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教案

2024-10-31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教案(共2篇)

1.《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教案 篇一

红楼梦王宝黛人物形象分析

(一)林黛玉、j宝钗、王熙凤 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在《红楼梦》中赚人眼泪最多的就是林黛玉了,字《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以她轻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特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的确,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美好的理想寄托。因此在阅读小说原著的时候,她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时时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甚为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环境,显得清高。她从不去劝宝玉追求功利,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在大观园中,自然得不到好人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直与锋芒去抵御、抵抗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其心之宽阔,更显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性格。

林黛玉率直但不鲁莽,相反他行事谨慎,处处留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且“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但自有一段自然的风流。”

她多愁善感,年少才高。内心敏感,情感脆弱。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化成人心后,将甘露化为泪水偿还。她的泪是世间最贞洁的感情,也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是典型之例。她的哀愁都融于诗词之中。《葬花辞》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对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说到林黛玉,不能不提她与宝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天真,无邪,有是用泪来支撑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气是不被贾母喜欢的。敏感多病的她必定无人支持。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她的爱情破灭时,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离开尘世。“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浊陷渠沟。”

林黛玉是一棵世外仙株,她在孤独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中凋谢。“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带着对宝玉的绵绵恨,沉沉的爱,带着医生都未尽的泪,她象随风飘扬的花瓣,远去成灰!

薛宝钗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薛宝钗外“冷”,内“热”,揭示了她一种非常重要的性格特征,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这

种个性反映在她待人处世就表现得虚伪世故,攻于心计。

薛宝钗在贾府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比黛玉大得人心。第八回又说到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用王熙凤的话说,她这个人是“事不干自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个十分豁达超脱,遇事随和的老实人。但与另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李纨,她们在现象上相似,但李执的本质却是洁身自好、不招麻烦,而宝钗却是以此为手段以实现自己功利性很强的目的。在第三十五回,她曾当着大伙众人之面说:“我来了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除去直接奉承贾母,间接讨好凤姐之意外,不难看出她所给的另一个消息:“薛宝钗在贾府的?这么几年?,决不是对什么事都?浑然不觉?,而是都在?留神看?她周围的事物,而且还看得挺细心。

元妃省亲时命令大家作诗,宝玉诗的草稿内原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忙告诉他贵妃不喜欢“香玉”二字,并帮他改掉。宝钗凭什么说元妃不喜欢“香玉”两字呢?不过是元妃把宝玉原题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一事,但因此就悟出元妃是不喜欢“香玉”二字,这恐怕就是薛宝钗的独步工夫吧。而且她熟悉贾母的一切好恶。贾母为她办的寿宴,成了为贾母专设的宴会,吃的是贾母爱吃的,戏是贾母爱看的。就是这样宝钗有日常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慢慢不觉痕迹的讨好贾母,最后偷梁换柱,把黛玉取代了。

以宝钗一个小女人能做到如此地步也不能不佩服她的心机。让她与王熙凤这位“脂粉堆里的女豪杰”相比,宝钗更胜凤姐一筹。

薛宝钗的心口不一,狡猾世故是为了保护自己,一般来说并无害人之心。(文中无一处写到她害了别人)。的确,要在贾府这个龙蛇混杂的地方求生存,占有一席之地并非易事,你若不耍耍手段,简直是妄想。特别是宝钗不过是寄住的一位“姨太太的女儿”。

宝钗也有极厚道的地方。譬如,她帮湘云接下袭人拜托的活儿,减轻湘云负担。还有史湘云凭一时热情,要做东办诗社。薛宝钗知道她在家里做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吊钱”,根本不够,就给她出主意,从薛家搞来几篓肥肥的螃蟹,使诗社办得既热闹又省钱。还有宝钗暗中体贴接济邢岫烟,而且不让邢夫人知道,以免人家多心闲话,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法,难道不可以称上厚道吗?

她和史湘云一样,是个封建正统派,她一再规劝宝玉在仕途经济上下点功夫,有时间就读读书,成天与女孩子厮混,终非了局。宝钗也曾经规劝黛玉云:“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从贞静为主……”,也叫黛玉不要看《西厢记》等“杂书”,在宝钗的言行来看,也总是恪守着上、下尊卑的礼教规范。但其实她也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封建正统,她看《西》等杂书,比黛玉看得早,看得多。不看的原因也是“大人烧的烧,骂的骂”才丢开,并非出自自身要求,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黛玉一提起其中一句,她就想起出自《西》,由此看来《西》等杂书并未在她心中“烧”去。

她在两性交往,尤其在与宝玉的交往中也是一点也不封建。

但在书中第二十八回不是写到,宝钗因为听到她妈说“金玉良缘”之事,“所以总远着宝玉”吗?这话实际上就是宝钗在这个问题上给人的一般印象。然而宝钗真的有意“总远着宝玉”吗?事实却是相反,在每次宝玉一说完话,宝钗就会在旁打趣一句。而且第二十六回,晴雯生气致使黛玉吃闭门羹的原因是她气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不得睡觉。”照晴雯的话,宝钗“有事没事”的去,决不止一次两次,而且每次她都要“坐”很久,使丫头们“三更半夜”的还不得休息。

在第三十六回,一个十分炎热的中午,怡红院里的两只仙鹤“在芭蕉下睡着了”,“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薛宝钗竟在这个时候穿房入室,一直到主人已睡着了的宝玉卧室,竟使袭人都“唬了一跳”。随后又替上袭人的位置,坐在床边为宝玉赶蚊子,“因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起针来,替他代刺”,而这个“实在可爱”的活计是什么呢?居然是宝玉贴身穿的兜肚。天啊!难道我们“可爱”的宝姑娘以为是手帕吗?连有事找袭人的黛玉

和湘云看到这场面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宝钗就是如此一个矛盾体,正因为矛盾所以活了起来。

其实宝钗美貌与智慧并重,懂得交际,耍手腕,又有钱有势,要是在现代,或许是个名利俱有的女强人,或许是个在背后操纵成功男人的成功女人,或许是个……。太多的可能了,但绝对可以肯定的是会有无数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贾宝玉?呸!但如此一位多才多艺的姑娘,却生在古代并棋差一着做了宝二奶奶,宝玉一走,她剩下什么?而且又能怎样?不过是李纨第二罢了。这就是她的.可悲之处吧

王熙凤

王熙凤也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喜她泼辣及决断的人,奉之若神,厌她恶毒及品性的人,鄙之如鞋。她短短的一生,却享受了别人几辈子也享不了的荣华,但也承受了别人几辈子也经历不了的侮辱。

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情”的线索是以贾宝玉为核心的,那么“政”的线索便是以王熙凤为核心的。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虽为女子,却精明能干,因此她高居于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之上,在贾氏家族的荣、宁二府中具有十足的影响力。

王熙凤美丽、聪明,出身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嫁到贾府后,成了贾府的实权总管家。

王熙凤能说会道,见风使舵,她快人快语,如风似火,讲起话来声如银铃,干净利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富感染力。她最高的能力是她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曹雪芹以林黛玉的耳目见闻,最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熙凤的性格。“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去世了!”可是贾母一句:“我才好了,你倒又来了。”让王熙凤转悲为喜:“正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能力可见一斑。

她人虽圆滑,但敢想敢干,有谋略,有胆识,她“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从小就养成了“玩笑着就有杀代决断”的泼天大胆。由于在特殊环境里养成了这种性格,就“越发历越老成”了。她是个“脂粉堆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项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她脸酸心硬,残忍阴毒,极度贪婪。她说过:“我是从来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的,什么狠心的事都干得出。”贾瑞垂涎她的美色,虽然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她“毒设相思局”让我们看到她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之于两银子贿赂,逼张家女子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害死尤三姐及腹中胎儿。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王熙凤身为治家的主子,她如果没有手段,就被别人讥为无能,而如果手段太强,又被别人说太狠毒。属下是一班伶牙俐齿的管家娘子,她要费尽心机压住她们;最亲的丈夫整天朝三暮四,眠花宿柳,她却要跟在后边收拾残局;自己又因为太过好强,早失爱儿,弄得一身是病。到最后,居然要承受那个时代女人最大的屈辱――被休!王熙凤的一生,在别人看来繁华如锦,但繁华背后的悲怆,谁又看到了?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她身上担负着分配上下几百口吃穿住用的责任,却管得条条有理。但她借职务之便,大敛私财的手段,却也让人概然叹息。一个清净好女儿,只因为在金银里泡久了,便熏染得一身的肮脏铜臭味。

因为这个人物的感情落差太大,所以想到,只有以瀑布之水,才能比她短暂却激烈的一生。

(二)人物形象比较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比较

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释]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蕴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蕴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蕴的哥哥谢郎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评说]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三)宝黛爱情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封建主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贾母是一个绝对利己的享乐主义者,她晚年生活需要的是甜、闹和团圆,尤其需要贾宝玉伴随在身边,贾宝玉的任何不虞都将破坏她晚年的安宁。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并且把压迫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薛宝钗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知道婚姻的缔结不在当事人,而取决于家长之命,她宁愿伤害贾宝玉的感情也不愿忤逆家长的意志。她的性格为人,早已获得贾家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她的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人物赏析――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俗呼凤姐,谑称凤辣子。出身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王夫人之内侄女,贾琏之妻。贾政和王夫人将总管家务之事交与贾琏王熙凤夫妇。贾琏无能,完全受她辖制,她就成了贾府的实际当权者。

熙凤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当家人,又是一个贪婪钱财、权欲极强的妒悍女人。她明白要在贾府站住脚跟,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第一件事就是要得到老祖宗贾母的支持,为此,她曲意奉承,一切依贾母眼色行事,深得贾母欢心,竞使贾母离不开她。在平辈中,她作为一

个当家人,处处予以照顾,满足他们的种种要求。如姐妹们和宝玉组织诗社,李纨等人要她充任监社御史,她虽不会做诗,并明知他们只是要她出钱,也满口应允说:“这是什么话,我不入社花几个钱,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还想在这儿吃饭不成??。”这正道出了她的用心所在。对下,则采用高压办法,使奴隶们完全服从她的统治。凡是违反家法家规,一律严加处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她在贾府的地位,满足她的权欲。

王熙凤出场时,不过十八岁左右,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威重令行,趾高气扬,显示出她出色的治家才能和争强好胜、善于弄权的性格。她说:“凭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是她的黄金时代。但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在家政管理方面,挥霍无度和财源枯竭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任凭王熙凤如何治家有法,善于克扣,也难以维持下去。在贾府内部关系方面,D、王两夫人之间的矛盾,使王熙凤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婆婆D夫人常常要与她为难。而她治下的管家奶奶和奴隶们,见主子力竭势衰,也乘机生事。特别是她与贾琏的夫妻关系,日趋恶化。王熙凤没有生儿子,贾琏借口宗祧无继,招婢纳妾,直接影响王熙凤的地位,她设计害死了尤二姐,非但不能解除无子对她地位的威胁,徒然增加贾琏对她的反感和不满。以上这样一些矛盾随着她的靠山王府和贾府衰落,日益严重和尖锐起来。尽管她也有“退步抽身”的想法,但终如她自己所说“骑上了老虎”,上也不是,下也不是,进退为难,四面受敌。

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我们已无法见到。续书后四十回对王熙凤的描写很平庸,缺乏艺术光彩。据脂批,王熙凤后来竞躬亲贱役,执帚扫雪,仅此一事,前后对比,今昔之感,足以撼人心魄,第五回判词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暗示她最后被贾琏休弃,遣返金陵老家。在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中,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的下场,是惊心动魄、十分悲惨的。

《红楼梦曲・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

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教案 篇二

一、性格的悲剧

关于宝黛的形象问题, 历来争论颇多。但勿庸置疑的是, 二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 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 生于“钟鸣鼎食之家, 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 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 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上面还有许多字迹, 就取名叫做宝玉。

宝玉喜欢杂学旁收, 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 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 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 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 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 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 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 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 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 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 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 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 而是选择了逃避, 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 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 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 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 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 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 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 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 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 外祖母怜其孤独, 接到荣国府抚养。她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 “心较比干多一窍”, 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 天真率直, 胸无城府, 爱恨分明, 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 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 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 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 有时也哭哭闹闹, 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 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 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孤苦的身世, 孤傲的性格, 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 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 黛玉不可能不明白, 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 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 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她在《五美吟》中, 言绿珠, 说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咏红拂, 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 她引为知音, 结为同心, 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 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 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 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 生存尚且艰难, 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 当爱情遇到阻力时, 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 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 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 而又一往情深去爱, 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和宝玉一样, 黛玉自身的性格与观念与那时期社会的现实环境格格不入, 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人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却又偏偏无力于改变这个现实环境。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二、命运的悲剧 (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

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 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 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 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首先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时, 作者就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有绛珠草一株, 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 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 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 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 灌溉之情未偿, 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 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 我也去下世为人, 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

“还泪”之说, 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 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 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 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所写的最后结局。然而造成这一悲剧的还是封建社会性。在那种社会下他们都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无力替自己作主。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 同时他们又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三、社会的悲剧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 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

黛玉作为宝玉唯一的知已, 两人相知相恋理顺成章。他们的爱情来自于本身的真情实意, 具有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纯真, 所缺乏的正是封建家庭最为看重的“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自然, 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从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可以看出, 在封建社会, 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 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 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 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 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更可以看出, 在封建社会, 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 也存在于贵族中, 悲剧是无所不在的, 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 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 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 说到底, 宝、黛、二人的爱情是一个社会悲剧。

摘要:一个有着判逆性格的多情公子、一个倔强自傲的如花美眷在一个反人性的、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社会里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爱情故事。然而他们那种背经叛道的言行是世俗所不允许的, 所以这个故事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

上一篇:《刺陵》的观后感下一篇:硬笔书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