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2024-09-07

初中地理学习技巧(通用13篇)

1.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篇一

国培计划——初中地区课时安排

学习时间:11月12日——11月15日

专题一:中学地理教育的意义和教学目标的要求(3课时)第1讲:培训课程概述与研学要求

第2讲:如何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第3讲: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讨论:结合专家讲座,点评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并发表看法

专题二: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3课时)第1讲: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和处理

第2讲: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第3讲: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讨论:结合专家讲座点评课堂教学并发表看法

学习时间:11月16日——11月20日

专题三:中学地理教师基本教学技能(5课时)第1讲: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基本功

第2讲:教师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和探究式教学

第3讲: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和进行PPT课件的设计

研讨与作业

作业:完成一个教学设计

交流研讨:与大家交流你所完成的教学设计、学习时间:11月21日——11月30日

专题四:地球地图教学策略课程资源开发(9课时)第1讲:地球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研读材料: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观摩:

1.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2.地球形状的证据

3.地球的运动

研读材料:

1.研读“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教学资料

2.下载资料:教学课件“地球的公转运动”

3.地图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研读材料:地图

教学观摩:地图

研读材料:

1.研读“地图”的相关教学材料

2.下载教学课件“等高线与地图”

第3讲:课程资源开发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策略

讨论: 结合专家讲座点和教学观摩评课例并发表看法 学习时间:11月31日——12月12日

专题五:中国地理教学策略(13课时)

第1讲:中国总论——自然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课例研讨: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地形和地势

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3.河流和湖泊

4.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土地资源

6.水资源

研读材料:研读“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相关教学资料 第2讲:中国总论——人文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课例研讨:中国地理-经济与文化

教学观摩:

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研读材料:研读“经济与文化”相关的教学材料

第3讲:分论——区域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课例研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

教学观摩:

1.北京的水资源

2.香港和澳门

3.台湾

4.新疆

5.珠江三角洲

6.西双版纳

7.黄土高原

8.酸雨

9.西电东送

研读材料:研读“认识区域”的相关教学资料

讨论: 结合专家讲座和教学观摩点评课例并发表看法

学习时间:12月13日——12月29日

专题六:世界地理教学策略(17课时)

第1讲:世界地理教学总论

第2讲:大洲、分区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课例研讨:认识大洲

教学观摩:亚洲的自然环境

研读材料:研读“认识大洲”的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观摩与课例研讨:认识地区

教学观摩:

1.萨赫勒地区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2.撒哈拉以南的地区

3.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4.欧盟

研读材料:研读“认识地区的相关教学资料

第3讲:国家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教学观摩与课例研讨:认识国家

教学观摩:

1.日本

2.印度

3.俄罗斯

4.澳大利亚

5.美国的国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6.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7.巴西民俗

8.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

研读材料:研读“认识国家的相关材料

研讨与作业:

作业:评析教学观摩与课例

交流讨论:讨论并交流你对某个教学案例进行的评析 学习时间:12月30日-----12月31日

自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撰写个人学习心得!

2.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篇二

一、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 而要在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设疑诱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其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 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教师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 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顿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而“欲知后事如何”, 学生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从中寻找到解决这些悬念的答案,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初中生个人感情色彩比较强烈, 对于任课教师的喜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状态。另外, 初中学生的思想正处于一个活跃期, 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我们去关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放下架子, 和学生真心沟通, 把学生当成朋友来看待,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不会出现代沟, 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学生不但会对教师产生敬畏心理, 更能很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会大大增强。

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生理阶段, 他们对于新生的事物都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当然这种好奇心理还在于我们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初中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 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和地理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有趣的素材, 比如“风吹石头跑、氧气稀又少” (海拔较高) ;“早穿袄来午穿纱, 围着火堆吃西瓜” (早晚温差较大) 的趣闻,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趣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很枯燥乏味, 而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 则会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且多媒体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会大大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进而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 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将我们需要注意的重点知识很明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五、将学生的实践和地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 教会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去。比如通过观察各种天气符号的变化来预报天气等, 使学生觉得地理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用处很大,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初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才能让学生充分喜欢上地理尽情地学习。

摘要:地理学科在教学时间上, 课时少、时间紧, 且学生对其学习不以为然。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地理学科, 兴趣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且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突出。基于这一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具体探究。

3.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三

1. 观念影响学习情绪与学习兴趣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素质教育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未来学习价值观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转变的条件,那就是导向机制的配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不被测验的就不注重教”,同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些旧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要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多种素养为目标,不受“分数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之束缚。因为观念影响到学生学习情感及学习兴趣。比如某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表现出对学习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某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表现出对学习讨厌、抗拒、不高兴等情绪。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紧跟时代气息,前瞻性强,渗透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环境、资源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 地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个人的行为决定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兴趣是积极情感产生的前提,而积极情感的产生又会促进兴趣的提升,使其变得日益浓烈,从而更为投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都与地理有关,地理与日常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穿衣上说,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北亚寒冷地区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南米北面”之说,这与我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有关。从居住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火炕,云南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在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拉雪橇,是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素材作为地理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关注,引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励探索,问题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1. 课堂巧妙设疑、激疑

课堂上的设疑、激疑,除了激励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引起学习兴趣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质疑答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时,地球自转产生时差,为了让学生理解世界时,笔者设置问题:据说今天晚上当地时间16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蓝球比赛,明天早上北京时间8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晚上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明天早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在分析我国1月等温线的分布时,笔者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山前桃花山后雪描绘的是哪一山脉?为什么山脉两侧会是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色?”

学生有了学习愿望,再通过设问等方式给学生以刺激,使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学习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学习期待,使学生有一种马上行动,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把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建立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有兴趣学习

课堂评价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讲授《我国的农业》,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日常生活吃的鱼、肉、米饭、蔬菜等图片展示引入,问:“这些产品是哪个部门提供?”采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及对新课引入的兴趣程度。在学习进行中,笔者将全班分为五组,每小组虚构拥有一块地,第一小组:南方的丘陵地;第二小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第三小组:华北地区的耕地;第四小组:横断山山地;第五组: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每小组根据这块地,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你会种植那些农作物?②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③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能不能不种这些?④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⑤从这块地的耕种得出什么结论?要求每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探究。笔者让五个小组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方式将获得知识的过程陈述,在学生陈述过程中不足之处笔者加以正确引导,如哪些是粮食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及其生长条件、市场动态影响等。学习结束,笔者采用师生讨论会方式评价新型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的概念,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最后得出结论: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市场因素发展相应的农业。

4.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篇四

非常感谢你的配合,谢谢!

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谢谢。

1、你的性别是()

A 女B 男

2、你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A 非常感兴趣B 有点兴趣C 无所谓D 不感兴趣

3、你对地理学习采用哪种学习方法?()

A 考试之前背B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C 结合生活中实例学习D 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知识

4、你会不会在课余时间对地理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A 会B 不会C 偶尔会D 基本不会

5、你会不会阅读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课外读物?()

A 会B 不会C 偶尔会D 基本不会

6、你在生活中经常用地理知识吗?()

A 经常用B 很少用C 用了也不知道D不知道怎么用

7、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提前看地图查信息了解那个地方吗?()

A 经常看B 有时看C 从不看D 看了也没用

8、你平常看天气预报的时候,有哪些主要问题(可多选)?()

A 我不知道很多地方的地理位置B 我不知道很多符号的含义

C 我不了解很对天气现象D 我不知道一些术语的意思

9、如果你进入高中进行文理分科以后选择理科,还会不会继续主动学习地理?()

5.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五

1、自编顺口溜记忆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有缺少连贯性,学习时往往记得慢、忘得快,如果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如南亚地理中,讲到印度的物产有: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茶叶,可编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在学习用“NSWE”几个字母分别表示经纬度时,学生对这几个字母很容易造成混淆,张冠李戴,可编为“北N南S、西W东E”。也可让学生自行编顺口溜,将较好的顺口溜在班上推广应用。

2、学会概括

有的章节内容繁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四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我国季风气候的优点可概括为:预热同期。

3、对地理的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就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它不是工业产品。例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才是自然资源。例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不是自然资源。

4、有效地体现““地理的特点:地图和理论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背背成绩就会很好,那是大错。因为“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在理解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良好习惯,使所学内容有效地落实在地图上。

5、看地图

学习时首先要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矿产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事实证明,看各省地图效果好于看分区及全国地图,如学习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五省二市”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象平行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粉河、省会太原,煤矿有北部的大同,中东部的阳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其它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6、记地图

记地图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环节,一旦记下了图就能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例如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要记下这几个国家的图形也不难,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图形象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澳大利亚象骡驼背,加拿大象被绑着脚而背朝地的山羊,巴西与南美洲图形相似。

7、画地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需要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8、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9、与生活联系起来

地理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不会感到乏味了,“学习人口、粮食与环境”时,特别是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年大量开荒毁林而遗留下来的荒坡荒地的现象,让学生作为社会调查,了解当年开荒毁林的背景、原因及情景,以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乐于学地理的情操。

6.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篇六

近年来, 我国的现代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也得到建设。 众多教师也逐步意识到要激发学生主体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 基于此, 本文在此对初中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改进的意见, 促进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初中地理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 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 因此, 教师要培养初中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其突破点可以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 即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首先,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 教师在第一堂课可以主动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关注, 使得众多学生纷纷举手愿意配合教师提问。 因此, 教师询问学生在长途旅游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时, 学生很快回答, 不同地区的文化、饮食和气候等各个方面都并不相同, 也造就了旅游的特殊意义。 在此背景下, 教师可以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为例进行讲解, 告知学生北方天气干燥, 而南方则相对湿润。 在教师的讲解下, 学生容易领悟到, 正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不同地区存在地理差异, 使得学生产生学好地理的动机和兴趣。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现实生活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充分意义的事情, 学好地理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进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学方法入手

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认识到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 当前的教学方法还无法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 不但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成果, 同时也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 多数教师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通常按照教材以及中考考试纲要进行大量的讲解和研读。 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 尤其容易让叛逆情绪较为明显的初中学生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 更为关键的是,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只能够接触由大量文字构成的书本, 更加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教师要逐步培养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应该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 要通过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性,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和信心。

例如, 在学习我国南北的地理差异时, 教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 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 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从思考与探究中建构更加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 教师在做好课前导入工作后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教材、工具书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究, 并分组进行讨论。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再受到固性思维的影响, 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此时, 学生可以将自己从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外出游玩等多种途径得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无形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提出南方多雨, 且以米饭为主食, 自己在旅游时有深刻的体会。 还有学生提出南方的气候更加湿润, 这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报道。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得到改变, 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能够拥有更丰富的元素。 基于此,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使学生从学习的途径上认识到地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和信心。

四、从教学资源上入手

另一方面,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使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 以此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

以《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 在对日本的地理环境和特征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音像以及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 将日本的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来。

一方面, 在生动的展示下, 学生能够领略日本的风情和文明,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理区域所带来的冲击。 另一方面, 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 初中地理课堂从多媒体的形式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多媒体形式, 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趣味, 有利于增加课堂的活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程、电子书包等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趣味, 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 培养初中生地理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需要在本文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创新,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改进, 以此推动初中地理教学发展与建设。

摘要:现代教育认为学习是一项主动性极高的活动, 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通过对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研究, 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旨在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并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景宇宽.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与实践——以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 2013.

7.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篇七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学习初中空间拓展

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多样性、地方性、特色性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专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为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因而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比较浓与生活实际更接近的课程,同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的教育,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按步就班的教书模式,激发了教师开发生活中的教材、周围环境中的教材,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校情特点,有目的地选取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专题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照搬中学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应更能体现新意,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拓展地理空间呢?

一、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要求合理选择地理专题内容

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选择地理的专题内容也会有多有少,如开发的是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环境教育专题内容就比较多。如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知识相对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就比较少;也有的学校开发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会涉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地理知识;有的学校开发的生态旅游校本课程,也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等。由于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校本课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就连美术、篮球等校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地理常识。

二、 选入有趣味性的地理专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特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远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显著多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成长,从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有趣味性的知识技能很多:有对气象、气候的认识,通过建小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通过看云识天气,学会初步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天气预报,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有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生活,认识消费、生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有家乡资源的调查,认识家乡发展优势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 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身心要求

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不是空气热起来,夏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石头发烫而周围空气并没有发烫,然后空气再逐步热起来。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形象、直观思维比较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地理知识时多讲学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地理知识,并将之形象生动化。

四、 选入的地理专题内容要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解决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问题而开发的课程,因而课程应紧密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开发,选择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工作需要而准备的,如旅游常识、工业布局常识、各地物产、民俗民风欣赏、星空观测、看云识天气、当地资源调查、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等,让学生认识家乡,带着改造家乡的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行家乡建设,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建设家乡的本领。

五、 选入的地理专题应与本校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有的学校周围环境比较差,存在着严重的污染,学校可以开发环境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处于内地比较落后,农村失学较多,学校可开展认识家乡走致富之路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处于风景旅游区,可结合家乡实际开发生态旅游为主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处于城市区,可开发建设生态城市为主题的校本;有的学校处于山区,可开发野外考察预防地质灾害认识家乡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等等,这些都是与家乡密切相关的环境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生活栖息所在,培养他们认识家乡环境,也就是增强学生的建设家乡的本领,同时学生对家乡环境也会产生亲切感,兴趣也浓,认知感强,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揉进相关的知识达到为学校、为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

8.地理学习心得 篇八

期中考试地理取得了高分,固然可喜,因为它是过去一个阶段汗水的结晶。但这个成绩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代表将来。成功自有成功的喜悦,以此为动力,一路向 前,将成功串联,才能铸就更大的成功。但是,失败也有失败的魅力,因为暂时未能成功,我们便有了期待,在努力中期待,在期待中努力,终究会迎来希望的太 阳。成功不是骄傲的资本,失败却是努力的理由。

期中考试,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

一要反思我们的学习习惯。上课是否认真听讲,认真笔记?作业是否及时完成,独立完成?是否主动学习,主动钻研?是否注意答题规范,书写整洁?

二要反思我们的勤奋度、刻苦度、专注度。学问永远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一切少付出多收获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多自问:面对作业,面对压力,是否怨天尤人?我们的学习,是心无旁骛,穷根究底,还是心猿意马,浅尝辄止?

在考试前。要准备好学具,不要太紧张,以一颗平常心考试。考试时,认真读题,仔细审题,书写工整,细心答题。遇到简单的题不要马虎,遇到困难的题不 要看别人的,实在做不到可以跳过,先完成其他的题,在一心一意地思考这道题。卷子做完后,不要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要专心致志地检查。

9.论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 篇九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生;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只要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能让学习变得愉快而轻松,而不是成为负担。利用学生喜动爱说的特性让地理知识有效的融入其中。如:动手绘制中国铁路路线图,学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相对简单且位置正确的地图。此类图不需要画得很精细,只要能突出重点问题便可。在学习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可自编顺口溜,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这样很容易的将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牢牢记住。

二、学抓教学重点

虽然有些章节内容颇多,但重点知识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抓好重点,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较为复杂的东南亚地形,即可用“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八个字来形容。同样可用“冬长夏短”四个字形容东北三省的气候,还可用“三山夹两盆”五个字形容新疆的地形特点。仔细观察地图形状及特点也是有效学习重点的方法,如:湖南(老妇人)、江西(老头儿)与浙江(孩子)三省的形状看上去就像是一家三口,而法国像是一个六边形等。在考试看图填空环节中,部分学生认不出图案代表的是哪个国家,哪个省份,从而导致失分,其原因还是平常没有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特点。

三、增强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

(一)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这种学习方式,主要针对一些基础知识相对牢固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对课本进行回忆,联想到具体图形与其他一些知识点。如:以学习?亚洲?为例认识大洲有两大重点:一是学习认识大洲的方法,如描述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分布的方法,二是找出主要规律,特别是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这些方法和规律不仅适用于其他大洲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学习范围较小的地区和国家等。又如:“在自然界中,水、空气、阳光等都是自然资源它们是对人类都存在一定的利用价值”这一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当抓住两个重点:1.自然界里存在,但不算工业产品。如,汽油,对人类虽然是有利用价值的,但它仅仅是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工业产品。2. 自然界里存在,但毫无利用价值的。如沙漠在自然界中虽然存在,但现在,对人类是毫无利用价值,也称不上是自然资源。这样就行了。

(二)善于联系

如果要把有差异的地理事物建立起一定的联系,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才能养成推果求因的良好思维习性。如: 印度的乞拉朋齊是世界雨极,那乞拉朋齐为什么会是世界雨极呢?根据地图,分析乞拉朋齐所在的地理位置就能知道,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在这里形成地形雨,这样就能将气候与位置、地形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与实际想结合

地理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和初中所开办的其他学科与实际生活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随时保持灵活运用。如:“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真实得反应出地势海拔高对气候的影响。醋是山西人非常喜欢吃的,这就说明在饮食上他们就爱吃醋。从地理环境为切入点就不难发现山西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醋了,因为山西位于黄土高原,而水中又带有大量的钙,通过长期的饮食很容易在体内造成钙质的大量沉积导致结石,但是多吃具有酸性的东西就有助于减少结石或其他疾病的发生。

四、应用良好的记忆方法

(一)调动感官记忆

学习地理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在老师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着重调动学生的手写、口说、动脑思考、耳听以及眼看,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做到记忆效果最佳化。

(二)增加课堂趣味记忆

在授课地理学科时,将学习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将学生有兴趣的东西与地址知识结合到一起。如:利用歌词加深记忆,通过典故与古诗描述地理环境,或用故事解读地理事件等,不仅使课堂充满了趣味性,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三)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大部分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能够通过理解其内在关系与规律来提高记忆,在基础理解方面的记忆不仅牢固还很准确。

(四)对比记忆与重复记忆

对比记忆就是在地理事物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利用相似性与差异性相比较来提高记忆。而重复记忆是在课前做到充分预习,课堂过程中做好笔记,再通过课后反复的翻阅以便增强记忆,这样的学习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五、进行巩固练习与归纳

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多记多练,通过一定的练习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熟悉程度,同样是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练习能够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在困难中找到解决办法。同样在练习过程中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于刻意的去研究难题,尽量避免题海战术的出现,不仅练习要做到及时,最主要在其过程中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归纳与总结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独自解决。

六、期望的地理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老师认为,目前初中地理教材与课程都应该得到改革。当中,90%左右的初中地理老师认为,改革初中地理课程首先应当改革目前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减少。下面的改革意见就是常年工作在初中地理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所提出来的:首先对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入手,表示地理课程的质量与生命即是“少而精”,地理课程要经过精心编制,为提升学生的素质贡献出努力。

综上所述,在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自己要对学习方法做出改变外,同样老师在教学时增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与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其帮助学生能够拥有独立完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佳丽.浅议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J].学周网,2012,(18)

[2]罗金玉.论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J].时代教育,2012,(08)

10.初中地理学习技巧 篇十

一、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写作这种自我倾诉的活动, 虽然离不开灵感的迸发, 离不开生活的感悟, 但要将灵感与感悟诉诸文字, 就不能不依赖一定的写作技巧。再好的感悟与思想, 倘若离开了好的语言载体及恰当的表达形式, 内容就会大为逊色。

据笔者调查了解,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写作时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 (倒) 不出”, 之所以“倒不出”, 是因为缺少技巧的支撑。学生要想写得出来, 首先要过语言关, 如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清楚, 不存在语病;语句通顺、生动, 能准确描摹事物、表达观点, 等等。同样的道理, 初学写作的学生没有掌握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布局谋篇等写作基本功, 也会产生想表达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困惑。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 获得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 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讲授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系统, 用以指导写作。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首先, 教师向学生讲清作文要素, 如记叙文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六要素;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诗歌要注重语言的含蓄、凝练及意境的创设, 等等。其次, 要根据每一单元习作训练的文体要求, 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写作知识, 以便学生对该次习作在方法上有清楚的认识。面对话题作文, 教师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点化。另外, 关于场面描写, 怎样做到点面结合, 记叙文如何开头能够引人入胜, 如何巧妙地穿针引线过渡, 如何画龙点睛地写好结尾, 等等, 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 都可以借助一些经典范文的阅读生动讲述。当然, 在作文教学中, 应克服避免单纯地传授写作知识的做法, 密切联系具体的文本, 向学生讲解相关写作技巧, 这样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使学生便于理解, 容易接受。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写作方法, 并尝试运用于作文实践中

写作方法的知识容易获得, 关键在于学会运用。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讲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学生从书本或老师那里获得的写作方法, 总是要一次次地在具体的文本里验证, 才能融会贯通, 再把它一次次地运用于写作实践, 才能内化为熟练的技巧, 进而形成写作能力。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重视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学生由阅读进入写作, 在语言技巧和方法运用上通常感觉驾轻就熟, 写起来容易得多。阅读借鉴的对象多种多样, 可以是教材, 也可以是课外读物、报纸杂志, 甚至是同学的佳作。笔者常常指导学生运用“仿写”的方法, 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还着重向学生指出仿写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跟抄袭是绝对不能画等号的。抄袭是机械地剽窃别人的文章, 而仿写是阅读、借鉴别人的语言文字, 可以模仿文章的结构形式, 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模仿修辞手法, 也可以模仿语言风格;可以模仿作者的观察方法, 也可以模仿作者的抒情、议论的技巧……总之, 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世界文坛上很多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 步入文学创作之旅并取得丰硕成就的。由此可见, 学生作文离不开模仿, 也必须走模仿之路。这种做法目的就在于解决从阅读到写作之间的衔接问题, 引导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自觉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应该说是一个提高作文能力的好办法。

三、督促学生多积累、勤练笔, 将写作方法及技巧内化为写作能力

技能技巧的习得离不开亲身实践, 诚如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获得亦是如此。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中强调:“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 必须常常去写, 规规矩矩去写。”可见, 懂得再多再好的方法, 不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练习, 就不能形成和巩固技能, 只能等于零。因此, 教师要注重督促学生多积累素材, 多动动笔杆子,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有感而发, 不无病呻吟。只要学生乐意写、天天写, 就会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就会不断取得进步。此外, 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每当看到一些美文佳句, 就要及时摘录, 丰富积累, 借以提高写作技巧。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周记。有的学生读的书不少, 但还是感觉不会写、写不好, 问题在于实践次数太少。就好像学骑自行车, 光记住骑车的技术要领不行, 光看别人骑车也不行, 必须自己骑上去, 经过多次摔打, 才能学会。学习写作文, 何尝不是这样呢?

此外, 作文实践要培养学生的纯真感情,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 使学生作文不受约束, 自由抒发真情实感。在训练方式上应该体现多样化, 克服单一性, 追求五花八门的写作内容和不拘一格的训练项目。片段练习、观察日记、看图作文、读书笔记、观后感、演讲稿、生活随笔, 等等, 都可以穿插练习。作文批阅活动要提倡真诚的交流, 如学生写作, 教师面批, 生生互评, 就是一个真诚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独自坐在办公室桌前写上“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之类的缺少情感的套话, 如何要求学生写作时说真话、吐真情呢?

总之, 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 不循规蹈矩, 勇于创新, 沿着由读到练再到写的路径一路前行,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瑛.语文学习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初探[J].学校管理, 2012 (5) .

11.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关于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看,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1”的加深,前者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后者的内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区域发展”是对“地理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例如:“地理1”中的1。1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1主要学习在这样的宇宙环境下,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理1”中的1。4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一些地貌形态,而“自然地理基础”中的I—1。3主要学习如何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解释地貌的成因。选修课程有9个模块,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它进一步考虑扩大学生视野,关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增加了“天文学基础”“政治地理”和“地理野外实习”3个模块。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下,固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变,尤其要重视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创设情境、提出与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以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社会贴近的身边的区域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组织学生带任务、带问题实地考察,使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获取第一手信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反思和总结。最后还应在授课过程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12.高三学生地理学习总结 篇十二

鸡汤喝多了也腻味,来点干货是最好的。作为一个文科生,我最擅长的科目不是政史,不是语外,竟然是地理,这门文科中的理科,挺意外的。很多同学会觉得这个难,那个难,学习的难和易,都是相对的,要看你在这上面花了多少心思。我对地理一直就很有兴趣,自然会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兴趣可以让你触摸到学习的大门,而只有努力,才能登堂入室。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会因为刚刚接触自然地理而对地理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进而导致放弃地理学习。不可置否,自然地理确实是给刚刚接触的.同学们一个下马威,打击同学们的自信心。但是!只要你上课认真听了,就不怕。自然地理,是地理的重点,人文地理题的背后一定会与自然有关。

自然地理包括行星地球,土地水气和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其中,最令人头疼的是行星地球,这开门的一章,难,却在大考中不会单独成题,往往都是成为不可缺少的解题条件,令人又爱又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气候又是第二章的重中之重, 种气候类型不求倒背如流,如数家珍是必须的。哪个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会有什么气候,特殊地带性分异尤其注意其成因。气候决定自然带,自然带决定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是连贯下来,环环相扣的,而答题也是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气候分布模式图要牢记。水中又不能忽略洋流,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锦上添花,落井下石,可以很好的形容洋流对沿岸增温增湿,降温减湿的作用了。水,又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后产生的景观。内力就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外力就是风水生物等多种力量。在这些作用下,便是第五章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以上是我对必修一的主干知识一些串联,由某一点推到后续的知识,把知识点由点成线成网。

私以为自然地理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故而拿出来作为例子。人文地理就像文科了,把模板背好,记牢,学会灵活运用就没有难度。人文地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度低,也是赶超和夯实的好时机。区域地理是对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运用,如果初中有基础的话学习起来更加如鱼得水。

13.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 篇十三

一、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地理老师要多加涉猎, 拥有丰富的知识及娴熟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 提高个人魅力指数。课上,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 让学生对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增添趣味, 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如我在介绍大沙漠的风光旅游时就用“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等诗句, 形象地把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并加深了对沙漠的认识, 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介绍海南岛前, 我这样用对比创设情景:“有这么一个岛屿, 对于现代人来讲, 往往会激起碧水蓝天、椰风海韵的浪漫想象。然而恰是这样一座天堂般的岛屿, 谁能想到, 千百年前却是中国最边远和最荒凉的流放地狱。这个岛屿的名称是什么呢?”由此激发学生想解开神秘面纱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进入新的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由于能创设“声、色、光、电”俱全的教学情景, 使得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在其面前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可以说, 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地理课中, 地理事物和现象纷纭复杂。地理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中适当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画面, 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

三、教师要善于把小故事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 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 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很大。如, 在讲到洋流时, 可以讲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告诉学生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 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 还借助于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而讲到海南岛时, 可以讲海南岛在各个朝代的国土范围中, 海南离京城最远, 故成为流放之地。为数不少的贤相、名臣和学士曾被流放到此。而苏东坡晚年也被贬至海南, 他在海南谪居3年, 期间他开设学堂, 传播中原文化。故而余秋雨先生在对海南的文明概括时, 其中之一就提到并力推贬谪文化。

四、师生双方要加强合作探究。

当代教学中, 合作探究是提倡的模式之—。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 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不讲也可以,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课堂中, 老师要积极通过设疑,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得到问题的答案, 以激起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课时, 我通过引导, 让学生理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在层层剥茧让学生懂得减少温室效应是其中应该采取的一个有效措施后, 以“作为一名高中生, 我们能为减少温室效应做点什么”?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养成环保的习惯”、“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栽花、举报乱排污的企业等……”各小组畅所欲言, 气氛非常活跃。而老师的肯定又使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求知欲大增。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调研。

这个做法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调研, 了解相关的地理常识在现实中的运用, 以激发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比如, 我曾带领学生去参加农家乐旅游和本县的大明山旅游, 引导学生明白我县发展农家乐旅游和大明山旅游的一个原因是我县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近郊, 交通通达性大;另一个原因是分别符合当前人们休闲和养生消费的需求, 让学生对地理课本中的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上一篇: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下一篇:街道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