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

2024-08-06

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精选8篇)

1.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 篇一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指导目标:

1、通过回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指导重点:

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指导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课前准备:

1、《伊索寓言》

2、读书笔记本 指导过程:

一、走近作者,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看,他就是伊索——

1、请学生扮演伊索,做自我介绍:

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再加上我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我是个疯子,但是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曾照料过我的一位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我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我被一个牧羊人卖了,从此就变成了一个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是属于主人物品的奴隶。有一天,我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我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放松我的舌头,醒来后,我惊喜地发现 自己可以说话了。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2、教师过渡: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回顾赏析,自我发现

听了刚才的介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它了,先别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所讲过的两篇寓言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1、学生分组分别复述两篇寓言故事

2、探讨寓意:

寓言就像一个魔法袋,通过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那你读了这两篇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说

教师总结补充故事寓意

3、读读题目,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人物形象是神,《蚊子和狮子》的人物形象是动物)

教师过渡:《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你会发现故事中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的神或人,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狮子、狗、狼、牧人、渔夫„„咱们大家赶快去读读吧!

三、快乐阅读,品读在线

1、学生自由读书10分钟,边读边把自己的感想记录在笔记本上

2、把你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读给,讲给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并说说自己所获得的启发或感受

3、讨论、归纳总结寓言的特点并板书: A结构: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B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讽刺,劝喻)C修辞:拟人,夸张 D人物形象:以动物为主 E写作手法:运用丰富的想像

4、总结方法(板书)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感知内容,说故事—获得人生智慧,谈感受—指引现实人生”来学习寓言,其实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都源自于生活,它反映着生活,也指引着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让我们课下继续阅读这样一本启迪人生智慧的好书。

四、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2、创作一篇寓言故事

2.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课前预习活动中显本领

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学生预习越充分, 在心理上就越处于主动地位, 就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获得心理满足, 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

学生们在低年级就学过《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等故事, 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故事都选自《伊索寓言集》。由此可知学生对《伊索寓言集》并不熟悉。于是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预习任务:1、阅读《伊索寓言集》, 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寓言故事。2、查阅资料, 了解伊索, 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3、你能朗诵或表演一则寓言故事吗?4、给你所讲故事的主人公做个头饰吧。可想而知, 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多高。有的学生告诉我, 他们组织了一个摄制组, 有导演, 有演员, 大家共同合作;有的学生还表演给家长看了呢;有的学生还为自己讲的故事配了插图;还有的说我来扮演伊索给大家讲故事……各种漂亮的、趣味十足的动物头饰汇聚到了课堂上。瞧, 生动有趣的课前预习活动, 让孩子们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尝到了课外阅读的别样风采, 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自主创新中放火花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堂上自然就轻松很多。我们在两名学生绘声绘色的《狐狸和乌鸦》故事表演中拉开了帷幕。由于课文内容浅显, 学生一读就懂, 但课堂的关键要找准学生不懂的问题来教, 所以我设置了自主质疑的环节, 让学生自己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比如, 在学习《狐狸和葡萄》时,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1.狐狸想到了哪些够葡萄的方法?2.文中提到是成熟的葡萄, 而狐狸为什么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3.文中最后一句话 (寓意) 是什么意思?学生的问题直指重点, 这也就开始了文本的拓展训练。

我们就从理解寓意入手:1.“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狐狸的无能为力?2.狐狸想到了哪些够葡萄的方法?为什么白费劲?你有好的办法吗?3.从哪儿看出狐狸“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4.狐狸为什么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5.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狐狸那样的人吗?6.狐狸的做法好不好?假如我们把“葡萄”看成是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你会怎么做?7.你还可以把“葡萄”看成生活中的什么事物?你会怎么样对待呢?问题一经抛出, 学生就开始了想象思维训练。对于后两个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面对难题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绝不放弃, 更不能有这种“葡萄酸”的心理;但面对生活的种种诱惑, 我们应该学会放弃, 要珍惜到嘴的葡萄。此时我顺势又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吃不到的葡萄当然酸》, 继续鼓励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接下来是“故事新编”环节。“故事新编”重在一个“新”字。我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新意, 接着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狐狸吃葡萄》, 让学生在对比中有新发现, 最后播放动画片《狐狸和葡萄》, 模仿着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生动。

随后, 我把另外两则寓言《牧童和狼》及《蝉和狐狸》作为《狐狸和葡萄》的拓展材料, 同一作者, 同一体裁的作品进行对比, 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汇报阅读心得, 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在课的最后, 我补充了另一则寓言故事《狮子、熊和狐狸》, 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联系故事内容的方法来编写寓意, 让学习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迁移, 从而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 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可喜的是, 学生联系实际谈想法时, 能与时俱进地提及钓鱼岛, 如果大陆和台湾不联手, 就会出现“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局面。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这节课上,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主提问, 自主思考, 思维创新, 课堂中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火花, 展现着个人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创造。

三.课后实践活动中展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一节课下来, 学生对于《伊索寓言》的学习还意犹未尽, 再加上教材后面还有“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伊索寓言集》的实践活动, 于是我布置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集》, 两天后的阅读课上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交流会上, 孩子们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他们延续着预习时的快乐:有的讲故事, 让其他同学说寓意;有的三、四个人合作表演, 活灵活现;有的展示读书笔记, 说出自己的感想;有的拿出了小组合办的语文小报 (伊索寓言专题版) ;应大家的要求, 我们还利用网络观看了《伊索寓言》的部分动画……节目可谓是精彩纷呈。孩子们更多地表演了狐狸的故事, 我随即让他们讨论《伊索寓言》中狐狸的形象, 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比较与归纳。继而我又向学生推荐了《狐狸列那的故事》, 让他们继续阅读拓展, 去体会狐狸列那的智慧、多疑和不折不挠的精神。

3.《〈伊索寓言〉两则》教学实录 篇三

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

生:有,如《伊索寓言》。

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

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

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二、师生活动,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赫耳墨斯时应用怎样的语调呢?读雕像者时呢?

生:读赫耳墨斯时应用骄傲的语调,读雕像者应用热情的语调。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看看能否把人物说话的语调读出来。(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挑选两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读旁白。)

师:刚才两位同学已经读过了,我们来简单评点一下好吗?

生1:我觉得两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是读赫耳墨斯的同学把人物的语调读得惟妙惟肖。

生2:我觉得读雕像者的同学还没有读出商人的语调。

师:那你觉得雕像者应怎样读呢?(学生模拟商人的语调朗读,全班同学笑着鼓掌。)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把人物应有的语调读出来了,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能读得比他们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读这则寓言。老师准备了几个思考题,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三个思考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赫耳墨斯到人间来的目的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生1:他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说明他爱慕虚荣。

生2:说明他对自己没有自信。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赫耳墨斯为什么要“笑着问”,“笑”说明了什么?

生1:“笑着问”是因为他听说“宙斯”的雕像只值一块钱,觉得太便宜了。

师:所以他的“笑”是——

生:(齐声)嘲笑、讥笑。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1:人不能骄傲自大,要有自知之明。

生2:要谦虚,不能骄傲,不能爱慕虚荣,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

生3:要多做实事,少想虚名。

师:三位同学讲得都很好,综合三位的意见,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那就不会被人尊重。所以,做人不能爱慕虚荣。

三、学生表演,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赫耳墨斯在人间碰了一鼻子灰的经过,我们可以想像当时赫耳墨斯内心肯定经历了一番由信心百倍到垂头丧气的有趣历程。然而寓言毕竟篇幅比较短小,不能详细地表现人物神情姿态,那么我们能不能发挥想像,将赫耳墨斯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加以补充然后表演出来呢?

生:(充满信心地)能。(教师选五位学生上台,分别表演赫耳墨斯、雕像者,以及赫耳墨斯、宙斯、赫拉的雕像。五位表演者在一旁讨论台词、造型,其他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几分钟后,表演开始。)

师:(语调平缓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在古希腊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一位雕像者正在店里照料生意,在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神的雕像。

雕像者:(从黑板左侧上)大家好,我是这个城市中最著名的雕像者,大家请看,这些全是我创作的雕像,这是宙斯的雕像——

宙斯的雕像:(摆出有力的姿势)我是众神之王宙斯,我能随便赐福与降祸,我威力无比,我的雕像肯定值钱。(笑声。)

雕像者:这是赫拉的雕像——

赫拉的雕像:(自信地)我是赫拉,我是全世界妇女的庇护神,买我的雕像肯定没错。

雕像者:(指着赫耳墨斯的雕像)这就是赫耳墨斯的雕像,据说他是我们商人的庇护神——

赫耳墨斯的雕像:(骄傲地)我就是赫耳墨斯,是天下所有商人的庇护神,瞧我的脸蛋多英俊,身材多健壮,我的雕像肯定价值连城!(生大笑。)

赫耳墨斯:(蹦跳着出场,双手作飞翔状)我飞、我飞,我是多才多艺、英俊潇洒的赫耳墨斯,我今天到人间来,看看我在人间受多大尊重。咦,下面有个雕像店,下去看看。(生大笑。)

雕像者:你好,请问你要些什么?本店有最好的雕像。

赫耳墨斯:(指着宙斯的雕像)这个满头白发的糟老头多少钱?

雕侮者:哦,你是说宙斯的雕像啊,不贵,一个银圆。

赫耳墨斯:一个银圆?(脸转向观众,不屑地)嘻嘻,就值两个肉包子的钱。(面带微笑地指着赫拉的雕像)这个女雕像多少钱?

雕像者:这是赫拉的雕像,还要贵——点。

赫耳墨斯:(转向观众,幸灾乐祸地)嘻,贵一点,也就一块一左右啦。(看见自己的雕像,作惊喜状)哇!这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小伙子不就是我吗?(瞥了一眼雕像者)我是他们的庇护神,我的雕像肯定价值不菲,少说也要值上200个银圆吧。(转向雕像者)虽然我知道这个雕像对你来说很珍贵,你不一定肯卖,但如果我实在想买的话,我得出多少银圆才能买走?

雕像者:你是说他呀,这样,你如果买了那两个,这个英俊潇洒的赫耳墨斯的雕像就算添头,白送。

赫耳墨斯:(睁大了眼睛)白送!?(怀疑自己听错了)你是说我买了赫耳墨斯的雕像那两个就算添头白送给我?

雕像者:你听错了,我是说,假如你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我就把赫耳墨斯的雕像送给你,算作添头。

赫耳墨斯:(难以置信地,继而沮丧地)有没有搞错?我居然成了添头,我太失望了,我要离开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我飞、我飞,哎哟,我跌下来了。(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刚才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我们来简单点评一下。

(略)

四、师生互动,学习《蚊子和狮子》

师:我们来看另一则寓言《蚊子和狮子》。我们首先把课文朗读一下,要读出各种人物的语调。(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解决问题)

师:在刚才的自学中有没有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

生1:蚊子为什么会胜利?又为什么会失败?

生2:蚊子胜利是因为他专门叮咬狮子鼻子上没毛的地方,他失败是因为忘了身后的蜘蛛。

师:也就是说蚊子胜利是因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抓住了狮子的短处;而他失败是因为忽略了他自己的短处。

生3:蚊子两次“吹着喇叭”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4:第一次表现了蚊子的勇敢;第二次是因为他打败了狮子,得意忘形。

生5:文中“不料”一词有何作用?

生6:“不料”表现了蚊子临死之前也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说明了他的至死不悟。

生7: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8:告诉我们如果得意忘形就难免失败。

生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像蚊子那样的人,即使打败过大人物,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弱点,也会被小人物打败,所以我们应该谦虚谨慎。

五、比较异同,概括特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两则寓言都学完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则寓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讲了一个道理。

生2:都运用讽刺的手法,都有语言描写。

生3:情节都很有趣。

生4:不同点是第一篇主要是语言描写,第二篇还有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寓言的一般特点……

生1:寓言都讲述一个道理。

生2:寓言都运用讽刺的手法,而且篇幅不长。

师:还有,多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六、发挥想像,动笔创作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的特点,知道了寓言其实并不神秘,我们是不是也尝试一下,来创作一篇能署上自己名字的寓言呢?

生:(跃跃欲试地)是。

师:为了使大家的创作更加容易人手,老师设计了一道题目:

请从老虎、狮子、熊、豹子、狼、兔子、猴子、羊、鹿、狐狸这十种动物中任选两种或两种以上,模仿《蚊子和狮子》创作一则寓言,讲述一个道理。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随堂指导,直至下课。)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4.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篇四

《伊索寓言》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篇目。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这篇文章中钱先生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即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的人事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的很,恶劣的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

文章语言相当含蓄甚至晦涩,并且具有辩证性,对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是一大难点,但是文中所引的寓言却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可将寓言的阅读作为阅读重点,在此过程中带入难句的理解,两者结合来完成教学重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能力。

5.《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篇五

韩克备课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的来历。

2、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知道一个寓言故事会包含一个道理。

3、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讲故事,整体介绍《伊索寓言》

同学们,大家都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请一个学生讲出此故事,其他人帮助补充。)老师质疑:跑得快的兔子为何会输给爬得慢的乌龟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兔子太自信自己能够赢乌龟,于是在路上呼呼大睡,而乌龟则坚持不懈,凭着自己的耐力和毅力终于打败了兔子,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勤能补拙的道理。

介绍伊索其人,以及《伊索寓言》的形成(课件)生默读。

二、读封面

出示课件图片 整体介绍《伊索寓言》 师引领

龟兔赛跑的故事就是出自《伊索寓言》这部书,伊索一直被尊称为西方寓言的鼻祖,寓言故事源远流长。《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一部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被公认为西方寓言体文学的开山之作。那么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一下它。

三、读目录、故事名称

《蝙蝠的故事》 刺善变者,随机应变。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瓯海实验小学龙霞校区

韩克备课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指名说。)

四、读内容

学生共同欣赏书上摘选的几则《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1、出示语句

生自读,说一说,小组讨论(因为是二年级学过的课文,因此生由易到难,渐渐领会寓言的寓意。)

2、说一说你生活中有没有人也像小狐狸的样子,举例子,集体讨论。

3、师小结 酸葡萄心理 《驴和狼》

生默读,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请学生试讲述这则故事,在此基础上探究以下问题: 你喜欢驴还是狼?为什么? 这则故事蕴含着哪一个道理? 学生小组讨论后小结: 《驴和狼》讲的是:不要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要不然会自讨没趣,末尾画龙点睛地写出蕴含的道理,请学生划出“父亲教我当屠户,我为什么偏要行医呢 ”的语句.这句话一语中的,真是精彩,写出了狼真是自作自受.文章的篇幅挺短的,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以驴和狼的对话展开故事,又把事理寓在故事里面,读起来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师总结:从语文书上看到的几则《伊索寓言》中,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本书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又博大丰厚,能够以小见大,小故事中有许多是影射当时社会的,也有更多的是教人处世,做人的道理.作者通过那些拟人化的比喻来表达这种思想。如凶残的豹狼,狡猾的狐狸,威猛的狮子等,来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又如怯懦的山羊则来比喻平民或奴隶们的思想与性格。寓言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读来琅琅上口。文章的末尾往往总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格言与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使我们获益匪浅。

五、展开想象,续编寓言故事

老师课前分发《小偷和他的母亲》这则寓言材料,是删去故事结尾的,请学生续编,瓯海实验小学龙霞校区

韩克备课

并请学生交流,而后,老师再念出故事的结尾,并点评这则故事,故事中那个贪心的孩子把他母亲的耳朵咬掉了,其实是不过份的,因为他的母亲一再纵子行凶,使他蒙羞而死,寓言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附材料一, 有一个贪心的孩子偷了他同学的课本带回家.他母亲不仅不责怪反而夸奖他,第二回,他又偷了同学的一件上衣拿给母亲,母亲非常高兴,更加称赞他.这孩子后来长大成人,就开始偷更贵重的物品,终于有一次,他在偷贵重物品的时候被当场抓住了,双手反绑着被押上刑场,他的母亲跟在人群里面,伤心地捶胸大哭,这时,那孩子说:“希望能让我在母亲耳边说两句悄悄话.”他母亲来到他身边,他……

附材料二, 1,“披着羊皮的狼”是什么意思?

2,放羊的孩子再次喊“狼来了”后,村人为何置之不理? 3,你知道“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有趣故事吗? 4,你知道“金斧与银斧”的故事吗? 5,你见过“金鸡蛋”吗?

6,三个儿子在葡萄园里的珍宝中,找到了什么珍宝? 7,《上当的乌鸦》中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 8,《弄巧成拙的驴子》中驴子可悲吗?

9,如果你是山羊,你会自己跳进去救掉在井里的狐狸吗? 10,鹰是如何回报它的救命恩人——农夫呢?

11,变成了美丽的姑娘的母猫与她的白马王子结婚了吗? 12,女人把她丈夫爱酗酒的恶习改掉了吗? 13,瞎眼病的老太婆如何让医生绳之以法? 14,鼓起肚子的老青蛙大得过公牛吗? 15,骆驼是如何把它的主人赶出帐篷的?

6.读〈伊索寓言〉》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读〈伊索寓言〉》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 成用军

点评: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 张广银

(屏幕上显示《伊索寓言》故事的画面,播放背景音乐)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师: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精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说一半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下半句)。不同的人因为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会不尽相同。面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杜牧唱出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学生跟诵后半句),李清照却写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跟诵后半句)。同样,在面对《伊索寓言》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的时候,我们许多读者在读后一笑了之,最多会为其中的某一个人或动物掬一把同情泪,仅此而已,但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大家钱钟书先生在读了《伊索寓言》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后,却发前人之未发,阐述了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观点。他这独到而新颖的观点是什么呢?这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得出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拜读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屏幕显示课题与作者名),希望通过对本文的解读,能让我们同学触摸到钱先生思维跳动的音符,以便我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这些音符去奏响一曲曲优美的乐章。

[点评:在导语中说到诗文名句,教师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语速,让学生接句参与,链接学生的知识积累,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在音乐的背景下营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请同学们将书打开到80页,看课文的第4段:蝙蝠的故事。先请同学们听我把这一段读一遍。

生:翻书,作听状。

师:开始朗读第四段。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第四段,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朗读,注意体会这一段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生: (学生阅读,有的同学在小声朗读,有的同学在低头默读。)

师: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聪明的人发觉问题,平常的人等待问题,糊涂的人不觉得有问题(屏幕分三行显示,许多学生脸上露出笑意。)。老师发觉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刚才在读了这一段后产生了一些疑惑,过会儿我说出这些疑惑,如果有同学知道答案,一定要站起来告诉老师,行吗?

[点评:这句话看似游离了文本的学习,但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却大有裨益,从学生齐答的一个“行”字便可看出。也许,我们的课堂教学少不了这样的“浪费”。]

生:(齐答)行!

师:韩愈有句话说得好:“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教师刚说到“不”字时,学生就一齐与老师说出了下面的内容)。

师:我的第1个疑惑是:钱钟书在这一段中到底想要说什么? (屏幕显示)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没读懂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钱先生在说什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有答案了,请把语言在头脑里组织一下。

[点评:“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没读懂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钱先生在说什么?”教师的这个补充似乎有点“矫情”,因为从后面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问题并不难,会让学生刚刚点起来的兴趣的火花熄灭的--老师原来“发觉”的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看来,点燃是一种功夫,保持来得更为重要。]

生1:(学生举手,教师示意其作答) 在鸟类里偏要充兽,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说的是蝙蝠趋炎附势,而最后说“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指明并不是说蝙蝠趋炎附势,实质上说的是人趋炎附势。

师:(面向全体学生)你们赞同她的这种说法吗?

生:(齐答)赞同。

师:她的回答老师也非常满意。说蝙蝠的趋炎附势,实质上是说人的趋炎附势。这个回答一下子点中了要害。把钱钟书的想法也突显了出来。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或不同看法的?

生2:“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让我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这可能是伊索当时所想的。

生:(部分同学发出笑声)

师:刚才同学们的笑声可能是对你的一种赞许,赞许你平时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但也可能是对你回答的一种暗示。我们问的问题是“钱钟书在这一段中到底想要说什么?”,你答的却是“伊索当时所想的”,无论怎么说,你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种意识是好的。但回答一定要扣住题目。

[点评:对于发言离题的学生我们既要有真诚的肯定,更要有诚恳的点拨,特别是教师抓住同学们那个有可能使人难堪的笑的解读显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文素养。]

生:(部分同学再次发出笑声)

师: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的看看法?

生3:文中人就比蝙蝠聪明多了,我觉得作者不是在真地夸奖人很聪明,而是在说人比动物要狡猾,所以我认为钱钟书先生想说的是在批评、讽刺当今社会上的某些狡猾的人。

师:说得得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各自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说得很有道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将我的这一个问题(师指屏幕)再来作一个回答,注意把前面几位同学的观点溶进去。谁来概括?

生4:钱钟书在这一段中主要是想讽刺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自高自大,趋炎附势,狡猾的人。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棒,不仅很好的吸收了前面几个同学的观点,还把自己的观点融合在里面。到这儿,我的第一疑问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也反映了我们同学解读文本的能力。但我的第2个疑惑又出现了:《伊索寓言》中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原意与钱钟书的观点是否一样?(屏幕显示,教师沉默几秒钟)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生:(少许学生回答,但不够清晰)

师;题目中提到“《伊索寓言》中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原意”,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教师停顿学生齐答):原故事。了解原故事的途径很多,受课堂限制,我们就不让同学们去找了。我把原故事一字不动的拿来,请大家看屏幕,注意思考刚才的问题。

生:(全体学生抬头看大屏幕,阅读《鸟、兽和蝙蝠》一文。)

师:《伊索寓言》中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原意与钱钟书的观点是否一样?

生:(齐答)不一样。

师:只要我们看一下原文,就能知道两者的观点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但我的第三个问题也冒了出来(屏幕):作者在阅读《鸟、兽和蝙蝠》时运用了怎样的思维方式对原故事进行思考的?也就是说,钱钟书在读了这则寓言后,他是如何想到这个观点的?我们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如果有答案就站起来告诉老师。

[点评:看得出来,成老师的前几次提问都有对问题的补充解释,担心学生不能够理解问题,那么我认为就应当直接用那个补充解释的问题来问,简明易懂,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因为师生交流毕竟是用语言来交流的,同时也无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

生5:《伊索寓言》蝙蝠最后的下场很惨,而钱钟书说的人的结果很好,说明他是从反过来的方面思考的。

师:你是怎么得出你的结论的?

生5:课文中有一句话:“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它给了我暗示。

师: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不要离开文本作空泛的解读。我把这位同学的观点再表述一遍。他说,原故事中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而在钱钟书看来,蝙蝠在鸟类里是充作兽的。所以,钱钟书之所以能得出他的那种结论,是钱钟书对原故事进行了(教师停顿,大多数学生回答):逆向(反向)思维。对的。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为:反其意而用之,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对一个故事进行创新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现在我请同学们用“反其意而用之”的思维对原故事进行创新,现在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生6:根据对牛弹琴联想,可以联想到也许是一个人弹琴弹得非常差,只有对牛这种不懂音乐的动物才能找到自信。

师:你是从故事中的人为什么对牛弹琴的角度得出只有这样做弹王琴的人才会找到自信结论。这样的想法确实对原故事进行了探究,但好象“反其意而用之”表现的不够明显。是不是?(面向生6)

生6:(点点头,未作答)

师:还有谁把自己想的说一说?

生7: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对一些才能并不是很突出,却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炫耀,更加表现出这一类人的浅薄。我看过这样一个报道,说音乐对动植物的生长是有好处的。对奶牛放音乐,可以增加奶牛的产奶量。

师:你的大脑转得很快,一下子想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好象跟刚才一位同学的观点相似,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还是在说从中可以找到自信。第二种说法可以看出你平时课外书读得不少。但这种说法还是在探究为什么播放音乐,我们的要求是运用“反其意而用之”对原故事进行简单的改造,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明白没有?

生:(齐答)明白了。

生8:人生在世,得一知已足矣。然而在现实中能有一个知音的又有几人呢?琴师也许不幸成了不幸的`多数人中的一个,心中的惆怅无人可以倾诉,只能面对老牛将心中的情感通过琴声来诉说。

师:(微笑)同学们知道我笑什么吗?我们同学的想法是很新奇的。但我还是感觉不够满意,可能对“反其意而用之”这一概念还未真正领会。我们想一想,原故事中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而到了钱钟书的笔下,蝙蝠在鸟类里就充作兽的,到兽类中就充作鸟,他有没有探究蝙蝠为什么要充作兽或充作鸟?

生:(齐答)没有。

师:这就对了,现在谁来试一下?

生9:可以这样想,原成语是人弹琴给牛听,现在反过来,牛弹琴给你听。

师:说得非常好。“反其意而用之”,简单点说,就是在“对”后加一个逗号,就是:对,牛弹琴。当然,我们可能还有其他的想法,课后有兴趣,同学们还可以再去想想,想得越多,你会觉得乐趣就越多。

[点评:这一个小环节做得不错,从文本向课外作适度延伸,既进一步理解了文本构思的妙处,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新课标中的“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要求。]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阅读这一段的思维流程总结一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逐步显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我们不仅弄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而且得出的结论对我们以后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思维的拓展都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在刚才这一过程中老师做了一回聪明人,现在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想做聪明的人,平常的人还是糊涂的人?

生:(笑,部分学生作答)聪明的人。

师:(微笑)当然,糊涂的人谁也不想做,谁都想做聪明人,我现在有一种判别你是聪明人、平常人、糊涂人的方法,想不想试一下?

生: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些问题?能不能象老师刚才阅读蝙蝠的故事(第四段)那样,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现在请同学们看第5段,独立思考,原故事请看屏幕(屏幕显示《蚂蚁与屎壳郎》。)

生:(阅读,思考)

(3分钟后,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师:看来第一次这样阅读文章,可能有一点难度,现在我们请前后座的四个同学为1个小组互相合作,看看能不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先交流各自思考的方式与结果,然后小组对相关问题、观点进行筛选,最后选派一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代表你这一小组发言。现在开始。

生:(前后的学生开始小声的议论)

生10:我们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钱钟书在这一段中想要告诉什么?我们小组研究认为钱钟书是在讽刺现代有些人,阴险狡诈,自己靠别人活着,却不希望别人活着,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而原故事是说得“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两者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几个人认为钱钟书写这一段文字是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模式。

生:(齐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的回答很精彩。你们这一小组的合作能力很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没有。

师:都同意她们这一小组的说法?

生:同意。

师:少数服从多数,大家同意我也同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同学掌握阅读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读出更多更好的东西出来。刚才同学说是联想的方法,我把它说得具体点,钱钟书联想的特点,“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只是个引子,他主要是要引出其中的两个动物,然后抛开原故事,进行天南海北的与这两个动物相关的联想。我们称这样的思维方式为“联它物而斥之”(屏幕显示)。现在我们请同学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对牛弹琴”这个故事再进行思考,看还能不能不再出新。想好的就可以直接站起来说。

生11:由这个故事想到《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学生笑)

师:很不错。思维很活跃,按这个推想下去,一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12:我还想到了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点评:用同样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的建构不同的内容,“限制和自由”,我想应该是我们目前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应该采用的主要原则,否则我们的课堂会有更多地偶然性、随意性,不可能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展示出来,会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整个课堂的学习肤浅。因此,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盲目地排斥任何“限制”,不能简单地追求“自由和自主”,为求与众不同而误入死胡同,让课堂的自然“生成”陷入虚无的境地。]

师:你看,我们同学多能联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同一个故事,我们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可能得到的收获就不一样。我们同学平时作文时总是说自己读得少,没东西可写,其实,如果你把你所读过的东西运用起来,象用刚才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不仅会感觉到有东西可写,而且还给阅读者新颖独特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平时阅读文章一定要借鉴别人的长处为自己所用。现在我们布置一条家庭作业,看看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题目是这样的(屏幕显示):请看寓言故事,然后运用所学的思维方式的知识,像钱钟书先生一样,读出自己的见解,写一段文字。(附故事:乌龟与鹰 乌龟看见鹰在空中飞翔,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这故事说明,那些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师:这堂课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识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或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大胆创新意识,勤动善动脑筋,用前人的观点引燃自己智慧的火花,决不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阅读是与作品人物对话,与作者心灵对话;读要读出自己,读出智慧!下课。谢谢同学们!

[总评:这节课是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杯”大赛的赛课,获得了一等奖,我的认为是:⑴课堂的切入点比较好,钱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共讲了九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这样讲是不可能的,成老师仅仅选讲了一个故事,重锤重敲,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掌握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解读第二个故事,举一反三,努力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⑵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同时,适时的以“规范”加以引导。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许多老师都倡导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话语作为注脚。这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处理固然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精彩之处,但如果教师的阅读素养和态度存在问题,也会带来一些致命的“硬伤”:对文本处理得有点草率和随意,反映在知识性上不够严密和科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态度不足,甚至会引起学生更深的误读,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怎么读都是 “哈姆雷特”。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文交际的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⑶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态度,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借班上课能时时注意用“点评”去“点燃”,这种恰当的肯定和诚恳的点拨让我们的学生知识上在一个合规矩的“河床”上流淌,情感上在一个良好的纬度上发展,我想我们的学生将会永远记住“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打死我都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的人文关怀。

7.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 篇七

一、文体意识:用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

王先霈先生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 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专业的教师、文学研究工作者, 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 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 感受它, 领会它, 理解它, 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我们在阅读文学文本时, 需要树立文体意识。“文体”这个概念, 在于明确各种文学门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肌理的不同, 如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区别, 等等。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 应根据不同体裁的儿童读物, 分析它的独特之处, 让学生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和交流。

比如寓言这一文体, 是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 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一篇好的寓言, 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质:故事的奇幻之美、教训的哲理之美、形式的精粹之美和风格的谐趣之美。

《伊索寓言精选》篇幅短小, 结构单纯, 语言朴素。苏教版教材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 并在该单元的练习中明确提出共读要求。根据寓言的文体特征和儿童阅读基础, 可以搭建起《伊索寓言精选》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第一, 体会同一种写作对象的不同性格。通过初读, 学生发现伊索寓言的写作对象是动物, 但是同一种动物的性格并不单一。第二, 体会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表述。通过将课文《狐狸和葡萄》与克雷洛夫同样的故事相比较, 发现各自的写作特点, 也是一种带读《克雷洛夫寓言故事》的暗示性引导。第三, 体会“寓”字的寄托之意。选择《母蟹与小蟹》、《母鹿与小鹿》这样的故事, 一是因为两者情节相似, 道理相同, 从而让学生领会, 寓言就是作者把其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二是这样的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贴合度高, 阅读可以引发更多的生活感触。

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板块设计, 基于伊索寓言文体特点的把握, 基于对学生阅读经验的考量, 我们语文老师要学会用更专业的方式面对教学中所触及的文本。

二、资源选择:甄别和选用适宜的课堂学习资源

语文学习, 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 儿童与文本的相遇。不同的文本, 选择的教学点也不同。如何选择好的方式, 将优美的文本带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资源选择的能力。

一篇优美的文本读物, 在课堂40分钟里去呈现, 去交流, 可以选择的资源是非常多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资源是比较合适的?笔者认为大致可以有以下参考标准:第一, 根据与教学主线的关系筛选主次地位;第二, 根据学生的学力程度决定难易程度;第三, 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成为现场生成与分享的资源。

《伊索寓言精选》中, 有很多关于狐狸的故事, 情节有趣, 意义深刻。不同故事中的狐狸, 性格各不相同:聪明、愚蠢、狡猾、自欺欺人……这样, 更易于学生体会动物性格的多样性。这些资源的选用是与教学主线的相关度比较高的。

同时,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力程度, 来判断某一资源是否适用于教学。钱钟书写过一篇《读〈伊索寓言〉》, 钱先生在文中说:“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 认为有坏心术, 比如狐狸和乌鸦, 说小孩子看了, 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 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而钱先生认为寓言要不得的理由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 愈幼稚了, 以为人世间的是非善恶, 也像在禽兽世界一样公平清楚, 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他的文章用以讽刺当时的人, 当时的社会现象, 写得非常透彻。同样是认为《伊索寓言》要不得, 卢梭和钱钟书两者有不同的认识, 一个认为把小孩子教坏, 一个认为把小孩子教“简单”。究竟《伊索寓言》小孩子能不能读呢?对小学生而言, 这样的思考角度, 是否太过复杂?笔者以为, 还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没有定论, 供大家思考。

而学生所读所感, 也是课堂的重要资源。所以, 在课前的导学单中, 执教者设计了一个学习项目:去发现哪个故事中的某一种动物和自己原来心目中的印象有不同。课堂一开始, 选取了一些学生的学习单, 呈现他们阅读的感受, 让学生各自的阅读体验成为现场分享的资源。

三、常规执行:尝试建立儿童阅读指导的序列

教师进行儿童阅读指导的行动力量, 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阅读内容的交流, 不仅仅是上“阅读课”。教师更应该尝试建立儿童阅读指导的序列:即对儿童阅读的课程范围、时间分配、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对学生分组使他们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活动等做出决策。就是关注在什么样的时间点把什么样的好书带到学生的时空里, 关注当某一个阶段阅读取得成功的时候, 如何进一步指明阅读的方向, 维持阅读的热情。

比如, 在小学刚入学的阶段, 可以建构绘本课程和儿歌课程。可以选择有理、有情、有趣的绘本, 按阅读难度有序排列从小学入学的第一天开始,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100本绘本的阅读。通过经典故事的朗读和转述, 完成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的衔接。儿歌课程则可以选用《365夜儿歌精选》部分内容, 将识字渗透进儿歌诵读中, 弥补教材入学主要学习汉语拼音的单一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 可以逐步加入蒙学课程、儿童文学阅读课程、趣味写作课程, 等等。

8.由《一路花香》谈寓言教学 篇八

【关 键 词】 寓言教学;小学语文;个性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像这样的寓言故事犹如一粒粒明珠散落于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之中,它们闪现着思想的光泽,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结合我所执教的《一路花香》等寓言故事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循序渐进,采取以下几条教学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以读为本,放飞学生的个性

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产生感悟和思考,《小学语文大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寓言一般短小、精悍,故事生动,语言简洁,又有角色之间的对话,最适合进行朗读训练。在教学中要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一)初读读正确

在教学《一路花香》时,我首先通过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到优美的故事情境之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产生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做到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体裁,它精炼简洁,朴实而又深刻,特别是中国寓言故事,有很多的人名、地名、词语都很生僻,如《滥竽充数》中的“齐湣王”,《画龙点睛》中的张僧繇……有些字音十分生僻,因此在初读阶段,教师应进行范读,对于其中出现的长句子,也要指导读通顺,做到读流利,不读破句。

(二)再读读流利

流利的读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力求快慢得当,有节奏地读。这一训练要求,主要突出在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上。如在《一路花香》一课中,读第二自然段有裂缝的水罐在小溪边向挑水工道歉,学生根据对“惭愧”一词的理解,用较轻、较缓的语调,读出了破水罐的惭愧歉疚之情。

(三)精读有感情

有感情的读是朗读的第三阶段,它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读,为巩固词句,求得对整篇课文深入理解的读,它要求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逐步做到有感情。如教学《一路花香》时,在经过初读、默读之后,进入研究性阅读,学生根据文本自主研究,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包括非语言因素,来表现情感。

二、“感知内容—了解形象—领会寓意”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题,想象课题所蕴含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心理需求。再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直觉和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如《一路花香》不仅课题美,而且含义深远,可以紧扣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了教师的范读以及自己的自由读,就可以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无损的水罐面前感到自卑,而挑水工告诉它,正是它的裂缝浇灌出了一路鲜花。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在“了解形象,领会寓意”的教学环节,可采用开放式研读文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句子中感悟寓意。寓意教学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是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

三、润物细无声,加强思想教育

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从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寓言旨在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学完每一则寓言,要趁着学生思想的火花还在闪烁,心潮还在起伏,抓住时机进行思想的渗透。如教学完《一路花香》后,可以针对班级中有的学生和文中的“破水罐”一样,他们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总是处在自卑、自责中,所以要鼓励他们重新找回自己,树立信心。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则寓言故事学完,学生总是对里面的人物角色有着自己的评价与感想,教学时可以设计“童心留言板”,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学习的感受和大家一同分享,形成了对课文内涵的多元理解和迁移,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

总之,寓言教学是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力求从听、说、读、写几方面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对课文多元的、个性化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带领学生用心灵去聆听语言文字的美丽,去品味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路花香!

【参考文献】

[1] 唐霁,同仁济. 童话寓言及其教学[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4.

[2] 徐如松.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J]. 小学语文,2014(7).

上一篇: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足球队管理制度下一篇:劳动法学习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