论,可以转空间看好友写的日志。特别方便。至于聊天,你可以在时间充足的时候,登录上看看。有留言就回复一下,没有就不要打搅人家。都有工作,哪有时间理我这个闲人。因为群太多,手机不是卡就是死机,我就删除了。就剩两个文学群,适当的冒泡就好了。这样上网真的很好!哈哈!
只是我写完这篇文章好久了,我的心还在纠结,我空间的门是锁上,还是敞开?
5.关于空间心情散文 篇五
过去两年了,安妮还是独生,虽然身边的男士不断,但是安妮那颗上了锁的心门,始终没有打开。眼看着周围同龄的人们都一个个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要一打电话,就被家人问津个人问题解决的如何,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等等,类似
的问题……安妮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从上大学到工作在外面漂泊了六年了,坚持着一个星期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最近,打电话回家似乎成了安妮害怕的事,电话那边的亲人们的关心让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俗
话说:这人啊,到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做符合这个年龄的事,如果你不做的话,就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的。现在的安妮终于体会到这一点了。
其实,不是安妮没有考虑这些个问题。安妮在这一群女子中无疑是特别的。她坚韧、独立,有种凡事不畏惧的魄力。但是,在个人问题上,她始终无法打开那扇心门。那年的安妮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在一次暑期实习中遇到了彼得,彼得风度翩翩,温文儒雅的外表吸引了简单纯洁的安妮。与此同时,安妮的美丽大方,与众不同也深深的吸引了彼得。交往后,两人发现对方都是很独立的人,互相不会干涉对方的空间。是恋人也是朋友,彼此相处很融洽。安妮以为就这样找到了生命中的白马王子,上天对她是如此的眷顾……后来,彼得因为求学,离开了安妮所在的城市,两人虽然遥隔一方,安妮却是用意志爱着彼得,不给自己改变的机会。两年过去了,安妮大学毕业,工作找到了彼得所在的城市,以为当初的举案齐眉、心灵相惜从此又恢复了。殊不知,两年的时间是会让两个曾经相恋、相爱、相知的人变得疏远、陌生……其实,不是不爱了,而是不知道该如何爱,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安妮依偎在彼得的肩上回忆着他们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最后,笑着对彼得说:我们分开吧。彼得说:我们还是好朋友。
两年了,在安妮身边走过了很多男孩子,而安妮始终没有打开那扇曾经为彼得开放的心门。不是安妮念旧,也不是安妮还在等待彼得,而是安妮从小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找个什么样的男子结婚。当初,她为彼得打开那扇门,是因为她认为彼得是个不错的人选。爱护她,会适当地宠她,纵容她,教导她一些她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安妮从来都不会有这种想法:找个有钱人,从此过上少奶奶的生活。她只是想找个思想相近的人,彼此有个伴,共度这一生而已。大家彼此信任,彼此爱护,有那么一些爱。婚后两人共同维护一个家,当任何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都会自愿帮助对方。安妮的理想就是这样:彼此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不会粗暴的干涉对方。有共同的家庭目标,双方或许都不需要对方用金钱去满足。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的一起去面对,并安抚对方。我可以不用你养,但是你一定要有能力担负起这个家的责任!
安妮之所以这样一直独生,是因为她坚信她的生命中还会有第二个“彼得”出现。也许就在这个夏天,就在这个炎热的七月,就在这个需要点恋爱味道的季节……不过,只是也许,安妮坚信奇迹会出现。
祝福安妮,也祝福所有像安妮一样的女孩们……
6.爱,需要空间散文随笔 篇六
“北大毕业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几天前,我在手机上无意中看到了网页推送的这条新闻。光是看标题就把我惊得目瞪口呆。继而思索到底是经历了什么,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材生忘记了对父母最起码的孝顺与尊重。可当我平复心情仔细浏览了这条新闻之后,我百感交集。震惊中却又夹杂着理解。震惊是因为他竟然置给予他生命的父母于不顾,忍心很多年不和父母联系。理解是因为他的情况并非个案。长辈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都有出入,有些父母也确实特别操心子女的大事小情。可往往,过度关心反倒让子女的心理上产生压力。
这条新闻一经播出,在社会上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父母认为子女不懂事,子女认为父母管太多。而今天,我想从子女的角度对父母说说我对这件事情乃至整个社会现状的理解。
再来回顾这件事,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对父母言听计从。可这优秀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自始至终他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他,给他设定了许多条条框框,把他关在了象牙塔里,不准他尝试。他以为上了大学离开父母就好了,但是即便是考上了北大,父母的控制也如影随形。他们联系了在北京的姨妈,请姨妈关照他,甚至偷偷地联系他的同学以期了解他的情况。在父母的字典里可能只有服从,可他的字典里有自由,有自主,有勇敢,有坚强。可这些,父母从未理解也不想理解。
当然,针对这个事件本身来说我是理解他的,但是我不支持他对于此事的态度以及他所认为的所谓的处理问题的办法。因为,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但之所以理解他是因为我感同身受。
生活中的我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婆很爱我,很爱我们。因为有她在,我们的.小家特别温馨。可是我也有被她的爱所累的时候。外婆是个对自己对他人都严格要求的人,她的眼里揉不了沙子,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但凡她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茶杯,就觉得自己不中用了。这时,我会劝她,茶杯翻了不要紧,人没事就好。可无论我说什么都是徒劳的,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唉声叹气。对自己都是如此,对我更是事无巨细的操心。甚至连睡觉的时间她都会给我安排好。出于对她的尊重,我会按她说的做。可有时,我睡不着,稍微晚一点她就会说“早点睡吧,明天还要上班。你不睡,我也睡不着。”我多希望她能给我空间。可是,没有。所以有的时候也我会很压抑。觉得自己像是活在套子里的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像一个机器人一步一个脚印的机械的按着既定的路线走。可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总是需要不断调整的。举个例子。平时我们走路,知道行人靠右,可如果右边有车难道我们不躲避直接撞上去吗?事实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成不变。有公正有不公,有真实有虚伪……因为有了这些元素才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社会。而身处于社会中的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觉得,爱需要空间。
除了空间之外,我觉得爱还需要理解。故事中的大学生受了委屈习惯了默默承受。因为他知道就算和父母说了自己的委屈,父母因也一定会说,凡事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么熟悉却又多么刺耳的一句话。回想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可能很多人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可又多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虽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应该先安抚好他的情绪,告诉他有父母在不要怕,有什么都一起面对。其实,我们只是需要一份理解一个拥抱而已。可否在这之后再来帮我们分析一件事的对错?帮助我们成长?当然,理解是相互的。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应该体恤父母的不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抛开关心的方式是否恰当不说,至少她们的初衷是好的。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她们深切的爱着我们。
7.生活的空间散文 篇七
有人曾这样比喻:中国是一个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看到了深埋在大树下的树根。每次回到西安最喜欢沿着城墙下的小路散步,城墙、古巷透着灰色的底蕴,连青砖上厚厚的灰尘都仿佛在述说着千年历史的兴衰;来到北京后念念不忘的还是西安的城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情愫。之前西安的“皇城复兴”计划[1]十几年来的改造,窥视城市的拼贴和改造,一个生活舞台浮出水面,可见一斑。
1 城墙根过去进行时——历史的积淀与时空的记忆
1.1 城墙历史
西安城墙始筑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十一年(1378年)完工。初建时为夯土墙,明隆庆二年(1568年)包砌砖壁,其东、南、西、北四城门为同时期所筑。东门名为长乐门,西门名为安定门,南门名为永宁门,北门名为安远门(见图1)。
城高12m,底宽18m,顶宽15m。包砖靠基石处厚2m,顶部厚1m。城砖中有明代砖,一般长38cm,宽18cm,厚5cm;清代砖长45cm,宽23cm,厚10cm。清代砖砌于城表,明代砖包在里层。城顶有厚20cm的三合土面层,上铺二、三层面砖(海墁)。城墙内侧每距60m左右有一砖砌排水槽。四门城楼内左侧各有一处登城“马道”,沿城曾有6处,现存3处,马道长约100m,宽约6m。城外围有护城河。整个西安城构成一个严密的城防建筑体系。
1.2 城墙的记忆
西安明城墙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最初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设施,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它的防御作用也大为削弱。进入现代社会,西安明城墙的军事防御作用己消失殆尽。但是它历经了城市几百年的兴衰,几代人的荣辱,凝聚着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的记忆,成为西安城近代成长经历的见证者。
自西安明城墙出现,它就从未脱离过周围的环境和城市。在古代,城墙是保护城市和城市市民的军事防御设施,城墙与城河、城外的大片开阔地带以及城内民居间的开阔地组成了军事防御系统。在现代,西安明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城市景观价值凸显。城墙作为城市、传统文化、居民等城市元素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体,使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的感情有了物质的依托,使城市的发展有了连贯性,从物质层面延续至文化甚至生活本身。
老西安们儿时的记忆里,城墙上下纳凉的人很多,大人们在路灯下对弈,小孩们在马路上玩着各种游戏,这儿没坏人,没车,玩起来放心、自在。没事了还可以在城河里捉鱼、爬墙玩(见图2)。
然而,随着人口多了,房子老了,混乱、拥挤、污浊的生活环境充斥着绝大多数的顺城路周围。城墙与居住区之间的空间狭窄、单调,缺乏变化而显得有些压抑,无法形成完善的绿化和道路体系。人车混流,路况不佳,居民出行不便。
一段时期,在人们心目中,城墙只是城市的一个地标,并且由于生活方式、交通工具的变化,城墙沦为经济增长、城市现代化的巨大阻碍。顺城路成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产生冲突的地方。改造、拆迁的呼声高涨,居民的居住条件急待改善。
1.3 城墙的保护
旧城更新中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如何面对和解决是重中之重,国情的复杂性往往使得政治因素凸显,当年梁思成城墙保护“檄文”[2]也未能阻止拆除者的脚步。从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城墙北陆续被拆除,办法是组织市民义务劳动或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195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说,拆除城墙这些大问题,就是经中央决定,由政府执行的[3]。
民国至建国后,四方城下杂草丛生,战乱期间为难民居住之所,一度时期“余留空间”处于极度困境,已拱卫西安五百多年的明城墙再次面对存与毁的抉择,也许政治的中心症候性未能主宰地方的格局,西安比北京幸运,明城墙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961年,西安明城墙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环城公园[4]。
梁先生还就城市的整体布局和问题解决对拆除者提出批驳论据:城墙“环绕旧城形成绿环,以突出旧城的平面轮廓,也是保护空间特色的重大措施”,它可以作为“现代区域划分的隔离物”,这不但不会阻碍城市的交通,而且成为“中国的颈环”[5],人民的“文娱圈”,而通过多开城门,控制车流则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回顾梁先生对于北京城墙的设想,对比今日西安城墙的改造利用,似乎有某种“未死方生,原画复现”的感觉。
2 城墙根现在进行时——激活的空间与生活的舞台
2.1 保护进行时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从城市的长远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来看,为避免城市开发对历史保护区的人为破坏,应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从政策上保证城市历史地区改造的可行性。
根据《中国古城墙保护准则》,对西安明城区内进行环境、高度控制,分为三区:①20m清拆区;②100m内限高9m;③100m外梯形过渡(见图3)。
城墙的保护也应遵循旧城保护的全局观点,从整体着眼,脱离了全局性问题,旧城保护也得不到完善的解决[6]。用名城保护规划要点可概括归纳为保护“一环四门、两片三线、十八点”。“一环四门”即是以保护城墙、四城门为主。“两片三线”则是要求具有历史传统风貌的民宅予以修复和保存,划定化觉巷清真寺周围和碑林博物馆周围为“两片”历史传统民居保护区;“三线”划定三条明清时代的街道——北院门、湘子庙街、书院门加以保护,保持明清时代的风貌。“十八点”系指保护十八个文物古迹建筑点。
针对某些保护条例,问题往往是内容过细,重点不突出,而难以应对旧城改造的现实。保护的五个层次在具体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1)保证历史文化名城格局有具体化、扩大化的倾向。
2)保护区范围扩大。
3)文物数量逐渐增加。
4)历史遗存内容增加。
5)保证城市风貌完整性与过渡性的要求。
认清城墙在旧城更新中的位置,分级区别对待,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四方城下沉寂废弃的“余留空间”激活,并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余留空间”类似于模糊地段[7]的概念。20世纪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搞“功能分区”,后来城市突变性发展,往往是某些地段的功能突然变化,形成了“模糊地段”。例如,航天事业和高速公路的发展,使许多大城市的火车站及其周围的服务建筑群走向衰落,成为模糊地段。保护遗留的城墙由于防御功能的消退,自然走向功能模糊的地段。对于这种变化,人们可以有几种态度:一是墨守陈规,听之任之;二是听由房地产商去开发利用,弄得杂乱无章;三是由城市主管部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包括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等)进行研究,赋予它新的城市功能,再让房地产商去开发,结果是大家得利。华盛顿的联合车站区、巴塞罗那的旧码头区、新加坡的内河边沿等都是这样做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改造进行时
一个农民请波莱斯为他设计一幢房子,农民在离他家160km的地方购置了一个农场,他想在农场上建一幢房子供他在每周五天使用,周末则回到家里去。波莱斯接受了这个问题,经过仔细研究,然后给业主提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不用盖房子,买一辆快车。这样农民可以每天回家与家人团聚,买车比盖房子经济得多[8]。
这个故事无疑说明了:真正解决问题时不应受方法限制。也许它还说明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对建筑师这个职业还有颠覆性的一面——一种健康的颠覆性。建筑任务的策划,需要在认识问题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重新定义。
在改造过程中,由于历史资源的演变,城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重叠交杂,须从时空两方面进行考虑。西安是一个叠加的城市、交融的城市,自然历史的变迁左右了城市格局的变化,对现状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是改造的要素基础。
1)道路格局面对一次次“挤”的冲击,狭窄的街道和拥挤的路况受到挑战。仅西门到西南拐角路况较好,但道路阻断于含光门,未形成通路,又无车辆、行人通行,因此治安较差。拓宽的街道,尺度的变化,局部改变了城市的格局,形成了不均的图底关系,居住密度差异较大。
2)空间格局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缺乏,环城公园景观绿带绿化较好,顺城路改造过的地段内几乎无绿化,城内缺少集中绿地,生机勃勃的“余留空间”仍需不断改造利用。城市的肌理也在历史因素的叠加中发生着变化,城墙及周边范围内大部分地块已改造为现代建筑肌理,未改造部分中除文昌门内碑林博物馆(文庙)所在地段为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建筑外,其余大多为破旧危房,虽尺度适宜但仍急待改造。
在认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被认为是改造的终极目标,解决的办法也绝不是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的大手笔,而是基于场地特质的激发和呈现。正如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所指出的观点:“在与良好维修状态下和各种相关家具存在的场所相比,从本质上讲,一处遗迹可以带来一种更为直接的证明”而且“遗迹以其自身承载了历史和记忆的重量:它唤起一种矛盾的情绪——正在消逝和衰退的时间偶然性及永久性,准确地讲,是时间的阻力”[9]。因此,历史保留下来的格局、空间、肌理、建筑、道路、生活设施,植物都要作为发掘考证的要素结合到设计中去。城墙及其“余留空间”就成为场所发展过程的代表和各个层次的记录,成为时间的作品。这个松散而统一的系统在自然、技术和文化之间建立了模糊的边界,成为场所发展演变过程的忠实记录,以一种新的历史观和策略支持人们栖居。
2.3 生活进行时
“建筑不过是提供我们行为发生的一个背景和舞台”,因为“科学技术正日益取代建筑来为人类活动提供物质性的保护”,“很明显一个过分设计的舞台会使演员显得暗淡,从而葬送一出戏剧”,在建筑领域是一样的道理。在这里,城墙就成为舞台的幕布,活动的背景,它不需要很夺目,不需要很张扬,它只是提供人们自我陶醉,体闲游憩的场所(见图4),也许城墙在这里恰到好处,而建筑师要做的就是把城墙的潜能挖掘出来,凸显出来,呈现出来,而不是画蛇添足,过分设计。场所精神和人的生活才是设计之本,有些建筑师总想以建筑的某些元素来取代人们的思想,他们所企求的,实质上是一场没有演员参加的演出,又怎会有无尽的生动呈现。
城墙下的“余留空间”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积极场所。正如西扎(Alvalo Siza)所言:“建筑师应当以精心设计的建筑及场所来回应生活的变革”[10],同时反复强调“建筑师并没有创造发明,而只是反映现实”。在四方城下“余留空间”的改造中,各个要素与变化并置重合,无论是自然的、人工的还是城市的,场所都被理解为变革过程中的一个集成,并通过个人和集体的活动进行建构与重构。
生活是真实的,也正是有了人的活动,四方城下才活力倍增,正如沙漠因为有了骆驼才有了活力,改造后城下居民在“余留空间”的活动记录,其多样性和丰富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场所的真实含义。
应充分认识到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发挥公众在城市改造中的作用,充分考虑城市社会的稳定对城市和国家的重要性。
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对被改造地区的社会生活特征及现有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致力于恢复城市改造地区的社会历史特征,充分体现城市的历史多样性。
3 城墙根将来进行时——文脉的延续与拼贴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历史的沉淀物,每个历史时期都在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印迹(沉淀)。城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四方城下生活变革的片断贯穿于连续的时间轴线与空间网格。城墙的旧有元素在将新的元素插入场所的过程中得到重新利用,历史原型的极细微变化与场所遗迹和记忆相互结合,从而使场所及生活的固有模式得以延续,在传承中完成更新,在更新中延续文脉。
城墙遗迹所蕴含的关于时间的信息被轻而易举地赋予了场所和建筑,揭示了场所中各个时期的干涉所积淀形成的层次。遗迹是与场所有关的记忆和载体,表现了场所的暂时性,是两个历史时刻之间的过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融入流逝的时间。然而,对于遗迹观念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面对两个形式和两个对比鲜明的短暂时刻,而是用全部的历史遗迹唤起人们的整体记忆,并将历史和社会的深度赋予场所,因为场所“不仅由现实构成,而且来源于历史”[11]。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就是未来,也许罗厄的“拼贴城市”正说明了这一点,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历史博物馆。
4 结语
通过四方城下“余留空间”再改造的窥视,由点、线扩展到面、体,进而推到中国的城市问题,我们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改造之路,深刻吸取西方工业化城市改造运动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改造理论体系和实践措施。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过程,城市改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绝不能急功近利。
思考中国的城市改造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应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在坚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改造,顺应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树立正确的城市改造观,政府部门绝不能急功近利,应把城市改造与解决城市的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等各种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以促进城市的稳定繁荣为最终目的。
2)不能把城市改造等同于房地产开发,在中国当前的城市改造热潮中,尤其要处理好城市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防止少数开发商和利益团体利用城市改造牟取暴利,破坏城市改造的效果,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3)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更有利于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首位,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都应从公众利益出发,改造政策的制定应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众利益的要求,真正为公众提供生活记忆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永和.作文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J].新建筑,1950(6).
[3]王军.城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A].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C]//北京城市规划研究论文集(1946—1996),1996.
[6]吴良镛.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C]//北京城市规划研究论文集(1946—1996),1996.
[7]张钦南.阅读城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张永和.作文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日)渊上正幸.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M].覃力,黄衍顺,徐慧,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0]Kenneth Frampton.Alvaro siza complete works[M].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2000.
8.“慢”空间里的幸福生活 篇八
□我们只要将生活的时钟“调慢”,健康就会升级。于是,所有的日常生活都慢了下来,空间也一样。慢并非仅指速度,更多是一种心灵体验。所以慢空间相对于慢食、慢旅行、慢书、慢运动而言,内涵更加丰富。
慢,有很多层境界,也有很多种原则,然而在这里,只需要你放大自己的空间,遗忘掉自己的时间,做一个没有负担的生活者。从这一刻,就开始你的极端慢生活吧!
□时间和空间的互动联想:时间是用来忘记的。特别是当你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
多给自己留些有功能的角落,如木阶上或落地窗旁,因为角落相对于中心而言,更易让人放松,也更容易让人忘记时间的存在。当然,自然光源的引用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带给你身心的融合,沐浴其间更容易产生时间的错觉。制造错觉是居室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譬如你可以购置一些象形的家具,或选择一些芳香植物,或通过改变居室窗户的结构来控制室内光影的形态。心思专注于这些的时候,你就会忘记时间的存在,心境也就自然舒缓下来。
这样的地方,尽量选择颜色浅淡、质地剔透的饰品。玻璃制品,可使空间更通透,触摸带给人的质感是种特殊享受。总之,一个遗忘时间的居室环境,给你一种零时差的自在感觉。
□规划你的后乐园:拓展户外空间,能延伸你的居家感觉。
不论是楼阁的花园,还是首层的庭院,都会成为主人独具匠心的所在。然而就算你没有足够开阔的空间,也丝毫不妨碍邀约三五好友在此养生品茗。
如果有可能,尽量拓展居室的外部空间,哪怕只有一个仅供晒衣服的露台,铺上柔软的脚垫,放置些手工织品,或为自己准备一些刺绣的工具,同样也能增添居家的乐趣。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别致的棋盘,放在粟草编织的垫子上,偶尔来一点优雅的博弈。或者放置两款藤编的吊椅,入夜时分观星赏月。其实,闲是一种心态。而家就是给你了一个进入后乐园的机会,要让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空间奢侈起来,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享受。
□本味舒适:给自己一个无意识的空间,它能解开你紧绷的神经。
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摆放食物,饿的时候,不用四处寻找。在你视域范围内,保持素雅的色调,不会刺激大脑,放缓反应的速度。为你的肌肤调制适合的水温,理所当然地置身于柔和的状态。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却能够提升你和空间的亲密程度,同时创造一个超便捷的生存环境。在这里,无意识意味着很舒适。
其实你可以试试和空间撒一下娇,在经常停留或触摸的地方,摆放或安装些可能会用到的东西。比如靠垫不一定只能放在沙发或者床头,只要你觉得舒服,它就可以出现在你房间的任何角落,让你随时都可以抱着、靠着、踩着、坐着。当然了,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可以拿出一个时间来认真地体验一下自己的家,然后把每个不方便的细节记下来,及时地调整。在你用心改变家居环境的同时,也缩短了你与空间的亲密距离。
□洋葱精神:居家的空间需要具有洋葱一样的层次和神秘感。
【生活的空间散文】推荐阅读:
我的大学生活生活散文07-03
于生活的散文11-08
生活总是双面的散文08-27
忘却曾经的生活-散文11-14
失恋的空间说说句子07-15
自行车上的空间作文07-22
办公空间的设计要素08-17
长句子的空间说说10-21
崩溃心情的空间说说11-06
踩空间的优美句子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