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2024-07-09

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共6篇)

1.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先进教师事迹心得学习心得

最近,学校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了我县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我们来说,触动很多,启发很大。

我们首先要学习他们具有的高尚的师德,他们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牢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训。他们教书育人、爱生如子、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让人感动;学习他们对教育职业的无比热爱,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他们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温暖着学生。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学生是教师的生命,失去了学生我们教师也就变成了一眼枯泉用师爱鼓舞、感化、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我们要学习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处处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情有独钟、孜孜以求,视为自己的生命。他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高尚品德与人格。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可贵的敬业精神与不朽的师魂。

再次我们要学习他们严谨治学的精神。他们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可是多年来他们坚持学习,不断实践,不辍笔耕,不停研究,不断创新,取得骄人的成绩。以勤勉踏实、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攀登教育教学艺术的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很好的引领,为做好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最后我们还要学习他们不甘寂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他们以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他们的事迹看似平凡、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感人至深,令人尊敬,催人奋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像他们那样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高贵品质,做最好的自己。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建设和教育教学本领的练就,争当优秀人民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好更多的栋梁之才。

2.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广河县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 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大门”。近年来, 广河县立足县情实际, 紧紧围绕省州农业发展的总体安排部署, 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 着力培育草食畜牧业, 有效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2012年两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列为全国50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示范县;被省农牧厅列为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和“种养结合示范县”。

(一) 坚持普惠理念, 牢固确立农业基础地位

广河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 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 广河县牢固树立普惠理念, 坚持把农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基础性产业来培育, 从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制定措施, 大力扶持, 真正确立农业基础地位。经过几年的实践, 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旱作农业为基础、以秸秆利用为依托、以草食畜牧业为突破、以能源沼气为辅助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总结起来就是坚持“种养”结合, 努力实现“种足、养多、增收、普惠”目标。

(二) 政府强力推动, 旱作农业实现全覆盖

广河县从2005年开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2014年, 广河县多方筹措资金1070万元, 购买地膜850吨, 争取省州配套地膜700吨, 通过科学谋划, 靠实责任, 抢墒覆膜, 强化服务, 全县共完成覆膜36.11万亩, 占省州任务36万亩的100.3%。经省农牧厅专家实地测产, 广河县全膜玉米自2006年以来平均亩产在830公斤以上, 2014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33.5公斤, 与半膜玉米亩产613.4公斤相比, 亩均增产220.1公斤, 全县增产粮食7.88万吨, 全县旱作农业总增效益2.572亿元, 户均增收6840元, 人均增收1286元。在推广工作措施中, 县上提出“年年都有新突破、年年都有新亮点、年年都有新提高”的要求, 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始终将思想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步开展, 每年组织村社干部现场观摩, 邀请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培训, 广泛宣传讲解双垄沟玉米的技术原理和增产效益, 用事实教育群众, 用典型引导农户, 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知率, 逐步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以接受。二是注重资金投入。从十分紧张的县级财力中想方设法整合资金, 通过向群众补助地膜的方式, 强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014年, 广河县财政整合落实补贴资金1800万元, 争取省州资金900多万元, 共计购置地膜2160吨, 免费发放给群众。通过大力扶持引导, 使群众普遍掌握接受了该技术, 并自发种植全膜玉米。三是注重机械耕作。在推广过程中, 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2014年, 广河县共投放农机具3265台 (套) , 受益群众5500户, 其中拖拉机2433台, 旋耕机械503台, 覆膜机402套,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特别是旋耕机, 每天整地20亩, 有效提高了整地质量和速度, 解放了劳动力, 综合效益显著。四是注重技术服务。实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 承包负责制度, 广河县每年抽调100多名技术人员, 组成70多个技术服务小组, 深入覆膜一线, 开展人对人、面对面、零距离的技术服务。具体做到了严把“五个关口”、坚持“五个统一”的要求。即严把整地、施肥、起垄、覆膜、选种“五个关口”, 坚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施肥水平, 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的“五个统一”要求。五是注重行政推动。推行“三级两线”工作制, 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各延伸一级, 县级干部工作延伸到乡抓样板, 乡镇干部工作延伸到村抓规模, 村社干部工作延伸到点抓落实;行政线确保资金、农资、机具等扶持措施到位, 业务线确保技术指导、地膜发放等田间服务措施到位。六是注重地膜回收。随着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长, 大量的废旧地膜随意堆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卫生, 而且相当一部分旧膜残留在田间不腐烂, 造成土壤板结, 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导致作物减产。为此, 广河县专门筹措资金, 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 在每个村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 每个乡镇设立回收站, 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集中回收, 同时, 积极联系生产企业, 对回收的地膜进行再加工、再利用。2011年以来, 共计投入资金450多万元, 收购废旧地膜4300多吨, 每年回收1000吨以上。2014年, 完成废旧地膜回收1700吨,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基本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三) 推进高产创建, 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随着适宜种植区全覆盖, 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促进增收, 空间已十分有限。为此, 广河县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 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另一方面, 积极探索提高粮食单产的方法, 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工作。在不同区域建立了25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 示范面积38.8万亩。2011年以来, 广河县抢抓被列为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示范县的大好机遇, 通过加大投入、强化服务、提高机械利用、清收废旧地膜等措施, 全面提升了旱作农业耕作种植水平, 增加粮食单产。2014年广河县玉米平均亩产为843.7公斤, 超出农业部650公斤的高产创建指标要求。

(四) 延伸产业链条, 着力培育壮大草食畜牧业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 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 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广河县将草食畜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育的富民产业, 抢抓省上扶持机遇,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2014年广河县秸秆总量达68万吨 (风干重) , 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储备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在思路上, 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 以联户养殖为方向, 以秸秆利用为重点,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 以金融支持为动力, 综合利用玉米秸秆, 有力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立足县情实际, 大力推广“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联户养殖模式, 创出了一条最广大、最普通、最贫困老百姓稳定增收的路子。目前, 广河县牛羊存栏130万只羊单位;建成联户养殖小区 (场) 191个;青贮窖池30万立方米;秸秆利用率达68%;畜牧业产值2.8亿元, 人均养殖业收入1400元。

(五) 发展能源沼气, 努力走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广河县旱作农业的稳定高产, 重点亦得益于丰富的有机肥。据测算, 全县农田亩均施农家肥6吨, 既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又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效益。目前, 广河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20300户, 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初步形成了“旱作农业—玉米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的农牧结合的循环利用模式。

凉州区

近年来, 凉州区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 以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增加效益为目标, 大力挖掘粮食单产潜力, 在保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增加总产, 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全区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54.4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9970元;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82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106.12万亩, 平均亩产656公斤, 粮食总产量69.64万吨, 较上年增加2.12万吨, 人均粮食占有量675公斤。粮食作物中, 玉米68.7万亩, 产量54.5万吨;马铃薯16.1万亩, 折粮产量8万吨;小麦12万亩, 产量5.87万吨。农民人均种粮纯收入达到1464元, 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凉州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农牧、财政、发改、水务、农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全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一项工作, 一项工作一套工作班子”的工作制度, 实行重点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区级技术人员联系片、基层农技人员联系户制度, 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和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考核奖惩, 形成了行政推动、技术支撑、农户受益的有效工作机制, 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

(二) 落实惠农政策, 激发种粮积极性

一是切实抓好惠农政策的落实,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宣传, 做到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二是积极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政策。2014年全区承保玉米40万亩、马铃薯6万亩, 安排保费补贴专项资金821万元, 玉米保险理赔474万元, 马铃薯保险理赔60万元, 较好地化解了粮食生产风险。

(三) 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增产基础

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建设农田防护林、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 夯实农业基础,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08年以来, 凉州区累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87个, 建成高标准农田56.17万亩;共衬砌干、支渠102公里, 斗、农 (井) 渠7958公里, 安装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4887套;配套田间节水面积115.5万亩, 其中渠灌93.1万亩, 管灌8.6万亩, 大田滴灌9.2万亩, 温室滴灌4.7万亩, 节水灌溉体系初步形成, 提高了农田保灌能力, 为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 实施高产创建, 提升生产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以玉米为主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以来, 凉州区累计建立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0个, 实施总面积60万亩, 平均亩产达894公斤, 比全区平均亩产提高130公斤, 累计增产7800万公斤, 新增产值1.56亿元。二是积极开展玉米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点, 以创新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专家指导方式为着力点, 在种植规模、栽培技术、机械研发、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上求突破, 凉州区落实玉米增产模式攻关万亩示范片11个, 面积32万亩, 平均亩产可达950公斤, 比全区平均亩产提高150公斤, 通过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促进了全区粮食大面积增产。

(五)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组织方式。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把攻关工作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建立攻关示范点, 推进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全区培育种植大户180个、种植业合作社283个, 农机合作社39个, 在黄羊镇、韩佐乡等乡镇, 支持种植大户建立500亩以上示范点6个, 新型经营主体在增产模式攻关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监测手段, 对土壤养分、墒情定期监测, 做到适时适墒播种, 适时适量灌水, 提高玉米苗情、土壤水分和配方施肥管理的精准化水平。三是创新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 搭建村级服务平台, 以基地农户为基础, 以合作组织为纽带,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 创新农业服务模式, 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四是创新专家指导方式, 聘请全国知名专家, 为凉州区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号脉把诊, 解决技术瓶颈, 建立了“技术单位领导+区级专家+技术服务小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五位一体”技术服务模式。

(六) 强化技术集成, 提供科技支撑

注重示范引领, 按照“五统一”要求, 整村整组推进, 做到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 累计建成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个, 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一是大力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 2010~2014年累计推广432万亩, 累计增产28.6万吨, 节水3.1亿立方米。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72万亩, 节肥5万吨, 新增粮食产量4万吨。三是在示范点重点推广机械整地、机械起垄覆膜、机械点种、机械收获等技术, 示范片整地、点种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 玉米机收率达到46%。四是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的玉米、马铃薯新品种20多个, 选育出了“吉祥1号”玉米品种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 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五是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减少农药使用量30%, 防治效果提高到90%, 有效控制和减轻了病虫害危害, 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七) 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投入力度

为保证高产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凉州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良种补贴、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 重点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 对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垄膜沟灌玉米每亩补助40元。凉州区财政累计配套补助资金、试验示范经费1190万元。

凉州区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以来, 全面落实粮食补助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农业项目、技术力量, 集成推广综合配套技术, 建立核心高产攻关田, 2008年和2012年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两次创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 亩均产量分别为970.52和1041.3公斤, 是全区粮食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下一步凉州区将依托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试点项目, 在总结玉米高产创建连创全国纪录经验基础上, 突破技术瓶颈, 集成组装成熟生产技术模式, 整合高产创建、高效农田节水等项目, 组合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 开展跟踪服务和指导, 更大规模、更广范围集成推广技术, 探索粮食稳定增产新途径, 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安定区

2014年, 在农业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安定区抢抓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 挖潜力发展特色产业, 强科技提升生产能力, 保持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部门实测, 安定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 总产量突破10亿斤大关, 实现了连续7年增长, 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亮点。

(一) 加大科技创新应用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 坚持良种、良法、良田、良繁、良机有机结合, 大力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技术, 2014年, 安定区旱作农业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6.7万亩, 近80%的粮食作物实现了地膜覆盖种植。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示范片带26个, 综合技术组装集成核心示范点10个, 粮食生产开始由传统种植向旱作高效种植模式转变。地膜玉米亩增产23.7%, 黑色地膜马铃薯种植84.5万亩, 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4.3%, 比露地亩增产22.4%。建成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10万亩, 马铃薯、玉米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区2个12.4万亩, 推进了高产创建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全省最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3.5%。

(二)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安定区以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建设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示范区为目标, 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种植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成为全国最大的县 (区) 级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鲜薯总产达到145.3万吨, 增幅达23.5%。三分之二以上的马铃薯实现外销和加工。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4亿粒, 占全国的36%, 建立原种扩繁基地2.1万亩, 一级种扩繁基地15万亩, 脱毒种薯应用率省内第一。连续8年承办了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举办的全国马铃薯大会 (博览会) 。建成马铃薯产品生产线22条, 加工能力达到37万吨。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的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启动建设, 推动了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三) 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安定区财政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 整合资金4632万元, 集中解决脱毒种薯补贴、地膜补贴、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等粮食生产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完成了9个乡镇和3个区域农技站建设, 在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关键农时季节, 组织农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工作。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旱作农业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国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土地整理等一批项目的实施, 保证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

3.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不辞园丁苦,但求桃李香”是出自一名来自谭家河普通教师之口,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但他的先进事迹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来自东双河的老师的发言,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再次掀起报告会的高潮,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她用自己博大的爱温暖着每一位学生。是呀,我们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的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无悔育人路,真爱献花朵”道出三小老师的从教心声,一个“爱”字,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报告会上,这些优秀教师的发言,始终以“爱”贯穿始终。一个“爱”字,意味着什么呢?“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他们真心的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的真情,换来了家长们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他们是我们楷模,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这十位位教师虽然事迹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爱生如子”的教育信念相同,他们在工作中奉献一片爱,捧出了一颗心,燃烧了一把火,是教师队伍的先进者和引路人。

4.学习先进教师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四

兰中 丁亚平

本学期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局文件精神,深化“向王仁老师学习”主题教育中,我们集体学习了优秀教师王仁的感人事迹,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王仁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听着他的事迹,有数次眼眶湿润,被这位优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所感动。他的光辉形象时刻浮现在眼前,同样是人民教师,他却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那么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感觉自己与王仁老师相比还差甚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学习王仁老师的心得体会:

一. 立足本职,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王仁老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辍学时,是王老师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家访,直到学生上学为止;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 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王仁老师的崇高精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自己必须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通过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到与这些优秀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王仁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这些学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如今,王老师虽然走了,但是他那高尚的师德,以及对教育教学执著的奉献精神,在我们这些教师的心中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他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座航标,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谱写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学习先进教师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孙红京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他的事迹平凡又伟大,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孙老师身上,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教育着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孙教师为榜样,学习他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其次,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孙老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先进教师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上午,我和全体老师一起去村参观了先进事迹陈列室。走进陈列室,我就被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所吸引。陈列室从对党忠诚、淡泊名利、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等十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书记的先进事迹。

印象最深的是书记的日记本,他的日记本有好多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每天发生的事。从曹书记日记本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曹书记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为了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曹书记日记本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曹书记每天非常的忙碌,非常的辛苦,他为了邢柏村的繁荣和富强,曹书记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即使身患绝症仍拼命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从曹书记日记本的字里行间,从平凡中我读懂了曹书记的伟大,从点滴中,我感受到曹书记的高尚。

通过学习曹书记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教育和鼓舞。我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像曹书记一样有志向、有抱负、有情义、有尊严的活着,应该怀揣梦想、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勤俭朴素、乐于奉4 献、奋勇争先的活着。

曹书记就像一面旗帜,在空中迎风飘荡,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学习曹书记,就是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敬业的工作精神,学习他亲民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廉洁的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像曹书记那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守教师职业规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办事,坚决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学习,努力成为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识丰富的老师,争做学生爱戴、家长喜欢、社会满意的老师。

学习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我们学校组织全校教师一起学习了十佳教师先进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老师,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这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们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做为新时代的老师,我觉得应该做到: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本人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一群身有残疾的特殊孩子有的孩子行为控制能力差,经常弄坏东西,乱跑乱叫,所以我们要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注重培养他们的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4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我们的特殊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好坏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的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对社会有用的人。

5.学习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五

xx,是xx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在教育战线工作20年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九进凉山州布拖县麻风康复村,关心帮助村民,并在家庭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捐资7万余元,办起了xx小学,使村里的孩子们接受到了教育,被当地群众誉为好党员、好干部。

李xx,是重庆市某小学一位退休教师,任教28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今年夏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在生死关头,她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组织家人营救出32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关键时刻表现出一位优秀党员、人民教师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品德。

xx小学的一名党员教师,任教14年来他爱岗敬业、好学上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年夏天,他在近7公里的浑浊湍急的河流中救出了落水的学生,自己却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他用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认真学习了三位优秀教师的事迹后,感到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共产党员,并且对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都充满了无限的忠诚,对学生都奉献出了无私的爱,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并且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每一次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自己的心灵都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同时也对照先进查找自己各方面的不足。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还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成员,我要在每时每刻都以较高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营造教师研究的氛围,带领教师共同钻研业务,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

学习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王xx校长的感人事迹。他的典型事迹和高尚师德,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使我对“爱与责任”有了更一步的认识。爱事业如爱生命,他的事迹鼓舞着大家,也激励大家,我们要像他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王校长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下面谈谈学习优秀王xx校长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本质,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王校长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王校长坚持朴素的工作作风,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他自强不息,在右手患书写神经痉挛病症不能写字的情况下,坚持左手练字,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自如地用左手写字,并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手使用计算机。就是在患病已经难以站立、脸上的皮疹已经让他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他还是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王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做出了表率,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他站在时代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

2、以王校长为榜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面对的学生特殊,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一颗“慈母之心”,循循善诱,对学生要耐心细致的去做,去为这些学生服务。

总之,我要以优秀教师王xx为榜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更新观念,努力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得工作,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今天上午听了优秀教师刘彩文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她那一心只为教育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也是一名教师,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钻研和甘做人梯。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端正态度

要想让课堂有亮点,一要端正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能不能上一堂好课,能不能让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次要的,个人的教学能力再强,水平再高,缺少一个端正的教学态度,课堂也是很难出彩的。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枉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练好基本功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当别人在与家人聊天,朋友聚会,吃喝娱乐,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还在为写一篇论文而冥思苦想。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的心愿。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最后,我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热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6.先进教师事迹心得体会 篇六

“你看, 这泵房里有40多个蒸汽阀门, 以前都是开到最大, 现在, 我们把阀门开度调到能保持装置生产的最低水平, 半年就能为企业节省近200万元成本!”5月5日, 在吉林石化染料厂苯酚车间, 化工三班班长、公司劳模刘玉, 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了他最新的节能创效小成果。“最轻不过麻袋毛, 蔚为精神力千钧。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可是几代吉化人留下的‘传家宝’!”刘玉说。

提到麻袋毛, 得从吉化第一代优秀工人于德泉说起。1952年, 吉化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 到处捡废旧零件, 为装这些破铜烂铁, 他甚至用捡来的木板头钉了个仓库, 支上一张床, 住到了里面。日复一日地捡, 年复一年地修, 几年下来, 他回收废铁80吨, 修复各种部件1600多件, 补好麻袋5000余条, 不能再缝补的便铡成麻刀用于和泥, 累计积攒麻袋毛2000余公斤……吉化的“麻袋毛精神”, 就在这个大名鼎鼎的“于老仓库”里形成了雏形。

进一步将“麻袋毛精神”发扬光大的, 是劳模李云山。1977年, 李云山被吉化染料厂分配到麻袋库工作。看到这里麻袋堆积如山, 李云山带领库里的“娘子军”业余时间忙开了, 不出3年, 就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 落地料24吨, 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 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 李云山光荣出席全国物质战线劳模会, 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从此, “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化工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的丁占茹, 是吉化“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1988年末, 丁占茹发现, 车间里装过原料的废旧塑料袋里沾存着残余染料。“粒米成箩, 滴水成河, 这点点滴滴的染料积攒起来, 就是一笔财富啊!”丁占茹决定带领身边工友回收塑料袋里的残存染料, 结果6年下来, 总计回收染料6416公斤, 价值73.8万元。

“麻袋毛精神, 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吉化人‘勤俭创业, 艰苦奋斗, 爱厂如家, 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 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告诉记者, 1990年5月,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报道《“麻袋毛精神”的连锁反应……》, 从此, “麻袋毛精神”随着“全国学吉化”活动名扬四海, 成为吉化人奉献给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了更多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

时光荏苒, 跨入21世纪后, 很多人认为“麻袋毛”精神早就过时了, 但在吉林石化, 一批新劳模又接过了“麻袋毛”精神的接力棒。

就说刘玉吧——2008年的一个夏夜, 值零点班的刘玉, 凌晨4点多到装置区巡检, 偶然发现几十个物料桶内剩有余料。“这桶里装的是进口己二胺, 一吨要5万多块钱呢, 如果把这些‘挂壁’料收集起来, 再用到生产上, 也是一种节约呀!”下班后, 刘玉戴着防毒面具, 把这些物料桶挨个翻倒干净, 忙活了近两个小时, 回收己二胺160公斤, 价值1万元。闻讯, 车间工友纷纷效仿, 如今该车间每年可回收价值5万余元的己二胺。

不只这, 刘玉还像于德泉一样, 四处收集废旧小零件, 喷嘴、螺丝、阀门、过滤器……这些收集来的“宝贝”现在都存放在“刘玉工作室”内5个2米多高的大铁柜里, 被大家称为“百宝箱”。“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 关键时候, 没它设备也转不起来。装置24小时生产, 停工一天就得损失240多万。每遇突发情况, 刘玉的‘宝贝’就能发挥大作用了!”

和刘玉一样, 吉林石化2012年度劳动模范黄柏峰, 也是“麻袋毛精神”的新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工人技师, 为尽可能降本增效, 他主动参与了多项技术改造, 他提出的“将装置单线运行时的过剩凝液回收至闭式回收装置”的建议, 实施后有效降低了装置综合能耗, 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在工厂2013年降本增效劳动竞赛中, 他率领班组成员累计创效775.6万元。

“2013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 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 ‘麻袋毛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也具有恒久的传承价值。作为一名工人, 在岗位上, 就绝不能浪费企业的一滴水、一度电、一滴原料!”黄柏峰说。

在一批批劳模的辐射带动作用下, 在吉林石化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四种精神”再提炼、再学习活动的推动下, 员工们“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小举措、小创意, 随处可见, 厂区内遍布“万宝库”、“百宝箱”, 一张纸, 一块抹布都成了金贵的东西。吉林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保洁员饶红, 利用休息时间自制了几十把铁耙子, 每把成本才几元钱, 比市场上71块钱一把的耙子还结实耐用。一年多时间, 仅该物业公司员工自制和改造的绿化保洁工具就有5万余件, 节约价值30多万元。

“麻袋毛精神”激发的不仅仅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意志, 更催发了吉化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管理思维。如今, “麻袋毛精神”已经被精细化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项工艺操作。

克难求进勇创新, “矛盾乐”精神永放光

今年五一前夕, 吉林石化特等劳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李永翔,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提起他, 吉林石化员工无不竖起大拇指:“他可是我们公司当代‘矛盾乐’精神的杰出代表!”

“矛盾乐精神”, 由全国劳模、原吉化建设公司管道加工班班长李国才创造。这个名字, 上点儿岁数的国人都耳熟能详——他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 震动全国!那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 苏联撕毁合同, 撤走专家,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李国才率领班组迎难而上, 自力更生大搞发明创造,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成功完成189项技术革新, 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乐观进取、勇于探索、求实创新、敢于突破”的榜样。《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 李国才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

全国劳模侯德武, 也是吉化“矛盾乐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刻苦钻研生产技术, 带领班组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设备, 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 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 在20世纪70年代被授予“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称号, 曾14次见到毛主席。

斗转星移, “矛盾乐”精神被一批批劳模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又孕育出一代代新劳模。20世纪90年代, 吉化化肥厂从日本引进了7台溶液泵, 可还没用一年, 就基本全趴窝了, 停车一次, 便造成十几万元损失。“有矛就有盾。是人造的, 就不信修不了!”厂里“革新大腕”张贞泉, 在设备旁蹲了大半年, 终于妙手回春, 医好了这批洋设备。十几年来, 张贞泉以破解生产难题为乐, 先后完成革新项目30多项, 成为吉化涌现出的又一位全国劳模。

“以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为核心的‘矛盾乐精神’, 是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石油精神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进入21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矛盾乐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后, 在吉化更加枝繁叶茂。”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不错,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吉林石化公司到处闪烁着各级劳模革新创造、敢于突破的智慧异彩: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 潜心研究丁苯橡胶生产装置, 实施小改小革200多项, 创效近千万元;“状元360”超级钳工大赛冠军高彦峰, 凭借一身过硬技能, 屡屡向“问题设备”叫板, 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22项, 为企业创效940万元, 在2010年当选全国劳模, 2013年, 他还作为优秀劳模代表, 在全国庆“五一”大会上向我国亿万职工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议……

劳模是吉化精神的孵化器, 反过来, 吉化精神又成为劳模的催生剂。“你不压倒困难, 困难就压倒你”, 说这话的, 是吉林石化电石厂分析车间80后女将张澜澜。两年前, 电石厂为抢占新型醇醚产品市场, 需进口一台分析仪, 国外专家要求至少提供该产品50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 供分析仪器建立基础数据模型。但当时电石厂根本无法生产出50种浓度的产品, 怎么办?张澜澜废寝忘食琢磨, 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将厂里现有两个型号的产品按不同比例混合, 配制出不同浓度样品!经过反复试验, 她迅速拿出了50组标准样品, 外国专家简直不敢相信, 大赞她是“了不起的分析专家”。

“其实, 张澜澜在学校学的根本不是化工分析, 可她硬是靠刻苦自学, 考取了公司分析‘状元’, 从‘门外汉’变成了‘领军人’, 一次又一次成功应对挑战, 不仅被公司评为劳模, 2012年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友们告诉记者, 去年, 张澜澜又带领班组历经4个多月摸爬滚打,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分析标准, 为优化氯磺化聚乙烯产品的工艺提供了可靠数据, 仅此一项便节约创效近600万元。这套分析方法还被写进了最新的国家标准, 一举填补了行业空白。

继张澜澜之后, 吉林石化“矛盾乐”精神的新传人、建修公司钳工李永翔, 今年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校毕业的李永翔, 二十年如一日, 学技术精益求精、解难题如醉如痴。2009年, 炼油厂一台美国进口设备出现故障, 厂商派人来修了好几天, 也不好使。李永翔主动请缨, 带领班组人员挑灯夜战, 一天三餐吃在工厂, 经过半个多月奋战, 到底把这个“洋玩意儿”给制服了。

熟悉李永翔的人都知道, 他有很多泛黄的, 带着油渍的小本子, 上面记满了他准备攻克的技术难题。2010年7月17日, 他记下这样一句话:“设备不转, 再昂贵也是废铁。”原来, 那段时间, 公司一套进口压缩机组发生故障, 李永翔跟着了魔似的, 一有时间就蹲在这台机器旁, 拆检、测量、计算, 愣是找出了28个故障点。接着, 他又带领班组用1个月时间, 对机组进行了“开膛手术”……参加工作以来, 李永翔组织技术攻关70余项, 提合理化建议100余条, 完成进口设备关键部件国产化改造20余项, 为企业创效1000余万元。

“今年是吉化开工60周年,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对吉化的老前辈们说, 我们会带着对企业的无限热爱, 全身心投入到吉林石化新一轮建设大潮中, 用我们的知识、智慧和激情, 续写新时代的‘矛盾乐’精神, 让它永放光芒!”李永翔说。

为国为民敢担当, “背山”精神耀神州

4月28日, 曾蝉联吉林石化公司4届劳模称号的张殿波, 一大早就开始围着乙烯厂的脱碳九塔和五塔苦思冥想。“这两个塔每天产生很多热量, 白白排进大气浪费掉, 怎样才能回收利用?我琢磨了一年, 已提交了相关改造方案, 现在我还要再考虑一下实施细节……”作为吉林石化“背山精神”的传承人, 张殿波语气坚定:“节能减排, 国之所需、时代所唤, 脱碳两塔的环保改造就是再难, 我也得想办法攻下来!”

“背山精神”, 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发展和延伸。秉持这一精神, 一代代吉化人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牢记责任, 埋头苦干, 谱写出一曲曲令人肃然起敬的产业工人之歌。

“背山精神”最早源起于吉化第一位全国劳模王亚洲。1948年, 吉林石化的前身——吉林化工厂, 在一片废墟上破土动工, 面对没有搬运工具、没有吊装设备等种种难题, 电石车间工人王亚洲, 向党组织立下铿锵誓言:“天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掉!就是头拱地、累弯腰, 也要把厂建起来, 为党争气、为国争光!”没有运料的平车, 王亚洲就带领工友自己造;没有变压器油, 他们先用豆油来代替……靠着这种精神, 他们成功建设出新中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 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电石、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 为国家解了“化工产品极缺”的燃眉之急。

吉化化肥厂厂长、全国劳模王芝牛, 将“背山精神”进一步“定型”。1966年, 化工部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 闻讯, 许多人直摇头:“设备能力不足, 不可能完成!”王芝牛斩钉截铁:“我们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 可我们不背, 国家就更难。咱绝不能让国家作难, 就是头拱地, 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为此, 王芝牛身先士卒, 带领全厂职工“革命加拼命”, 1966年11月6日, 化肥厂攻破日产千吨合成氨的大关, 当年提前7天完成了增产任务。

进入九十年代, 国企改革轰轰烈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化集体企业北方公司工会主席李贺, 为“背山精神”注入了新内涵——他背的是一座为民解难、扶贫帮困、维护稳定的大山。为帮助下岗困难职工安居乐业, 李贺带领机关党员干部从拆迁的旧房上扒下15万块旧砖瓦, 并“化缘”来万余吨水泥, 让27户无房职工住上了新平房。接着, 他又筹措资金120万元、征用土地2157平方米建房, 使63户困难职工住上了“扶贫楼”。他还先后扶持下岗职工建立再就业基地8个, 帮助70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被人们动情地称为“扶贫主席”。

21世纪以来, 吉林石化进入新的科学发展阶段, 又一批劳模传承“背山”精神, 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2003年, 该公司建设第二套10.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翟高岭, 带领同伴夜以继日战斗在现场, 45天没脱衣服睡过囫囵觉, 鞋跟都磨没了, 脚上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 仅用8个月时间就圆满完工, 创造出丙烯腈建设史上的奇迹;7年后, 第三套丙烯腈装置试车, 翟高岭再次率工友勇除“拦路虎”, 使这套曾被公认为不可能顺利开车的装置, 一次开车成功, 令吉林石化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

2009年, 吉林石化炼油厂面临一个巨大挑战——按国家要求, 2010年起, 所有汽油出厂将执行国Ⅲ标准, 但当时该厂根本不具备这个生产条件。身为分析车间的技术大拿, 公司劳模于建红, 废寝忘食地采样、试验, 找出了最佳调合方案, 使工厂提前产出了国Ⅲ汽油。2010年, 该厂千万吨炼油改扩建项目六套主装置及配套项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 然而, 新装置开车期间产生的7000吨不合格污油, 成了一个棘手难题, 如处理不当, 将导致全厂停工。于建红主动请缨, 一天之内就找出了最佳回炼办法, 终使全部污油在调合合格后出厂。于建红被评为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

“千难万难, 决不让工厂作难!”化肥厂丁辛醇装置, 是吉林石化的主要生产装置, 有一次, 其300A单元要更换催化剂, 可足有70多立方米的老催化剂因粘连板结, 坚如磐石。见状, 劳模丛强带领工友, 用钢钎砸、用铁镐刨, 在漫天粉尘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 直到胳膊肿胀, 发如白雪, 双眼充血, 才及时搬掉了这块“绊脚石”。丁辛醇装置600A单元缩合反应器的设计收率是94.5%, 可实际收率只有93.8%。“差7‰也不行, 头拱地也要消灭它!”丛强带领班组成员一点点调试, 半年内积累工艺数据3600多个, 终于摸索出了最佳控制点, 使收率提高到96.8%, 竟超过了设计值, 每年因此多创效益20余万元。几年来, 丛强带领班组积极攻关, 累计为企业增创效益1000余万元, 其所在班组, 不仅被中油命名为“丛强班”, 并获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

“在国家需要时, 在企业需要时, 总有劳模挺身而出, 用实际行动诠释那种敢于担当的背山精神, 受此熏陶, 我有幸成长为班组里又一位劳模”, 1979年出生的赵成浩, 如今已接过丛强的接力棒, 成为“丛强班”班长。技校毕业的赵成浩, 曾被选送到齐鲁石化实习, 实习5个月, 他连附近的泰山景区都没去过, 却写下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 后来, 他还在职考取了北大本科。立足于理论与技术水平的精进, 赵成浩参与完成了多个技改项目, 并为保障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屡立战功。一次, 蒸馏单元蒸汽调节阀突然关闭, 系统压力剧烈波动, 赵成浩临危不惧, 指挥若定, 从容避免了装置停车。还有一次, 装置联锁突然报警, 丙烯流量急剧下降, 他在第一时间找到症结, 果断处置, 再显英雄本色。迄今为止, 他累计避免各类生产事故18起, 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同样因深受“背山精神”影响, 乙烯厂的张殿波, 一步步成长为市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优秀共产党员。“问题来了, 大家都看我, 我只能看墙”, 张殿波不乏幽默地告诉记者, 仅2012年以来, 他就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83项。“他还积极攻关, 使乙烯装置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降低成本6000万元”, 厂技术员公茂松对记者说:“厂里曾调查谁是最敬业的人, 大家异口同声:张殿波!他每天早来晚走, 节假日也不叫自来, 无论工作态度, 亦或工作能力, 都让我们打心眼里佩服, 他这种精神, 现在把我们也都给‘传染’了……”

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但作为吉化最珍贵的历史财富之一, 在一代代劳模的自觉传承下, “背山精神”非但没有变, 还被不断发扬光大, 鼓舞、感染着更多员工奋勇向前。有了这种精神支撑, 有了这样一群敢于“背山”的员工, 吉林石化“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的梦想, 定会实现。

敢为人先勇攻坚, “登天”精神克万难

“这是我刚整理好的苯酚丙酮装置副产物α-甲基苯乙烯的产品质量改造方案, 实际应用后, 可使产品达到美国ASTM质量标准, 每年为企业增加500~1000万元利润。”4月29日, 在吉林石化研究院, 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程延华, 向记者介绍了他新近完成的科研项目。就在日前, 程延华以10663张的总得票数, 荣获吉林石化公司“登天精神”红旗手荣誉称号。

“登天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林石化的浓缩和实践, 是60年来吉化几代科研人员“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写照。

1950年, 我国急需一种特殊硅橡胶材料用于飞机维修维护。吉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 带领实验组自己动手造设备, 争分夺秒搞科研, 克服重重困难, 不到半年时间, 就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 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 也开启了吉化人的登天梦想。

为实现这个梦想, 吉化女工程师桂纯, 一生没有结婚成家, 把所有时间与精力, 都用在了科研上。20世纪60年代, 我国航天事业急需“201”产品, 桂纯整天吃住在车间, 不舍昼夜地和同事们完成了几十项技术改造, 仅用半个月, 就生产出神奇的“201”。70年代, 这位化工系统劳模标兵, 又和大家闯过了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一道道难关, 按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另一尖端产品“741”, 再度填补了我国化工领域的空白, 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报嘉奖。

“国家需要这种产品, 我们就必须做出来!”1963年, 国家急需火箭推进器的氧化剂“910”、“901”, 和桂纯一样, 凭借“登天精神”, 从没接触过这两种产品的吉化工程师白凤春、张志成等人, 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和试验。当时工艺条件简陋, 而这两种产品又腐蚀性强, 烧皮肤、伤呼吸道, 白凤春等人不畏险阻, 跨越道道难关, 从小试, 到中试, 再到实现工业化生产, 终于不辱使命, 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把镜头切换到21世纪, 蔡小平博士和他的团队, 用“宁可黑发变白发, 也要让白丝变黑丝”的无悔奉献, 将“登天精神”再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为研究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所需的碳纤维产品, 蔡小平吃住在试验室, 每天只在沙发上眯几个小时, 早、晚餐都是饼干和方便面。面对一无技术、二无装备的困境, 他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制作设备, 经过数以万计的数据演算和开发试验, 终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石化与航空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 怀抱登天精神, 一代代吉化科研人员为我国成为航天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 传承登天精神, 一批批吉化科研精英也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丁苯橡胶是吉林石化的主导产品, 原有转化率只有62%。如能提高到70%, 将使产量增加13%。吉林石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书来, 自我加压, 自觉攻关, 不出两年, 就把这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变成了现实, 为企业年增创效近亿元。随着时代发展, 化工产品环保化已是大势所趋, 陆书来又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型丁苯橡胶的开发, 经过近两年时间、几百次的失败, 他终于带领团队填补了公司自有技术环保型丁苯橡胶1500E的空白, 为公司赢得了巨大市场, 也为下游轮胎企业出口创汇提供了保证。2009年, 陆书来还成功开发出“双峰分布ABS合成技术”, 为公司20万吨/年ABS通用料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床头有个本儿, 拴着笔, 夜里, 为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我不开灯就马上写下来, 字很草, 像天书, 只有我自己认识。第二天一早, 我再将‘天书’翻译过来。”陆书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为实现产、销、研一体化, 他还成了公司第一个全国各地走市场的博士。

“瞧, 这就是我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出的新产品”, 陆书来拿出一袋又黑又亮的东西, 兴奋地对记者说:“通过对通用ABS材料进行改性染色, 客户就能直接用它加工电器塑壳, 从而使我们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出一个战胜对手的筹码。”

据了解, 参加工作23年来, 陆书来已主持完成重点项目11项, 实现工业化6项, 申请专利19项, 授权13项, 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 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当选公司劳模, 并斩获吉林市五一劳动奖章的程延华, 是“登天精神”的又一传承人。2012年, 吉林石化将建设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的龙头项目——开发碳五分离技术的重担, 交给了程延华。“责任如天!”程延华经过疯狂学习, 大胆提出了一条与文献报道不同的技术路线。为尽快开展试验, 装置建设他全程参与, 试漏期间, 他24小时没合眼, 最后竟坐着睡着了。

“实验开起来后, 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让人头疼的是——塔釜液位计不好用!”程延华告诉记者, 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他胰腺炎的老毛病恰好此时又犯了, 他只好背着同事偷偷到医院打针, 偶然间看到输液管中的液滴仿佛连成一串, 他一下来了灵感, “对呀!将液位计串起来!”他立即拔下针头, 跑回单位验证, 这一招果然奏效。

试验过程, 也步步是坎。比如, 炔烃分离试验一般最多耗时3个小时, 而程延华试验到第3天, 分析结果仍不合格。别人都觉得彻底没戏了, 几近崩溃的程延华, 把反复计算过多遍的数据, 又验证了一遍, 选择了“坚持”, 终于在第3天使试验奇迹般合格了!之后, 程延华又率同事经过4500多个小时的各种实验, 终于使自主碳五分离技术综合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上一篇:助理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古代励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