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2024-08-22

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共8篇)

1.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一

转:关于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1#

发表于 2009-12-1 19:57:02|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广大群众的领导者。干部队伍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江北区委围绕着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积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采取了“六促和谐”的措施,进行了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做法

1、加强教育促和谐。多年来,区委一直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前面,贯穿始终,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固本强基”、“十六大主题教育”、“树三观创六好”、“机关效能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树新形象创新业绩”等,教育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同时,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办法。针对当前群众在现实生活问题中遇到大量迷茫、困惑和疑问,各街道镇都组建了舆情信息队伍,他们深入居民区、公园等场所,主动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帮助释疑解惑,分辨是非、疏通思想、理顺情绪,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实行双向和多向交流式教育。

2、充实基层促和谐。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如征地拆迁、村土地软分配、企业转制后遗留问题等引发的群访事件较多,群众工作出现了复杂性、艰巨性,对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在考虑配备基层领导班子时,在把一些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的同时,更注重选拔那些在基层工作多年、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安排到直接处理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第一线,合理搭配好领导班子结构,确保整个班子工作的有效运作。在培养年轻干部中,也有意识地向基层倾斜。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员和年轻干部引进力度的加大,干部队伍整体文化水准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这些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直接接触较少,在思想上前卫、感性,对自身定位狭窄,缺少群众工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针对这一情况,实施了“四个一批”年轻干部培养锻炼计划。即根据年轻干部的经历和特点,从镇、街道、区级机关选拔一批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担任助理,利用公开选拔区管领导干部建立的人才资源库和其他有关途径从区外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下派一批机关年轻干部到行政村、社区等基层一线任职锻炼,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分别到镇、街道、企业、园区及信访、拆迁等艰苦复杂岗位接受挂职磨练,积极为年轻干部熟悉基层,提高处理解决基层复杂问题能力搭建锻炼平台,引导他们由“高学历”向“高水平”转变。

3、重心下移促和谐。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好了,才能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扎实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我区在维护群众利益,深入基层化解矛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固本强基、民情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活动等一些有效载体,旨在夯实基层、重心下移、化解矛盾。同时,我们还改变以往的做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建立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规定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与基层组织结为对子,定期开展走访,了解基层的工作动态,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使各类行政审批做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在农村各片区设立了群众服务站,实行镇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等,切实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此外,还通过深入开展“温暖工程”、“五制二联”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把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化解矛盾、解决困难,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4、提高素质促和谐。干部综合素质的好坏,能力的强弱,工作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为此,区委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综合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区干部培训中心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依托清华、复旦、浙大、宁大等高校资源,建立了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和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做到“主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近年来,先后有针对性地举办了新提任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培训班、城建拆迁业务培训班、城市管理培训班、依法行政培训班、村街居干部培训班、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等,并在每期培训都安排了一定时间到村社区进行体验式考察,困难群众慰问,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感性认识。同时,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通过举办如“万名党员学技能”、失地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输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有关院校进修深造等,着力帮助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5、完善机制促和谐。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区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关爱新途径。2004年以来,逐步建立了以区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镇党员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社区党员服务站为支点的党员服务三级网络。根据党员需求的多样性,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力求贴近党员、贴近需求、贴近实际,推出各种富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如党员志愿者义诊、法律援助、党员活动卡发放、给基层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努力用服务温暖人心,用真情凝聚党心。同时,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建立完善了一套针对性群众性较强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干部驻村(社区)蹲点、便民联系卡、“结对帮扶”、群众评议干部等制度;探索建立了“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利用远程教育以及上党课的形式,把有关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并通过委派联村干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折不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为决策做好参谋。同时,还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化,把“访贫问苦”、“关注弱势”等活动转化为制度性的规定,使扶助弱势群众的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使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6、破解难题促和谐。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干部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通过领导干部自己找题、机关部门配合找题、干部群众座谈征题、提案议案梳理选题、蹲点调研汇总选题、利用网络媒体征题等方式,着重围绕“推进三大转型、四大突破”这一主题,确定了一批难题进行集中破解。在难题破解过程中,注重方式促和谐。对于历史遗留矛盾,依靠群众破难题。通过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本着“尊重历史、符合现实”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应得利益。对反映强烈的矛盾,上下联动破难题。通过组织干部深入矛盾,找准问题症结,按照“定期协调、快速解决”的原则,抓好难题破解落实,促进各类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对事关全局的矛盾,创新政策破难题。通过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大胆创新政策,确保难题解决稳步推进。对问题复杂的矛盾,现场办公破难题。通过采取每周实时进驻、定期挂牌销号的方法,加快问题的解决力度。对根治困难的矛盾,集中攻坚破难题,从工作机制上入手,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采取“群策群力、专群结合”的方法予以破解,从源头上破解难题。针对特困群众,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通过实施组合化帮扶、动态化管理,有效推动难题的破解。

二、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几年来,我区在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和宏观上看是健康的、和谐的,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和解决。

1.群众对发扬基层民主不到位有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虽然,我区在农村基层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村务民主决策和“民情沟通日”等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情况: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村务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监督缺位,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还有存在;基层组织建设还较薄弱,村主要领导搞家族化管理,多年不发展年轻党员,或仅发展本宗族党员,排挤异族村民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2.群众对某些决策照顾他们利益不够有看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城市管理中小商贩利益受损问题等,由于制定的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工作措施不得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引起群众的不满,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增加,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

3.群众对贫富差距加大和少数干部腐败有不满。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已经开始由“隐性”逐渐呈现“显性”,有的甚至变得直接化、表面化。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群众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利益要求。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不少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

4.党群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有新变化。当前,党群干群矛盾不仅量大,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休干部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紧张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静坐党政机关,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第三,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趋势增强。近几年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正逐步成为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人数日益扩大,有些集体上访常常在短时间内聚集并迅速扩展,在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中,组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存在以上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还存在隔阂。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维护协调利益还不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途径。然而,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次,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群众对此意见较大,其中一些群众埋怨少数基层干部由“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老板服务”。

3.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还不适应。一是思维方式不适应,有的干部动辄就把一些来访群众指责为“刁民”,把一些群众的合理诉求斥为“无理”,摆不正“主人”与“公仆”的位置;有的干部不愿接触矛盾,不会化解矛盾。二是工作方式不适应,有的同志在群众工作中“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在各种矛盾和群众诉求面前感到束手无策;还有的同志习惯于“三句好话,顶不过一马棒”,奉行的是“通不通,三分钟,还不通,龙卷风”,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社会化。三是活动方式不适应,有的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常常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习惯于一言九鼎、一呼百应,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问题比较普遍。

4.群众诉求渠道还不够畅。党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群众对党和党的干部的隔阂就会加深。目前,解决群众诉求的机制还不力,渠道还较单一,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还较滞后。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几点思考

1、必须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必须改变作风,必须以务实的作风求实效。一要坚持察实情。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实了解社情民意,捕捉社会信息动态,及时发现苗头和倾向性问题,真正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二要坚持明实理。处理群众矛盾的过程,是宣传政策法规、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把情况讲明,把道理讲清。要讲究宣传策略,采用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入情入理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解释、耐心疏导解决群众思想认识的问题。三要坚持用实招。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出实招,办实事,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执政为民与群众维权的良性互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2、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做好群众工作归根到底需要一批能做、会做的领导干部,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要探索完善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办法,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做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分值比例,通过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升降奖惩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积极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使办公场所具备办公议事、教育培训和为民服务等功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兴办公益事业。在政治上,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较大成绩的干部,要高看一眼,要优先照顾,特别优秀的基层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要提高基层干部在各级党代表和各类先进名额安排中的比例。

3、必须拓宽群众联系渠道。拓宽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渠道,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查、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下访等制度,直接联系群众,当面做好群众工作。基层领导干部要通过民主恳谈会、记民情日记、住村、夜访等多种形式联系群众,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取得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听取和反应群众意见方面的作用,形成定期向他们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制度。要增强政府政研机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功能,搞好专题调研,办好信息简报,经常系统性分析本地群众情绪和热点,提出对策意见,为领导做好参谋。要探索利用民间调查机构了解民意的途径,利用其非官方的身份,收集社情民意,客观分析舆论热点和社会情绪。要进一步开发现代联络交流工具的相关功能,如网络和电话等传输工具的使用方式和内容设计等,完善区长电话、投诉电话、电子监督邮箱等,使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更便捷、更及时、更广泛。

4、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一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关心帮扶机制,继续实施好“关爱工程”、“温暖工程”,充分利用党员服务中心的载体功能,积极做好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完善和落实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下派农村指导员、委派新农村建设顾问团、干部联村等机制,让机关干部到最贴近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地方接受锻炼,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二要提高引导群众的能力。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善于同群众进行交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要进行教育引导,要善于用浅显的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化解群众怨气,平和群众情绪。三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维护稳定始终是一件大事要事。领导干部要有使命感、责任感,面对矛盾要能见微知著,沉着应对,准确掌握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群众的所求、所思和所虑。要完善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制度,下基层,进企业,入农家,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要全面把握矛盾的性质和重点,及时发现矛盾苗头和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扩大化和复杂化,把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5、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当前特别要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机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机制,把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6、必须塑造和谐人文精神。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之深入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化为人们的思想,体现为人们的素质,固化为人们的操守,见诸于人们的行动。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区域特色人文精神,增强凝聚力,共同创造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最大程度地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发挥舆论正确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明理守法、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他指出,西藏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斗争形势非常复杂,一定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清保持西藏长治久安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清武警部队肩负的重大使命,切实增强完成任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他强调,要始终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三面旗帜,坚决执行命令,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决策指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行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执行任务中,要正确把握政策,要把不明真相的群众与少数分裂分子区分开来,把正当的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搞分裂破坏区分开来,把执法护法与严格守法统一起来,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群众统一起来,严格依法值勤、依法处置,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犯罪分子。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战法,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同时,要不断地推广一些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好的战法,大力宣扬在执行任务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要遵守群众纪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要广泛开展为群众做好事、送温暖的爱民助民活动,树立武警部队良好形象。

他希望,各级一定要把思想教育贯穿执行各项任务的始终,不断激发官兵的战斗热情。要广泛开展“三互”活动和谈心活动,尤其要注意密切官兵关系,关心战士,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切实解决好官兵反映出来的急躁蛮干、怕苦怕累等现实思想问题,精心组织,科学用兵,让广大官兵真正在执行各项任务中接受锻炼和考验;要把发挥党员干部的突击作用贯穿始终,开展火线入党、火线立功,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士气。要大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好自我保障,尽量不扰民,不给地方添麻烦;要把遵守政策纪律贯穿始终,根据各个阶段的任务,反复学习总政、总部编发的教育提纲。

他要求,各单位一定要科学用兵,让广大官兵吃好、睡好,保持足够的体力,保持持久的战斗力。在执行各项任务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始终保持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西藏的长治久安,为西藏的经济发展,为西藏的社会安定团结,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二

项目执行:常州市公安局戚墅堰分局

戚墅堰区位于常州市区东部, 辖戚墅堰、丁堰、潞城3个街道, 总面积31.58平方公里, 居住户籍人口8.03万, 外来人口8.3万。戚墅堰分局成立于1949年7月, 下辖3个派出所, 104名警力担负着维护常州“东大门”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在传播快、影响大、控制难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警民沟通渠道和方法已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大形势下的执法环境敏感、充满挑战, 警察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创新渠道、创新载体和创新方法已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此时此刻,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 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基层民警在对自身的定位和对“人民”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较少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心理, 也没有把宣传和引导工作视为重要职责。

针对执法环境和社会背景的改变, 戚墅堰公安分局党委认真进行了思考。经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和调查研究发现, 分局近两年来受理的56起群众信访投诉中, 仅有1起为查实投诉, 其余均为民警无责投诉。造成群众投诉的主要原因, 一是群众不知道我们的法律政策和工作规范;二是民警耐心解释不够;三是无法满足个别群众利益诉求, 我们看到:各类涉警矛盾、事件和无责群众投诉的发生,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警民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此外, 群众对警方的相关工作满意与否、对民警群体印象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民警的当前工作做得是否恰当, 而其中更多的因素还是根据个体记忆中的印象或受公众的评判的引导。于是, 分局决定全警上下转变警务思想, 树立公共关系理念, 构建警民沟通平台, 策划交流互动活动, 从而打造戚区警察公共关系品牌,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创新警民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即通过人民警察创造性的工作, 树立良好形象, 不断密切警民关系, 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其社会效益远大于单纯的宣传活动, 而且还能实现警方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2009年以来, 我们着力以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为载体, 以队伍精细化管理为支撑, 革新警务思想, 确立“公共关系=和谐警民关系”的理念, 拓展新思路, 着眼新定位, 推出新举措, 提升警察亲和力。

首先, 我们响亮地喊出“我们来自百姓”的口号, 教育民警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群众, 处处为民考虑、为民着想, 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民警中不断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其次, 不断搭建警民沟通的载体, 媒介时代既给公安工作带来挑战, 同时也给发展警民关系提供了更多载体, 占领媒体阵地, 化被动为主动, 为我所用, 才能把握警民沟通主动权;再次, 创新适应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警务机制, 加强警民之间的联系互动;最后, 畅通监督渠道, 建立有效的沟通及监督通道, 确保可能出现的警民不和谐因素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化解在萌芽状态。

亮出十项举措

刊发《平安戚区》。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采访、编稿, 在内容上改变传统警方刊物侧重于自我宣传推销的做法, 紧紧扣住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开展警民互动。该报电子版同时与戚墅堰区政府网站及分局内网、外网实现链接。《平安戚区报》每月出版1期, 每期印发1.5万份。

发放防范扑克牌。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盲区和安全防范薄弱点, 按照“防盗抢、防诈骗、防事故、防毒害”等内容编排了56个安全防范知识, 逐一配上动画、卡通图片, 印制成“平安戚区、和谐戚区”防范宣传扑克牌, 现已发放了2万余副防范知识扑克牌。

建立平安短信平台。广泛收集全区群众手机信息, 并分类纳入分局短信平台, 编写制作“预警提示”、“温馨祝福”、“警务监督”、“短信课堂”、“平安指数”等8大类短信, 不定期分类发送给平台用户, 以及时的“治安气象播报”提醒公众做好安全防范。

开展防范短信征集大赛。分局与《常州日报》社联合举办以“祝您平安, 重在防范”为主题的“平安戚区”杯防范短信大赛, 至截稿日, 共收到广东、浙江、四川等8省27市原创短信6421条, 部分市民专程到分局送上精心创作的作品参赛。汇聚民智的优秀经典短信极大地充实了分局短信平台库。

开展警民恳谈活动。依托分局所辖派出所副所长兼社区民警刘祖明这一典型, 蓄势推出“祖明有约”警民恳谈活动。自2009年10月份开始, 辖区各派出所每月在各辖所社区广场举办“祖明有约”系列之“所长与您谈防范”警民恳谈活动, “零距离”接受群众质询, 为群众答疑解惑。

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分局及各派出所均建立互联网门户网站, 并将“网上分局”、“网上派出所”建成网上警民互动的平台。突出服务与互动, 设置了“法律咨询”、“预警提示”、“警务监督”、“网上报警”、“在线交流”、“为您服务”等栏目, 安排网络评论员实时在线, 接受群众报警、咨询, 更新警务新闻,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建立民意调查制度。接处警和勘查现场时发放“防范宣传卡”, 案件办理中发放“案件告知卡”, 接处警后进行回访并填写“满意度测评卡”。每月对各派出所100起警情进行回访, 对不满意警情逐一倒查。每月对各社区开展民警熟悉率、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测评, 打破派出所界限, 分局内直观排名, 掌握真实情况。

发布每日平安指数。对多发、高发性案件及时预警并加强社会面防控, 引入常量概念, 确定当日、当周平安指数, 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互动平台”等载体向辖区群众发布“每日、每周治安播报”。同时, 由情报指挥室24小时实时监控警情变化, 即时下达巡防、布控指令, 配以“扁平化指挥”、“网格化巡防”机制实现精细化、点对点打防。

推出电动车注册制度。针对电动车被盗案件高发, 群众防范无力的状况, 分局用心研究实用的“小招”, 致力于从源头上防范“小案”, 2009年7月, 在多方尝试、试点调研的基础上, 创新推出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制度并在全区推广, 通过“外贴车帖、内烙数码”, 为电动车筑牢双重防线, 同步自主开发“电动自行车管理软件”, 为防范打击提供科技保障。

确立考核评价体系。分局把关注民生、执法为民作为第一警务, 把群众和服务对象测评的满意度、安全感作为决定社区民警、派出所考核评价的第一标准, 制定出台了“1+X”绩效考核新机制, 引入常量及系数概念, 在第一标准考核的基础上, 配套社区民警、接处警、执法质量等单项考核, 突出抓执法源头、执法细节、执法言行, 从根本上树立起民警和谐执法的理念。

评估成效

2009年7月, 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对常州全市公安机关服务企业工作及成果做了抽样调查, 分局“创新工作、服务方式”满意度名列7个辖市、区首位;11月, 在全市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中, 我辖区群众对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满意度提升了2.8和2.5个百分点, 在全市名列前茅。2009年全区刑事发案同比去年下降14.5%, 下降幅度位列全市第一位。

分局获得了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江苏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等领导的支持及肯定。此外, 《法制日报》、《现代世界警察》《人民公安报》等媒体对分局打造警察公共关系的做法进行深入报道。手机短信大赛、“祖明有约”、发放扑克牌等活动一经推出, 受到辖区居民和全国网友的热烈响应, 部分网友发贴对分局举办的活动给予较高评价。而此次活动也成为了民警素质的“试金石”和队伍形象的“反光镜”。

专家点评

本案应用了“公共关系传播”的原理, 着力以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为载体, 确立“公共关系=和谐警民关系”理念, 推出新举措, 体现出公共关系的终极价值。

1.宽容。该分局开展警民恳谈活动, “零距离”接受群众质询, 为群众答疑解惑, 就是宽容的体现。宽容就是努力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只有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使各自要求具有回弹的余地, 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

2.传播。亮出十项举措是将传播用在点子上。公共关系传播强调真实和真诚的合作精神, 而不是虚假传播。真实性和真诚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公安干警的事迹说明:警民的鱼水之情是建立在民警与群众水乳交融的传播沟通中。

3.竞争。公共关系层次上的竞争不是恶性竞争, 而是良性竞争, 其具有更高的层次, 它的根基是更为坚实的“和谐”。常州市公安局戚墅堰分局确立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团队协作, 把促进良性竞争为突破口, 从根本上树立起民警和谐执法的理念。

总而言之, 一个社会组织必须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 才能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三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矛盾的特点

从信访部门的资料显示,从信访反映的内容来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类占68%,反映建议类占11%,检举揭发类占11%,申诉类占7%,其它占3%。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矛盾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益性。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大多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从信访局接待的来访、受理的纠纷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水电站、煤硐、矿场的建设、开采引发的矛盾纠纷;二是征地补偿、折迁安置问题;三是村务不公开问题;四是困难群众要求救济或享受低保;五是环境污染问题;六是认为执法不公和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判决问题;七是各类民事纠纷。而这些问题都与群众利益相关,且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体现。要调整现时期的干群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作作风问题,而应从调整政府与群众利益的矛盾上解决。

2、群体性。在常见的矛盾纠纷中,往往是利益一致,要求相似的群体性纠纷。如拆迁安置、征地补偿等关系到较大部分人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些矛盾纠纷处理不好,调解难度增大,对社会稳定危害也更大。

3、抗衡性。不少上访者认为找别人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甚至出现冲击党政机关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在上访失败的情况下,农民往往转向直接抵抗,有时甚至发生群体性暴力抗法等恶性事件。

4、组织性。上访农民为了上访成功,在一些大规模的征地案中,农民还会聘请一些律师参与,使上访农民具有较高法律知识、政策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的时候,如果不具备相当高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就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

二、当前潼南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基层组织职能转变与农民群众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矛盾。随着镇党委、政府对群众管理职能的逐步淡化以及服务群众职能的凸现,一些党员干部一时难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且农民群众也十分需要一个能在信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党委、政府。但是部分干部却对新体制不够适应,服务本领满足不了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在相对职权消失的情况下,镇承担的工作任务并未减少,甚至压力更大,镇党委、政府的“有事无权”,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能动性,也往往在服务群众中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

2、群众诉求与沟通机制的矛盾。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较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但目前就潼南而言,干群沟通机制还不够完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沟通不畅,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干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容易产生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政策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当群众的诉求在规范的、合法的渠道长期得不到畅通有效的表达时,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3、少数干部腐败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群众,它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乱收费;医生收红包,开单提成,药价虚高;个别党政干部的索贿受贿,吃拿卡要等等,都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虽然不正之风和腐败只是极少数现象,但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一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

4、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是干群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在农村,干部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向干部倾斜。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人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这种差距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三、原因分析

1、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少数基层组织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不能公开、公正、公平处理村务,不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造成基层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弱化。个别村两委班子因家族、派性问题闹不团结,既影响工作,又涣散民心,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形象。另外,基层组织对村民教育乏力,不善于向农民群众讲道理,对农民群众的一些错误观点、错误思想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少数农民群众对党、对集体、对改革认识上有误区,思想上有障碍。

2、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偏低。一些干部素养、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与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不相适应。在处理村务和事务时,运用强制式的办法,不向群众作解释、讲道理,当部分农民群众不满干部做法时,不是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是采用出口訓人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与农民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形成了尖锐矛盾。

3、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失当。农民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对集体依赖减少,国家集体观念淡薄,思想上淡化了干部的作用,行动上不配合、不支持干部工作。部分群众有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心态,由于强烈的失落感,容易产生仇官仇富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部分农民对执行政策的干部偏见较大,有的农民目光短浅,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比如拆迁征地等损害到自已利益时,就把矛头指向干部,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nlc202309082140

4、处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措施不当。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中,有些干部或者没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违规操作,使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伤害。另外,由于干部、群众所代表的不同利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电等公共设施要占用农民土地时,一方面是政府在补偿时有所偏差,另一方面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

5、体制、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近年来,潼南各项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制度法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为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又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从而易引起群众不满。

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措施

1、着力解决经济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工作,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中心环节。一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发挥当地地理资源优势,立足特色,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二是大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挖“穷”根,栽“富”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强化服务功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质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上下联动、协调运转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尽快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状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盘活村有资产。要认真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区分对象,采取不同措施追回被欠款。要盘活集体财产,积极开发各种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创办经济实体。

2、着力解决观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优良作风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是关心群众疾苦,树立公仆意识。各级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特别是要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落实好已经出台的解决困难群众和职工生产生活问题的各项帮扶政策。二是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群众意识。要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研究、制定每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重大决策和方案时,无论在形式、内容上,还是在出台的时机上,都要充分考虑群众切身利益,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坚持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量力而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把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紧迫任务来抓。要深入农村一线,到田头、农户、工地、学校中去,特别是到困难多、问题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的生活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3、着力解决素质问题。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认真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能力。首先要选好带头人。把那些政治强、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党员和群众拥护,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选上来,尤其是要选好村两委会一把手。其次要在提高农村基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农村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律水平、科技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第三要严肃查处基层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纯洁干部队伍。对直接侵害群众的切实利益,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的,特别是涉农案件,无论案件多少,都要客观公正,严肃处理。

4、着力解决制度问题。少数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腐败现象,除了与干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水平低下有关外,也和教育乏力、监督无力、执纪不严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党纪党规、党性党风、行政法规和法律教育,提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用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约束自已的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依法行政,清正廉洁,当好群众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完善干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档案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制度規范干部的行为。要加强对《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并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一把利剑,以杜绝腐败现象。要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作为评定干部政绩的依据,以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荣誉感。

5、着力解决民心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关系到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是切实解决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减负政策,对不符合中央规定的各种集资、收费坚决予以清理和取缔。坚决防止巧立名目随意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二是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开形式,做到内容、时间、程序、形式、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统一。对不按时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同时,抓好镇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正确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信访制度、群众接待日制度、纠纷排查制度和联合办理群众信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变来访为回访,认真处理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能解决的要想办法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给群众解释清楚,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于萌芽状态,决不能久拖不决,把小事酿成大事。对一些信访“专业户”,要区别对待,该批评教育的要批评教育,该处理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四是下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治保会、调解会的作用,积极调解、疏导民事纠纷,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对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和农村恶势力,要重点整治,集中打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五是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民办实事要注意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超越农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4.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四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的推进,我们的课堂开始活泼了,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俏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课堂教学的效度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我校教研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借鉴“校本研究”的经验,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学校地方与学校课程为平台,坚持文化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地方与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努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师生之间不和谐的因素,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人生的家园,成为学生美丽成长的沃土。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创新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改革课堂教学,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体现教师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也能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引领和专家指导,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要教育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素质;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加强“感恩”教育,使学生养成尊敬父母、尊重老师、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良好习惯。

三、实施内容:

1、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构建融合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我校每学期都对地方与学校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测评,测评分为两部分,一是每位任教教师都执教一节课,二是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来测评教师,测评结果应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2、抓好课前准备这一关。

★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充足课前准备的前提

常有人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确,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发学生的智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是越来越广,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例如:科学课有时包含有数学计算知识,数学课有时又包括有语文的理解能力等等。如果一个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掌握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其次,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使自己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后,教师要有一定的进取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这是充足课前准备的必要前提。

★熟悉教学内容是充足课前准备的根本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实熟悉教学内容,从而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

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这是充足课前准备的根本。

积极的心态就是把好的、正确的方面扩展开来,同时在第一时间投入进去。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克服这些困难后的一片蓝天,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教师良好的心态是充足课前准备的保障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投入地工作与麻木而呆滞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也许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且一个班级、一个人肯定都有很多好的方面,也会有不够好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上课前十分钟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从正面引导他们,他们才会被我们所感染,和我们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同时,我们应该就正确的、好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去投入,惟有在第一时间投入,才会唤起彼此的信任,惟有在第一时间投入,才会使困难在我们面前变得渺小,好的地方在我们面前光大,使学生受益更多。

★立足学生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是充足课前准备的关键

我校自编了学校课程,分年级有梯次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材的编写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3、依托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舒瑞老师执教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立标课《纸的研究》,张姝婧老师在县级优质课评选中执教了地方与学校课程环境教育《一张纸的“旅行”》。

4、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话说、有事做、有反思、有收获、又有疑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研究活动,并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

四、保障机制:

朝阳小学地方与学校课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生本高效课堂”领导小组

组 长:李杰

副组长:王燕秀张永亮

5.干群关系2 篇五

总的来看,当前干群关系喜忧参半。大部分群众认为,农村干部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得力的,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是尽力的,兴办了一批诸如抗御旱涝灾害、架电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但是,由于近几年旱涝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下调,农民收入减少,群众普通反映农民负担重,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粗暴,形式主义严重,生活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善。部分村组干部也反映,现在农村干部难当、工作难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干群关系不好处理,干部当得憋气,群众还有怨气。具体表现在干部?quot;八怕“、群众有”十怨“。

干部有”八怕“:一是怕收款。农村税费难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条件好的村相对好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村,难度就更大了。二是怕风险。凡是牵扯到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触及群众眼前利益的事,村组干部就担心ε隆<扰氯褐谒枷氩煌?工作难做,任务完不成:又怕技术服务跟不上,市场价格变化,影响群众收入的增长。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群众不认识,思想有顾虑,什么事情都得村组干部带头,因此干部既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又有担风险的压力。三是怕派工。不论是大型建设,还是小型工程,都要群众投义务工,村干部总是跑断腿,磨破嘴,好话说尽,方法用完,结果是群众不愿干。对不出工者,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管理办法。四是怕检查。上面频繁的检查、达标,弄得基层疲于应付,有时不得不搞点虚假,村组干部说:整天不是这检查,就是那参观;不是这带头,就是那率先;不是这现场,就是那示范。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得罪群众。五是怕冤屈。既怕因工作尽了力.但不能达到领导要求,领导批评责难,吃力不讨好,又担心群众不理解。明明一心为公,却偏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好象还沾了多大便宜;还怕家庭埋怨。成天在外东奔西跑,家庭顾不了,孩子管不了,挣的工资还少。六是怕报复。农村干部难免会因收款、派工、计划生育等事情得罪一些人,特别是在那些治安状况较差、宗教房头把持一方、流氓恶势力猖獗的地方,干部利益没有保障,有时庄稼被毁、牲畜被偷,甚至人身伤害之类的打击报复常有发生。村干部对此有畏惧心理。七是怕”下台“。农村干部职位不大,待遇不高,但在位时还是有脸面的人物,一旦不干了,自认为”羊子掉了角比狗还难看“,地位没有了,生活上无着落,面子上不好过。八是怕出事。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旦出事,人心惶惶,干部既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又要披挂上阵,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忙个不亦乐乎。

群众有”十怨“:一怨税费不合理。群众一方面认为税费负担过重,如雷坪乡白果亚村八十年代初人口有1000多人,但是由于该村自然条件差,搬迁户逐年增多,到今年初仅剩470人,过去的”农业四税“没有减少,全部平摊在留下的群众身上,农民人均负担额增加了近3倍。另一方面对收费项目多、标准滥、交费没受益有怨言。除”三提五统“外,还有农业开发基金、畜防费、人防费、人工降雨费、报刊费以及教育集资、公路集资、架电集资等不一而足。二怨用工不公平。主要是出工数量多,公用工使用的范围广,以及出工不为本村或本组干事的多,群众不愿意。三怨决策不民主。村里的大、小事有时不经过群众讨论,就作出了决策,群众不了解,或者会上说了,群众未听清,弄不懂。四怨服务不到位。在农业生产和技术指导上,群众认为服务不到位,不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五怨帐目不公开。干部老认为群众开会不愿参加,财务公布了又不看;群众老觉得财务不清,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的血汗钱用的不是地方。六怨政策不宣传。一方面站在个人立场上看问题,对党的政策产生误解一方面对村组干部产生怀疑,认为党的政策规定得好,到了下边走了样。七怨社会不安定。打架斗欧、小偷小摸、扯皮闹拌事件在农村较多,出门不放心,睡觉不安心,缺乏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八怨风气不健康。群众对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对人情往来、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感到既无法摆脱,又难以承受。九怨干部不干净。少数村干部吃喝贪占,既影响了干部形象,又使群众厌恶。十怨规划不明确。部分群众认为村级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没有具体目标和规划,盲目发展,盲目建设。

二、问题的症结

原因之一:农衬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退出保护价,生猪、禽蛋价格一路低迷,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迷茫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以至税费负担比例过高,相对负担较重,引发各种矛盾,如群众不愿交提留,不愿出工,甚至怨村干部,怨上级政府等。

原因之二: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抓得不够。农村干部队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村工作的成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来,全县521个村进行了村民直选,但由于群众素质跟不上民主进程、宗教派性干扰选举以及部分竞选者小恩小惠、乱许愿拉选票,导致新当选的少数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低、领导能力差、工作方法简单,没有找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结合点,对党的方针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少数乡镇对村干部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培养,干得好就干,稍不如意就换,有的上级当着群众的面骂干部,伤了自尊心。部分村的经济待遇方面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工作上缺乏有力的支持,学习教育上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村干部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工作难以大胆放手,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原因之三: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长期以来,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农村脱贫致富上,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农民的教育,集中学习少,开会少,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够,使部分群众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思想觉悟不高。如有个老党员把”三个代表“理解为人大代表、党代表和妇女代表。

原因之四:依法治村的力度不够。农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个别村的干部为收提留,与群众拳脚相见。群众的法制观念、领导观念也淡薄了,因私利而不上交国家集体税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农村的民主法制状况令人堪忧。

三、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当前农村干部怕、群众怨的问题,化解干群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真正使干部顺手,群众称心,干群关系融洽,仅仅靠农村干部群众自身和某些政策方面的改变还难以达到,只有多方努力,多级配合,多法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农业科技、道德法规、先进典型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干部群众各方面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只要素质提高了,各种矛盾也就容易解决。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应当把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选拔和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农村干部队伍;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和培养,配齐两委班子,建立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农村支部,配套完善村民代表会组织。

{三}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农村干部行为。要建立实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使农村干部能够严格按制度办事,按法律办事,充分发扬民主。村干部要以深入细致、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说服群众,打动群众,管理群众,如抓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培养致富明白人等,用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赢得群众的信赖、理解和支持。

{四}关心、支持农村干部。各级组织要大力关心和支持农村干部开展工作,要为农村干部撑腰壮胆,对于报复村干部、干扰阻挠村干部正常工作的要坚决予以打击。生活上要关心照顾农村干部,采取财政拨一点、村里提一点、积累拿一点的办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解决村干部正常退休后的工资待遇,使其老有所养,无后顾之扰。在政治上对成绩突出的村级干部,可优先考虑提拔任用。

{五}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效益高的农产品,拓展增收渠道,提供致富信息,使群众真正富裕起来。

{六}保持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山区农村干部既难选又难当,稳定更困难,因而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今天作出了差错就换人,明于群众反映点问题就撤职,甚至经

6.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六

广元市煤炭工业管理局(2012年10月 日)

自开展定点扶贫和“挂包帮”活动以来,市煤管局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多次深入定点扶贫和挂包帮联系点青川县马公乡锅坛村,致力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困,有力地推进了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帮扶以来,全村种植以柴胡为主的中药材430亩,中药材产业实现从零星到规模的重大突破,新硬化村道5公里,建成1100平方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较2009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增长109%,无刑事案件、越级信访事件发生。局定点扶贫工作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帮扶方案制订科学

青川县马公乡地处江油、平武、青川三县结合部,典型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锅坛村更为偏远,人烟稀少,全村仅99户271人,耕地510亩,无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1100元。面对积贫积弱的挂包乡村,发展思路和方略至关重要,局党组一班人深感责任重大。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2

户新建房达到100%,村内环境整治面达100%,村容、村貌明显改变。

四、完善阵地,配强班子,基层组织显著增强 基层组织是最终直接面对群众的党的最基层战斗堡垒,是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心骨,是党的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局挂包帮领导小组切实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挂包帮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来抓。落实资金,对村两委阵地进行了全面重建,建立和完善了计生卫生、文化体育、农民培训、便民服务、农村书屋等农村公共服务阵地,充分发挥村级活动阵地的“村级事务议事堂”、“党员干部学习处”、“党员群众服务站”、“致富技能培训点”、“精神生活活动场”等配套功能。在2011年村两委换届中,协助马公乡党委、政府,坚持把群众真正公认、表率作用突出、敢于动真碰硬、勇于创新发展的同志吸纳到村两委班子,实现成功换届。新一届两委坚持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不动摇,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种植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村民自治水平跃上新台阶。坚持“双向培养”,新发展党员3人。局专职帮扶干部到锅坛村任支部副书记,迅速转变角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沟通、零距离服务,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

五、真情结对,全力帮扶,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在主导造血型帮扶转变的同时,我们不忘投入型帮扶,对村上的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局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联挂村上因残致贫特困户周朝林家,局班子成员及全体机关干部职工,每人都联挂一户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大家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农村,与联系户交朋友、结对子、认亲戚,既给他们送去急需的棉被、棉衣等日用品,又给他们每年不低于500元的现金,还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困难。据统计,开展定点扶贫和挂包帮活动来,局机关干部共捐款9.8万元,捐棉被36床,棉衣36件,油72桶、肉180斤。通过持续、有效的帮扶,一方面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有许多帮扶户与机关同志结下深厚的友谊,遇到矛盾和困难时主动咨询联挂干部,逢喜事时还主动相邀。有群众还致信市委书记信箱,表达对党的帮扶政策、措施的感激。另一方面,提升了干部素质,机关干部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通过到村调研和实实在在的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机关干部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从根本上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锤炼党性、转变作风,推进了局机关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7.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七

一、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交际也就更活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 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于漪曾说:“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个“勤”字。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知识、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 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良好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生对英语教师有敬畏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语言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权威的形象,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对教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营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3. 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平日里我一直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又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忧愁,分享他们的快乐。最后,还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懂得要去理解别人,真诚地对待别人。教师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方面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开心。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利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学生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师灌、学生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当一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就会无精打采,他们的情绪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当一位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们顿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潜能。

3. 有利于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8.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篇八

关键词:活动课堂 和谐课堂 “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 变相体罚

一、“活动课堂”的改革缘起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上课不听课、逃课等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教师的无耐之举多是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吉林经济贸易学校开展了“管理规范学风整顿”师生研讨活动,试图解决“学生上课睡觉、上课迟到、早退、离堂”等问题。学校同时出台相关办法让课堂教学“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让老师在“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努力做到“课堂变成实训场,岗位尝试练技能”,通过技术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腿、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变成活动型课堂。经过研讨,学校推出了四节有代表性的“活动课堂”研讨观摩课,取得了较好成效。实践证明,“活动课堂”能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二、“活动课堂”的成效和特点

笔者在一个班级进行了听课,感到任课教师板书流畅美观,案例选取精妙,教音教调适度。课堂上,老师一会儿让全班同学起立齐读公式,一会儿又让一排同学起立朗读热学原理,再轮流单个提问同学,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演示,让其他同学起立评价,还给同学们讲了个小故事,同学们都很开心,整堂课没有一个学生趴桌子睡觉。下课后,笔者请不上厕所的同学留下,调查了几个问题:

第一,这节课能完全听懂的有多少同学?不到一半同学举了手。

第二,如果老师不是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让大家不趴桌子睡觉,而是用语言提醒,“趴桌子的学生起来听课!”或者让趴桌子的同学原地站着或到教室后边站着,或者不管。哪个方法大家更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答“前一个方法!”

经过亲身体验和研讨,笔者认为“活动课堂”研讨观摩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笔者认为活动课堂研讨观摩课有以下特点:

一是教师勤于思考。他们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大胆尝试,理念先进。

二是师生共同成长。我们看到老师在课堂上优化了课堂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心,继而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点拨及引领下认真学习。

三是师生关系融洽。重点解决了以前常看到的学生上课睡觉问题,他们的课堂学生没有办法睡觉。在老师的有效控制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動脚,师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

四是看到职教希望。老师对职教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给出了新的定位,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喜悦和快乐,老师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化作了幸福。

三、“活动课堂”引发的思考

1.关键之一:打破陈规,活跃课堂

吉林经济贸易学校推出的“活动课堂”,是教师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在与学生座谈中,发掘出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典型。教师上活动课堂没有做过多的雕琢,也没有用投影,就是平时的一节课搬到现场,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和学习。

著名职教专家黄炎培老先生早在100年前就曾指出:中职学校教育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这就说明黄老先生那个时代的职业教育的学校里,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更不能用最高尺度去教学,“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用“首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思想统领课堂,要让所有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学有所获。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也指出:古今中外,教育就遵循四个字:民主、科学。课堂要民主,就会动起来,就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光有民主不行,还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我们倡导的活动课堂课就是民主的、科学的课堂教学展示课,能让课堂和谐、能让师生和谐。

因此,我们要打破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可以跨界教学,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堂上唱一首歌,跳一支舞也未尝不可,要把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职业素养的舞台和战场。小小课堂,大大的舞台,要使每一堂课都不辜负经贸莘莘学子及他们家人的厚望。

2.关键之二:突破传统,提高教师素质

吉林经济贸易学校几位做“活动课”的老师首先源于他们对学生的慈爱,关怀和感恩。爱是品德,怀是职责,恩是升华。“为己谋生,为群服务”就是每个职教人应该深刻领会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刘春梅老师是全天候教师,年过四十,潜心专研,改革教法,努力让学生听课,听懂课。她和王丽娟老师、郭喜旺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平时也是这样上的课,只是方法时有不同,游戏法、表现法、活动法、尝试法、跨界法等等,只要学生满意,学生欢迎,学生上课不趴桌子睡觉,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在我们的课堂上,讲教学内容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要忘了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评价能力、总结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忍耐能力等等,培养好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职业学校课堂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些不仅是班主任的事,也不是枯燥的德育说教课能完成的事情。

作为教师,我们选择了中职教育,就是选择了付出和奉献,众所周知,来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又层层分流的初中毕业生、初中退学生、高中退学生、社会青年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组织纪律性不强、综合素质较差。面对这些在学习、纪律等方面表现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中职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以最好的心态去从容面对,我们选择了中职教育,就是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面对学生不应是抱怨,而应是祝愿;不应是苛责,而应是引导;不应是贬低,而应是激励;不应是无奈,而应是细腻。最理性的做法就是从实际出发,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不足”和“缺憾”,巧妙地使学生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燃烧起自信的火种,用我们的谦和的胸怀来融化学生的自卑的心理。想尽一切办法来一点一滴地去感化、感染我们的学生,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化我们的学生,用善良的举止来辐射我们的学生,真正俯首倾心去启迪,用爱心去引领,用真心去帮助,用诚心去感动。相信通过我们职教人的共同努力和上下求索,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活动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充实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清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试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前沿,2008.7.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3]曲祖峰,于昊.课堂变成实训场,岗位尝试练技能.中等职业教育,2009.1.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5]于昊.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有益尝试.职业,2008.7.

上一篇:品管部述职报告下一篇:立足员工,共建人本和谐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