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原理

2024-08-29

公共管理学原理(精选8篇)

1.公共管理学原理 篇一

17春西南交《公共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这是 A.彼德原理 B.科斯定理

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D.墨菲法则 正确答案:

2.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正确答案:

3.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正确答案: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正确答案:

5.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提出的是一种 A.政府万能理论 B.政府失败理论 C.市场万能理论 D.市场失败理论 正确答案:

6.对同一个管理者来说,当他对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和他对企业拥有全部所有权时相比企业所实现的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 A.选择成本 B.代理成本 C.机会成本

D.损耗成本 正确答案:

7.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A.竞争性和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正确答案:

8.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正确答案:

9.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 A.政治学 B.行政学 C.经济学 D.行政法学 正确答案:

10.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分工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和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分析单位为 A.服务 B.交易 C.治理 D.管理 正确答案:

11.“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正确答案:

12.“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 A.科斯定律 B.墨菲法则

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D.彼德现象 正确答案:

13.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正确答案:

14.SWOT分析方法中的T是指()A.组织内部的优势 B.组织内部的劣势 C.组织外部的机会 D.组织外部的威胁 正确答案:

15.对每一年或每一项目预算收支的规模进行重新审查和安排,而不考虑基期的实际支出水平,这种编制预算的方式称为()A.基数预算 B.单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复式预算 正确答案:

16.将利益、服务和成本、义务分配给不同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享受和承担的政策,称为()

A.管制性政策 B.分配性政策 C.自我管制性政策 D.重分配性政策 正确答案:

17.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正确答案:

18.政府在政治上应保障所有人享有广泛的平等和自由,这是指政府的 A.政治职能 B.经济社会职能 C.法律职能 D.服务职能 正确答案:

19.公共管理的客体是()A.公共组织 B.公共事务 C.公共利益 D.公共权力 正确答案:

20.在组织绩效管理中,核心环节是()A.绩效设计 B.绩效改进 C.绩效评估 D.绩效反馈 正确答案:

21.对科层制组织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及其能力要求的规定原则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执行能力原则 正确答案:

22.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正确答案:

23.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正确答案:

24.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正确答案:

25.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不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指公共产品的()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正确答案:

26.对科层制组织中岗位权力的限度以及岗位权力运用的一个重要规定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正确答案:

27.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在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 A.公平

B.正义 C.效率 D.效益

正确答案:

28.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 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 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正确答案:

29.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称为 A.外部性 B.内部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正确答案:

30.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支持()类型的管理决策活动 A.结构化问题 B.半结构化问题

C.结构化——复杂问题 D.非结构化——简单问题 正确答案:

31.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正确答案:

32.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 A.政治学 B.行政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正确答案:

33.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正确答案:

34.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资产就很难再重新配置使用,因为它们的转换成本很高,在重新配置中将遭受重大的经济价值损失,这被称为

A.成本固定性 B.资产专用性 C.不确定性

D.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 正确答案:

35.政府雇佣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费用由政府预算支出,这种方式是()A.经营特许 B.抵用券 C.市场运作 D.签约外包 正确答案:

36.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正确答案:

37.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 A.竞争性和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正确答案:

38.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正确答案:

39.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正确答案:

40.下列产品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为()A.教育 B.国防

C.社会基础设施 D.社会福利计划 正确答案:

41.假定人的动机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地做到”这是指 A.“有限理性”假定 B.“无限理性”假定

C.“非理性”假定 D.“超理性”假定 正确答案:

42.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政府的 A.政治职能 B.经济社会职能 C.法律职能

D.行政职能 正确答案:

43.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 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 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正确答案:

44.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正确答案:

45.政府赖以成立的基础为 A.经济控制和社会网络 B.经济控制和政治权力 C.公民意见和社会网络 D.公民意见和政治权力 正确答案:

46.SWOT分析法中的S是指()A.组织内部的优势 B.组织内部的劣势 C.组织外部的机会 D.组织外部的威胁 正确答案:

47.公务员在特定制度下的行为分析理论为 A.投票规则理论

B.代表和选举竞争理论 C.官僚政治理论 D.社会治理理论

正确答案:

48.科斯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A.交易费用为零的完全竞争市场 B.交易费用为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 C.交易费用大于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 D.交易费用小于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

正确答案:

49.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为 A.詹森 B.麦克林 C.布坎南

D.林德布罗姆 正确答案:

5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正确答案:

2.公共管理学原理 篇二

一、等价交换原理视角的城市公交补贴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 (包括服务产品) 生产、销售的基本原理。它要求商品的生产供应者和购买消费者之间是公平、自愿的交易关系。城市公交服务的生产、供给和消费, 也应当遵循等价交换的原理。

1.公交服务等价交换的特殊性

由于公交客运的公共服务属性, 公交服务实行低票价制, 由政府定价, 并对公交企业产生的亏损给予补贴。因此, 公交票价往往不能直接反映出买卖双方等价交换的真实意愿, 使得公交服务的等价交换具有其特殊性。

一是公交服务价格的特殊性。在燃油价格上涨、人员工资和生产成本刚性增加的情况下, 公交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普遍高于票价。公交服务的真实价格构成如下:

公交服务价格=公交票价+低票价补贴

其中, 低票价补贴由政府部门通过对公交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审计, 确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使公交服务价格能够接近市场价格或买卖双方认为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 尽可能实现公交服务的等价交换。

二是公交服务付款方式的特殊性。公交付款分为2个阶段:乘客上车时按照票价付款, 享受客运服务;政府代表全体乘客第二次付款——低票价补贴。

三是公交服务等价交换中买方的特殊性。在一般的商品消费中, 买方往往只有一个主体, 而在公交服务的消费中, 买方有2个主体:乘客既按票价付费, 又消费公交服务;政府代表乘客支付低票价补贴, 不消费公交服务。

2. 公交服务等价交换中的问题

城市公交服务的生产、供给和消费的过程, 就是公交服务的买卖过程。这个本应当是公平合理的等价交换过程, 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强买强卖”现象。“强卖”现象主要表现为国有公交企业在垄断经营的情况下, 经营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由此造成超过正常水平的亏损,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扭亏, 从而形成企业吃财政“大锅饭”的现象。“强买”现象主要表现为有的城市政府不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票价补贴政策, 或者票价补贴不到位, 一般有以下3种现象。

一是低票价补贴不到位。一些城市甚至就没有低票价补贴。在十多年前开始的城市公交民营化改革中, 不少城市将国有公交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 使得不少民营公交企业的经营困难重重, 造成公交服务质量的下降。

二是优惠乘车补贴不到位。学生月票、职工月票以及空调车执行普通车票价, 都属于优惠乘车。但是有的城市政府或者补贴不到位, 只是象征性地补一些;或者没有补贴, 让公交企业自己消化。

三是免费乘车补贴不到位。许多城市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免费乘公交。按照政策规定, 政府应当对免费乘车按票价标准予以补贴, 但不少城市的免费乘车补贴不到位。

3. 公交服务等价交换的改进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 (包括服务产品) 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推进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公交服务的买卖双方共同建立良好的等价交换关系。对公交企业来讲, 当政府给以票价补贴后, 应当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 而不应当吃财政“大锅饭”。对政府来讲, 应当执行票价补贴政策并保证补贴标准的合理性, 发挥政府在建立良好的等价交换关系中的作为。

一是成为诚信的买方。当公交企业执行低票价后, 政府就应当主动地执行低票价补贴政策, 保证补贴的到位, 而不应当借口财政困难打折扣, 更不应借企业改制之机甩掉财政补贴的“包袱”。

二是成为平等的买方。在交易主体上平等对待国有公交企业和民营公交企业, 不能“公私分明”;在交易过程中应当正视企业的经营成本, 遵循价值规律, 与公交企业进行平等的沟通, 确定合情合理的补贴标准。

三是成为精明的买方。市场经济讲究诚信、平等, 并不是要给对方奉送利益, 也不是要做无原则让步, 而是让双方都成为精明的买方或卖方, 在市场经济中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实现双方的共赢。政府在向企业购买公交服务后, 应建立对公交服务质量的“检查验收”制度, 将公交企业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与票价补贴兑现挂钩, 代表广大乘客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不是像行政拨款一样一拨了之。

二、熵经济原理视角的公共交通发展

1. 熵和熵经济原理

熵, 本是物理学中关于热力学的一个概念, 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状态函数, 也被称为熵原理。熵原理被引用到管理学后, 被专家学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概念, 成为一种普适原理。在管理学中, 熵成为自然界所有系统内部无序化混乱程度的度量, 是系统微观状态总概率的函数, 任何孤立或开放系统内部微观状态的概率总和就等于熵。熵原理引入经济学之后, 便产生了熵经济原理。熵经济原理强调: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民收入的增长总是向着微观无序化方向发展, 这个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在熵经济原理中, 还包含了熵变原理, 是指一个系统会趋于微观的无序状态, 这一变化趋势是不可逆的。依据这一原理, 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同时对于化解交通拥堵和发展公共交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 熵变原理与城市拥堵

城市交通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包括道路、车辆等相关元素, 而机动车则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为凸显的微观元素。目前, 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是拥堵, 主要体现在机动车通行的拥堵。无论是拥堵的现象、演变的过程, 还是发展的趋势, 都符合熵变原理的阐述, 并得到较为充分的印证。根据熵变原理, 我们可以将城市交通拥堵描述为以下2种现象。

一是城市交通的微观无序状态。面对大量的公务车、私家车, 城市管理者既无法知道它们的流动去向, 也无法安排它们的行驶线路, 更无法让众多的机动车按照道路的畅通状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计划地行驶。这也就是说大量的机动车流动总体上是无序的, 由此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中微观的无序状态。

二是交通拥堵的不可逆发展。由于城市车辆流动中的无序状态, 导致了交通拥堵, 并且拥堵将日益严重。这一不可逆的趋势已经毫不留情地呈现在广大市民的生活中。为了化解城市交通拥堵, 城市政府不断地拓宽道路, 建设立交桥、地下通道, 可交通拥堵在短暂的缓解之后, 又进一步加剧。靠扩建道路来解决拥堵问题, 已被公认为不可持续的措施。

3. 化解交通拥堵的有序化措施

要化解交通拥堵, 就需要改变微观的无序状态, 建立微观层面的有序化。而且, 有序化程度越高, 解决拥堵的效果就越好, 相关措施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已经得到印证和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交通规则化解拥堵的成效。交通规则是最一般的化解交通拥堵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使拥堵得到缓解。

二是公共交通化解拥堵的作用。交通规则只能使车辆在浅层次上有序化流动, 而深层次的有序化则是对所有车辆的行驶线路和目的地进行统一计划和有序安排。由于各种车辆用途上的无计划性, 使得城市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车辆的流动实行深层次的有序化管理, 但可以对部分车辆实行深层次的有序化管理——设立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车辆不仅按照管理者指定的线路行驶, 而且按照管理者指定的时间发车, 到达指定的目的地。这也就是说, 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有序的微观组成, 能够进一步化解交通拥堵。

三是公共交通化解拥堵的成效。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微观层面, 公共交通的客运量越大, 城市交通的有序化程度就越高, 无序化程度就越低, 拥堵的程度也越低。因此,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 不仅减少了人们选择其他机动车出行的数量, 也降低了城市交通的微观无序化, 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有序化。

三、资源配置原理视角的公共交通发展

1. 城市交通问题与资源稀缺

当前, 城市交通最突出的两大问题是交通拥堵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而发展公共交通又是化解交通拥堵的有效路径。交通拥堵在本质上反映为资源的稀缺, 尤其是城市道路资源的稀缺。

为了解决道路资源稀缺, 常用措施是加大资源的生产和供应——修路。不断地拆迁、扩路, 使道路又宽又大;同时又建造立交桥、地下隧道, 向空间要道路资源。然而, 资源的增加是有限的, 稀缺是永恒的, 合理配置资源才是上策。

2. 资源配置倾斜公共交通

一是财政资源向公共交通倾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扶持, 特别是轨道交通、BRT系统, 不仅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大, 而且运营管理费用也较大, 需要稳定的财政政策扶持。此外, 公交汽电车的运行也需要财政扶持, 保证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是道路资源向城市公交倾斜。主要体现在路权优先政策的落实上。建设BRT系统, 实现公交服务向快速、大容量提升;设立公交专用道, 提升公交服务的运营效率;在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或交通拥堵的节点路段, 划定公交专用等候道, 赋予公交车优先通过权;设立弹性公交专用道, 即划定部分路段的行车道在交通高峰时期为公交专用道, 灵活落实公交路权优先。

3.公共管理学原理 篇三

关键词: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程;高职高专学生;教学模式

本论文从作者近五年讲授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程的经验入手,详细梳理了讲授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授课方法与过程,希望与教育界同仁们共同努力,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一、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授课方法与过程

1.课程导入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在本人任教的高校管理类专业中属于专业技能课,一般为每周4课时,它是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涉外管理类学生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种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坐下来能写,站起来会说,会思考,灵活应变,同时还有锻炼心理素质等等。考虑到在高职类学生中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所以课程导入就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本人在课程导入的教学环节里,通常会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先去说出对于公共关系这样一个概念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紧接着本人会澄清对于公共关系很多误解和不科学、不正确的观念;在学生了解了概念后就播放几段相关视频,这样是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看完视频后就其中展示的一些内容和某些不足之处同样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对于这一个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最后教师再总结与点评。以上就是本人关于这门课程的一个完整的导入教学过程。

2.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会着重强调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会首先以电子课件做为辅助手段,结合教材所列内容,这里一般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大量时间去阅读教材,教材的预习工作都是学生课前需要去做的,同时具体到每一章节都会告知学生哪些内容是本章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哪些是课前和课后自习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在学生了解了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之后,本人就会和学生进行大量的互动,让他们去讨论,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与教师的授课进度、授课思路同步,始终在问与答以及总结点评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威严和影响,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多以听和记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于各种考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课堂气氛也会略显沉闷,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无精打采,影响听课效果,从而影响授课的整体效率。本人采取问答+总结点评的课堂教学方式确实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本人也在探索其它的可以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以上所展示的方法下的授课不仅教师会感到很充实,学生也会有学习成就感,因为其中有大量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提问和讨论环节。在授课结束时有必要对于课程有一个简短的回顾与总结,并且再一次的突出强调重点和难点,最后也要有益的借鉴传统教学的经验,那就是课后作业的完成,以书面或者下节课口头回答的形式留给学生,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授课过程。

3.教学实习实训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包括课堂的教学,也包括学期末的实习实训教学。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做好引导,学生操作实践为主,主要就是锻炼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实践中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所学的理论知识,因为本人所在的是高职类型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论够用就行,高职类的学生还是要在实习实训中多接触实际情况,多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也才能够与今后的工作建立一种衔接。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的实训课主要按照教材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章节选择,一般会选择理论阐述较少的,可操作性强的内容,比如专题活动中的新聞发布会,公关策划等内容。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本人会把内容和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一般采取让学生分组准备,最后在课堂进行分组集体展示,然后其它组学生互相评价优缺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这样可以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和复习。实习实训课的安排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再学习、再认识的积极性,分组展示环节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彼此的沟通与了解,同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4.课程评价

本门课程的评价或者考试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反馈等平常成绩,也有期末测试的笔试成绩,还包括本门课程的实习实训成绩,这三个成绩的总和就是本门课程的最后成绩。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作者多年讲授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经验,从课程导入、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环节再到最后的成绩评定这几点来详细展开,同时结合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特点,力争做到理论能指导,注重实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其中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希望教育界的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作者也同时认为,任何一个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包括本文论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突破,都需要逐渐的探索和总结,真正的把优势资源整合,做到资源共享,如此才能做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

参考文献:

[1]Keith Johnson,Helen Johnson,应用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

[2]Joan Kelly Hall,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2月

作者简介:

4.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案 篇四

实习名 称: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执 笔 人: 苏

成 修(制)订日期: 2013.03

济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导 言

结合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为了满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需求,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公共建筑设计的总体环境布局、功能关系特性、建筑造型艺术、技术经济问题、空间等进行综合分析。另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除增加一些新的实例外,并编制了光盘随书发行,以利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阅读与赏析。在实例选编中依然保留图文并茂:有利于形象教学,简介评析;有利于加深理解,色彩生动;有利于观赏兴趣等编辑方针,最终试图达到能够帮助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学生明晰公共建筑设计的创作思路,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和方法。此外,在实例选项中还编排了其他形式的建筑插图,借以增强对具体建筑性格及深度的理解。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并公共建筑设计当中原理性知识的全面介绍。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建筑的环境设计、总体布局、空间组合、造型艺术、技术经济以及常见的公共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特点,掌握关于公共建筑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并最终具有独立处理功能、技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提高建筑设计能力。

本教案是为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与设计方向(2010级)的本科生编写。重在训练该专业学生的独立处理功能、技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提高建筑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

知识和表现技法,围绕建筑设计主线,进行空间创作和方案推敲。学生应该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建筑设计与人类生存环境相结合、空间创造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几个方面的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贯穿始终,相互渗透,在反复训练中实现从专业技能到思维理念的逐步升华。

本教案由苏晓成老师编写,城市管理系主任刘展宏老师与实验中心主任王晓军老师审定。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请各位老师与同学批评指正。

编 者 2012.03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实验教案

——Design Practice:Principles of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

01 目的意义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为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的特点、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的工程技术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房屋建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常见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公共建筑的设计能力,并为毕业设计和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02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培养教学要求与计划

(一)、教学基本培养规格

学生必须具备建筑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及外语综合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精神,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学生学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后,应达到下列要求:

1、了解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步骤及重点。掌握常见的公共建筑的功能特点及空间组成;

2、了解其流线组织及室内外空间组合的一般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能力。

(二)、实践性环节的内容和要求

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表达

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作业内容应结合学生情况与教学进度进行安排,主要包括:

1、调查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已建成使用的公共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其建筑功能、空间组成、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室外环境等;并以文字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较与总结,完成调查报告。

2、设计作业:要求根据所给定的条件(地形、建筑面积、空间组成及使用空间面积等),完成一个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及总平面图,并作简要设计说明。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时应注意

1.扎实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注意该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2.注意培养从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构思能力。

3.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查阅设计资料以及标准的能力。4.掌握空间形体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绘图实践,多看多想多画,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空间设计问题能力。

5.自觉完成作业,逐步提高绘图的速度、精度和技能。多运用计算机绘图,不断提高用绘图软件辅助设计的能力。

6.要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7.利用网络和其他专业期刊、书籍不断补充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稳扎稳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次设计选题定为旅馆设计。通过本次设计,学生必须达到以下最基

本的要求:

1)旅馆设计要求

1、旅游建筑设计概念

旅游作为一产业的产品特征应能达到满足人们的物质与高层次精神的需求。这就需要有赏心悦目的旅游资源以及舒适的旅游设施和便利的交通,以使人们在领赂绚丽的山川佳色、了解各地的民情习俗、参观宝贵的文化遗产、欣赏灿烂的文化艺术以及浏览现代社会建筑成就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传播友谊。围绕这一目的而开发就是旅游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把大自然的景观、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通过设计策划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点缀建筑使人们在舒适、方便的条件下游憩,并做到维系生态、保护古迹、美化环境,这也正是旅游建筑设计的具体要求。旅游建筑设计是围绕服务于游客而作的,因而设计要把握现代社会的人们希望在旅游中贴近自然、追求野趣、增长知识的心态进行策划,挖掘自然的奇持.把人类创造的精华融合于旅游建筑综合开发之中,使人们在旅途休闲中获得精神与物质的满足才是旅游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旅馆设计的基本原理,妥善解决各部分的功能关系,满足其使用要求。

3、建筑按《旅馆建筑设计规范》所规定的三级标准进行设计,各部分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4、充分结合地形,密切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平面布局和建筑形体

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5、处理好新老建筑的结合,做好室内外环境设计,安排好建筑与场地,道路交通方面的关系,布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及绿化面积。

2)设计依据

1.《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2001年局部修订)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 37-87)5.《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2-90)6.《建筑设计资料集》

7.《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张文忠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公共建筑设计基础》 鲍家声 杜顺宝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公共建筑设计图集》 李德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建筑师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技术等相关建筑学类杂志 13.《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主编 建筑工业出版社

15.《旅馆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主要相关标准和规范

03 设计任务

一、建设地点及拟建基地平面图

本建筑位于中国北方某城市,由市规划局批准拟建一旅馆,基地平面见附图。

二、建筑规模

拟建建筑面积15000m;建筑层数≤7层,建筑高度<24m。

三、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四.任务要求

1.用地概况:

2本基地位于市区内,南为本市交通性主干道(道路红线70m),东为生活性次干道(道路红线50m),西为城市支路,北为城市居住区。可建用地面积约2公顷。用地内设300m2自行车棚、适量机动车停车位及绿化小品。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及建筑退界详见基地平面图。2.要求:

集住宿、会议、娱乐为一体,功能合理,流线简捷、通畅。

五.建筑组成

1.客房部分:

客房250间,其中标准间占80%,套间占10%,单间占10%。每套客房配有三件卫具的卫生间,每层或隔层设服务用房。

2.公共部分:

包括休息厅、商务中心、总台、康乐设施、多功能厅、餐饮等。其中餐饮包括中餐和西餐的厨房、备餐、餐厅,以及咖啡酒吧间、食品储藏室、职工餐厅。

3.行政后勤部分:

行政办公:不少于6间 消防控制室:1间,15m2 配电室:1间,20m2

洗衣房:100m2 职工更衣:2间,30 m2/间 职工休息:1间,30m2

4.辅助部分:门厅:50~150m2 楼、电梯:按规范要求自定 厕所:按规范要求自定

六.图纸要求

1.建筑设计说明(简要说明建筑概况、设计构思及经济技术指标);

2.总平面图(比例1:500);

3.首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平面图中应注明轴线及分间尺寸,标注各房间名称。比例1:200); 4.立面图至少两个(比例1:200); 5.剖面图至少一个(比例1:200);

6.标准间布置图(比例1:50); 7.彩色透视图(表现手法自定); 8.以上内容绘制于2张A1图纸内。

本设计共48学时,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次草图阶段:共

16学时

阶段之初,将进行旅馆设计讲课,随后着手进行设计,本阶段设计的主要工作有两项,即:正确理解旅馆设计要求,分析任务书给予的条件;进行方案构思,作出初步方案。

1、了解房间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所需面积,各空间之间的关系;

2、分析地段条件,确定出入口的位置,朝向;

3、建筑物的性格分析;

4、对设计对象进行功能分区;

5、合理地组织人流流线;

6、建筑形象符合建筑性格和地段要求,建筑物的体量组合符合功能要求,主次关系不违反基本构图规律。

该阶段应集中精力抓住方案性问题,其他细节问题可暂不顾及。可先作小比例方案两、三个,经分析比较,选出较优良者作进一步设计。一草应画出总图,平面及初步立面,比例尺可比正式图小,但要求完整反映其设计构思,并有一定表现力。

(二)第二次草图阶段:共

16学时

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修改并确定方案进行细部设计。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教师的意见,弄清一草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听课学习有关资料,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吸取其中有益经验,修改并确定方案,修改一般宜在原方案基础上进行,不得再作重大改变。方案确定后,即应将比例放大,进行细节设计,使方案日趋完善,要求如下:

1、进行总图细节设计,考虑室外台阶、铺地、绿化及小品布置;

2、根据功能和美观要求处理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细节,如妥善处理视线设计等各种问题;

3、确定结构布置方式,根据功能及技术要求确定开间和进深尺寸,通过设计了解建筑设计与结构布置关系;

4、研究建筑造型,推敲立面细部,根据具体环境适当表现建筑的个性特点;

5、对室内空间家具布置进行充分的设计。

在该过程中,能经常草拟局部室内外透视草图,随时掌握室内外建筑形象,进行较为完善的深入设计,计算房间使用面积和建筑总面积。

(三)调整、上板阶段:共

16学时

由于第二次草图设计的时间有限,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缺点,不能充分满足各项要求,学生应通过自己的分析、教师辅导、小组集体评图、弄清设计的优缺点、修改设计、使设计正图务必正确表达设计内容,无平立剖不符之处,要求细致地绘制线条图,达到一定的制图表现效果。更加完善、其要求与第二次草图相仿,但应更加深入,较妥善地解决各项问题,满足教学要求。

04 成果要求

1、总平面图

1)画出服务楼屋顶平面,并标注层数及屋顶和室外场地标高。2)注明建筑的性质和出入口位置

3)画出较详细的室外环境布置(包括道路,绿化,小品)

2、各层平面图

1)底层各入口要画出踏步、花池、台阶等。

2)外部尺寸标注三道,即 总尺寸:(外包尺寸)表明总长和总进深轴线尺寸 门窗洞口及墙段尺寸

3)确定门窗位置、大小及门的开启方向。

4)楼梯要按比例尺寸画出梯段、平台及踏步,并标出上下行箭头。5)标出剖面线及编号。6)注明房间名称。7)注明图名及比例。

3、立面图

1)外轮廓线画中粗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画细实线。

2)注明立面名称(用立面的边轴线编号表示)及比例。

4、剖面图

1)剖切部分用粗实线,看见部分用细实线;地坪为粗实线,并表示出室内外地坪高差。

2)尺寸标两道,即各层层高及建筑总高。3)标高:标注各层标高,室内外标高。4)注明图名及比例。

05 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设计创意是否具有新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功能的组织情况,图面的整体效果(包括排版是否美观、图面是否整洁、整体效果是否统一等内容)以及所绘制的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美观和谐等方面进行考核。每个实验项目的成绩以5分制进行评定。具体成果评判标准:

⑴ 制图准确,工作量符合成果要求; ⑵ 满足功能要求,空间布局合理; ⑶ 设计有特色,构思有创意; ⑷ 设计表达完善全面并有特点。

(一)图纸质量标准:

1、平时成绩 15%

2、功能关系 25%

3、建筑造型 20%

4、空间环境 25%

5、图面表现 15%

(二)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主要含设计态度、纪律、出勤(10%)和设计成果(90%)两方面的内容。

最终成绩的评定划分为五个等级: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5.8.1 公共财政收支原理 篇五

一、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国家的政治和其他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它既属于经济范畴,也属于历史范畴。全面理解财政的一般概念,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属于分配范畴,是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分配,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为它以国家为主体,即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目的、方向、范围、数量、时间都体现着国家的意志。财政分配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经济保证。财政分配的这种国家主体性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所在。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从财政分配的性质看,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只有有了剩余产品,财政分配才成为可能。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为财政分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领域,也为财政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经济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增加财政收入、协调收入分配角度出发,财政分配也涉及到劳动者个人收入部分。从财政发展的趋势分析,来自个人这部分的收入将不断增多。正确地认识财政分配对象,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助于研究如何使财政分配格局合理化。

3.财政分配一般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从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出发,一般凭借其政治权力,通过国家立法或行使权力机关制定的法令、制度等来实现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与再分配,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则是指财政分配是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不会再直接偿还原缴纳的单位和个人,也毋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是说,既不构成借贷关系也不构成直接的交换关系。至于单位或个人以各种形式受益于国家财政,是财政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原缴纳情况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在整个财政分配中,国家还有凭借其他权力取得的收入,有一部分是以有偿方式进行的,如国债等。因而并非所有财政分配都是强制和无偿的。

(二)财政的基本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分配活动内在的、固有的功能。它根本上取决于国家职能。借鉴西方财政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应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的目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任何社会,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高效地配置资源,始终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导,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天然高效率的优点。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这就需要政府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包括财政在内的各种手段,介入资源配置领域,实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高效、优化。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预算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制定、调整与实施,以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流向与结构进行调整与选择,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财力需要,弥补市场的缺陷,使全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财政主要是通过征收各种直接税如所得税、财产税等,对生产经营单位及个人的各类所得等要素收入或财富价值进行再分配;或通过财政支出,运用补贴、救济等手段增加某些社会集团及其成员支配国民收入的数量和份额,这些都属于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财政的收支活动客观上对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收入与财富分配状况的功能即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可能自动实现,市场也很难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人们某些基本的需要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很难由市场来解决。而通过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当可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指的是通过财政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利用有关财政手段的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二、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一)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其职能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一部分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即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c、v、m三个部分。其中,m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部分,是财政收人的基本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富裕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社会提供的m部分越多,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越雄厚。因此,m增长的途径同时也就是财政收人增长的途径。增加财政收人的根本途经是扩大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中的 m部分。

财政收入采取什么形式主要取决于:一是政府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身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既可凭借资产所有者身份,也可凭借社会管理者身份、商品交换者身份,还可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财政收入。不同身份所表现的收入形式是不同的。二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要达到的目的,是侧重于调节经济结构,还是仅仅满足于收入的实现。目的不同,采取的收入形式也就不同。基于这两个因素,财政收入形式主要有:

1.税收收入。是政府凭借社会管理者身份,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形式。

2.国有资产收入。是政府凭借资产所有者身份,依据财产权力取得的财政收入。

3.国债收入。是政府凭借债务人身份,采用信用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其基本特征是有偿性,包括内债和外债。

4.收费收入。是政府凭借商品交换者身份,因提供有关物品或服务,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将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安排,加以有效运用的过程,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必然结果,财政分配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作为国家集中供应资金的主要渠道,财政资金支出的方向、规模和构成,对于国家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支出对于国家加强政权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财政是和国家的产生与存在本质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它产生那天起,财政就通过支出的安排来满足国家政权建设的财力需要。一个国家的政权是否巩固、行政是否高效,除了受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财政的财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财政支出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建设支出。作为政府职能之一,发展经济、投资建设、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各国政府丝毫也不敢松懈的。在我国,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各经济主体(无偿或有偿形式)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工商部门事业费以及支援农业支出等。

2.社会文教支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现代政府的职能之一,这就要求现代政府财政必然把对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发展的财力安排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类支出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内容。

3.债务支出。现代各国政府借债,要么用于发展经济,要么用于弥补经常性开支的不足。所以,这类支出也是与国家实现职能相关的。

4.其他支出。反映未列入上述四类支出的各项政府开支。

三、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收支相等,即财政平衡;二是收大于支,存在结余,即财政盈余;三是支大于收,发生赤字,即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是很难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是盈余,就是赤字。虽然实现财政收支完全相等是很难的事情,但它仍是我们组织财政活动的目标。

(一)财政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简称“财政平衡”,通常是指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总量上的平衡。财政收支平衡一般是通过国家预算进行的,所以,财政平衡也称预算平衡。财政收支平衡问题,首先表现为财政收支对比关系。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实践工作以“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基本平衡,略有盈余或略有赤字也应视为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在财政实践中,财政平衡可能是真实的平衡,也可能是不真实的即虚假的平衡。形成虚假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年财政收入中含有虚假成份或“水分”。财政收入中所出现的虚假成份可能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致:①质量不合格、品种不对路的商品积压。②通货膨胀。财政收入中含有大量虚假成份条件下所形成的财政平衡是虚假平衡,其实质是收不抵支,存在财政赤字,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平衡。

这种虚假财政平衡,同真正的财政平衡之间有着本质上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

1.收支数量对比的实际形态不同。真正的财政平衡无论在货币表现形式上还是实际价值上都是平衡的;而虚假的平衡则是,收支在货币表现形式上是平衡的,但是,在剔除了收入中的水分以后,实际状况是收不抵支,存在财政赤字。

2.两种平衡的社会经济影响不同。虚假的财政平衡往往掩盖了实际上的财政赤字。因而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导致财政政策上重大失误,如盲目地向银行透支,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总需求膨胀,使市场上供求矛盾尖锐化;而真实的财政平衡则是国家经济稳定,经济比例关系协调的集中表现。

(二)财政盈余

财政盈余,即财政收入量严重地大于财政支出量,在财政收支之间出现了财政收入过大的收支差额,这种差额已达到了足以影响总需求及总供给正常变动的程度。因此,财政盈余作为财政失衡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财政收入结余已达到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正常变动的程度,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它不是一般的财政收入结余,而是财政收入结余的过度增大。一般讲,财政盈余之所以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因为:

1.财政盈余意味着将较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吸引到财政手中并滞留于财政之中,因而财政盈余实际上起到了抑制总需求正常增长的作用。财政盈余对于总需求的过度抑制,必然会破坏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使生产活动缺少必要的需求拉动力,造成市场购买力不足的状况,最终会使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导致经济缓慢甚至停滞的结局。

2.财政盈余意味着将较大部分的市场通货吸引到财政部门并滞留于财政部门之中,因而财政盈余事实上起到了非正常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的作用。财政盈余对于市场货币流通量的非正常削减,必然会造成市场通货不足,打乱市场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引发起市场通货不足所造成的一切弊端,从而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3.财政盈余意味着政府在经济利益分配上获取了较大的利益收益,因而财政盈余实际上起到了抑制或削弱非政府主体利益和居民利益的作用,其结果必然会打乱协调的经济利益关系,影响企业、地方及劳动者个人生产积极性,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应有动力。

4.财政盈余意味着财政对经济运行过程的过度干预,因此财政盈余实际上起到扰乱经济运行平衡的作用。财政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和平衡器,对于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是极为必要的,但财政的过度盈余则对经济运行的平衡有着极为有害的影响,它使财政的有效调节成为了过度干预,其结果必然是引起一系列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以至停滞。

(三)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的过度盲目增长,造成了财政收入远远落后于财政支出,在财政收支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不相适应状况,这种不相适应已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财政赤字的出现,会直接增大社会总需求量。而且,财政支出不仅以自身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总需求,还会依一定的乘数(即财政支出变动引起收入倍增),而使总需求按一定的倍数扩张。财政赤字扩张总需求的这种直接作用,在总需求不足的经济运行状态下,它会填补需求缺口,从而促进宏观经济总量的协调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源,包括生产设备和劳动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赤字所增加的财政支出,会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从而使闲置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引起国民收入倍增。

6.公共管理学原理 篇六

总学时:16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总学分: 1学分

授课教师:王载波

一、教学目的:

结合建筑学院的培养计划,建筑设计原理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理论课,是本专业各延伸、拓展学科的根基和平台课程,为各项课程设计课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论。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各类型公共建筑中一般性的、规律性的和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公共建筑中各功能空间的要求及各类空间的组合方式,内外环境的协调构建的基本设计方法。

二、教学特色:

1.平台性:

建筑设计原理课属于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将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步入下一步的设计实践课程构筑专业而全面的知识平台:为学生提供一般性、规律性、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学习的扎实性和灵活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程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架构及其空间形态的组合;

2.指导性:

本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程,传授的建筑功能空间的要求、关系及空间的组合方式等理论知识都能直接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以至用”,为培养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人才打好基础。

3.拓展性: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平台,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从基本的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出发,拓展到交通、影视和高层建筑设计原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加强学生的调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教师讲授与同学讨论相结合教学法。讨论可以是班级讨论、小组讨论,还可以是分组辩论、专题讨论等。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可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但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前拟定讨论提纲,并对讨论过程加以正确组织和引导。

贯彻少而精、少讲多练的原则。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精选教学内容,讲清重点、难点、方法和思路,给学生留以广泛思考的空间。

2.增加学生参观及实践的机会;

一是专题参观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带着问题实地参观,然后讲解重点、难点、解答学生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二是积极探索将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设计教学课程之中。

3.大量的实例讲解、分析。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根据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

介绍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主要内容,介绍当代建筑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建筑的含义:(二)空间论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1)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组成

主要使用空间、次要使用空间(辅助部分)、交通联系部分 a)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 b)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c)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分析主从关系、内外关系、动静关系(3)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a)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 b)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的特点 c)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的特点

2.公共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1)公共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

a)混合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b)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体系 c)空间结构体系(2)公共建筑与设备技术

采暖、空气调节、人工照明(3)公共建筑的经济分析 3.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a)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b)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c)串联兼通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d)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e)综合大厅的空间组合形式(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a)体育馆: b)影剧院:

c)内外廊结合布置:(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三)环境论

1.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建筑、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室外环境的空间与绿地

(2)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和环境

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依照构思意图创造环境(3)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2.公共建筑的艺术造型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3)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视觉方面

五、参考书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新公共建筑》

(英)杰里米·迈尔森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解析建筑》

(英)西蒙·昂温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建筑外部空间》

(日)谷口泛邦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建筑空间论》………………布鲁诺·赛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城市的形象》…………………凯文·林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许亦农,《建筑师》 10.《人为环境的形式构成》………项秉仁,《建筑学报》85年2期 11.《行为建筑学引论》………………………胡正凡,《世界建筑》

7.阴阳管理原理 篇七

《周易古经》将爻分为“--”和“—”两种。《周易大传》将“--”定为阴爻, “—”定为阳爻, 将卦分成阴卦和阳卦, 并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一哲学命题, 将阴阳概念上升为最高范畴。

阴阳指阳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 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后指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的对立和消长, 即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二、阴阳管理

阴阳管理指运用阴阳理论于管理活动之中, 通过辩证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对立要素而实现管理目标。

1. 阴阳管理的内涵特征。

主要包括: (1) 管理系统由阴阳二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扩张和变化; (2) 管理系统的大小、快慢、高低、强弱、内外、盈亏、盛衰等都为阴阳之表征; (3) 管理活动有正反两方面, 阴阳就代表管理活动中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力量; (4) 阴阳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消长为管理活动所固有; (5) 管理活动是一个系统, 一个整体, 管理活动的结果就是阴阳两种力量对立统一的结果; (6) 管理世界变化无穷, 根本在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之矛盾运动; (7) 阴和阳代表管理活动中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物质属性, 一般而言, 凡是剧烈变化的、外向的、增长的、昌盛的等都属于管理之阳;相对静止的、稳定的、下降的、减少的、衰退的等都属于管理之阴; (8) 任何管理系统或管理活动, 都可用阴阳来区分, 但其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系统, 或是一个对象的两个方面, 才具有实际意义; (9) 管理中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一方面, 一定条件下, 阴阳可相互发展, 另一方面, 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2. 阴阳管理的关系。

阴阳管理的关系主要包括管理活动中阴阳的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 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

(1) 阴阳管理的对立制约。主指管理活动中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是一个动态平衡, 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向的一面, 统一是两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没有相向就没有相成,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互消长,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 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 没有消长, 就没有制约, 如, 管理战略目标的大与小就是相互对立, 相互统一的, 即相互消长, 相互制约。 (2) 阴阳管理的互根互用。指管理活动中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管理又各互为其根, 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这就是管理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管理的互根互用, 不仅体现于管理的系统结构之中, 如计划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阴阳要素的互根互用, 也体现于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之中, 如计划的执行、生产的组织、营销的竞争等阴阳要素的互根互用;管理活动中, 阳依赖于阴而存在, 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没有阴也就无以言阳, 没有阳亦无以言阴, 如效益的高低, 高效益依低效益而存在, 低效益依高效益而存在, 没有低效无以言高效, 没有高效也无以言低效;管理活动中, 阴阳转化互为根据, 在一定条件下各自超着管理的相反方面转化, 如高效益与低效益相互转化; (3) 阴阳管理的消长平衡。指管理活动中, 阴和阳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 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如, 从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来看, 从跌至涨至高, 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高至跌至低, 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管理活动中, 阴阳的消长平衡, 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平衡状态, 而是相对的, 动态的平衡, 如果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 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 导致阴阳之消长失调, 对管理系统的运行而言, 就会产生问题或危机。 (4) 阴阳管理的相互转化。指管理活动中,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向的方向转化, 即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一般都表现为“物极必反”阶段, 即量变到质变阶段, 如股市的涨跌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涨极生跌, 跌极生涨, 涨之极点就是跌的起点, 跌之极点就是涨的起点, 管理活动中, 阴阳双方相互转化的作用, 就是因为对立双方互相包含着其对立面的因素, 如某新产品开发成功之时就已包含着遭遇淘汰的因素, 当该产品遭遇淘汰之时, 也孕育着别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因素。

三、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

运用阴阳管理原理, 说明管理的组织结构, 运行功能、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 并对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和控制。

1. 说明管理的结构系统。

按阴阳的对立统一, 管理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一切管理结构系统, 既有机联系, 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具体而言, 管理结构系统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而言,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外部为阳, 内部阴, 即系统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部分之间, 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 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如, 企业人事、营销、财务、生产、劳动、经营、组织、决策、战略等系统的阴阳属性如下: (1) 人事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奖金的多与少, 工作条件的好与差、表扬与处罚、上班与休息、工资的高与低, 个体和群体, 个人与集体, 个人和团队, 道德的好与坏, 积极与怠慢, 权力的大与小, 职责的大与小, 制度的严与松, 激励的奖与惩, 标准的高与低, 员工的优点与缺点, 团队的优势和劣势, 贡献大与贡献小, 职位的升与降, 能力的高与低, 生产水平的高与低, 观念的创新与保守, 求知欲的高与低, 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与低, 人才的多与少, 员工素质的高与低, 沟通能力的强与弱, 上级与下级等等。 (2) 营销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应变能力的强与弱, 市场占有率的高与低, 产业调整的快与慢, 产品库存的高与低, 产品价格的涨与跌, 经营目标的高与低, 销售收入的增与减, 竞争能力的强与弱, 销售范围的大与小, 策略的适当与不适当, 销售费用的高与低, 销售技巧的高与低, 竞争对手的强与弱, 付款期限的长与短, 市场划分的细与粗, 分销渠道的多与少, 市场增长率的高与低, 购买力的强与弱, 产业生产周期的长与短等等。 (3) 财务管理的阴阳属性, 可划分为: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资金流入与流出, 盈利与亏损, 财务预算与决算, 盈亏增加与减少, 负债多与少, 股东收益高与低, 股市涨与跌, 应收款与应付款, 利息的高与低, 利率的高与低, 现金流量大与小, 库存大与小, 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 折旧的快与慢, 销售费用高与低, 成本高与低, 通贷膨胀与紧缩, 工资的增与减, 经营效益好与坏, 融资能力大与小, 自有资金充足与否, 偿还能力大与小, 市场价格涨与跌, 投资方案的可行与不可行, 财务控制能力的高与低, 流动资金运用的快与慢等等。 (4) 生产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分划为:生产目标的高与低, 生产方案的合理与不合理, 生产组织水平的高与低, 生产人员的多与少, 生产效率的高与低, 生产纪律的严与松, 产品品质的高与低, 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高与低, 能源消耗高与低, 产品品种的多与少, 管理能力的高与低, 流程的长与短, 生产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生产标准的先进与落后, 布局的合理与不合理, 生产规模的经济与不经济, 交货迅速与迟缓, 计划的强与弱, 人员调配合理与不合理, 员工整体面貌的好与差, 产品的成长期与衰退期, 新产品开发的快与慢, 试销结果良好与欠佳等等。 (5) 劳动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职工积极性的高与低, 劳动过程协凋与不协调, 职工责任感强与弱, 劳动积极性的激发与抑制, 劳动标准的高与低, 劳动中的主动与被动, 职工自豪感的强与弱, 经济报酬的高与低;产业水平的高与低, 奖金的多与少,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生产力水平的高与低, 贡献的大与小, 重视人才与轻视人才, 知识资本的多与少, 效能高与低, 创造力的大与小, 技术革新的快与慢, 合理化建议的多与少, 士气的高与低, 奉献精神的强与弱, 员工福利的高与低, 薪资的高与低, 激励作用的大与小, 职责的大与小, 产业技术人员多与少等等。 (6) 经营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 竞争态势的好与坏, 外部环境的好与差, 产品周期的长与短, 服务差异的大与小, 经营成本的高与低, 经营流程的长与短, 预期商务结果的好与坏, 复杂状态管理的强与弱, 定货量的高与低, 总销量的大与小, 交货速度的快与慢, 产品价值的高与低, 服务质量标准的高与低, 长期经营与短期经营, 订单的多与少, 市场的稳定与波动等等。 (7) 组织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组织的大与小, 团队精神的强与弱, 组织功能的强与弱, 纠偏能力的大与小, 职能设定的多与少, 规范运行的好与差, 集体合力的大与小, 文化观念的强与弱, 开拓创新能力的大与小, 组织模式的先进与落后, 组织规模的精与简, 组织目标的高与低,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的优势与劣势, 沟通能力的高与低, 组织集权与分权, 劳动分工的粗与细, 授权的多与少, 责任的大与小, 管理幅度的大与小, 管理层次的多与少等等。 (8) 决策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决策方法的正确与错误, 决策的主动与被动, 决策效率的高与低, 决策效果的好与坏, 决策方案的可行与不可行, 限制条件的多与少, 综合评价的好与坏, 长远决策与短期决策, 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确定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因素的可控与不可控, 概率的大与小, 决策的硬技术与软技术, 盈利点的高与低, 决策的理智与非理智, 满意度的大与小, 决策能力的高与低, 决策程序的正确与错误, 应变能力的大与小等等。 (9) 战略管理的阴阳属性。可划分为:广义的战略与狭义的战略, 战略的计划与实施, 战略目标的高与低, 核心战略的清晰与模糊, 战略指导能力的强与弱, 战略理论与实践, 战略实施的有效与无效, 战略控制力的大与小, 发展的快与慢, 产业结构的优与劣, 发展规模的经济与不经济, 竞争强度的大与小, 总成本高与低, 技术进步的快与慢, 战略任务的大与小, 市场发展的乐观与悲观, 价值趋势的涨与跌, 股市的牛与熊, 政策环境的宽松与收紧等等。

2. 说明管理的运行功能。

按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 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就性能与装置而言, 性能属阳, 装置属阴, 装置与性能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性能是以装置为基础的, 没有装置的运行就不会产生加工生产性能, 加工生产性能又不断促进装置的更新改造, 即管理的运行功能与装置设备的关系, 就是阴阳相互依存, 相互消长的关系, 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 管理活动的进程也就会停止, 企业也将进入停产倒闭的境地。

3. 说明管理问题的生成。

管理系统的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 以及系统的设备与设备, 性能与性能、性能与设备之间, 必须保持阴阳协调关系, 以维持正常运行。因此, 管理活动中阴阳的相对协调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 问题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 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调所致。管理活动中阴阳是互根互用的, 又是互为消长的, 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问题, 这也说明, 不论管理系统的问题有多严重、复杂, 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 (1) 阴阳偏胜。即管理活动中的阴胜、阳胜, 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引起的问题或危机, 如, 市场价格过高, 必然导致生产过剩, 此属阳胜;若市场价格过低, 必然导致生产不足, 此属阴胜。 (2) 阴阳偏衰。管理活动中阴虚、阳虚, 即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发生的问题。如, 流动资金不足, 必须导致产量下降, 此属阳虚;处罚力度不够, 必然导致资源消耗上升, 此属阴虚。由此可见, 尽管管理问题错综复杂, 但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明, 即阳胜则增, 阴胜则减, 阳虚则减, 阴虚则增, 这是一条阴阳发展的总原则。另,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俱损。如员工工资过低, 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此属阳损及阴;员工的酬资过低, 必然降低生产效率, 此属阴损及阳。 (3) 阴阳转化, 指管理活动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 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过减则增, 过增则减。如, 市场价格过低, 导致企业破产, 市场供应不足, 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上涨;市场价格过高, 导致企业盲目生产, 市场供应过剩, 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下跌。

4. 用于管理问题诊断。

管理活动中, 发生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阴阳失调, 即任何管理问题, 尽管其现象错综复杂, 变化万端, 但均可用阴或阳的关系加以分析判断,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关键还是正确区分阴阳, 即快、慢;外部、内部;增、减;涨、跌;高、低;大、小等各项管理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总之, 无论观察、听辩、询问、调查等, 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要任务, 只有掌握住阴阳的属性, 才能正确区分问题的性质。

5. 用于问题控制。

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是解决阴阳失调, 即控制原则是调整阴阳,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阳盛者泻热, 如产品品种过多, 就要优化产品结构;阴盛者祛寒, 产品品种过少就要加速新产品开发步伐;阳虚者扶阳, 如技术水平落后就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阴虚者补阴, 如技术水平低就要强化在岗培训力度, 从而使管理活动中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 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制定选择有效控制方案很重要, 首先要区分阴阳属性, 其次分析问题的性质即阳盛、阴盛、阳虚、阴虚, 再次, 有针对性地制定多种控制方案, 并正确选择, 及时予以实施、反馈、调整, 以纠正管理系统的失调状态,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里需要指出, 由于受到历史的限制, 阴阳管理方法还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时, 不能仅停留于阴、阳管理的抽象概念, 而应从管理实际出发,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 辨证论治。

摘要:将易经之阴阳理论与管理进行对接研究, 对构建管理易学, 加快现代易学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易经阴阳理论, 定义了阴阳管理概念, 分析了其内涵特征, 提出了阴阳管理方法, 探索了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易经,阴阳管理,原理

参考文献

[1]朱熹注, 李剑雄标点.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杨维增, 何洁冰.周易基础[M].北京:花城出版社, 1996.

[3]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4]印会河, 张伯衲.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王在华.现代易学[Z].甘出准016字总0177号[2005]031号.

[6]王在华.易经新传:第2版[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 2006.

[7]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6, (5) .

[8]王在华.金川易传[Z].甘出准016字总0205号[2007]066号.

[9]王在华, 著.世界易经学会, 国际易学研究院, 涪陵易经学会编.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4号[2009]074号.

[10]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 国际易经研究院, 涪陵易经学会编.王氏易学[Z].甘出准字016号总0216号[2010]003号.

8.运用心理学原理 优化教师管理 篇八

一、教师的不同需要考量管理者的智慧

需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因此,进行教师心理管理,首先要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开始,以有效地激发动机,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个体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其优势需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管理者要了解需要的发展性、动态性特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两方面来分析教师个体的需要,从而始终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把握教师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了解教师需要的首要环节。同时,要把握教师需要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更要把握教师群体需要的特殊性。教师作为社会阶层中一个特殊的角色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因而他们的需要表现和别的群体有所不同,形成自身的种种特点。总之,要达到了解教师需要的目的,要求管理者深入教师当中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艰苦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以掌握当代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和教师个体需要的特殊性,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奖励是学校管理中常用来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但是对具体的教师个体而言,奖励应针对其优势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重名誉者,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对重实惠者,则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物质奖励的分量。如果管理者忽视教师需要的内容和特点,盲目进行奖励,既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的心理也不会满意。

当然满足教师的需要是指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而对教师的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需要,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疏导,注意方法要恰当,态度不要生硬,以达到相互体谅的目的。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点,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确定个体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做好教师心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进行管理。性格有优劣之分,所以管理工作应扬利抑弊。管理者要努力寻找教师性格中的“闪光点”,耐心加以引导,促成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应根据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比如,批评教育教师时,对性格开朗、自以为是的教师,可采取直接批评,毫不含糊地讲清其错误性质、危害及改正方法;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教师,可采用暗示批评,这样既能顾全其面子,又能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卑感严重的教师,可采取对比批评,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对心胸狭窄、疑心较重的教师,可采用商讨式批评等,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心理上予以接受,达到批评的效果。

其次,要根据教师的能力,量才使用。能力是指个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个体因为其所受教育的程度、经历及所处的背景不同,因而其能力类型、能力水平和能力展现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管理者在使用教师时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另外还要鼓励教师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有公平感和紧迫感。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我们知道, 心理承受力小,人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最终产生埋怨、牢骚、泄气情绪,易被他人鼓动或为偏激情绪所左右,影响工作效率;而心理承受力大,个人情绪稳定、高昂,工作效率就高。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首先要重视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不仅是各师范院校的事,也应是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事。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切实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对教师工作性质充分地了解,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招聘学校也应在新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学校时,进行一定的短期职业培训,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让其熟悉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这样,当他们真正扮演和适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时,不至于因没有心理准备而手忙脚乱,也不至于因心理准备状态不佳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其次要求管理者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目标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水平,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能否实现目标则受到个体的能力和客观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管理者要帮助教师依靠这些条件树立适当的目标,使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这样才能使教师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迎接困难的挑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还要求管理者指导教师预防和消除心理挫折。当教师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性格特点、自信心强度等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教师产生受挫心理。如果产生挫折,要及时采取改善挫折情境、让受挫者进行情绪宣泄、给予教育疏导和心理安慰等措施予以减轻或消除,以增强教师对挫折的忍耐力和提高对成功的期望,进行自我勉励,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心情愉快地投入新的工作。

四、培养团队精神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是创设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教师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优化学校人际关系,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管理者运用人格效应凝聚教师力量。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对教师具有吸引、感化和愉悦心情、激励人心的作用。这对于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作用呢?

加强自身修炼是人格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要使自己充满人格魅力,必须通过锤炼养成下列人格特征:在品德方面,具有随和谦虚、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民主清廉等品德和作风;在才学方面,具有学识渊博、懂教育教学和管理、善于宏观思维和科学决策等素质;在敬业方面,具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等精神;在心理方面,具有善于进取、勇于开拓、待人宽容、善解人意、情绪乐观、性格开朗等优秀品质。当校领导具备了优秀的人格特征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日常的种种管理行为都会带上人格的烙印,折射出人格的光芒。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学校领导仅靠日常接触的自然流露,还是无法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人格特质。因此要讲究“显露艺术”。这种展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可以是面向全体或个别的。

其次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情况。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教师沟通的管理者才能让教师们众志成城。管理就是做人的心理工作,其本质就是心理沟通。从管理教师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有两条渠道,一是正式的组织渠道,如开展党团、教研、文体等活动,可以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心灵、优化心理之目的,这种沟通带有指令性;二是非正式渠道,如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小道消息的传播、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人际协调等,这种沟通带有情绪性和情境性。由于它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常能给管理者提供不易得到的信息,因而不应忽视。总之,学校管理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接收和传送信息,以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

上一篇:做合格党员党课下一篇:人才引进证明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