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

2024-06-28

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精选9篇)

1.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 篇一

潍坊市初中化学优质课评选

听课体会

2012年10月23日---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潍坊临朐北苑中学举办的“潍坊初中化学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此次外出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地市出类拔萃的化学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共13节课,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现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及体会:

一、参赛内容“抽象”,有“听头”,个人受益匪浅: 本次优质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六三制初三化学课本,评选内容包括:化合价与化学式,自然界中的水复习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两节课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是初中化学教师普遍认为最难讲的内容。因为难讲,所以平日教学就积累了许多疑惑,如:如何让学生想象出元素的化合价?这个概念怎样讲学生更容易理解等等,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机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这次活动,对绝大多数初中化学教师来讲,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相当期待。对我个人来讲,这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听课,解决了我的疑难,开阔了我的教学思路,使我这个新化学老师对自己教学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明确了以后教学改进的方向,自身受益颇多。

二、教材解读深刻,老师引导非常到位:

讲课的教师大多是各市层层选拔出的优秀教学骨干,他们理念新,特色多。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来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如:《化学式和化合价》这节课的导入有的老师以录像,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其中两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一是昌乐二中的张海港老师:放视频看昌乐蓝宝石的加工,引出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再就是潍坊广文中学的张凤俊老师,她先放化合价之歌。让学生在歌中学化学。潍城实验中学的丁丽丽老师一开始放水污染新闻,让大家看到后触目惊心。这样的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很快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问题设置的人性化、具体化、。

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每个教师都精心设置了自己的问题,基本都是以学生较熟悉的氧元素或者氢元素为例,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元素的化合价的概念。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等。以及化学式三种计算。课堂中几乎都是先练习复习,再导入新课,然后对前面练习的进行总结,层层递进。达到了温故知新。这样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相当不错。

四、课堂总结实用性强

这次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参评老师的课堂小结不再是具体知识的小结,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交流回顾。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能迅速回顾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疑问等等,不仅如此,老师们还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会,如有学生说:我懂得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不怕困难和失败,要敢于创新等等。

五、注重化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贯穿着对学生化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学习元素的化合价,由化合价学化学式,练习物质组成,向学生教授的是元素观。正如专家点评所言的:“这节课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化合价的元素观: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一种最基本的成分。再就是分类观:通过对元素的分类、以及物质分类的学习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元素观。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到物质就要想到物质的组成。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来认识世界、认识物质。”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六、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而板书在黑板上,就会在45分钟内一直在线,我们不能总让学生瞬时记忆,一看而过,有的东西需要在学生视线里反复出现,才能增强印象。这次评选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工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有的老师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总之,“板书”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几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一节好课必须具备的东西是:

1、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定要准确、到位要主次分明,有所侧重。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他学了什么,课堂中要温故知新,要复习。譬如在学习元素的概念时,很多孩子不知道核电荷数是什么。要能真正理解元素的概念,必须理解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2、引导要适时、适度:教师的引导,要能在探究,分析后把学生引到正路上,引到点子上,引到关键处,即使出现学生走偏,也要耐心的引回来,不能生硬的灌输。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问在学生需要思考处,问在能激起思维的火花处,提高思维的有效度,一定要避免问的不明确,学生无法回答,问的太广,学生无法收放,结果没有办法只能是自问自答。

3、讲课要有激情。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感情丰富,要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通过他们的课,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奉献自己的全部激情去鼓励和激发学生,教师有了激情,就会显得神采奕奕,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呼唤起一个个充实的灵魂,让你的课堂热情洋溢、激情飞扬。

相反,如果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几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课堂最优化教学的追求不会结束!几天的听课虽然辛苦,但每堂课细细地听下来后,每堂课都有很多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俗话说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几天听课也让我体会道了听课的辛苦,也让我体会到了学生的辛苦!我一定要让我的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青州职工子弟初级中学

刘玲

2.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 篇二

化学优质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交流的有效途径[1]。2014年 ,在武汉市举办的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中 , 南通中学的陈老师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马老师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演绎出了精彩课堂。尽管二者教材完全相同,但不一样的教师以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使其教学风格不尽相同,现对两种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经验,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二、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精彩。课堂伊始,别出心裁的情境导入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兴奋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两位教师用不同新闻材料将学生导入不同情境,一个通过中俄天然气协议,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注,另一个通过甲烷与生命的关联,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科学的好奇,但二者借助同样的媒介,采用相同方式,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共同目的,收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相比之下,前者(陈老师,下同)更贴近生活,更简短,但趣味性不大。后者(马老师,下同)由外星生命说起,趣味性十足,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推测和解释甲烷与生命的关 系 ,整个引入 过程时间 偏长 ,但步步递 进 ,悬念不断,引入效果值得推崇。

由此可知,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要体现出科学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更要紧凑有悬念,不能杂糅冗长。根据教学设计思路,常见导入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谈话质疑导入法;二是科学背景导入法;三是新闻图片导入法;四是逸闻趣事导入法。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式都要遵循简单、实用、科学、有效的原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内容[2]。

三、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

教学探究中, 尽管两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理解不同,知识点的讲解顺序也不相同(主要教学流程见表1),但都很好地把握了化学学科以实验辅助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体现了甲烷教学要求中的三维目标。

由上表可知,整个教学探究过程中,二者均采用由情境引入到实验现象探究再到化学性质探究最后到延伸总结的基本思路,不同的是前者通过探究甲烷与氧化剂的反应,逐渐向高锰酸钾和氯气递进,进而引出取代反应。而后者则在引入甲烷与有机物的演变过程后,开始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相比之下前者的设计更为紧凑,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后者的实验安排太靠前,一方面前面铺垫不充分稍显突兀,另一方面与后面引出的取代反应间隙较大, 削弱了前后的连贯性。在细节方面,在甲烷分子空间构型上,二者都用气球进行了展示,前者展示得更为细致形象,后者只做了简单说明,未能物尽其用,但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在实验演示方面,前者设置了实验组、对照组等三组实验,设置更合理和严谨,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其参与其中并思考,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总观二者的教学设计模型, 亦能发现一些共同的教学设计特色,如下:

(一)教师以实验探究促进知识传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指出 :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科学 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 方式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实验探究以直观有趣的方式 ,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和思考,进而方便其对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在这两节课中,学生小探究和实验适时穿插 其中 ,占据相当 一部分时 间 ,如“探究甲 烷球棍模型”、“甲烷与高锰酸钾反应”、“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等,学生在操作 中学习 ,在探究中 思考 ,在试验中 提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方案探究能力、现象观察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生以合作探究加快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 理论强调 学习应是 学习者以 个人原有 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主观能动的,不能由他人代替。在知识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热情高涨,头脑更灵活,使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可以加速知识建构。例如,对于问题:“甲烷分子的构型? ”两位教师让学生动手拼插乙烷的棍棒模型,经过自身实践和思考,再和同伴交流探讨,进而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个体孤立的,而是以2~4个人相互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相互 帮助 ,创造性地 处理不同 组员间的 不同见解 ,最终形成完整严谨的结论, 加快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四、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

好的课堂犹如画龙一样,处理好收尾这一“点睛”之笔至关重要,好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亦是这道理。好的收尾会使课堂再起波澜,不仅能总结归纳、升华情感,而且能让学生流连忘返、消除疲惫,激发其继续探索的欲望,最终使教学活动完满结束,同时意味着另一种开始。

这两节课堂收尾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前者先由学生对甲烷性质及用途做出总结, 然后教师做补充, 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对教学效果做了检验,紧接着其用知识网络将本节课内容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用“存在”、“结构”、“性质”、“用途”回顾和思考状态。到此,课堂并没有结束,教师进一步拓展,总结有机物学习思路和方法,使本节知识得以整合和升华,为下一节课和以后有机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又展现出亮点,通过一本国际权威化学期刊的翻译,再次引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其打开有机化学的大门,预示着新的开始。而后者的课堂结尾较为传统,由习题检验到知识网络总结,学生参与度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首尾呼应非常到位。

总之,课堂收尾形式要“活”:丰富多样,灵活创新;收尾效果要“实”:承前启后,归纳总结。通过“活”“实”和谐统一,最终使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成就。

五、启示与总结

优质课并不是完美的,自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推广学习时要辩证看待,借鉴优点固然重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更具有价值。下面就这两节优质课中的问题探讨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实验与探究呈现学科特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认知学习还是研究应用都需要在实验中探究,才能有最大收获。因此课堂实验要强调化学探究性的学科特色,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由现象向本质的认识,若是实验就是简单操作、毫无探究性,就等同于把结果告诉学生,最终失去教学意义。课例中马老师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由于简单生硬,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倡导课堂的探究性,要落在实处,绝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增加几个徒有形式的实验, 要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目标。

(二)预设与生成体现教学机智

教师理想的课堂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 但实际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果, 课堂上教师的预设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与学生想法矛盾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回避,生拉硬拽回到自己的预设之中,应该抓住“生成性资源”,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当学生提问陈老师油状物和白色雾状气体是什么后, 教师并没有对其做出详细解答, 这种对学生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学习热情,降低提问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反问,我们学过的哪种物质容易形成白色雾状气体? 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自身教学机智处理生成性事件,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优质课是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的场所,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借鉴学习的平台。唯有处理好课堂导入、探究和收尾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化学课, 唯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演绎精彩的优质课。总之,优秀的化学课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主体性, 需要体现教师积极引导的主导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摘要: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两位参赛教师演绎出了不同的课堂风采,具体表现在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几个方面。通过对二者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宝贵经验,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关键词:甲烷,教学设计,探究教学,优质课,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闫蒙钢.李文祥.以优质课引领常态教学——对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2.36(6):17-19.

[2]陈心忠.相同“剧本”下的不同演绎——次化学优质课评比的案例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5):78-81.

3.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 篇三

关键词:师生关系 实验功效 评价方式

常态优质课是相对于一般的公开评比优质课而言的。它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获得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所以尽心上好常态优质课,是决定学生的未来学习的关键。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呢?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优化师生关系,发展和谐教育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沟通、信任、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本人,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满足和维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形成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把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

1.1关爱学困生

学习上有困难生成为“学困生”,其一般特点: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方法不当,有的接受能力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在他们实施教育时要讲究方法,要在真正摸清他们在哪方面不足的情况下,逐一用言语、行动去感悟他们。

我对“学困生”总是给予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和帮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并不另眼相看他们,从而减小他们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真正从内心里有和老师亲近沟通的欲望。对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尽量解解答一切问题。并给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明确自己的差距。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大有进步的道理。对接受能力弱,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他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能钻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初步培养他们接受化学的能力。对他们多提问、多启发、多辅导。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取得进步的成就感。使其学习的积极心,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让“学困生”生活在一个处处受人关爱的集体中,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全面的发展。

2、重视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实验功效,培养学生多动手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自主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关键性课题。

化学实验教学从形式上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协同实验和社会实验四种,在化学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通过上述四种形式实验教学,对学生诸多方面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下面就通过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谈几点看法。

2.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

注意是人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在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且特别感兴趣地获取知识,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演示实验,引起培养学生更大注意。

2.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得出关键实验现象的能力。

2.3分析、改进实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知识,在对某些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2.4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两、三个学生代替老师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他们实验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集中点拨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教育。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提高,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既可以从一节课的内容去评价,也可以从阶段性的成果去评价,还可以从学生作业整洁规范与否评价等等。这样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上好常态优质化学课的三个方面看,教师要创设育人氛围,优化师生关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多样性与发展性评价学生。教育质量将全面提高,教育之花将遍处绽放。

参考文献:

[1]彭继贵.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论坛[N].山西学英语报社,2006年22期

4.化学优质课观后感 篇四

感受一:本次比赛设立了桓台实验中学和桓台世纪中学两个听课现场,两校相距800多米,听课教师为了听到精彩的授课,不辞辛苦,利用大课间的半小时步行穿梭于两校之间,这种精神令我感动。还有一位女教师由于三脚架损坏,不得用双手手持摄像机采用站姿拍摄一节课,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体力呢?我在这里给她点个赞!听课期间,教师除了认真做好笔记外,还不时利用相机或手机记录大屏幕上出现的信息,生怕错过每个教学环节。每当下课后,下场的台边会挤满教师,跟上课的学生要一份学案作为参考,要到的满脸带笑,没要到的一脸惆怅。综合上述,说明教师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相信他们会有很多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自己的思考。

感受二: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探究活动。本次优质课评选中,教师都能很好地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的美食和淄博特产引入课题,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课题。例如:孙梅老师先让学生写早餐,通过学习“食物中的有机物”后,让学生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评价早餐,修改早餐的搭配,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参评教师创设“如何检验真假奶粉”、“是真的么?”等问题情境,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起到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作用,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提供了动力。

感受三:化学基本观念就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本次优质课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注意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教育,例如:教学中采用了“模型法”、“分类法”、“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通过观念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

5.市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五

2013年3月14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有幸去参加了市里化学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听了很多非常精彩的优质课。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这正符合素质教育精神,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从总体出发,不能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要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能透过具体的物质看到抽象出来的元素。

通过本次听课让我们看到课堂上上课的那些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这些深深地折服了我们,我们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赶上新课改步伐的紧迫性。

一、情境的引入要简单直接。课堂导入有时候为了新颖,趣味,与学生实际结合等方面的考虑,浪费很多时间而往往切不入正题。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一些小的礼物或者口头奖励,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 篇六

东田中学 刘登怡

2011年11月14日,县初中协作片化学展示课在白芒营中学举行,我非常有幸聆听了这次教学活动。进入学校,一块刻有‘博’字的巨石让人顿生敬意。带着这份敬意,我们游览了整个校园。学校的布局合理,绿树成荫,校园非常干净。随后我们听了四节化学展示课,观看了学校的升旗仪式,阳光体育。

一天的学习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说真的,一天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听课者心旷神怡;课后激情生活,更让我们观看者叹为观止。体会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②故事导入;③图片导入;④实验导入。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4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教学模式日新月异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四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老师们精心的设计讲学稿或导学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课前培训。按照预定的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当堂检测”进行。把讲台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

4.课余生活像模像样

我们听完第一节课后正赶上升旗仪式。学生跑步入场,方块列队,齐唱国歌升旗。随后是学生讲话、老师讲话;校长带领老师宣誓,学生领宣誓。形式丰富的阳光体育(特别是广场舞和长鼓舞做得是有声有色),让人觉得那不是在作秀而是在享受生活。看到那场面,作为老师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7.“优质课”须除“匠气” 篇七

“同课异构”“借班上课”是优质课评比的常见形式。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它。

有一参评教师如此介绍它“可爱”的特点———“同课异构”是一篇课文由多位老师来上, “借班上课”则比赛时不用自己班级的学生。采用它, 或只采用“借班上课”等, 评委可进行横向比较, 体现评选的可比性、公平性……好课是磨出来的, 为了一节参评课, 我像众多参评教师一样, 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磨所教课文, 对未知学生做多种预设……

见之, 你也许也会反思:组织者明显犯下了不将“因材施教”中的“材”当作学生, 而看着教材、文本的低级错误。这违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评比, 早有多人指出。如, 李镇西在《人民教育》2002 年第3 期发表《话说“借班上课”》文章就是一例。即10 多年前, 李镇西就指出, “借班上课”无法首先“备”学生问题。若问“同课异构”“借班上课”这样的优质课评比明显长处在哪, 看来它一定很方便组织者, 不然不会受到较多组织者多年的宠爱, 但这不能成为众人喜欢它的理由。

再看一优质课获奖者向他人推广经验、谈体会。他说, 优质课评比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 参评者除了面对“陌生”的学生还要面对“挑剔”的评委……因此要选好课文, 多试上。他说, 他像有的专家一样, 多年来用一篇课文上优质课, 不断雕琢, 最终取得大奖。

为了参评, 这位教师出人意料的重视“课文”, 但不重视学生, 不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 如此, 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都不懂、不遵守, 教教材的能力即使突出于人, 会有人说其扮演的仍是“教书匠”的角色。这样的教师获奖, 与优质课组织者、评委有较多关系。我看, 表现的不仅是参评教师身有“匠气”……

优质课评比是一种有益的教研活动, 运用好能有效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引领教师,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但至今, 优质课评比活动不能获得众人一致的掌声, 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 常见优质课评比活动, 参评者轮流上阵, 评委们接连打分。参评者只管讲课不谈思路。观摩者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评委眼中的课有什么特点, 难见评委说清楚。作为教育教学研讨, 为何不方便交流者, 设立, 或较多设立同伴、专家交流平台?再说,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连介绍自己理念, 介绍自己眼中学生特点的机会都没有, 怎能吸引较多人, 尤其是保守的, 最需要获取新理念、吐故纳新教师的眼球?

8.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 篇八

[关键词] 视频案例; 研修网络平台; 教学实践; 教师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视频案例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整合应用,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并搭建起视频案例在线展播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课堂视频案例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平台主要包括案例观摩和案例讨论两个核心模块。用户进入平台后,可以按学科分类选择感兴趣的课堂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案例讨论则通过一个简易的留言板来实现,学习同伴可以在此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对视频案例作出评价。同时“相关资源下载”中提供了与本课例相关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等。本研究从教师应用平台的体验入手,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功能现状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包括福南小学、翠北小学、北师大附中、外国语学校、福田中学等19所学校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参与了“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活动的视频课例录制工作,对平台的应用相对比较熟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访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深圳市“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态度,分析平台的使用情况和功能效果。

(三)问卷设计与发放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对象,问卷的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受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平台的态度、平台应用效果、平台功能效果。第一、二部分题项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第三、四部分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填答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44.2%;经过检查和衡量,剔除无效问卷6份后,有效问卷78份,占回收问卷的92.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1%。调查数据利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受调查者基本信息

受调查者共78名,女性比例较高,占66.7%。受调查者为一线教师,此比例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即教师中女性居多。从年龄分布看,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在20~30岁、31~45岁之间人数较多,分别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6.2%和38.5%,这与当前我国一线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从学校类别层次来看,参与调查的小学和初中教师较多,分别占到总受调查者人数的37.2%和48.7%。从教师的教龄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教龄分布比较均匀。

受调查者的总数为78人,其中76人填写了所教学科的情况,涉及数学、语文、英语等13个学科,受调查者所教学科主要集中在英语(13个)、数学(11个)、语文(10个)、化学(8个),依次占受调查总人数的17.1%、14.5%、13.2%和10.5%,其他学科零散分布。

(二)教师对平台的态度

如图1所示,61.5%的一线教师表示运用视频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有必要的,而且有9.0%的教师认为该平台很有意义,说明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调查数据发现,持否定态度的被调查者也不少,说明该视频案例平台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图1 平台必要性

分析表明,大部分教师每周会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但有69.2%的教师每周只会登录一至两次,19.2%的教师每次登录学习时间不足1小时,还有7.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使用平台进行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平台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线教师使用视频案例、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性不够。

对于平台目前的形式,42.3%的受调查者表示并不满意,反映了目前平台的呈现形式还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三)平台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平台应用效果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初步认可,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平台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79.9%的受调查者表示能够通过平台提供的视频案例假想实际的教学现场,体验课堂教学的情形。67.9%的受调查者对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思考和分析能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肯定态度,课堂视频案例有助于教师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3.8%的受调查者认为,通过对课堂视频案例的观察,能提高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教育机智。71.9%的受调查者认为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可促使一线教师反思影片中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且以此为依据完善自己的教学。而对于通过网络反复观看录像视频是否能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上,24.4%的受调查者持否定态度,35.9%的受调查者持肯定态度。由此可以推断,教师并不愿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对教学实践能力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同时,85.9%的受调查者表示在运用视频案例展播平台进行学习时缺乏专家、教师的指导。67.9%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能通过分析自己或其他教师的真实课堂,改变自身教学行为,有效解决日常教学问题。

(四)平台的功能效果

通过对平台功能效果调查分析可以看出,68.0%的受调查者表示,平台上提供的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说明以及教学设计等文本资料能帮助教师完整认识案例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1.5%的受调查者认为,平台提供的理论学习资料,使得教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和全面。而对于案例讨论的问题,33.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能很好地通过在线讨论工具有效表达教师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针对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讨论中是否可以理清教师自己的思路,反思自身教学这一问题,51.3%的受调查者持否定态度;43.6%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通过网络功能扩大交流范围,利于案例的讨论,分享资源和想法。55.1%的受调查者表示平台中的视频片段过多、过长,以至于让教师感觉很厌烦,并且67.9%的受调查者认为按教学事件观看课堂片段比观看整节课堂视频对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帮助。51.5%的受调查者表示即使阅读完文字说明与视频内容,教师也不能彻底了解教学案例的内容。80.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同教学内容的正反案例视频能使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理解更准确。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一线教师对目前“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功能设计给予了一定的赞许,但平台功能仍未能很好地满足一线教师进行网络研修的需要。

(五)总体分析

以上对调查问卷四个方面的数据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下面将对问卷的平台应用效果和功能效果两个层面进行总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各调查层面每题平均得分

表1描述了受调查者在李克特五点式(1~5分别代表最消极至最积极的五个等级)上进行的对平台应用效果和功能效果的总体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优秀课例在线展播”平台的应用效果方面,每题平均分为3.3301,大于中间值3,这说明目前一线教师对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应用效果的态度是肯定的。可见,教师对应用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平台的功能设计效果方面,每题平均分为2.7877,低于中间值3。这说明目前一线教师对该网络平台功能设计的态度偏于否定,反映出目前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的功能设计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中性别、年龄以及学校类别与调查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1. 性别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性别的受调查者是否会对问卷调查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统计结果发现,男女受调查者在对当前网络视频资源平台的认识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2. 年龄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年龄的受调查者是否会对问卷调查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年龄差异的方差分析。问卷设计中将网龄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1~45岁、45岁及以上四个等级。

从网络学习适应性分析,认为年龄小的教师对网络适应性要比年龄大的教师强,信息素养水平也较高,更能接受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和协作交流。不同年龄的教师对利用网络视频案例资源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态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已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够接受和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 学校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学校受调查者是否会对问卷调查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学校类别差异的方差分析。问卷设计中将学校类别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等级,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各方面态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出不同学校对网络视频案例资源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有着一致性的需求。

四、结论与思考

由于问卷涉及的调查对象仅局限于深圳部分参与视频录制的教师,相对样本较小,因此,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难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全国教师教育的真实情况。但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为改进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出实践性建议。

(一)教师对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广泛认同

大多数教师认为视频案例是教师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中必备的重要资源,认为平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高起积极作用。

1. 提高教师的情境知识。平台提供的优秀课堂视频案例帮助教师假想真实课堂,体验课堂教学情境,增长教师的情境知识。

2. 提高教师的策略性知识。通过对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思考和分析,提高了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育机智,增长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3. 提高教师的反思性知识。视频案例的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反思影片中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改善自我教学行为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二)教师应用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基于该平台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教师研修效率的视角出发对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1. 视频案例太长,平台需要增加视频切片功能。通过网络学习,教师有机会反复观看录像视频,可以对教学实践能力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但目前平台提供的课堂视频太长,使教师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并不愿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研习。因此,平台需要提供视频切片功能,视频案例经过切片处理,按照知识点、教学手段或教学环节等将视频分成若干片段,可以使教师的学习更加有有效。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教师意见表明,视频切片最好是8~10分钟。

2. 平台增设专家答疑模块,为教师的平台应用作指导。许多教师即使阅读完文字说明与视频内容也不能彻底了解教学案例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技能提升和实践知识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希望得到专家教师的指导。因此,平台需考虑提供专家教师答疑模块,平台的应用需要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培训,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视频案例中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3. 提供交流社区,改善缺乏持续交流讨论的现状。充分的交流讨论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视频案例,从而获取视频案例涉及的相关技能与技巧。而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平台提供的案例讨论功能过于简单,教师在视频案例观摩后往往未进行持续深入的讨论,导致对视频案例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平台需提供交流社区功能,在学习共同体空间为教师提供进行案例学习交流、协作与共享的平台。

4. 强调基于平台的学习与真实课堂紧密结合。视频案例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但由于基于平台的学习模式应用不当,教师并没有结合视频案例分析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师在运用平台进行案例讨论时,可以适当对当前案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及模拟教学,以达到与教师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英.基于视频案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在线支持平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李文吴.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 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4] 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10,(7):29~33.

[5] 齐振国,荆永君.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校本研修[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03~106.

9.海洋化学资源优质课 篇九

重庆复旦中学 皮 薇 娜

2014年10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在武汉举行。此次全国优质课比赛规模盛大,不再以中南地区划片进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现场展示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名选手。参与现场观摩的全国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由于人数众多,比赛分三个会场,分别在武汉六中、武汉二中和育才高中进行。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参赛选手的精彩表演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想和同行一起交流。

一、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老师们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有的老师利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变魔术,有的老师以梦想作业引入,还有的老师放声高歌。这些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导入都共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入联系社会实践生活,热点问题,重视知识的运用理念。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有一位老师依托课后习题设计电解水及氢氧燃料电池试验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去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去探究“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把教材进行整合的恰到好处。

三、课堂亮点频频出现

讲课的教师大多是各地、市的优秀青年教师,因为年轻,所以有很多新理念;因为是代表,所以有很多特色。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例如,有一位老师竟然从数据表格的角度向学生讲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原理,不但完全打破了这部分化学知识的传统讲法,而且达到了知识由浅入深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而另一位老师不仅用四个捆绑着的气球向学生展示了甲烷的立体结构,克服了其思维空间想象的困难性,而且还通过将这四个气球先按在黑板上平面挤压,再松手,当气球弹起的一瞬间,则向学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甲烷结构的稳定性。可以这么说,这些课堂上的亮点都是非常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认识新知识的,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去单纯的教学生,都体现出学生能获得些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些什么。

四、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优质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像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例如:有一位老师通过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碳酸钠溶液中,再滴加稀盐酸,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既充分说明了碳酸钠向碳酸氢钠转变的原理,又证明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碱性的强弱。而另一位老师将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丢进可乐瓶中进行燃烧,不但大大提高了化学的神奇色彩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形象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和大量的热化学原理。

五、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我的课堂我做主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在全国化学优质课的比赛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选手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达到的绝佳效果。如有一位老师利用多媒体独有音频、视频效果,巧妙插入动画向学生展示了晶体形成的过程,使微观过程形象化,不但形象生动的揭示了化学的奥密,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力。

六、专家的精彩点评

1、三维目标形式多样化的选择。

2、何为“真正的探究实验”。

3、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和数据的准确性。

4、一节优质课的展示,不仅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所有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体现。

上一篇:网店企业简介下一篇:义马集团安全管理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