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2024-10-03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10篇)

1.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篇一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张献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面对的是实际社会生活,从而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苏联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从概念的形成与深化,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是围绕着“问题”展开,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如

何设计一个 “好”的问题,它的标准该是什么呢?

本学年,我们高中数学组的一些老师以《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为课题,综合运用对比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围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高中数学作业中问题的设计、高中数学试卷中问题的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怎样的问题才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好问题”进行了研究。再结合我在三十年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点滴感受,我想重点谈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一些粗浅看法。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全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以开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数学教育背道而弛。所以,实现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不但要研究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更重要是要优化设计问题的标准和原则。

1、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兴趣。而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因此教师要从材料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比如教材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引入。

a1(1q5)10S101q很多同学开始都走了这样一条路:由题得到5,即,10S5010a1(1q)501q进一步解出a1和q,最后利用a1和q,求出S15。“这种做法完全正确”,我对同学们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但同时指出它的缺陷在于中间的计算相对较为繁杂,得到的数据也没有那么“齐整”,比较易错。

而后我让同学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同时做了一定的“引导”。我把“S15=a1a2…a6a7…a11a12…a15”在黑板上一写,请同学观察a1、a6和a11三者之间的关系,同学很快回答说“成等比”,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a6a11aaq5。然后请同学继续观察a2、a7和a12,得到712q5。以此类推,a1a6a2a7同学得到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SSSS,即1051510,a1a2a3a4a5a6a7a8a9a10S5S10S5显然可以很方便的得到S15。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我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举一反三,去探索解决“Sm,S2mSm,S3mS2m,S4mS3m,……是否依然成等比?”这个问题。

到此,同学深刻的体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拓自己的思维,可以让问题的解决过程“更精彩”。

2、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

课堂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课堂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

的提示:“充分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a2a1a3a2anq,再结合比例的性质an1和上一种解法„„”

同学们兴致变得异常高涨,很快在大家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下,得到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a2a3a1a2anq,运用比例的性质,得 an1a2a3anSaq,即n1q

a1a2an1Snan当q1时,Sna1qan; 1q当q1时,a1a2” an,则Snna1。至此,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调动。

3、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课堂问题要能直观的体现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会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中,在引导同学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后,我马上让同学完成教科书上的例7,迅速巩固对这个公式的基本运用。

(附例7: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各项的和:(1)1,,27,9,3,1。)243-6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课堂问题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2.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篇二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 没有结合历史学科特点, 滥用多媒体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一课时, 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影视片段, 让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理解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效果, 记住历史教训。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学科、任何时候使用多媒体都能达到好的效果, 因为有的学科更注重技巧和方法, 强调演示过程, 因此不可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 哪种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去灵活使用, 没必要非用多媒体。

2.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去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实际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繁杂, 教师只顾自己去讲解, 而学生只顾紧张地抄笔记, 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一节课就这么“紧张”地过去了, 老师和学生似乎都忙得不可开交, 甚至一些学生抱怨还没有来得及抄笔记。这样的课, 效果到底怎样?能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便在网上下来一篇就开讲了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是资源共享, 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但这并不等于照搬别人的课件和教案。更不是课前不备课, 不写教案, 临上课在网上下载别人的劳动成果。下载别人的课件, 不加任何修改, 不作补充,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呢?学生能否接受、消化, 教学效果又怎么样?我想这么做, 不是“资源共享”, 而是教学上的投机取巧, 不可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既对学生不利, 因为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教师本人也没有丝毫的好处, 因为不钻研教材, 不了解学生, 便谈不上有好的教学效果。

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改正, 从而把教学质量提上去。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 不至于“喧宾夺主”, 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次实践, 我体会到了一些成功的喜悦, 也尝到了不少失败的痛楚。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原则, 是指制作的课件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做到缺之不可、用之有效。课件是否实用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教材内容挖掘的深度等, 因而实用性是评判一个课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必每节课都使用, 只有在用传统媒体解决历史教材重点难点有困难时, 而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又能使这一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且能恰到好处, 这时使用多媒体就是必要的。切忌为追求表面的热闹、美观, 一味追求图片、视频等媒体的使用, 从而排斥传统教学方式, 造成华而不实, 影响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能快捷、简便地落实课堂知识, 还可以腾出更多时间, 集中精力, 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能培养其能力的问题, 就是好的运用。

2. 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 是指多媒体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的选用, 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选择、裁剪,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只要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都不加遴选地对学生进行“轰炸”。素材的选用应以最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准。滥用多媒体素材, 不仅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 更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例如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要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这就需要让学生对日军的侵华罪行有一个直观的、真切的感受, 而有关内容的文字、视频等资料比较多, 如果不加遴选, 文字、视频轮番对学生进行轰炸, 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真切的感受。于是在授课过程中, 我只选择了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典型专题片, 加以点拨、解说, 使学生深刻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和荣辱观,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 交互性原则

所谓交互性原则, 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动。历史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历史课堂中的动态交流, 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流动, 还有历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如果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 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 虽然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 实质上是冰冷死板的, 这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 是任何现代媒体都难以替代的, 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4. 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 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上, 追求视觉效果。还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一厢情愿地往学生脑袋里装填知识点, 这无异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只是形式现代化了而已。

我们在设计课件中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和知识结构的构建中, 因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应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课件使用的艺术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 使学生和教师都能主动应用多媒体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不要仅仅显示静态的画面或再现事件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创造, 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历史事实。

5. 美观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 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视频, 除了能配合教师讲授新课外, 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因此, 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的设计。

3.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情境;问题情境;教学准备

一、复现历史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在人接触的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一切事物的掌握都是和感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老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的板书和课本,难免觉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恰恰克服了这一缺陷,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复现历史情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通过剪贴过的动画、视频、图片,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视、听多感官相结合,形、声、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把学生带进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深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神七”升空的视频;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的场面;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自己收集的一些图片,了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及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和形象的视频资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余,获得了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学习的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顺利抵达历史的现场,在不伤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采用一些自己或别人杜撰的“史料”虚构历史情境,如讲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时,采用虚构中国近代的若干历史情境的《二毛回忆录》;为帮助学生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可以采用虚构的历史人物——“雅典公民加迪的政治生活”这样的教学活动,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贯穿在五个场境的设计中。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虚构历史人物的活动无疑是一种方法,这样的设计形象生动且具有故事性,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对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课堂效果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尽可能的大胆创新,让学生阅渎、讨论、思考和研究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习惯、思维方式和更多终身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位置、区域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地点、时间、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三、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首先要整体地把握教材。在备课的时候,把每一节课都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其次是拓宽教材。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的,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歷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再次,深化一节课之间的联系,每节课一般都有几个子目,如果不分主次的话,学生很不容易抓住重点,所以要求老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随着历史高考理论思维考察力度的加强,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也就日显重要。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灌输和补充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从比较科学的角度,对历史现象、人物、观点进行概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但必须注意历史课不是理论课,历史理论必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只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以理论来统帅史实,从史实的分析中发现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也才能培养善于分析、勤于思考的科学的历史理性思维定势,历史教学才有灵魂。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县有独特的优势,人文精冲、爱国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民主和法制的观念、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培养。因此,通过历史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的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为了达到目的,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但根本在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个人业务学习,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尽量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要公正、客观。

其次,教师在讲解新的内容时候时,应该运动生动的语言,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只有学生对历史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有很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生动有趣的讲解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拨动心弦,是听者乐此不疲,越听越有意思。根据历史课程内容的过去式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就要更突出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教具,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生动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4.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篇四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以武威市长城乡为例

孙永强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on a few new views

-The case of urban and rural Wuwei City

Sun Yongqiang(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Gansu, Lanzhou, 730070)Abstract: The curren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bsence, lack of social education.Children left behind is accompani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labor force generation, and long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future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ining, related to the coordination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ddress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and social aspects of finding measures of common interest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education,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一、针对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

1、调查的目的:本文立足于对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的个案情形调查,综合现有研讨结果,通过案例剖析、研讨,探讨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实地调查研讨的方式,以小见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现状以及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试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发生的原因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动身,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2、研究对象:甘肃省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家庭100户。

3、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先从武威市长城乡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随机抽取100户家庭,对其进行上门采访和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的时间:2011年2月24日星期三。

5、调查的内容: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否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谁;留守儿童 与监护人之间是否有矛盾;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多久联系一次;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久回家一次等问题进行调查。

6、调查表的分析:本调查问卷于2011年2月24日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5份,回收率为 95%。问卷总共涉及了10个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调查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7、分析结果:长城乡在外务工人员达八千多人,超过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显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亲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养在邻居家的占4%。“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进13%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头都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20%。在学习上,51%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时有无助威。在与同学的关系上,43%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3%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8、得出的结论:通过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得到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

1、思想上,留守的孩子会比较自卑,比较返古的,跟爷爷奶奶长大,多少带点繁文缛节,没有见过大世面,好奇心很强。见解跟老一辈有很多相似之处。

2、行动上,有很多的约束感,很多的事在很有把握的轻况下,却不敢去做,害怕做错自己没有强大的后台来收拾烂摊。

3、生活上,恶习很多,但都不是很明显,别人看的见,自己却不以为是,就是自我观察力很差。

4、心里上,始终像一个噩梦,有个缺陷。可以说是一个不可以弥补的缺陷。确切点就像带有先天残疾一阳的感觉。

二、关于长城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指因父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 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 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 年龄在6岁~16 岁之间的儿童。这是在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及其我国城市农村户籍二元制限制所形成的现象。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观念认识错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武威市长城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形成的原因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从家庭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虽然弥补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是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再加上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照看他们对于孩子的溺爱,这些情况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从学校方面分析,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体制不完善;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学习情况无法与其父母交流;祖辈的文化程度很低,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到位等一系列原因都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严重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3、政府和社会方面分析,政府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社会中有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场所将使留守儿童误入歧途。

四、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与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改善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

孙永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新看法

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献综述

5.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五

摘要:写好初中作文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多读书提升语感,多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多练笔形成写作惯性。关键词:积极性语感素材立意惯性

新课改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语文教学成败的影响。不过,我们教师们却经常对作文教学忽视或是出了很大气力得不到好结果,从而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发表几点看法。

一、激活课堂调动学生们的写作激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有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是有些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却是死气沉沉一片。老师布置要求,学生被强制去做,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有些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可是写出来的东西,生硬呆板,没有灵性,没有真情的流露,完全违背了写作的言情本质。我认为写作就应当激发学生们要写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的心灵空间,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完成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写作的意境。

至于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写作激情,我认为老师们要引导好,不单单是生硬地给学生们定题目,而是要在给学生们作文要求的基础上拓展学生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要表达。当然这一点是带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这就要我们的老师们课下做足功夫,查找资料,设计好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这样去做,学生们尝到了写作的乐趣,老师们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倡导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们通过大量阅读,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倡导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只是喊口号,还要指导到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让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的更好,更有成效,最终能够培养语感,积累知识。

老师们可以适当推荐一些书目让学生们读,让学生们有层次,有阶段性的汲取文学精华。例如先推荐篇幅不长的名著,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泰戈尔诗集》、《爱的教育》、《名人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这些书也许学生们一时读不懂,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要求学生们必须去读,去感受大师们的文笔,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的沉淀,一种对文字的敏感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其次推荐读一些优秀的、有人文关怀、有思想深意的杂志、随笔之类。例如《读者》、《意林》、《格言》、《中学生作文素材》

等,这些书籍上面的文章,语言优美,文意隽永,构思和立意都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们多读读这类书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增强作文立意的深度。

最后推荐一些内容稍长的名著作品,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书都是前人赐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人类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让学生们适时有选择地读读可以提高他们对写作的认识,充实它们的心灵空间,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这也就从间接上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意识,为他们的写作树立一个灵魂方面的标杆。

当然倡导学生们多读是一个方面,还要让他们多思考,多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不仅包括口头上的记忆,还包括多感悟,多记录,时间久了,不愁语言的表达水平提高不上去。

此外,还要多读报纸,多看新闻,关心时政,这些也算是另外一个层次上的课外阅读吧!做好这一点对于中学生写作的方向定位是很重要的,老师们也要重视。

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上去了,对学生的写作可以说是很好的包装,不过写作的素材方面也很重要。当然这点不单单光靠课外阅读就可以解决的,它还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寻找。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让学生们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多留意,多观察,如此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另一方面还要多做生活记录,多发现,这样学生们的头脑就有了思考辨析的力量,从而也为写作选材方面垫下了基础。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实践方面而言的,若拿来谈写作,我认为亦可行。读万卷书是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行万里路是积累生活素材。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同时还要要求他们多深入生活,多去体会不同的生活空间。例如星期天可以给他们布置一次特殊任务:去郊游、去走亲戚、去参加社区团体活动等等,时间久了,学生们主动体验生活的意识就加强了,提笔写作时也会文思如泉涌了。

四、培养学生们多动笔的习惯,养成写作惯性

我们前面谈的几点都是为写作做准备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选材立意方面拓展了,这都为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更关键的是要把前面的思想、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文字,这样方才完成了写作的任务。故此要培养学生们爱动笔勤动笔的习惯。例如要求学生们记日记,每星期给学生们布置适量的作文任务,老师一方面督促,另一方面引导鼓励。隔段时间进行总结表扬,并让学生们相互学习,时间长了,学生们品尝到了甜味,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感悟,那么厚厚的一沓,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一种自我的胜利?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勤于动笔的习惯自然养成了,写作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上去了。

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们日常练笔的热情,还可以在班上办小报,确立文学编辑、文学评委,定期向学生们征稿,定期将学生们的作品发表出来,这样一方面举办了语文活动,另一方面让学生们有了写作的归属感和骄傲感,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向杂志社投稿,不过这就要辛苦我们的老师们抽时间给学生们的作品加以修改了。不过我觉得这样虽然辛苦一点,却可能就此引导学生们踏上写作之路,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是伟大的启蒙。试想自己的学生将来的路走的更辉煌,对老师本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在这里很感性地说了这么多,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而已!当然了,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提高的,正像古罗马不是一天一夜就建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总之技巧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个人的行动和落实。去努力写作吧!这应当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句最实在的话了吧!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6.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六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习近平均数时,让学生去了解班级学生的身高或学校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并根据所学习的内容算一算平均数;学习了用复式统计图,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一些数据绘制统计图等等。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更应该关注教研组的资源共享的作用)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

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

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后反思“十追问”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那么“教后反思”到底思什么呢?我认为固然反思内容众说纷纭,但就其本质而言离不开以下“十追问”:

一追问: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呢?

二追问: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老师代替了吗?

三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的思维空间呢?

四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五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那些生存能力提高了?

六追问:有几位学生可以获得个别指导与激励?

七追问:创造了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八追问:课堂上出现几次激动人心的情景?

九追问: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有创意吗?

7.关于“问题学生”的几点看法 篇七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教学,转化方法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那些学习、 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一味责备或歧视他们,而应该多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他们走出阴影。下面我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学生”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学生”的特点

1.缺乏是非观 。“问题学生”一般在人生观、是非观 、理想、自信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他们做事不计后果,冒失鲁莽,不能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正确判断,容易受到个人情绪影响,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2.缺乏学习动力。“ 问题学生”在学习上态度消极 , 无兴趣、无目的,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课堂讲话,玩手机,开小差,睡大觉是正常现象;课后作业不完成,抄袭屡禁不止;考试作弊,对学习成绩麻木不仁。

3.逆反心理强 。“问题学生”对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劝说不屑一顾, 不是接受而是消极抵抗, 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要求“我”做的“我”偏不做,不要求“我”做的“我”偏要做,对自己的对立做法很有成就感, 跟老师和家长对着干成为其炫耀的资本。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 影响。当今社会不断发展 ,学生渉取知识内容的途径不断扩大,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日益凸显。特别是黄赌毒、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邪气在侵蚀他们幼小的心灵,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学生”在这些思潮的推动下产生了。

2.家庭教育的不当 。“问题学生”源于问题家长。 一方面 ,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放纵、溺爱、娇惯子女,导致子女学习生活缺乏自立能力,过分依赖父母长辈。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导致其对子女教育的片面简单、粗暴单一、缺乏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这不仅无法起到教育效果,反而激起了子女的逆反心理。这是导致“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3.学校教育的失误。 “问题学生”除了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外,还受到学校教育失误的影响。部分学校老师的体罚、变相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考试成绩排名座次,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片面追求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产生厌学情绪,继而无事生非,各方面全面滑坡,成绩越来越差。这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师生矛盾激化,陷入了恶性循环。在教育“问题学生”上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1.教育学生要有 五“颗心”。 即对学生要有爱心 ,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反复抓工作要恒心。

(1)爱心。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问题学生”不厌恶歧视,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记得初一新生刚入学时,我班一个叫杨建铭的小男生,个子不高但脾气很爆,经常威胁同学,“出口成章”,同学们都让他三分。经过多次交谈知道他的问题来源于他对别人的防备心理,由于小时候不小心摔断了腿,造成了走路不正常,自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经常认为同学们取笑他,这形成了他不合群的孤僻、暴躁性格。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经常主动与他接触,学习上关心他的成绩情况,生活上嘘寒问暖,结果消除了他的心理壁垒。现在他对学习投入了,不再与老师、同学唱反调。

(2)关心。对“问题学生 ”要使他觉得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他才能相信老师说的话。这时与他谈生活、家庭人生、学习、就业,才能使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并自觉做到关心父母关心班级,对人生重新认识,树立学习信心。

(3)当心。“问题学生 ”的人际关系通常不好 ,经常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为此,处理“问题学生”的矛盾要当心。不能有什么坏事都往他们身上扣,认为坏事都是他们所为,首先要了解问题的真相、事情的来龙去脉,要考虑选择的教育方式、说话的语气,否则会适得其反,激化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4)细心。对于 “问题学生”要时常跟踪 ,及时了解 ,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如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等方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黄国明同学一直是我班科任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学生”。从他的背诵抽查情况看 , 记忆力并不比尖子生差。对此我对他进行了及时表扬,让他品尝到受表扬、赞许的快乐。

(5)恒心。“问题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性,正确对待、耐心等待,有长期的计划和打算,并不断调整方法。总之,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坚持不懈。

2.家校联系 ,形成合力 。“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密切联系。 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及时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通过家长反馈的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他们的动态和变化。当然,最关键的是了解“问题学生”积极的一面,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尽快促进“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正面教育 ,包容对待 对“问题学生”所 犯的错误。 我们不仅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更要用火热的心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问题学生”犯错是常有的事,若一味严厉训斥、指责,则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情绪。

8.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形成的规律。很多教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语法教学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法教学淡化。这些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表现出了语法的弱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涉及语法,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是由教师自由掌握的,所以对语法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系统的教法。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明确。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语法教学目前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虽然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上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对语法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逐渐淡化了语法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语言的学习在缺乏语法知识支撑的条件下,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们分不清句子成分,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外,在阅读中,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了一定难度,无法从关键句子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写作中,语法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句子结构混乱,滥用修辞,使整个文章缺乏美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写作练习不够、阅读量不足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法知识匮乏。

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才能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语言是由語法、语音和词汇三个要素构成,而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形成的规律,涉及了短语的结构、词汇搭配以及句子的成分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虽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语法内容设置,但是教师要从教材的分析中提取语法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从写作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有语法知识的支撑,对一些长难句无法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课文内容中,将语法知识提取出来,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对复杂语句分析理解,抓住句子主干的意思,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教师也要重视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对词义相近的词,要经过语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词性是否不同,了解词汇的搭配规律,避免词汇搭配上的错误。因此,规范学生用词的规律,会让语病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除此之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更要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会遇到特殊句式和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灵活运用。如果教师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传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举步维艰,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语言交际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用语法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语病的出现,加强对句子的分析,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语文语法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方法也要仔细审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语法知识确实很抽象难懂,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化、规则化的语法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根据目前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对语法教学的方法提出这样几点看法。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语句,而且这些语句又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抓不住句子的主干,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这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语法教学的材料,教师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的层次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法知识。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进行规范。抛开写作的其他要求,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语句通顺。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们常常会出现语法方面的错误,语病百出。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作文出现的一些病句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语病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学到语法知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除此之外,还要让语法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语言的习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教师要从这些日常用语中寻找语法教学的材料,为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错误,使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语文语法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而语法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去寻找更有效、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丽.认清现状,抓好衔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 2012(09).

[2] 李晓宏.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处境与归趋[J].教学与管理, 2004(27).

[3] 李成才.论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语文学刊, 2010(21).

9.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篇九

一、什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英语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地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理解到,从无知到了解更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喜欢到爱,从喜爱到感兴趣。

二、什么样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应该关注当前学生发展,但也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主要衡量标准是英语教学效果。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学生理解英语知识不能够依靠培训, 而要取决于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思维,更多的要依靠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总结处理。但是知识改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靠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但这技能也可以抑制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三、如何实现有效英语课堂教学?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要进行精心设计,课上的有效调控,课外的即时反思外,在平时,教师还应注意积累、提高,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教学、备学生 “不打无准备的仗”。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既要清楚本课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要了解本课在整个学段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拓展。例如,Part 1:导入激发兴趣 „„

运用所学到的一些形容词和句型来介绍孩子们自己身边的好朋友。由于对好朋友有着非常周到的了解,才能在教学时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在备课时,教师还应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学情,制定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心中形成一个教学组织的框架,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面对的课堂上的生成才能有效地调控。

除此,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会学、乐学、学会。班上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总是有差距的,因此在备课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应考虑机灵、思维敏捷的优等生和头脑迟钝、理解能力一般的学困生的情况,在安排课堂活动的小组时不能各个学科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小组,要按照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才能使你的教学内容在他们看来都是公平且充满挑战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好的调动。

(二)教学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把握年级特点,注重生成

真正的教学能手,在课堂上应该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调整自己设计的活动环节甚至教学计划,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初中的学生喜欢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挑战,将所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同相关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三)课后及时反思,总结成败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体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成功的经验。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失败的原因或不足之处。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课后教师应进行冷静思考、回顾、剖析这些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

进行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

(四)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对下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调整

10.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篇十

P21-22 2012-4-20…..2012-4-27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倡导下,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关注师生的互动、注重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捕捉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课堂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而最后,教师又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解读”这一根源问题上来。追根究底,不难发现:现在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预设学生生成的多样性等,但大多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原因一: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

依赖教参:由于课改前后语文教材体系基本不变,内容变动也较小,我们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沿袭自己以往对教材的解读,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方面思考得很少,习惯上依赖教学参考书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原因二:对文本的研究能力不够

1、缺乏学习: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局限了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水平。由于语文教师一般都身兼班主任,头绪多,很多时候都忙于事务性工作。除学业进修的必修内容外,平时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经常性研读,对快餐文化接触较多,但更多成分上是休闲、放松,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思想、观念、文化意识更新也不快。这些都影响着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解读文本的功夫有时是在解读之外的,那就是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同的老师,他们解读文本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

2、底蕴不足:语文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能力发展要求的模糊认识导致对文本价值认识的不到位。教材文本的解读具有其特殊性。只有当教师立足学生对文本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有恰当的解读。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加上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系统性,所以教师解读文本能力不够。

一、文本解读概念:

教师披文入文本,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站在实施《小语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

二、解读文本的什么?

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那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什么呢?是文本之道!解读文本,还要解读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例如: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老师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以及文章的行文运法。

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史绍典老师在《交流沟通对话》中,对什么是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正确的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有创意的解读是最高层级的解 2 读,在这一层级,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用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文本的文、道、质,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每位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交际场教学实验的实验教师,应认真领会其要义,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之。

三、怎样正确地解读:

(一)、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例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燕子说:“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来读的:师:读了这段话,大家想象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么样?生:很快乐。师:是啊,多开心的小燕子啊!谁能开心地读一读?(指名读)师: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安排这一段的本意是让学生了解小燕子的过冬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训练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整体上看,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讲述自己的过冬方式,并没有流露出小燕子的高兴、激动与快乐的情绪。所以,这位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文本内容的主题,这也说明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存在问题的。

再如,《珍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的:师:是谁拨开的绿蔓呢?生:是作者。师:是作者拨开的吗?好好读读。生:不是,是珍珠鸟自己拨开的。师:对!是它自己拨开的。大家想想,珍珠鸟那么胆小,如果是作者去拨,不是会把它吓坏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 3 家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最终,这个问题在老师最后的权威认定下确定了结论:是珍珠鸟自己拨开的!难以想象,教师这种错误的解读,带给学生的将是怎样的一种混沌与迷惑!学语文,意在通过文本感悟其内涵,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与精妙,进而领悟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如果教师自己连最基本的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都做不到,谈何引领又谈何领悟呢?

(二)、适当渗透文章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题目是《孔繁森》,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在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师:为什么孔繁森在夜里悄悄地去呢?生:他怕孤儿知道不让他去,所以等他们睡着了孔繁森才去的。师:对,感动吗?谁来读读。

孔繁森夜里去献血,难道仅仅只是怕被孤儿知道吗?让二年级的学生去体会时代中优秀人物的崇高品质本来就有难度,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如果教师在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很快唤起孩子们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如果仔细看看教学参考书,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次献血之前,孔繁森为了抚养孤儿,已经去医院献过两次血了。他的司机为此抱住他失声痛哭,说:“您身体不好,再难咱也不能卖血啊。”作为一个地委书记,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可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心里装着的全是别人。如果在教学这段时教师把这一背景介绍给孩子们,学生对孔繁森夜里悄悄去献血的原因就会有更深层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崇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文章背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多元)解读。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之象(文道质)的过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个背景、方式、角度、时空以及“度”的问题;而且,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也对分析、理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对同一文本的“文、道、质”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以广阔的阅读思维空间,由此激发学生多元化解读、个性阅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生怕学生感悟不到,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方法,用自己的阅读感受牵着学生走:师:九色鹿不仅外表美,心灵也美。看看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九色鹿的心灵美,找出来读一读。(学生找、画、读)……师:九色鹿是多么勇敢啊,谁能把当时九色鹿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情况危急的情形读出来?(指名读)……色鹿这一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品格,应该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在反复地诵读与品味中逐渐获得。上面的这位老师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带着教师的阅读感受去找去读,剥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使品读这一过程变得枯燥、呆板,使课堂缺少了灵动与生机。

再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文中的一句话:“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然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环节:师:想象一下,作者被小鸟啄得疼吗?生:不疼。师:为什么不疼?生:从上面的学习我知道珍珠鸟很喜欢作者,所以这是珍珠鸟表示对作者的友好,5 所以它不会使劲啄的。师:你说的真好。能把这个“啄”字换成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词吗?生:可以换成“吻一吻”。生:还可以换成“碰一碰”,表示珍珠鸟对我很友好。生:还可以换成“亲一亲”。……师:这是一种多么特殊的吻啊,同学们,让人鸟之间的友情伴随着我们的朗读悄悄流淌吧,齐读这一段。教师抓住“啄”这个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孩子们不同但却精彩的解读中,将爱的种子埋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真正让学生走入了文本。

四、文本解读的“深入”与“巧出”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一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谓“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要深入钻研文本,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所谓“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怎样出呢?“出”的一般形式有“读出”、“说出”、“写出”等。“出”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

我们语文教师,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文本,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准确而深入的引领,让我们驾着智慧的小舟,载着孩子们在语文的瀚海中欣赏每一朵浪花,聆听每一次涛声。

上一篇:人间真情的高一作文下一篇:高一化学硅酸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