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2024-10-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共8篇)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篇一

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转变

培训时间:2013年9月20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一、教育即服务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出现,学生却只能是唯言是听、惟命是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然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必然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服务功能。

二、教学即交往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支持性合作学习环境,创设安全自由的互动性教学交往情境,努力把自主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自主活动的时空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问互问、质疑释疑、讨论辩论、表演表达、交流合作、创造成功的教学交往机会。

三、课程即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了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外学习和生活积累运用结合起来。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4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学科教育的新视野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5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1、为什么说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据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

智慧 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是什么?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第一,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的。第二.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第三.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一定是 根据已有知识编制的,而研究教学中的作业是根据事实需要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特性。

3、怎样理解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再次,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最后,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第一,它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第二,它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侣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育有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是—种境界,是指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而不是无数单个元素的相加。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5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教师的合作意识

培训时间:2014年3月17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首先,教师间要加强合作,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备课组是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对综合学科来说,就是多门学科的教师组成,需要备课组定期举行活动,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

其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合作,不要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单单依靠听教师在教室里讲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拥有多种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甚至有时他们得到的信息和经验是教师尚未接触到的,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权威地位,自然也无居高临下的感觉,必须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与学生一道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或涉及不了解的新科技成果,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在与其他教师积极合作的同时,注重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视每一个学生为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共同关心国家乃至世界的新发展、新成就,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6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4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一)重视口算方法的教学

正确的口算方法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有效保证。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归纳,讲清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一点一点的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些运算定律、运算法则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把一些繁琐的口算题变得简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重视算理、寻找规律

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应加强算理分析的训练,只有理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1)用“凑整法”口算: ①加数“凑整”

②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③连乘中因数“凑整”

(2)运用“分解法”口算(3)运用定律口算

(三)重视口算练习的“巧”方法

学生在口算练习时,面对一个个数字和运算符号,感到枯燥、没趣,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口算效率大大降低。教师在口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练习,达到熟能生巧,更重要的是要用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训练时主要可采取下面的几种练习形式:

1.基本练习保量。2.针对练习找准。3.熟记一些口诀、算式,提高口算效率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9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阅读教学备课的策略

(一)培训时间:2014年3月5日上午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唐全莲(龙岗一小)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一)方向—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分类: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

(二)依托—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既要有长程的视野,又要有年段的视角; 教师既要有模块的视野,又要有单篇的视角。

王荣生教授说:备课备两头—— “起点”和“终点” 即:据文体定终点,据学情定起点。

(三)据文体定终点,据学情定起点 1.依据文本体式定终点

(1)阅读方法受制文本体式,记住:鱼不同,渔不同(2)依据文本体式,如何定终点

第一,阅读取向要常态。

第二,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即:根据文本体式,找到理解的关键处(往哪里看),并深入理解,获得与文本相符的感受(看出什么来)。依体式,定终点; 缘学情,明起点。备课备两头,一备教材,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终点;二备学生,依据学生学情明确教学起点。终点和起点要匹配、有关联,起点不同,终点也应不同。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从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学生“学的活动”。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换言之,就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10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阅读教学备课的策略

(二)培训时间:2014年3月5日下午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唐全莲(龙岗一小)

一、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能读明白的部分,而是教学生不能读明白的部分。这种部分无非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百科知识,另一方面是缺乏阅读方法。教学时应以学生已知为起点,再切入到未知的部分。

2.语文教师要做两件事:

一、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丰富扩展学生的语文 学习经验,其核心是掌握阅读方法。

3.新课程强调:一定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要使学生“学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学的活动”比较完整有结构。要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要针对学生的学来建构有效的教学设计。

4.教学环节两个要素:内容落点,终极目标。

三个环节:1.借助注释,读懂词意。2.展开想象,读出词情。3.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5、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 篇课文不同于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11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集体备课的要素 培训时间:2014年4月18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邓俊辉

一、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备课、教学的要求,而能培养语文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集体备课。

(二)情感体验交流的需要

若要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就要从教师之间的情感体验交流开始,因为新课改下,语文课程已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

二、集体备课备什么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备课件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12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暑假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就自己在继续教育本的新课程教学实践19页、20页、21页、22页写上自己的听课记录,字数在520字左右。

电子白板培训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0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喻刚勇 内容:使用白板及用

白板软件做课件的前提条件:

1.安装驱动:双击 图标,直接安装,任意台电脑都可安装驱动程序,整个安装过程无需输入序列号 等复杂步骤,只需点击“下一步”、“同意许可协议”等按钮即可。安装成功后电脑桌面上会出现两个图标:另当您的电脑安装好驱动正常连接到白板设备后,电脑桌面右下角 会出现 图标。

2.白板定位: 定位目的:让电子笔精确的控制电脑。定位条件:①第一次安装驱动并连接白板时;②白板与投影之间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后;③卸载软件后重新安装或电脑系统重装后。打开定位: 点击电脑桌面右下角

图标,会出现 打开“定位---数码互动白板定位”即可进入 定位步骤,此时白板呈现的画面为定位方式:用电子笔准确点击依次出现的绿色点,完成定位后,自动回到之前界面。

3.HIKEY键(灵巧智能键)的使用HIKEY1键分布在白板左右两侧,功能相同,使用哪个功能,按一下哪个按钮即可。

4.浮动工具栏的使用第一排:前面五个按钮及第七个按钮与硬件设备的鼠标、笔、板擦功能基本相同

(1)聚光灯 按下该按键, 出现聚光灯效果,突出某一块局部内容。用电子笔拖动黑色区域可调节聚光灯的位置;拖动聚光灯的蓝色边框可调节光圈大小,控制显示的范围,并且可在光圈内书写、注释。再按该按钮,关闭聚光灯。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28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电子白板培训

培训时间:2013年12月13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喻刚勇

内容:(2)拉幕

按下该按键调出幕布,用电子笔拖动幕布边缘的把手,可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拉幕。拉幕能使演示内容按需要逐步显示。再按该按键,关闭拉幕。

(3)屏幕捕获:类似截图功能,可以选择部分区域进行截取或全屏截取。(4)定位:与浮动工具栏处打开定位功能相同

(5)放大镜按下该按键,就会弹出一个窗口,将电子笔指向的区域放大显示。拖动窗口边框可调节窗口大小,用电子笔

在窗口上拖动可移动窗口。放大倍数可以在弹出的放大镜设置中调节。再按该按键,关闭放大镜

(6)鼠标右键点击该按键,电子笔功能转换为鼠标右键,在板面上单击一次可实现鼠标右键功能。

(7)自定义键(屏幕键盘)按下此键,弹出窗口:选择要输入文本的位置,出现光标后,在键盘窗口左侧大窗口中写入手写文字,点击右侧识 别出的字即可输入。或点击窗口下方红色键盘中的数字、字母,输入文本。若要退出可以直接关闭或者再次按下此按键。

5.电子白板的三种用法:

1.针对原有教学资源(如PPTwordflash课件)的使用。以PPT为例,在白板上的使用步骤如下:在鼠标状态时,用笔双击课件图标→点击全屏放映按钮→用笔在板面中任何位置单击,可实现下翻页→点击左下角 第一个按钮,实现上翻页→按笔可以板面上标注,如标注内容需要保存,按工具条 中第二个按钮“保存”。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29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电子白板使用培训

培训时间:2014年3月3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生产厂家讲师

内容:2.黑板级使用。双击桌面图标→打开TRACEBOOK文档后,点击左下角“全屏”按钮→按笔书写,按鼠标移动位置,按板擦擦除→下翻页(可无限向下翻页)→上翻页回顾浏览→点左上角TOOLBOX矩形条,可查看所有页面→点需要的页面,可跳转到该页面→点“关闭”按钮,可把板书保存在电脑中。

3.用TRACEBook软件制作课件(在个人电脑上制作课件的操作方法)。双击桌面 图标→打开TRACEBOOK文档。

(一)、文字 1.1 添加文字的方式有两种:(1)点击文本,用键盘输入文字,并进行文本编辑。(2)在其它文档中进入文字编辑状态后进行复制,粘贴进TRACEBook的文本框后进行编辑。

1.2 文字位置的移动及锁定:(1)选中文字对象,可以通过拖动进行文字位置的变化。(2)选中对象后,点击虚线框右上方的蓝色半圆键,在出现的对话框内选择锁定位置,可以将文本的位置固定。

1.3 文本的颜色通过上方工具栏中的“边框颜色”来设置字体颜色。

1.4文本的字体通过上方工具栏中的进行调节,字号通过 选择, 需要加粗通过点击 实现,变斜通过 来实现。

1.5 背景颜色:通过点击右键菜单中的“背景颜色”来设置。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30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电子白板使用培训

培训时间:2014年3月3日 培训对象:城南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学时:4学时

授课教师:生产厂家讲师

(二)、图片

2.1 添加图片的方式有三种:(1)从office文档中进行拷贝,并粘贴图片。

(2)通过上方工具栏中的插入,选择来自文件中的图库进行图片的选择。(3)通过屏幕捕获进行图片的获取。

2.2 图片的背景设定和覆盖次序调整(层技术):

(1)背景设定:选中图片后,点击蓝色半圆键, 在出现的右键菜单内选择“排序”中的“制作背景”,可以将图片的位置固定,并不能编辑。若要解除背景状态,可选择右键菜单中“排序”里的“检索背景”。(2)覆盖次序调整(层技术):通过选择对应图片右键菜单中的“排序”,可以将不同的图片有层次的排列。

2.3 图片的移动、缩放以及旋转:(1)通过选中图片,进行位置的移动。下翻页 上翻页全屏 关闭

(2)选中对象后,通过拖拉边框右下角空心圆来对图片进行缩放;或者通过双击图片的左右位置来实现图片等比例的缩小放大。(3)选中对象后,通过旋转边框上方绿色圆进行图片的自我旋转,也可以通过调整旋转中心点,来实现不同的旋转。

2.4、图形(1)图形的画法:通过单击上方工具栏中矩形、椭圆、直线,可以绘制相对应的图形。单击形 状 可绘制三角形,点击其右下角的小黑三角可选择绘制虚线及多边形。(2)图形的组合和取消组合:圈选要组合的对象,点击右键菜单中的“组合”;点击选中经过组合的对象,点击右键菜单中的“取消组合”。

(写在继续教育登记本第31页,请写在指定页数)

友情提示:如果去年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合格的教师,本版块写2次就行了。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篇二

当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断言人类教学方法的初始状态为“模仿和记忆”时, 实际上也就是说人类教学方法最初显示为“接受学习”。接受学习 (Reception Learning) 一般是指学生将教师呈现的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加以接受、内化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往往是讲授式教学, 即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这种学习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所论述的“接受学习”主要是指以讲授式教学为基础的学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讲授法由于运用上的偏差, 使人们对之普遍表示失望。受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 人们开始探索高效率教学的新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中谈到, “在我们这个时代, 在各种教学手段中, 很少像讲授接受法那样, 公然遭到教育理论家摒弃的。在许多地区, 人们普遍认为言语学习的特征, 就像鹦鹉学舌那样地背诵, 对一些孤立的事实进行机械的记忆, 从而蔑视地把它当成声名狼藉的旧教育传统的一种残余而加以抛弃。”

20世纪六十年代, 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方式的系统论证, 使传统的“接受学习”受到最强有力的挑战。他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 教师的责任只是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布鲁纳认为, 认识是一个过程。“就认识者而言, 认识的过程本身含有积极的意义, 而不是消极的。假如认识这要是呈现在他面前的只是成为他自己的知识, 他就必须从事‘发现的行动’, 亲自从事构成模式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 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 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成为一个“发现者”。

在接受学习的处境如此不利之时, 奥苏贝尔站出来, 为接受学习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在奥苏贝尔看来, 发现学习的出现和流行, 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误以为一切接受学习 (主要是以讲授法教学为基础的学习) 都是机械的;一切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实际上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 也有可能是机械的, 这主要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他认为当“模仿”和“记忆”以“理解”为前提时, 一般意义上的“接受学习”便转化成了“有意义接受学习”。学习材料的主要部分是呈现的, 学习的目的是有效地同化新意义和把这些新意义统合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

奥苏贝尔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了这样的区分:“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少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对学习者来讲, 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 只要求他把材料内化或者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 以便在将来能够再现或者留作他用。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给予的, 在学生能够内化它以前, 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它。”在这里, 我们认为奥苏贝尔的关于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分是有其合理性的。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接受学习”正名

1. 新课改背景下, 人们对接受学习的误解。

长期以来,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每个教师就像太阳一样把知识普照在每个学生心灵上, 就像溪流一般把知识之水流向所有学生。但阳光普照, 溪水流注的结果怎么样呢?按照这种接受性学习的理想设计, 学生的主体和思维不被考虑及重视, 每个学生似乎都可以均衡地不打折扣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 接受性学习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师机械传授, 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的确较为普遍而且严重。“教育机构主要是传授现成的概念、分类和命题”的观念根深蒂固。

人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也就自然而然的将“接受学习”和“死学习”或者“死读书”等同起来, 并且也把讲授式教学法列入了要摒弃的范围之内。

在目前国内的许多课堂上, 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不少教师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 重视学生参与,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试着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倡导学生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生的声音开始在部分课堂里激荡。但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容乐观。于是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全班学生转来绕去就是说不出正确答案。

教师仍旧不厌其烦地启发诱导, 实在不行就作铺垫, 打哑谜, 将学生的思路慢慢逼近正确答案。一个由教师寥寥数语即可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 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且学生依然不得甚解。有些史实典故、自然科学常识和意义单一的词语 (成语) , 本来是一点即通, 一讲就懂的, 可教师也惜“言”如金, 长时间地让学生“自主”, 从而导致了课堂学习的事倍功半, 效率低下。课堂上其乐融融、课堂下脑袋空空, 学生们是在开开心心的上课了, 但是好像并没有学到一些有价值的系统的知识。不可否认, 在某种程度上, 人们对“接受学习”的看法由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2. 重新解读“接受学习”。

(1) “接受式学习”并不是促成学生能力片面发展的唯一原因。接受式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和从零开始进行学习活动, 而是对前人或他人的认知成果加以继承, 从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有限生命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中, 教材总是遵循系统化的原则来编排, 教师在呈现学习内容时, 也总是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以一定的顺序系统地呈现, 并且还要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把新知内化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可以说, 在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方面, 接受式学习具有其它学习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总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学, 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 就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但我们不能就此就认为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发展是由“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本身造成的。众所周知, 传统学习总是强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身心等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过于强调班级课堂教学, “以课为堂中心”, 忽视儿童生活教育, 所有这些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接受式学习固然有一定的责任, 但不能全归咎于接受式学习。

(2) “接受学习”有其适用范围。首先, 小学,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 由于学生知识量有限, 没有掌握发现学习的方法, 探究能力尚未形成。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知识储备的增多, 在高年级时, 教师可以变换教学方法, 弱化“讲解接受式”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 而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 大量事实说明, 人类文化的很多优秀遗产知识是科学的、合理的。如果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来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已经被论证正确的知识, 那就不免是耗时耗力的。在基础教育阶段, 接受学习更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再次, 众所周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贫乏, 尤其是在“大班额”中。我国班级人数一般多达50人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十人之多, 在这种情况下, 接受式学习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或者说是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接受学习可能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3) 接受学习与讲授法并不冲突。运用讲解接受法是由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的, 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讲授法正为此提供了一个经济而有效的途径。讲授法也未必就是“灌输”, 因为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向, 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 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 而不顾所接纳的内容是否与原有的知识建构成新的体系, 即被学习者完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 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 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 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讲授法, 是一种有效的传递知识经验的方法, 在现如今的教育改革洪流中, 笔者认为它应该很好的得到继承和发扬。只不过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有很好的探究能力, 以便能很好的挖掘教材或者很好的备课。在笔者看来, 教材中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有必要在创新课程资源和有效备课的同时, 兼顾教材的文本导向。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发言, 但是教师必须具有总结学生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走向集中。

教师在教授新课时, 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授课步骤, 要使教学的进行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就是说, 教师在这里要合理的使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曾经说过, 有意义学习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同化。

教师也需要能正确运用教育机智, 以便自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灵活的处理一些突发问题。

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 要避免激励语言的模式化。例如, “非常好!”“你真聪明!”这些话基本上对高年级学生是不怎么有用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在课堂上喝彩叫好。因为学生发言不一定都正确, 有些时候其他学生会大声或小声质疑甚至纠正, 如果不是严重问题老师可以不予理会, 有时要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婉转否定, 对于影响全班学生思路或思想的就要加以分析, 进一步明确是非。

(4) 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 可有机结合其他学习方式。日本教育家井上弘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分为听取活动、观察活动和读书活动三类。其核心内容是“讲授法”。虽然此法在当时是“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 可井上弘还是明确地指出了它的缺点:容易导致“教师中心”, 儿童只好被动地学习。所以他强调, “不宜单纯地运用此法, 需要辅之以其它方法, 尽量剔除其弊端。”也即是说, 接受学习可以和其他学习方式一起使用, 这样就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教学领域最好少点非此即彼, 多点中庸之道, 把接受式和其他学习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扬长避短。

(5) 接受学习必须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否则是无效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倦怠。”所以,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递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 不应该被摒弃, 教师应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 根据学情恰到好处地辅之以“接受性的学习”;接受性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准备状态。

试想学生“不愿意在处理材料上主动地付出必要的努力, 不愿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材料, 不想使这些材料同有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更不愿意从他们自己的参照标准方面着眼把材料重新表述一番”时, 学生就只是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了, 他所做的也就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了。

三、结论

新课程实施以来, 人们在谈到学习方式时, 总是倾向于发现学习、体验学习或其他一些时尚的学习方式, 大有摒弃有着悠久历史的接受式学习的趋向, 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 针对学习目标、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学习方式代替或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能保证学习是有意义的, 任何学习方式在人的发展中都是必要的。依据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和国情, 相信重新解读后的“接受学习”也是有意义的, 也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摘要: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本文从课堂教学这一具体范围入手, 从有效教学的目标角度, 对“接受学习”这一颇受争议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对习惯了传统教学和传统学习的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突破和创新, 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接受学习,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77.

[2] (美)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28, 141, 148.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课程 教学创新

新课程的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那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努力创造民主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当代教育中师生关系注重的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就暗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教师就必須要树立民主的思想,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上课时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让学生愉快地听,积极想,进而大胆发言。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奇异的想法,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性的评价。有时,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欲望,才能主动学习和掌握好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例,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个恰当巧妙的比喻,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解……都会激发学生的细致观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使学生兴趣浓郁,思想活跃,在此基础上置疑启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老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如果变换角度就比较好些。例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麽样?

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麽?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学生接受的信息增多,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4、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今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而且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精心设置练习题使学生在做练习题中进行多元思维,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练习中设置一些开发性题型,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突出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学生的独特创意提供机会。比如在引用了一则“见危不救”的材料后,设题:目前国家对“见危不救” 或“见死不救”尚无法律规定,请你就这方面的立法发表个人看法。要求学生做答时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有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其次,题目涉及的材料也要体现新意,所选材料要尽量与现代前沿科技和时事热点紧密相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政治老师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4.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篇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文/陆国真 李洪东

摘 要:德育、智育、体育是中学教学的三大目标。体育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健全人格。但目前体育教学还没有达到教学改革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求其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差异化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学校本身对体育的不重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的功能。面对升学压力,更多的家长都赞同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环境差,学生真正活动的场地有限,这又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体育教师的情况,专业知识讲不透,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大降低。再有,学生本身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认为体育就是玩,对以后发展没什么作用,因此学习体育的热情很低。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总结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成果,我觉得为了以后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体育宣传,从思想上重视体育

思想上重视体育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的领导必须要做好表率,做好体育舆论工作,向学生宣传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要提高体育老师选拔的标准,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娱乐的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单调,全班参与一个项目。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运动量多、紧张刺激的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就喜欢运动量少,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购置多种运动器材,供学生选择,留出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并增设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舞蹈、形体艺术等。

三、更新教学方法

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责任感等,可以采用游戏式、比赛式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和沉默寡言、不太运动的学生交流,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此外,师生情感要交融。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中,学会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言语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体能、技能、情感、意志方面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初中体育教学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12):237.

[2]邵更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2)。

[3]徐军。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04)。

5.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的教学改革 篇五

张学仙

(重庆市酉阳实验中学)

摘 要:地理课程与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等学科来说不同的是,很多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并不乐观。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因此,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进行了浅析,望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现象。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素质;实践能力;激励措施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选用合适教材

教育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道路,教师在教育道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初中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其中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养。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成绩下降。因此,学校要经常对教师进行考核,了解每位地理教师对于最新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也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理论知识较多,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理论知识得不到根本的重视。地理是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构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地理是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创造学生与大自然相接触的机会,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还能加深地理理论知识的印象。

三、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去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其实践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确定自己要做的地理研究课题,然后由教师带队去进行实地研究或者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根据最后的成果,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肯定或者奖励,成功的喜悦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心,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从而学习成绩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初中是义务教育即将结束的阶段,如果还想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就必须将各科的成绩达到重点高中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像地理学科这种不受学生重视的教育,用最直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在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

编辑 杨兆东

6.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篇六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 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 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听课评课 篇七

听课、评课, 其实就是教师进行改进教学的最佳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教师的听课和评课, 对改进教学方法具有导向作用, 因此,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中, 首先要明确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以及听课评课的要求, 理解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实质, 教学评价的新标准, 使评价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一、要转变观念

课程变化, 评价就要发生变化。因为新课改对于作为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提出了六大转变要求, 即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转变、课程实施的转变、课程评价的转变和课程管理的转变。为此, 新一轮课程改革宏观背景对听课评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基于此,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和听课评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变化, 评价也要发生变化。

1.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其次, 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让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教学行为更多地出现在课堂上。

2. 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 容易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 并导致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新课程积极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本质, 即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

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新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习作  有效指导  实践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等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成绩。但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陷入苦恼,学生们的作文空洞、没有新意,一遇作文就如临大敌,难道一堂堂的作文指导都白费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吗?笔者相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有效作文教学的五个步骤。

一、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作文素材

经过调查,发现三四年级学生作文的主要毛病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原因何在呢?一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不懂得如何汲取生活素材,因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二是缺乏语言的积累,词汇十分匮乏。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主动把握时机获取材料,并将深入生活、关注生活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

㈠教会观察的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人是不能孤立生存的,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对人的观察,不能局限于只观察特定的对象,而应将观察放宽到周围环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人物时,常常强调要学生先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是人物的外貌来观察,比如人物的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等。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注意观察与我们确定的主要对象相关的一切人和事,而且还要包括其心理活动的解释。我们观察的目的,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外部动作和行为,还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即从外表出发来探寻心理的意义。从人的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在表达的时候,首先记录下行为表现,然后,对其作出解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是如此。

在观察景物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方面:一要确定观察点,注意观察的先后顺序,注意观察中方位的转换,抓住景物的特征。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一天当中的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不同,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要看其形,闻其声,观其景。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㈡将观察与体验有机结合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项感知活动,是一个有直接感觉、思维记忆的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与体验有机结合。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在一起的东西。”体验对于观察有直接的影响,体验可帮助进一步观察,观察可帮助丰富体验,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要将观察和体验有机结合。二者如何有机结合呢?第一,观察时把自己摆进去;第二,体验时深入观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准确地描述自己观察体验的具体过程,但并不是事无巨细都写下。可以直接记叙体验过程,也可将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写,还可以在写景描情的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体验,有时可借景抒情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读者。观察是复杂的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在观察的同时与体验相结合,养成分析事物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注重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尊重世界各国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营养。教师应介绍学生阅读较好的文学作品,并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阅读;学会上网查阅资料,快速浏览文章。如此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吸收信息,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作好笔记的习惯,做到“读书动笔墨,动笔墨读书”,作文时便能水到渠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时的语言积累可分以下四类:(1)摘录精彩的句段。如摘录格言警句、优美的描写文字,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摘录时,有的照原文抄下来,有的稍作删改再写下来。摘录后尽量写上一两句评语类的话。这类训练主要是为了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严格来说这不属于“作文”,但它却是作文的前奏,是作文必备。(2)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如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或模仿原文新编故事等。这类训练通过让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3)写出文章提要。即把阅读过的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分析、概括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分几点列出,或写出内容梗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从中学习表达方式,并发展抽象思维能力。(4)写心得体会。即把阅读后的收获感想写下來,这是作文的重要训练形式。写时要注意联系自己思想实际,也可适当应用原文。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它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叉使用的特点。

作文教学的思维引导、情感激发本来就脱离不了生活,且只有寄托于生活这一美丽丰富的“载体”才能有血有肉有灵性地进行;只有强化语言积累、放飞个性,才能超越思维情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的兴趣。惟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上一篇:描写美食的诗歌下一篇:关于珠宝公司季刊方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