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

2024-09-22

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共8篇)

1.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 篇一

思想政治新课程学习心得体

三、新课标下对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及其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课教学应该有新思维。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说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只有置身于学校素质教育之中,着力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灵魂、人文素养、能力品质,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意见。

(一)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2011版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教材的学习,不是以掌握学科概念为目的,而是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用来提高中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能力、提高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必须强调,这里丝毫没有削弱知识传授的思想,恰好相反,我们认为,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文化熏陶学生,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生们才会拥有一定能力、养成一定素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知识,而是怎样获取知识、怎样对待知识。

在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如下四点基本要求: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我们教师教学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努力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科学思维、学会整理知识,鼓励和培养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树立新型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反思、批判。从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到学习方式,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都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突出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教学活动将情感因素作为优先设置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德育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以知识作为丰富情感、发展能力的支撑,努力实现知识的传承、迁移和发展。

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在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转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学习中、讲授中、讨论中、辩论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对学生宽容、鼓励。加强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三)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完美统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当前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根据课程的需要定量渗透,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穿插现实生活内容,做到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在数量上可以适当,在质量上要精彩,不能脱离教材。

教书是我们的事业,育人是我们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能力,更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大胆实践,努力创设个性化的新课堂;增强责任意识,尽显个人智慧,努力做一名新形势下的中学优秀政治教师

二、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

1.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1、树立新型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反思、批判。从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到学习方式,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都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突出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在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转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学习中、讲授中、讨论中、辩论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对学生宽容、鼓励。加强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它的培养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讲得最好,讲得最精彩的课,而是学生发挥、师生交流和配合最好的一节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不可能是老师教会的,而是他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发展起来的。老师要做的不是给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是为他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创造宽松的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亲和、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把时间和提出质疑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深入、更开阔的空间中去,让学生在新知和旧知、已知和未知之间去探索、去发现。

要达成这个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开展探究合作,组织教学内容。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引进课教学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不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而且激荡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亲朋精神和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但是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探索活动,从中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创新的动机。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关系、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 篇二

从课程的视角看高中政治课堂的学习方式,它应当使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与未来公民素质的形成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使之在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事实上,再神奇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复制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的知识,因此课堂学习的目的不是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1]甚至能够“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1]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愿景,应当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态度的人——通过学习,无论他们将来成为工人、学者或者国家领导者,他们能够具备一个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课程的视角:知识是什么样的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但依然难以在此基础上产生智慧。如何让知识发酵形成智慧,是教育领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原点来认识一下“知识”。

教材为什么要出现这样一些知识,而没有出现那样一些知识?这是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出的困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类似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而不学那个?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价值的讨论,是对知识的“看法”。现代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培养人的内容,是形成学习者理解世界的思维框架。

从课程视角讨论“学什么样的知识”更接近现代知识论对知识的描述。在这一视野下,知识被作为促进学习者理智与精神发展,形成智慧的工具、途径或载体。不是“人”储存“知识”,而是“知识”被用于发展“人”。这一视野下的课堂学习过程,需要以完整而丰富的教学视野,为学习者营造一个“知识”与“人”可以交互运动的场景。学习“知识”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而是要增强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的迁移。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中两位教师的回答来说明这一观点。(见表1)

分析教师A和教师B的回答,我们会发现,B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场景”意识,即他更多地考虑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注重引导学习者用知识说明现实、理解现实一—处理国际事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也包含了实践的、伦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国家之间关系变化的预测,是以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追求为背景的,更接近于完整地认识“知识是什么样的”。

从课程的视角对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样的”进行认识,其描述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将知识的学习更多地放在现实问题的背景中去理解、运用、评价和创造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经济常识中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会被描述为“我们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收益”;政治常识中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如何受到国家机关的影响,在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变迁中,我们的责任是什么”的思考显得比对“国家机关的类型和职权”的识记更有意义;哲学常识的描述也不仅是区分某一个具体的概念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而是解释人们因世界观差异带来的态度、观点、行为方式差异的必然性。这些对学习的知识描述的变化,是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些知识能够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形成关于政治学科特有的学科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视角下对“知识是什么样”的理解应该是:第一,知识是学习者在课堂内外获得的、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解,而不是需要记忆的一个关于某一方面的信息。即知识是具有建构性的。第二,知识不是静止地存在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里,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探究活动中。即知识是具有实践性的。第三,知识不是孤立的。学习者可以在运用思维方法的过程中,把知识与态度联系起来,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做出理智选择的行为。即知识是有价值标准的。

二、课程的视角:如何学习知识

正是出于对“知识是什么样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才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应该更努力地寻找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任何学习)。对“知识是什么样的”认识,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会因为对所学知识性质判断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同时又会促进我们对“知识是什么样的”产生新的认识。对“如何学习知识”进行探究的重要性,正如陆九渊所言:“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3]

每一门课程都要运用其独特的“认知进程”去研究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产业结构”这个概念时,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对学习的要求就有所区别,表2是对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分别进行访谈的结果。

从各门课程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来看,表2中的共同点体现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都必须思考怎样组织各种信息,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本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差异体现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所主张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即该课程要培养人具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

不同类型的思维有其特定的进程,或者说是有逻辑顺序的,因此就需要把知识按照特定的思维逻辑顺序来编排。这就要求特定课程的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参照本课程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要求来设计问题或者一些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在学生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是思维的“调度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每类课程特定的、核心的思维方法,决定学生“思维路线图”形成的架构,而它需要一定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我们来看一个高中政治课关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张“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图:

师:请同学具体描述一下图上的信息,从1980年到2008年,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是?

生:逐渐下降。

师:第二产业?

生:也不断下降。

师:第三产业?

生:上升。

师:大家觉得在哪一个时期第三产业发展得最快?

生:从1990年到2000年。

师:对,因为我们看到这一段时间第三产业线的——

生:斜率最大。

师:上海的这种产业结构对我们就业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是什么样的?

生:减少。

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呢?

生:上升。

师:那么由此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紧密的联系。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关于配第-克拉克定律的介绍,看看书上是怎么描述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从课程的视角,我们可以将这个充满“问题”和“对话”的教学过程改造为一个教学活动:

步骤一:依据教材(知识)的描述,结合“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图,在给定的坐标图上绘制“上海改革开放30年就业结构变化图”,并说明绘制的依据。

步骤二:展示多个学生作品,并请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说明绘图依据。

步骤三:教师出示真实的“上海改革开放30年就业结构变化图”和学生的作品进行比对,并请学生观察、说明真实的统计图和学生的理想模型之间的异同。

改造后的教学设计让学习者在了解“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经济数据分析说明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知道有一个“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它所采用的学习方式——设计、比较,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政治课程倡导的核心思维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表现,是引导学习者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尝试将提取的信息、获得的经验、领悟的感受,通过政治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从而推动认知结构的发展。这样,就为学习者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形成态度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学习方式给学习者创造的学习经历是学习者能够终身受益的,因为它的意图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能适用于广泛新情景的认知。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出色的成员,成为优秀的思想者、决策者,就必须让他们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拥有清晰的、精准的思维路径。这种学习方式变革的期望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归纳、整理学习经验,学会构建研究问题的“学术视角”;帮助学生在接纳共同、多元的观点的基础上,学会构建分析问题的“个性视角”,鼓励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帮助学生能够在复杂情景中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使知识、能力和态度形成相互联结的统一的整体,并能够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课程的视角:如何评价学生学业能力的表现

评价的作用在于能否实现激励学习者学习的持续性,具体表现为科学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巩固。从评价的主体来划分,我们可以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外的其他主体的评价(简称为外部评价)。在课程视角关照下的评价,重视如何通过外部评价机制的运作,促进内部评价机制发挥作用——激励学生主动、自主地展开学习,致力于思维的培养,作为让知识发酵成为智慧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是把握教学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持有这样一种理念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习主体——学生及教师的个体发展和体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接受这样一种教学评价,就好比参加一次健康体检,检查者的关注点不是在介绍药品上,被检查者也不只是拿到一张充满了各项专业数字指标的体检报告。检查者对被检查者本身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既要指出被检查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健康水平,应该改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要为被检查者留下自我反思与进步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评价要有助于教师把抽象的目标转变为一般的教学策略,再转变为能够帮助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怎样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怎样运用学科知识应对真实的社会情景,怎样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这种外部评价的特点,比较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它们给予在个性、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习者平等获得激励的可能性。(见表3)

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变革进行评价的愿景是:其一,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仅要看它是如何呈现给学生的,还要看它是如何通过活动实际作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其二,学习方式能否激发学生潜在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意识,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实际、进行辩证思维,建立对复杂社会问题讨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第三,学习方式能否鼓励学生尊重、理解对立的观点,展开认真、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表面的“热闹”争论,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存在差异的学生获得共同进步。

四、课程的视角:需要关注的几个常见问题

“课程”与“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人”的意识。“学科”视野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着眼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而“课程”视野因为对“人”的关注,需要着眼于人的社会参与行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课程视角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在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首先,了解课程的视角特殊性,必须将“课程”与“学科”区别开来,但并不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不能把课程与学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学科的或专业的知识总是有益的,但又总是难以满足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现象或者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课程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需要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把他们学到的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去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并能思考在真实的情景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逻辑性的否定,而是一种验证与推进,是以“学科的”为基础,同时又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其次,要防止以“课程的视角”的名义,进行没有“标准”的课。这种担心也是基于对“课程的视角”开放性的分析。课程视角的开放性,要求教师能够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得以呈现和锻炼的平台。杜威认为,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有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4]这样的论述引导教师积极地在课堂学习中为学生模拟甚至还原生活场景,使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生活场景的还原并不指向课程实施的意义。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当促进学生“动脑”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参与学习,掌握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开展一些似有若无学术价值、教育价值的“动手”活动。

再次,要避免把教师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某一个不恰当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形成个人观点的自由和权利。在课程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师生要共同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直面真实的世界,但不能忽视的是,课堂学习关系中教师天然的权威地位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暗示或压迫。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当倡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有争议的问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自己观点的建立承担起责任。

学习本身是变化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感受。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提供一种更为适切的学习方式,以推动它的不断变革。课程视野下追求的高中政治课堂学习方式,应当可以有效提升每个学生——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各种特定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83,283.

[3]陆九渊集,卷二十[M].

3.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 篇三

关键词 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方式 提高素质 主人翁意识

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重大思想观念,特别形成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最终的目的是在社会转型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笔者在两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内容,常见的教学方式:讲授这一章内容,都是老师收集资料讲给学生,通过播放视频影像,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变化,证明改革开放的必然性。笔者在讲授这一章内容,利用两个班合堂的特点,加入竞争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得学生满意的效果。

第一步,划分内容。把改革开放的成果分成四部分:吃、穿、住、行,让学生查阅资料,包括网络资料、视频资料、家乡的变化、家庭变化等,搜集汇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变迁,用来分析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这样更直观、更真实,且能更好的利用网络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分配任务。提前三周分配任务,各班由班干部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给小组长配备一个副组长,协助小组长制作课件,以防小组长临时有事作为替补,再由小组长给每个学生分配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资料上交小组长,小组长负责课件的制作,负责给小组成员考核打分,充分放权,如果有同学没上交资料按零分算。

第三步,安排人员。(1)指定两名计时员,每个班各安排一名计时员,小组长讲课不能超过10分钟,也不能低于五分钟,超时或时间不足都要扣分。(2)选出学生评委,每个班选3个,总计6个评委;要求评委不参加讲课,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两个班相同内容讲完,针对两个学生所讲内容对比点评,点评内容形成文字;评委根据小组长讲授的内容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余四个评委的平均分;小组成员得分以小组长得分为基数,按百分比折合,小组成员得分不能高于小组长。

第四步,制定标准。评分标准:(1)内容完整,讲述条理清楚40分;(2)课件制作30分;(3)吐字清晰、声音洪亮20分;(4)超时或时间不足扣10分。

第五步,汇总小结。最后,老师点评,根据评委打分情况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小组、优秀个人等,学习委员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是提交各班分组名单、评委、计时员一张表;二是整理上交评委点评内容,老师点评内容,学习委员小结;三是评委打分记录,小组长给学生打分表以及学生搜集上交的资料。

本次课花费时间长,从分配任务、课件完成到学生讲课,至少要四周的时间,期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同时加大老师的工作量,学生制作的课件提前给老师看,老师修改后并与学生沟通,有些学生课件經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准备这堂课过程费时、辛苦,但效果很好。

首先,颠覆师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掌控,教师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查阅资料,扩大学生视野。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在网上查阅资料,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家人了解自己家庭、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课外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迁,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能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更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学生更好的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再次,制作课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古语:“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1)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所及的,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同样课件制作不是小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才能出制作精彩的课件;把这次课纳入平时考核,不参加者不得分,参加的同学由小组长打分,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查阅上交资料,以及小组成员在课件制作修改过程的参与度,评定得分情况。小组长收集学生上交资料,整理制作成课件,再找教室试讲,由小组成员提意见,修改,最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课堂上的较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组长制作的课件代表全体小组成员,两个班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讲同样的内容,评委通过比较、点评,更能客观公正的打分,评出优秀,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4.关于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心得 篇四

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它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读了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老师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我对初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看法。

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课程的目标: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正确的价值观转变。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向重结构均衡、综合和选择性转变。课程内容:从“难、繁、偏、旧”,重书本知识向重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化和终身化转变。课程实施:从接受、机械向参与、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转变。课程评价:从强调甄别、选拔向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实践。课程管理:从集中向国家、省市、县校三级管理体系转变。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人文方法。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通过这些方法,政治教学克服过去抽象的、过失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有关知识才能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维他命”。作为这种有效教学的条件,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拿出勇气、坦诚和耐心,要能够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要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

新的课程标准在其每一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确立学生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和谐,着眼学生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知识与情感的认同,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5.语文、英语、政治学习的心得 篇五

高一一部九班 田梦

一、关于语文学习

关键词:阅读、做题、整理、练笔。

1、阅读

并不是一定要去看大部头的枯燥的名著,先看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比如国外的、现代的,但一定要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卡夫卡

2、做题

高中语文题目与初中语文题目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句子语病方面,难度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文言文、诗歌以及书面语体、文学常识也增加了难度。语文也是离不开做题的,但并不是刷题,它更要求我们去积累,去坚持,才会有所改变,有所提高。

3、整理

可以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本子,最好厚一点。

⑴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下来,如果不方便抄,可以随手用笔在书上标记出来。好的句子可以用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八字短句或四字词语也可以随手记在本子上,作为作文的题目。

⑵做题后批改时,不会的成语解释、易错的字音字形、生疏的诗句以及病句的重点类型+例句,都可以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4、练笔

作文离不开生活,平日里要学会观察生活,可以经常自己写个小片段,此时的心情、今日的见闻、小小的温暖等,试着用你自己的笔触描写出来。

二、关于英语学习

关键词:课余多听听英文歌、追追英美剧、看看英文电影。

看电影、听歌过程中,可以多听听发音,捕捉自己听懂的单词,再试着通过汉译和曲调去学习更多的单词和句子表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语言的`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说,去用的。要试着用英语的思维逻辑、表达方式去与他人沟通交流。不要让母语成为外语学习的绊脚石,但也不能完全投身于外语之中。汉语并不好学,但我们正自然地用于日常的对话与表达之中,而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难度并不高,所以我们一定可以学好英语!

Time can never stop the pace of dreams,have a stubborn persistence,learn to make dreams grow a little bit every day.

三、关于政治学习

关键词:课上跟上老师讲课节奏,课下及时背诵练习。

1、政治和初中思品差别较大,背诵记忆的量更大,对理解、书写的准确度要求更高。课本上标画很杂、很碎,有时也需要补充,可以分几种颜色的笔,区分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答案。

2、问题对应的考点要记在问题旁边,重点或易错以及总是背混或不准确的字词,要用醒目的颜色圈画起来。一般问题部分都分为原因、含义、意义、做法等,要大致在心里列个大纲,也可以抄抄老师每节课的知识点大纲。

3、课下一定及时背诵记忆,先理解再提问后记忆

6.教师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六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绝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7.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 篇七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 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 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对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 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1. 提纲泛读, 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教师依据本

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因为目的性明确, 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 理解观点, 从而熟悉教材, 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注意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 并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 经过加工形成提纲, 经过互相补充, 形成完整的阅读提纲。例如, 学生阅读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第一目题的正文内容后, 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提纲: (1) 什么是商品? (2) 货币的产生过程。 (3) 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4) 货币的本质。这样的阅读提纲积累下来, 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2. 教材细读, 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用点、线、

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 理出基本知识结构。具体任务是力求把教材读通、读透, 重建认知结构, 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 从而做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提高思维素质、思想觉悟。

3. 辅助文阅读, 这些内容虽不要求学生掌握, 教师也

是可讲可不讲, 但是辅助文大多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 因此, 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阅读, 以便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拓展思维层面。

二、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质疑意识的学生, 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想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 引发认知冲突, 使之产生质疑意识, 让学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 才会有求知的欲望, 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才会使学习循序渐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问题, 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 也是全面认识某一事物必须理解的三个方面, 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学时,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什么是正确消费观”,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消费观”, “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三个问题, 并且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这样, 学生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体验, 记忆、理解起来就深刻难忘。

其次学生发现问题时, 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 多给学生鼓励赞赏, 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要及时引导, 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而事实证明,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 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知识, 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如学习“商品”这一概念, 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两种“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种自食的蔬菜, B.吃不了拿去卖的蔬菜。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 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 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 并通过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该方法。这样, 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 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等。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 进行独立思考后, 往往会想出一些具有闪光性的思想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 或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余地, 促进其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经济全球化”教学的时候, 根据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表现 (如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等等) , 引导学生结合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 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得出“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共识的同时, 教师再提出“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为何越来越大?我国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应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等一些问题。问题提出来后, 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 形成各自的看法后, 再由老师归纳、总结。而同学们发表的很多意见, 诸如提高我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努力学习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则,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思想都是从学生的思维中迸发出来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得到肯定时, 会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也会促使他们更勤于思考。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常用“我怎么没想到”, “我怎么答不到点子上”等说法来埋怨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说“我怎么想不到”, 这是因为发散思维不够, 说“我怎么答不到点子上”, 这是由于集中思维不好。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使学生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能够独特地、新颖地、有价值地解决问题。

四、指导学生会归纳概括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 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学生经过不同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为此, 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 归纳梳理, 提炼概括, 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 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图。在归纳知识网络的过程中, 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 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网络不仅能简洁扼要地掌握知识体系, 还能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有效训练和提升。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 寻因究果;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找规律, 推逻辑关系;或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启发学生对于复杂问题要善于找规律———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为了便于记忆, 学生编出了顺口溜, 归结了这样一句话:“一路三靠一化一调整”, 即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 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要实行产业化经营, 还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发展我国农业措施的知识点, 还培养了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到新的具体情境中, 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会用”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 在学习“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物以稀为贵”这一经济现象作情境, 它既贴近生活, 也为学生所熟悉。先让学生收集当地近一段时期同一商品和不同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同一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2.为什么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 这样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就很深。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教材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1.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生产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需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由此导致其价值不同, 所以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就不同。2.因为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供过于求时就会下跌, 所以不同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在学生会运用以上基本原理以后,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评析“物以稀为贵”这一观点呢?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认为这一观点是对的, 因为“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嘛!“稀”说明商品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当然就“贵”啦。也有一些学生稍作思考后提出不同看法:再“稀”也“贵”不到哪里去吧, 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一辆自行车因为“稀”也不会比一辆轿车贵。经过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以稀为贵”从价值决定价格的角度看, 观点是错的;若从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的角度看, 观点是对的。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既言之有理也言之有据, 当学生在引据说理, 据理力辩中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体验后, 他们就会学着把所分析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运用的能力。

六、指导学生学会表达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 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书面表达体现的, 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审题和答题能力上。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生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 包括对材料的审读能力、关键词句的提取能力、答题方向的判断能力、相关知识的搜索能力、答题要点的构思能力、知识与材料的联系能力、文字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从而使学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外现。教师要在平时的练习、作业和测试中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技巧。如审题要审清题意, 要做到细心读题, 推敲题意, 掌握已知条件, 推导未知条件;判断该题属于哪部分知识范围, 明确解答该题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联想它与过去做过的习题有什么异同。经过这样的审题后, 对一般问题就能思索出解答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的答题技巧有: (1) 缩小知识范围,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果题目涉及哲学知识, 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 然后再考虑它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 (2) 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 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 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作答。 (3) 多角度思考问题, 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4) 梳理答题要点, 提高叙述的简洁性。 (5) 卷面要整洁, 字迹要工整、清晰, 格式要规范。学生通过指导和训练, 总结出基本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后, 会逐步抓住答题的共性, 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 教师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不应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器者, 狭义为工具, 广义则为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 提高政治学科能力,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试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金乐《.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案例与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政治课程的学习心得 篇八

【关键词】政治 新课改 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不矛盾,真正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次地进行。因为自主学习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浅谈如下:

一、感知性自主学习

感知性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从教材中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即最基本的常识。感知性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中的最初阶段,它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掌握学习主动权的起点。开展感知性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逐步把握认识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发现掌握基础知识的最短途径。一般来讲,感知性自主活动层次低、难度小,学生容易尝试,只要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之前,根据教材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编制一系列问题或提出学习要求,集中学生注意,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就能达到预期目的。但要注意所编制的题目或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符合感知性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关于“货币的产生”内容的教学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下面粗虚线框内的文字材料,用铅笔、小刀、练习本、书包等代替“红珍珠、咖啡、牛奶、盐等模拟商品交换,感受物物交换的种种麻烦和不便。就可以编制这样一系列题目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向:①如果拥有书包的人需要的是练习本 ,谁能成交?②如果这几个人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③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能成交的办法吗?这些题目导向性明确,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过类似的经常训练,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感知教材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符合感知性自主学习的目的。

感知性自主学习难度低,学生容易在尝试中得到成功,并能在成功中认识自身的价值。学生一旦认识了自身的价值,其自我激励机制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自主学习的要求就可以逐渐提高,向较高层次发展。

二、探究性自主学习

探究性自主学习是感知性自主学习活动的发展,它是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自己进一步独立探索基础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性自主活动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探索出一条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最佳途径。探究性自主学习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所以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已在起作用的激励机制,激发起他们的探究动机。因为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它不仅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且可以决定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那么如何激励学生的探究动机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比如高中学生一般在15~18岁之间,辩证逻辑思维、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根据这些特点,激励他们的探究动机的有效方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既有趣味又有理论深度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励他们的探究动机。但这些问题指向要简要明确,深度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例如:关于“纸币”内容的教学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预习:纸币能够用来购买商品,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 ,有人说国家多发行纸币,人们所拥有的钱就越多,就越富有。你也这样认为吗?国家是不是可以任意发行纸币?谈谈你的看法?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符合探究性自主学习的目的。

探究性自主学习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种自主学习活动的尝试,对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的提高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运用性自主学习

运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亲身实践解决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自主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运用性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运用性自主学习是知识迁移型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已的自主学习活动把已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例如:关于“外汇”内容的教学时,先拓展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个基本观点:汇率变动的影响。即外汇汇率升高,本国货币贬值,对本国产品出口不利,不利于进口;外汇汇率跌落,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进口。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报刊杂志或利用网络收集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概括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另一类运用性自主学习是能力训练型的自主学习,如开展学生对检测试卷的自我评价,从中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等。

开展运用性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这种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规律,找出一条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最佳途径,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达到“不教”之理想境地。

上一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简介下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