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2024-09-08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共13篇)

1.《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一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纪律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判断、新遵循。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秩序的构建和维护需要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作为网信系统的党员干部职工,肩负着管网治网的艰巨任务,更应将“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从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辨清真伪,坚守底线,也才能主动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战线上的老兵,读罢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中直党建》刊发的文章,更增强了坚守政治规矩来治网管网的坚强决心。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互联网社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48.8%,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在这种状态下,互联网一方面重塑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逐渐显现出其复杂性、危害性。在新常态下,需要全国网信系统的党员干部职工时刻绷紧政治责任这根弦,做到任何时候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网络正确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理性传播健康有益的言论,广泛传播文明向上的典型,时刻让网络世界遍布正能量,变得更加风清气朗。

只有具备了 “过硬的思想”,才能始终不迷失行动方向。要做到网络上的风清气朗,必须先保证网信干部自身的风清气正。正像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所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网信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准则》《条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网信工作实际,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自觉践行,确保落到实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政治规矩是“高压线”,同时又是“保护线”,只有学深学透,才能保证不违规、不触线,才是对干部的最好保护。

坚持把政治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核心问题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具体地体现在依法管网治网的一切工作和行动中。一则,要深入学习领会《准则》《条例》精神,做政治上的“清醒人”。工作中增强政治意识、“看齐”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听党中央的话、向党中央看齐。二则,要自觉践行《准则》《条例》精神,做行动上的“引领者”。正像鲁炜所讲,各级要针对网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搞好自查,对号入座,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机制,给权力多上几把“锁”。要通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推动形成党心为民、民心向党、党心民心交融共鸣的生动局面;三则,要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做管理上的“引路人”。各级网信系统党风廉政主管部门要履行好主体责任,督促各级干部职工严格落实《中央网信办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十不准”》要求,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让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广大网信干部才能坚守底线、依法治网,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2.《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二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敬畏和恐惧自然。这时人类对自然环境还没有造成威胁, 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威胁, 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如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且越来越严重。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 由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 再到自动化时代, 生产力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随之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而且种类不断增多, 范围不断扩大, 程度不断加深, 危害不断加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酸雨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光化学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 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作用而产生的, 其实质是人的素质低下造成的。因此, 环境问题呼唤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向学生讲清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旅游发展呼唤素质教育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古老而又新兴的活动。在古代, 旅游活动仅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 主要为事务性出游, 出游的距离较短, 范围较小。这时的旅游活动没有给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环境造成多大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世界局势日益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 使世界各地的距离逐渐“缩短”。现代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呈现出了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和旅游目的的娱乐化特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主体的大众化和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使素质较低的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数量迅速增加, 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旅游者不良的消费行为可能会使旅游开发者为了眼前经济利益, 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滥捕滥杀珍禽异兽, 滥伐滥挖林木草皮, 造成生态系统失衡。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 在旅游区内攀折花木、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古迹、随地吐痰等, 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直接破坏;一些游客乱扔果皮、乱丢垃圾, 污染旅游区环境;一些游客无视旅游区纪律和规则, 甚至打架闹事, 造成对旅游区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等。因此, 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的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在学校教育中, 要教育学生参加旅游活动时, 做合格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者。

三、资源浪费呼唤素质教育

社会不断发展, 人口不断增长, 人类生存空间和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生产生活所需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生产活动对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如生产中对土地、水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浪费;生活中对水资源、对用电、对粮食的浪费等。造成各种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 有些是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 如对部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高, 对部分资源的开采、冶炼技术不到位等;有些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强造成的, 如平时不注意节约资源。因此, 学校教育特别在地理教学中, 要注意对学生的节约意识的教育, 培养学生平时注重节约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形成崇尚节约, 反对浪费, 以节约为荣, 以浪费为耻的思想。同时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廉洁从政呼唤素质教育

腐败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是当今社会最恶劣的现象之一。当今的腐败是指领导者滥用职权, 为个人、家庭和小团体谋取利益的行为。它的危害是巨大的, 使公平竞争受到扭曲, 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法律实施受到破坏, 政权稳定受到威胁, 人的灵魂产生蜕变, 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权稳定, 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决策者, 要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长大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计得失、淡泊名利, 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是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五、和谐社会呼唤素质教育

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 也是人类前进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去向。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 当今社会还存在着缺乏民主、法治不够健全;公平正义得不到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友爱;生活缺乏幸福感;国际国内形势不容乐观, 恐怖分子活动频繁, 局部地区社会秩序不够安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人与自然未能和谐相处等诸多现实问题。认真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当前公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因此, 学校教育应对学生进行和谐思想教育, 教育每一个学生要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这样, 和谐社会不再是人们的追求和梦想, 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现实。

总之, 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离不开教育。提高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永恒的主题, 素质教育的征程是漫长而永无止境的。因此, 素质教育永远在路上。

摘要: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进程中, 当今社会还存在着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综合素质偏低, 不能够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要。因此, 学校教育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永恒的主题, 素质教育永远在路上。

3.梦想永远在路上 篇三

1933年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黑人贫民窟。二战期间,芝加哥经济萧条,黑帮林立,街上每天都有流氓在斗殴和抢劫。他厌恶这一切,经常呆坐着,看天空上往返穿梭的飞机。他想知道,这些飞机飞向何处,外面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吗?

他问父亲,我为什么不能飞?父亲说,你没有翅膀。他很沮丧。父亲又说,孩子,只要有梦想,你也能飞。

最初的改变缘于一架钢琴。一天,他和小伙伴闯进了一家军械库玩。鬼使神差般,他走进一间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钢琴将他的视线牢牢牵引。他走了过去,缓缓坐下,手指轻轻触摸那些琴键。那一刻,他热血沸腾。“我的心从此寻找到了一生的方向,那就是音乐。”那年,他1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

二战后,他随父亲搬迁到西雅图市,也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由于小号吹得非常出色,他逐步赢得了和爵士乐高手同台演出的机会,继而又实现了另一个突破——全美巡演。那年,他20岁,他的梦想是唱响整个欧美。

当美国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时,他继续“迁徙”,来到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除了演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作曲、配乐样样都令他兴趣盎然。那年,他3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

再次回到美国,他开始进军好莱坞。凭着惊人的创作力,他迅速成长为好莱坞争抢的配乐大师,先后八次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那年,他4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大师。

或许是过多地透支了健康,41岁那年,他得了动脉瘤。医生建议他做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率很低,但要活下来,必须冒险去做。所幸,他挺过了这一关。不幸的是,由于手术后颅骨镶嵌着钢夹,他再也不能登台演奏了。人们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但他没有,反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一项新的工作中。他为一个黑人男孩制作专辑,结果男孩的唱片畅销全球,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唱片,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天王巨星的迈克尔·杰克逊……他邀请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紫色》,大胆启用了一个毫不知名的黑人女演员,这个演员叫奥普拉·温弗瑞,后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那年,他50岁,他的梦想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此后,他在演艺圈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他曾汇聚全球百名当红歌星,演绎歌曲《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被称为20世纪最有意义的歌曲,共赢得5亿美元善款,全部用作非洲赈灾基金。从这首歌开始,他坚持身体力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慈善事业上。那时他60岁,他的梦想是慈善。

2008年,他与季羡林、何振梁、李安等人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顾问,前后多次来到北京,忙碌了好一阵子。奥运结束后,记者问他,北京奥运会哪一点令你印象最为深刻?他脱口而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代表了他现在的梦想。此时,他已年过70。

他叫昆西·琼斯,被誉为西方现代音乐史上的教父。有人问他,早已功成名就,为何不停下脚步?他说,因为我的梦想永远在路上。

[简评]从古至今,无数的人们都在编织着梦想。在黑夜,梦想是时暗时明的火光,带给人们忽远忽近的希望。它漂浮在想象和期待之中,是人们心中孜孜不倦的追求。昆西·琼斯从幼年起就在心田种下了梦想。他的梦想是建立在执著、汗水、努力与泪水之上的,他用他的梦想,书写下了生命的辉煌。我相信,昆西·琼斯的追梦过程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启迪。

4.观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四

10月17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央视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视播出。在片中,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播出反腐纪录片,不是偶然,第一集刚一播出便实力圈粉。与其说它映衬了当今反腐的宏大背景,毋宁说契合了民众的反腐热望。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群体观看《人心向背》也会有不同的观感。可以说,《人心向背》的热播,早已超越了传播学范畴,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人心向背》之所以热播,在于它“干货”足、看点多,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一一呈现。比如,周本顺曾烧香拜佛求心安,还为死去的宠物龟抄经文。都说一些高级官员大搞迷信,这一细节便为官员迷信提供了注脚。无独有偶,另一落马官员李春城也被指“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不信马列信鬼神,是信仰的坍塌,信念的空心化,不可不警惕。

《人心向背》之所以热播,还在于它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更揭示了制度反腐的内在逻辑。一个个大老虎落马,面对摄像头忏悔不已,甚至流下眼泪,如果只是展示其丑态,而不挖掘他们落马的诱因,剖析他们沉沦的路径,不扎紧制度的篱笆,那么警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弱化为人们的饭口谈资而已。

在《人心向背》中,相关部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在讲述监督执纪故事的同时,也触及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更进行了一些制度性思考。比如,借专家之口重温历史周期律,靠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再比如,白恩培现身说法,一旦“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连法律的红线也触摸了”,就会滑入深渊,身败名裂。

关注《人心向背》,听大老虎们的“警句”,更要关注“警句”背后的教训。李春城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正因为如此,才需谨慎走好每一步。周本顺称他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感觉莫大悲哀。从痛恨贪官到变为贪官,这种戏剧性的角色转换,的确值得深思。白恩培则称“没想到老了老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要求,这又是多少贪腐官员的共同选择。

5.《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五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通过深入剖析反面典型违法违纪的原因,来警示他人引以为戒,使广大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个人收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大概是很多人看完《永远在路上》后最直接的感受。尤其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的那几句话,“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头破血流;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体鳞伤;收受别人的书画字画,将政治生命化为灰烬;收受别人的钱财和贵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经济犯罪的万丈深渊。”多么深刻的领悟,可惜晚了。很多官员落马,不但牵扯了一个地方的官场体系,还牵连了自己的家人,说白了,都是由于自己的贪欲,把“同志”和家人,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正如很多落马官员所提到的,一开始只是接受礼品礼物,再后来只接受“好友”的钱财,再后来就来者不拒,直到麻木不仁,不当回事。一个官员从违纪到违法,如果不接受群众的监督和纪律的约束,就随着欲望的膨胀开始肆无忌惮。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起初都是好党员好干部,都是兢兢业业干事的好同志,否则,不可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就是因为所谓“大环境的影响”,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扭曲了三观。原北京市委副书记吕锡文在交代问题时谈到,在西城区当领导干部时,“别人说我土,说就说去吧”,但随着职务的提升和权利的变化,开始在乎自己的穿着打扮,在乎别人对自己外在的评价,忘记了内在修养的提升,最终迷失在了权钱交易的“圈子”中。

老虎苍蝇一个都不放过。建议所有的党员干部都看看《永远在路上》,尤其是那些还把违纪违规还看做“小问题”,认为天高皇帝远的,存侥幸心理者,赶快收手,否则,他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CCTV在XX年春节,曾出过一个专题片《家风是什么》,苏荣说,他当时就不敢看,为什么不敢看?因为从他的“大家庭”到“小家庭”,到处充斥着权钱交易的歪风邪气,整个风气都被他带坏了,最后这些人都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处。

谁也不希望今天还认真干事的好同志,明天就是阶下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在党员干部的底线意识和自律意识,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保护。如果从源头上解决了违纪问题,把诟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也就给整个队伍的纯洁性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个人收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

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开宗明义地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这段出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一五年新年贺词中的话,以自信而坚定的态度,展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斩恶除奸的正义情怀,也温暖了现实中因贪腐频发而蒙上阴霾的亿万民心。

回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虎拍蝇”之路,确实如此。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管官阶多高,都必查无疑,***、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位高权重,也不能例外。一些处长、镇长乃至村支书、村主任,如单笔受贿5000万元的某居委会主任于凡、村民拉起横幅庆祝其落马的某村党委书记刘大伟,全被恢恢大网收起。只要存在贪腐行为,就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不管其有多么霸道嚣张,不论其贪腐方式有多么“无法无天”,如“天津的停车场都成他们家的了”的“武爷”武长顺,公然为自己修建“王府”、敢于高调贪腐的**,都被反腐利剑斩于马下。一些自以为贪腐行为隐蔽无痕的贪腐官员,如自以为无事,“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的周本顺,如极有“创意”的“把那个茅台酒就倒在矿泉水瓶里边”的张建津,也都没有逃脱党纪国法的追究和制裁。

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就是不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窝案,还是表面上仅仅暴露了些许私德问题的个案,都严查不怠。这其中,有聂春玉在山西吕梁大肆买官卖官,成为山西“塌方式腐败”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仅吕梁就有5名地厅级干部、83名县处级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其中,也有先前因“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被“双开”,继而因涉嫌受贿被移送司法机关的雷政富。

反腐肃贪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十八大以来,中纪委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次次震撼出击,不断刷新人们对党中央反腐决心的认识高度。军队是反腐禁区、退休即进“保险箱”、“刑不上大夫”、巡视只是一阵风……一个个所谓官场“潜规则”,被“踩着不变的步伐”的反腐行动一一打破。

这是一场关系人心向背的斗争。而人心向背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我们唯有胜利,别无选择。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遏止“隐形腐败”、重点整治“微腐败”,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到既治标又治本,看住关键少数,这些反腐理念都最终指向那个庄严的承诺“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个人收看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体会

“看后心情特别激动,感到特别震撼。”中央党校党建部叶子鹏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从片中能鲜明感受到,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之所以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河南省开封市纪委常委康青选告诉记者,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一定要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专题片的播出恰逢其时,这是讲好反腐故事的精品佳作,是歌唱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的好声音!”湖南省湘西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龙山县委书记周云观看专题片后说。

“当看到***等一批腐败分子的认罪与忏悔之态时,心中顿时想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安徽省霍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陈明龙说。

在浙江省遂昌县纪委,17日晚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全体纪检干部正认真收看《永远在路上》,大家边看边交流体会。遂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付勇斐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专题片中的案例鲜活深刻,既有剖析和忏悔,也有深入的点评分析,这既警示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广大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17日晚,福建省长汀县新桥镇党委委员早早就守在办公室的电视机旁,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专题片。新桥镇党委书记韦萍说:“白恩培、周本顺等人突破纪律底线,丧失党员信仰,成为‘阶下囚’,警示意义极强。作为乡镇党委负责人,我将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只有算明白人心向背的政治账,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也只有算明白人心向背的政治账,才能凝聚起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叶子鹏告诉记者,他已迫不及待要看第二集了。

“认真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生时期就要以片中事例为警示,崇廉拒腐,坚定信念,增长知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绽放自己的青春色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清华大学首届苏世民学者赵闯看完专题片后写下这段话,并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分享他的触动。

6.《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六

我市各级党员干部收看了专题片,不少人表示“深感震撼”“深受启发”“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观众看完专题片后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增强了。

“严惩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

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作波有24年党龄,看完专题片后感到非常震撼,很受教育。他认为,片中几位省部级干部走向违法犯罪的心路历程,对他们来说是沉痛的忏悔录,而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是生动的警示录。将“人心向背”作为专题片的第一集,张作波也感触很深,他说:“腐败伤害最深的是民心,严惩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专题片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严惩腐败的决心,它给我的启发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仅要教育从严、制度从严,更要执纪从严、惩治从严。”

专题片中播放了白恩培的忏悔:“鬼迷心窍,昏了头……理想信念丢失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连法律的红线也触摸了……”

这段话让洪山区天兴乡党委书记董祖恩感受颇深。有29年党龄的董祖恩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最不能丢失的,信念没有了,当然就会“鬼迷心窍”。

“对每个党员来说,严以修身也是永恒的话题”

专题片对工作和生活带来哪些启发?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一些党员干部也谈了自己的体会。

东西湖区纪委的纪检监察干部张大军今年40岁,2004年入党,他认为,加强党性修养很重要,但很多人慢慢就忘记了,如果不绷紧党性修养这根弦,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就容易被忽视,“其实很多党员干部的违法犯罪是可以避免的,我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在工作中要落实好抓早抓小”。

武昌区档案局干部王莉有21年党龄,一些落马的高官谈修身时对别人讲得多,对自己讲得少,实际上是思想根子出了问题,“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首先要做到一以贯之地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对照党章反省自己的言行”。

董祖恩说:“我们在基层直接面对的就是老百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对党员干部来说,从严治党和严以修身都是永恒的话题。我作为一个基层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为老百姓多做实事,还要带头示范、以身作则,为其他党员作榜样。”

“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对党的信心增强了”

一些普通群众看完专题片后也有不少感触。

68岁的退休干部刘映梅感慨地说,这么大的贪官都被打下来了,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坚决反腐的决心,“我虽然不是党员,但作为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希望我们的党永远风清气正,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我们期望反腐更彻底,只有从严治党,彻底惩治腐败,我们的党才有希望”。

专题片中有一组数据引起观众的共鸣:“2015年,国家统计局在22个省区市开展了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1.5%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而2012年这个数字是75%。”

7.《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七

时政新闻注重在“活”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负责时政新闻的记者, 田凤娇始终做伊春市政府主要领导日常活动的报道, 并负责伊春市重大典型、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报道。她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角, 善于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文件、会议等“硬”新闻做“软”。多年来, 在跟随市领导调研时, 田凤娇并不是单纯就领导讲话而撰写新闻稿件, 而是用记者敏锐的观察力, 在随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中发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包括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工作指导, 如何与广大基层百姓面对面交流, 千方百计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等, 并紧密结合当前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 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思考, 每一篇报道都能准确发出市领导的声音, 具有指导全市工作的重要作用。比如, 在《伊春日报》2012年5月28日发表的一篇伊春市长高环深入到金山屯区视察棚改和旅游名镇建设时的一篇稿件, 标题是《争做速度的领跑者标杆的创造者》, 用最简洁的语言, 深刻表达出本次领导调研的目的, 就是要让全市各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棚改工程中争先恐后地争做速度的领跑者标杆的创造者, 将这“头字号”民生工程做好做实, 将市长想要向全市发出的声音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提炼概括, 取得了现代传播的预期效果。

深度报道注重在“深”字上下功夫。如何写好深度报道, 不仅需要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大量素材, 还要求记者始终走进一线、走进火热的生活、走进改革的生动实践中, 与采访对象同食同宿, 亲身体验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滴事迹, 才能使稿件清新朴实、生动鲜活、有血有肉有深度。多年来, 田凤娇就是这样始终奋战在新闻采访第一线, 并一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采写了大量有深度、有内涵的深度报道, 为人民群众传达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尤其是她所撰写的大量记者观察稿件, 在全市相继引起强烈反响, 并有多篇稿件获得伊春市好新闻奖。特别是在2013年8月份伊春市抗洪抢险工作中, 田凤娇深入嘉荫县、南岔区、带岭区、乌马河区等抗洪抢险一线, 采写了10余篇抗洪一线新闻报道, 并通过多次深入抗洪一线与抢险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细致地采访交流, 了解到在本次抗洪抢险中科学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周的采写, 成功撰写了《科学的力量———由科学抗洪抢险引发的思考》具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 并荣获当年伊春市好新闻二等奖。在2013年她所撰写的《“伊春森林猪”有了“身份证”》这篇新闻稿件, 就是她通过一次会议中挖掘到的新闻线索。伊春森林猪曾一度在伊春市走红, 但由于该市生猪养殖量剧增, 产品销售成为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 伊春市畜牧兽医局引进物联网技术全程可追溯系统, 通过与传统合作社进行有效对接, 打开了伊春森林猪销售出口, 以销供养, 做大做强养猪产业。她紧抓这一新鲜事物, 写下了一篇消息《“伊春森林猪”有了“身份证”》, 随后, 又辗转我市多个林业局多个林场养猪基地、深入多家森林猪全程可追溯专营店, 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采访, 采写了一篇题为《伊春森林猪全程可追溯》的记者观察, 该篇报道荣获为2013年度伊春市好新闻一等奖。

8.永远在路上 篇八

一位哲人说道:“一趟长途旅行,意味着奇遇,巧合,不寻常的机缘,意外的收获,陌生而新鲜的人和景物。总之,意味着种种打破生活常规的偶然性和可能性。所以,谁不是怀着朦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动踏上旅程的?”

人记事起我们就已经身在这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按上一个目的。我们扒在车窗边,小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蓄无不可观,无不使我们感到新奇。童年的时光已经开始了,我们奔跑在走向青年的旅途中。

不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对前途充满幻想,我们开始拥有理想和目标。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尚途优美。我们在心里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善良”、“真理”等等。童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我们已经走上了奔向中年的旅途中。

这时,我们不免感到,时光消逝得如此之快。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在这趟特快的“人生”列车上转瞬即逝。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街道、房屋、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时光已逝,但列车还在前行,我们依然在路上。

年龄愈大,感到光阴流逝愈快,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剩余的时光。我们开始陪孩子读书,陪父母消遣。我们不舍昼夜,辛勤劳作,为了有生之年能够有所斩获。能够让后来人比我们幸福,让老年人能够安度天伦之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从未停止过。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们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从我们身边流过的东西,不是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一步步走向暮年,走向整个人生旅途的终点——死亡。

回头望,早已不见了来时的路。但我们依然在路上,震荡向已知的终点。既然已知终点,我们何不放开怀抱去拥抱旅途的美丽风景,就像儿时一样,没有目的,只为旅程的美好。

人生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因为它的没有目的性,我们将永远在路上,享受旅程的美好。

9.《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九

观后的心得体会

连日来,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收看10月25日央视播出的《永远在路上》的节目,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坚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10月25日央视播出的《永远在路上》观后的心得体会

10月17日到25日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为确保我局党员观看全覆盖,不遗漏,10月21日,伊州区审计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在会议室通过远程教育平台集中收看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

专题片共八集,每集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专题片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向百姓传达中央反腐败的勇气和决心。我局党员干部在观看完专题片后召开了座谈会,领导班子带头发言畅谈心得体会。大家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反腐力度逐年加大,不管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只要触犯了廉政的底线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看完专题片后心情特别激动,也感到特别震撼,党员干部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在座谈会上,大家积极发言,纷纷认为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腐倡廉才能使党的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在座谈中大家充分结合审计工作谈心得谈体会,审计干部李长春说“身处监督岗位,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履行好岗位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展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的又一力作”、“看后感觉特别震撼”,10月17日至25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市纪委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收看,不少干部观看过后心情激动,并在纪检监察微信平台上留言为片子点赞。

据了解,《永远在路上》一开播,市纪委就向全市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部门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党支部学习会,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心得体会。经统计,全市169个地区部门单位的40000多名党员干部观看了该片。

观看过后,广大党员干部一致反映专题片中的案例剖析深入鲜活,对广大党员干部起到了深刻的警醒作用,同时彰显了我们党在反腐问题上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发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廉洁履职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10月25日央视播出的《永远在路上》观后的心得体会

近日,岳麓区党员干部开启了一个特殊的“追剧模式”,10月17日至25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连日来,岳麓区各级党组织通过“三个一”,即组织一场集中收看、开展一次观后座谈、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在全区党员干部中掀起了收看《永远在路上》专题片的热潮。专题片播出以来,全区各单位组织集中收看50余场,开展座谈会30余次,观看的范围覆盖全区所有党组织。

岳麓区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周骥认真观看了全部8集《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他说:“这部片子不仅是一次反腐败的成果展示,更是党中央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的宣示。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深感责任之重大,我们要当好党的纪律的捍卫者、干部作风的鞭策者、群众利益的守护者,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观沙岭街道则将收看《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起来。10月19日下午,岳麓区观沙岭街道纪工委组织街道全体机关干部和各村(社区)负责人开展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上集体观看了《永远在路上》第一集,街道纪工委书记还对全街作风建设进行了通报和讲评。该街道的一名老党员表示:“大家坐在一起看感觉氛围更浓了,震慑更强了!片中几个落网‘大老虎’同时亮相,现身说法,对我们来说就是敲响思想的警钟,一定要引以为戒,保持廉洁务实的作风。”

岳麓区洋湖街道山塘社区书记吴建新则感叹:“每一集我都看了,其中印象最深、最有感悟的是第6集《拍蝇惩贪》。山塘社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事关群众利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容忽视,作为社区干部一定要加强警醒、规范自身,坚决杜绝’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的发生。”

10月25日央视播出的《永远在路上》观后的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我深刻感受到反腐倡廉关乎人心向背,必须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列举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与成果,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力度有目共睹。党中央把管党治党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专题片中让腐败分子作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屏幕上,讲述其被腐蚀和堕落的真实故事,本身就是生动的反腐败教育,值得全党深入学习,引以为戒,敲响腐败的警钟。腐败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离普通党员到底有多远,这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问题,都可以在专题片中找到线索,甚至获得灵魂深处的震撼。

落马后首度出镜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顾了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的人曾经兢兢业业追求理想,但最终走向了堕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如何走向危亡之渐,或许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个人境遇乃至思想上的相似的危险之处。这就是生动的警示,这种让人浑身颤抖的警示是最好的学习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落马高官们不约而同谈到了外界的物质诱惑,以及家人、子女在其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也提到了很多颇有市场的思想观念。

人情世故也好,人生不同阶段的困惑也罢,这些乍看起来不起眼的诱因,很多党员干部都会遇到,甚至不可避免,但绝不是腐败堕落的理由,本质上都是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为个人打算的贪欲占了上风。把这些细节展示出来,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看到,腐败并不只是通报里言简意赅的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围的隐患,更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保持极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线。通过认真观看,从中感受违纪人员的反思痛悟,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领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状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严守党纪国法的红线,坚持不忘初心,和全党同志一起,让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纪录片首集便火力全开,直接曝光落马官员的贪腐猛料。堕落方式虽各有不同,但理想信念缺失无疑是他们滑向贪腐深渊的重要推手。白恩培禁不住个人私欲,最终落入豪宅名车的物质诱惑陷阱中;周本顺由于放纵对子女的溺爱,“从小就痛恨贪官”的他最后却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李春城重干事而轻廉洁,“大节不亏”的侥幸心理让其丧失了对腐败的警觉性,使其因贪腐草草收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当理想败给现实,即使干再多事,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也只会越走越偏,成为党和人民所不齿的反面教材。

10.《永远在路上》观后感心得 篇十

梦新长征

近日,通过观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受到了洗礼。该片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

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反腐惩恶、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从而赢得党心民心的高压态势和坚

定决心。

看完纪录片后我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方面,节目还原了40多个典型案例,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多个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在镜头前现身说法,更多腐败细节随之曝光,思想

滑坡的忏悔发人深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政权的繁荣昌盛来自于执政者的清正廉明;清廉政治的最好榜样,来自于执政者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不仅仅代表着

个人的形象,而且关系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上行下效,上为之、下效之”,“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我想一个官员,应该时刻反思静思,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念、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保护自己的最好的武器便是刚正不阿的内心,对于黑暗对于贪婪的拒绝。若你说了不,整个国家都会帮助你,若你点了头,那么无论你有多么聪明狡诈,法网恢恢疏而不

漏,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让你接受应有的制裁。我想这就是第一集中习近平用“人心向背”这四个字,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这个大问题的最好答案。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意思是说治理天下,最危险的就是表

面上看起来平静无忧,实际上却深藏隐患,如果不赶紧加以治理,将会无法收拾。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

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现在有很多的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公务员,做大官,耀门楣,衣食无忧。可是却忘记了为官者最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官员为人民的公仆,就算没有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至少也应该做得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意识,试图把自己这一辈子都和政府挂在一起,吃一辈子软饭不以为耻反

以为荣。我想这部纪录片也给人一个警示,若是没有一腔报国热血,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就不要走上这条道路。这条道路上布满了太多的诱惑,这条道路很容易误入歧途,你若是没有坚定的决心,等待你的未来绝对不会是光明灿烂的。对于已经身居高位者如何才能持身公正?也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善禁

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为官者人在走上坡路时应该时刻谨记弯下身子,放低姿态,不要只体会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万丈,忘记了登高易跌落的重重危机。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越要看清楚自己的方向。“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这是古训;不忘初心,不改本性,为官者才能滋润官场,畅快人生。“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我们都

应该在不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还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国家的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从加强作风建设着手,轻车简从外出视察、不搞节日迎来送往、厉行勤俭节约等系列举措,环

环相扣、态度坚决、效果突显。“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抓落实。带动了绝大部分党员干部都能坚持对照“八项规定”,查找问题,真抓实改,让群众看到了实效。国家 的机器运转从来都是高效的,国家的力量从来都是强大的。一旦有人做出损害中国公民利益的事情,国家的力量会毫不犹豫的向他亮剑,利刃出鞘,没有人能逃过国家武装的力量。这让我一个普通的中

国百姓感到非常有安全感,我们的国家始终在用尽全力的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上缴给国家的每一分税款国家都尽其可能的返还到我们身上,为了国家稳定,为了百姓安康,为了经

济发展,为了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的国家在尽自己一切努力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尽管反腐只是一个小小的一角,但我却通过这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力量。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 的党始终维护人民最基本的利益这一点都没错。在反腐行动中,我们党所表现出的果断、坚决、高效、有勇有谋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气魄。

人民才是执政的根本。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提高对腐败危害的警觉,时刻不放松信念坚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始终保以典型案例为鉴,自觉把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放在首位,坚守理想和信念,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和全党同志一起,让党的作风建设永远

11.王利芬:永远“在路上” 篇十一

王利芬是一个非常“爽利”的人,从理性的外表到颇具金属质感的声音,无一不在向人传递着一个信息:有话直说。她在央视的同事至今仍记得这个著名的学历和身高均创第一的“双高”博士,“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连她自己都说,在《新闻调查》工作时,她“只顾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像个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不过如果你就此将她的“爽利直接”理解成“无知莽撞”,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王利芬活得特别明白,颇能举重若轻,透过复杂现象直击问题本质。

创建精英平台优米网

有人曾说,精英文化对平民也是一种排斥,精英们往往自己拳打脚踢好不容易步入了上流社会的大门,然后随手就把门关上,将平民挡在身后,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样作为精英,王利芬却想通过优米网搭建一个平台,让日渐僵化的精英可以和最鲜活的年轻人对接。

2010年3月17日,王利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几乎同时在她的博客、微博和开心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已辞去央视公职,创,办优米网”。那晚,她和年轻的同事们在SOHO现代城占地约19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守候着优米网上线的那一刻。这不是她第一次创建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了,但是心情仍然那么激动。事实证明,激动是理所当然的,3月18日上午10点,暴涨的浏览量致使优米网宽带不够,视频无法播放。这样一个没有大张旗鼓做过广告的年轻网络平台,上线第一天的点击量竟然达到了60万次,一举冲到世界排名600多位。

谈到“优米网”,已经人到中年的王利芬脸上会洋溢着孩子一般的幸福,尽管她为这个新生儿交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学费。2009年4月,《赢在中国》和《对话》的成功证明了王利芬在电视节目公司化运作上已臻成熟,她希望能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发展,完全脱离熟悉的电视业。王利芬的理由很简单:“我特别不想过那种一眼就看到底的生活。我宁可在一条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条已知的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过日子。我都已经人到中年了,在央视混着也不坏,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主宰自己的命运”是王利芬人生的主题曲,在这个时候,这首曲子在她心里演奏得尤其慷慨激昂。她从一次和传媒大学后辈的谈话中获得了灵感,“因为我有多年的电视人的经验,一个传媒大学毕业的学生特别想和我聊半个小时,还愿意付50块钱来交换。”后来两人真的进行网络视频聊天。王利芬想,自己可以做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不用跑来跑去就能在网络上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设想,但是这个想法刚刚上线两个星期,就被王利芬自己掐死了。因为她发现,用户根本不愿意付费。“比如你跟我聊了半个小时,我觉得没有什么收益,这个时候你的时间也花了,可是我不愿意付钱。这样大量的产品无法定价,或者定价之后无法实施。”后来王利芬经过调研发现,网友不是排斥这种沟通模式,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来对话。于是她找对着力点,最终成立了现在的优米网。

赢在央视

王利芬此前在央视的“创业”经历为她创建优米网做足了铺垫。

王利芬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是从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到《对话》的制片人。从单纯的记者到统领整个节目风格气质的制片人,这样的主动转型需要智慧与勇气。

实际上,在1999年,刚刚生完孩子的王利芬第一次向领导提出,要转到经济频道担当正在筹备的栏目《对话》的制片人时,她的要求当即遭到了拒绝,因为她没有制片人的经验。“人生的春天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由别人带来的”,于是她找到当时的副台长,表示非去经济频道不可。在她的坚持下,上级同意了她的想法。

于是,从节目嘉宾的选择、邀请,到现场的置景、灯光、机位,再到拉拉杂杂的节目预算,王利芬一一从头做起。节目初创时,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主持人,王利芬干脆自己披挂上阵。录完节目后她还要审片,第一次就因为劳累过度发烧38度多。第二次是上午打吊针,下午录制节目。她硬是这样咬牙撑过了《对话》最艰难的初创阶段。

在做了3年的《对话》,和中国顶尖的企业家、经济学家深入交流之后,王利芬决定到美国去开阔视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会觉得很了不起。但只要你出去了,再回头看,需要提升的空间非常大。”经过一年多的访问学习,到2005年秋天王利芬回国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制作一档全新创业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

在《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在路上》中,王利芬写下了这样的歌词“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这样的节目形态,王利芬就硬靠着3张A4纸的策划书和一张嘴,一遍遍地去说服央视的编委会。为了自尊的生存,为了自我的证明,在节目终于确定立项后,她发动了所有之前在央视结识的企业家,马云、柳传志点头充当节目评委,IDG高级副总裁熊晓鸽拿出1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给《赢在中国》……从节目立项到播出,王利芬和她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不靠央视,没拿电视台一分钱,而且每年还向电视台支付1000万元的广告费,伴随着节目播出后带来的轰动效应,2006年,王利芬当选为影响中国管理的十大女性之一。

从《新闻调查》到《赢在中国》,在央视的两次创业转型,激情一直是王利芬的原动力。“永远都不要让自己感觉安逸。因为当你安逸时,你的能力就在退化。”于是2009年11月,王利芬终于成为了一名创业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银杏树

“总有一种体内沉睡的东西,被它一点点掀动;总有一种内心隐隐的渴望,被它勾起;它让你总不能苟且,不能将就,不能不去像小草那样,寻找破土的力量。”

王利芬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年轻的朋友们讲述了“一棵银杏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激励她一路走到今天的“原动力”。

早在考大学前两年,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读北大。1982年高考过后,她的目标没有实现,去了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她要读北大的初衷,她开始自学中文。大二那年,王利芬随着大学生夏令营来到北京。当看到梦想中的北京大学时,王利芬首先看到的不是未名湖,不是博雅塔,而是阳光下摇曳的银杏树。“当我站在这样一个可以触摸的梦想面前时,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访客,一种说不出的委屈,竟然让我流下泪来。”于是,几经辗转,甚至放弃武汉大学安稳的执教工作,1991年,王利芬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她终于能和梦中的银杏树朝夕相处了。

北大还是见证王利芬爱情的地方,她在进入校园的第一年就认识了自己的先生,共同的价值观让他们相互吸引,两个充满事业心的人,也在相互激励着对方前进。从1991年相识到现在,将近20年的光阴,王利芬每一步心智成长的历程,都被身边的爱人看在眼中。“我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婚姻是漫长的,并不是像现在很多人想的,早早嫁出去就胜利了,相互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王利芬的女儿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我经常告诉老师,我女儿就是不会做作业,不会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一定要把作业做完了?做不完拉倒。”不仅如此,她还不断地向女儿学习,了解她关注的潮流趋势,“我的手机终端全是我女儿下载的,游戏软件都是她弄的。两个人要是没有孩子,你就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你不知道社会上发生着什么新鲜事物,孩子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

这就是王利芬,永远思无定式,永远保持好奇,永远将自己定位为“年轻人”,她身上的自信和活力如此真实而清新,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永远在主宰命运的选择,即便我的命运被别人主宰过,我也要把它扳回来,重新做主。”

《淑媛》对话王利芬

永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淑媛》:有没有人说你是很强悍的女人,没有女人味?

王利芬:我明白你的意思,其实我在这里特别想借你的口说一下,我跟所有女人说,永远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尤其不要在乎男人的评价。当一个女人被男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或者被社会的评价牵着鼻子走时,她一定一事无成。因为别人的评价是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此时此地的,他很可能只根据一两件事就对你下结论。实际上只有你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几斤几两。

女人味这东西不是大众话题,你不能嫁给很多人,只要一个人认为你有女人味就够了。我年轻时很多男孩子也说我没有女人味,我说我又不嫁给你,你管得着吗?这不是你该关心的范围,有女人味跟你也没关系。

《淑媛》:现在很多年轻人被婚恋问题困扰,你怎么看大龄剩女这个群体?

王利芬:婚姻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单身真的这么不正常吗?你要问自己:我需要婚姻吗?我没有婚姻就不快乐吗?我的每次快乐是婚姻带来的吗?为什么女性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因为她们非常容易感性、情绪化,这就不能对自己有长期理智的考虑,她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喜欢不喜欢都是短期的,可是人的一生是很长的,你太短期的话就容易变成一片叶子,飘来飘去,最终会发现一无所获。

《淑媛》:那么对于现在很多电视台推出的相亲节目,你怎么看?

王利芬:我特别不喜欢《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我觉得一个男的站在那里,所有女的等着挑,这是非常恶心的形式,很伤人自尊。我觉得什么事情伤害到我的自尊,如果跟一个人接触我的心理成本极高,我就不想跟他接触,没必要如此浪费自己的精力和心力。

《淑媛》:如果有一天你的事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必须要求人,你怎么做?

12.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 篇十二

一部电视专题片受到全社会关注,甚至引发进一步问题调查,这在近年来并不多见。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这部专题片的播出,再次敲响反腐警钟,也让民众看到执政党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决心。

诸多落马官员出镜,或流下悔恨的泪水,或剖析自己思想滑坡的轨迹,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一课。

“错不在官场,错不在商场,错在自己。”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说。

“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亘古不变的。”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说。

“我家‘于姐’成了江西权钱交易的代名词,家教上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十二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说。

“我自己腐败了,但是我十分期盼中央能够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说。

这样的同期声比任何反腐败政治教育都要来得直接和有冲击力。

据悉,为拍摄这部8集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了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10余个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

很多腐败细节也随之曝光,比如白恩培的妻子让别人为她花1500万元人民币买手镯,周本顺的保姆司机两年工资上百万,周本顺的超标豪宅、高尔夫球下的交易一一在镜头前呈现。还有为规避“八项规定”到企业隐蔽高档餐厅用餐、用矿泉水瓶装茅台、吃1米长鳄鱼尾的做法,让民众在感慨这些奢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时,也会不由反思:人吃三顿饭,只睡一张床,要那么多超标的享受做什么

专题片对腐败的构成过程揭示得更为深刻。山西官场的塌方式腐败背后是上行下效,为了买官索贿受贿,买官后再加倍索回的恶性循环;苏荣在担任省委书记的前两站并未有大的问题,但在最后一站江西却开始了权力变现的疯狂……腐败长此以往损害的是政治生态,而修复政治生态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反腐永远在路上不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长期任务。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既是一次反腐败的成果展示,也是执政党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的宣示。它再次重申:不管是谁,不管哪个级别,不管以哪种形式,只要腐败了就会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

13.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十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总书记强调,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昭示了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恒心,为巩固和扩大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永久“扎根”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牢固。只有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才能打通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役。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尾阶段,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展开之际,总书记再次发出作风建设的动员令,进一步动员全党从思想上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必将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不歇脚”“不断线”、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治大国者先治吏”“吏治则国治”。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广受赞誉。人们普遍感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狠抓作风建设,立新规、动真格、求实效、防反弹,说到做到、有诺有践、旗帜鲜明、斩钉截铁,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广泛拥戴。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等不靠、立行立改;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等不绕弯子、真刀真枪,真正起到了红红脸、出出汗、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效果。作风方面的各种问题一项一项来抓、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来破,“四风”顽症被涤荡,干群关系融洽回暖,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同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相比较,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领域宽、数量大,与群众贴得更近、联系更直接。因此,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被称为“开在百姓家门口”的活动。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最朴素,也最直接。“民之苦乐,皆系于官之贤否。官贤则民安,否则民之困苦无所底止。”基层单位干部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直接关联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应当说,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恪尽职守、真诚为民的,但确有一些害群之马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危害党的执政之基。“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这是古训,但有的干部将手中的权力当作了个人谋私的工具,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毫无忌惮地公开敛财,群众敢怒不敢言。如去年以来曝光的多起“亿元巨贪”案中,绝大多数居然是市县乃至镇村干部,这些人“靠山吃山”,疯狂蛀蚀公家资产,教训极其深刻。也有的干部满足于当撞钟和尚,得过且过混日子,纯属“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的尸位素餐,群众意见很大。还有的干部在新的考验面前出现“本领恐慌”,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捉襟见肘,老百姓打心眼儿里瞧不上。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这两大问题,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勇于较真、敢于亮剑,让群众的急难愁有人问、有人解,让“四风”及其变种原形毕露、失去空间,让党员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坚定信念、提升能力、增强本领。

习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突出问题导向,就需要红脸出汗,需要洗澡治病,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坚决不走过场。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让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纤毫毕现、无处遁逃,使党员干部从灵魂深处受到洗涤和震撼。干部作风好坏最直接和最终承受者是广大群众,因此,第二批活动更要“开门”进行,让基层群众对干部作风有置喙的机会和权利。

天地悠悠悬秤杆,百姓芸芸秤砣心。严纲纪、正作风是一场大手术,唯有伤筋动骨,才能从根本上激浊扬清。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结尾的斗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变种又会冒出来,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因此,总书记告诫全党: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成风气不在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抓作风要成为我们永恒的课题。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言:“蚜虫吃青草锈吃铁。”吏治败坏、作风不正,会如蚜虫与锈一般蚕食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让“软建设”成为“硬约束”,从根子上改变“生态环境”,铲除歪风邪气滋生的土壤,使作风建设成为党内生活的一种常态、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在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转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群众、为了群众是目的和关键。活动有时限,但文体系统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更多的执行来赢得群众满意度。乡镇文化站的体制机制去年已进一步理顺,如何给基层群众更多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套餐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努力的重要方向。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态度真诚,加强引导,讲究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笔者认为,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扎实开展好第二批教育路线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纠正根深蒂固的拖、懒、散的不良思想,将为民服务的思想植根于党员干部的心中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行政工作中,又要提高领导班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把敢于担当、为民务实落实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转变作风,核心在思想观念。教育实践活动触及思想深处,只有思想观念端正,才能在行动上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在作风上才能有所改进。在转变作风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我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我在企业的发展中应起到什么作用?我应该为企业和职工作些什么…带着这些思考在工作中寻找着工作的方向,通过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使我明确了工作的方向,思想观念有很大转变,现在情楚地认识到工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转变作风,重点在廉洁奉公。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任县委书记期间廉洁奉公,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虽然去世几十年了,仍然是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所以 我认为转变作风,就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充分了解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时刻保持廉洁奉公的情操,作一名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优秀铁路职工。

转变作风,关键在实际行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活动有时限,但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工作中我要牢记党中央号召,深入到一线车间和班组,了解职工对劳动工资方面的心声,宣传国家和上级劳动工资政策,为职工答疑解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职工以愉悦的心情参加生产工作,从而保证运输生产安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铁路企业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是宗旨和信念,务实是职业操守和行动准则,清廉是思想底线,从自身做起,加强作风建设,争当焦裕禄、孔繁森的好党员、好职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近日,支部组织观看了廉政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该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通过观看专题片,使我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细细品之,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和良好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维一宗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时刻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杜绝“冷、横、硬、推”,要真心实意帮助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树立好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迅速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要求上来,狠抓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消防部队“快捷、高效”的工作作风。具体工作中,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时刻将作风建设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严明工作纪律,要爱岗敬业,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将服务意识作为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入地提高服务水平。

上一篇:遇见最美古诗词600字作文下一篇:从法律角度看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