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精选9篇)
1.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一
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传统生产实习方式和驻地实习这一新的实习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驻地实习方式是工科学生强化工程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值得探索和推广。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工程; 生产实习; 驻地实习;
教学研究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实习具有延续时间长、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深入道桥工程工地一线参加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深化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各专业知识,在实习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工程经验。因此,生产实习对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
1.1现场驻地生产实习组织方式
现场驻地生产实习方式是相对传统生产实习方式中的集中参观实习方式而言的。这种方式是由带队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学生与施工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学生深入到施工现场,直接参与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实习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教学过程。
1.2 现场驻地实习的特点
1.2.1生产实习内容全面化
生产实习环节多样化安排学生现场驻地实习的工程项目,往往在沿线不同地方同时进行几个工序的施工,涉及内容涵盖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及附属工程等。在生产实习期间,为保证实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环节,切忌一个环节到底的模式。
1.2.2实现了“一对一”的实习指导
针对传统生产实习模式中学生多、老师少的情况,现场驻地实习可做到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就是现场驻地实习的师傅。实习单位给每位学生指派一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做师傅。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就施工现场的具体工程问题请教师傅,真正做到技术层面上的“一对一”指导; 同时师傅在为人处事和职业道德等思想品质方面对学生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3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现场驻地实习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操作。例如在施工现场学生可以利用工程测量课程有关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知识进行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及路线测设等工作; 在工地试验室可以利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有关材料的拉伸、压缩和混凝土配合比知识进行钢材拉伸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抗压强度试验等工作。
1.4实习单位类型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与社会的交流机会
采用驻地实习方式,实习单位不像集中参观实习那样仅仅局限于施工单位。学校在近4 年的生产实习中,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除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院外,还有建设单位和政府部门。如新都兴城投资有限公司、新都交通局、北部新城管委会等。在上述单位实习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道路与桥梁工程领域,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单位,提前接触未来的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选择就业单位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2现场驻地实习的成效
通过4 年驻地实习方式的探索,学生生产实习成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实习质量明显提高。现场的实际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中,也能明显看到实习质量优于以前。第二,缓解了生产实习经费不足的矛盾。驻地实习中,实习单位一般都能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还会给予部分酬金。第三,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实习单位通过驻地实习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了解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提前培养自己未来的员工,而学生通过现场锻炼,更加清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精神、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根据统计,4年里,学生通过驻地实习签订就业单位的数量逐年上升。
3现场驻地实习方式存在问题
3.1监管力度不够
实习安全责任不明确驻地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学校和带队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影响实习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之间的责任不明确。
3.2专业课程开设晚,实习时间短
学校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就增加了实习的难度。同时,生产实习时间仅有4 周,对学生而言刚刚上手做一些实际工作时,实习就结束了,学生得不到进一步的锻炼。
3.3实习单位接收学生数量有限,联系实习单位相对困难
生产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暑假,这一时段实习学生多,也是道桥施工的黄金时间段。施工单位考虑到学生没有工程经验,到工地实习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般不愿意接受较多的学生实习(一般一个项目部只接受5 ~ 6 人左右),甚至不接受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实习,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联系实习工地难度较大。
4完善现场驻地实习方式的措施
4.1加大监管力度,与学生和实习单位分别签订
安全协议为保证实习效果,在实习期间,带队教师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实习工地实习学生的巡查。经常抽检学生的实习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习结束后举行生产实习总结答辩,以此检查学生的实习效果。
4.2优化教学计划,调整生产实习时间
根据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采取“3 + 0.5 + 0.5”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3 + 0.5 + 0.5”教学模式是指理论课程在大学期间的前3 年完成,第七学期进行半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和实习时间过短两大问题,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再实
践”的良性循环。
4.3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基地”,确保长效机制
实习单位难寻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避开实习高峰时段和早动手落实对口生产实习单位,保证驻地实习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逐步建立一些长期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对学生的驻地实习提供长期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对社会公开学生实习的需求,与有需求的单位、企业合作,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机制; 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制定一些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政策。
5结语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习教学探索,笔者认为,驻地实习是一种强化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社会交流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等方面,也起到了富有成效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郑传峰,王磊.研究型大学道路桥梁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 114111.[3]郭波,刘进军.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8(15): 80-82.
2.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二
一、课程选择
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 我校鼓励广大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工作。考虑工程力学专业的特点, 我们选择了“板壳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板壳力学”也称“应用弹性力学”, 由于有前续的“理论弹性力学”课程作为基础, 故便于采用双语教学。“复合材料力学”属于较新的发展较活跃的学科, 有很多新版的英文原版教材, 也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此外, 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外语水平来选修课程。同时, 这两门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开课, 此时学生对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且经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 英语运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 因此易于开展双语教学。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学生通常愿意选修双语教学课程。
二、教材选用
为了便于学生阅读, 我们通过反复比较, 选择了内容体系完整, 英文表述规范, 并能充分体现学科渗透性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例如, “板壳力学”课选用的教材是Timoshenko的《Theories of plates and shells》, “复合材料力学”课选用的教材是Halpin的《Primer on Composite Materials Analysis》。此外, 我们将徐芝纶的《弹性力学 (下册) 》和周履的《复合材料力学》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学生通过对中外力学教材兼收并蓄, 取得了最大的学习收益。
三、施教方法
在工程力学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时, 主要采用了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1) 每次课前, 将本次课将要用到的专业词汇书写在黑板上, 并对较特殊的词汇进行详尽的解释。在授课过程中, 经常强调和解释一些重要的专业外语词汇; (2) 在授课过程中, 用英语进行板书, 内容讲授穿插使用中文和英文,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内容的繁简程度随时调整英语的使用量; (3) 在授课过程中适量地给学生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同时, 在每次授课过程中布置一到二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大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英文文献来完成, 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 (4) 在学生逐步适应英语习题的基础上, 考试试题全部采用英语表述。
通过几年来在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双语教学对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在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时, 较强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双语教学在带来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容易引起一些问题。通过总结, 我们认为在开展工程力学专业双语教学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学习效果。
工程力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都是较抽象的理论课程, 学习时必须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对课程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 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时, 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因此教学时要时刻注意语言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要始终把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最重要位置, 而把英语教学方式放在第二位。笔者曾尝试全部采用英文教学的方式, 但发现教学效果很差, 学生难以跟上进度,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很不理想。
2. 研发双语教材。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对于力学类课程, 引进的原版教材在使用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原因是: (1) 力学类英文原版教材虽然一般都写得很好, 但与其他专业课程 (仍采用传统方式教学) 教材的衔接性通常较差, 不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要求; (2) 许多比较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往往内容繁多, 教学时只能由教师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这就使原版教材的作用大打折扣; (3) 有些力学类专业课程在西方高校中并不单独设课, 因而很难找到与其对应的原版教材。笔者认为, 为了达到更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应该对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改编, 以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同时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对知识要点和难点进行汉语注释, 这样既能在双语教学中增强西方文化含量, 又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从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3. 重视学生反馈。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更为重要。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偏重理论,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采用双语教学时, 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反馈, 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能较好掌握课程的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一些在开课时未曾考虑到的问题通常会被及时暴露出来。例如, 我们选择的双语课程虽然是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 但仍有个别学生仅仅因为担心毕业时学分修不够, 尽管英语水平较低, 仍选修了双语教学的课程, 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 学习效果不佳。通过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这一问题被及时解决。
通过近几年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教学效果应当是值得肯定的, 对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结合工程力学专业相关课程偏重理论的特点, 进一步探索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并研发合适的力学课程双语教材。
摘要:阐述了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申纪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5) :9-11.
3.公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 公路工程 探索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意义
1.国内公路工程建设与国际建设标准间的结合更为紧密。至2007年底,大陆高速公路总里程业已突破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在此过程中,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标准日趋国际化。如现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就明确提出,工程的招标、设计、咨询与监理均应按国际通行的FIDIC条款执行。
2.我国公路工程学科与国外大学间的交流日益广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和引用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国外专家学者被邀请到学校讲学或作专题学术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基础英语的运用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国际工程建设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国内的设计与咨询单位越来越多地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及对外援助工程,从而需要大学毕业生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类英文的设计规范、设计程序、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等工程技术资料,并走出国门开展对外公路设计与咨询业务。
4.高层次学历与学位教育需要更高的专业英语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报告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热点研究方向与前沿课题,对英语文献的阅读要求更高。一般大学的研究生学习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专业英语教学,这就对本科生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很多高校在选择专业英语教材过程中,并不是根据本校的生源条件及需求对市场上的教材做定量和定性评估,而是选择各校了解的知名教材或根据宣传选择教材,从而容易导致知识陈旧、内容安排不合理、课本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相脱钩等一系列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干教材,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专业英语的教学大致应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门阶段、适应阶段和提高阶段。根据学校专业英语的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结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数。
2.入门阶段可紧扣教材,有目的地筛选一些科普类课文。并由浅人深地制订教学内容,重点对学生专业词汇进行考核;适应阶段应结合教材,适当补充部分英文专业期刊中的相关文献,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阶段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一个“新”字,力求把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成就反映出来,多选用近期原版期刊上一些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技术,这时的考核应以检查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为重点。
3.目前许多高校购买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可充分利用其为专业外语的教学服务。公路工程专业英语目前可适当补充ASTM(美国试验材料协会)、TRB(美国运输协会)、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数字期刊与国际会议文献,从而使学生逐渐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学手段的选择
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1.通过教材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2.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长句子多、句子结构复杂是专业英语的一个语言特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应先把句子结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把句子的结构理顺,才能做到准确地理解一个句子。
3.培养翻译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当补充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科技英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知识,如:转换翻译法、增减翻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难句的译法,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4.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注重提高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学生较感兴趣的知识点或当前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安排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用英语写成技术报告。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5.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信息量并使用图、文、声并茂的授课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专业英语的考核办法
专业外语阅读课的考核办法显然不同于重在熟练程度的基础英语。专业外语的考试应兼顾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外语的运用程度两个方面。考试办法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闭卷考试。以所学课本为依托,通过选择填空、翻译方式考核专业内容,也考核语言的熟练程度,运用能力。
2.开卷考试。从最新的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上选择与课本难易程度相当、专业相关的文章,让学生翻译,允许学生带字典,限定时间。
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平时成绩,并将此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中,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的评分方法,但每个环节的权重则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要求而略微有所调整。
结语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考核办法三个方面对公路工程专业外语阅读课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学生对专业外文文献阅读翻译的能力,从而达到以外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目的,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培养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力,赵栓科.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师新民,李雅玲.多媒体CAI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4).
[3]李嘉.专业英语[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四
环境科学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要求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等部分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组成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理工大学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所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有扎实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还有所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2]。因此,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3]。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多以课程实验的形式开展,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安排的实验项目课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1/3。实习教学可使学生掌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4-5]。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效融合,就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改革[6]。
2 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及发展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部分,其中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程实验。学院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将基础生物学实验和分析与基础实验设为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内实验,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该专业设有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其中教学实习以生态学和环境地学课程为依托,在培养计划运行第5学期单独安排一周时间到天津蓟县山区进行地质地貌勘测和植被调查等实习工作;认识实习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和扩展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环节,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现状,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几个环节,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等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监测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等,了解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环境科学专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专业性项目的设计训练了解该方向的设计前沿,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资料搜集、方案设计的基本要领,同时通过专业设计,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小型专业设计任务的立项、认证以及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训练。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毕业答辩等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工作,深知目前天津理工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方面,虽然很多专业课都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是大部分实验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习多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实习基地不稳定,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缺乏连续性,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多数学生到四年级才通过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限制了专业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形成。该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教学效果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实行专业导师计划 学校确定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以环境类进行大类招生。开学一年后,按照学生成绩和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类。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发展现状,使学生尽快树立专业思想,在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为学生讲解两个专业的研究侧重点和工作方向。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加之现在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缺少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专业分类后出现了一定的弊端,比如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选择专业时失去选择权,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女生比例远超出男生,而环境科学专业的男生比例很高,分班后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环境科学专业启动专业导师计划,以面转点,每个指导教师负责几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办法。由以往高年级进行的针对性专业指导思路改为从低年级入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专业意识,指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科研情况,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低年级构建以项目参与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机会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使学生逐步科学地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就业规划等。经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校级、院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发成立科研小组,参与科技立项活动,班级凝聚力提高,学风和班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2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
4.2.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在原有的微生物学实验项目部分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具体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细菌菌落观察、细菌的染色及真菌个体形态观察,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及菌落计数。实验课程要求每年更新或优化10%~20%的实验项目,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监测中会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对一些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或实际应用不多、行业性很强及理论知识高深、测定步骤繁杂的内容予以适当删减和合并。地学基础实验中对于学生难于勾画的流域汇水面积做了小型流域的教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勾画工作。分析与基础实验是后续很多课程和实验的基础,针对实验项目的设置开展多次研讨,相关专业教师全部参加,制订合理的实验项目,在教学运行中也由多位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教师参与,使得学生直观掌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等知识与技能。
4.2.2 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目前,从教育部到学校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学校团委设有本科生科技立项等项目、计划支撑,提倡专业教师多渠道地鼓励学生多申请、参与相关项目,并积极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学生参与科技立项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的热情很高,广开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按照计划广泛开展工作。在研究进行过程中,教师有意锻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给予科学指导,定期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根据研究进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实验中心协调,主动向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级培养计划调整将地学基础改为环境地学。该专业教学实习是环境地学和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具体地质地貌现象的识别能力、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做到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教学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讲授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蓟县梨木台自然风景区”为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为了见识更多的地质现象、岩石种类及形成原因、土壤质地结构、植被种类及生物多样性,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环境科学教学实习基地。
学生经过教学实习,虽然对于实践学科的目的意义已经有了较为专业的认识,但是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实习项目及要求不同。前者以课程为依托,针对特定课程确定实习项目,后者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方案中设立认识实习,以期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学到、接触到更多知识,加深对环境科学专业诸多问题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针对环境科学的专业特点,在前一年度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都会做出相应调整,增加相应实习项目,确定更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院已与天津创业环保东郊污水处理厂、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联系,但主要侧重于水处理方向。为了增加专业实习面,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联系,与相关专业部门和单位讨论,筛选并确定长期合作单位,定期向这些单位输送专业学生,增加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目前,该专业已与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环保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关系,定期为这些单位输送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实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为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4 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学院考核机制,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细化评价办法和细则,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体系,在对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借鉴一些新的经验制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建立实习基地评估体系,补充实习基地文件,确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并对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评估。
5 结语
专业导师计划首先在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级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在尝试阶段,并根据经验和成果逐步推进和完善。实践改革贯穿整个环境科学专业,从2013或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涉及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五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是轻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十分重要.通过多年来对江苏工业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根据专业特点,对实验课程实行独立设课、改革实验内容、设置研究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手段进行改革,提高了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7(4)分类号:G642・423关键词:轻化工程 实验教学 改革 实践创新
6.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六
关键词:车辆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培养方案
0 引言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十二五”期间仅湖南省在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就将近15万人。车辆工程专业高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瓶颈。长沙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 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 其专业的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课题拟以长沙理工大学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为例, 来探索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和主要方法。
1 培养目标与时俱进, 体现行业特色
通过到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 掌握社会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设计和研发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难度升级、项目开发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以及基层单位对技术人才需求和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 提出了本专业“培养具备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 系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能从事各种车辆 (包括汽车、改装车辆和特种车辆) 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检测、实验和应用等工作以及能从事汽车运行管理、经营销售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使得本专业行业特色更加鲜明, 优势日益凸显。
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社会共同组成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切实加强学校与行业及社会的合作, 共同开展对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车辆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研究, 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方案, 吸引行业单位与部门共同参与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计划, 制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适应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修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3 完善知识结构, 制定合理培养计划
为使车辆工程学生具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高的文化素质和更强的适应性, 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基础平台+专业模块”, 按照理论知识模块、业务技能模块和职业修养模块“三大模块”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实行了弹性学制、大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轨共修, 加强了基本理论教学, 拓宽了专业口径, 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4 改革课程内容体系, 加强教材和双语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 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的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参与,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要全面考虑基础理论课程、基础应用课程和实践教学三个教学平台;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知识, 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注重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 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5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进一步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 逐步形成“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 (1) (2) 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习、设计、课外实践不同模块的有机联系和不同作用, 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第二课堂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竞赛纳入培养体系,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为适应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车辆工程专业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将现代教育技术、仿真技术运用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之中, 创建网上实训教学平台。同时为解决校外实习中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 建立了“汽车整车动态拆装”等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确保学生在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方面能得到系统的训练。
6 积极开展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有关政策, 制定了本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整体设想, 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授课教师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 对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研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三年来, 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20余项, 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余篇, 并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研教改课题的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取得, 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教改意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 完善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善, 保证了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7 加强与企业联系,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 初步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控制”的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先后建立了北汽福田、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众泰汽车、龙镶集团、和波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或是国内著名汽车制造企业、或是国内重点工程建设企业, 其生产装备、工艺对于培养学生的车辆设备运用能力和增强产品设计制造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8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从每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主要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高, 普遍认为,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踏实、专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证明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 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其它地方院校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注释
1伏军, 袁文华, 杨建华.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思路[J].湖南农机, 2013 (5) :230-232.
7.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七
专业外语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之后,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阅读科技英语及本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而开设的。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电子、通信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掌握国内外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专业外语的学习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四年来从事通信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经验,谈谈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及建议。
一、当前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工科专业普遍对专业外语教学的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强。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且多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虽然熟悉专业知识,但是外语水平有限,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对外语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知之甚少。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通信专业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90后”的大学生对于前沿的、实用的知识更有兴趣,而教材的更新速度不可能和专业的研究进展保持同步,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此外,笔者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于专业外语课程授课的主要方法为翻译课文,学生边听边记,或者让学生阅读和翻译课文,教师从旁指正。久而久之,专业外语课变成了精读课、翻译课。
(3)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外语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多数工科专业学生都认为专业外语属于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再加上英语四、六级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专业外语课程采用开卷考试或者写英文论文的方式进行,很多学生认为专业外语不用学,考试翻书、查字典即可,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经验及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专业外语的教学要紧扣专业课的学习,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内蒙古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教材,该教材与专业课联系紧密,分为数据通信、通信协议、光纤通信、无线通信、数据通信网络五大部分。外语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先后顺序,选择相应的课文进行讲解。这些课文中不仅有学生在专业课上学过的知识,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比较前沿的新技术,所以课文讲解起来既能让学生有对已经熟悉的知识的认同感,也有对更深入、更前沿的技术的新鲜感。
对于一些在教材上没有而时下又很流行的内容,外语教师需要编写补充教材补充进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笔者在本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应用文写作、外文资料检索、专业期刊论文讲读、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专业词汇,也掌握了专业英语写作的技巧,提高了文献检索的能力,同时对本学科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甚至对本学科的杰出学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启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改进以往以教师课堂翻译课文为主的教法。例如,笔者在近两年的专业外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专业英语阅读课与技能培养课相结合的方法。专业英语的阅读课采用精读和泛读配合的授课方法。教师选择每个单元中最有技术代表性的文章作为精读课文,在精读课上由教师为学生解释专业词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句型,对文献做出专业、精准的翻译,带领学生处理课后习题。教师在处理课文的同时注意专业特点,加入对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英文内容的理解。泛读课与精读课配合进行,每次精读课后,教师选择与精读课内容相关的文献作为泛读内容,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然后由教师用英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5-7个问题,学生用英语回答。这种课程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之前在精读课上所学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专业英语技能培养课为学生们设计了关于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句型和文章结构特点、翻译标准及学习方法等的介绍内容,关于长句、被动句、否定句等特殊句式翻译方法的讲解内容,以及关于英文科技文章、广告、说明书、信函、通知、合同与协议等应用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内容。技能培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在讲述英文应用文写作时,可以让学生随堂写一则简单的通知或一封短信,并互相传阅,指出写作中的不足。这样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可以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专业外语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无疑是提高专业外语教育水平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相对放松,而且由于没有上课时间的限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也远多于课堂教学。除了必修的内容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学习。在网络课堂上有课堂教学资源以及一些英文短片和学习视频,可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专业外语。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般专业外语课学分不多,且采取考查方式,学生不重视。学生认为考查课老师要求低,容易通过,所以学习没有动力,积极性差。因此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需改革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方法,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其中的出勤情况和作业情况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方式,而课堂表现的成绩是根据学生在阅读课上回答问题情况或进行小组学习时的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给出的。将课堂表现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综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的翻译以及简短的应用文体的写作。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专业教师的培养
专业外语教学师资的整体力量不足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专业外语水平不高及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经验和水平是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的,办学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稳定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以加强对专业外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如组织专业外语教师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会议交流,为优秀教师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等。此外,应鼓励或选派海外归国人员承担专业外语教学任务,他们外语水平高,听说读写流利,可以协助其他教师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水平。
三、結语
笔者根据自己在通信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目前,专业外语作为特殊用途外语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已有所加强,笔者相信经过办学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专业外语的教学状况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Wang Jing, Liu Fuhai, Liu Zengjin. Study on Enhancing Learning Efficiency in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for Un?鄄
dergraduate[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鄄
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153-155.
[2]刘永光,朱靖. 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176-177.
[3]Zhang Dongmei. Curriculum Discourse and Foreign Lan?鄄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 Overseas En?鄄glish, 2012(13):288-289.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5-77.
[5]赵春光.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育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69-70.
[6]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王晓珊.浅谈高校英语教师教书育人艺术[J].大学教育,2012(8):79.
[责任编辑:覃侣冰]
8.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篇八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闾振华 杨立静 王燕平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4期
[摘要]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深入发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更加旺盛。本文提出“一个培养目标、三个教育平台、五个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期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闾振华(1965-),男,四川成都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环境教育;杨立静(1965-),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环境化学。(河北秦皇岛066004)王燕平(1966-),女,四川乐山人,自贡市环境监测站,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四川自贡6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环境政策人才需求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Z080323)和“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衔接研究”(项目编号:SZ0803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46-02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对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倍加关注,使得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全国已有二百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环境类专业。作为培养环境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岗位需要为目标、与时俱进的办学原则,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形成了 “一个培养目标、三个教育平台、五个课程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高等职业的特色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上。在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面向环境保护第一线,掌握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技术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力争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工作,以及地质、水利、冶金、化工、煤炭、食品、纯净水等企业的化验分析工作,还有室内环境检测分析与污染治理工作、污染治理工艺设备的操作管理与维护工作、环境保护工程的施工与项目的管理等工作。
二、构建“三个教育平台”,形成“五个课程模块”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专业组的教师们应积极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产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化学检验工、污水处理工、污水监测工、水环境监测工等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三个教育平台”、形成“五个课程模块”。
“三个教育平台”是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职业训练平台。“五个课程模块”是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训练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主要是综合素质能力课程模块,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素质教育、应用文写作、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构成。
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仪器分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微生物学、化工工艺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综合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环境水监测项目分析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环境综合实验、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技术实训等。
职业训练平台主要分为职业训练课程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训练课程模块主要有污染源核算、样品前处理技术、数据处理与统计基础、工业安全与危险化学品管理等。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主要有入学教育、公益劳动与社会实践、金工实习实训、环境工程专项技能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办出水平与特色的关键。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积极从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2)通过进修与专业相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现有专业教师全是硕士及以上学位。(3)通过短期学习班进修,丰富和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4)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使他们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人才。(5)聘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操作能力。(6)在专业组教师间开展听课活动。要求专业组长每学期至少听本专业三位教师的课,每位教师至少听本专业两位教师的课。教师们相互学习、互相讨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7)通过承担院级、市级、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参加与富士康集团的环保科研开发合作项目,通过“产、学、研”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8)通过组织、参加学院级、行业级、国家级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充分利用学院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和环境监测实训室的资源。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设有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水质分析监测实验室和大气监测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学院实验中心的作用,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同时,拓展新思路,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课外实践的探究性,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使学生得到一线的实际训练,学院与周边地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港务局等企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设立多个稳固的实训基地,定期让学生去实习基地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利用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派学生去污水处理公司、室内空气检测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组继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4.组建“环境监测技能”社团,组织开展化学检验工、环境监测方面的技能大赛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校期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相关化学检验、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岗位资格证书的资格考试。为此,应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课程内容中。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职业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组的老师们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所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程的视频材料以及flash动画等。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在考核方式上应该多样化、灵活化;应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并重考核。对于有实践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采取“20%平时+30%技能+50%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的专业课程采取写论文、案例分析、撰写报告、工艺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采取“20%口试+50%操作+30%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考核。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素质养成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各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由专业组的教师承担,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沟通工作。在党团建设方面,定期举办有意义的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班级围绕国家的形式政策、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活动,解决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困惑。此外,专业教师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经过五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我院已有300多名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分析,一次性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程度、职业素质、学生可
持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都很高。但高职人才培养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办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9.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九
郑蕊蕊,李敏,韩桂英
(大连民族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电子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理念,从精选教材内容入手,运用参与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实践表明,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应用能力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电子专业英语;因材施教;任务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考试改革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042);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品导向、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1204214);大连民族学院教改项目
一、引言
电子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电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具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笔译能力。学习电子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 )电子类专业具有全球话、国际化的鲜明特点[1],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跟上电子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步伐。(2)单位招聘越来越重视应聘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专业英语水平的考察。(3)学好专业英语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中外文文献翻译和撰写英文摘要的水平和成绩。(4)促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复试的英语学习。本文根据大连民族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调整,从教材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精选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融合本专业知识,精心组织以下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全面、题材广泛。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的主要专业课程,如电路、单片机、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必修课程的相关英文文献;为了紧跟专业发展情况,还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ARM处理器等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最新技术进展的相关英文文献。上述内容的选取,完整地体现了专业英语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与应用两方面的运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使用英语进行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2.语法要点总结与训练。专业英语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论和事实为主要目的,与公共英语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专业英语翻译的知识点和技巧的内容几乎是所有专业英语教材必须讲授的内容,但是有的`教材对知识点的概括比较简练,举例不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困难;有的教材对知识点的讲解又划分得过于细致,学生学习时又会觉得太烦琐而忽略了主旨。电子专业英语课组在学习参考大量专英教材的基础上,总结了12个专业英语翻译的知识点、技巧和应用的主题,并精选了例句和课堂练习。每次课讲授一个主题,并附练习,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3.适当添加听力训练。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译汉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目前电子技术领域国际交流机会的日益增加,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3]。电子专业课组主要采用《电子技术专业英语》[4]提供的配套音频外,还精选了科学美国人60秒[5]、新浪教育和ChinaDaily等网站的音视频内容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以科学美国人60秒节目为例,该栏目在一分钟时间内讲述一项最新的科技进展,并附有字幕和译文,是增加学生兴趣和听力训练非常好的资源。
三、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唯一设在沿海开放地区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达到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由于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水平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个课堂上兼顾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在学期初会布置一篇英文文献的翻译任务:要求必须是英语国家的作者发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论文、教材等,英译汉的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任课教师对论文进行评注修订再返回学生反复修改,经审核合格的,不仅可以替代期末考试成绩为优秀,而且推荐到校刊《科技译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常常因为不自信等原因不愿意学习英语。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营造轻松而有组织的课堂气氛[6],为了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采用“走下去”的方式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地毯式”的方式让每一行、每一列的学生都尝试翻译几句话。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翻译错了或者翻译的不好都没关系,关键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读去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3~5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团队,负责翻译课文的一部分内容,并制作PPT上台作“小老师”讲解。学生在团队中的分工可自行确定,但是上台演讲的学生却是由学生“抽签”随机确定,避免了“搭车”现象,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2.参与式和任务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8]。在电子专业英语课程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我们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尝试:(1 ) 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翻译专业相关文献,变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翻译论文时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对翻译技巧的讲解获得了新的思路,文献翻译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一起翻译一篇简短的课文短文/或观看一段视频,并对其内容进行总结性说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任务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次课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9]。在电子专业英语课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每节课的课堂任务和期末团队任务两种模式:(1 )课堂任务:在每节课给学生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行翻译上次老师讲解后教材的剩余章节,即为本次课堂任务。在翻译课文过程中,允许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或网络词典;老师可针对学生提问进行单独辅导。自由翻译时间完毕,老师针对本次课堂任务提问。以当前学习课文为课堂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最后一篇课文分成若干小节,由学生3~5人自愿组成团队翻译某一小节,并上台讲解该段课文。团队成员虽然分工自愿,但是都有可能被指定为代表团队的“小老师”,因此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多媒体视频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课组还精选了反映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技进展的视频,例如Google无人驾驶技术、Google人脸识别技术、Google视频目标识别技术和3D打印机技术等视频。授课过程中,采用视频教学时学生反映出极大的专注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四、考核方式改革
不同于传统的开卷考试方式,课组为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力度(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出勤、上课回答问题、演讲等成绩组成。期末考核占60%。根据“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面向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由翻译英文论文替代,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个层次面向普通学生,期末采用随堂测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专业词汇和段落翻译,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电子专业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民族院校生源英语水平的特点,从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为民族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波,张志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电子信息类高校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5(7):138-140.
[2]张涛。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315(21):101-102.
[3]施肖菁,李晗,郑崇伟,等。 电子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188-191.
[4]朱一纶。电子技术专业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科学美国人60秒,可可英语[DB/OL].
[6]沈姗姗。面向电类专业的《电子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6(6):342,345.
[7]张相芬,杨敏,丁大刚,等。 参与式教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2):405.
[8]曹云明。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大学教育,2012,1(11):112-114.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11-04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就业环境07-27
环境工程与管理专业毕业生面试的自我介绍08-31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测量学实习报告10-26
土木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土木工程论文07-16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06-22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专业英语词汇07-19
对地铁建筑工程管制探索论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