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2024-10-04

茶艺实训课程标准(共9篇)

1.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一

茶艺实训室建设

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系领导的指导下,茶艺实训室建设越来越规范了,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配备多个工位,设备齐全,满足学生的训练要求。

实训室的主要设备有:茶桌、茶椅、茶具、高档水壶、茶道,值得一提的就是新进的组装柜,高端大气上档次,实用性非常强。茶艺实训室具体实训项目有:茶具和茶叶的识别、茶具的使用、茶叶的泡制和基本茶道的实训等,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专业学习的平台。

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的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熟悉茶样鉴别和茶馆服务与经营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别和沏泡训练~使学生熟悉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

2.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地按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训课程,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才能为企业培养出真正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为我院院级重点专业、陕西省省级重点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于中联重科、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安控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德森新能源有限公司、西安城市照明管理处、航天771研究所等单位,从事一线生产线的组装、调试、设计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组装、调试等工作,毕业生从事岗位主要有配电柜接线工、电气设备操作员、安装维修电工、自动化工程施工人员等岗位 , 经过几年的职业成长 , 逐级晋升为技术员、设计人员及现场工程师等岗位。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和部分毕业生的座谈交流,得知企业主要注重的是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再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对身体素质和专业转换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往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均有良好的事业发展,他们其中除去应届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工作实习之外,较早的毕业生有的已经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有的担任工段长、销售主管等职务,薪资待遇也达到他们的心里目标。大部分毕业生对企业较满意,工作稳定。各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均有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工作踏实,基础知识较好,动手能力较强。2012年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去向及从事职业见表1。

2 实验实训条件

我院机电工程系拥有PLC实验室、产教结合组装实训室、数控车工实训室、柔性自动化实验室、钳工实训室、机床电路实训室、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电机与供配电实训室、电气线路安装实训室等18个实验实训室,其中用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如下 :

(1)电工电子实训室 :主要用于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电气测量技术的实验实训教学。

(2)电气安装实训室 :主要用于电气控制技术、电气测量技术、维修电工基础实训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3)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主要用于电气控制技术、电气测量技术、电机驱动与调速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4)单片机实训室 :主要用于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应用的实验实训教学。

(5)可编程控制实训室 :主要用于可编程控制技术与应用、PLC控制系统设计与编程、自动线安装与调试的实验实训教学。

3 电气自动化实训课程开发

通过对高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研究,可知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可以划分为继电控制电路装调维修、可编程控制系统装调维修、交直流传动系统装调维修和应用电子电路调试维修4大模块,包含继电器控制电路设计、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维修、PLC控制系统的分析、调试与故障排除、交直流传动系统的装调与维修、电子线路的分析、调试与维修和电力电子线路装调维修等职业技能。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实验实训条件,解读了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设计出本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安排,实施过程中注重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增加企业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训课程,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才能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分析了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实验实训条件,解读了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设计出本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安排,为相关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提供了几点思路。

3.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三

《网络互连》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也正在发生转变。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 生产、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文章主要是对《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企业的有人需求和对本课程的要求,进行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了实训体系[1]。

一、《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网络互连》课程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问题是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 对相关惯例规则记忆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同时构建实训体系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际训练达到记忆和掌握的目的,像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设计等一系列业务操作, 可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高职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这就非常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学校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实务, 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能力[3]。所以,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可以让学生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企业需求科学的培养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所需职业技能,按企业员工标准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接受工作环境和同事的影响,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以便学生尽快的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平台

《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技术沉淀,进行《网络互连》课程的标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将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文件,实现企业技术沉淀和传承[4]。

二是质量保证,要深入相关的网络公司和企业,科学正确的掌握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方法及工具,以提升标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三是提升效率,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语言和认知的标准化推进方法,减少相互理解上的差异,提高执行力及效率,并且把此类信息融合到教学中。

四是人才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专业标准化教师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化管理技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平台构建。《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首先运用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开发校内信息化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项目化顶岗实习, 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利于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可以把实训体系平台分为三部分进行构建:

一是学生实训操作平台,该子平台开发国际结算各相关的业务操作模块。学生可以在平台设定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学生根据系统或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操作,系统根据具体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按各业务流程逐项完成业务模拟操作,并针对性给出学习建议。学生实训操作子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操作, 并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

二是教师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 如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学生答疑解难等。同时,教师可以自己开发课程, 利用该平台在无需太多网络编程知识的前提下,编写并管理自己的课程, 为学生创设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情境。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方便地整合到实训平台中, 通过更新和调整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教学管理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向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教学平台管理,更新平台创设的各类学习情境, 同时可以进行公共信息的发布,提供教学质量监控和统计分析,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的具体情况。管理员在创建用户时可以划分小组,以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式学习, 小组成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共享相关信息。

信息化实训平台的模拟操作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使其能快速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有效解决学生刚涉入顶岗实习岗位时的不适应问题,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差错率, 提高后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益。

4.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 篇四

茶艺教室的建设,应满足茶艺教学的要求,有完善的设施、设备,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变化,有利于营造优良环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体现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实践、学习和个性化教育。传播和弘扬茶文化,让学生在茶艺活动中学知识、学技艺、学做人。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1.室内所有艺术教学器材要登记造册,建立明细账目,做到帐物相符。特殊器材有专用设备存放,贵重器材可由教师负责保管。

2.室内布置有一定的艺术氛围,各类器材拜访整齐有序,方便教学。定时打扫,保持地面,墙壁,桌凳,器材清洁,环境整洁美观。

3.教学时要爱护器材,细心使用。平时对各种器材要经常检查、养护,出现故障要及时维修。

4.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各种器材使用要注意人员安全,有防火、放盗、防霉等措施。

5.认真做好教室、器材的教学及使用记录。

6.茶艺室是专用教室,任何人不得在本室进行与茶艺无关的一切活动,如要参见或借用,需事先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7.专人使用与负责:学校茶艺指导老师。

8.用途:学校茶艺走班教学与茶艺社团活动开展。

茶艺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到本室上课的学生,必须遵守如下规则:

1.入本室要保持安静。

2.听从老师指导管理,共同维持教学秩序。

3.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用完各种器具,应及时清理放回原位。

4.爱护室内各种用具和设施,损坏本室公物者照价赔偿。

实训室具体装饰:

1.在窗台上挂吊兰或者摆放仙人掌、芦荟,可以净化环境,晚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能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2.在教室的右后角,可以放些洁具工具,如扫把,拖把,垃圾箱等。

3.在教室正后方墙壁上悬挂陆羽的画像。

4.在教室正前墙壁上方悬挂书法字匾额,主题应以古韵气韵为好。

5.四周悬挂为梅兰竹菊的图片。然后买一方屏风摆放在教室正门的前方,再在四个角安装古韵的装饰灯。

如图所示。

6.在教室后方摆放一个木制的柜子,进行茶叶展示。粘贴文字性内容可以有: 陆羽个人介绍 茶经 茶道

5.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五

(二)了解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内容

实习内容:

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周边的特殊环境,服务对象、规模、核心业务、位置和大小;

选址交通、客流、商圈、周边商店聚集状况、竞争对手、城市发展规划、商圈辐射的范围、商品规划商品分类、商品结构、商品政策、是否有自有品牌、商场设计、商品陈列店面布局、货位布局、商品陈列;

采购与存货商品采购流程、采购制度与人员、采购决策;

定价定价策略、价格调整;

促销促销策略、广告、销售促进、销售公关;

服务服务类型。

学生实习内容也可自拟题目,但须至少包括上述内容之一。

(二)实习组织形式

学生专业认识实习采取自主实习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自由组合成为一组,设组长,负责与指导教师或学院联络;每实习小组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指导,审阅小组调研大纲及实习报告。

(三)实习时间安排

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实训周内,时间为二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实习准备,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及实习指导(1天);

2.学生实地现场调研实习(8天);

3.汇总、整理资料,提交小组调研计划大纲及个人实习报告(1天)。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实习要求

1.按现场实习的日期、地点、所学习的内容认真作好笔记,包括实习中听取的讲解、收集的资料等有关内容,一切保密资料的使用与管理均按有关规定办理。

2.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应提交个人实习报告。

个人实习报告要求表达准确,文笔流畅,不能抄袭。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习目的、要求;

②实习时间、地点、内容;

③收获和体会,发现的问题、意见、看法和建议(要求有总结、有分析、有个人观点或提出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公关社交能力。

(三)安全要求

1.遵守现场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对各种现场设备未经师傅允许,不得随便操纵,并随时注意人身安全。

2.注意交通安全。

四、考核

实习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实习报告部分。

1.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结合学生实际表现、考勤情况,给出建议成绩;必要时由院系组织实训答辩或考题,给出综合评定成绩。

2.未能达到有关要求者,不能取得该实践环节学分。

五、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6.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六

关键词:DIN VDE0100标准,电类实训课程,定岗双元模式,衔接

0 引言

VDE是德国电器工程师协会 (Verband Deutscher Elektrotechniker) 的简称, VDE标准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标准之一, 被德国、法国、挪威、奥地利、芬兰、丹麦、瑞典、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大部分中东国家以及韩国所采用。其中VDE标准的电线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在全球70%的国家通用。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定岗双元制班级, 学生在进入学校初就被合作的德资企业选为准员工, 学院采用“4-6-4-6”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使学生具有“双身份”。所谓“4-6-4-6”第二、三学年, 在学校的“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和德资企业两个场所交叉轮换分阶段进行教学, 每学期前4周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接受“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或项目训练, 后6周到相关德资企业中实践训练, 然后4周回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 6周到德资企业中实践训练, 寒暑假学生不休息。这种工学交替循环的范式要求学生在学校的“4周”学习紧密地与企业标准结合[1]。

学生在三年学习中要参加并通过德国工商大会举办的德国AHK职业资格考试, 这个考试包括AHK中期考试和AHK毕业考试。AHK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是基于DINVDE0100-600标准的电气接线与调试能力。因此, 在中德双元制电类实训课程实施中, 一定要将VDE0100-600标准与课程实施进行有效衔接, 利用VDE0100-600标准评价学生项目完成情况。

1 德国VDE0100标准在电类实训课程中的衔接内容

为保证定岗双元制学生顺利通过AHK职业资格考试, 强化学生按照VDE0100标准完成电类实训项目, 要从电类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确定和课程评价体系制定三个方面进行衔接。

1.1 德国VDE0100标准要与课程标准有效衔接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和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2]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国家政策, 也是高职课程开发、建设和改革的关键。课程标准开发建设应以行业专家为主导, 学生学习结果和具备的能力都需要得到企业认可。

中德定岗双元制合作学生所学知识与具备能力需要满足德资企业的工作要求, AHK职业资格考试是德资企业对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AHK中期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按照DIN VDE0100-600标准进行熟练接线与调试系统的能力、按照VDE0100-600标准设计保护接地系统的能力。因此, 在电类实训课程中加入VDE0100标准是工学结合的重要体现。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类实训课程主要包括《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复杂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这两门电类实训课程中加入VDE0100-600标准, 不仅强化了学生接线的能力, 更是按照VDE0100-600标准强化了接线的规范性。

1.2 德国VDE0100标准要与课程项目有效衔接

课程项目是课程标准建设的核心, 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 是课程具体内容和要求的体现。要实现德国VDE0100标准与课程的紧密结合, 必须将VDE0100标准融入到电类实训课程的各个项目中, 实现标准与课程项目紧密结合。每一个项目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都要紧密围绕VDE0100标准, 特别是VDE0100-600涉及到的操作安全、操作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将VDE0100标准融入到课程项目中。

中德合作定岗双元制班级电类实训课程目标是为AHK职业资格考试的实践部分奠定基础。以《复杂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课程为例, 该课程锻炼学生对复杂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装调能力。该课程为2周实训, 包含两个项目, 即三台泵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装调和送料站系统的装调。这两个项目均是历年AHK职业资格考试题库的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按照VDE0100-600标准进行接线与测试。实训中从不同相线的颜色 (棕、黑、棕) 、不同电压级别下导线的线径、PE线端套的选择及接法、各线路导线电阻的测试、线路电压的测试等方面均有规定。表1为国标与DIN标准部分电气符号。

1.3 德国VDE0100标准要与课程评价体系有效衔接

高职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应用性合格人才。科学的课程评价必须以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为依据, 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来判断课程内容及其排序的正确性, 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来制定课程评价具体指标标准[3]。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电类实训课程的评价需要校企共评[4]。即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的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到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中。

中德合作定岗双元制班级课程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完成。电类实训课程评价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3.1 学院电类专业教师与博世TGA培训中心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该团队主要负责课程项目的选取、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与统一, 并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讨论并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1.3.2 基于VDE0100-600标准电类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电气安全、电气测量技术、填写评估检测记录表、按照VDE0100-600标准使用检测仪器检测防护指标 (绝缘电阻, 保护线电阻等, RCD测试和检测功能) 等几个方面。

尤其是电气安全处于机电一体化工专业能力的核心位置。电类实训课程不仅要熟练电气接线, 更要懂得电气安全。保障电气安全的前提是按照VDE0100-600标准测试线路的各项指标, 表2为基于VDE0100标准的导线电阻、电流检测样表。图1和图2为基于VDE0100标准的RCD检测方法 (基于VDE0100-0701/0702)

1.3.3 电类实训课程各个项目在考核时, 要按照VDE100-600调试标准进行考查电气安全和检测技术。

从各相线路的颜色、规格、端子排的颜色与规格到接线时导线弯曲的弧度均有规定, 导线颜色如表3所示, 导线横截面积与电流见的关系如表4所示。从电源进线的颜色与规格到电器柜内导线的颜色与规格均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范与标准均应体现在电类实训课程中的每个项目考核里面。从端子排的规格与颜色到PE端子套头的规格与形状均有统一的规定。

2 保证德国VDE0100标准在电类实训课程中实施的措施

为了保证德国VDE0100标准在电类实训课程中有效的实施, 需要组织电类专业教师学习与查阅VDE100标准、选派电类实训教师到德资企业或者德国的职业学校进行培训、组织学生学会查阅与使用VDE100标准[5]。

2.1 组织电类专业教师学习VDE0100标准资料

VDE0100标准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与低压电气装置的安装与调试紧密相关的标准是VDE0100-600标准。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类实训课程的教师通过与德国专家的交流、参加VDE100-600培训与讲座, 教师们相互共享标准资料等各种形式深入了解了VDE100-600标准的全部内容, 为电类实训课程项目按照VDE100标准考核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组织教师学习VDE0100-600标准, 该标准从低压电气导线颜色、导线线径、电气接线时导线的弯曲弧度以及对低压电气控制线路导线电阻的、PE线电阻的测量方法等方面均做了详细的规定, 与学生参加的AHK考试要求紧密相关, 因此, 组织教师学习VDE0100-600标准也是从源头上保障德国标准在电类实训课程中顺利实施。

2.2 选派电类专业教师到德资企业培训

为了保障VDE0100标准在电类实训课程中的项目顺利实施, 可以选派电类专业教师到德资企业去短期培训或者挂职锻炼。太仓素有“德企之乡”的称号, 200多家的德资企业为电类专业教师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尤其是到生产机床、设备的德资企业, 机床的电气安装涉及大量的VDE100的接线标准, 为电类专业教师学习提供了动力。教师们采用挂职锻炼的形式或者邀请德资企业实践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强化对VDE100标准的学习。

2.3 定岗双元制模式保障了VDE0100标准的实施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制模式为学生接触VDE100标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校4周的理论学习强化了VDE0100标准, 6周的公司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 接触到更原汁原味的VDE0100标准。尤其是在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通快机床等德资企业实习的学生, 要查阅德国标准的电气图纸, 要按照德国标准对电气柜进行接线, 这种定岗双元制模式是学生强化VDE0100标准掌握的根本保障。

3 结论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制模式是VDE0100标准与电类实训课程紧密结合的重要保障。

3.1 VDE0100标准与电类实训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 需要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项目的选取、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

只要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紧密的融合, VDE0100标准才能贯穿在电类实训课程中, 才能强化学生的德国标准接线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顺利通过AHK考试。

3.2 VDE0100标准与电类实训课程衔接的措施, 主要从组织专业教师有选择的学习VDE0100资料、与德国专家学习、组织相关的VDE0100讲座、组织电类专业教师到德资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保证VDE0100与电类实训课程的紧密融合。

定岗双元制班级“4-6-4-6”工学交替的模式, 让学生及时到德资企业实习是保证VDE0100标准与电类实训课程融合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树明.基于“双元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35) :5-9.

[2]周芹, 曾祥麒, 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3 (35) :4-6.

[3]陶泽荣, 郭延江.市场营销专业“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案例分析, 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0) :172-173.

[4]吴亚萍, 周大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18) :22-25.

7.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七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茶艺课程 实践教学

茶艺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茶艺人才,而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

一、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

1.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专业基础知识

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专业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态度会对其学习、实际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消极的学习态度会降低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能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与监督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讲解与现场示范,还要指导和点评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3.应具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才能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酒店;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用于茶艺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方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有实地考察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

1.实地考察教学

实地考察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使学生可以获得相关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已经学到的茶艺相关知识。在开展实地考察教学前,教师会按照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提前确定实地考察的地点、时间、对象、目的,并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联系。在开展实地考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提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茶艺操作知识。

2.模块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模块教学包括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设计、茶礼仪等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茶艺专业技能,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与提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方式,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项目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方式是一种先进行实践操作,再由教师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育理念。在项目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独立处理、完成一个茶艺课程实践项目,即完成茶艺室的布局、采购茶叶、冲泡茶叶、茶礼仪以及服务顾客等实践项目的全过程。

4.模拟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具体做法为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顾客或者茶艺师训练自身的茶艺技能,亲身操作、体验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设计、茶礼仪等实践内容。通过仿真模拟茶艺馆教学情境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

1.课程设置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立的茶艺课程,其最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满足茶艺服务企业、高星级酒店对茶艺人才的要求,其基本出发点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茶艺岗位服务人员”。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该要以高星级酒店的经营管理与餐饮服务部门对茶艺服务的实际、具体工作任务要求为准,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引领实施、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化酒店茶艺服务的基础知识理论,掌握相关茶艺服务、管理的技能,掌握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管理、运行的基本方法、程序,胜任酒店茶艺部门、茶艺馆、茶座的服务工作,达到茶艺师的水平。同时,还应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形成善于合作、沟通的职业品格,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优势,也可以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与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使学生具备市场分析、市场调研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可以胜任社会茶艺馆、茶吧、茶座以及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与社会茶艺馆、茶吧、茶座以及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的实际要求相匹配的相关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

2.实践方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道路。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茶叶知识,掌握各类茶叶的冲泡方式,同时,配合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茶艺馆、茶吧、茶座等相关茶艺服务的经营方式,满足酒店对茶艺人才的要求;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做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与合作酒店共同建立茶艺实训室。院校可以将茶艺实践课程放到合作酒店实地进行教学,在合作酒店企业中进行实地茶艺表演实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茶艺服务技能,通过合作酒店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使实地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除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之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到茶艺馆、茶吧、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进行短期的实践锻炼、勤工俭学,使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实现互为补充,增强学生对所在企业、茶艺师职业的认知感,使学生建立职业观念,促进自己转变为“职业人”。按照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同相关企业进行密切配合,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质量,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工作岗位作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茶艺的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实践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进.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5(9).

8.实训环节课程化,实训课程项目化 篇八

关键词:实训实习 课程化 项目教学

谈及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专业核心课程,而忽略了实训实习环节。事实上,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实习占据了重要的一环,而且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如此。

反观我们传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现状是:过度依赖于企业、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几乎全部委托于企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仅仅依赖于专业教师为数不多的实习巡视和学生实训实习手册的检查。而事实上,相较于医院等实习单位对实训实习环节比较严谨的态度而言,不少企业则对实训实习的学生使用大于教学,整体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质量监控不够到位。

鉴于上述专业实训实习的重要性和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我们着眼于这一人才培养症结,从2010年9月开始,在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科类课题“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下开展子课题研究,将重点转移到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导向的项目化教學改革上来,并借鉴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针对实训实习环节提出建设和改革思路。这一建设改革思路概括来讲主要是两条:实训环节课程化、实训课程项目化。

一是着眼于实训实习环节,推动实训实习环节课程化建设;也就是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实训实习放到与专业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与核心课程一样开展课程建设。从“实训环节”到“实训课程”,称谓的转变折射的是认识的飞跃。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推进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因为涉及到实训实习,所以更加依赖于一个比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以便于协调沟通共同推进,同时也因为是实训实习,所以更有条件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诉求,并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监控。

课题组基于上述思路,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从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化实训教材的建设以及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并实施了有效的教学改革。

1.校企合作,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实践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双赢为考量,系统设计,突出三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综合见习到综合实训再到企业实习,保证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综合见习2周,侧重行业背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印象感知;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综合实训4周,侧重业务单元专项技能的操作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实现顶岗实习,从而保证零距离就业顶岗。这样的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打破课程条块分割的界限,更加强调综合性,且逻辑衔接、梯度递进、时间递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真实性、标准化建设,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微缩,旨在便于课程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则强化教学服务功能,做好相互衔接,旨在便于实践教学。

2.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高质量的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训课程的教学,其根本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复制、可以建设,但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却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因此教改期间,要求所有专业教师轮流参加企业进修培训,我们称之为教师企业行动计划。

开展专业教师企业行动计划以来,陆续分派课题组主要成员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进行锻炼。教师在合作办学企业进修期间,必须经历所有部门轮岗实践,重点学习与所任课程相应的岗位流程,并注重经营案例的采集和一线管理经验的积累,以有效填补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经过两年努力,我们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全脱产的进修阶段的学习交流,进一步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新的理念、岗位技能及职业标准;了解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从而在回校后参与实训课程建设、项目化教材开发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校企合作,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

在整个实训课程的体系框架下,加之课题组成员在企业进修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技能提升,特别是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的把握,回校后在实训课程的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教师进修后带回来的很多意见建议,成为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主力军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开发系列项目化自编讲义。以面向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训为例,专门针对企业主管经理层次设计三个部分内容十项技能:角色认知、零售认知、商圈认知、品类管理、陈列管理、目标管理、市场调查、顾客沟通、会议管理、收银作业,大体上涵盖了企业主管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知应会。并且此类实训教材也被企业借用于内部基层员工的培训,校企之间的合作在相互借力中获得双赢。

4.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

以校企合作自编的项目化教材为基础,一书两用。学生校内实训期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并进而由教师总结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是这本教材,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期间,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各实习小组针对上述实训项目作进一步的深化学习,虽然是相同的项目,但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更具有适应性和指导性。这样强化中有提高的实训教学,明显地提升了实习效果,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能力的提升使得毕业生在实习后半期即可有充裕的时间在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实习带教老师的合作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

5.思考与总结

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环节,确保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把好技术人才“产品”出口前的最后一道关。传统的实训教学往往依赖于企业、委托于企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手段有限。相对于医院等对于实训实习教学的严谨态度而言,企业对于实训实习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则重视不够。由此,实训实习如此重要的一个环节反而成为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将实训实习环节纳入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视域,并积极开展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教学,应把握高职教育特点,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首先是构建有机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参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改思路,将实训实习内容阶段化、项目化、课程化;其次是做好实训平台建设和师资建设,根据功能定位差异打造校内校外两类实训基地,并通过专业教师企业行动计划和高校进修计划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第三是依托师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的自编讲义,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教材支撑;第四是以教材为基础,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双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推进实质性校企合作模式,以有力保证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合力培养技术人才,企业直接参与人才规格的确定、参与课程计划的设置和实施、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有利于极大地节省了人工培训成本;教师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极大地积累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能力。

实践表明,强化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超市零售人才培养,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自觉、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明晰,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更加富有深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价值预期,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校、企业的多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SJD880022)。

参考文献:

[1]杨丰,李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李胜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及管理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20)

9.茶艺实训课程标准 篇九

一、设置《茶艺学》课程的有用性分析

(一) 《茶艺学》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当代大学生年轻好动, 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知识, 求知欲和参与感强, 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相对而言, 他们阅历不深,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欠缺。茶文化是人类实物文化的一个典型, 它不仅以茶叶的植物利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进, 而且以饮茶的生活习俗制度保存至今, 茶树历史、茶叶生产、品饮方式、茶艺茶会、茶道茶情、茶书茶诗、茶俗茶札等, 无不属茶文化的范畴, 从陆羽《茶经》以来的诸多茶人及其著作所传承的精神价值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遗产。学习《茶艺学》课程, 有助于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理解, 更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中国茶艺在历史演进中, 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 正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中国茶艺兼具儒、释、道三家之美, 是以茗饮引发并以茗饮为中心的品鉴、享味、悦志、清心、陶情、内省、洗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作为物质活动, 它是茶事活动的过程;作为精神活动, 它是情感的陶冶、性理的探索、意志的追求, 最终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而不偏重拘泥于繁琐的修饰形式。当今的高校大学生, 正处于风云变幻的信息时代, 学习节奏趋快, 就业压力加重, 很容易走入精神意识的误区, 非常需要松弛神经, 调适心灵, 升华精神。学习《茶艺学》课程, 有助于高校旅游专业学生领悟茶艺精神, 透过茶艺精神的熏陶, 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

(二) 《茶艺学》课程有助于完善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科体系。

旅游专业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边缘学科, 各种学科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旅游学科的不断发展。设置《茶艺学》课程, 对旅游专业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二者存在明显的学科交叉点。

1. 二者在研究的内容上都具有文化传承性

文化, 对于旅游学科的研究来说, 是不可缺少的一项研究内容, 在今后的旅游学科发展中仍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就是旅游学界争论不休的研究课题, 对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变革, 对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变化等, 众多的旅游研究都离不开文化这个主旋律。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不可避免地被众多的旅游研究者所重视。茶艺学是以饮茶生活的行为实践为研究对象。茶艺学具有综合实验性, 它以茶文史学为背景, 科学而艺术地利用茶叶的物性, 来复原、演绎、创造饮茶生活的方式, 饮茶生活方式的形成反过来又对茶叶生产、经济和文化起到直接的作用。茶艺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 从茶文化学自有的角度来研究饮茶生活, 同时也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构建其独特的知识内容。因此, 从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看, 《茶艺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整个旅游学科研究体系的更加完善。

2. 二者在现实中的应用都具有休闲娱乐性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 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们, 在不断重复着单一而枯燥的学习与工作, 这使得“如何休闲”越来越深刻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并且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 休闲娱乐就成为大家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事情。旅游活动在休闲娱乐上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旅游, 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宾馆等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都涉及旅游的重要原因。同样的, 喝茶品茶这一传统而又焕发新生活力的生活文化活动, 也在休闲娱乐这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于是, 越来越多的茶艺馆、茶艺居、茶楼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 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工作之余对饮茶品茶津津乐道。因此, 从休闲娱乐这一角度来看, 旅游学科与茶艺学的研究具有很明显的交叉点, 在旅游专业学科体系中设置《茶艺学》课程也是很有必要且可行的。

二、《茶艺学》课程设置的探索

(一) 课程的安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课时大约30学时) 。

1. 理论讲授部分

包括茶文化的由来、定义、内涵及其与中华民族的浓厚结缘;茶的饮用与传播史实, 茶与传统文化思想的渊源;茶的自然性, 不同茶类品质的形成和鉴赏, 名茶成因和工艺介绍, 茶的营养和保健机理;客来敬茶, 茶与民俗民风, 茶与歌舞及楹联, 茶会, 茶馆与茶艺馆, 茶的传说;茶与水, 茶之具, 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 品茶与茶艺, 茶与茶艺, 茶与文学, 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 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 茶道与饮茶, 名家与茶, 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 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 发展茶文化等。

2. 实践操作部分

包括参观茶艺馆、茶艺居、茶楼等, 以及对各种茶叶冲泡方法的演练, 等等。

(二) 课程内容展开的说明。

以上《茶艺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展开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 茶文化的内涵以“真、善、美”为核心, 以茶之史和茶之未来作为头尾相接, 体现茶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 茶道是核心, 并由此涉及“茶内有乾坤”、“中国的茶水有哲学”和“琴棋书画茶”等经典说法, 并贯穿古典与现代、雅致与通俗。

3. 贯彻了茶文化的“源流”和走向说法, 把茶的发现及其与“懦释道”的接轨比作是茶文化的源头, 把茶文化的孕育发展之环境 (民俗民风等) 比作流域, 河流走向其终极———大海, 就如茶文化将融合于未来文明。

三、对提高《茶艺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 学习者对茶文化有着深浅不同的认识, 表现为学习者因文理知识结构、对茶的认识程度和他们各自“质材” (如性格、境遇、素质、天赋、气质等) 的差异和不同, 他们接受茶文化的途径和能力表现不一致, 如果忽视这一情况而施以相同的教学, 其效果会打折扣。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茶叶专科学生, 应相对重视传播茶叶基础应用知识, 要以茶文化通俗内容逐步将他们引入到茶的精彩世界之中去, 从而提高其文化涵养。具体教学过程还可视实际情况, 增加某方面的专家讲座课, 如茶具、文学艺术和书画等。

(二) 目前, 由于缺少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的准确定义和认识, 对什么是茶文化、茶艺、茶道等仍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这从某种程度来说, 不利于《茶艺学》课程的教学, 以及进一步把握茶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为《茶艺学》课程的展开必须具备有一条主线牵引茶文化与多方面的相互联系。对于高校旅游专业背景下开设的《茶艺学》课程, 应多重视茶文化知识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与应用。

(三) 茶文化中的“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的。茶之“真”是茶的本性, 茶之“善”是茶与民族性的象征, 茶文化之“美”, 启真扬善, 并走向未来。茶之真, 是以其史实为依据, 说明茶非一般饮料, 反映和揭示茶饮由自然之饮向精神领域上升的必然性。茶之善, 展示茶与人们生活相互影响和结合的过程, 人们通过认识茶而寄予相关茶事的美好希望。茶之美, 是展示由茶给人的感观享受, 进而上升到精神上的愉悦。茶文化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方文化的代表, 茶文化之美, 启真扬善, 茶之美来自茶的自然禀赋, 为古代的文化所崇尚, 因而其相关方面的创造内容很多, 课堂上讲解的难度也较大, 要求讲解时声情并茂, 且与实际相联系, 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感受。

(四) 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授课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茶文化的精深, 莫过于茶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一个“道”字, 几乎覆盖了古今中外哲学的全部。茶道是茶之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契合。《茶艺学》课程要求讲授者语言、文字和指导实践的示范传授能力较好, 甚至还可进一步在艺术素养和人品上要求授课者。“文化”是自然的流露, 《茶艺学》课程不能没有感情和感受。以某专长为主的教研人员其实较难胜任于《茶艺学》课程的全程教学实践, 因此, 应注意扬长避短, 对于旅游专业背景的授课者, 注意抓住茶艺学与旅游学二者的学科交叉点, 突出重点, 使其讲授的《茶艺学》兼具有旅游专业的特色。

(五) 茶文化内容的许多方面表现为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 如各种茶类冲泡的茶艺展示。茶文化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内容, 以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的形式, 才容易被学习者了解、记忆, 也便于他们引起有关方面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 我院的旅游实验大楼正在紧张建设当中, 其一层将建有专门的茶艺实验室, 这对我院《茶艺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 茶文化教学中的深入浅出、现身说法也显得格外重要。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 拥有许多的名茶名品和悠久广泛的饮茶习俗习惯, 各种茶艺馆、茶艺居等遍布全省各地, 可供学生参观, 帮助学生提高对茶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认识, 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结语

目前虽然很多农业高校已经甚至很早就开设了茶学专业, 但对于从茶学中分支出来的茶艺学等相关科目而言开设的高校甚少, 理论界对于我国高校是否应该开设茶学相关科目的研究也是很少涉及, 至于已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就更少了, 因此, 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艺学》课程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笔者仅从个人的认识角度出发进行初步的探讨, 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宗垣, 黄淑惠.茶文化与茶业教育[J].福建茶叶, 2000增刊.

[2]朱红樱.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 2005, 26, (1) .

[3]黄志根, 赵启泉, 汤一, 董尚胜.高校茶文化课程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1.3 (总117) .

上一篇: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仁义巷社区计生协会06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