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10-02

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精选11篇)

1.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陇脚乡中心小学 伍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流动到其它的地方,孩子留守在家中,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近几年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打工族的后代教育,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处于隔辈监护的状态。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这样趋于“软化”的监护,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很容易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以至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我们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的前提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在别人不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是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为此,我们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为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通过宣传栏、干部选拔、树立典型等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在游园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常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提高成绩的必备因素 在班会上,同学们学习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有关内容编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引导“留守儿童”学习记忆,比如说自编课堂常规歌: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两手放下快做好,配合老师把课上;身坐直,腿放平,仔细看,认真听,认真想,多动脑,多发言,人人争做好儿童。常规教育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约束,天天课前读一遍,并带领同学讨论其教育意义,“留守儿童”认识到课堂随意性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了自觉性。天天课前学,班会时学,浅显的道理“留守儿童”很快明白了,知道了上课应该怎样听讲。“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研究者。”儿童需要从创造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主学习正可以满足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

三、细心关爱,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高成绩的关键

1.尊重学生、细心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2.真情包容、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四、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提高成绩的有力保障

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家,与孩子接触了解较少,勾通很少。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要积极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一些教育的具体方法,对这些缺乏家教意识和家教经验的家长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一”,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每季度和孩子进行一次书信交流;每学期联系一次科任教师; 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逐步呈现,孩子的教学成绩才能提高。

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常规教育、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呵护学生的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2.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二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现有学生10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500多人,占了一半。由于我镇地少人多,绝大多数家庭主要依靠父母外出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孩子则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照管,这部分孩子我们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据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孤独感强,自主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农村教师,必须正视留守儿童课外自主学习习惯问题。

二、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意义

1.何谓独立自主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独立的学习意识,自觉的学习行为,它包括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自由地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主动地掌握活动的进程,实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2. 课外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为完成课外的作业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课后开展的无老师参与的学习活动。它是课堂学习的继续,与课堂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其目的是除了使学生复习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三、留守儿童课外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课外自主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习惯。

1.课外学习内在需要的激发和培养。

行为源泉既在于个体的内在需要,又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加深与扩充,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树立独立自主学习的榜样,让学生观察那些课外学习做得好的同学,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如同学间的自我介绍、相互交流,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做讲座、报告等。另外,学习心理学家指出: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初步成功后产生的一种体验。学生既是通过对他人独立自主学习行为的观察和模仿,又是从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践中获得感受和领悟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2.实现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的迁移。

实现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的迁移,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来巩固课上学习的成果。课堂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解决会不会、懂不懂,理解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的技能,讨论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而课外的学习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解决会不会、熟不熟,研究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因此,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课外学习的任务,就有不同的学习迁移的水平。有的同学基础好、记忆能力强,他们会很快完成课外的学习任务;有的同学则由于知识相对贫乏,缺乏正确的学习方式,完成课外学习的任务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就难免有学生为应付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因此,要改变现状就得帮助学生补缺补差,授予学习的方法。

3.培养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4. 培养留守儿童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不抄袭别人的。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时要字迹工整,卷面洁净。许多学生做完题目,会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但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检查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学生才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总之,只有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才能让他们健康向上、茁壮成长。从而构建和谐家庭,营造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选择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因为教育条件的限制,在学习上特别是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3.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农村留守儿童自小就失去父母直接的关爱、教育,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想很不稳定,极易引发学习习惯差、能力弱等问题。当下,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初中在校生中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如何有效培养其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课题。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探究情境指的是一种学生力所能及的、有一定难度的、须让学生努力克服的自主学习情境。实践表明,只有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情境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即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才能激发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帮助教师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1]。

例如,当教师讲解如何应用勾股定理时,就可创设蚂蚁找食物的探究情境,用以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学生们果然在圆柱上帮助蚂蚁寻找接触食物的最短路径。学生们自己动手将最短路径画出来,并与其他学生讨论、探究,当他们提出不会比较长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回忆一下制作圆柱侧面使用的几何图形,并讨论方案,结果学生找到了方案:先展开圆柱的侧面,借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点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比较长短,得到最短的路径。之后教师继续拓展知识,把圆柱改成长方体、正方体,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答案。通过动手画、用眼看、动脑思考、讨论以及拓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但激发出留守儿童参与课堂的兴趣,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享受学懂数学知识的愉悦。

二、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除了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初中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动力,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鼓励留守儿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探究教师提出的疑问,从而使留守儿童把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立体图形的知识点时,就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提问留守儿童:大家已经学习过哪些图形?哪些立体图形是你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的?由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适当整理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包括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有哪些?你见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如何?你知道几何体分类吗?等等,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如此一来,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经验找寻问题的答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2]。

三、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数学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学习环节的数学思维活动,而教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则是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在诱导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尤其是对于班里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关心和鼓励,教师须加强与他们的互动,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逐渐提高其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但学生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为对初中留守儿童而言,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相当抽象的。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认知三角形方面依旧比较形象、直观,于是教师通过提问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先说一说能够证明该结论的方法。经过合作交流,学生们得到三种方法:一是用量角器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并相加,正好是180°;二是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把它们拼在一起,恰好得到一个平角;三是直接折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顶点重合之后也得到平角。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这三种方法演示了一遍,并以学生的认真观察为基础进一步诱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到一起,由此就得到添置辅助线的证明方法,即过一个角的顶点作对边平行线,借助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原理,将三个内角转化到一起。最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有意识地邀请几名留守儿童走上讲台为大家演示,其他学生负责批改,教师负责点评,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证明思维、方法以及技巧,让学生能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的诱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得更有效,留守儿童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数学自主学习习惯。

结语: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是不断变化的、能动发展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要处处为他们着想,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初中留守儿童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素养,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鲍立海.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学周刊,2015(11):175.

[2]苏瑶.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89-90.

4.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篇四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儿童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留守儿童在家大部分由祖辈或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加上祖辈、亲戚情感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弊病颇多,许多留守儿童萌生了“自己不如别人”、“被人遗弃”的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顺利的健康成长。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我校的表现来看,有一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 “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发展受阻,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2.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辍学现象严重。3.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4.存在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

面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重视,心理上的关爱;把握留守儿童思想脉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就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校关爱。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所以我们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我校有留守儿童340人,我校历来比较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有:1.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严禁教师以任何理由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2.不使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给留守儿童施加心理压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充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要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建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4.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接触,使留守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5.学校让每位老师与相应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比如我们有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留守儿童洗头发或指导他们讲卫生等生活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爱与关心。6.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接触的机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比赛、文艺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7.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据我们了解多数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其纠正的话,留守儿童很容易就会发展成“问题儿童”,因此我校经常对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

二、家庭关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2.农村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3.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三、自我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和社会的关心、爱护与正确引导密不可分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教育,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学校要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官田乡中心小学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篇五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所占比例竞高达86.5%。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

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整日忙于挣钱,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从学校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参考文献与注释:

[1]庄华峰等.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六

封开县莲都镇中学

罗永平

***

158756046@qq.com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等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这一涉及农村农民的现实问题逐渐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上,农村中学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给我们教育者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深思。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成因 心理疏导 管理 对策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经商十分普遍,在边远山区的乡镇农村更为突出。此间,农民工子女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不能跟随,只能留在农村由祖父母看管或寄住在亲戚家中,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留在农村接受教育,而这些留守青少年儿童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家庭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并无暇顾及的亲人们没有及时的对他们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由于目前落后的农业生产劳动,致使许多家长整日在田地里劳作,丢下大量家务活给孩子,对孩子放任自由,家庭教育严重滞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特别是留守青少年儿童在学校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形成后,对学习成绩漠然视之,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差,甚至有的放弃学业辍学去打工,因此部分乡镇农村学校学生辍学严重,学校管理困难颇大。农村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然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听之任之,我们要正确的面对他们,并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他们营造有利于城村的环境,使之健康成长。

由于家长外出务工,学生监护人大多都是老年人,年龄较大,教育孩子往往只注重让孩子吃好和穿暖,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居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也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孩子心理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由此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缺少关爱、情感饥饿、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无奈,让他们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帮助。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成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给学校管理者带来了重重困难。

一、留守儿童问题成因透视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教育孩子的任务都落在了老人的身上,由于是祖孙两代,存在情感代沟,这些老人虽然竭尽全力,想把孩子教育成才,可是没有文化知识,思想陈旧,言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辅导孩子的学习只能是望洋兴叹,加之农村繁重的农活,也无法顾及孩子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缺失现象,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困难就退缩、逃避,生活中遇挫折就悲观泄气、打退堂鼓,缺乏自信心,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学、因而产生了“恐书症”、“恐校症”,性格孤僻不合群等不良的人格特点。有些留守儿童认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在他们的教唆下变成了有问题的儿童。

我们在日常家访工作中,走(电)访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家长平时是很少联系孩子的、只是在过年过节回家,有的父母联系也只是简单的问候,很少有深入的交流,从而导致孩子们对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亲情是淡漠的,维系他们关系的唯一纽带就是金钱,金钱虽然能给孩子带来丰厚的物质享受,却难以让亲情升温。于是,许多孩子表现的越来越自私、偏激,越来越任性、放纵,这样的孩子让监护的老人伤心,让老师棘手,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差,贪玩成性,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情感情绪变化得不到关注,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发展成为个性、心理异常,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无奈。

众多家长的心里有一个极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之后那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教育的优与劣,好与坏,与家长没有关系,家长只是配合学校做好学 2 生的后勤工作就行了,事实上,好的教育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有机结合,三管齐下,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是教育的最终出路。虽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农村学校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在地方升学率的冲击下,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对留守儿童心存顾忌,害怕惹麻烦,听之任之;二是缺乏信心,在没有家庭的教育和监督,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很难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三是师资和能力的缺失,有的老师很想帮助留守儿童,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采用不当的体罚、心罚,损伤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使不少留守儿童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的后进留守儿童被教师忽略,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有的家长自认为家里有钱,放纵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胡作非为,他们轻描淡写,不以为然,甚至不管,这些综合因素都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难题。

3、社会教育的误区

社会经济速度发展过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随之而来的是物欲横流,世风日下。淳朴的乡风以抵挡不住金钱风暴的袭击。于是,校园门口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街道小巷里的网吧、桌球室、游戏厅随处可见并全天开放,吸引着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让孩子在放学后没有了老师的监管便成了脱缰的野马,疯狂放任,尽情享受,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畅游在网络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由于地方政府在关于留守儿童保护政策的制度上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不能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没有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保护问题和教育问题,没有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心理、生活指导老师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中产生了畸形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农村学校只有加强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学校的管理才能得到实质的提升。

二、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及心理疏导对策。

1、调查摸底,分类管理。

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1)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2)父母一方先出去,另一方为团聚而外出打工;(3)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的质量更好而外出打工;(4)父母离异,外出打工;针对这四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化解他们因为家庭苦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较富裕的留守儿童,重点促使他们的父母多给与孩子交流和关爱。对父母离异,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跟踪,给予特别的呵护和关爱。

2、勤与家长沟通,共同管理,形成家校合力。

通过召开家长会、通信、家访、电话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的沟通,特别是校训通的广泛使用,不断向他们宣传“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溺爱纵容孩子就会害了孩子”、“情感关心和物质生活关心一样重要”等观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互动,可以使那些任性蛮横,贪玩,染有恶习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有所好转,也促使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回到家乡,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改正坏的习惯和毛病。

3、设立“知心老师”,努力化解学生心结。

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积极争取各科任教老师的配合,设立“知心老师”,鼓励孩子通过面谈、写信、发短信、打电话向自己信任的老师说出烦恼和困惑,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自从设立了“知心老师”交流的渠道后,许多学生纷纷写信给“知心老师”,使班级的氛围变得更有家的感觉了,留守儿童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4、多开展集体活动、传递温暖,告别孤单。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根据自身条件,学校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音乐、体育、舞蹈、绘画、书法等特长兴趣小组,同时经常组织体育比赛、班级汇演和积极参加重大节日文娱晚会等活动,吸引留 4 守儿童参加,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感受到快乐,从而更喜欢学校,让集体的温暖弥补家庭关爱的缺失。

5、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过“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山区农村学校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过国社会转型时期综合发展的一个特殊问题,仅凭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氛围,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关注留守孩子的专项活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当父母的照顾与关心缺失时,适当地补偿留守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和接受道德教育的需要,学校可以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让留守青少年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和雨露,拥有温馨和亲情,拥有微笑和快乐!

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高度关注,与爱同行,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用百倍的耐心去呵护关爱留守儿童,才能让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山区学校的教育才会焕发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于配琴

张玉霞

高校教育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李永鑫 骆鹏程 谭亚梅

《河南大学学报》2008

3、《关爱留守儿童》 叶敬忠 杨照

7.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 篇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阅读的行为动机, 阅读兴趣也是各种阅读的内在重要的因素, 它与幼儿的情绪和生活经验都有密切的联系。“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在学习动机, 如何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谈谈看法。

一、环境创设, 温馨适应,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支持、鼓励、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 还会把教师的需要变成孩子的内在动机和要求, 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幼儿早期阅读的基础。

英国当代著名青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 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乐趣, 情趣专心度有极大关系。”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温馨的、适宜的、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

1. 宽松自由的环境带来阅读的温馨。

幼教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我们班的阅读区面积不算大, 我在地板上铺上软软的海绵垫子, 在阅读区的一角放了小桌椅,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看书, 既可以坐在垫子上又可以用桌椅。两侧的墙壁用粉色来装饰, 图书架是孩子们喜爱的小熊的造型, 让孩子们在这种温馨的环境里享受图书带来的乐趣, 学习阅读赋予的知识。

2. 有意识地提醒, 强化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幼儿每天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活动室里, 我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功能, 在幼儿每天接触到的地方, 在每一个角落布置上各种醒目的标志, 如门、窗、桌、椅、钢琴、电视机、移动黑板上分别标出具体名称, 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这些名称。把活动室的各种区角用醒目的字体标注名称, 如:“手工区”、“建构区”、“科学发现区”等, 在生活区幼儿的生活用品旁一一标出幼儿的名字。在卫生间洗手池上方标出七步洗手的每一个步骤, 每一个名称, 如:“擦肥皂”、“搓手背”、“洗手腕”、“冲一冲”, 时间长了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这些文字, 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基本的文字概念, 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 从而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 利用主题墙培养幼儿阅读的情感。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无意识到有意注意, 我充分利用主题墙的布置, 根据季节、主题的变换、图画内容的更换, 加入一些文字, 如“秋天的消息”主题墙的布置。分为四周进行, 每一周我都会逐步添加一些图片及实物, 同时加以文字作辅助说明, 在孩子们研究讨论时, 我便适当地给予解释引导, 耐心细致地向孩子们讲解。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幼儿便逐步掌握了主题墙上的文字, 同时了解了秋季是美丽的、丰收的季节, 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秋天的感情。

二、游戏激趣, 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1. 采用游戏形式开展阅读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组织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 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 我在阅读区放置了各种道具, 如:头饰、服装、各种形状的实物卡片等, 还准备了与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有联系的书籍图画等。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进行情境游戏, 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接受,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阅读兴趣也不断提高。结合教学活动的进度, 我将幼儿刚接触学习的儿歌、故事等自制成充满童趣的图书或录音, 放在阅读区, 孩子们以游戏的形式练习阅读, 参与到活动中, 同时用道具表演故事, 他们显得不亦乐乎。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 不知不觉地有效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2. 活动养趣, 充实幼儿的阅读内容。

为了营造健康向上、活泼多彩的氛围, 我班精心打造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彰显早期阅读班级特色, 充实阅读内容。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定期开展一系列讲故事比赛。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故事内容, 参加班级故事比赛, 为了充分尊重孩子的民主参与权利, 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 经过一轮一轮的初赛、复赛, 最后评出班级“故事大王”参加全园讲故事比赛, 在这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 孩子们的阅读经验丰富了, 阅读能力提高了。

三、材料有趣, 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

随着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兴趣更具广泛性、多样性和多变性, 他们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逐渐趋于个性化、多样化、新颖化, 教师在投放大量新奇多变的阅读材料的同时, 要密切关注结合幼儿的兴趣。

1. 看、听、读、演相结合, 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为提高幼儿的综合阅读能力, 我把阅读, 听录音, 看动画, 情景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区为幼儿提供了许多阅读内容既有书本又有磁带、动画片的书籍, 例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老鼠漫长的一夜》等, 先让幼儿看书, 对书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再听录音, 再次感受故事情节, 接着看动画片, 充分体验故事情境的趣味性, 最后进行情景表演。这样四者结合, 一是可以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二是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幼儿在看动画片时, 学习了表演故事, 在听故事时, 学习了故事中角色的语调变化, 在角色表演时, 更加深刻地体验故事情节。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看、听、读、演的氛围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2. 注重图书提供的多样性。

在幼儿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种类、内容形式新颖的图书, 同时注重定期进行更换, 每一次更换新的图书, 都会深深吸引孩子们, 我班每天都有幼儿带许许多多的各种类型的图书到幼儿园, 有儿歌、散文、童话、常识、科学识字等, 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拿着自己的书, 让老师讲给自己听并与同伴分享。经过归类, 我选择一些篇幅短小、幼儿易懂易接受的童话、诗歌。通过示范、朗读结合语言肢体的表演, 让幼儿在视、听、模仿和动作表演中认识作品, 了解角色, 加深理解作品内容, 以及与内容有关的优美的好词、好句等, 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优美词句的敏感, 激发幼儿的记忆能力, 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四、家园合作, 共同促进, 提高幼儿的阅读质量

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 平等, 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 幼儿园的教育必须与家庭配合, 只有家园合作才能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

1. 家长参与园内活动。

幼儿园定期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听课或参与亲子活动, 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家长以观察者的角色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还可以作为评价者的角色融入活动中。我们要与家长沟通, 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让家长在家庭为孩子创设自由读书的空间, 请家长在家里为孩子准备一个固定放图书的书架, 让孩子随手拿到自己喜爱的读物, 引导孩子阅读, 并在阅读后进行创造性的延伸游戏活动, 使每个孩子进一步提高能力。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早期阅读的培养, 让家长在家中与孩子选择适宜的亲子共读方式, 以便达到提高孩子兴趣的目的。

2. 建立家园联系册。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开学初我班建立了家园联系册, 每天幼儿离园时, 都要提醒幼儿并告知家长, 请幼儿在家中将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文字、诗歌与家长合作记录在联系册上, 家长为了配合幼儿园工作, 将家里的物品做一些名称标记, 如镜子、沙发、衣柜、电视机、冰箱、玩具狗等, 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 如:桥梁道路的名称、各种交通标志、超市名称、汽车品牌等。第二天让幼儿带回幼儿园, 老师为幼儿做好已阅读标记, 并请幼儿为同伴当小老师, 介绍自己新学的本领。随着时间的积累, 家长和孩子都养成了习惯, 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孩子的知识面扩展了, 阅读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阅读水平提高了。

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每一位孩子稚嫩的心灵植入阅读的种子, 并精心呵护其生根发芽成长。孩子是世界的未来, 我们期盼能有更多的孩子童年里充满书香, 心底播撒着智慧的种子。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儿童阅读环境, 这是幼儿园乃至全社会和家庭给予孩子们成长的最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8.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现状及对策

2013年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的总数超过6102万,而且这一数量还在逐年的增长。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以单亲监护以及隔代监护为主,从整体上来说,留守儿童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都不高,探究当前留守儿童自主学习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现状

1.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监督

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以走读的形式学习,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监护人很少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指导与监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年纪较小,因此自制力与调控能力都比较差,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自我监督。由于监督与指导的缺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旦遇到了难题与挫折就很容易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有调查显示,很多留守儿童存在着做作业拖拉以及不交作业的问题。

2.缺少明确的目标与动力

很多家长忙于外出务工,忽视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对学习的不重视。孩子通常会以家长为榜样,家长的不重视会使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有些孩子甚至更愿意外出务工。学习目标的模糊与学习动力的缺失会使自主学习丧失基础,留守儿童被迫地接受学习,以至于学习质量与学习并不高。

3.缺少正确的方法与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保障,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些由爷爷奶奶等隔代长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要做一些基本的家务活与农活,如果不能平衡好家务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将影响孩子自主学习的质量。相关调查显示,能够自主完成作业的留守儿童仅有21.3%,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完成功课的同时做着其它的事情,例如,看电视、玩游戏等。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水平的对策

1.加大整体的投入力度

从全局的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政府必须采取举措,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为留守儿童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要从经济上对农村教育进行扶持,改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要为留守儿童入学提供便利的条件,适当减免一些费用,使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可以享受同样的教育条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其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其信心,提高其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另外,政府还应当完善学校的设施建设,为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物质保障,用优秀师资力量与先进的设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留守儿童在自主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受到了家长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必须重视教育问题,各级政府与地方基层单位应当加强教育宣传,使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展相应的活动,用实际的案例让外出务工的家长意识到对孩子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家长要时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孩子自主学习,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各个方面需协同配合

家长忙于务工,很容易导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失父爱与母爱,孩子的心理上可能存在着一定问题,进而导致学习上的不专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方面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让家长应当尽量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亲自陪同孩子生活和学习,父母双方至少留下一个人照顾孩子,或者可以考虑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接受教育。

但是很多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为了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则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如果学校的条件相对较好,可以开展寄宿制教学,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给予必要的监督与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关注,与学生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从监护人的角度来说,监护人应当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平衡好学习与做家务之间的关系,即使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也要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学校、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当前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指导与监督、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习惯与方法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入手,从政府到学校再到家长及其他监护人都应当用自己的行为来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王奎群.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渭南市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03).

[2]秦平.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4(01).

9.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篇九

吉林市第二十二中学校

韩东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农村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我所教的班有一位学生叫柳宏斌,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老的奶奶照顾他,他每天上学都迟到,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老上不去,我耐心教育他,他当耳边风。后来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他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过大,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我主动找他进 行交流,谈心,鼓励他;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课堂上鼓励他举手发言,课间组织学生和他做游戏……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班里还有一位学生名张冬月,他幼年丧父,他与常年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得知这情况,我给她送去书包、铅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同时学校还发动学生为他捐款。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梁秋丽是我班的一位女同学,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 在亲戚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在这个年龄女孩身上的事情,我和科任老师经常鼓励她打电话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班级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 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10.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十

一、抓好“学困生”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中之重

“学困生”的教育本是现代农村教育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以,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差的一部分。因此,要培养小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抓好“学困生”这块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教学问题。自己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注重情感教育,不放弃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表扬与鼓励,只要他们接受老师,那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对他们展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并且在本班发动“爱心帮扶对象”小组,让全班孩子也一起来关注、帮助他们,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客观新颖的学习评价是激发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小学生地心灵好比露珠,晶莹而透明。”在天真活泼的小学生眼里,老师的一句好的评语可能激励他们一生。可见评价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激励的语言都可能鼓励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新课程理念下地评语强调形势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尤其是针对我们农村的孩子相对知识面窄,不能更多地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因此,老师既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及时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训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有效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创新学习,扩展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自己在带上四年级这班学生时无意中发现杨文龙同学在体育中奔跑积极、情绪高涨,但在自己的数学课中内涵、性格内向,通过自己对该同学的了解,在今年五年级时我主动要求该同学进入体育队,在训练中鼓励评价他,进而潜移默化在自己的数学课中鼓励评价,现在的他在数学课中表现积极,乐于回答问题。

在一个自己觉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从小事做起。自己在教学中给学生也说过:“自己如果要真正长大,必须要学会自立,自己来思考,自己来做事”。例如:我叫本班的张涛同学去拿自己的练习册布置作业,这位同学知道自己没拿,却还跑到教室再回来给我说:“他没拿”这样的同学永远长不大。而可以这样做:知道自己没拿到教室可以借其他同学的,或可以告诉老师诚实的回答:“我有其他办法。”然后再回教室借来。

11.浅析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

近年来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它们常常存在情感缺失、抑郁孤僻、缺少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课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首先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小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改“要做”为“我要做”。从而能乐意并主动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

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有思相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授方法至关重要。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一起努力

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培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畢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二)注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地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进行。一、二年级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三、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四)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他们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好时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的精神。

(五)榜样激励

人们也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时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

(一)班干部监督

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因为他们时刻处在班级中,更能了解情况。同时,也要对班干部进行约束,让他们以身作则。首先自我督促,再让他们督促其他同学。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差错,及时向教师反映,及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教师监督

首先,教师在督促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 由于教师比学生更有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次,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要坚持天天讲、检查、提醒。事实证明,在严格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平时如发现学生做的不好的,及时指出,帮助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三)家长监督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要靠学生、教师之外,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家长也是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会利用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征求家长意见,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四 坚持不懈

上一篇:燕崖中学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下一篇:XX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