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2024-07-19

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精选10篇)

1.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一

近日,从教育部高教司获悉,我校已经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我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必将会对我校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2.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二

一、目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 企业需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偏差。当前的课程设置及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学科型、理论型教育为主, 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和施工能力不强, 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刚毕业时, 适应能力差, 这种学校单边教育的培养模式也是导致目前社会上“一方面企业招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其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存在偏差。卓越工程师型人才主要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将科学原理和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是一种具有工程型、技术型特征的人才。在知识方面, 要求其具有“基础扎实, 增强后劲”的实力;在能力方面, 卓越工程师型人才还要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方案设计等实践操作能力。目前的普通教育模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最大的问题是, 理论基础扎实, 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强, 不能准确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程中。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指所设置的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相互配合,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增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高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这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的模式之间存在很多不匹配的关系。构建卓越工程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高校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根据突出应用性的原则重新组合课程结构, 更新各门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 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体系, 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体质的改革。从教学体质上而言, 为了严肃学风, 实施学分制和重修制制度, 将本科阶段由固定的四年制变为弹性的三年至六年学年制, 学习态度好的同学可以多选课, 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以提前毕业;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则可能受到留级的危险, 甚至在六年时修不满学分则视为退学。这种弹性学分制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从教学方法上来讲, 首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定期布置学生讲授和讲解相关课程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比如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 老师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在讲过基本原理后由学生先进行思考和计算, 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进行讲解,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因材施教, 通过布置综合、系统性的问题来提高、提升、培养和培训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 通过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实践工程中各种知识、技能的开拓者。

三、开发、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要通过实验作为实施的手段。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难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本中心将构建基于“真实工程情境”的“工学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基地是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一般以实验室实验教学和工科实训场地教学为主, 通过实验室和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理论课堂的实践环节, 夯实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增强了动手能力, 对“厚基础、能力强”卓越工程师型的人才培养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型的工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建设校内的实验室和实训场地。

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3+1”或“3+1+X”等培养模式, 以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练习, 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产、学、研的充分结合。采用“以煤为主, 校企共建, 按需设课, 挂职实习, 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 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应该充分听取合作企业的意见, 做到“按需设课”, 使课程的设置与企业所需紧紧结合在一起, 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质量要求的同时, 更具备了工科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 能够有效地适应市场变换的需求。其次, 采取“挂职实习”的方式, 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在大四学年的上学期, 通过20周的实习, 使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建设的过程, 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 通过该种方式, 将学生培养为“厚基础、能力强”的卓越的工程人才。该种“挂职实习”的方式也受到了双鸭山新强矿、新铁煤矿、东风煤矿、胜利煤矿、新富煤矿、向阳煤矿、建设煤矿、鸡西东海煤矿、荣华煤矿、杏花煤矿、城山煤矿、双河煤矿等众多实践基地企业的一致好评。最后,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施, 学生增加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 在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上,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自实践基地建立至今, 在校本科生在上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已经达数十人次。实践地基的建立不但在学生的培养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同时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授课过程中, 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的现场教学方法, 进行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来构建更加合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四、构件“双师型”人才队伍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建立一支多层次、宽领域、有专长的专业师资队伍。“请进来”企业中既有一定理论水平,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加强与签约单位的联络与沟通, 不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以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对专任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重点对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教学, 以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水平。

“走出去”是指每年派专业教师轮岗的实习制度。有计划地选送专任教师到签约企业工程岗位工作, 以更新工程知识, 掌握新的实践技能, 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 聘任与考核时注重评价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业绩。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和执业注册资格考试。支持教师申报建设工程序列 (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职称证书, 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 (注册建筑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 的考试, 让专任教师成为具有教师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双职务”型教师, 在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与社会工程技术人员同步。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际交流, 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 提升专任教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以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调研, 了解专业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条件下,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师资建设方式充实了师资队伍, 增强了师资实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更好结合。教师的科研为矿区的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自2005年至今, 与黑龙江龙煤集团的鸡西矿务局、七台河矿务局、双鸭山矿务局、鹤岗矿务局等多个矿务局签订了科技研究项目数十个, 解决了矿区的巷道围岩支护、工作面支护、底板加固、底板突水、瓦斯鉴定、沿空留巷等多个工程难题, 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更大的保障的同时, 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对振兴东北煤电化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五、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同时也是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经途径。与此同时, “卓越计划”的推进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应该抓住有利契机, 明确“卓越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校内、校外资源优势, 为“卓越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摘要:长期以来, 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教育之间存在着偏差, 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企业缺人才, 大学生难就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社会常见的难题, 从学校的培养模式入手,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教学过程变“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采用“3+1”或“3+1+X”等培养模式, 以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练习,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利用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适应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健, 丛红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2].马彪, 孙艳霞.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8)

3.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三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工程实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贯彻“卓越计划”,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質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卓越工程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

二、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主要是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又紧紧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力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大多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触及相邻学科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消极的听者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却相当薄弱,即使有开设实践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作为实践的真正实施者,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根本无法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在实处。

第三、工程类实践接触少,实质实践训练不足

突出反映在工程实践训练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没有实际的感性认识,没有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长期,使得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无疑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

第四、缺乏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的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更加有限,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环境来讲,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第五、缺乏对工程型师资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大多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同时,对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视野问题开设相应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校内学习和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实践的教育观念,使产学研真正相结合,将实践环节提前到与理论学习同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第三、建立“3+1+X”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如图一所示。其中要完成累计3年的校内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构建;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环境实训培养经历;X代表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主持或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图1.3+1+X校企培养模式

第四、建设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是“卓越计划”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顺利推进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人员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资深、具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企业里实践能力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最后完善导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

总结:“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模式,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J].人才培养2015(194).

4.中法高校联手培养卓越工程师 篇四

这也标志着中法双方切实展开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法方院长卓尔清介绍说,学生们到法国后还将选择法方导师。中法两国导师将共同指导该学生。

韩晨是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在中方导师指导下,她确定了无人机自主导航与远程控制的课题方向,通过学院了解到她的研究方向与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电信学校的Tullio Joseph TANZI教授正在进行的课题相符,便于今年2月前往法国进行毕业设计,后续再回到上海交大进行本科答辩。

“在这里,法国导师要求一发现什么问题就立刻去找他。导师常和他的助手一道来实验室,与我交流科研项目最新进展,帮我解决问题。”韩晨说。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的学生不仅有短期交流机会,每届学生中有30%左右能够通过选拔参加学位交换项目。

“每届学生在大三和大四分别有两次选拔机会。目前共有33位同学分别被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先进技术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和巴黎高等电信学校四所合作学校录取,在法国学习1.5至2.5年,录取率超过30%”,交大巴黎高科学院副院长李萍认为,这体现了法国顶尖工程师学校对中国优秀生源质量的肯定。

5.我国冶金行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篇五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李江涛)中国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成立仪式23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联盟将联合相关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为冶金行业培养新型工程人才。

据悉,中国冶金行业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等13所高校,上海宝钢、鞍钢等10家企业,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黄金协会3家行业协会。

联盟将分享各高校在工程师培养实践中取得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共享师资、课程、教材、实验系统、基地、在职人员培训等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推动企业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工程基地建设、海外引智计划和共同编写教材等工作。

联盟将联合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和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培养面向未来冶金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程人才。

此外,联盟将围绕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与探索,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冶金行业人才培养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通用标准。

6.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六

字数:2862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研究和借鉴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提出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要求,工科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和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0)03-0091-03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江苏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是该计划的首批申请并获准实施的院校之一。其初步实施方案中论及了师资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师资的要求。因此,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该计划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无独有偶,笔者在参与本课题研究前,还有幸参与了由原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大良教授主持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提高措施研究”课题。该课题由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3校合作,对全国30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研。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集美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北大学、江苏大学等10所工科或以工为主的高校青年教师共发放问卷1200份,共筛选出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答卷464份,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来了解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基于以上两课题的相关性,笔者旨在借助后一课题的问卷统计分析,来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该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企业一方面抱怨工科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不愿意参与工程师培养。而由于国情、教育发展历程的不同.各国的工程教育都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同时,由于适应环境的不同,别国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因此,本计划旨在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中国模式的工程教育之路。

从以上内容可见,要培养出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对青年教师而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能力。工程的实践性首先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而工科作为一门创造新事物的学科,创新能力又是新世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由于国情及相关环境的不同,新世纪的工程师就必须要敢于摆脱陈旧思想和模式的束缚与阻碍,要在本国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模式,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之路。

二、类似计划的经验借鉴一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

德国国际汽车制造商,大陆公司(ContinentalAG)早在多年前设立了一个以促进全球工程教育和培养年轻工程师为宗旨的研究项目: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八校项目联盟”。该联盟由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所大学学者组成,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工程教育的评价、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明确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关键因素。这8所大学分别是: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巴西圣堡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

1.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成果

2006年11月8日-10日,德国大陆公司在法兰克福举行了“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GlobalEngineering Excellence,GEE),研究成果发布仪式。经过一年多的共同研究,该联盟提出了三个观点,总结归纳如下:(1)工程师将在应对可持续发展、国际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中扮演重要角色。(2)工程实践正在全球化,工程师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高等学校的工科培养计划也未具体落实,学生未能在全球范围得到实践锻炼。工程教育还没有在世界范围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工程师。(3)要培养全球化的工程师,需要政府、工业界、学术界以及与工程相关的组织共同合作,尤其是工业界在全球范围内为工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程教育研究的全球化也迫在眉睫。

2.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的特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1)企业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牵头、组织下,各高校结成联盟,强强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原则,将优秀高校的优秀师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2)多方参与教育模式。参与工程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工程领域。在对各自国家、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模式。

3.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通过与联盟提出的观点的对照,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工程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还存有一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1)教材的统一性。若没有与国际基本一致的学科教材,就没有参与国际讨论的基础。(2)外语能力。这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国外经历。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4)工程教育研究。青年教师由于科研压力,普遍都较轻视教学,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就比较少。同时,由于缺乏出国进修等机会,对国外的研究就更少。

基于以上四点,也从一个侧面给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双语教学能力。青年教师一方面在基础教育时所受的英语学习条件就要优于中、老年教师,有着较好的基本功。同时,在后天学习中,由于时间、精力以及日常琐事的干扰,中、老年教师即便是进行培训也要比青年教师略逊一筹。所以,双语教学能力是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国外留学、工作经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在这一点上,青年教师不言而喻地要占绝对优势。这是高校在招聘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因此,这也是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

三、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针对以上我们论及的工科青年教师应有的几项教学能力,我们从464名工科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相应的统计数据。

1.实践能力

这与问卷中“您目前在提高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一题相对应。统计结果如下:18.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提高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理论研究功底不够,可能是由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所致;有44.4%的青年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弱,这是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最大的缺陷和困难;有25.2%的青年教师认为是学校教学氛围不够,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中一直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青年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学方面的氛围不够。

2.双语教学能力

这与问卷中“您能用双语教学吗?”一题相对应。统计结果如下:13.6%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全部双语教学,有37.0%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部分做到双语教学。全部或部分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这表明近年来随着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英语交流能力也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有很大推动。另外,有24.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会一点双语教学,24.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目前英语交流能力无法达到双语教学。这从另一面表明,目前工科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

这在问卷中涉及四题,相应题目及调查结果分别如下:(1)“您所在系(部、教研室)开展教学法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统计结果如下:青年教师所在系(部、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法研讨的占31.8%,不定期开展的占39.4%,偶尔为之的占19.6%,几乎不开展的占9.2%。(2)“您是否经常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统计结果如下:经常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10.0%,撰写过一些的青年教师占40.6%,不常写的青年教师占33.8%,几乎不写的青年教师占15.4%。学校应制订相应政策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入,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能力。(3)“您主持或参加的教研教改项目已达到哪一层次”统计结果如下:有3.6%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项目,12.8%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省部级项目,36.4%的青年教师主持或参加过校级项目,其余46.4%的青年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研教改项目。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同时在学校教改立项时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教改专项等措施进行鼓励。(4)“您认为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您的教学能力”统计结果如下:87.6%的青年教师认为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1.3%,而认为没有帮助的仅占1.8%。这说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非常认可参加教学研究可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管理者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创造条件。

四、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可见,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上述几方面的教学能力都不容乐观,值得关注与重视。鉴于此,我们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践经验缺乏是自然的现象。当前,我们在将青年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显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一直以来所说的“官、产、学、研”结合才真正落实到实处。而由政府牵头,多方合作的工程教育模式也将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独特之处。

2.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

一方面,要加强青年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

高校应该减轻青年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青年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

7.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篇七

当前我国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阶段,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面临由低效而粗放的形式向集约而高效的方式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面临由高污染、高能耗向绿色环保、低能耗产业的调整与转变过程。而一个国家软件产业, 作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最具绿色低能耗、拥有最高技术人才集中数量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 其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软件行业, 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重要性, 已经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 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为软件业需求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IT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全方位应用, 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而更进一步催生软件行业的发展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软件业作为高技术开发人员密集集中的行业, 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制约软件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全球软件人才存在大量缺口, 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均面临着软件人才的短缺问题。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高技术人才比率相对偏低。目前, 如何尽快填平软件领域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这条鸿沟, 大力发展高校IT相关专业, 改革软件专业教育模式与教学手段, 解决软件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互脱节的问题, 已成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培养重要探索路径。

2.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

在国家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背景下, 软件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2020年) 》, 在未来十余年我国家对计算机及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总数估计为200-300万以上。具有关部门统计, 按照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状况, 社会对计算机及软件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达近百万人。

针对国家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办了软件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我国现有高校2400多所, 而其中“211”及“985”高校仅有151所。因此, 对于除“211”及“985”之外2200多所普通高校, 将主要承担着对地方人才包括软件人才的培养任务。作为地缘优势, 各地方高校设立软件工程专业, 主要满足了地方对信息化以及软件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以及发展目标时, 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以及对软件人才的普遍需求, 其总体目标应为: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以及学校发展要求, 明确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 面向人才市场, 面向社会需求。因而, 如何着力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其培养特色。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在如何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方面狠下功夫。

3.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 改变我国软件业在国际相关行业的地位和现状, 因此, 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 对于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总体思路为:以卓越工程师“3+1”模式为培养特色, 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与校外软件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 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全面开放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通过直接接触实际工程项目, 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的计算机软件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4. 当今软件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度中国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 (注1) 中给出的2012-2013年文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统计报告, 通过麦可思机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查研究结果, 2012届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50位的专业中, 软件工程专业排在第16位。但对比分析同类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情况, 软件工程就业率排名第一。见表1:

根据麦可思对2012届本科生就业之后月薪情况的数据调查, 进一步对比分析, 发现软件工程专业薪资收入要明显高于IT类其它相关专业, 说明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认可, 同时, 由于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从就业前50名之外, 进入薪资前50名之中, 说明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而电子商务专业排名下滑, 表明社会更认可工程型、实用型人才。在2012届本科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前50个专业中, 软件工程专业排名第二。见表2:

根据麦可思对2009届本科生就业之后的进一步跟踪调查分析, 学生毕业三年之后, 收入排名前10名的专业中, IT类相关专业大幅增长到占6个席位 (60%) , 而软件工程专业更稳居收入排行榜首。月薪比排名第二的金融学专业足足高近600元, 是所有文理科专业中, 唯一收入超过7000元的专业, 比全国本科生平均月收入高近1700元。由此说明, 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要求:相对于其它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能力, 以及软件行业对于有实践经验人才的渴望,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方向和信心。见表3:

综上分析, 可以看出, 软件专业不是人才培养过剩, 而是我们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地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当前软件专业的培养模式, 没有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

5.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探讨

扬州大学自2007年招收首届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学生伊始, 就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强调突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以及课程门数, 大幅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程门数, 以加强对学生实践知识及软件实际开发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3+1”的培养特色。

由于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以及课程门数, 使得在教学安排上有更多的内容可以放在实用性、应用型课程的调整方面。采用“3+1”培养模式, 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全部压缩在三年中完成, 最后一年全部为学生实习学年。因为采用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 该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年级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 并带薪实习。专业就业形势很好,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在减少理论课学时数的同时, 由于我们狠抓教学质量, 教育方式得当, 使得学生在考研、就业等方面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甚至优于采用普通模式培养的学生。关于扬州大学2013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 采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普通培养方案考研与就业情况的对比分析, 见表4:

总结我们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特色:

(1) 采用”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 最后一年去企业实习;

(2) 根据社会需要和我校自身条件, 将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在面向工程应用上, 围绕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模式, 专业特色明显;

(3) 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国际软件领域的新变化,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社会的变化需求;

(4) 教学计划、教材内容不断改革、更新, 适应国际发展和软件领域新进展, 尽量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英文原版教材教学, 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求;

(5) 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合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遵循“一体化”的原则, 做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 教学内容前后充分衔接;

(6) 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让学生尽早接触软件项目, 在竞赛和软件项目设计、软件开发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 不断成长。

6. 结论

对于普通地方高等学校, 采用“3+1”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尤其对于工程类专业学生,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竞争力。在当今软件产业飞速发展以及庞大的社会需求前提下,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如果毕业后选择在软件行业就业,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由于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必须冲破原有教学体制框架的束缚, 面向社会真正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当今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型热门专业之一, 正在面临高校毕业生过剩所引发的就业难困境, 以及用人单位存在大量缺口急需招收员工以解燃眉之急间的矛盾。必须改变现今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面向用人单位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培养方式。本文给出了采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培养软件专业人才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唐龙.我国软件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2013, 6.

[2]张廷海, 周经.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J].学术论坛, 2011, 6.

[3]黄霞, 郑军.对软件行业未来发展的思索[J].中国科技纵横, 2009, 11.

[4]金彩琴, 汪万紫, 裘国永, 蒙根胡依格.国内若干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比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1.

[5]佟玉军, 周军, 陈文实, 等.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Z1.

[6]李玮瑶, 吕海莲, 杨照峰.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3, 24.

[7]周立, 张发爱, 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3, 3.

[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2.

[9]任一支, 俞兰平.卓越软件工程师课程与教材建设探讨[J].计算机时代, 2012, 12.

8.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八

[关键词]

法国工程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3-0028-04

0引言

目前,培养和造就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工程师,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科技界、教育界及产业界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探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路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实施“卓越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更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需要,因此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日制工程研究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级,探索良好的适合我国目前国情和校情的培养模式,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和完成。

1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教育

大多数国人对法国教育体系的认识了解程度远低于对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多元化体系,既不同于中国,也与英美教育体系有较大差别。一般而言,当今的法国存在综合性大学、工程师高等学院、高等商业与管理学院、高等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以培养高级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法国高等专业学院,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与综合性大学平行的精英教育体制,并对欧美的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精英教育——工程师教育体系是由拿破仑创立,主要为了克服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经过200多年的积累,在世界上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法国社会对工程师教育有一种近乎崇拜的认同感,工程师学院的毕业生有很高的就业率和社会地位。法国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培养,诸多的法国企业重要领导阶层由法国工程师担任,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教育体制培养了——既掌握尖端技术又精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法国工业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程师,法国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就建立在工程师的工作上。200多年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已经培养出了密特朗、希拉克和若斯潘等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和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据经济学家的统计,法国二百强企业中60%的总裁和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来自于法国精英学院,可以说法国是一个以工程治国的国家。

1.1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的招生情况

法国高等专业学院一般不直接招高中毕业生,而是从专门的预备班中招生。预备班设在条件较好的高中,根据报名者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择优录取,每年招收将近10%的高中毕业生,入学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高考。预备班分文、理、工、商四科,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多、难度大,用两年时间准备参加大学校单独或联合举行的考试。这种考试难度很大,一般都有初试和复试,除了笔试之外甚至还可能有动手实验等测试环节。也有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等个别大学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但入学条件亦相当严格,除了考查高中最后两年的学习成绩和毕业会考成绩之外,考生还必须同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教师或工程师“面试”,合格者方可被录取。

1.2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的培养过程

法国工程师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师预科阶段,为期二年,接收高中毕业生,属于无专业的基础课阶段,以大学基础知识教育为主。工程师预科班是专门服务于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高教体系,主要设在教育部选定的高中学校内,由教育部专门筛选的教师任教。也有部分大学开设工程师预科课程,还有少量工程师学院学制五年,本身有自己的预科课程。第二阶段为期三年,属于有专业阶段,专业自选。这一阶段只接收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和工程师预科班的学生,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科技答辩来选拔,科技答辩课题学生自选。第二阶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要求学生下到企业实习3到4个月,第三年要求实习半年,技术性极强,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刻负担起工程师的责任。

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教学与实际结合密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没有指定教材和课本,只有老师的讲义,学生需要有非常好的记笔记的能力;②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聘用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③学校里设有与专业相当的工作车间及实验室,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产品;④让学生搞课题研究,研究题目都来自实际问题,由于规模小、学生少,这些事做起来相对容易;⑤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学院都办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下属企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学生通过实习参与企业管理及生产;⑥企业实习:一年级结束时两个月的实习要求学生作为普通工人出现在工厂,二年级结束时两个月的实习中学生是技术员,三年级六个月的实习学生就以工程师身份工作。

1.3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教育的特点

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精英教育体系。其规模小、专业少、专业化程度高,教学环境与工业界实际技术环境接近甚至同一,所以几百年的老校只有几百名学生很常见,这个系统非常接近中国的研究生院,但不是搞基础科学研究,而是参与企业工业项目的研究工作。其学制为5年,等同于西方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硕士学位,毕业可获得法国工程师证书和法国工学硕士学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凭含金量高。毕业文凭有别于只颁发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的普通研究生教育,可获法国工程师文凭/硕士学位(ENGINEER DI—PLOMA/MASTER DEGREE)。“工程师”称号在法国受法律保护,是名誉的象征。该文凭每年全法国的获得者不到3万名,不仅在法国本土受到法律保护,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尊敬,我国教育部认可为硕士学位。

2)免学费。工程师教育是国立教育,专业免学费,只有少量的注册费。法国工程师学院每年的培养成本是12至15万人民币,此费用均由法国政府支付,学生本人只需支付少量的注册费及保险费。一旦被录取,相当于获得法国政府30多万元的奖学金。

3)带薪实习。实习是必须的,特别是毕业前的大实习(4~6个月),是学生们进入职场的最好准备。

4)就业有保障。工程师教育属于法国独一无二的精英教育,全法共250所工程师学院,平均每年每所学校毕业生约为111名。工程师学院的毕业生有极高的就业率。

5)高年薪。与中国的工程师称呼不同,工程师头衔在法国地位很高,在企业中有地位,负有重要技术职责,工资水平也高,所以一般中小企业不雇用工程师,法国刚出校的工程师一年工资在3.5万欧元左右,远高于作为博士的年轻大学讲师(一年工资低于2万欧元)和在私营企业里的经济管理硕士(起始工资约2,5万欧元)。

2我国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

我国教育部推出工程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其核心包括: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即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学习和锻炼,“真刀真枪”完成论文工作。

硕士层次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具备设计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程项目的能力,设计开发的产品或工程项目应在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可见产品开发和项目运行是实现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实际上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被广泛应用,并成效显著。这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全日制工科研究生是我国工程师队伍的骨干人员,其培养的关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是通过实践教学即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开发设计能力,良好的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由此可见,理论教育是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3我国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措施

3.1保证生源质量

所谓“卓越”就是素质高,要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培养要求”;其次,必须形成开放的培养体系,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培养一流的硕士层次工程师需有一流的生源和师资,二者不可或缺,互为前提条件。教育部2009年3月11日发布文件,下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2009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学术型招生人数按5%~10%的比例削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最终使学术型和专用型硕士各占50%。硕士研究生中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对于我国经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二者不可偏废。科学和工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那么国家基础创新力就会不强,但是如果没有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再好的基础研究也很难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例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但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的人才优势,美国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为其服务,其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和工程能力还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单凭此点依然可以令美国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我国从近两年的招生情况看,专业型硕士招生情况和生源情况不容乐观,专业型硕士大都是在未考取学术型硕士的基础上而改报专业型硕士,使专业型硕士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扭转这样的招生现状,需要进一步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专业型硕士对考生的吸引力和在社会中的认可度。

为了提高专业型硕士的生源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从学费方面入手,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有很大一部分是自费,存在部分考生由于家庭困难而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扩大专业型硕士公费比例,势必会吸引一部分优质生源选择专业型硕士;其次创造相对良好的环境,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可以成立类似于法国精英教育——工程师教育体系专门的机构负责专业硕士的培养,负责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负责与企业联系,保证专业研究生对项目的需求;再次建立带薪实习制度,适当改善专业硕士学习期间的经济状况;最后对于毕业时合格的专业研究生除了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授予相关的资格证书,提高其文凭的含金量。

3.2校企联合方式

根据教育部在采取措施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办法中第一和第二条规定:一是要求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虽然该措施指明了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但是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该措施推广有较大的难度。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法律和税收方面进行调整,增加企业的积极性,增强教育部门在执行相关措施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首先建立用人收费制度。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的途径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企业,无论其所有制形式都有培养人才的义务,建立全社会分担培养经费的制度。对于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在税费方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于未参与企业建立用人收费制度,增加其用人成本。其次采用灵活的方式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种方式是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建立中心时国家可以通过土地使用、税收减免和入股的方式,降低建立实践教学中心的成本,同时实践教学中心应与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相衔接,为企业自身研发工作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的技术人员,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这样实践教学中心将成为企业研发中心有力的补充,实践教学中心主要工作面向企业目前急需或市场前景明朗的工程技术的研发。另一种方式采用国家、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在学校内成立专门的工程技术研究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研究市场预研企业未来有可能应用的技术,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企业投入,降低企业研发技术的风险,同时可以增强高校相关学科的学科实力,而且可以使专业型研究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降低培养成本。

3.3导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推进“卓越计划”相关措施中提出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如果片面强调工程技术而忽视科学研究,势必降低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性,不利于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是即平行又交叉,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涵盖工程技术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主要考察两方面内容,一是课题情况;二是发表论文情况。虽然这种评价制度有一定缺点和不足,但是评价制度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对考察的各项内容进行量化打分,相对而言比较公平。改革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前提是建立可以量化打分的评价体系,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对于工程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建立评价体系,根据工程项目设计水平和对现实生产力影响通过证书或获奖的方式给予其客观评价,根据证书和获奖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这样无论是工程技术研究,还是基础理论研究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给予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利于我国整体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4结束语

9.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实施好卓越计划,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主要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3.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4.实施领域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5.我部联合有关部门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卓越计划重要政策措施的协调、制定和决策,重要问题的协商解决,领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我部高等教育司,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的拟定,协调行业企业和相关专家组织参与卓越计划,具体组织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6.我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总体指导卓越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卓越计划方案的论证。

7.我部成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负责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负责参与高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8.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成立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专家组,负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的行业专业标准,负责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

9.制订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10.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参与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择优认定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省级人民政府择优认定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11.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要主动向社会公开,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我部联合行业部门或行业协(学)会,对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建立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对参与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12.高校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专家工作组对高校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资格。卓越计划高校每年均可提出新参加卓越计划专业的申请,由行业专家组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我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新增专业。我部每年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

13.高校制定卓越计划的本校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14.鼓励卓越计划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举办普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的参与高校也可少量招收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

15.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6.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7.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18.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卓越计划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19.高校要积极推动工程教育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要为中学培养懂得工程技术的教师,帮助中学开设工程技术选修课程,利用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工程技术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质和工程设计的意识。到中学选拔热爱工程技术的学生,参与高校组织的工程实践活动。

20.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提供专项资金。卓越计划高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21.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应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其任务是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

22.参与卓越计划企业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应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卓越计划企业应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23.卓越计划企业要与高校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24.我部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高校,在推荐生名额安排上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的发展。各有关高等学校要向工程硕士专业倾斜,优先保证实施卓越计划所需的优秀生源。卓越计划高校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再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

25.我部支持高校按照实施卓越计划的需求,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

26.卓越计划高校申请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

27.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优先资助外国学生来华接受参与高校的工程教育;按照有关规定适度增加卓越计划高校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名额;对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28.我部支持卓越计划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支持卓越计划企业开展在职工程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协助企业掌握新技术、新装备。支持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提升在职工程师学历层次,在职工程师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职工程师参加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设立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可委托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卓越计划高校在职培养博士层次的工程人才,我部对受托高校为企业培养研究生层次工程人才,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上给予支持。

29.参与企业依据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可以享有优先聘用权。

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各参与高校和参与企业要积极努力实施卓越计划,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及时报告我部。我部制订的工程教育相关政策对卓越计划高校予以优先支持。卓越计划高校可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向我部有关司局提出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申请。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并对本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0.华理卓越工程师培养答疑 篇十

随着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深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支柱和持久动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实现在生态、经济及社会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可以为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使企业发展由简单的引进技术、加工组装转变为自主创新、自主制造,甚至自主开拓全新的研究和生产领域。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能迅速地分析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可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纺织类本科专业是为纺织行业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适应现代纺织加工生产需要,主要从事纤维材料及纺织品的研发、工艺设计、产品生产、质量检测、技术改造、贸易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较之传统的以工程技术能力为重心,兼顾管理与营销的纺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模式,现代纺织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素质、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目前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虑的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纺织类工程师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直面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实践能力。工程师不仅要明白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以适应企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需要。

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侧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则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精神、不会变通。因此,必须实现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成为学习主体的转变;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引导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转变;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转变。为了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创新能力,学校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校友讲座等途径进行创业意识培养。通过制订创新计划、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参加各项科技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过少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目前各学校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整体上来说实践教学环节依然不足,且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频次、深度及广泛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的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毕业设计需要,鼓励或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3.专业设施利用不合理

由于专业实验设施不全或缺乏,再加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所以,学校应注意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学校与企业、研究所及测试中心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更贴近企业要求的实验平台和实践条件。

4.企业实践积累过少

受到理论课程学习和考试压力等束缚,大多数学生极少去企业参加实践。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增加了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时间有限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很多学生对实际操作流程依然一知半解,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融会贯通,更不能用它来分析并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虽然大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欲望,但是普遍缺乏进行创新的实践条件和经验。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

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1.以工程实践为主线,加大工程类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新技术为背景,积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注重收集现代企业产品实样、样本和图片,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可通过纺织、印染、服装等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开展实践教学,并延伸到以产品功能化为目的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意与市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上来,在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及探索科学研究真谛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开设学生自主创新实验

目前纺织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安排,逐渐失去了实验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开设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型开放式实验,让学生自己成为实验轴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自己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兴趣、企业需求,逐步增加实验的数量、深度和宽度。师生之间开展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组,定时分配任务,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也可将解决企业中纺织、印染和服装方面的.实际生产问题作为创新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当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将原有的经典实验与创新的开放实验相结合,构建“基础-综合-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分阶段、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实验能力[4-5]。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纺织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授课时拘泥于课本专业知识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他们对学习专业知识不感兴趣,更无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将课堂讲解跟企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到校外生产基地进行实训或实习,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大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这将增强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基本技能。只有充分利用企业工程资源,凭借企业实际技术装备,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产工艺及实际生产操作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工程再到创新能力的升华和转变[6],才能顺应企业需要,培养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

4.加强在校生与毕业生的实践交流

为了使在校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情况,了解同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可以建立一个跨年级分享工作经验的校友交流平台。通过互动,让在校学生了解学长在行业中的工作现状,分享他们在社会及企业中的成长经验。这不仅可以培养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还可以为在校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企业牵线搭桥。学校还可以聘请优秀毕业生、企业专家,组成联合指导小组,带领及指导在校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缩短在校学生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整合大学生科技园和校友企业资源,从专业发展入手提高纺织类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

5.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引导作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在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虽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或创新能力的激励。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改变以往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不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将理论考试与实践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采用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或者采用参与实验设计、科技竞赛表现等[7],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又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鼓励和肯定,还能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6.以比赛、竞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我思念的故乡作文下一篇:绝对不等式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