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2024-10-17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选12篇)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一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

这三十条意见的标题是: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七个突出强调的问题

摘自: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全国“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 加强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研讨会”的报告 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 1.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 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 6.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 1.稳定规模; 2.优化结构; 3.强化特色

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 1.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2.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 3.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 4.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

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 1.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3.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 4.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 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 1.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3.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

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第七,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1.积极引进优质资源 2.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3.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二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在北京召开。洛阳理工学院与全国和全省人民一样, 热切地期盼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光荣而重要。为此, 在洛阳理工学院组建以来, 我们就注重内涵建设, 强化特色优势,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生命线, 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赢得了社会的赞誉。目前, 我们正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卢展工书记对高校提出的“育人高地、集聚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的期望, 进一步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内涵建设, 不断强化特色优势, 认真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洛阳理工学院组建以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于建材行业, 服务于地方经济, 着眼于人才培养, 着力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一年一个主题, 一年一次大会”的工作思路, 动员全院的智慧, 凝聚全院的力量, 研究解决学院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实现了学院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2008年, 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提出了“建设高质量、多学科、特色鲜明, 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较高知名度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用目标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2009年, 学院召开了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 以本科教学为主体, 启动实施了质量工程建设, 全面建立和完善了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 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建立和完善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研究机构, 推进了学院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制度和机制, 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2011年, 学院召开了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 分析了现状, 研究了形势, 明确了科研工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今年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2012年, 学院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 按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 强化了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确定了“1135”人才工程、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博士倍增计划, 完善了人才保障激励机制, 营造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好氛围。通过实施这些重大举措, 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组建以来, 获得省级以上项目388项, 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团队等为代表的质量工程不断提升, 以省级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省级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不断完善, 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招生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 是我国处于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 我们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我们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形成具有洛阳理工学院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国家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三

(2013年12月31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国家逐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但是,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成本较高,教学条件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辍学率相对较高,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二)实施原则。

覆盖贫困地区,聚焦薄弱学校。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主要面向农村,立足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得将教育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

坚持勤俭办学,满足基本需要。按照勤俭办教育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杜绝超标准建设。

加强省级统筹,分步逐校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根据省域内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因素合理分配;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以校为单位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三)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经过3~5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三、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点任务

(一)保障基本教学条件。要保障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按照学校规模和教育教学要求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课桌椅。配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图书,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达到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15册,初中生均图书不低于25册。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保障学生活动锻炼的空间和条件。

(二)改善学校生活设施。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和条件。食堂或伙房要洁净卫生,满足学生就餐需要。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确保学生饮水安全便捷。厕所要有足够厕位。北方和高寒地区学校应有冬季取暖设施。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保障师生安全。

(三)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对确需保留的教学点要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中心学校统筹教学点课程和教师安排,保障教学点教学质量。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使用要优先考虑教学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按时足额拨付,不得截留挪用。

(四)妥善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并充分利用已有办学资源,首先解决超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措施,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对教育资源较好学校的大班额问题,积极探索通过学区制、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学生。对于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要限制其招生人数。

(五)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要逐步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要为确需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学籍管理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并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基本信息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特别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面向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级教师培训要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倾斜。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要落实对在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要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工作进展等情况,加强指导和推动。地方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摸清底数。县级人民政府要在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基础上,以校为单位,清查教室、桌椅、运动场地、体育设施等教学设施和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立足“保基本、兜网底”,对照基本办学需要,分析确定每个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缺口,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并编制账册,做好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工作。

(三)制订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根据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针对每一所存在基本办学条件缺口的学校制订专门方案,明确弥补缺口的途径、时间安排和资金来源,形成本地区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时间表、路线图。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在汇总各县(区)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本省(区、市)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4月3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送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四)保障经费。中央通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调整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继续实施初中改造工程等措施,加大项目统筹与经费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控制、突出重点、动态调整、包干使用”的原则,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予以倾斜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保障学校基本运行需要和校舍维修;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内容,将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小学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纳入支持范围;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初中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倾斜,做好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需求与相关资金的统筹和对接,防止资金、项目安排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严格经费管理,按规划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和管理使用安全高效,抓好项目实施。

(五)规范实施。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对每所学校的建设内容和项目实行动态监控和全程管理。新建工程项目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要落实政府采购、招投标和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阳光操作”。要把“补短板”、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勤俭节约,杜绝超标准建设和奢华浪费,不得将财政资金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拉大教育差距。严禁举债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和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要加强资金监管,保证专款专用,防止发生套取、挪用、截留资金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四

一是开展网络专题学习。在学校网页开辟专题学习板块,定期更新评论;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学校融媒体平台系统刊发《意见》全文;在学校教职工群、班主任群、骨干群、辅导员群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转发,引领全体教职工学原文、悟原文、研原文,真正走进原文,深刻理解原文。

二是进行学科组专题学习。各学科组利用业务培训、学科训练等机会和方式深刻学习《意见》,做到认真学,静心读,深入想,以读促悟,以悟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改。

三是组织开展网上讨论。教职工深入学习后,利用个人网络空间和微信等平台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努力方向。校长魏存智要求全体教职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确保新学年伊始就能贯彻落实,并从强化评价导向、重拾教育惩戒权、让素质教育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和通篇贯穿了底线思维等六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开展学习心得征稿活动。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在学透悟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从抓落实、查短板、明方向、定措施等方面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在各人博客发表,计入个人写作分数考核,并择优向教职工推荐。

5.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五

新年伊始,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共营山县委、营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文件,深刻的领会到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每位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位敬业、关爱学生、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教。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师呢?我认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做到。陶行知说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跟上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趋势。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才能选择、计划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以取得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是教育的古训。我一直深信: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尊师爱生是师生对话的感情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是:不备不教,是课就要备,而且要做到精心备课。每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处教师要进行强化、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学内容得到提升。

四、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作业

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做到布置必做、做好必批、批完必讲评,讲评完必清,清完方罢休。一旦这个作业布置下去了就一定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这个作业是很重视的,这个作业也是很重要的,是一定要完成的。

五、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

培优扶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头戏。要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刻刻做到关注优生和学困生的成长状况。

六、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的过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拥有非常健康的身体,师生双方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强而有力的保障。

当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种,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不论何种方式、方法都需要我们倾心倾力去完成、去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效。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重要的是用心地去做教育,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六

------学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一点体会

生物工程系刘振湘

1999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量、每年招生人数、在校生数量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然而,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高职教育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2006年,国家教育部分别以教高[2006]14号、16号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其主体都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上。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认真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开展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我院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会议、暑假中层班干部培训班和全院教学质量监控会议中都把教高[2006]16号文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讨论。本人现就学习该文件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重要性

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一文件的出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相当重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首次对高职教育进行了正确定位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虽然我们自己早就知道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而且其“职业教育”的属性,才是高职教育“质”的属性、本质的属性;现在是由教育部明确了:“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而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个正确定位。据专家分析:既然是一种类型,类型中就有层次之分,即: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职,这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高职内部结构调整的政策依据。

2、准确确认了高职教育的作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这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准确确认。教高[2006]16号文件同时指出:①我们要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巨大的作用、作出重大的贡献;②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③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

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全面总结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教高[2006]16号文件总结了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吸纳了国外类高职教育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特别是针对当前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新的思想、最新的理念、创新的办法,对于指导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篇幅不大,全文约3800字,共分九个部分,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提高一个认识、明确一个目标、深化三项改革、加强四个建设”。

1、提高一个认识

“提高一个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高

[2006]16号文件指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服务面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等三个方面,今后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职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下,质量问题显然比数量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关乎高职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明确一个目标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这里有“五个要”:①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②要以中发〔2004〕16号文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④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⑤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提高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本人认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和创业。

3、深化三项改革

“深化三项改革”是指深化专业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专业改革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但一定要注意,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针对全局而言的,对于具体的院校,要考虑实际基础,动机和效果应该统一。人才培养已经全国化,要有整体眼光,讲求教育成本,不能什么专业人才都“本土化”。对于数量不大、时限很紧的人才社会需求,与其花大力气在本地新建专业,莫如到外地有关院校招聘毕业生,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效率。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与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是一致的。专业设置范围不能够离“群”,新专业要有增长点,龙头专业和支撑专业对于不同的院校答案应该有所区别,此院校的支撑专业,可能就是彼院校的龙头专业,反之亦然。教高[2006]16号文件同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①要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②要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③要力争进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④要在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和规范专业建设;⑤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⑥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2)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①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④加强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⑤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⑥加强教材建设,参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⑦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⑧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⑩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高

[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此强调“五个要”:①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③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④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⑤要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四个建设

“加强四个建设”是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建设”。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①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④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⑥要力争进入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点专业领域。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①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③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④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⑤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⑥要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争取成为在高职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视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要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①要着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的获取率与获取质量;②要致力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顶岗实习落实;③要着力于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④要致力于能很好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4)加强规范管理建设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①应重视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加强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②应重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院校领导要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③应重视内涵建设提高质量,要求党政领导班子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④应重视从严治校规范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⑤应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与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它的根本宗旨在于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社会,吸引行业企业积极

7.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七

如何办好大学, 有很多“经典”、很多“说法”, 也有很多新的“经验”、新的理念。作为高校的领导, 高校的办学者, 究竟应该把握哪些?哪些是要常念的经?是不是有些根本的东西是必须遵循的, 有的“经”是必须经常念的?对此, 多年来也一直在探讨。

一、培养人是根本任务

大学有许多任务, 也有许多功能, 各个国家各位校长都有不少的创造, 都在苦苦地探求。但是如果要问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一说“根本”, 我想大家都会认真地想一下。根本任务是什么, 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可能是大多数办学者的共同回答。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这个话说得太熟了, 都说烂了。但是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并且在我的阅历中, 感到这已逐渐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学校办学成熟与否、办学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一个尺度。能否自觉地坚持培养人是根本任务, 确实可以认为是一位校长、书记办学思想明确与否, 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

二、质量是生命线

大学有科学研究的质量, 有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等等, 但根本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学校在社会的地位、学校的生命力, 所以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三、本科教育是基础

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是一个人知识积累、专业入门、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 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的教育。人一辈子最值得回顾的是在本科期间接受的教育, 所以要高度重视本科阶段的教育。一个学校教学的好坏、质量的高低, 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本科教育阶段。

四、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人的“三要素”

大学人才的培养要传授知识, 同时也要提高能力。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表述, 各个学校应有所不同, 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应有不同的侧重。为了使知识、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还要提升人的素质。素质一般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把握三要素, 即知识、能力和素质。

概而言之, 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本科教育是基础, 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 这就是高校办学中要常念的经典。

(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北京

100082)

摘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四大经典需要常念。一是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二是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三是本科教育是基础, 四是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

8.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八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075-02

1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简称为TQ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是费根堡姆,他给全面质量管理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中国自1987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发展很快。全面质量管理正从工业企业逐步推行到交通、邮电、商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甚至一些金融、卫生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也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1996年在北京举办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此,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是具备条件和非常必要的。

全面质量管理是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它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是必然产物。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经费不足已成为高等教育数量发展、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强调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它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就如同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因此工业企业及其它行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取得成就和经验,对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1 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

从教育质量的全过程角度看,教育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环节所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教育质量状况。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把影响教育质量的所有环节都控制起来。

2.2 全员的教育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教育质量是人人有责,人人都要关心的重要问题。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员管理,应当做好3方面的工作:①必须抓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②制定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管理小组。

2.3 全组织的教育质量管理

全组织的教育质量管理,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看,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等院校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从纵向的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使教育实施、教育管理、教育检查、教育质量改进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2.4 多方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复杂,既有客观的条件因素,又有教学人员的因素;既有教学计划的因素,又有教学管理的因素;既有高等院校内部的因素,又有高校外部的因素。要把各方面的因素协调控制起来,就必须根据高等教育的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保证教育质量。

3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于各种社会组织之中。无论管理对象的组织形式如何,对管理对象的评价标准有何区别,管理的目的、方法都是一致的。ISO9000族国际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总结,是各国质量管理专家智慧的结晶。将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来,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1 以顾客为关注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组织的产品是教育服务,组织的顾客就是学生以及社会。这种以学生和社会为中心的观念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校的顾客。

3.2 领导作用

高等教育组织的领导应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必要的环境,使高等院校的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各项教育质量活动,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

3.3 全员参与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组织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工作质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不仅仅需要组织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需要组织全员的参与。

3.4 过程方法

高等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相应的教学过程实现的。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过程和改进教学过程,将影响教育质量的所有教学活动和所有教学环节控制住,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在开展教育质量活动时,必须着眼于教学过程,把教学活动和相关的资源都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3.5 管理的系统方法

开展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要基于系统的思想,这种思想应体现在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学生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望;②建立高等院校组织的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③明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角色和职责;④确定质量管理过程有效性的测量方法并及时测定现行的过程;⑤坚持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方针并确定改进方向和步骤;⑥有效地实施教育质量改进工作;⑦评审实施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3.6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对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数据和信息分析是有效决策的基础。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要广泛收集信息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在对信息和资料做科学分析时,统计技术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技术可以为教育质量管理的决策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4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

在实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即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开展很多具体工作,决策就是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决定是否做的过程。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按照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全面评估组织的教育质量现状,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一旦做出决策,就应该开始准备。要从思想、组织、目标、措施等多方面开始准备。在开始具体实施时应进行工作试点,在试点工作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就可以扩展到全组织,扩展需要必要的时间和过程,保证在全组织范围的顺利实施。经过一系列具体质量管理工作的试点和扩展后,高等教育组织就具备了在全组织范围内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

Improves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Take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ought as the Instruction

Gao Zhihua,Kang Jingqing,Du Junm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ought as the instruction, explained the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essing, introduced the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proposed the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step which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hould adopt.

9.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九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勐桥乡大新寨小学

张国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感谢乡中心小学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交流发言,在这里,我首先向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的各位领导及全体教职工提前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向你们道一声“大家新年好”!

大新寨小学位于勐桥乡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属骂卡村中心校一所完小。学校生源覆盖8个自然村300多户2000多人,世居瑶、彝、哈尼、汉四种民族。学校创办于1973年。2007年6月20日由意大利政府投入扶贫资金200多万元搬迁破土新建校园,2008年3月21日竣工交付使用。2008年至今群众集资、乡政府、教育局、人大提案、财政局等先后出资40多万元建起了食堂、浇灌了操场、铺好卫生路、建好了卫生厕所和篮球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5亩,相关设施基本配齐。我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儿童)328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78人,住校生(儿童)161人。有在职教师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

我校在新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和追求。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勐桥乡中心小学的直接指导下,学校以“勤学好问,开拓创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风校训为办学理念,走立足长远的发展之路,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现将四年以来我校在工作实践中的点滴做法向各位作以简要汇报,目的在于和大家互相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常规管理是维护学校内部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前提和基础,是规范办学的明显标志和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外在形象和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因此,我校几年以来重视狠抓以下常规管理,以促进规范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教师队伍建设

要做到常规管理,规范办学,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去感染、熏陶、影响教职工。要求教职工做 到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做到,如果领导班子成员失职,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提高领导班子的威信。我校还提倡“沟通、理解、团结”的工作作风,班子成员之间要沟通、班子和教职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要相互沟通。只有沟通了才能互相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促进团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对于我们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也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首先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现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要求要学生要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要求学生能聆听他人意见。而我们教师如何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会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于学生能否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次,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协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氛围,可以使教师工作轻松愉快,精力旺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现在网络发达了,自从我们勐桥乡中心小学建起了QQ群以后,大家就在群里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团结协作的范围从一所学校一下子扩大到了全乡范围,这更是把教师的团结协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中心小学的QQ群就像一座促进全乡教师进行沟通、理解、团结的桥梁。我认为,只有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才能使教育工作有效地运行,才能使教师集体给学生集体以良好的道德影响。

二、抓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种规矩,一种标尺,一种统一的要求,是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办学的重要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治理国家要靠法制,管理企业要靠制度,管理学校自然也离不开严格完善的制度。我校在搬进新校园之初多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全体师生只是靠道理来约束自己,而道理具有随意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因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达不到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仔细考虑后,我组织全体教师制定出台了切合我校实际的《卫生管理制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课堂常规》《班规》等多项针对全体师生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我校各项工作得到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展。在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大家的行动有 2 规可循,照章行事,工作协调,行动一致,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管理水平。建立规章制度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说,没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证,是不可能做到规范办学的,必须立规矩,建制度,做到道理教育和制度管理相结合,自觉和强制相结合,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用制度来管理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要求,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使全体师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自觉养成遵规守纪,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抓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经典名言,也已成为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由于学校工作具有周期性强、人为因素多、平凡琐碎事情多等特点,所以学校工作抓住管理中的细节尤为重要。作为学校管理者,既是学校发展规划、部署的决策者,又是各项具体工作、事务的落实者,抓住学校管理细节是校长管理好学校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学校管理细节?我的体会是用心管理学校。用心管理,就是一要增强自己做校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谋划好学校发展规划,计划好具体工作,把学校工作记在心里,做到既洞察全局,又关注具体,把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信息等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处处为学校谋利益,求发展。从用心管理中求得细心管理和精心管理;二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培育并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管理工作规范,任务布置具体,落实到位,运行默契,达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人会做事”的状态;三要培养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扎根岗位,不懈努力的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四、重视校园文化,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良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因此要规范办学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监建设,让花草树木美化校园,让语言文字净化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和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校园充满文明、健康、科学的气氛。我校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在搬进新校园之初,很多硬件设施还没有建成,我校校园里到处杂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路校长看到这种情况后,3 十分关心我校的校园环境建设,经过路校长多方努,终于协调到了我校操场硬化资金。在路校长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布局改造,一方面加强了学校的绿化、净化、美化、设备的采购,一方面又加强了校园环境的布置,我校建起了宣传栏,分班级每月一次定期让学生更新宣传内容,在各班教室墙壁上挂上了名人名言和激励性标语,各位班主任还精心设计布置了学习园地、评比栏、红花台等班级文化。现在,走进校园是人性化的校容校貌,校园内布局精巧,地面整洁,突出了我校的个性。

五、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2009年初,我校结合实际确立了以“讲文明、讲礼貌、讲科学、树新风”为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并把每年3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利用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等大力开展德育宣传,每年五月底都认真评选“文明礼貌标兵” “劳动标兵”“拾金不昧之星”等典型在儿童节庆祝大会上进行表彰。几年下来,我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不论是在校园内外,只要你碰到学生,很多学生都会停下脚步向你鞠躬,并且发自内心的喊你老师好。我校是从2008年12月份才开始让离学校远的学生住校,在刚住校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学生还没有集体生活过,所以出现很多小偷小摸的事情。通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后,这种现象很少了,还涌现出一大批拾金不昧的典型,学生拾得钱物上交的,小到五角钱,多到几十元甚至有一百元,我还收到过学生在上学路上拾到并主动上交的两部手机,这两部手机最终被失主认领回去,但是从失主感谢学生的话语中我深深感受到我校德育工作的成果。

六、抓质量促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要想树立良好形象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说作为办学的目标之一,质量与学校的一切工作或直接或间接地有着关系,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队伍的建设,甚至看似无关要紧的后勤总务工作,都与质量有着这样那样、直接间接的联系。只有切实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才能很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战斗力,形成各有 4 特色的教学、教研活动,真正实现向管理要质量。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项艰巨的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细微处下功夫,只有抓牢课堂教学,抓住教师队伍,抓实教育管理,才能迎来教学成绩和学校发展共进的双赢局面,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所学校,当然要以质量立校,以质量兴校,更要以质量赢得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质量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意味着生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追求所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依靠学生、家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大胆探索与尝试,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再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知道,我校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和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认真总结,学习其他学校的亮点,积极工作,务实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办成让家长,社会及领导满意的学校。

最后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和美,健康幸福!谢谢大家!

10.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十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连续的扩招也带来了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学校软、硬件的负载超重和国家政策支持的相对困难等后果。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尖锐的凸现出来了。如何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主要指一般本科高校,也即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这类高校在我国数量

众多,占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条件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适应性,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检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就得到了体现。

时代性,也可以称为发展性。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与根据社会需要确立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才标准等密切相关。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它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才质量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内涵,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可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质量标准。因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发展性,相应地表现出时代特点。

多样性,也可称为复合性。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和多规格的特点。这里的多样性或者说复合性,在一般本科高校中是指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的多样、丰富及综合运用。

整体性。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就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一活动来看,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计划、教学人员、管理、基础设施、后勤服务以及学术环境等的质量密切相关,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国家执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制定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计划、审定统编教材,国家统一招生和分配。尽管目前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长期实行这种体制,不可避免的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培养目标一样,同一个学科专业只有一个目标,甚至专科层次培养目标照抄本科,其计划只不过是本科压缩而来。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执行的结果是,体现在对于同一个专业的不同学校的所有学生适用于统一的规格和要求,执行统一的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几经改革,但在许多一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使用的教材不合适或内容陈旧。无论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课程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

①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晚、学习的深度浅、学习的内容少等方面。

②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③基础课和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教学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这一点突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校管理中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不能令学生满意。

(三)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后,教师的培养速度跟不上学校招生增长的速度,使得大部分学校专任教师不足。二是,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上课敷衍了事。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成果,此外好多高校还对教师的科研活动非常鼓励,这使得高校教师们把有限的精力大都用在搞科研成果上,对教学的投入不重视。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缺乏。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处在照本宣科、只重自己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也不能紧密和实际相联,空洞、单调。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招生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已经走向市场,尝到了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危机感己经摆在面前,再不关心自己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就无疑于自寻失败。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国家干部,存在着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招生轻分配,重继承轻创新等问题。

1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十一

鲁昕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三是健全中高职衔接制度,保障系统培养质量;四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培养。鲁昕还从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强化实习教育和管理、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要求。

全国视频会结束后,尹洪斌结合河南实际,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做好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做出重要部署。他指出,一是要认真传达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国会议精神上来,他要求参会人员要学明白、想明白、传达明白、讲明白,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二是要突出重点,抓好关键。集中力量建设好特色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和提高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

1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篇十二

教高〔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现就该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做出了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要决策,这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质量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质量工程,需要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质量上来。各地要加强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切实解决高等学校在提高质量方面的实际问题,为高等学校办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强化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把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政策,扎实推进质量工程。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为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指导。大力加强本科 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

(二)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

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启动“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开发网上考试系统,研究制订相关标准,逐步实现大学英语和网络教育全国统考课程的网上考试,创造安全、便捷、高效的考试平台。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15000个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 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五)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加强和改进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引领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统计和分析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

(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促进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重点资助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在对口支援高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资助一批受援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锻炼,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受援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

(一)质量工程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财政部、教育部将联合制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另发)。项目承担学校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二)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和高校发挥自身特点,在中央重点支持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教育部、财政部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协商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项目承担学校应指定相关部门作为专门机构,统筹负责本校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四)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制订和发布项目指南,确定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聘任评审专家,组织评 审立项。项目采用学校先行立项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立项、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学校、地方和中央三级立项建设的体系,引导和带动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质量建设工作,扩大质量工程的影响。

(五)项目承担学校按照统一部署,根据质量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依据所承担项目的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定位,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思路,确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并保证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成效。

(六)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审计和绩效评估,并根据检查、审计、评估的结果,对有关高等学校的项目和资金进行调整。建设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充分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作为高校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全国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优美的音乐作文下一篇:狠刹“四股歪风”教育整顿活动个人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