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仲永心得体会

2024-09-29

读伤仲永心得体会(共10篇)

1.读伤仲永心得体会 篇一

这星期,我们学了一篇文章——伤仲永,是王安石写的,写的是一个天才儿童仲永,他五岁时便会写诗,随意指定一样东西,都能马上写出诗来,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指的观赏,但他的爸爸应为利益熏心而不让他继续学习,继而荒废了学业,最后跟普通人一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天资的普通人,一旦停止后天的学习,将会不如普通人。就拿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来说,例如:爱迪生和牛顿,他们出生时并非一个天才,特别是爱迪生,在他小的时候,成绩还是班上最差的一个,但是,后来通过他的勤奋学习,取得了很多成就,例如他发明的点灯,他差不多花费了2年的时间,每天工作几十个小时,试了1600多种材料,最终才制造出能够亮很久的电灯泡。就是因为他的努力给他的子孙和自己带来了幸福。那么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仲永不是一个天才,但是他十分努力的学习,结果还会与之前相同吗?我想,不会。应为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天资和勤劳有关,但是勤劳的成分远远大于天分。鲁迅也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如果我们没有比其他的人更加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将会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但是仲永最后的“泯然众人”的结果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的父亲,为了一时的利益,阻止仲永的学习。也暗示那些为了金钱而不让自己孩子学习的家长,不要因为金钱的诱惑,把孩子的未来,毁于一旦。

这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也使我们明白,一个人的成就与天资有关,更于后天的努力有关,只有后天努力了,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读伤仲永有感300字 篇二

这篇文章重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慧,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大话西游3序列号领取,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因为方仲永不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这件事告知我们:学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

爱迪生说过:“蠢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心血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播种,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干一直提高。

这件事使我联想到有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小时候数学成就并不好,老师跟同窗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奋发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能够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个别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假如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如许主要!

我要学习华罗庚这种尽力耐劳的精力,控制常识,成为国度的有用人才。

读伤仲永有感300字

读完《伤仲永》,一种既惋惜又愤恨的心情油然而生。

仲永,他不仅是天才,还是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才,天资通达聪慧,小小年纪便会作诗,但沦落到“泯然众人”的结果,无不让人遗憾。如何的问题让这样一个天赋过人的幼芽调零?罪魁祸首首先是他的父亲。在伤仲永小的时候,稍有成就便终止学习,四处作诗挣钱,这样的贪图小利,愚昧无知使得天才未能及时受到教育而沦为“庸人”.这也时刻警示着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他最好的教育,不要白白荒废掉孩子的一生。

是啊,天资能够带来优势,省去许多弯路。但如果失去努力,一起将从零开始,便没有一条直路可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伟大的爱迪生曾这样说过。人真正的才能不只依靠先天的禀赋,更为依赖后天的教育与培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

读伤仲永有感300字

文/潘书彦

读《伤仲永》有感,我不由感慨:千奇奇才毁于一旦。文章讲叙了一个天才神童由于不学习变成普通人的故事。

在这件事上,仲永并不是不负责任,但他的父亲要负主要责任。如果不是“父利其然也”,如果他没有“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相信十年之后,朝野必又添一前无故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其实仲永的身世便是不幸的,方家“世隶耕”其父母必是无甚文化。也不知道读书有用,只为眼前乡邻的一点小小利益,就放弃了儿子的前途。

再说仲永,仲永十二三矣,尚不知学,以至其泯于众人。因为他从小就不知道需要学习。

我似乎是明白了王安石为何而伤,仲永之才千古罕见,只因不学泯然众人矣。

想起我的儿时,我虽不算天才,可天资不差。记得四年级,那一整个学期我都在打闹,不知认真读书。后来,期末考试,我发挥失常了……,这是个深刻的教训,虽说我现在还是有一点那什么,不过好多了。

说到最后,不得不说仲永是个好老师,他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教会我们要认真学习。

读伤仲永有感300字

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言文,我为方仲永的成长遭遇感到深深的悲哀,无限的遗憾。

仲永的家庭是一个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主的农户,他5岁那年突然让父亲给他准备书具,随即写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名字,“自是指物做诗立就”,从那以后渐渐的有人给他钱请他作诗。因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从此不让他去上学。结果可想而知,仲永的才华全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我相信如果仲永接受了后天的教育他一定会成为一位着名的诗人。

3.《伤仲永》读书心得 篇三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透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4.《伤仲永》读书心得领悟 篇四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勤奋努力有关。《伤仲永》写的是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因被唯利是图的父亲四处拜访乡友,而没能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命运不为天控,且为人管,待若有资不学,终将为常,何叹息。

但是读了《伤仲永》后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有人说过“经一事,长一智”“社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大学,缝事就留心,随时就能学习”如果伤仲永真的很有天资那么他在“社会大学”又学到了什么呢?人只有在拒绝学习时,才是真的老朽了。那如果伤仲永真的有天资的话,他为什么没有在“社会大学”里储备实际经验后,从而一举成名呢?

5.《伤仲永》说课稿 篇五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部分,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一)说教材

(单元)《伤仲永》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从学习技能上,本单元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经历体味文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结合单元目标,因而确定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勤奋刻苦,热爱学习。

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讲,本节课毫无疑问的将重难点定为体会并学习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法的确定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七年级学生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普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

考虑到这一学情,并依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鉴了“271”高效课堂理论及先进经验,本节课教师的教法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激趣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机制法。

提出疑惑,设置悬念,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竞赛机制法为了避免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浮浅,缺少热情这些现象,采用小组比赛加分制获得激励卡适当免去抄写作业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热情。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和flash动画,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为践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分类式笔记法,学案助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流程

1.经典回顾,导入新课2.反复读文,读通读懂3.悟读课文,读出感悟4.揣摩语言,探究美点5.古今链接,能力提升6.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一、经典回顾,导入新课出示学生在上学期熟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这节小诗,学生齐读后,顺势让学生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正在学生交流欲望初被点燃之时,老师抛出问题,设置这样的悬念“如果一个人即使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那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来探个究竟。

(这样的导入既兼顾的前后知识的链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导入新课之后,学生齐读题目,师生一起交流题目的内涵。学生自然就会生成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

(学生的疑问更加的明晰化,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就为接下来的交流作者等各环节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读文,读通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

1.听读课文

在“反复读文,读通读懂”这一环节是“听读”,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朗读的关注点,找一组作一下归纳: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这样学生在接下来听读课文环节有了抓手。

为了充分发挥合学的时效性,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听到的一些在读音节奏方面的关注点,然后师出示重点,采用小组竞赛法检查大家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

(这种竞赛法既对学生的合学起到了督促激励的作用,也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一箭三雕。)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下一环节学生结合图片就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为译读课文环节做了铺垫)

2指一学生读文(显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3.译读课文。

译读课文环节,学生课前导学案助学,课上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向全班学生求助。然后采用闯关的形式攻破本文的各种文言现象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意识。)

三 悟读课文,读出感悟

1.欣赏动画,凝练语言,叹其原因.学生闯关结束后后,为了奖励同学的精彩表现,欣赏一个动画.提醒学生带着前面的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来欣赏。同学们以复述或概括课文的形式说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

2.结合语句,探究变化()

师顺势引出: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是谁造成的这场悲剧呢?那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小组内交流,齐读全文,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阐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让学生围绕“变”一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此环节是学生探究文本的突破性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感悟朗读中体会仲永的人生悲剧,问题的设置有梯度,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四、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阅读”的阐述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为此提出这样的问题:)

全文围绕“伤”展开叙述的,表达的是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之情,得到的是深刻的启示。但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是抒发情感的,那令人哀伤,引入深思的缘由何在呢?来源于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试从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环节中领悟文章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

五、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安排了这个环节)

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可用自己的话,也可引用名言)

六、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交流只是从点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互相启发点拨产生灵感后,为使这一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并遵循着语文教学“读说写”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主线,我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并将其作为本课的课下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

伤仲永

详略得当

变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

不使学借事说理

其受于人者不至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6.《伤仲永》教案 篇六

教前聚焦

《伤仲永》重在一“伤”字。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帮助学生抓住它背后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要让学生思考。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堂一隅

给仲永下评语

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同学们的评价见仁见智,不过,太简单了。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

师: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师: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师: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师:那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单单为了伤仲永一个人呢?

生:不是。是伤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而放弃学习的人。

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是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生:是他的父亲。

生:是他那个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权利,“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点什么吗?那就把它写下来吧。当堂完成。(板书:给仲永父亲的一封信)

专家点评:

在分析文的思想内容时,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的方法,一下子把学生读、思、写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写评语,学生由仲永的同龄人变成了评论者,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阅读的视角也就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轩)

教后拾零: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和对话。学习文言文究竟让学生学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我认为,后者的价值要比前者大得多。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的极端,一个是学生用主要精力做习题的极端。教师大都喜欢上文言文,因为上文言文可以大讲特讲。一处不讲,学生便一处不懂,教师岂能放心?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讲字、词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这种口传耳受,学生只有听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使学生了解里的一点一滴,却不能使学生感知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学生喜欢做习题,是为求得分数,不是为求得“营养”。所以,他们全不管的筋肉血脉。上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试的负面影响,即圈划ABD。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对了,得了分,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只取“骨骼”,抛弃“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语文变成面目可憎的骷髅。

那么,怎么解决这两个极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强对话。诵读其实是古人早就指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

在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我让学生给仲永下评语,就是想让学生和仲永进行对话。由于学生的阅读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仲永的老师,读书就格外小心了。也许他们对某一个字的意思或者用法还没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碍他们和仲永的对话。他们和仲永的对话过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吗?不就是他们吸取营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这不比单纯记住一字一词有意义得多吗?

7.读《伤仲永》有感 篇七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受教育。

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件事使我联想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8.伤仲永教案 篇八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教学目标

1、围绕“伤”展开,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反思“神童现象”,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即不仅要重视教育,还应尊重教育规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

下列语句的停顿你读的准么?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根据教本,教参,疏通文意。

一、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伤仲永》叙述了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

二、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见教参

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本段以 议论为主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天资,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后天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是第一层,揭示仲 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

更加可悲。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即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

浅,而“不使学”。(贪财短视)

动词“扳”和“谒”,起修饰作用的“环”,活灵活现地勾画出父亲强拉着几岁的孩子

为自己寻吃喝的庸俗相,生动形象,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的教育。

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六、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 ——指人的天资

“受之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

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

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

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七、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 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

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八、“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之”指上文所述的仲水幼年作诗的情

况,“余闻之”,承接上文;“也久”说明作者很关注这件神奇的事,暗示要探究这

件事,弄个明白,自然引出下文与仲永的相见。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

文的过渡。这种见闻录的方式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九、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详)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略)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略)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十、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

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

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7、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贪财短视,不使学

邑 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本文语言非常精练,作者将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甚至每一

个字,找出相应例子来。

揣摩语言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

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

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

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2、分析“”一句。

“利”: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小结: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

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生之有神,也得育之有方,否则大器难成。

归纳: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即把…当作宾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题目中的“伤”字有何含义?

1.为一个天资聪明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而感到惋惜。

2.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到有利于他成长的环境。

3.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也同样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

归纳本文主题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有关学习的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 德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9.5《伤仲永》熊旋 篇九

一、导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 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 过程与方法

 学生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断句,朗读与背诵。  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二、导学重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导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人才观。

2.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地努力。”反过来,一个天才,如果不勤奋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见证一代天才的命运变化。

(二)、走进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今江西抚州)人。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与、、、、、、、、“唐宋八大家”。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学生朗读,提示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可用多媒体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仲(zhònɡ)邑(yì)耶(yé)3.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清句子。 重点句子的停顿:【多媒体显示】(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余闻之也/久。 4.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并掌握重点词义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出示关于解释重点词语的题目,并将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对抗赛。第一组答单数题,第二组答双数题。

【多媒体显示】(1)解释加点的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学生答题,教师仲裁并明示正确答案。

(五)、小组探究——译读课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组内、班内共同释疑,教师适时帮助。如,几个特殊句式(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3)、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六)、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习故知。检查背诵,复述文意。

(二)、小组展示

基于上一堂课的第五环节,进行一个分组翻译全文,呈现上节课的探究结果。

(三)、问题探究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6、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词

(1)、即书诗四句: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3)、邑人奇之:对„ „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稍稍宾客其父: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5)、父利其然也:认为„ „有利可图 名词活用为动词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

4、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第三课时

(一)、温习故知

(二)、赛一赛 比赛背诵《伤仲永》。

(三)、体验反思

1、由方仲永你想到了什么?(可从父母、自身、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谈,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学习等教育。)

2、假如你是方仲永,你将怎么做?

(四)、反思辩论,深层探究 课堂辩论:学生成绩好的关键 1.辩题:

正方:天生聪明的孩子成绩好。反方:认真学习的孩子成绩好。

2.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辩才。同时要求学生辩论要联系实际,又要结合课文内容,最好能巧妙借用课文中的内容或语句。

3.通过辩论明确:人的聪明与否并非与生俱来,“聪明在于积累”;勤奋好学才是取得好成绩乃至成才的关键所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聪明”的学生不认真学习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4.评价。先学生互评,后教师总评。

六、课堂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到后天教育学习才是成才的关键因素。人的天资无论有多聪慧,如果不认真学习,也是难以成才的。我们真为方仲永感到惋惜;我们更应从他身上汲取教训,勤奋好学,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此,老师赠送同学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正处于后天教育的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作业设计

1、课下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2、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 《伤仲永》一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这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自读、听读、指名读、译读、思读等多种方式,每一次朗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以读带译,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收效较好。

2、注重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学生翻译后,对本课本课重点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不仅有利于掌握本课的文言知识,对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益处。

3、体验反思,注重情感升华。及时对学生进行感恩和学习教育,鼓励学生珍惜现在的求学机会,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效果很好。

10.《伤仲永》导学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回顾反馈】 “五读”学诗词古文:一读:二读:

三读:四读:五读:【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用《,作者 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仲 隶尝啼焉扳谒称 泯矣. 今夫不受之天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解释下列词语 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即书..诗四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先人还家()不能称.前时之闻()或以钱币乞.之()世隶.耕()曰“泯然..众人矣”()忽啼求之..

()复.到舅家()并自为.其名()问焉.()

5、参照注解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合作探究】

1、解题:本文用“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哀伤,惋惜之情。

2、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意有何作用?、文中“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

5、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表现了其父性格特点。

【展示提升】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名言警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于”各指代什么?(1)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乞之()

E:不能称前时之闻()

(2)、A环谒于邑人:()B于舅家见之:()C贤于材人远矣:()D受于人者不至()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附1: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

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附2:读后感

“天才”源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上一篇:大学生生活费使用情况调查报告(附问卷)下一篇:创业协会创业先锋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