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2024-11-16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精选14篇)

1.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一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景星镇中心学校 遇金辉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人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二

一、反思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策略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 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网络构建式”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知识网络, 线索就会很清晰, 这样能够改变依赖教材的习惯, 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 积累更广泛的教学资源, 更新知识体系。而且, 把教材从“依赖对象”更变为“依据对象”, 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自主”编排。

2.“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以学促学, 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与合作之中。所以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评价, 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 而应放下架子,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 让学生去讨论, 去争辩,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 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 探究辩论。在活动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 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 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3.“现代化”教学模式。

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嘴+粉笔”的模式, 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时,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纺织业”, 找到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各阶段的先进技术, 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二、反思教学过程,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生成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既有可以预设的情景, 又有超出预料的情景事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反思教学, 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 提高他们学习的理解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寻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 增强学习效果。

反思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 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全面掌握”的认识规律, 学生的参与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性作用,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动力;最后,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以此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 通过单纯的说教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维持, 还不利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对此, 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调整:首先, 要求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列出重大史实, 并要求概括出重大意义, 寻找其内在联系, 构建网络结构;其次, 播放与此之相关的片段, 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最后, 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让他们在明白学习重点内容的基础上, 提高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我在教后反思提出:通过这样的优化组合, 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三、反思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实效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总是在一定的任务意识下完成, 可是完成得怎么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所面对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从这里打开反思研究的通道。对历史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双基的掌握, 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 人文价值的认识, 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 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 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 反思教学效果, 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真正做到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激情;二是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以生为本, 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三是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应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能够帮助他们内化生成历史知识和技能。

3.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三

一、立足教材,巧妙联系乡土历史素材

1.善于利用课本知识“搭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进行的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使用得最多的便是学生手中的课本,因此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历史,会让学生感觉很自然,也容易接受和掌握,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介绍《隋唐文化》这一课中的赵州桥时,可以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结合课本介绍其特征,然后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相类似的桥呢?因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清名桥。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清名桥的主要原料也是石头,也是拱形的,桥上也有石狮子(和赵州桥的龙形花纹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装饰)。不仅找出了共同点,还找到了不同之处:清名桥只有一个大拱,没有小拱,上桥有阶梯等等。我感觉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之后,教师进一步介绍:无锡不仅仅只有清名桥是石拱桥,在著名的景点鼋头渚内,万浪桥和迎春桥也是石拱桥。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桥梁基本上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给出了答案:拱形!还给出了实例,比如金城桥是拱形的,金匮桥是拱形的,梁溪大桥是拱形的……

这样将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有延续性的,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感觉到历史在向他们走来,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在现实中我们能发现它的痕迹。

2.直接利用乡土教材“铺路”

在历史课堂上对中国通史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广博和深厚,而对家乡历史的教学则

无章法和逻辑。

4.新三轮复习法

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分别是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全面复习,但是随着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复习方法还是有不少不足,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在吸取和借鉴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更完善的复习体系,而且专题复习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改善实施办法。

首先,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学的历史试题是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为背景的,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规律性,为整合知识打好基础。

其次,要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考查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复习专题知识时,注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帮助学生建构起历史知识体系。在中学历史复习中,课与课、章与章之间要形成知识链,将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关联,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专题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

四、结语

中学历史复习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依赖于教师平时的总结和实践,也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之下,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严桂珍.化复杂为简单变苦学为乐学——关于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改革及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1).

[2] 林铃.电影作品在中学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3(5).

[3] 杨克武.浅谈历史复习的有效性[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5(2).

4.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四

清镇一中

赵学常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敏捷的观察并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还要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加以有效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机智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机智 偶发事件 教育情境 课堂开放性、生成性 课程资源 教育契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敏锐地觉察学生细微的变化,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偶发事件,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素质。它是教师的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促进课堂管理的艺术化,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学。

教学机智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教学机智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它是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王北生认为它是以下五种能力有机结合、综合表现的结果:“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机智敏捷的反应力、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果断的应变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才会有真正的教学机智。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杰作。新课程给教学机智开辟了新天地,当课程观、教学观发生深刻变革时,必然引发教学机智形式与内涵的革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大体包括: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自课堂之外的猝不及防的干扰,学生异常的举动等等,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可见教学机智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它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中的小事变得有意义,可以不夸张的说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

有些教师总认为一节课最好是能够按照自己课前所预设的那样稳步推进。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当课堂上学生学习出现了困难、回答问题发生了错误等非预设生成性问题或意外干扰等出现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机智才会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有一种课程资源意识,应该意识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是非常宝贵的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探讨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时,有学生会提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常的情况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而自己未经准备的问题不予反应;这不仅有可能丧失掉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深化探究兴趣等有意义的教育契机,还有可能扼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麻木、消极和被动。常常有教师抱怨,高中生的课堂气氛太呆板,学生沉闷或是启而不发,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态度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机智的教育应该努力防止使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的环境和因素出现,作为教师更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课堂机制突破教学难点。比如我在上高二校本课程《基础素描训练——人物头像画法》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不便于在课堂上亲自示范作画的方法和步骤,我就播放了一段“人头像素描”画法视频,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有的同学一边看一边画,当视频播放完了以后,我便要求同学们按照视频上的方法进行练习,我以为学生应该认真进行练习了,心中窃喜课堂教学效果还不错。可就在这时后面有个学生说到:“老师,我看不懂,我不会画,您能不能现场给我们示范一下?”随即旁边也有几个学生随声附和到:“我们也想亲自看老师画的。”按照我事先的教学设计,我没有计划在现场示范。但这时我清楚学生不是看不清楚视频的作画方法,而是想看我到底画得怎么样,我想如果不满足学生的要求,恐怕今后的课堂就难以驾驭了,于是我提起粉笔就在黑板上三下五除二画了两幅简笔画头像,并把作画的方法和步骤逐一进行了讲解,这时课堂里响起了掌声。假如我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还者以没有准备笔和画纸为借口,可能学生会对我的课倍感失望,从而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突破了这堂课的难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应因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这堂课分析判断并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有效推进了教学发展的进程。

5.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五

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把握。教师要深入践行课改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角色”,应该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

一、注意“促”与“导”的有效结合1.深入钻研教材学情,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协作,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交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要促进学生发展,即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例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我重点考虑这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如何定位?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在哪里?要设计哪些活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3)学生的原有认识怎样?由于日常经验和前科学概念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中很难理解的一个规律,高中生对它都不一定理解,何况初中生?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

4)怎样较好地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自己不同的看法?

(5)课堂上哪些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参与?哪些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怎样开展学习评价?

(6)怎样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增加学困生的参与机会……

2.有效指导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把握本质。

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准确把握科学本质。譬如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而新的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经过思维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设疑、质疑、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逐渐摒弃科学现象中的无关因素,找到形成概念的关键因素,抽象概括出本质的属性,形成新的概念,实现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例如,在学习“浮力”的概念时,我通过实验已经帮助学生构建了概念的雏形:浮力是由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但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通过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得出物体所受到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的结论。这时,我运用学生以前所学的压力、压强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画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图,导出F浮=液gV排的浮力公式来。

3.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促进探究活动深入。

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在课堂上放得下教师权威、长者的架子,积极地旁观,积极地倾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定和学习兴趣的维持,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一旦这样动起来了,教师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创造好了必要的条件。记得我在上八年级“电流的测量”时,我按教案先介绍了电流的概念,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再介绍了电流的符号表示,电流的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表示,等等。接着我按课本内容用一个开关,一个电灯,两节干电池串联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来介绍电流表的使用,为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流表,所以我希望他们在听我讲完电流表使用注意点以后,能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与电源两极相连”这类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我进一步讲解有关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这个串联电路说:“老师,这个电流表连在电灯的前面和后面,它的读数会一样吗?如果装两只灯,电流表在两只灯前面、后面、中间读数会一样吗?”另一个同学也提问:“如果两只灯不是串联,而是并联,电流表的读数会一样吗?”我看到不少同学好像对这两个问题更有兴趣,通过他们的提问我知道大多数同学也已经预习过后面的知识,他们想马上知道答案。而课前我并没有计划做后面的实验,认为做实验会影响到上课的进度。但为了使他们保持探究的欲望,我马上改变原来的设计,当场做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特征的实验。从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及时改变教学进程,以学定教,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注意“管”与“引”的有效结合1.改变教师灌输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之后,我要求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一言堂”的语言陈述,让学生记忆。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习惯,让学生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分组讨论生态平衡,讨论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向老师直接提问,或是小组总结讨论结果的时候集中提问。于是,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看书、查资料,进行热烈的讨论。最后几个小组的派代表发言,不同意的小组可以直接辩论。十分钟过后,对各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生态平衡”的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只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才能达到平衡,理解为阶段性;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理解为相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理解为平衡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种类和能量上能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理解为稳定性。”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摆脱了对繁杂的外显规则的机械记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内隐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教师适度调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目前学生的班级授课制仍存在,同班学生虽然以年龄界限来划分,但同一年龄档的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家庭、社会周边环境的不同,学生本身储备的知识素养与经验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管”和“引”就要有效把握。教师必须适度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别是调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调控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以小组为单元,以“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奥秘”为主题,利用身边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并做好应对同学们发问的知识准备。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方式的学习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为了确保课堂的有序和有效进行,我对每个小组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对讲解员、发问员、实验员等同学强调了有关安全,以及时间方面的注意事项,因此,一堂课在老师的有效引导和管理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每个小组都介绍了本组学习的成果和收获、通过实验演示了自己的发现、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连平时羞于表达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有的充当实验助手、有的乐于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整节课的容量要大于常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高度重视过程教学,鼓励学生体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体验探究,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也可纠正错误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的使用时,我就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如何比较雪碧和稀硫酸的酸性强弱?

(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比较它们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深浅程度来确定酸性的强弱。)

师: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

(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之后,生成了“将颜色按深浅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并标上数字,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颜色及深浅”的创意。)

师:这正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下来的标准比色卡。pH试纸的功能类似于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通过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最接近的那种颜色所对应的数值就是该溶液的pH数值——表示物质酸碱性的强弱。本课教学中,无论是用紫色石蕊试液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还是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都需要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评判的依据。当我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食醋中时,学生观察颜色,回答说:“紫色变成了橙色。”“橙色”的回答与课本“红色”有出入,但却是学生对色彩真实的感受。对此,如果采用“橙色—橙红色—红色”将实验现象篡改为“红色”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既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更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可取;如果吸取教训在课前将溶液浓度调合适,使实验现象定格为纯正的“红色”,确实可以避免课堂中不必要的色彩之争,但仍然无法解释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不同酸性溶液时必定遇到的颜色的差异,不可行。因此,我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渐变”这一美术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体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强弱不同的溶液时,会变成红色系中深浅不同,色泽不一的各种颜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观察到的真实现象,更合理地体现了指示剂变色的实质。由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对石蕊变色“颜色有深浅”的鲜明视觉体验,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通过观察指示剂不同深浅的颜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教师的设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并极富挑战性,引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顺利地完成以“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作为从“定性测定溶液酸碱性”到“定量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迁移。

三、注意“探”与“实”的有效结合教师要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将课堂变活。同时,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注意与教学实际的相互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使其学习效率高效。例如在教授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时,我利用计算机动画来模拟,更加形象而直观。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感到特别轻松,而且记忆深刻。再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

探究实验:调制鸡尾酒

师:同学们,咱们在酒店吃饭时,见过鸡尾酒吗?

生:见过。

师:你们知道酒杯里如梦如幻的情景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生:里面放的是干冰。

师:我们现在自己动手调制一杯好酒。

制作过程:在一杯饮料里投入一块干冰,杯中立刻浓雾弥漫。

师:同学们能否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一下眼前杯中的情景?

教师对同学们的语言描述进行精要点评,并帮助同学们对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深化理解,然后再进行思维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生:舞台上的仙境也是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汽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生:樟脑丸升华的气体来驱虫……

本节课通过一个小小的探究实验将同学们的兴趣瞬间激发出来,大家在“做中学”,在“看中思”,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难点问题的解答变得有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三维目标悄无声息地得到了渗透。

当然,就目前课堂实践来说,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变,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已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及社会对教育的所谓成绩认同评价等因素没有变。教师在课堂上践行“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困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对角色的把握必须有一定的度,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教养习惯与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衔接,又要考虑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结构、思考方式、思维方式与教材编者意图感悟的一致性衔接。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总结、反思、提升,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堂行为的有效渗透,以创新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6.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六

富蕴县高度重视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建设,不断深化措施,加大远程教育网的管理维护力度,确保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学得实用、用得灵活。

注重培训,确保实用学习型网站。富蕴县注重将远程教育培训内容与网络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乡村级远程站点技术操作管理人提高对远程教育网络的认识,掌握上网搜集下载信息的相关要求和发布方法,着力提高实用辅助教学网站的本领。富蕴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收集一些新疆教育信息网、新疆电信信息田园、新疆兴农网、公交汽车线路查询、阿勒泰农牧网等生活和生产有关的辅助教学网站,帮助党员干部群众容易查找信息和发布信息。

注重实效,确保用得灵活。富蕴县远程教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把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建设与党建网、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干部、群众反馈的需求情况,合理规划,科学制定栏目,发布相关信息,使党员干部群众拓宽视野、获取信息、掌握实用技术,让党员干部、居民群众学有侧重、学有所用、学有所获,有力推动了学习成果转化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通讯员:朱乐德白

7.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七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在思维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普及, 现代教学手段在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兴趣、效率, 降低难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产生积极作用。例如, 在教学《长征》一课时, 笔者在多媒体上一边显示红军长征路线, 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 并穿插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影片里惊心动魄的画面, 这样强烈的感官刺激,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复习巩固环节设计了部分选择题, 借助电脑开展分组竞赛, 让学生做出选择,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利用英雄人物,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凭借许多情境, 利用特定的历史场景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体味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思想,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 笔者通过播放影片《林则徐》, 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

三、创设故事情境, 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

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具有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故事情节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让学生在故事中看到人物的光辉形象和高尚品质, 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 对假丑恶的恨, 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净化学生心灵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把课文枯燥无味的文字改编为快板、歌谣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在笑声中、在快乐中体验历史, 掌握了课堂知识。如讲《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 笔者和学生齐唱《五月的花海》, 讲述青年学生勇于同反动力量抗争的五四精神, 再现青年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把课堂推向了情感高潮, 使学生产生了“五四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的共识, 从而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

五、发挥语言的作用, 引起情感共鸣

丰富生动的课堂语言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历史情境, 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富有情感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笔者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 进行下列生动形象的讲述:“致运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 多次中弹, 船身严重倾斜, 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 全舰将士壮烈牺牲。在即将沉没之时, 随从递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 希望能挽救他的生命, 可是他义不独生, 摇手拒绝。这时他养的‘太阳’犬, 衔住他的衣服, 不使他下沉, 但他毅然揽住爱犬, 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教师的讲述声情并茂, 与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深受感染, 其爱国主义情感也油然而生。

六、巧用乡土资源, 再现历史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适当补充乡土资源, 利用乡土史进行教学,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 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富川瑶族自治县博物馆, 让学生欣赏里面陈列的瑶族手工织布机及瑶族妇女操作织布机的过程, 使学生认识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必然, 其大脑浮现出特定的历史场景、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

8.加强方法教学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八

一、教会学生自读

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1.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会学生运用史料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通过一些言论评价的实例,归纳出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再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9.提高廉政教育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篇九

廉政教育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主要是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当前,仍然有些党员干部跟不上形势变化,党性修养不强,思想蜕化变质,这说明廉政教育的效果亟待提高。提高廉政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廉政教育“水过鸭背”流于形式,我认为可以采取和强化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突出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有春雨润物的作用,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下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学习模仿的人格榜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领导干部不注意对下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平时业务要求多,党风廉政要求少,关心干部的生活多,关心干部的思想少,对干部出现的不良苗头视而不见,甚至包着护着。一些领导干部身不能率先垂范,有的台上照稿子说一套,私下做的又是另一套,表里不一,这样的“言传身教”反而起反面作用。

二、注意廉政教育与亲情教育相结合。在加大组织教育力度的同时,应突出自我教育因素,重点树立家风也是作风的理念。家庭成员之间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共同体,而且还是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的最佳共同体。家庭成员在廉洁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领导干部和家庭成员到监狱、看守所共同接受警示教育,在干部提拔任用谈话时请配偶列席旁听等方式,逐步加大面向党员干部生活圈的延伸教育力度,以领导干部父母、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为关联教育对象,依托亲情和感情纽带,构筑一道家庭“防火墙”,促进领导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净化,在领导干部周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情深、家和的良好从业氛围。

三、创新廉政教育载体。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科教资源,打造廉政教育新载体。建设廉政文化示范基创地,利用烈士陵园、名人会所,建设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利用法院、检察院的资源,建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利用历史资源,建立历史教育基地;利用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教育基地;利用高校资源,建立理论研究基地;利用党校等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利用媒体资源,开设专栏和专题,建立舆论基地。

四、营造“人人崇廉”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全企业的廉政文化氛围,廉政就难有公信力。在充满公信力的廉政环境里,少数人的贪欲被多数人的廉政目光所淹没,环境可以使人变得廉洁,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而在廉政公信力缺失的环境里,廉政仅仅是一些人的“遮羞布”。要提高廉政教育的公信力,必须要打造“知行合一”的实践环境,坚持知行合一、言行合一、求真务实、重在实效。

10.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十

摘要:当前,党性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挑战。文章从教学准备、教学语言、教育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切实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党性教育;实效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D261.4

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想信念、行为修养、廉洁自律等方面更加符合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1]当前,党性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挑战,作为党校教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丰富教学语言、创新教育方式,才能切实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一、做好充分准备是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

很多党校教师被称为“万金油”,意思是什么课都能上。其实“万金油”看似褒义却是贬义,实质就是理论不深、研究不深、讲解不深。由于很多课程和所学的专业不符,就不是很擅长,再加上有时教学任务下达仓促,导致备课时间短,很多课程难免是应急之作,对问题的研究不够,准备不充分,讲解就自然不深。开发一门课程是需要长时间去关注钻研的,比如,上海市委党校王公龙教授的精品课《及其时代价值》,他的这门课之所以成为精品,就在于备课充分,关注时间长,一讲就是15年,并且研究有深度,解读透彻,把枯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人很信服。所以,备课是要下功夫的,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要想把某一问题讲清楚,必须先想清楚,再写清楚,尤其是党性教育课,属于思想教育的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使人信服。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去质疑课程主题,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作为党校教师,必须恪守党校姓党的原则,就应该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党校教师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充分备课,才能提高党性教育课的实效性。

二、丰富教学语言是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抓手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提高党性教育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让听众如沐春风一般,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问题。

1、将书面语言转化教学语言。有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缺乏,不能很好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用的也是学术论文语言,即使非常熟悉课程内容,能够倒背如流,但是也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语言,就导致教学语言比较生硬,平板冷淡,寡情少味,犹如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员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所以需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认真研究讲稿,思考每一句话如何和学员真诚又自然地交流。在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理论,使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易于接受,让人信服,并且能够激发学员的思考。

2、探索合理的教学语言速度。教学语言速度是不是合理,给听众的感觉是不是舒适,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彼此说话的速度总是有差别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年轻教师语速往往比较快;老年教师说话往往缓慢;而女教师讲话,往往比男教师要快。至于教学语言,则属于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不论是什么年龄、性别、性格的教师,一旦到课堂上,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结合课堂实际,对自己的教学语言速度进行一番科学的分析与检验,探索和把握最合理、最科学的教学语言速度。

3、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2] 由于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和社会风气的原因,很多学员对党性教育课本身有一些误解,认为党性教育课讲大道理较多,理论晦涩枯燥,没有实际内容,从而先入为主地对党性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案例故事,尽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缓和紧张气氛,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并接受教育。

三、创新教学方式是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党性教育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方法不当,就会使学员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姑且讲之,学员姑且听之,既不入脑也不入心;方法得当,就会激活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这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1、注重“可信”的教学内容。只有真实可信的东西才最有说服力,党性教育“可信”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大量的革命先辈和事件的遗址等红色资源上。在我省各县市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比如,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遗址、晴隆二十四拐等等,都有丰富的故事和革命精神内涵,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理想信念高于天的思想道德境界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接受党性教育,增强教学的吸引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2、创造“新颖”的教学形式。创新才有生命力,新颖才有吸引力。在教学形式上,需要突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开展情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座谈访谈等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把平面的、静止的历史载体,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培训资源。注重学员的自主参与,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通过穿红军服、举旗、列队、晨起吹军号等多种形式进行准军事化管理,来增强教学的庄重性和严肃性,让学员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使党性教育进一步取得实效。

3、安排“简洁”的教学过程。要使教学有效果,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使表达的主题简洁、明了、突出。比如,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师引导环节,教师就教学点的相关主题一般作10―15分钟的讲解即可,主要是引发学员思考。专题讲授课同样要注重简洁表达,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讲思路,讲关键,对于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点也没有必要阐述过多,做到主题突出,条理清晰,逻辑分明,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次和学员,讲解的重难点都应有所区别,从而体现“简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小三:《着力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习时报》19版:党校教育专刊理论科研,2011.07.04。

11.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十一

一、新课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的教学目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一节课的启动点和链接键,教学时间约5分钟导入阶段的具体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选择时要遵循新课导入阶段的四点基本教学目标要求:一是必须言简意赅,避免重复,时间适度;二是必须要和新课展开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密切关联;三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四是导入部分的教学必须是为展开部分的教学做准备的

2.导入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功能特点

设问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悬念法:以故事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具演示法:出示图片、实物、模型及播放影视材料等,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记忆效果

复习导入法:复习已学知识,导入新知,承上启下,使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

联系实际法: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二、新课展开阶段

新课展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时间约3分钟因此,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是在一堂课的新课展开阶段完成的此阶段所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也必须要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向下,根据一节历史课所要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整合及运用

.展开阶段的三维教学目标——目标具体化

()知识与能力此层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提升学生这些能力:识记史实;理解概念的内在联系;运用概念的规律;分析及表述史实、概念及规律

(2)过程与方法此层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进行评价时,“要在民主性评价中让学生全员参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分析及求证,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和点拨此层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体验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层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

2.展开阶段能用到的多种具体教学方法

在新课展开阶段常用到的具体教学法有:问题答辩法、故事悬念法、提问讨论法、教具演示法、参观欣赏法、多媒体影像呈现法、引导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问题探究法、分析梳理法、总结勾勒法、作业练习法、纲要图示法等

三、新课结束阶段

12.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十二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分析

(一) 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初中生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 贪玩好动的本性依然存在, 在课堂上无法全程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这些都是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所以, 初中老师上课时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 吸引学生注意力, 达到对知识的传授。 但是, 在目前大部分中学中, 历史老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达到吸引同学的这种地步。 有的学校的历史老师讲课方式过于呆板,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 整节课都在讲台上讲授历史知识, 而且都是用枯燥的语言进行讲授, 没有丝毫的风趣幽默可言。 虽然老师辛苦地进行历史知识讲授, 但是同学们一点都不爱听, 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睡觉, 严重影响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老师虽然辛苦地上课, 但是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自然这样的历史课没有实效性可言。

(二) 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理念上存在问题

很多历史老师讲授历史课时, 存在传统陈旧观念, 认为学生只要背会教材上的历史史实, 记牢历史事件的年代、人物就可以了, 所以讲课时只是按照教材进行生硬直白的翻译, 丝毫不管同学们对于知识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 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 对于历史知识, 除了牢记历史史实外, 相应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教育应该加以重视,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历史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如果一味进行简单乏味的历史知识讲授, 那么上课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既浪费了时间, 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 注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 如果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知识的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 一节历史课就像对一件历史史实的再现, 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历史老师研究的问题。 所以, 历史老师在讲课之前, 要备好课, 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 尽量采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 进行隋唐代文化授课时, 可以采用诗歌朗诵的方式导入。 教师在课程导入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李白、杜甫等的诗歌, 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领略到大唐的繁荣景象。 再如, 讲授鸦片战争时,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有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视频和资料, 让同学们对这些事件感同身受,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1]。 只有同学们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这些历史知识, 老师讲授时就可以提高讲课效率, 同学们也会认真听讲, 历史知识学习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开放民主、积极地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

历史老师在讲解完历史事件后, 对于一些问题, 不要直接就把答案给同学们, 而应该让同学们积极思考, 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答案, 老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选择让同学们独立思考还是分组讨论, 要给同学们足够的时间思考。 然后老师再提问学生, 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答案, 这样有利于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而且, 历史老师提问时, 应该采取一种民主开放的探究方式, 不要总是提问几位同学, 应该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尊重, 这样同学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相应得到调动, 这样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让同学们更能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 我们明白了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初中历史老师采用新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有一定帮助。 相信一线初中历史教育者会不断探索, 从而提升整体的历史教学水平, 达到全面培养同学们历史素养的目的。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初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随之发生改变, 其中, 历史学科教学更是如此。基础教育下的课程改革使得初中历史教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在引进新理念的情况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这给广大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个值得深思的难题。本文基于这个背景, 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讨论了如何引入新理念, 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理念,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振华.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40.

13.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十三

野洞河乡中心小学 杨海涛

一、注重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示范性

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教育原则,开展读、讲、考、赛、评等一系列活动。读,即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礼仪常规》、《礼仪知识ABC》等书;讲,即讲学习文明礼仪后的心得体会;考,即对所有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考试;赛,即组织学区性和全区性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评,即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天天进行评比,建立学生个人文明量化评定制度。文明礼仪教育要以点带面。我们在茶园山中心小学召开文明礼仪教育现场会,还召开了全区文明礼仪教育经验交流会。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全区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育与落实师德规范相结合我们把教师文明礼仪规范列为教师评定职称和年终考核的内容,坚持开展“树、创、献”活动。如在第新州一小召开“弘扬高尚师德,树我教师形象”现场观摩会,教师介绍了讲师德、扬正气、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学生代表作了“良师慈母暖我心”演讲,学生家长热情赞颂教师的高尚师德。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给人和风细雨春天般的感觉。

三、净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氛围陶冶人

我们把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作为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之

一。要求学校对校园要整体规划,做到安排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上有陶冶性。

校长抓绿化,美术教师抓美化,卫生教师抓净化,德育干部抓育人化,各负其责。

优美的环境促进了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陶冶了师生美好的心灵。

14.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论文 篇十四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调查发现,参加教育培训,干部学员最为关注的是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党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干部学员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应该说,广大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因此,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要求也是高的。

(一)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干部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一方面,他们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多数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而且不少是经过考选的,综合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他们从事实际工作,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决定了干部教育培训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校教师比高校教师还要难当。因此,党校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县级党校教师更是如此。同时,这种压力和挑战不但来自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部门的外聘教师的压力。

(二)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教学形式上,他们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新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等有强烈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也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比较喜欢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论坛式教学等。

(三)对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考核,并期望考核的结果能作为选拔重用的依据之一。

二、对进一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所谓需求,是指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三者有机统一。

(1)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课题。课题选择是否对路直接决定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准选好课题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三种需求,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2)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即使是同一课题,面对不同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有的侧重于理想信念,有的侧重于思想理论,有的侧重于政策法规,有的侧重于实践经验,有的侧重于实际能力,有的侧重于开阔思路等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3)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教学方法。比如需要提高理论水平的就离不开讲授式教学,需要学习实践经验的最好选择现场教学,需要提高实际能力的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等。需求决定方法,方法服务于需求。

2、以科学为导向进行管理设计

管理是一门科学,党校主体班次的管理更是如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探索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力求实现专业化管理。

(1)实行目标管理。根据不同主体班次的培训目标,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以此为依据进行全程管理,最终达成目标的实现。

(2)实行自主管理。党校主体班次面对的是党员干部,自身都具有较强的约束能力和工作能力,班主任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尤其是长期班,通过建立支部、班委、小组等班级组织系统完全可以实行自主管理。这也锻炼了学员的能力和党性修养。

(3)实行量化管理。对班级的听课率,对学员的请假次数、请假总量都进行量化控制。超过规定的量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理,直至劝其退学或转入下一期学习。

(二)着力加大对党校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决定教学质量。提高党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可采取如下措施:

1、实行党校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制度

现在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党校教师尤其需要实行知识的不断更新,以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干部教育培训任务。这就需要实行党校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如三年一次,实行全员培训。

2、建立党校教师参与或联系中心工作制度

党校教学要服务中心,围绕大局,党校教师就要对中心和大局有比较及时、准确、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就有必要建立党校教师参与或联系中心工作的制度。如可列席有关重要会议,可获取有关重要文件或资料,可到重点工作部门或重点项目指挥部参与有关工作等。

3、建立党校教师挂职锻炼制度

党校教学面对的是党政机构的党员干部,可党校教师本人对这些部门的工作情况、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等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了解,那么教学也就很难保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出现隔靴搔痒甚至盲人摸象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4、建立党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

现在党校之间教师交流的太少,信息阻隔,不能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大家多交流、多研讨,提高是比较快的。交流可在同级党校进行,也可在上下级党校进行。在上下级党校交流更利于下级党校教师的学习提高。

(三)尽快建立统一共享的课题库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员有更多的课题进行自主选学。建立全市乃至全省的课题库,可以实现优质课题资源的共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之一。

(四)设立专门干部需求调研机构

需求调研,单个学校、教师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可建立一个专门的需求调研机构具体负责需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为党校教师备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管用的党校学习考核体系

党校学习考核是个薄弱环节。工作考核硬,学习考核软,有的学员就不把学习当回事。要使学习考核像工作考核一样硬化起来,使学员像不敢耽误工作一样不敢耽误学习。学习考核能不能起作用,根本还在于学员在党校学习的表现和成绩能不能作为选拔重用的依据之一,也就是要把学习和干部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以体现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与学孬不一样。倘若如此,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难保证了。

(六)建立干部培训学习时间保障机制

在党校主体班次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非常突出,学习往往被工作所冲击、冲淡甚至冲散。这里存在两个思想认识问题:一个是单位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一个是学员个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但客观上是工作任务比较重,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因为工作没有交接好,而工作又耽误不得,于是就只好牺牲学习时间了。因此,建立干部培训学习时间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前提。

党校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校是党员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培训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提高,进而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这些年来,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县级党校的培训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一、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县级党校在培训之前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培训对象的具体需求,培训内容与学员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

2.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乏味

县级党校对举办培训班缺乏自主性,教师在得到组织部门办班通知后才备课,备课时间仓促,教师对授课专题缺乏足够的深入研究,更无法到实际中搜集第一手资料,教学没有新颖性、独特性,结合实际的少。

3.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高

县级党校教师对当前一些最新知识、前沿理论和国内国际形势缺乏深入的研究,理论水平提高不快,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不多,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使党校教师处于封闭性的状态,面对素质已得到不断提高的开放性的领导干部学员,教师面临“理论深度不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尴尬局面。

4.教学方法单一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县级党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授课都采取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员被动地听,学员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

5.培训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够严格

在干部教育、考核与使用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干部教育培训没有与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考核选拔干部时,一般很少把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致使一些干部形成了“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学得好与学不好一个样”的观念。培训日常管理不够严格,致使一些学员不能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

6.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习培训是形式主义,没有任何作用。

二、解决培训存在问题、增强县级党校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学员的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之前,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深入各单位征求意见等形式,了解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求,精选和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按工作岗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分别设置教学班次和课程。力求培训内容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个人需求相一致。

2.建立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强的专题课题库和案例库。根据学员的需要和本地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编写专题课题和案例,不断充实和更新专题课题库和案例库,以便发现“精品”课题和突然办培训班之用。

3.培训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要从单纯讲理论向理论实际运用的转变,要着重在于指导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处理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努力提高县级党校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首先,把党校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建立党校专职教师的学习进修制度,每个学期都要选派教师参加自治区党校或者著名高校举办的培训班学习,让每位教师都有学习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其次,利用党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培训学习活动。

2.教师自身加强学习。教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首先,平时多看书、多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特别是要多听本地领导的讲话和工作报告,了解本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工作部署。要紧扣本地中心工作进行教学和科研,使教学和科研贴近现实,贴近本地热点难点。其次,利用远程教育多听专家学者的讲座,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把握最新理论动态。再次,多听学员的讨论和反馈意见,了解学员关注的问题、思想动态,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3.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党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组织部门要选派党校教师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到有关单位实践或调研,有关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1.重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摆到重要位置。要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师营造一个热闹的、多人参与合作、你追我赶的科研氛围,以调动教师积极性。

2.组织教师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对各级各类课题,都要强调教师积极参加申报与研究,提高党校教师的知名度。同时,加强党校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开放性科研,全面提升党校的科研层次和水平,使党校的科研与教学、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密切挂勾,更好地为教学、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3.制定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明确量化指标,要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提拔、任用的依据。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1.开展教学方法师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县级党校教师进行新教学方法的培训,让教师学会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

2.鼓励教师大胆探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校要以“允许、宽容失败”的态度鼓励教师大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员的特点、现有的教学条件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运用,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

上一篇:品质基础培训总结下一篇:332教育综合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