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2024-11-02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共8篇)

1.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一

岭后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一、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工作情况

(一)党员数量及结构组成方面。岭后村现有党员数量22人。其中40岁以下的党员10人,占本村党员人口的45%;40-60岁的党8人,占党员人口的36%;60岁上的党员4人,占党员人口的18%。文化结构上,初中及以下的党员数12人,占党员人口的56%;高中中专党员数为10人,占党员人数的44%。

(二)教育培训方面。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虽制订了党员培训计划,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培训,但因农村党员分散,个别党员思想认识不高,难以组织加上场地、经费等原因,培训效果强差人意。

(三)发挥作用方面。在各项工作中能起带头作用的党员数为18人,占党员人数的81%;党员队伍文化结构都处于初中以上层次。

(四)日常管理方面。一是抓流动党员的管理,党支部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本村、本支部发生的重大事项,引导发家致富的外出党员回家乡建功立业;二是抓离职党员、农村老党员的管理,在村级事务上经常向老党员请教,利用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在群众中的威望,为农村的建设发挥余热,使他们老有所为;三是抓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的管理,制

定了贫困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四是抓农村无职党员的管理,让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监督与管理。

(五)发展党员方面。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坚持入党自愿,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没有3年及以上没发展党员的现象;新发展的党员程序完备,群众公认度高,文化程度高的知识青年能起到改善结构的作用。

(六)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数量及构成方面。岭后村现有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为1人,年龄在29岁,文化程度大专,能积极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致富上。

二、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也发现,农村党员队伍在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党员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偏少,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农村女党员人数较少。

二是后备资源比较短缺。一些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又不当官、入党没用”的错误思想,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选人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另一方面农村的封建思想、男权意

识还根深蒂固,认为妇女只能在家做饭、干农活、带小孩,农村妇女很难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对象。

三是教育管理力度需加强。部分党员不读书、不看报、不听新闻,对党的最新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导致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违法违纪。

四是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淡薄。觉得自己跟群众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感觉不到自己身为党员的自豪感。

五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村的部分党员自身经济都有困难,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的帮助,出现了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明显削弱的趋势,甚至出现和存在“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的现象,这种状况无疑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岭后村党支部二○一一年八月八日

2.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二

一、体育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下, 我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体育人才。

(一) 教练员队伍情况

目前, 全市有专业竞技体育教练员77名, 其中:高职15名, 中职41名, 初职21名。本科以上学历51名, 占全部人员的66%;专科学历20名, 占全部人员的26%。50岁以上的有23名;41-49岁21名;31-40岁19名;30岁以下14名。

(二) 运动员情况

我市现开展田径、游泳、跳水、射击、自行车、摔跤、拳击、跆拳道、体操、艺术体操、举重、柔道、散打、皮划艇、赛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等21个项目, 在省体育局注册运动员近800人, 在市体校及各县区体育系统训练运动员只有大约400人, 2008—2011年向省队输送31名运动员。

(三) 群众体育管理人才情况

我市现成立有31个体育协会、16个体育俱乐部, 每年组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400多场次以上。其中不乏国际徒步大会、香港明星足球赛等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的体育活动。目前, 市级直接从事群众体育管理的人才仅有4人 (体育总会2人、群体科2人) 兼职, 各县区均为文体局干部兼职, 没能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各协会的活动指导与监督。

二、体育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

随着创建体育名城任务的加重, 特别是省内兄弟市体育工作的不断进步, 我市体育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有:

(一) 运动员训练体制问题:

我市现在极需正规的体育运动学校。河北省11个市, 7个市有体育运动学校, 只有秦皇岛、张家口、衡水、邢台没有。没有体育运动学校造成了招生难、生源没保证的问题。

(二) 高水平教练员队伍问题:

我市体育专业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缺乏, 教练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目前市业余体校开设21个项目, 有教练员54人, 其中有伤有病及临近退休而不在执教岗位的近10人。由于受指标限制, 长期以来不能引进高水平教练, 造成赛艇、跆拳道、拳击、跳水、网球、羽毛球等项目只能采取临时聘任的办法, 不仅制约了项目发展, 而且也影响了教练员训练积极性。按照市体校目前开设的项目规模、再根据男女、甲乙丙各组竞赛要求、体育运动规律和省内其它地市规模, 市体校至少应配备65名教练员。

(三) 运动队伍管理机制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练员、运动员及其它体育人才的奖励制度、激励机制、培训进修、升学升职就业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有效的、规范的具体措施, 更缺少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 造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良倾向。

三、2010—2020年秦皇岛体育人才培养需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 2010—2020年期间, 我市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加快体育人才的发展。

(一) 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河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意见》, 要大力加强我市运动员文化、职业教育工作, 切实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市体校作为秦皇岛市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的龙头, 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上都为联合办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拟以市体校为载体, 依托国家正规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学, 开创一种促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和专业选手选拨的体育学校模式。

(二) 调整项目结构, 突出地方特色。

综合考虑我市的经济和场馆设施条件、教练员队伍状况、运动员人才资源等因素, 根据省运会设项的趋势, 依靠省自行车中心、游跳中心、水上中心调整项目结构合理布局, 扬长避短, 突出重点, 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我市现开展21个项目, 围绕下届省运会任务和我市实际情况, 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把现有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做强, 形成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项目群。巩固和加强重竞技、射击、水上、自行车等传统优势项目, 进一步加大投入, 挖掘潜力, 扩大优势。对潜优势项目田径、游泳、跆拳道、羽毛球等项目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 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加快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社会化步伐, 走产业化的道路。

(三) 改革管理机制,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 教练员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各个运动项目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践证明, 实现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必须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教练员队伍。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工程。建立完善政府特殊津贴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推荐等制度, 积极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拔尖人才。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 制定引进优秀教练员和特殊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

(四)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 保证竞技体育规模、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

1、增加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专项硬件设施建设经费。

维修改善训练馆设施条件, 充分保障运动训练的需要。

2、加大对青少年训练的投入力度,

对管理规范、成绩突出输送率高的单项给予重点投入。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竞技体育经费的使用比例, 将运动员伙食费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兴办竞技体育事业。

3、制定完善各种奖励激励政策。

以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全市青少年训练的健康发展。我市制定出台了省运会奖励政策、奥运会、全运会奖励政策以及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奖励办法。随着经济发展还要不断完善增加。

(五) 多渠道培养体育产业人才。

3.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三

一、村民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设计思路

唐山市村民中心的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是在该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一部(标准化村部)两室(卫生室、综合活动室)三栏(宣传栏、科普栏、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娱乐以及参政议事需求为目标,以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为抓手,为农民搭建起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按照唐山市委的总体规划,2006—2007年为示范阶段,首先在基础较好的文明生态村中开展试点建设;2008年为村民中心建设推进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设2000个村民中心,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2009年,计划建设1500个村民中心,完成总数的90%以上;2010年,建设497个村民中心,实现全市覆盖。

1、建设内容。村民中心建设根据行政村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经济基础不同,实行因村制宜。原则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现有资源,不增加农民负担。

村民中心的基本设施包括室外、室内两个部分。室外部分要求有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室内部分包括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各类活动室和必要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科技服务室、法律咨询室、信息服务室、图书室、村民议事室、新农民夜校或综合服务室以及农村超市或农资服务站等。

2、功能设计。要求村民中心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围绕村民生产生活,重点开展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科技信息服务:以网络为基础,组织科技培训,提供农技服务,发布市场信息。三是生产服务: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流通服务:通过建立连锁“农家店”,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五是文体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六是卫生服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七是法律服务: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和信访服务。八是保障服务:为村民提供婚丧等服务,协办社会慈善事业,组织村民开展生产生活互助。

3、资金渠道。村集体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不足部分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捐助、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多种渠道补充,形成“村里出一点、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产权归属。村民中心的建设用地、房屋等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运行及修缮等费用也由村集体承担。

5、管理模式。村民中心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管理。一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兼管各种服务室的管理运行,兼职管理人员除按国家规定的村干部补助外,无额外补助。目前多数村民中心属于此种管理方式。二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管理村民中心。主要由村民中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或热心公益的年轻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村民中心的各项活动和服务场所的管理,有条件的村给予志愿者适当补助。目前这种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二)主要特点和成效

唐山市村民中心建设目前还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已建成村民中心1511个。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立足村情,坚持分类指导。村民中心贯彻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本村现有资源,建设用地多为闲置土地或废弃坑塘,也有部分在村部旧址改建或扩建。对村里的各类公共场所和服务设施充分整合利用:能集中的场所,调整集中;能改造的设施,不再新建;能使用的器材,不再重复配置;对村里缺乏、村民需要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条件逐步加以完善。对基础薄弱村不要求一步到位,坚持一室多用,先开展服务,后完善提高。

2、基层为主,多渠道筹资。村集体作为建设筹资的主体,需要承担主要的建设、运行和修缮资金,资金和设施缺口通过帮扶单位和社会捐助予以解决,县乡政府则根据具体建设运行情况给予财政奖励。这种以基层为主的多元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层参与中心建设和管理运行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唐山市还加强了对上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根据上级资金的投入方向调整扩展中心功能设置,把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相对分散的资金结合在了村民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注重实效,加强中心规范管理。在管理体制方面,唐山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市一级建立了村民中心指导办公室,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村民中心建设和实施各项服务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对应市级机构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乡镇一级依托镇农业办成立了专门服务中心,与村民中心直接对接。在建设标准方面,规定每个中心必须达到“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有一个章程、有一个活动阵地、有一套动态活动项目、有一套管理机制、有一名骨干、有一批志愿服务者、有一套保障自我运转机制”的“八个一”标准。在制度完善方面,有关部门着手拟定《村民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村民中心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各村民中心建立《村民中心章程》,健全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

4、着眼发展,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村民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改善中心的服务形象,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二是通过组建农民协会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提高中心的有效需求。如丰润区沙流河镇在各村原有群众组织基础上成立了奶牛、林果、蔬菜、文体等农民协会,与镇服务指导中心、村民中心共同开展联合服务;而迁安市闫官屯村则根据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引导农户成立贺春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常驻村民中心,统一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及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棚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年销售收入达90万元。三是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中心的服务内容。丰润区沙流河镇与当地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沙流河镇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需求、劳动力转移、农资市场行情、疫病防治等实用信息;各服务指导中心和村民中心还实现了电脑联网,服务指导和培训可以随时进行。

村民中心试点建设一年来,在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丰润区沙流河镇为例,村民中心试运行的2006年,各村到镇的成型信访量仅32件,比上年减少了54.2%,零信访村达到了10个;仅今年上半年该镇就通过村民中心发布各类实用信息5000多条。通过村民中心,唐山全市年均培训农民达到150万人次,仅遵化市就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培训400余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中心尚属新兴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范例可以遵循,从调研看,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部分村民中心的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有的中心规模过大,不少房屋空置,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有的中心行政办公用房比率过高,对中心的服务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有的中心建成服务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降低了中心的服务能力;有的中心设施选址过于分散,无法发挥中心服务村民的集约化优势。

二是以基层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可能会加大基层负担。通过调研了解到,各中心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工程队款项的问题。虽然就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一定年限内具备偿还能力,然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的筹资能力已大为减弱,建设一旦推开,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潜在的债务风险还是存在的。

三是持续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尽管中心建设在与村民需求的结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采取的依然是政府单方面推行的方式,村民对决策和建设过程的参与还比较被动。

二、启示与建议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符合国情的基层(村级)公共服务模式,已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唐山村民中心建设就此进行了探索,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如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些探索对于深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有益的启示和研究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村民中心事实上已创造了一个平台,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基层组织职能、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渠道等重要功能,使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得以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汇。因此,“中心”虽小,但可以透视大问题、总结大经验。

针对唐山等地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我们建议就如下方面加以完善和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正确处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两者的定位和职责,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主要管理运行由村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村民中心的行政化倾向。

(二)改善投入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应合理控制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规模,加大对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以中心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益。同时要注意避免中心建设造成基层负担过重,形成新的农村债务风险。

(三)采取综合手段推动形成持续的有效需求

一是扩大村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使村民在中心建设立项、服务确定等决策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有效提升村民对中心的认同度。二是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志愿行为,并使之成为支持中心日常管理运行维护的主要力量。三是在对村民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包,扩大个性化服务的可选范围,提高服务内容的时效性。四是利用中心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当地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村民的生产生活与中心的建设发展密切结合。

(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测评价体系

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基础上建立项目监测和评估的组织框架,逐步完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健全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对项目从建设到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进一步组织开展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试点工作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间差异明显,现有试点还不足以涵盖各种复杂情况。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此进行实践探索,从国家宏观层面支持并推动地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以便摸索与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之路。

4.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四

按照“中共XX市委组织部关于组织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对XX乡XX村的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查阅乡、村有关档案资料;召开农村党员、干部座谈会;入户走访村干部、党员和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我全面掌握了该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找准了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一步总结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村共有党员87名。从党员文化层次来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名,占全村党员的3.4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7名,占全村党员的8.05%,初中及以下的77名,占88.5%。从年龄结构看,18-29岁的党员2名,占2.30%;30-39岁的党员11名,占12.64%;40-49岁的党员9名,占10.34%;50-59岁的党员21名,占24.14%;60-69岁的党员11人,占12.64%;70岁以上的党员33人,占37.94;其中50岁以下的党员仅占全体党员的25.3%,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从性别比例来看,女党员9名,占10.34%。从中可以看出,我村党员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例不协调。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充分发挥经典模式的新价值。

针对这些年来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思潮的影响,本村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思想滑坡,素质不高的实际,村支部坚持把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作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做到了“三个提高”。通过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的经常性召开,把村里的一些问题难题拿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并由支书做出最后决策,从而“提高”了党员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和支部的决策能力。通过在支部大会上表彰先进党员,树立人们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典型,从而“提高”了党员们争创先进,保持先进的意识。通过经常性多形式的党课培训,大大“提高”了党员们的自身素质,为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党员评议活动,建立“党员告诫转化”制度,二者结合,完善党员监督体系。

党员是鱼,群众是水。鱼的表现怎么样,水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通过民主评议活动的全面开展,党员们的自律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但还需要制度的保障。建立“党员告诫转化制度”主要根据民主评议结果,找出党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组织核实,研究确定告诫对象名单,并下达告诫转化通知书,村党支部明确2名正式党员与被告诫对象结成帮教对子,明确帮教目标,落实帮教措施。告诫对象接受帮教并按期改正的,经支部全体党员评议,支委会研究后,申请解除告诫,支部研究后,下发解除告诫通知书,不能按期改正的,继续对其实行告诫,一年内连续两次受到告诫并未转化的党员,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定为不合格党员,作出劝退、除名等处置。

(三)运用新载体,强化本村党员的教育培训。

1.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创新培训方式。在利用远程教育站点方面,我们村采用每周四下午集中组织大家观看学习,与平时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我们村的党员进行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专题,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发布,更重要的是各地政策执行方面的先进经验是我们村的党员深受启发和触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正在我们村的党员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创新教育培训场所。我们村的“村民活动中心”自2010年3月正式落成以来,已经成为我们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有健全的体育活动设施,便于创造轻松的培训交流氛围;有三千多册农业技术、科技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图书,可供党员们充电学习;还有多功能会议室,便于党员们交流学习心得。

三.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党员结构不太合理,使党员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我们村的党员仍以七十年代以前入党者居多,年轻党员少,女党员更少。党员老化,党员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直接影响党员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影响了经济发展。农村老党员思想素质比较好、党性强,但是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能力弱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老党员生活相当困难。

(二)少数党员标准不高,不能与时俱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广大共产党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党员先进标准已不能局限于过去思想觉悟高、工作表现积极等准则,更着重突出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但有少数党员的先进性仍只体现在带头执行政策、带头完成乡村交办的各项任务上,很多本该履行的义务,只要不落在群众后面,便算是先进了,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少数农村党员思想滑坡,党性观念差,原则性不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少数党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认为“思想是远的、理论是虚的、金钱是实的”,导致先锋模范作用淡化,宗旨意识不强,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极少数党员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特别是农村部分退职党员,因待遇未落实或与村干部有矛盾,处处使绊,不仅没有带头发挥作用,还成了农村工作“一堵墙”。少数党员缺乏原则性,老好人思想严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面对歪风邪气和不良现象,不做积极的思想斗争,即便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上,也不去积极开展批评,在客观上削弱了党内解决自

身问题的能力。

(四)吸引力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许多人不再把入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的群众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是致富光荣,不是党员光荣。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营利性诱发出的“拜金主义”,使得部分农村青年的政治信仰动摇,价值观念向经济利益方面倾斜,一些农村青年认为当不当党员无所谓,要紧的是有钱没钱,因而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搞好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村党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的解决还要靠发展更多有文化,懂技术,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新党员来解决。如果把党员队伍比作塔尖的话,那么积极分子队伍则是塔的基础。只有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加入到积极分子队伍中来才能给我们的党员队伍带来源头活水。为此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做好回村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大中专毕业生经过深入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但社会经验还比较欠缺,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果能在这个时侯帮助和引导他们走上正轨,他们将成为未来党员队伍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2.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负责人。我们村共有乡镇企业三十余家,它们的负责人大多通过勤俭劳动,守法经营而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据我所知,他们之中有很多也有比较高的觉悟,在我们村的村民活动中心的筹建过程中都捐了款。如果能够对他们加强引导,也会为我们党带来许多有致富能力而且觉悟较高的优秀党员。

3.从返乡农民工和本地乡镇企业工人中选拔一些觉悟高有发展前景的工人充实到积极分子的队伍中。

我想随着积极分子队伍的壮大,他们之中将会有很多佼佼者充实到我们村的党员队伍之中,也将逐步改善我们村党员队伍的结构。

(二)抓好无职党员工作。我们村有八十七名党员,其中只有七人在支部及村委任职,无职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92%。无职党员虽然没有职务,但党员的身份却使他们成为党在群众中的一面旗帜。他们的表现直接体现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让“无职党员”积极参与到村中的大事小情。在交纳党费、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组织生活、遵纪守法、学用科技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干事作用,从而激发“无职党员”的高度荣誉感,和敬业精神,从而自觉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好好利用“无职党员”的带头致富本领,带头转变观念,带头找市场,带头闯市场,在谋划致富门路、搞活资源开发等方面率先垂范,给群众做出样子,指出路子。真正发挥出他们在农业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搞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是应该常抓不懈的工作,然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更能够被党员们接受,更能够对提高党员自身素质起到深远影响却是应该好好动动脑子的。我觉得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并逐渐把其变成党员的教育园地,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园地和党员先锋模范的宣传阵地,可以集中播放《光辉历程》、《丰碑》、《辛勤为百姓》、《忠诚与背叛》、《不变的追求》等一批电教片,通过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方式,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另外,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到南街村,华西村等先进村去考察学习也将是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方式。

5.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五

根据县政法委《关于对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作用发挥情况开展调研的通知》精神,现将荣昌法院基层党组织及党员队伍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一、现状

目前,荣昌法院党组织及党建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稳定。荣昌法院目前设院党总支1个,总支委员5人。下设党支部15个,支部委员18人,党员人数100人,其中在职党员72人,占在职人员(95人)的76%。本院中层干部23人,党员21人,占91%。二是:支部活动开展正常,荣昌法院总支及下设的15个党支部近年来没有发现未过组织生活和未开展“三会一课”活动的情况。2003年来共新培养发展党员3人,均为04年发展。从1997到2004年院总支连续8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近3年总支受县委表彰1次,县直党工委表彰2次。受县委表彰的党员5人,受县直党工委表彰16人,优秀党务工作者6人。三是:党员文化素质不大提高。在职党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36人,大学专科33人,初中以下3人。年龄51-60岁的26人,41-50岁的24人,31-40岁的18人,30岁以下的4人。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的基本做法:

1、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领导带头,是荣昌法院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在各个不同时期,我们都突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院党组成员坚持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经常到所分管的部门了解情况,发现新情况,研究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带头深入学习,一是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三是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在党员同志之间交心谈心,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头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开好党组民主生活会,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增强班子团结。要求党员做到的,党组成员首先做好,以实际行动始终为广大党员做出表率。通过党组成员发挥带头作用,为党员群众作出表率,从而充分调动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

2、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院党组的领导下,院总支精心安排一月一次的全院党员大会,各支部以支部为单位认真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支部书记通过各种活动注意对本支部党员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进行掌握。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院党组织、总支还把解决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在解决干警家庭困难、干警生病看望、直系亲属死亡慰问、子女考上大学组织出面进行鼓励等,让广大党员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同时注意帮助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他们改正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注意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结合一年一次的党员民主评议促进他们转化为合格党员。

3、建章立制,以制度保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充分发挥作用。

先进性教育期间,为加强对本院党员的长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切实巩固和发展本院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成果,荣昌法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定和完善了本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各项制度,如:《中共荣昌县人民法院先进性教育党员学习制度》、《中共荣昌县人民法院先进性教育党员教育制度》、《中共荣昌县人民法院先进性教育党员管理制度》、《中共荣昌县人民法院先进性教育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中共荣昌县人民法院先进性教育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同时各党支部还注意抓好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机制和制度,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队伍的作用。

4、将党员充分发挥作用的要求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保证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支及支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把它和荣昌法院开展的创建“园林式单位”、“卫生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在每年“七一”的“创先争优”活动中,荣昌法院各支部通过党员民主评议和支部推荐,院总支研究、党组批准公开表彰一批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党员。近两年荣昌法院组织本院获得各级(包括本院)表彰的优秀党员、先进人物外出参观学习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向先进看齐、走先进道路、创先进业绩,近3年本院总支表彰优秀党员19人,报请上级党组织表彰优秀党务工作者6人、优秀党员15人。通过表彰优秀党员,促使党员把先进性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中。

5、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管理。

总支及支部组织注意召开好组织生活会,并在每年的党员民主评议中对每个党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集体决定做出对每个党员的评议意见。对每个党员的评议意见,党支部都以书面形式如实向党员本人反馈,肯定每位党员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整改方向。

党总支从党员学习培训、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监督约束、激励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党员教育经常化,党内生活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发挥作用具体化,服务群众长期化”的长效机制,从而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为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三、荣昌法院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荣昌法院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能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荣辱观,理想信念坚定,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荣昌法院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党员、理念信念退化,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出现,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太遥远,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同不良行为作斗争,而是消极颓废,甚至还有有的同志把入党看成是升官发财的阶梯和跳板,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为人民服务新的起点,入党前工作踏实肯干,入党后因种种原因认为再进步已希望不大而干劲减半。二是部分同志组织观点、纪律意识弱化。办事不讲章程,讲哥们义气而不讲组织原则,如罗涛同志一案二判,原、被告皆赢的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的损害了法院和法官的形象,虽然罗涛同志受到了留党察看二年并调离法院的处分,但他给荣昌法院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深远的。三是奉献精神,宗旨观念淡化。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同志不比贡献,而只比待遇,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钟都撞不响,时有裁判文书错漏现象发生,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个别同志精神状态消极化,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认为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行了,工作缺乏热情,说话态度生硬,让当事人感到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五是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老化。由于历史和进人机制等原因,在职党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较差,还有少部分同志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职党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36人,研究生以上人员没有一人,这与新时代要求法官是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人才很不相适应。六是在职党员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年龄偏大,中老年居多,51岁以上的26人,占36%,40岁以上的22人,占30%。特别是30岁以下的只有4人,只占5%多点。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年轻人不求上进,不愿入党,认为入党约束了自己,这应引起高度重视。七是各人民法庭支部设置受人员约束因素较大,我县各法庭设置现在一般只有3人,成立支部要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因此,各法庭党组织关系由院里统管后要求所有人员都应是正式党员才能成立党支部,但按照法院干部管理有关规定,法庭人员轮岗,特别是新招录的人员,原则上都要到法庭锻炼。他们中很大部分又不是党员,2003年以来,荣昌法院共招录工作人员11人,其中党员只有4人,非党员就占7人,这为各个法庭成立支部设置了障碍,几个法庭合建一个支部又不便于开展工作,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八是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滞后,效果不理想,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存在被动应付现象,活动方式单调。上级要求部署开展活动,就布置一下,敷衍了事;组织活动时除了开会就是学习,活动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九是党支部无党员活动经费。机关支部工作大多是尽义务,热心党建工作的人少,支部开展党建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下降。

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党员思想根基,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

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观念。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改革。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加强党章和党的有关知识学习,明确党的性质、纲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党的纪律,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牢记党的宗旨,努力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热情服务,急当事人所急、想当事人所想。加强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提高驾驭庭审能力和运用法律能力,作到开拓进取、与是俱进。增强责任感,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依法办案、秉公执法,树造公正、高效、文明的良好形象。增强说理性,作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人,达到最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选优配强支部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支部的工作也同样如此。一是要把政治素质优良、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工作成绩突出的党员选到支部书记位置上来;二是要加强支部书记的培养,有些同志业务能力很强,但做党务工作就不一定熟悉,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支部书记进行培训,特别是新任支部书记的培训;三要加强对支部书记的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的纠正。

〈三〉、加强党员后备力量的培养。重点要加强对近几年招录的30岁以下人员的培养,把他们当中优秀的人员吸收到党内来,为荣昌法院党员队伍增添新的血液,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展。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与他们交流思想,向他们宣传党的基本知识。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他们心坎上,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从而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

〈四〉、几点建议

1、党员教育的形式应当多样化;

6.党员学习情况报告 篇六

当晚,现场直播的围绕“党内民主与集中、反腐败与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基础与执政能力”三方面展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新闻联播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目光。观看视频后,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想。

实力学院初阳学院联络员**提出院党员之家应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战略堡垒,哪里有学生,党组织就在哪里,并描述了**学院学生党建进公寓的活动,希望借此活动推进党建工作,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体会到党的先进思想;邵丹就如何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作补充发言。

法政学院联络员**联系本专业,率先发言,她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出发,联系本院实际,建议学院党员发展这块应制定严格制度,保证培训考察两结合,开展党员博客,展现党员风采,在学校党建中发挥先锋作用。

**老师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我校学生党建工作”做简短讲话,指出党建调研的重要性。一方面为大一、大二同学提前熟悉毕业论文的书写做好准备,同时更加巩固了学生党员自己的理论实践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为文、理专业的同学提供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

活动上,校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员**老师指出,各联络员应做好桥头堡的作用,加强校院交流沟通,树立“党员之家是我家,学生组织为我们存在”的理念,并希望我校学生党员能在学校发挥领头羊和纽带的作用,积极加入**省党员之家的交流平台,切实落实发扬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

7.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七

2000年之后, 由于机构改革频繁, 乡镇农经机构或撤或并, 宿州市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基层农经体系被完全打乱。目前, 我市基层农经机构共33个, 其中县区5个, 乡镇28个 (仅埇桥区设立) , 县区设农委农经站或农经股, 乡镇设农经站 (办事处) , 机构性质不一, 有行政, 有参公, 也有事业。实有在岗农经人员92人, 专职人员42人, 其中县区14人, 乡镇28人 (泗县原乡镇农经站与农技站合并后设置专职农经岗) , 人员身份以事业编制为主。专职人员中, 35岁以下2人, 35~50岁27人, 50岁以上13人;大专学历7人, 本科以上学历4人;中级职称15人, 高级职称暂无。农经办公及专项业务经费很少, 几乎没有。

2 基层农经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农经机构性质与承担职责不一致

农经机构主要承担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管理等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 应由行政机构或参公事业单位来承担。但目前宿州市33个基层农经机构中有29个为事业单位, 占总数87.9%。事业单位性质的农经机构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 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缺乏权威性, 在维护农民权益、查处有关违法行为时, 只有调查权和建议权, 没有处罚权和执行权, 造成很多问题查而难处。

2.2 乡镇农经机构“残缺”严重

一是由于机构撤并, 人员流失, 宿州市111个乡镇 (园区、街道办) 中有58个 (集中在砀山、萧县、灵璧三县) 既无农经机构, 又无专职农经人员, 县农经机构以下出现“断层”, 很多农经工作要么靠乡镇领导临时指派人员办理, 要么靠县农委老同志借助老交情、老关系委托已分流至乡镇其他职能部门的原农经人员承担, 造成乡镇农经工作不能连续, 基本处于“停滞”甚至“瘫痪”状态;二是埇桥区28个乡镇农经机构实行属地管理, “三权”下放, 区农委仅在业务上负责指导, 没有考核权和人事权, 乡镇农经人员具体做什么工作由乡镇政府说了算, 绝大多数人员被乡镇领导分配包村、到乡镇党政办公室工作、搞计划生育工作等, 乡镇农经工作几乎无人管、无人做, 工作被严重弱化, 无质量可言。

2.3 专职农经人员数量与工作量不协调

农经工作量大、面广、线长, 拥有一定数量的农经人员是有序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 宿州市基层专职农经人员仅42人, 其中泗县29人, 砀山6人, 埇桥区4人, 灵璧2人, 萧县1人, 承担着全市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集体“三资”管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统计、农村财务审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繁重工作, 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人手少、工作量大的矛盾异常突出, 导致基层农经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常力不从心, 造成很多农村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矛盾纠纷处理不到位、农民权益维护不到位,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4 工作经费缺乏

农经机构承担繁重的工作, 需要相应经费作保障。目前, 宿州市基层农经机构工作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 办公及专项业务经费几乎没有, 开展农经各项工作需要经费时要专门请示上级领导或单独打报告, 有时能够解决, 有时不能解决。经费的缺乏给基层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被动局面, 特别是土地确权、流转服务、纠纷仲裁、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受到很大制约。调研中, 一些基层农经人员反映,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他们纸张不敢买、网络不敢用、空调不敢开, 工作经费能省则省, 不够的时候只能自掏腰包先行垫付, 满腹委屈却又无可奈何。

2.5 部分领导对农经工作不够重视

调研发现, 宿州市一些基层领导对农经工作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存在“重生产力轻生产关系”的思想倾向, 认为农经工作是“虚”的, 费力不讨好, 既不能创造税收, 又不能增加GDP, 抓与不抓, 与自己的政绩业绩考核关系不大, 没有实质性绩效, 这种认识导致农经工作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工作逐渐“边缘化”。集中表现为:筹划全局工作时, 农经工作放不到应有位置;确立目标任务时, 农经工作常被忽略;人员力量调配时, 农经人员较多被抽调其他岗位或兼职其他工作。

2.6 农经队伍活力不足

一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宿州市42名基层专职农经人员中, 35岁以下2人, 占总人数4.8%, 50岁以上13人, 占总人数31.0%, 其他人员主要集中在40~50岁, 人员老化严重, 亟需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专业素质偏低。农经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 但目前我市专职农经人员中, 学历层次偏低, 只有15人具有专业技术中级职称, 有的还不是农经系列职称, 再加上近年来由于业务培训工作弱化和一些熟悉农村工作的老同志、业务骨干先后离开农经战线, 导致基层农经队伍专业素质整体偏低, 业务能力不强, 难以适应农经工作新形势。三是经济待遇差。我市专职农经人员多数属事业编制, 事业人员收入主要与职称挂钩, 中级职称需要考试, 有一定难度, 很多农经人员因工作繁忙及年龄偏大等原因, 考试不能通过, 职称晋升迟迟无法解决, 加之基层农经体系本身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 造成基层农经人员收入普遍偏低, 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 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基层农经体系建设事关重大, 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开展, 更关系到党在农村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落实, 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 宿州市基层农经体系已跟不上农经事业发展需要, 问题频出, 困扰重重, 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一是从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角度看, 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 抓紧研究制定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为落实中央有关精神, 我市应尽早把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二是从工作开展的角度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 农经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更高要求, 基层农经体系肩负的责任更大, 承担的任务更重, 而要完成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 需要健全的农经机构、充足的工作经费和一支富有活力、熟悉农村政策法规、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专职农经队伍, 但目前我市基层农经体系机构“残缺”、缺钱少人的现实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经工作的发展需要, 造成很多工作无法开展或开展困难。

4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农经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农经工作在“四化”同步、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对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涉及机构、编制、经费、项目等, 给予倾斜支持, 及时研究解决;在工作布局、力量配备和项目安排上, 统筹农经重点工作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 创造有利于农经职能履行的工作手段和环境;切实加强对农经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 注意总结交流农经体系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 通过表扬先进、典型引路、工作带动、协同推动等促进农经体系建设良性发展;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方式, 加大农经工作宣传力度, 营造支持农经体系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4.2 加快乡镇农经机构改革进程

建议对已经单独设置的乡镇农经机构予以保留 (埇桥区, 28个) , 对已经合并的 (泗县, 17个) , 加挂农经机构牌子, 明确农经工作专人专司, 对未设置农经机构的乡镇, 要尽快恢复办事机构, 配备工作人员。在健全机构的基础上, 建议将乡镇农经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上收县区农委, 实行“条块结合, 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保证县乡农经业务衔接顺畅。

4.3 明确农经机构的归属问题

按照国发[2006]30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的要求和“职权法定和权责一致”的原则, 结合宿州市实际, 建议将基层农经机构列入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序列, 县区设农委副科级农经局, 乡镇设股级农经站, 赋予其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职能, 切实解决农经机构职权不符和职能弱化问题。

4.4 落实工作经费

将开展基层农经工作必要的业务工作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培训经费等列入每年县、乡财政预算, 按时足额拨发, 确保农经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人员安心留守岗位。同时, 建议参照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标准, 结合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建设, 采取中央和省市县配套投入的办法, 安排农经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多安排农经工作项目, 落实经费, 农经专项工作争取全部纳入项目, 强化项目经费对农经工作的支撑。

4.5 强化农经队伍建设

一是配足专职农经人员, 落实编制, 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一批大专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经队伍中来, 保证县区农经机构平均有5~10人、乡镇有3~5人专职从事农经工作, 如果招考工作进展不顺, 可在村组干部、企事业单位、乡镇相关部门中选聘懂政策、熟业务、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年轻人员加入农经队伍;二是高度重视农经人员培训工作,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拓展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载体, 建立长效机制, 逐步提高农经人员业务素质, 使之掌握农经应知基本知识和应会基本技能, 具有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的本领;三是建立奖惩机制, 通过开展农经工作争先创优等多种形式, 加强对农经人员的考核评比, 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 人人头上有指标”, 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特别优秀的党委政府应予以提拔重用, 连续两年考核评比为末位者则给予降级使用或进入待岗培训, 不断增强农经人员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感。

摘要: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 宿州市基层农经体系已远跟不上农经事业发展的需要, 问题频出, 困扰重重, 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宿州市,基层,农经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 2015 (03) :43-44.

8.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八

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指党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的观念、手段、途径等方面,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开放透明多样化的客观变化,通过变革与创新,使党的执政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当今市场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情况下,党的执政方式必须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党的执政方式与先进性、纯洁性紧密相连。在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保持机关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1500份、开展集中会谈与个别访谈等方式就此课题进行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现状分析

近年来,上海市级机关党员干部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考验,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展现了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意识不断增强,但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精神支柱。党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海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比较领先,大多数的机关党员干部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理念和超前的发展眼光。近年来,面对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与先发矛盾的交织堆叠,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上海的发展速度从全国领先到全国垫底,大部分党员干部忧患意识、危机感较强,认为“创新转型”形势紧迫,任务艰巨。但有45.7%的受访者认为“事业心与责任感不强,工作上得过且过”是市级机关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同志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等“四个减少依赖”转型发展的思路领会不深、观望等待,缺少敢于探索的精神;有的执行力不强,贯彻落实不够雷厉风行,缺乏承担重点工作特别是突击性任务的能力等。

(二)民主执政意识有所强化,但脱离群众的问题仍较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体现。调查显示,69.5%的受访者认为“应把群众放在心上,切实为群众谋福利”;63%的受访者认为机关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存在依“法”不行政、规范不办事的现象;58.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对群众引领力不够”。主要表现为:有的党员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和衙门作风作怪,用命令的方式对待群众,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在群众中造成严重影响;有的党员干部不主动深入基层,习惯于在机关里写文章,在大楼里想办法,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需求久拖不决,严重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三)机关党员越来越年轻化、学历越来越高,但现代化的执政意识和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执政方式现代化离不开机关党员执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现代化的执政意识和能力是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随着一大批70后、80后大学生进入市级机关,党员队伍日益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和创新转型攻坚任务,机关的很多行政方式、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发展要求。一些党员干部国际视野不宽,不善于研究经济、科技、城市管理、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缺乏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一些党员干部满足于干好一般性的业务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具体事务,对前沿性问题及社会发展大势缺乏关注,不善于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和对推动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设性意见;有些同志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熟悉,直到出了事才知工作不到位。调研发现,近50%的受访者日均读书时间不足半小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学习“没有计划”,属于有兴趣的就看、闲了随便翻翻、急用时学点儿皮毛的状态,只有20.1%的受访者“因工作需要而学习”。

(四)执政作风相对务实,但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等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流失严重。执政作风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取向、处事态度和工作方法的总和。良好的执政作风既是执政党党风的外在表现,也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机关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上海市级机关把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放在改进机关作风上,通过开展“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四个确保’”、“转变作风‘四服务’、落实责任‘四评议’”等主题实践活动,对推动机关作风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调研发现,受访者对市级机关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状况比较认可,而对保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的自我认同率很低。53.5%的受访者认为“机关党员最缺乏的优良品质”是“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党员享乐主义倾向明显,缺乏事业上的奋斗激情;一些单位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关键部门、重要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同时,调研发现,党员干部求真不够。一些党员是非观念薄弱,奉行好人主义,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正气讲和气;部分党员思想盲从,言行不一。

(五)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逐步提升,但治党不严、对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监督的现象仍较普遍。执政方式现代化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也对始终保持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市级机关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按照走前头的要求,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了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但治党不严问题同样存在。有些支部活动不正常,组织生活时有时无,政治性、思想性不强;理论武装工作入耳入心入脑有待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有些支部书记行政、党务“一肩挑”意识不强,存在行政工作代替党务工作的问题;有些党组织对党员宽容放纵,有问题不指出,有过错不批评,只栽花不挑刺,影响了党组织的纯洁性。

二、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制约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原因分析

(一)“亚忠诚”现象是影响机关党员队伍思想纯洁的根本原因。忠诚于理想信念和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机关党员思想纯洁的根本要求。调查显示,42.5%的受访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20年的发展持不容乐观或很不乐观的态度,并且越是从事党的工作、越是党龄长的同志越是持谨慎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较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感的冲击。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亚忠诚”现象:一些党员口头上叫得响,心底认同不深;顺境中表现忠诚,逆境中牢骚满腹;大是大非面前尚能守住底线,小事小节方面缺乏严格要求;要求别人忠诚,自己不率先垂范。这种模糊认识使思想纯洁打了折扣。

(二)群众观念薄弱是导致执政方式现代化理念难以落实和作风不纯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些党员干部代替人民作主,一些党员干部却忽视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格局中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些党员干部习惯用权力集中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对普通群众生活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这些都使得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在一些机关党员身上变成了一种口号,使群众感到“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

(三)“网络执政能力”不强是面临虚拟世界冲击而缺乏主流价值引导的主要挑战。新媒体的发展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客观环境。党政机关对传统媒体的掌控能力较强,对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较弱。党员干部面对网上舆论或迷惑不解,或以讹传讹,缺乏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引导措施。不少年轻党员习惯于运用网络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但如何使更多的党员运用在线交流平台和网上论坛,收集社情民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已成为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四)缺乏组织归属感是影响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础性问题。党的组织优势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对某个组织来讲,组织对其成员的影响力来自于人们对方向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天然诉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功利主义、等价交换原则激活了我们的一些世俗文化传统,机关党员对党组织的精神和物质依附日益减低,宗旨意识、奉献精神等受到不小冲击。特别是机关年轻党员干部,不少人在高校入党时,只是想在考公务员时多一个砝码;选择当公务员时,看中的是职业稳定与福利保障;进入机关后,面临着购买商品房或租房的压力,感到党组织难以给予实质性帮助。当他们感到烦恼时,只有2.3%和14.7%的党员选择向“党工团组织”和“领导或同事”诉说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同时,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说教式的教育难以引起共鸣。由于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导致其对党内事务参与度较低,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加强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机关政治文化建设,把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上。机关政治文化是机关党员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加强机关政治文化建设,要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增强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落实到执政活动中;加强平等交流式、实践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改进干部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教育引导党员在执政理念上,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立场融入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之中;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直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检验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群众、贴近基层,深化结对帮扶、结对共建等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继续开展基层评议机关作风,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用,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积极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着力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小小气象员》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