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2024-07-13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8篇)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篇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综述论文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

从理论上说,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关系是明晰的,社员自愿出资,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进行日常运行。但从现实情况看,却不是如此。首先,农村合作金融涉及的股东数很多、人均持股金额较少、股权分散。其次,由于农村信用社从创建开始就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色彩,由政府来来决定管理权,任命高级管理人员,合作金融所倡导的民主管理方式并没形成,社员没有对企业重大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的发言权,利益权利缺乏有效保护。

(二)资金外流严重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就是为了起到支持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让农民的剩余资金在农村内部流动。但是在我国,有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的不协调的现象,尤其是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贷款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存款会不断增高,但贷款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较高的存款额,导致金融机构要上缴高额的存款准备金,导致农村资金外流。此外,由于农业的利润率较低,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缺乏有效的约束,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借给资本收益率较高的行业,致使大量资金流出农村。

(三)缺少竞争能力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为完成行政贷款任务,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背负着大量的不良贷款。虽然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资不抵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数量仍然较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的历史包袱无法摆脱,自有资本不足,风险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此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直依靠着政府运营,运营思想僵化,致使其经营管理能力弱,更加缺少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制度是最具市场活力的金融制度,同时,农村商业性金融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且大有可为。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已经从的13家增加到337家。银监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也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首先要继续扩张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尤其是最基层地区。目前我国最基层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大多止步于县级,村镇银行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其次,引导商业性金融回归服务“三农”。由于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与农业经济弱质性的矛盾,导致商业性金融业务发展背离“三农”主体。农村商业性金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商业性金融的设立之本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安排和经营策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应结[:请记住我站域名/]合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基于差异化的法律基础原则进行监管。由于缺乏针对农村合作金融的专项立法,使相关领域无法可依,法治建设十分薄弱,应当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予以补充。而在制定监管政策方面,也应实行差异化。只有农民才真正了解自己的情况,所以主要应依靠当地民众和当地组织,发挥农民或集体组织的监管力度,可以考虑聘任农民或者当地人大代表作为监管员。此外,银监会或人民银行应该设立专职机构垂直监管不受地方行政部门过多的干预。通过差异化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多样性。

(三)推进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改革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起初都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组建的,产权名义上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但是长期以来信用社的产权和管理实际上掌握在政府或监管部门手中,社员的私人产权被集体产权所代替。以来,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商业银行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深化产权改革应该是以农信社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推进股份制为方向的银行化改革,应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信社产权改革模式。同时,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改革工作,利用自身优势为股权改造,增资扩股等工作提供便利,为改革提供帮助。

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篇二

工业化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必由之途, 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目标之一。因此, 关于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中心主题, 有关文献一度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中, 最著名的经典性文献是刘易斯1954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一文。刘易斯在文章中假定发展中国家经济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 另一个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他认为, 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 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向城市流动的自然倾向, 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不断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完全吸纳之后, 二元经济就转化成了一元经济, 传统农业部门也就完成了其发展使命。

刘易斯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刘易斯在模型中忽视了农业发展、工业化技术选择和倾向、人口增长和城市就业状况等因素。在刘易斯的理论之后, 拉尼斯和费景汉又针对其不足之处, 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从而形成了刘———拉———费的二元经济理论, 这实际上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业化理论。首先, 他们正确地指出, 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 应该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具有决定性意义, 农业剩余的多少影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其次, 他们指出, 决定工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本积累率, 还包括技术创新, 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劳动密集偏向程度,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

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对结构转换和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1975年, 他和M·塞尔昆出版了《发展的形式:1950~1970》, 书中处理了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历史数据资料, 揭示了部门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勾画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转变的“标准形式”。1986年H·钱纳里又出版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 书中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 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了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 剖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该书可以说是“新古典结构主义”的代表著作, 己经成了我国学者进行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 (实际是重工业化) 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被称之为“工业化经验法则”他的代表作是《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1931) , 该书对英国产业革命以来50年间 (1880~1929) 20多个国家的工业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后来在1958年出版的《工业经济的成长》一书中, 根据工业化实践资料, 进一步阐述了工业部门间结构变动的一般类型。他认为, 工业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成长率并不相同, 因而形成了工业部门间的特定的结构变化, 而且具有一般倾向性。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有关工业化问题的研究, 其理论模型对于解决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是, 由于我国具有非常特殊的工业化初始条件和体制因素, 发展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模型, 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特殊的发展情况。我国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与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有很大差异;并且与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路径和模式也完全不同。因此, 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 国内有关农村工业研究评述

2.1 乡镇企业产权结构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组织载体是乡镇企业, 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企业类型。所以, 研究中国的农村工业化必须深入了解乡镇企业的发生、性质和发展路径。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正统经济学看来难以理解的产权结构, 或者说它对流行的产权理论构成了明显的挑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张春与王一江 (Chang and Wang, 1994) 发表的《乡镇企业的性质》, 该书沿袭格了罗斯曼一哈特的思路, 即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有激励效应, 每一种所有权都有成本和基于激励效应的收益, 从剩余控制权和收益权两个方面考察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 认为乡镇企业的控制权在社区政府, 而收益权在社区民众和社区政府, 社区民众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 这样的产权结构是中央政府基于民众福利 (社区民众的激励) 和地方政府在组织生产上的优势权衡的结果, 而中央政府本身不拥有乡镇企业产权是因为代理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李稻葵在 (1995) 提出了“模糊产权论”。20世纪80年代, 中国的产品市场刚刚开始发育, 其完善程度较低, 市场运行的波动性很大, 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影响也很大。因此, 乡镇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 为了规避各种风险, 必须与政府建立起一种模糊产权, 以寻求政府的保护。也就是说, “模糊产权的好处在于当市场条件不正常时, 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从政府官员那里得到帮助”。“考察企业产权安排时, 必须注意企业存在于其中的市场环境”。这意味着, 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是转轨时期特殊的体制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但是, 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 模糊产权安排变得低效率, 并逐步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田国强 (1997) 则进一步提出了“内生所有制理论”, 他认为所有制的安排是内生的, 经济自主化及市场体系完善程度的不同将决定最优所有制安排的不同选择, 随着经济环境规范程度的不断提高, 产权不明的集体所有制会逐渐向民有产权 (个体企业、私有企业、股份企业和其他产权明晰的企业) 转变。内生所有制理论将产权安排视为制度环境的函数, 并从制度环境角度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变迁。

谭秋成 (1999) 提出, 制度环境影响市场交易费用进而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 社区政府能充当乡镇集体企业所有者, 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善, 使它能控制资源并在组织交易上具有优势。一旦市场发展使社区政府失去这些优势, 那么它让渡企业所有权就不可避免, 这也正是目前改革中所发生的事实。

姜长云 (2000) 通过研究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路径, 认为我国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 主要是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对称、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 乡镇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 是他们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作者认为在乡镇企业中, 存在着乡镇政府、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上层政府、社区居民和银行信用社这六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都对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 以乡镇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 对于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乡镇企业效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同样是实行公有产权的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 其发展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趋势, 即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与国有企业的增速下降。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了两者的效率差异, 发现乡镇企业的效率要高于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均具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大琢启二郎、刘德强、村上直树 (2000)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了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金装备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还考察了主要工业行业的国有企业部门和乡镇企业部门之间的变动系数及其差异, 以及它们在1987~1992年间的变化。结果发现, 在每个主要工业行业中, 国有部门的变动系数均高于乡镇企业部门。他们认为, 国有部门利润率低的原因之一是采用了不符合中国相对优势的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国有部门的实际资本装备率通常是乡镇企业部门的2.5~5倍。同时还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乡镇企业部门在采矿业和轻工业的资本装备率特别低, 而在这两个行业, 乡镇企业的份额和乡镇企业部门的利润率却显著高于化学工业和重工业。这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采用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技术。

Weitzman and Xu等人 (1994) 在分析乡镇企业的效率性问题时提出, 乡镇企业的高效率应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作品质, 即经营者和就业者之间存在着很高的合作性, 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刘小玄 (1995) 则把乡镇企业的高效率归结于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和谐, 认为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国家, 要考虑较多的利益和目标, 而这些利益和目标难以与企业追求的目标达成一致, 而作为乡镇企业所有者的乡镇政府, 处于政府等级系统的最低位置, 带有明显的独守利益, 从而只考虑自己所属社区的利益。乡镇企业除了为社区内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外, 还是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两者利益是紧密联系的, 乡镇政府也就直接成了乡镇企业的保护者与促进者

2.3 农村工业产业结构

农村工业是从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在30年的时间里, 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从原来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5.8%到1996年开始占到半壁江山, 这“半壁江山”的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特别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 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30.3%, 特别是沿海地区更是持续快度地发展, 被认为是中国的“奇迹”。 (张毅、张颂颂, 2002

然而, 中国农村工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其结构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问题亦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张毅、张颂颂 (2002) 在其《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一书中, 针对中国农村工业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庞效民 (1991) 从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工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指出了我国农村工业企业数目众多, 但是企业技术基础差、劳动力素质低、企业规模过小、与城市工业配套的农村工业产品和工艺的技术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同时, 他从工业总量分布、工业发展效益和水平以及工业部门和行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工业的空间结构, 指出我国农村工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并提出我国改善农村工业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李江、段杰 (2000) 分析了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技术含量低、与城市工业缺乏有机协调、与农业联系较弱等产业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优化农村工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吴石泉 (2003) 提出优化西部农村工业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同时大力调整西部地区农业结构,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冯等田 (2004) 对甘肃省农村工业进行了调查分析, 针对该省农村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结构升级策略的关键是产业技术升级, 同时辅以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产业组织和产业融资策略。李江、段杰 (2000) 的分析也认为技术进步是农村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他们指出, 农村工业结构的优化, 必须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由此可见, 农村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农村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过程中, 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 但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 即使目前已进行的研究也是零散的, 只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2.4 乡镇企业空间集聚

集聚经济学认为, 聚集能够带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带动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专业化技能的集中, 并使区域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 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区域外部性, 此外, 产业集聚还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企业空间布局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区域工业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 会不断地由分散走向集聚。古典区位论的创始人之一———韦伯, 在其工业区位论中阐述影响企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力。其中集聚能使企业获得各种聚集效应, 分工协作效应等。新古典聚集学的创始人马歇尔从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角度来解释区域企业聚集现象的经济动因。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Krugman) 认为, 在工业生产存在着报酬递增的条件下, 企业活动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导致聚集。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威廉姆森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风险的角度, 分析了区域企业的空间聚集。

然而, 中国的农村工业为什么没有像工业聚集规律所显示的那样,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而由分散走向聚集呢?中国的农村工业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分散化、小规模、数量式的发展道路, 这种空间布局非常不利于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赵连阁 (2000) 在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全国重点小城镇定点调查的数据资料中, 抽取了其中的辽宁省 (54个镇) 和浙江省 (90个镇) 共144个镇的数据资料, 对影响城镇工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建立了回归模型:Z=βXi+Ui。采用单位镇区面积上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作为镇区工业聚集度 (Z) 的代替指标, 并分别对一些重要的经济、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得出了影响小城镇工业聚集的重要因素是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制度因素, 但从根本上说, 是受工业生产力的制约。张永良、刘科伟 (2005) 分析了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的基本特征和微观机理, 指出乡镇企业的零散分布主要是受体制因素和产业基础的影响。一方面, 乡镇企业产生的宏观背景不利于其形成集中布局;另一方面, 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限制其要素的自由流动。阮学金、张军 (1999) 分析了乡镇企业社区性格, 他们认为具有“社区性格”的乡镇企业作为一种界定模糊的合作组织, 在初创时期由于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而取得了发展。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社区性格却成为了乡镇企业空间集聚的壁垒。因此, 乡镇企业要想实现集聚, 就必须解决其集聚的动力问题, 也即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增加乡镇企业的区位自由度, 使集聚成为乡镇企业选择区位的内在自觉的要求。

3 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工业发展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对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中, 有关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以及乡镇企业效率的研究可为现阶段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工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虽然数量众多, 但大多局限于农村工业发展的一般讨论, 更多的是对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证描述, 对发达地区农村工业或农村工业的整体研究较多, 而相应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的研究则比较薄弱, 特别是对如何加快不发达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缺乏系统研究。

摘要: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构成了通常所说的“中国的奇迹”。然而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比如结构不合理等。农村工业特殊的产权理论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针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农村工业,产权,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培刚, 新发展经济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张毅、张颂颂, 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于秋华、于颖, 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6.12.

[5]李成贵, 中国农村工业化理论研究评述[J].中国农村观察, 2002.6.

[6]吴石泉, 西部农村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探析[J].天府新论2003.

[7]于秋华、于颖, 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6.12.

[8]李稻葵, 《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J].经济研究, 1995.4.

[9]田国强, 《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 1995.3.

3.综述农村职业中学发展史 篇三

一、兴起阶段(1951~1965年)

1951年10月1日,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把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纳入了学制系统,贯彻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该学制的颁布在农村虽未创办起职业学校,但吹响了农村创办职业学校的号角。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使农村职业中学的创办有利政策的确认。此后,农村中的职业中学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

兴起阶段的特点:

1.面向农村,实行职业教育社会化

农民参与学校的管理,邀请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民来校担任教师。

2.实行半工半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 在农民的指导下,创办“试验田”“试验地”。 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掌握生产技术,培养适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人才。

二、停办阶段(1966~1982年)

“文革”期间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全部改为单一的普通中学,大搞教育结构单一化。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原有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和农业中学61226所,‘文革中全部改为单一的普通中学,中等教育由多种办学形式变成了单一的办学形式。还有将初中、高中的修业年限一律缩短为2年,把函授教育、职工教育、夜大学全部撤销,取消了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

在“文革”期间,农村的职业中学全部改为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呈现出萧条冷落的特点。

三、复兴阶段(1983~1996年)

国务院于1983年5月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若干问题的通知》,是农村职业教育复兴的开端。该文件指出:“农村学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开始恢复文革时期停办了的一些职业中学。一些农村职业中学就是在落实该文件指示精神后,于1984年由普通高中恢复为职业高中的。

复兴阶段的特点:

1.办学规模狭小,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学校数量少,兴起阶段创办的所有职业中学不是都由普通中学恢复为了职业中学,只有少数的普通中学恢复为职业中学。如,我们阳新县兴起阶段所创办的职业中学,只有我们学校恢复为职业高中。从学生人数来说,每年所招学生不超百人。我们学校每年仅招二三十人。

2.教育资源偏差

第一,校舍破烂不堪,甚至有危房之忧,教学设备陈旧,且残缺不全。第二,师资欠缺且教师学历不达标,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第三,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教育经费完全依靠财政拨款,除此之外别无来源。第四,处于“冷门”,少人问津。很少有人关注职业中学的发展,农村职业中学的沉浮,全靠学校领导和教师来主宰。

四、大力推进阶段(1997年至今)

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使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贯彻与落实,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强调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引起了政府对农村职业中学发展的重视,逐渐落实文件精神,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

大力推进阶段的特点:

1.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文革“时期砍掉的农村职业中学渐渐恢复,并创办新的职业高中。每年招生人数虽不理想,但与复兴阶段比较大有增加。

2.办学设施改善

对过去破烂不堪的校舍,特别是危房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现代样式的校舍。师资虽然不足,但与过去相比,能力有所提高,学历基本达标。

3.教育经费增加

国家年年大力扶持,还得到其他单位的资助。

4.恢复职业教育性质

逐渐扭转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的倾向,创建多层次教育结构,以就业为教育导向,面向“三农”, 为农村传播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服务。

总之,职业教育是当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一定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快速建设好农村职业中学,从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建设。

4.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篇四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授课教师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中国·新疆·石河子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课程作业(论文)题目(宋体三号)

正文 格式说明:

1、论文开本大小:A4纸

2、论文用中文撰写

3、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4、正文字体: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1.2倍行距; 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

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五号宋体; 表注采用小五号宋体。

5、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小五号黑体,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6、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7、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8、参考文献: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标明出处。所有引用过的文献,按先中文,后英文,各部分按引用的顺序编号排列或按照著作年编码进行,列于文末。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

连续出版物:序号 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译)著: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 文 集:序号 作者.文题.见(in):编者,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网 址: 序号 作者,题名,网址,年

学 位 论 文:序号 作者.文题:[XX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

专 利:序号 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技 术 标 准:序号 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I

目录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概述.................................................................................................................2

(一)农村电子商务定义..................................................................................................................2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2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新要求..................................................................................................2

(四)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3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3

(一)农村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升高。..........................................................3

(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数量激增,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3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

(一)农民上网人数少,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4

(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乏..................................................................................................4

(三)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4

(四)物流体系问题..........................................................................................................................5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5

四、对策与建议................................................................................................................................5

(一)加强农村居民电商的教育培训..............................................................................................5

(二)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5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6

(四)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信息标准化建设..................................................................................6

(五)加强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正确引导与培植......................................................................6

五、案例分析....................................................................................................................................7 案例1: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7

(一)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7

(二)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7

1.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7 2.农村物流基础薄弱。...............................................................................................................................8 3.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水平较低。...................................................................................................8

(三)发展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略..................................................................................8

1.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互联网知识。...........................................................................................8 2.把三网结合起来,协调互动。...............................................................................................................8 3.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9 4.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平台。...............................................................................................................9

案例2:颜集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9

(一)颜集镇电子商务发展现状..................................................................................................9

(二)颜集镇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10

1.自发形成阶段.........................................................................................................................................10 2.快速扩张阶段.........................................................................................................................................10 3.升级转型阶段.........................................................................................................................................11

II

(三)成功经验............................................................................................................................12

1.专业化的花木市场为颜集镇形成“淘宝村”奠定了基础。..............................................................12 2.为农民经营网商提供“零风险”模式,是当地形成淘宝村的重要保障。......................................12 3.自发出现农民网商创业成功的案例,是当地淘宝村成功的先决条件。..........................................12

(四)转型升级的发展建议........................................................................................................13

1.建立产品质量和信誉保障体系,确立花木产品标准。.....................................................................13 2.引导差异化经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13 3.引进智力资源、培养服务体系,推动电商服务商发展。.................................................................13 4.增强区域电商自组织能力。.................................................................................................................14

参考文献:........................................................................................................................................14

III

浅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摘要: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电子商务的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同时,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继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部署“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点”。本文通从我过农村电子商务的其原本与发展为出发点,研究了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现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概述

(一)农村电子商务定义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

(二)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1.网上农贸市场。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帮助外商出入属地市场和属地农民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快递、商业机会撮合、产品信息发布等内容。

2.特色旅游。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全方位介绍属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发展属地旅游经济。

3.特色经济。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扩大产品销售通路,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

4.数字农家乐。为属地的农家乐(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同时采集农家乐基本信息,使其风景、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特色尽在其中,一目了然。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5.招商引资。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新要求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此,一要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优先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二要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三要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四要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网上支付、供应链贷款等产品,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 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

(四)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

从表象上看,农村电子商务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增加农业、农民收入。

首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绝大多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往往并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生产行为。这种习惯性行为导致的往往是不了解市场需求状况,造成需求与供给之前的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农业生产风险。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在于能够让农业生产者准确、实时了解市场动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为农业生产者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合理组织生产,以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其次,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较长,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环节较多,导致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成本过高。电子商务将农产品直接推向市场,拓展了传统交易方式的同时简化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

最后,增加了农业收入。受时空的限制,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一般都销往本地,或者等待上门采购。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电子商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降低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使交易主体多元化,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为提升农产品价格带来了,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从根本上来看,电子商务不仅只是提升了农民受益,更重要的是,三农电子商务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进而减少城乡差距,增进社会稳定等相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电子商务存在诸多优越性,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升高。

2015 年以来,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和措施,5 月7 日公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4 年12 月,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78 亿人,在整体网民数量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5%,较2013年底增长188万人;城镇网民增幅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长2929万人。我国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28.8%,较2013年增长0.7%,而城镇居民为62.8%,较2013年增长2.5%。从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普及率不断增长,但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而且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这也预示着农村未来成长空间的巨大。

(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数量激增,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来自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数据显示,至今为止我国已开设3万多家农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就包括3000家经营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就是最受欢迎的淘宝网上,也有约40万个网店在经营农产品,且在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出现了212家不同类型的淘宝村,为农产品的销售开拓了渠道,在网络上的零售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

从2014 年开始,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集团将农村市场视为重要的新战略方向,大大加快了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布局的步伐。据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4 年淘宝网上经营农产品的电商数量为76.21 万个,完成农产品销售额483.02 亿元,这样迅猛增长的数据,印证和预示了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电商或个人进入到农村电子商务,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农民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农产品及网络购物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扶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一)农民上网人数少,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农民上网的普及率还很低。据农业部对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

2009 年3 月CNNIC 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 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缺乏基本的了解,尚未认识到网络信息能为其创造价值,缺乏电子商务应用的积极性,使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应用推广。

(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乏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迟钝,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而懂得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很少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法针对性不强,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式的示范帮扶机制,没能让农户切身体会到电子商务能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导致农民的兴趣度不大。从2014 年以来,以往困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问题因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基本上得到了改善,但懂得电子商务经营的现代型人才依然匮乏。

(三)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完备、高效的通信设施是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前提。但我国县乡级别的网络 设施依然薄弱,农村信息服务站点不够健全,长期制约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我国农村网络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沿海经济水平较高,网络基础建设也相对较快,中西部农村网络设施比较落后。农村网络通信设施的现状及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要求。

(四)物流体系问题

电子商务发展还离不开完善的物流体系。我国目前物流体系在城镇方面的布局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在乡村区域“最后一公里”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在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上处于以通为主的初级阶段,存在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路况较差、养护不足等问题,多数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了县一级地区,县以下的乡镇无法送达。就目前而言,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这种附加值比较低、运输要求相对较高的物品来说,更需解决物流问题。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等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农村生产技术条件差,缺少规模化经营,产品品质差异不一,储藏设施简陋,缺乏深加工,对接外部市场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标准化和可鉴别性产品,对包装规格、品牌等有很高要求。但由于我国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的限制,单一农户很难实现产品美誉度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造成了消费者信任度的不足和流动性的加快,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居民电商的教育培训

要加强农村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另一方面教会农民如何 使用电商平台,即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工作中,要广泛宣传电商的优越性,要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解决农民从事电 商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要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使农民化被动为主动。如果只靠政府的外力推动,在农村建站点,教给农民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没有使农民看到成效,那么培训往往是走过场。农民看不到其成效,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及 时组织农民有效开展电商活动。只要农民能从电商中获得实惠,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服务客户,使自己的生活和当地社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二)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的展开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提高足 够的宽带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商创造有利的基础 条件。同时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商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参与电商,使其真正体会到电商的优越性、便利性,改变传统农业流通结构和交易模式。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配送需求属多点次,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因此,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 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流通机制和过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四)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信息标准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信息标准化,而我国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制约了农产品网上流通的发展。为了适应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引导我国农产品更好地走向世界,政府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综合以上所述,电商能够帮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非常便利快捷的获取有价值的农村信息和商贸信息,因为农业企业在网上直销的销售模式,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是农业企业当前一种新型销售模式。通过开展网络直销,能够有效控制库存,压缩流通环节,控制流通成本。同时,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及时监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习惯,更好地指导生产和销售。网络本身也是一种媒 介资源,通过网络载体可以对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这样农村电商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产,保证农村信息的畅通,并能极大地服务于农村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村产业现代化生产管理。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 水平,并极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互联网+”带动下将进 一步促进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正确引导与培植

网上农业商务信息服务是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逐步完善信息服务市场的法制法规、信用体 系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保护知识产权等。通过 “金农工程”、“三电合 一”等项目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从上到下的 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案例分析

案例1: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一)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

广东目前已建立涉农网站近300 个,主要包括政府类农业网站、科教类农业网站、综合类农 业网站、专业性网站和非农业网络的农业专栏。政府类农业网络由各级政府设立,如假山农业信息网、广东农业信息网,主要为农户提供各种农业信息、培育农户的电子商务意识。科教类农业网站由农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技研究机构设立,如华南农业大学网站、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网站,其主要目的是加强 农业科技信息与研究成果的交流。综合类农业网站一般由农业龙头企业或大型农业流通企业创立,如中 农网、智农网,其主要目的是为农民及各类农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专业性网站一般由行业内的大 型企业所创立,如广东水产网、茂南水果网,主要为某一类农产品提供商务服务。农业专栏的服务目标 比较广泛,一般依附于知名网站,如阿里巴巴,对农业信息交流也起一定程序的促进作用。广东省农 业类网站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而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农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进行农产品政策的宣 传,不具备常规的网上交易功能。现阶段农产品网上贸易主要以网上看货、网下交易的形式进行,尽管 少数几个功能超强的网站可以进行电子支付,但网上结算很少实施,因此,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的不仅 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价值拓展空间。

(二)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广东省基于改革开放早,通讯网络完善,交通设施发达,大型农业企业多,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等优 势,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农村电子商务更领先于各省。但相对于其它行业,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突出问题:

1.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

很多人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对网 络技术应用的思想准备不足,对网络知识和电子商务的认识不清,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 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人较少。农村基层干部由于工作繁忙和自身素质 的限制,也无暇顾及网络技术的推广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多年来,广东城镇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地 前进,发展很快,但农村这一版块,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不足,已经建设的项目 也因为缺乏更新而落后,农村现有的三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设备落后,效率不高,网络通信 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需要。一些农村地区,数字电视网络曾经覆盖到各家各户,后因维 修经费不足,农民不愿意开支,结果导致数字电视中断,农民不得不自行购置卫星电视设备,形成电视 技术应用的各顾各的被动局面。边远山区的通信信号微弱,覆盖不足,总体状况亟需优化变革。2.农村物流基础薄弱。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物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储存和保鲜 难度大、运输时效性强等特点。因此,与其它商品相比,农产品对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 品、农民用品的电子商务活动必然依赖于物流配送体系,而广东的农产品物流网络还不够完善,功能齐 全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还比较少,虽然已建成了全国首个农业物流基地——广东国通物流城,但还不 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流通意识在农村还没有普遍树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实物互换流 通的潜意识和行为还存在,加上这些年来农村物流的基础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农村电子商务的实际应 用,还无法形成规模。

3.多数电子商务网站的服务水平较低。

《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聚类分析》中指出:目前,广东省内农业网站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以及一些农业协会 等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网站在提供信息方面,更多的是企业介绍等基础 信息、市场信息,而供需信息、价格走向信息等则比较少。在网站的功能使用上,作为样本的 40 个网 站中,提供信息搜索功能(含信息、商品服务搜索)的网站占 50% ;在更高一级的购物车功能和订单 管理方面,只有 17.5%的网站提供此类功能;此外,有 20%的企业网站提供了协同办公(或 OA 系 统)功能,22.5%提供在线通讯服务。综合而言,这些网站主要以提供相关的农业科学信息和政策信 46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第 1 卷 息为主,也着重介绍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等。极个别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登记的网站只包含公司简介、新 品推介、经营品种、图片展示和联系方法,这种网站充其量只是一张电子网络卡片。

(三)发展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略

针对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中的问题,从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当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策略可采用:

1.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互联网知识。

让农民了解互联网,学习电子商务知识,这是发 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首先抓好。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什么,还要教会 他们如何使用。乡镇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由专人开设定期的普及课程,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 解。政府和有关业务机构,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技术,这一工作做好 了,对于更新理念,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把三网结合起来,协调互动。

把广电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三网一起抓起来,形成三 网功能的协调互动,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促成农村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往的三网各自独 立,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导致效率低下。但三网因其内在技术性质有相似性,可以把三者的推广工作 结合起来操作。具体来说,农村的广电网络和 通讯网络应用面广而且相对比较成熟,可以把手机上网商 务信息集散、数字电视商务等,先行操作,接着结合万维网络的普及,接入家庭,使三网的电子商务内 容无缝接轨,逐步发展。同时三网又可以有明确的分工,有所侧重。例如广电网着重广告业务和知识技 能传授,通讯网着重通过手机传递联系信息,搞好中介和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万维网重点抓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电子支付工作。强调既有所侧重又互动协调,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3.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设施,是确保电子商务正常运 行的物质基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除了网络之外,还包括物流集散基地、农产品保鲜基地、商品支付平台、交通工具等。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投入,全面展 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础建设。可以借助于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村通工程”,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 各项工作融入其中。鼓励农民、农业系统企业、商业系统企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在各地组建综合型、专业型物流中心,在农产品市场附近建立集成保鲜中心、配送中心等。保鲜中心、配送中心在收到农产品后,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条件和规范,对农产品进行分类、调制、分割、包装 和储藏,并且及时配送到各个客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配送的服 务质量。这样通过网络连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形成农业供应链,便于对 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向商界和消费者提供著名的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完成客户网上 订货所需要的物流活动。

4.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其设计应具有农业特色,适合农 村特点,满足农民需要,还要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交互性,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真正让农民通过电 子商务平台,推销自己的农产品,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 态,联合各方盟友、聚合各种资源、发挥农村优势,促进跨地区、跨平台、跨行业的服务商之间的合 作,共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总体上,可以让农村电子商务中心与运营商合作,把有关电子商务的 商贸信息、全国销售网络与运营商庞大客户群、移动网络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农民、农产品的销 售和企业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与搜索,同时还可以提供中介、物流和信息服务。

案例2:颜集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一)颜集镇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颜集镇地处江苏省北部,为宿迁市沭阳县下辖镇,长期以花木栽培被人所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而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花木电商成为颜集镇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新手段。截至2013年底,颜集镇花木产业的年产值达10亿元左右,共有花木网店3200多个,带动就业1.2万人,也被授予首届全国 “淘宝村”称号。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颜集镇的花木电商也开始面临市场秩序混乱、品牌化程度低、配套服务缺失、高端人才匮乏等难题,亟需转型升级。而探究这一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或可为转型中的县域经济,尤其是涉农电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持。

(二)颜集镇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交易主要采用“面对面”现货交易方式,市场形态级别低、规模小,且受到时间、地域限制。而颜集镇花木电商模式将线上销售与线下花木培育有效结合,打破了时空限制,对接全国市场,极大扩展了销售空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1.自发形成阶段

2005年,当地花农胡义春尝试在网上开店,将电子商务带入花木销售市场。但由于农村网络建设、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从开始网上销售到产生经济效益花费了三年时间,才获得较高的收益。

由于农村“乡里乡亲”这种非正式组织关系的存在,村民很快开始效仿和学习。加之电子商务初期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到2009年,颜集镇就出现100余家电商。在此过程中,大部分网商的身份还是农民兼业,他们发展花木电商是受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引导和“领先者”进入的内生驱动,属于典型意义的自发型创业。

2.快速扩张阶段

2009年以前,颜集镇的周圈花卉市场,规模偏小、功能不配套、市场和基地难以对接,造成大部分花卉来源于本地、品种单一,尤其缺少花卉交易、展销的配套场所,此外,当地以种植、批发和零售花卉为主,对外地花卉品种缺乏需求。

2009年之后,由于电商农户的产品需求逐渐多样化和规模化,周圈市场经营范围扩大,开始销售来自于广东、山东云南等多地的产品,新河镇周圈花卉市 场占地180亩,销售各类花木1000余种,年成交额达1.5亿元。

与此同时,与颜集镇相邻的新河镇出现了专供网店“淘宝花卉批发市场”,产品资源丰富、品类多样、批发方式灵活:市场主要批发来自广东、山东、云南及当地的花卉品种,并拥有苗木交易区、盆景交易区和服务功能区等;并提供由“一件批发、小额混批”的批发方式,更为灵活的是,当地批发商还允许“先赊账后销账”的按月结算方式。

由于花木产品的特殊性,其库存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的较高,农民进入电商的风险较大,因此,存在着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批发市场这种第三方组织为网商开设了一种“网上接单-(批发市场)赊账拿货-月后结账”的新模式,此外,批发商还承担着维护花木产品质量、判断产品等级等功能。由此可见,这种批发市场几乎为农民提供了经营网店“零库存”和“零风险”的重要保障,大大降低了网商的进入门槛,从而使得规模迅速扩大。

此外,颜集镇政府推进“村村通黑色路,户户接宽带网”工程,“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一方面,网商可以通过电脑迅速完成商品上架、图片描述、客服接单等具体工作,另一方面,部分网商更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手机终端服务等等。另外,颜集镇还积极把快递公司引导镇内村内,方便花农开展网络销售业务,目前已入驻物流快递公司22家。

可见,由于“淘宝花卉批发市场”等专业化批发市场、以及物流及宽带等配套服务的形成,为当地网商快速规模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统计,2009至2013年的短短4年内,颜集镇便拥有了3000多家网店。在网商最为密集的堰下村,全村几百户居民中,2/3的农户家里开有网店,并且多数农户同时开有多个网店,网店总数超过1000家。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变了乡村面貌。

3.升级转型阶段

在沭阳县网上创业工程的推动下,颜集镇把2012年定为“花木提质增效年”,并围绕《沭阳县“网上创业”工程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着力培育“农民网商”向“新农人”转变。为了多渠道解决农民卖花难题,政府通过成立网络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村官网上创业先锋队和网络创业孵化中心等机构,采取办班培训、大学生村官指导、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该镇还专门在文化中心设立青年网络创业培训基地,定期邀请淘宝大学、咨询公司等进行销售等培训,解决网络创业、发展、升级过程中的问题,提升销售能力。

以专业培训和组团学习为基础,引导鼓励花农向网商转变,网商向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新农人转变,致力于品牌化、定制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成为颜集镇发展的重点。全镇已有12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网络创业队伍中,新发展网店125个,大学生网络创业实现年人均收入6.8万元;一些先富起来的花农们也完成了由普通网商到农民企业家的转变,颜集镇网上卖花第一人胡义春已在上海投资高档花木基地,规模超过3000亩,资产过亿。

图2.颜集花木电商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成功经验

花木电商的快速发展给颜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3年底,全镇共有花木网店3200多个,带动就业1.2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数超过5000人。“皇冠”级网店100多家,网络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有211家,最高达500万元。许多农户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不少已在县城购买房产。与其他村镇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形成对比的是,颜集镇的花木电商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其成功经验或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专业化的花木市场为颜集镇形成“淘宝村”奠定了基础。

颜集具备花木种植的悠久历史以及厚实的产业基础,具备“一村一品” 的典型特征,即已经基本形成了花木产业的种植规模、鉴别能力、地区声誉、产业集群以及配套专业市场。而这种专业化的生产、销售和运营也成为胡义春等农户自发进入网络市场的关键前提。

对于跟随者而言,专业市场所带来的市场规模也为其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几乎所有产品都可以通过农户间或网店间默契的“串货”协作解决,通常,每家只种植自己最擅长的品种,遇到消费者下单其他产品的时候,就很方便地从其他家拿货。由此可见,专业化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是颜集镇电子商务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保障。

2.为农民经营网商提供“零风险”模式,是当地形成淘宝村的重要保障。在距离颜集镇堰下村不到3公里的新河镇,近年来新出现的新河周圈市场逐渐演变为网商批发市场,成为连接淘宝卖家需求和传统销售市场的重要中介组织。其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以多品种、少数量的灵活方式为网商提供产品,适合网络销售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对于花木这种典型的农产品而言,商品储存是保障质量的重要环节,批发市场的存在降低了网商的经营难度和风险,可谓“流动的仓库”,最为通常情况,淘宝网商以“上午接单、下午到市场批货”的形势经营,甚至可以实现“零风险”交易,这已成为颜集“淘宝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保障。

3.自发出现农民网商创业成功的案例,是当地淘宝村成功的先决条件。受到中国农村“熟人社会”非正规组织的影响,淘宝村的发展更易于形成经验分享机制,最先创业成功的农户不单纯考虑经济机会和利益,而是以“乡里乡 亲”的姿态建立学习网络与合作网络,这使得其他农户很容易成为市场的跟随者甚至复制者,而这一举动恰恰迅速提高了颜集镇从事花木电子商务的农民数量,利于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也就是说,领导者的合作态度降低了技术壁垒和创业风险,成为该地区推广电商的重要影响因素。“领导者”以分享、创新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或根据“乡里乡亲”的非正规组织关系组织联盟等,这将成为影响当地农民进入该领域并进行提升的先决条件。

(四)转型升级的发展建议

由于颜集花木电商是比较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发展结构,在实现快速规模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从业人员多但分散、产品差异性小、产业附加值低、品牌化程度低、同质竞争、恶性竞争显现等多种制约发展的问题。正如政府在花木产业发展之初扮演的关键角色一样,为促进当地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也需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议如下:

1.建立产品质量和信誉保障体系,确立花木产品标准。

花木作为典型的非标农产品,产品定价缺少先天优势,容易造成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搅乱经营环境,对某个网店也存在“柠檬市场”的危险。而政府的职能正是维护市场秩序。建议由当地政府牵头,以团体协会等形式与农业研究所等花木认证质检专业机构对接,建立起一套适应非标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在种植、成熟、筛选过程中以一定标准衡量花木品质,可以按照花草叶片大小及数量,枝干直径与颜色,草皮面积与高度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将产品等级清晰化、产品质量可追溯,从而有效对接客户不同需求,增加优质产品的附加值、淘汰次质产品,提升产品层次、扩大客户群体、做大电子商务。

2.引导差异化经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虽然颜集镇的淘宝网商众多,但品牌化程度仍然显著不足,同质化竞争明显,主要处于初级的产品营销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化发展,品牌战略是其必由之路,需要政府发挥关键的引导功能:其一,从战略上,颜集镇应利用悠久的花木种植历史,提升产品的整体品牌价值。依托于沭阳千百年来的县域特色,可以有组织的打造和突出地方品牌,将“沭阳”与“花木之乡”的招牌进一步打响;其二,从战术上,要打破恶性竞争,就必须打破产品的同质化,建议政府规范和引导网商建立良好的市场意识,鼓励网商为店铺打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差异化经营。

花卉与普通农产品不同,由于其具备艺术品特征,建议当地网商进一步开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市场,打开消费者定制化这条新路,将消费者引入到生产、设计和销售环节,挖掘花木产品做为一种可以与参与式、互动式营销的新模式。

3.引进智力资源、培养服务体系,推动电商服务商发展。

颜集镇的配套服务及培训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转型升级面临考验。建议政府以补贴的方式引进专业人才、高端人才,推动当地电商水平向高阶过渡;引导并培养电商服务商,例如客服外包、美工设计、店铺装修、创意发散、配套商品 等电商服务商,坚强基础平台;与淘宝大学、花木的种植及研发机构等建立联系,组建定期、定需的培训课程,培养当地网商的市场化意识、产品服务及服务标准等,进一步满足网商的发展需求。

4.增强区域电商自组织能力。

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是企业间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也是区域内网商共同应对竞争者、产品趋势和市场变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建议地方政府引导当地网商自组织,建立协会与联盟,打破网商之间少交流、少互动的局面,发挥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等第三方组织的协同功能,促进形成分享合作、协同发展的互联网精神,挖掘网商对运营、管理、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建立以促进区域内花木产品的创新、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等交流的主题和内容,避开网商的竞争热点,共谋、共促当地市场的整体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可借助第三方组织的力量,提供统一的包装、仓储、品牌,规范市场秩序,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发挥好行业协会与产业联盟的作用,对于提升颜集镇整体的电子商务水平有着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5.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篇五

2.1.1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站点有了显著的发展。

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000多家。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检索,到初,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000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

2.1.2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

目前,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32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据统计,广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2.1全国上网用户比例很低,农民上网更少。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将近7800多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网络成本较高,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是中国农民上网的主要阻碍。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3000元至4000元;农村电话上网费用3.6元/小时,在加上各种培训费用,普遍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2.2.2农业网站不多,网站分布不均衡,且利用程度低。

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与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相似,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用户很少,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技术水平更低,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并且利用程度低。在所有的网站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下列类型:①由中央部委建立的网站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网站;②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网站;③各行业建立的专业性网站;④少部分个人的网站;⑤非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农业信息专栏。

2.2.3 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所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的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制作单位利益和数据保密问题,使得这些数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2.2.4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风起云涌,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导航栏的设置也都大同小异。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发布,但很少发布各个网站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更没有各地种植情况的信息,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具有指导意义信息。

2.2.5 网上信息不够开放,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6.浅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全国、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并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目标,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制度建设

1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因素

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信息的互通,世界各地都已经关注和注重电子商务工作作为,其不仅能够购帮助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随着电子商务逐渐地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走到现实,网络经营同实体产品相结合的新形式,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电子商务优化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更带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营销企业新的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对目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1)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加速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及渠道的改变,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是促进农村流通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就是农产品的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形成生产的规模化,产品的精品化,品牌的知名化,从而促使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适合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而电子商务正是这一趋势的加速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这些年来,各地都把建设的重点寄希望于招商引资大项目或工业项目上,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而本身的农业和农村却部过多的关注。但是引进资金往往后续跟不上,问题存在多,解决程序复杂,更容易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农村电子商务能在环保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商品的互通性,为农村人思想转变及文明程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能确保一直伴随着农村的发展。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传统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和销售的链条较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环节较多,影响了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是不需要有实体店铺性的货架、地铺位置等,不受资金的影响,可以直接同各地顾客进行沟通,销售面更广,渠道更宽,顾客更多,也减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意义上农民只能在地头等着客商来收购农产品,渠道有限,如果没人收购或行情不好,农民往往会遭受损失,而农产品网上销售面对的则是来自全国的消费者,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简化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同时,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流通方式和消费观念,增强农村消费活力。过去,留守农村的老人小孩想消费,既无能力又不便利,而今网上购物,只需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子女、父母在网上确认一下,任何商品都可以迅速的送递到农村老人、小孩手中,农村居民由此真正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购物待遇。农村消费通过电商无疑形成当今消费新的增长点。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村电子商务解决了农民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缩短了销售途径,减少了销售成本,避免了供大于求或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是产品定价更低,产品销售更多、更广、更远,是销售者和购买者双方获益。农村电子商务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是实现强农富农的巨大机遇,是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提高了农产品价值,真正实现助农增收。改善了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全方位课题问题。

(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平台及途径,让农民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及信息,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享受到很多城市里享受到的资源,实现许多足不出户的便利,促进农村的发展,还可以引发出农村对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这对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相对于城市较简陋的生活状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快城镇化进程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5)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创新创业的有效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必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对接市场在家中就实现创业致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部分农村青年的回归及部分人才的进入,有效地制止“农村空巢现象”的蔓延,农村“留守”老大难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纵观各地,不少乡村立足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特点,利用网络出售自己的特色产品或农产品,在本地看来很一般的货物,却可以获得异地百姓的喜爱,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百姓对与电子商务销售自己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淘宝村、淘宝乡(镇)”不断出现“农户+公司+网络”的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的一次深刻革命。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府工作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定电子商务斤农村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提高领导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重视,政府领导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带头狠抓落实;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问题,抓好具体工作指导协调和关键环节落实,确保事有专管人员、有明确职责、有完成时间,迅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

强化培训,培育人才。政府要发挥部门农村各类人才培育的优势,加强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邀请知名电商专家授课,要充分发挥电商孵化园作用,对农村党员干部、电商企业、经营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引进优秀的电商人才,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物质奖励,切实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问题。电子商务正在快速的发展中,农村的经济模式也在不停地改变中,人才是关键,启用和发展电商,将极大地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和产品形式,更会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7.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篇七

一、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理论发展

(一)国外理论研究

1. 国外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

两百多年前,德国的农作物雹灾保险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份农业保险。 法国、美国、奥地利、丹麦、瑞士等一些国家也紧随其后, 在本国办起了农业保险。 目前,不同的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不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其中,美国的“政府扶持、商业公司经营”模式,日本的“政府扶植、民间团体经营”模式,加拿大、希腊以及前苏联的“政府成立公司主导经营”模式和法德的“政府支持、自愿互助合作”模式这四种模式最具特色。 20 世纪80 年代,国外理论界才开始进行农业保险的研究, 研究重心集中于农业保险的需求问题。研究认为,保险公司大都尽可能地细分风险单位并实行差别保费政策, 以此来规避投保人所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加了农业保险机构经营成本,导致农业保险的经营更加困难。[4]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应对农业保险实施补贴政策。此外,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较高,使得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如果政府不对其进行补贴,大部分农户都不会购买农业保险, 这绝不利于农业保险的长久发展。[5]农业保险具有正外部性,不仅对于农业发展有好处,对全社会都有好处。 因此,发展农业保险需要政府的主导和补贴。 补贴有保费补贴、再保险补贴和经营主体管理费用补贴三种方式。 20 世纪初,国外的农业保险在快速发展之后,一直面临着农业保险需求偏低的问题,农户入保率始终不能得到快速提高。 这一方面是因为高额保费使很多投保人放弃购买农业保险,[6]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农户采用了多元化种植或者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来进行自我风险管理,无须购买农业保险,也就降低了农业保险的参与率。[7]

2. 国外关于农村信贷的研究

国外关于农村信贷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年代,通过向农民提供农村信贷,将原来的无偿援助货币变为有偿提供贷款,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信贷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农村信贷目标上的分歧使学术界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派。 福利主义者偏向于社会总体发展,通过信贷服务支援贫困,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贫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达到减贫的目的,经营的短期亏损也是被福利主义者接受的。 制度主义者则注重商业可持续性,认为只有可持续性才能扩大信贷规模,才能持续进行这种利民信贷,才能取得长远发展。[8]但总体来说,农村信贷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作用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二)国内理论研究

1. 国内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

中国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稍晚。 在经过前期的曲折发展后,1982 年全国唯一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尝试试办农业保险。 在经历20世纪80 年代短暂快速发展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这期间,农业保险的风险划分和费率分区问题也被提及。[9]20世纪90 年代后期,农业保险的商业经营陷入困境,全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明显下降,1995 年原保费收入还有5.61 亿元,到2004 年只有3.77 亿元。[10]人保公司用商业保险的运作方式经营农业保险,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补贴,农户负担不起保费,因而保险公司连年亏损,逐步退出农业保险市场。[11]农业保险的发展步入瓶颈。 总的来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补贴农民、农业、农村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12]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也要考虑农业保险补贴的地域性与联动性、农户支付意愿的差异以及各地自然灾害的差异性。[13]

2. 国内关于农村信贷的研究

农村信贷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迅速,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 研究认为,在农村信贷这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中,对于基层的中国农村信贷组织,政府应极力支持,促进其稳定发展。[14]可持续的农村信贷机构能够长期持续地帮助低收入的农民脱贫致富。[15]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的农村信贷制度与法律都不完善,每个机构的目标都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易引起盲目竞争。[16]而且,我国农户资信度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加之农民信用观念差,导致信用社惜贷现象严重。[17]农村信贷运行成本高、 风险保障机制缺位也制约了农村信贷的推广。我国农村信贷近年来贷款余额逐年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嫌贫爱富的现象,必须对其运行机制进行调整,还原农村信贷的本来面目。[18]

二、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实践研究

农村金融理论更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创新往往先于理论研究。 在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各自发展都遇到瓶颈的时候,各地自发开展了合作发展的初步模式,希望能够协调发展,实现“1+1>2”的目标。

(一)广东“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1. 佛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优惠信贷利率”模式

2007 年11 月广东省佛山市政府推出了 《关于佛山市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意见》, 开始逐步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 当地农村信用社规定,如果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则其申请的贷款可享受5%的利率优惠; 在民政局和农业局登记的农业行业协会会员,也享受贷款利率下浮5%的优惠。

在政府的保费补贴下,农户所交的保费数额大大减少,而且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件下的优惠信贷利率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户的压力。 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证了农户贷款偿还的可能性,更有利于农户的灾后重建工作;利率优惠的信贷资金在节约农户信贷成本的条件下, 使其有充足的资金开展农业生产,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9]该模式的优点是在成功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又用优惠的信贷利率政策减轻了农户的经济负担,极大地调动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20]

2. 高要市 “新型农业综合保险+信贷+政府扶持”模式

根据政府扶持、专业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高要市人民政府、太保人寿肇庆支公司、市农村信用社三方探索建立肇庆市新型农村综合保险。 开办险种包括养猪保险、水稻保险、养鱼保险、柑橘保险、住房保险和人身保险。 主要通过政府监督、农村信用社管理、太平洋保险理赔的模式运行,以扶植农业发展。 高要市政府主要负责资金的筹集,包括政府财政补贴、农户缴纳的保险费和社会捐赠;农村信用社负责保费的收纳与资金账户管理,对参保农户提供利率优惠、贷款优先的扶持;太平洋保险公司负责费率厘定、参保登记、风险评估、数据搜集、核保理赔等工作。[21]保费一部分由农户缴纳,剩下的由地方政府补贴; 保险资金的管理实行专业化运作,全额用于保障参保农户保险金赔付支出,结余资金滚动积累。 该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政府、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与优势,扶持农业生产。[22]

(二)新疆“保险+信贷+财政补贴”模式

在保险公司和银行的积极合作之下,新疆地区开创了新型的“保险+信贷+财政补贴”模式。[23]在该模式下, 农户在购买农业保险时政府提供补贴,并且农村信贷机构将农户是否参加农业保险作为是否为农户提供农村信贷的重要指标。 以奎屯市为例,奎屯市农业信贷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要求贷款农户必须参加农业保险,当地的中华联合保险分公司和中国人保公司先后跟进该项业务。

农户若有信贷需求,则要先与保险公司拟定保险合同,再由当地政府牵头,农业保险公司同信贷机构签订一份农业保险的补充合同。[24]灾害发生时的保险赔偿金由信贷机构和当地政府根据受灾的实际情况和受灾时所处的季节,共同决定是用于偿还农业信贷或用于农作物补种。 该模式的优点是信贷机构把参加农业保险作为信贷审核条件,保证了农业保险的参保率,政府财政补贴降低了农户的保费负担。

(三)山东“农户贷款+意外伤害保险”模式

2003 年以来, 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山东省的保险公司选择了同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开创了个人贷款同意外伤害险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这是针对有信贷需求的个人在遭受意外伤害导致身故的风险开发的特殊险种。

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协议。 根据协议, 农村信用社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并向保险公司按保费的一定比例收取代理费用。 农村信用社代保险公司与借款人签订保险合同,保险责任和未来可能的赔付工作由相关的保险公司承担。[25]贷款人在办理农村信贷的同时办理保险业务,购买指定的人身意外伤害险。 若贷款人在指定期间内发生事故,则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赔偿款项优先偿还信贷机构贷款。[26]该模式的优点是保险公司借助农村信用社的销售渠道开展保险业务,降低了保险公司展业成本;农村信贷机构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分散了信贷机构面临的风险。

(四)江苏“农户个人信用保险+银行小额贷款”模式

2008 年8 月无锡市锡州农村商业银行与平安财产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小额信贷保险。 借款人先购买一份信用保证保险,然后就可以无抵押申请小额信用贷款。 这个小额贷款适合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也可以用于合理的家庭或者个人消费。

客户先向保险公司购买信用保证保险,保险费数额由其贷款额度、 贷款期限以及信用状况决定。该保险的被保险人是发放贷款的银行,承包的是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27]当贷款客户因故不能按时还款时, 保险公司有义务向银行支付借款人的欠款,同时拥有了向借款客户索取赔款的权利。 该模式的优点是借款人不用任何的抵押物就可以向银行申请到信用贷款。[28]

不同地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合作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是开展农村银保合作的保障,财政补贴为农村银保合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并提高了农户购买该产品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信贷利率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农村信贷的成本,有效摊平了农业保险的支出,促进了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的合作, 从而能够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品种、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和保障需求,促进两个公司共同发展。

三、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一)二者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随着各地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界对于二者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开始增多。 如郑洵就用协同效应理论论证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科学性。[29]他认为,农业保险公司和农村银行机构同属于金融服务业,二者员工相似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以及相同的客户群体方便了彼此的沟通、交流,为以后的合作提供了便利。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合作实现产品创新。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政府财政补贴高、农户缴费低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困扰农户的“靠天吃饭”的问题。 此外,农业保险是具有价值的,可以提高农户的预期收益, 具有类似农村信贷抵押品的作用,这不仅能提高农户的信用等级以获得贷款,还能增加农村信贷机构的活力和业务水平, 进而实现二者的“拍累托最优”。[30]张浩用协同经济理论解释了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具有很高的范围经济。[31]农业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农业信贷机构的客户资源、网点优势扩展农村保险市场;农业信贷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信息搜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管理农村市场的风险。 二者合作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拓宽了业务范围,有效分摊了固定成本。

(二)二者合作发展的障碍

1. 合作产品不够丰富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有一致的服务对象及标的风险,因而二者的合作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31]但农村信贷机构引入农业保险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农业风险给信贷机构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农业保险公司只是借助信贷机构的销售渠道卖农业保险产品。 因此目前农业保险公司和农村信贷机构仍然以各自业务为主,很少进行业务合作,二者在产品的设计和供应上没能实现协同发展。[32]“代理协议模式”仍是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机构合作的主要模式,该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信贷机构的柜台销售农业保险公司的产品,信贷机构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这种模式中,农业信贷机构只是将农业保险公司的产品和信贷产品捆绑销售,没有通力协作进行新产品研发。 这种模式在银保合作的初期可以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供给,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额。但是,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粗放的合作模式限制了农业保险机构与农村信贷机构的深层次合作。 虽然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村保单质押贷款等产品已经投放市场,但保障力度小、覆盖面窄是这些产品的主要特点,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多样化需求。[33]

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农业保险具有准外部性, 把农业保险办好能够极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对于农业保险这一特殊险种,我国保险法鲜有涉及。 2013 年3 月,我国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首次将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肯定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但是,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补贴比例以及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三者之间的权利划分依然不够明确。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关于银保合作的法律法规迟迟没有出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合作只能停留在“兼业代理”层面,无法进行深层次合作,[34]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增加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24]

3. 尚未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并未实现资源共享。 农村信贷机构的档案中没有农户购买保险的记录, 也没有农户的保险偏好,无法设计产品来扩展业务。 保险公司的档案中同样没有农户的贷款记录,无法设计产品来防范农村信贷风险。[35]农村信贷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时间较早,网点的覆盖面也较为广泛,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上也拥有丰富的经验;新进入农村市场的保险公司并没有通过与农村信贷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农村信贷机构的网点优势、信息优势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达到迅速占领农村市场和节约展业成本的目的。

四、研究展望

第一,农业保险是一项风险很大的保险,一旦发生农业灾害将造成农民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使得农民生活负担急剧增大,甚至可能家破人亡。 虽然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但是农业保险的风险依然很大。 当前,农业再保险的兴起,将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探索“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再保险”将成为二者协调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第二,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建议尝试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以微观主体———农户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考察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协调发展情况。

8.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篇八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 家庭借贷 中小企业融资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受到抑制,与农村金融相适应的配套设施的缺失,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供需矛盾凸显。本文 旨在通过对苏南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探索出一条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可行之路,从而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中,“苏南”主要指苏州、无锡、常州地区;“非正规金融”则泛指在现有正规金融体制以外,不被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不受正规金融制度保护的资金融通方式。

二、苏南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在调研期间,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辅以文献资料、新闻报道等,对苏南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一)家庭借贷情况

从渠道来看,苏南农村家庭借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银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二是通过农村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借款,主要有自由借贷、以非正规金融机构为中介的融资活动等。调研发现,苏南地区农村家庭借贷主要以非正规金融形式为主,其中又以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的民间自由借贷最为普遍。

从用途来看,主要有生活消费、生产经营。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列出的多项借贷用途中,用于购房建房的消费性借贷最多,其次分别是医疗、子女教育、婚丧、购置汽车家电等;在生产经营借贷方面,因为做生意投资而向他人借款的情况最多,其次是农业生产借贷。

另外,借款渠道和用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而一般日常消费所需的借款,则主要通过民间自由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

对于像高利贷等广为知晓的民间借款,多数家庭表示没必要存在或者无所谓,问及原因,许多人表示,在当地因借高利贷赌博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例屡见不鲜,高利贷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就是一种利率极高、为赌博等服务的比较极端、甚至对社会有一定破坏性的放贷形式,与正常生产经营有关的资金融通活动关系不大。

(二)中小企融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县域经济,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苏南地区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且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内外部客观环境的约束,近几年苏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渐突出。

一方面,受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资金链明显抽紧。据一些民营企业负责人反映,近些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面临着产品外销受阻,资金无法回拢,而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也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利润大幅降低,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

另一方面,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融资成本偏高。一是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要求比较严格,短期内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这类途径获得直接融资。二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并没有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获得银行的“亲睐”;尽管在相关政策扶持下,苏南地区一些中小企业确实能从国有商业银行、当地农商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一定量的贷款,但是由于审批程序复杂、时间长、金额有限,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另有不少企业反映,大多数银行在放贷时采取了对央行基准利率上浮的政策,加上一些理财产品捆绑销售以及一系列类似的附加条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比预期要高出很多。

在这种供需矛盾之下,很多中小企业将融资渠道投向非正规金融领域,一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非正规金融中介应运而生。事实上,苏南地区民间资本发达,民间借贷向来比较活跃。近年来实体企业资金短缺、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不足现象日益严重,使得非正规金融迅速发展,民间借贷几乎已成为一个热门“生意”,苏南地区不少商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个人等纷纷参与其中以谋求高额利润,在多方推波助澜之下,市场上通行的借贷利息一度达到20%至30%,甚至30%至40%。

(三)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在广大苏南农村地区,较为普遍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商会等。一方面,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借贷服务灵活、简便、快捷,在信息、成本等方面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一定程度上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形成互补,填补了市场缺陷。另一方面,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无论是在外部环境还是其内部发展方面,均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缺少法律认可和保护、未受到有效监管、内部控制不到位、缺少规范性、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等,使其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堪忧。

下面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分析其自身面临的经营问题:

首先,融资渠道有限、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的融入资金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由此可见,小贷公司的融资渠道极其有限,因而可提供的贷款金额也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市场上资金需求者的贷款需求,存在的资金缺口较大。

其次,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防范风险能力较弱。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定性模糊、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等原因,各家小贷公司普遍存在着经营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的现象,使其在内部风险控制、防范风险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一旦出现违约、资金无法如期收回等现象,容易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nlc202309031020

再者,经营规模具有局限性。小贷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种信息优势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限制上的,一旦小贷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其搜集信息的成本也随之增加,否则,其违约风险就会无法控制。

最后,受高额利润驱使,易出现过度投机、违规操作现象。由于客观上缺少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以及专门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总体而言,小贷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可以说是比较混乱,其中不乏受利益驱使而不计风险进行过度投机的现象,增加自身营运风险。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事件回顾: 2012年2月、3月,江苏省常熟市鲤鱼门大酒楼老板周思扬、当地女老板顾春芳先后携巨款失踪,官方证实涉案金额至少8.3亿。此事件轰动一时,以此为代表的常熟地区民间借贷崩盘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大量游资缺少出口是民间借贷活跃一时的主因。

该地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实力雄厚,活跃的民营经济和充盈的民间资本为民间借贷的兴起提供了温床。很多在早期便完成资本积累当地富商,一方面受近几年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在实业上收获无多,一方面经受不了高额利润的诱惑,开始涉足民间借贷网。

不少研究认为,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是民间借贷得以发展以及民间融资成本不断走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研发现,在常熟地区却不尽然。据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在他所熟悉的企业圈,总体上普遍经营正常,一般情况下,只要抵押担保、信用担保等手续齐全,多数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还是比较容易的,只是在贷款额度上有所限制,可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因此相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大量民间游资的推动才是民间借贷活跃一时最主要的因素。

(2)从资金流向来看,与实业领域脱钩趋势明显。

苏南作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和银行的政策都是相对宽松的,因此对于真正做实业的人来说,贷款并不是很难。目前最大的问题出现在资本的流通上,一些企业在拿到低利率的贷款后,并不是用于发展实体,而是将其以更高的利率转借他人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导致资金从实体业流出。

另外,借款用途的投机性也比较明显。据悉,房地产、股票、期货等市场成为借贷资金投资的热点。但这类投资由于缺乏实体产业支撑,一旦资本市场的运作不妥、出现亏损,借来的资金将不得不大部分用于偿还之前借款的利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3)从融资方式来看,有效交易平台和风险控制机制的缺失是关键。

上述案例中许多银行也牵涉其中,可见尽管满足了抵押担保等相关手续,但正规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上仍然存在漏洞。上述案例中比较典型的融资方式有:一是通过成立法人为他人的相关公司,互相担保以获取银行、小贷公司的贷款。二是通过以购买别人房产为名义,先支付一定量定金获取产权,进行抵押贷款,剩余房产款项均以代为投资给予高息利息,整合进民间借贷业务。三是通过增加公司注册资本金,将公司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更多的贷款。

另外,在非正规金融活动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潜在风险无法控制。例如,在调研中发现有这样奇怪的现象:一位借款人找中间人追讨债务,结果贷款人与中间人达成协议,给中间人更高的利息,结果中间人不急着讨债而是坐享利差。这一事件也反映出非正规金融活动中交易平台不完善所导致的问题。另外,监管机制、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等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也是关键所在。

三、苏南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措施探索

1、保护互助性质自由借贷;严格取缔非法高利贷

研究表明,农村家庭之间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多发生在熟人社会,存在金额小、速度快、无息或低息、期限灵活、违约率低、地域性、分散性等特点,具有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取代的优势,且在促进农村家庭日常消费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对这一类型的民间自由借贷不应该施加过多的干预。相反,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正常的民间自由借贷,规范其契约形式,以保障资金所有者的财产安全。也可以考虑在乡镇社区、农村等设立一些服务性质的机构,为借贷活动提供第三方证明的平台,补充完善仅以人情、道义维系的民间借贷信用机制,将潜在风险进一步降低。

对于具有非法性质的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由于其多与赌博、具有黑社会背景的讨债公司等具有一定联系,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扰乱社会治安,因此应当严格取缔。

2、促进利率市场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在市场化运行的经济环境中,应当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价格机制降低中小企实际融资成本、改善融资环境。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

其一,政府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框架,对非正规金融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其在有效监管之下向规范化、透明化发展。

其二,银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推出对中小企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另外,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严防中小企贷款资金挪作他用,确保资金安全。

其三,可以设立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结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特点提供信用评级、会计核算、法律咨询等相关配套服务。

其四,中小企业自身应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环境,从而提升企业信用水平,为融资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3、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化发展

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目前这类非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官方认可,经营随意性较大,发展和转型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向正规化发展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法律认可和保护,明确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性质,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二是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有效监管,控制潜在风险;三是在具体实施方面,通过建立健全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征信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降低营运风险、促进市场稳定;四是非正规金融机构自身加强内部控制,推进金融创新,找准市场定位;五是在非正规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分工方面大胆探索,例如可以考虑纵向上进行分工合作,由正规金融机构为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然后由非正规金融机构贷出并赚取利差收入,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赢利。

参考文献:

[1] 姚明龙 著.民营资本的金融突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一海官员否认顾春芳是常熟形象代言人:她只是个群众演员.南方网.2012-4-13.

上一篇: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未来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