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新双泉

2024-11-08

建设美丽新双泉(精选8篇)

1.建设美丽新双泉 篇一

陇西县双泉九年制学校高效课堂建设

第一阶段总结

本学期,我校积极响应教体局的号召,扎实开展高效课堂活动,按照实施方案有序进行,认真落实各项具体措施,教改成效比较明显。现将活动开展情况做一总结:

一、所做的工作 1.领导高度重视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及考核评比办法。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2.统一思想、加强学习

我校利用例会和专项教研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使老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参与。经过学习和培训后,我校教师思想高度统一,求变、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并且深刻体会到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要想出成效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决裂,向新的教学观念靠拢,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3.深化教学改革一是组织教师外出取经我校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域内所有的教研比武、培训讲座等活动,专门选派骨干教师先后去兰州、定西听课、听讲座()人次。通过培训学习,他们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收获颇多,回来之后,掀起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新高潮。4.组织校内优质课评选活动

我校为了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决定在每个教研组举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过关课’活动。在活

动中,要求每位教师准备一节公开课,同时还要求每位教师写课后反思,从思想上上升到教改的高度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以此为契机,大多数教师都能认真准备,同教研教师积极参与备课、评课,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形成书面形式的高效课堂评价表,这些举措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改成效较明显。5.坚持校长听课制度,抓好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的,这里始终应是校长了解教学实际的现场。听课是校长掌握教学情况的主要方式,听课既可以了解教师的教,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可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指导帮助,也可以发现好的经验方法在全校总结推广,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措施。本学期我们实行实行每周领导(含全体校务人员)听课制度,通过推门听课、巡查听课、指导听课等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二、取得的成绩

1.绝大多数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通过长时间大量的学习、讨论、教研,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观、学生观、质量观、效率观得以更新和转变。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模式的实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

2.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积极分子,他们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实施过程中,我校涌现了一大批课改积极分子。他们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展示,大胆质疑,认真反思,充分交流;教师由前台退到了幕后,由主角变成了配角,有演员变成了导演,体现了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课堂时间得到

了充分的利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显得和谐高效。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高效课堂探索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初步积累了点滴经验。相形之下,我校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困难与问题: 1.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教师的年龄差异较大,能力也参差不齐,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想在课改中做一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须具有超常的组织驾驭课堂能力,显然一些老教师是无法适应的。

2.PPT如何与板书完美结合起来,且大多情况下都存在过多过滥的情况。

3.个别学科还没有从根本上全力以赴组织构建高效课堂工作,各组开展的力度不同。

4.与构建高效课堂相配套的措施还有很多没有到位。5.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性。个别教师还在观望,有等和靠的思想存在。

6.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表达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7.高效的构建高效课堂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8.任课老师为了追求课堂‘外在效果’的更加完美,有意无意地主要让优秀尖子展示,结果,必然无意中就剥夺、扼杀了待优生展示的机会、天性,很容易造成‚优等生更优‛‚差生更差‛的恶果。

四、今后的打算

面对以上的问题与困惑,我们今后的打算是:

一是利用业务学习、例会时间,不失时机地组织大家有针对性地认真学习高效课堂的理念,首先从思想上逐步认清‘高效课堂’的本质与精髓,彻底消除‚过于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的思想倾向。

二是综合借鉴各方面的经验,以‚压两头,抓课堂‛为抓手,以‘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为硬指标,要求我校任课同志在‚力争当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方面有所实践,有所探索。

尝试学生之间的‚师徒对接‛,鼓励待优生主动拜优等生为师傅,师徒实行捆绑发展,加大对师傅培养徒弟的奖励力度。以学校考试成绩为基准,实行师徒结对调整(以每周‚培优辅差统‛计表为准),动态管理,形成激励竞争机制。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高效课堂探索方面做了一点探索性工作,但与兄弟学校,与教体局的要求肯定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校会结合我校现有实际情况,组织全体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改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主导,把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注重教法、学法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以教研强效,以质量立校。

2016年12月

2.建设美丽新双泉 篇二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1 以“工业兴村”, 努力使江阴新农村生产美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江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周庄、西郊、青阳、要塞、华士五乡 (镇) 成为江阴第一批“亿元乡 (镇) ”。江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成为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其中工业经济是江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也是江阴经济的主体。

2014年江阴55.2%的GDP来自工业经济, 而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百家大企业完成了69.6%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191.9亿元) 。“江阴板块”3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880亿元。2016年, 江阴市友佳珠光云母有限公司 (中国晶体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 在韩国交易所挂牌上市, 至此, “江阴板块”共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股票, 包括企业再融资资金累计募集资金近557亿元。

2“以工哺农”, 努力使江阴新农村生活美起来

制表:江阴统计局

2013年江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2986元和21882元, 同比增长9%和11%。这已是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4年领跑全省各县 (市) 。江阴除了名满天下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外, 江阴长江村就显得低调多了。长江村现属于临港街道, 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以工哺农”, 长江村自1995年——2005年经过10年时间投资4个多亿分3期为村民建起818幢别墅。2008年给每位村民发1万元现金大礼包, 同时资产股扩股1倍达到4万元, 股金分红率为江阴村级第一并逐年上升。长江村分期投入3亿余元资金, 打造幸福长江工程, 硬化新村6000米主干道, 12000米区间通道, 3.5万多米水泥路更换成花岗岩;亮化村里380余盏景观路灯;同时进一步绿化美化新村环境, 建设450亩生态林、荷花池, 莲花池等, 通过“四化”工程, 长江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尤其是2012年, 村里又投资了1亿余元的“长江之星”湿地生态园、中央花园、天然气进户工程等, 这些惠民工程使长江村村民生活发生改变, 实现了家家住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的美好生活。

3 以“科技兴农”, 努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

江阴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环境治理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为此江阴用实践走出了一条“让青山绿水成为永续利用的GDP”的新路子。截至2015年5月底, 江阴完成农业总产值40亿元, 完成“三资投农”5亿元,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84%, 高效农业比重达63%。全市蔬菜、畜 (水) 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小麦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叶菜自给率达80%以上;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全市奶牛养殖数量从2013年的6700多头削减到5600头,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8%, 测土配方施肥100%, 林木覆盖率达到23.9%, 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25个, 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 规划建设生态园区

2007年, 江阴搞起了“不开发区”, 涉及6个镇约20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专门用于种植稻麦和发展现代农业, 探索符合低碳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江阴徐霞客镇是江阴“不开发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镇。目前该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利用3000亩大型蔬菜基地, 办起了生态“开心菜地”, 将网游中的“菜地”游戏办到现实中来, 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 引来市民认养、耕作, 这一创意使市民在享受乡村情趣的同时, 又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美化。目前阳庄村的阳庄菜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如“2010年度江阴市农业旅游最佳示范点”等荣誉称号。阳庄村也因环境优美, 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3.2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2014年江阴璜土镇以特色农业葡萄为依托, 规划出“一园三区”的蓝图。通过举办中国江阴璜土葡萄节, 产业论坛、优质葡萄评比、葡萄采摘、美食比赛等各项主题系列活动, 进一步提高璜土葡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3 引进现代农业科技, 打造生态科技园

江阴嘉茂国际花鸟园就是江阴现代科技农业的亮点之一, 以立体花卉休闲为核心, 总投资8000万元。鸟园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 引进日本的花鸟培养技术, 现代化、规模化培育花卉、养殖鱼鸟, 是国内最大的花鸟培养和观赏中心。主体建筑为大跨度钢结构智能玻璃温室, 园内种植11类400多个品种的花卉, 引进100多种近2000羽珍禽鸟类。

3.4 整治乡村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江阴从2011年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9.3亿元, 打造了一批经济实力强、乡土特色浓、生态环境好的康居乡村。江阴华士镇向阳村作为省级示范区, 以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为首任, 围绕“路平、水清、家净、地绿、景美”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只将村里50%种粮田, 另50%用来种植花卉和经济林, 目前, 向阳村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6.4%, 人均绿地面积达445平方米。村里还开办了一系列文体设施并全部实现村民社会保障, 真正实现了“户户有别墅、家家有福利、人人有收益、个个都幸福”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截至2015年, 江阴所有村庄已完成环境整治。其中, 有323个村庄达到省三星级、563个村庄达到省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 有5个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数量和江苏最美乡村数量均位列全省前列。

4 以“文明兴村”, 努力使乡村文化美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 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 江阴农村文化建设有些乡镇起点较高、发展较快, 特色鲜明;有些镇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建设经费缺乏、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江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4.1 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 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为开展相应的技能和民生方面文化培训, 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和评比, 融洽村里邻里间的沟通, 提供平台形成良性竞争, 营造和谐农村环境。在江阴, 无论是城中街道还是偏远乡村, 群众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活跃的广场文化, 加上500个村、厂级文化活动中心, 成了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 一年上演的原创节目超过100个。江阴按照公益性的原则, 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这里建起了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馆、大剧院为一体的天华文化中心, 总投资超过6亿元, 成为建国以来江阴投入最大的公益文化设施, 年接待参观人次超过35万。目前, 全市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92.7%, 建成公益性农民自助读书服务网点“农家书屋”232家。

另外江阴还把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地区倾斜。全年送戏下乡1500场, 送电影下乡1200场。现在各村 (社区) 都建有一个小型综合文化活动室, 一个室外文化活动场所, 一处10平方米的宣传画廊, 一支专门管理队伍,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健身融为一体的群众文化, 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江阴每年举办群众文艺主题会演, 全市3万多人参与演出, 一批节目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全市已有11个镇被命名为“全国小戏之乡”、“全国故事之乡”等特色文化之乡。

4.2 打造农村自己的品牌,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 积淀农村文化底蕴, 实行长久发展规划

2012年在由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开展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评比中, 璜土镇以其葡萄特色成功获得认定, 成为全省首批、江阴首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经过多年的不断革新和提升, 璜土葡萄已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中华名果”以及“无锡市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6年在农业部刚刚发布的《关于认定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通知》中, 江阴顾山镇红豆村名列其中, 获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其主导产业为金顾山水蜜桃。目前江阴红豆村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发展农业的基础优势突出, 通过因势利导, 围绕打造金顾山水蜜桃品牌, 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 现有水蜜桃3000亩, 建立了以水蜜桃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 形成较好的品牌影响力, 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

4.3 加强法制建设, 打造百姓身边法治实事工程

2015年江阴市周庄镇投资12.5万元的港东法治宣传景观栏开始建造。周庄镇港东公园占地82亩, 是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地方, 每天傍晚有近在三千人到该公园散步、休闲, 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 营造法治宣传氛围, 港东公园将通过漫画、图片、案例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 宣传新环保法、新安全生产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治安处罚法以及交通法等法律法规, 让群众更加直观地看到法律的世界, 了解法律知识, 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目前, 全镇已有5个大型法治文化场所, 该镇乐群艺术团还在16个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 以相声、小品、戏曲、表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有效扩大平安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知晓率。

最美乡村, 美在乡风民风, 美在文化生活, 美在人居环境。江阴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 成为推动江阴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持续源动力, 为江阴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静文.江阴: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N].农民日报, 2015-09-09.

[2]刘纯, 柯玉蓉.“不开发区”的发展智慧[N].江阴日报, 2009-12-10.

[3]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党建, 2015 (09) .

[4]周洪文.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J].青春岁月, 2014 (04) .

3.建设富裕美丽的新中牟 篇三

中牟县,西临郑州,东接开封,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好,是郑汴两市的连接点和承接点。当前,中牟经济社会发展也正面临着郑汴一体化和建设大郑州的重大历史机遇。该县是郑州市近郊卫星城,是以汽车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住宅产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占据了郑州新区的半壁江山。

中牟县政府把汽车工业发展作为突破口,鼓励扶持在汽车工业园内投资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为此专门设立了1亿元的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房地产行业方面,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以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科学的引导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加速中牟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县政府紧抓省、市等相关部门对中牟县赋予的特殊政策和优惠的待遇,积极创造条件,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郑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牟县委书记崔绍营表示,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县服务中心职能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程序。要按照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瞄准并引进大型项目和高科技、高成长性项目,引进国内国际500强企业,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使重点企业不断扩张规模和增加效益。经过艰苦努力,力争到2010年,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前十强,努力把中牟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

4.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述评 篇四

——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 张 帆

《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06日13 版)

大理,这颗镶嵌在苍洱之际的明珠,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是山清水秀、生态优良的美丽家园,是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多年来,大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个美丽、幸福、宜居的新大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保护优先

永续美丽大理

远处洱海碧波荡漾,近处翠绿的水生植物间,鹅黄或粉红的睡莲开得正艳,位于大理下关的洱海月生态湿地公园面积近千亩,是一个风景宜人、闹中取静的好去处。随着洱海保护建设的推进,营造并新建了环洱海58公里湖滨带,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入水口为重点的13块、1万多亩人工湿地相继建成,洱海“自然之肾”更加强健,而这些湿地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洱海、为大理增添了更多的迷人风景。

洱海清,大理兴。大理的美,美在洱海。洱海水质已连续10年得到持续改善并总体保持在Ⅲ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在继续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大理启动了“2333计划”,即围绕到2015年末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的目标,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三大重点工程”(200个村两污治理、3万亩湿地建设、1亿方清水入湖)。此外,大理全力推进“森林大理”建设,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8.6%,州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

大理严格执行《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和海西保护“新六条”,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开展生态州、生态县和园林城市创建,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深入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绿化美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乡村环境。

生态是大理的美丽之源,而文化则是大理之魂。大理的魅力在于良好生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合。大理的山水、气候、人文、风情叠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诗意栖居。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人“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历史名城生机蓬勃,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大理人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走生态和文化融合之路,全力推进苍洱旅游综合改期试点工作,实施大理古城改造提升、打造环洱海旅游休闲带、加快推进苍山深度开发等工作,把大理市建设为国际化休闲度假城市和滇西游客集散中心。

全民共建共享

提升幸福指数

“我坐在我的房间,翻看着你的相片,又让我想到了大理。天空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永远醉人的早晨。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心随风缓慢的跳动……”这是歌手许巍歌声里大理的幸福生活。

2012年7月,大理州召开幸福大理建设推进大会,对幸福大理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以建设“幸福大理”,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努力营造保民生、谋幸福、促跨越的浓厚氛围。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大理研究制定了《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幸福大理建设的意见》,建立了具有大理特色、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幸福指标体系,坚持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价发展,富民与强州同步谋划、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生态与产业同步优化、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个人与社会同步提高,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各族人民乐业安居、共享美好生活的繁荣之地、和睦之地、幸福之地。

大理坚持“幸福不幸福,老百姓说了算”,最终要看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和提高。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的导向,把民生作为第一要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上。“弱势群体幸福才是幸福大理的真正内涵。”大理切实做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尤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救助,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2012年,大理州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290元,筹资金额近9亿元。参合农民在乡级、县级、州级和省级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打造幸福大理,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大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产业,突破点和着力点也在产业。近年来,大理深入推进“产业建设年”,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结构优化、实力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同时始终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淘汰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科学编制工

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布局规划,在城镇、农村附近禁止布局冶金、建材、化工等影响环境的企业,把工业统一布局和转移到污染可以集中治理的工业园区。

幸福大理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大理州还切实关注群众的微愿望和微需要,营造微环境,实施“微幸福”建设。2013年2月以来,大理州通过官方微博受理近200件“网络问政”事宜,网络问政问计,网民参与监督,在大理已成为一种常态,也成为大理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一头是各级党委政府,一头是大理360余万各族人民,@大理发布、@问政大理犹如社会大众的“麦克风”,让幸福大理在每个人心中不再遥远。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宜居大理

有网友这样描述在大理的日子:“浪迹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清风明月相伴,听小城诉说旧事遗梦,踩青石板看扎染古玩,去天龙八部城寻访段氏家族的踪迹,去蝴蝶泉体会阿鹏金花纯洁的爱情……”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大理市是中国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11个城市之一。良好的生态和适中的海拔,让大理成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放心喝水、舒心呼吸的地方,被世界华媒组织评选为中国内地位居前列的十佳宜居地,选择落脚在苍洱之间已成为不少“北上广”白领们的时尚。

“城镇朝着山坡建 良田留给子孙耕”,大理加快海东山地城市开发建设,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抓好土地、规划、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建筑风格、开发模式等关键问题的解决,迅速掀起城镇上山建设热潮,昔日荒凉的海东热闹了起来,基础设施上山、重大项目上山、工业上山、住宅上山……大理机场、大理州行政中心、滇西水泥厂……一批大型建设项目在海东荒山荒坡上落地生根。已建成的大丽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大丽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全部经过海东山地,2015年,海东新城将会达到1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城市人口8万人,2025年,新区面积扩展到30万平方公里,将可容纳城市人口25万人,海东新城将成为洱海边的湖滨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

建设宜居大理,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大理州着力构建城乡规划体系,助推宜居大理建设。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城乡一体化,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过上舒适便利的生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

宜居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根本的是对人文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建设宜居大理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大理市在2008年荣获首批“云南省文明城市”,2011年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如今,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实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美好愿景,一个美丽宜居的高原生态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5.建设美丽新双泉 篇五

王爱文说,胡锦涛的报告亮点多,新提法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十八大报告,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更加丰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描述,十八大把它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在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总依据、总目标、总部署。报告中还提出我们全党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的成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套成熟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种自信,还来源于我们党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精神。报告通篇都体现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创新方面,有社会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而改革更是贯穿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通过学习报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王爱文说,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使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完善、更加严谨。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的科学界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王爱文说,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和伊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年,我们的发展和稳定,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也在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思想。十八大报告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这是报告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而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中央做出生态建设制度化的安排,将为林业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王爱文说,伊春林区1948年开发建设,是新中国开发最早的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得早,贡献得大,问题暴露出来得早,也最早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面对困境,伊春林区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较早就开始实施经济转型,保护生态,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伊春林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生态恢复速度最快的五年,森林覆被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1600万立方米,双增长的目标正在不断扩大。同时也是林区转型发展最快的五年,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快速转变。

6.建设美丽新双泉 篇六

湖源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山青、水秀、空气优,生态环境好。今年,将依托资源特点、分布,准确定位,坚持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积极推动本乡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沿壶源溪分布,制定新华片、窈口片、下干片“一溪三片”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溪,指壶源溪景观打造和以双喜村、新一村“入乡口”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挖掘“石头花开”文化资源、野生鱼资源。

三片,窈口片建立以农家乐、民宿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展、纵向提升;新华片建立以养生、运动、文化为主导的运动休闲产业,深入挖掘“壶源十八渡”、手工元书纸国家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使生态发展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新绿、常南下干片建立综合立体农业。同时,根据规划方案,分期实施。

主打山水牌,将运动、休闲、农业、教育、励志、摄影等与生态环境、农家乐发展整合起来,丰富旅游休闲内涵,做强做大“旅游+文化”文章。

多措并举环境整治,做好生态文章

坚持“保”字为先。持续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溪道整治、元书纸产业提升等方面,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中心村等村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漂流项目相配套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塘水库除险、危桥加固,溪道、河浦整治等水利建设等。

坚持“治”字当头。举全乡之力打赢环境整治攻坚战,高标准完成“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环境整治;全面攻坚“五水共治”,确保壶源溪水质稳定在II类水质以上;加强辖区各污染源的管控,及时治理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对环境影响;规范农村垃圾清运,对乱倒、偷倒垃圾行为加大监管、处置力度。

用足用好利民政策,做好民生文章

围绕“服务G20,打好项目攻坚战”,2016年重点启动环金线、小李线、窈塔线和石龙村漫水桥建设,努力改善老百姓出行难题,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的软硬件教育投入,深入挖掘宣传湖源教学特色亮点工作;完成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工程项目建设,联动推进医疗、医药进村入户,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级联动服务保障,做好平安文章

服务保障G20,打好维稳攻坚战,建立“村—乡—所”三级联动机制,创建好、带领好、利用好基层“平安巡防中队”保障力量,制定“日巡周报”制度;建立约1200人的乡村两级巡防队伍,深化治安、交通、消防、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打严管严治;深化“平安湖源”建设,做好重点人、重点事的排查;从工程项目、城建国土等易发信访纠纷的领域,提前防控,及时高效处置信访维稳问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G20峰会召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湖源乡党委政府将带领乡村两级干部,主动应对挑战,以保障G20峰会为圆心,以“补短板”为重点,坚持实干至上、行动至上,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力开启建设具有山水美、文化美、产业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新局面。

湖源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张拥军表示,过去的一年,湖源乡以和谐稳定为前提,以生态兴乡为主题,以产业提升为动力,拉高标杆、抢抓机遇、紧盯目标、合力攻坚,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正视短板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状况需进一步改善等。

湖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凌涛表示,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一溪三片”发展为方向,突出抓好“G20峰会、产业提升、生态环境、社会事业、自身建设”五项重点工作,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努力打造“最美生态乡镇”升级版。

“两学一做”规范建设,做好党建文章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抓人促事。以深化“党员固定活动日”“三大指数”信息化管理、不合格党员处置等工作,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规矩意识、服务意识。

7.建设美丽新双泉 篇七

从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城乡关系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国计民生的良性发展。建国后我国城乡关系不断变化,随着户籍制度及附加于其上的各种福利政策固化之后,逐步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从而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及城乡生产力潜能的释放等。2003年伊始,随着中央采取取消农业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来改善城乡关系之后,乡村地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发展策略,掀起了我国乡村复兴的浪潮,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跟进发起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使之迅速成为我国在新形势、新常态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如“千村一面”“特色丧失”“动力不足”和“利益冲突”等许多“不美丽”问题,使得乡村渐渐失去原有的“美”和“味”,建设刚起步就遭遇困境。因此,及时把脉我国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症结,借鉴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模式与改善策略,从而促进我国乡村复兴的稳步发展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两个阶段,涌现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发展形势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与先进经验。黄杉等对国外以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的城乡差距较大的东亚乡村,以及以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为代表的城乡发展均衡的西欧乡村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浙江省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提出了浙江具有代表性的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等发展模式。吴理财等基于对安吉县、永嘉县、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查,总结了四地各自的建设模式,并归纳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的发展经验。舒川根认为在乡村建设中植入文化创意,可以有效的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管永祥等通过对时下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分析,认为乡村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及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乡村空心化倾向与传统经济文化的衰败等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症结所在,并从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治理、创新管理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综上所述,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在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然而,在对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经验的剖析方面则存在深度不足、指导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城乡间人力、资源、信息、资金等的交流互动形式也在改变,乡村的空心化、萎缩、拆并同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发生。新常态下权衡各地乡村的发展潜质、探索适合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对于化解新常态下乡村转型的阵痛、构建未来城乡的发展格局有重大作用。

3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乡村活力不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美丽乡村建设主体单一,未能形成统一的有效合力

比如安吉县自2008年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不乏一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例如,横山坞村被评选为“中国美丽乡村”、“中国魅力乡村”。探究这些成功复兴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发现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促使政府部门、村集体、村民、企业、规划师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筹共建,多方共同努力促成了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然而,我国其他地区尚有许多乡村建设并未实现复兴,究其内在原因,建设主体过于单一导致未能激发地区复兴的共识与有效合力,从而导致后继乏力以失败告终。

3.2 后备力量不足,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断裂

自1984年国务院发文《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进而“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以来,乡村人才就开始逐步流失,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衰落,乡村人才开启了更为快速、大量的流失进程。缺失了人才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人才流失的同时带走了乡村宝贵的资金、技术等基础发展资源。在经过分税制改革、全球化及国家支持大城市发展方针等一系列变革之后,城市在新一轮的城乡竞合中因其高效率和高效益而再次获胜,而乡村更趋衰落。大城市急剧的虹吸着乡村及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此轮人才流失进一步带走了乡村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凸显且逐步恶化。

3.3 运动式的大规模统一建设,忽略了地方村庄特色

我国虽然现有风貌特色迥异的9万多个乡镇、90多万个乡村,但城乡规划与建设通常是城市学习国外、乡村学习城市,常常导致城乡资源优势、文化特色无法充分深挖与施展,千城一律、千村一貌的现象普遍存在。从一些历史文化乡村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在其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过多的注入商业要素,导致历史文化乡村缺失历史原真性而显得雷同;另一方面,不注重古建筑与地方文化的保护从而对文化保护单位或历史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山西省寿阳县龙门河村是山西历史文化名村,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其“拾级而上,宛如世外桃源”而被人们称道(见图1)。然而,由于不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而导致其古建筑等被破坏甚至完全毁灭(见图2)。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是乡村的“精气神”,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不会取得长足发展;同样,缺失特色的乡村,也会在乡村撤并浪潮、乡村竞合发展中逐渐泯灭。

3.4 户籍与土地等相关制度不完备,束缚美丽乡村建设

政策与制度在我国一直是影响城乡兴衰的关键因素。建国后“城市为主、工业优先”的发展策略导致农业人口被束缚在乡村地区,附加于城市人口的各种福利更加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都逐步凸显了乡村的地位。然而,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的吸引力依旧有限,美丽乡村建设仍然需要国家与地方在政策制度方面的鼓励与支持。

4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基于白川村的经验

4.1 世界遗产日本白川村的建设经验

白川村地处日本岐阜县大野君,位于白山山麓,处于所谓的“豪雪地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特色的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合掌式”建筑。1995年白川村连同五箇山等其附近具有独特景观的村落,以“白川乡与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为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对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聚落遗产保护、乡村组织和营造、历史文化传承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白川村共有16个村落,其中以拥有114栋“合掌屋”的荻町最大、最为著名,共152户、580人(2010年),分布在庄川东岸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最宽350米的河滨谷底上。白川村具有古老而独特的“合掌造”聚落、大家族制度与养蚕习俗及制硝酸钾的古老传统、以及合掌式居民互助组织的关系,在保护与传承这些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的过程中,当地居民、政府及民间组织经历了开发、损坏、保护与利用的探索性历程,逐渐在规划、保护利用方面达成共识(见图3)。随着白川村名气的进一步增强,国内外游客数量也逐渐增多,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白川村由边陲小村逐步发展为国内外知名的“美丽乡村”。

白川村在乡村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给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一些有益启示:即回归“真、味、宜、美”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实现实现“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乡村的特色与品位”“乡村的宜居与宜业”和“乡村的恬静与优美”。

4.1.1“真”——乡村的真实与质朴

城镇与乡村不是对立的,对立的结果是产生更为严重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都是自上而下的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矛盾的重要举措。然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不是抹杀乡村的本质、消除城乡的差异,而是在城乡发展经济社会水平及公共设施整体提高的同时,还原城镇与乡村原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样貌,发挥乡村在生产方式、生活节奏、生态环境格局等方面的原本特质,保持美丽乡村的那份真实与质朴,这是美丽乡村应当具有的共性品质。白川村的合掌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正是当地人民之间朴实友情的真实反应。

4.1.2“味”——乡村的特色与品味

在美丽乡村基础品质上,深入挖掘乡村在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色,形成乡村的独特品味。白川村在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在保护乡村周边自然环境、保护合掌式民居等方面,建立了共同的规约,使得白川村的建筑与人文特色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我国多地美丽乡村强调“一村一品”的建设,可以极大提高乡村的品质。然而,挖掘乡村特色时不局限于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资源禀赋,也可以在地理区位、经济产业、乡村营销等方面建立乡村的潜在优势,进行乡村的特色塑造。

4.1.3“宜”——乡村的宜居与宜业

实现美丽乡村正常、健康的生产与生活,可以保障乡村持续的发展驱动力。依据美丽乡村的特色从而形成乡村的特色产业,例如,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可以发展旅游业,大城市外围的乡村可以发展农家乐、都市休闲农业等。同时,也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特色保护之间的关系。白川村被评为世界遗产之后,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白川村也策划了各种宣传活动,当地居民也将合掌造稍微改造形成宾馆、咖啡馆、茶馆等设施,同时也进行了理性的保护,对客流一定程度的约束,降低了旅游业对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4.1.4“美”——乡村的恬静与优美

乡村对于城镇的一大优势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淳朴的民风等,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提升乡村的硬件环境;通过乡村集体活动、特色活动的举办,激发村民的活力与主人翁意识,形成优美的环境与恬静的氛围,同时也能够增强美丽乡村的吸引力。白川村通过对道路、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合掌造“结”的建设活动,促成了白川村和谐的村民关系,进而也增加了吸引力。

4.2 乡村发展战略及模式选择

研究按照乡村现有特质和发展潜力进行分类,即依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支撑、乡村营销、普通乡村等五类条件,将我国乡村分为“生态旅游型、特色农业型、历史文化型、交通节点型、城市郊区型、产业型、营销型、一般型”等八种类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形成对乡村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以便集聚相关资源、要素、信息、技术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见表1)。

研究依据当前国内已经发展较好的“美丽乡村”的建设历程与发展经验,考查其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状况,重新审视国内乡村,按照乡村现状和发展机遇进行分类,能够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效指引。

4.3 新常态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美丽乡村实践方法与举措方面,应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规范政府与市场等各方行为、保障相关规划有效实施、建设与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等。

4.3.1 多元主体参与、共建与共享

我国当前相当部分乡村都处于萎缩状态,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较为严重,且我国经济目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实现政府、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的联合共建已经成为化解我国地方经济困境的有效手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政府对规划建设行为进行指引与管理,通过村民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乡村建设,通过企业向乡村发展提供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社会组织团体对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力、监督等方面提供支持等,可以有效的实现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白川村在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村民自发保护、政府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过程,从而提高了白川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4.3.2 规范政府、市场等各方行为

当前我国所经历的美丽乡村建设浪潮,既是化解国内城乡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有力抓手,也是政府、资本、民间力量等与乡村权力、乡村资源、地方乡村文化进行交流、博弈的搏击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本质就是“让乡村回归乡村”,乡村不再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牺牲品,而是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空间,因此在全面、主动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对政府、市场等各方行为进行规范与监管。新常态下需要避免政府迫于政绩、经济等压力,过多的干预甚至阻碍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同时也要避免市场全盘接管美丽乡村的建设,导致乡村过度商业化开发而丧失特色。

4.3.3 规划先行并保障其得以有效实施

白川村的合掌造建筑首先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并成立了保护会组织、制定了保护宪章,通过发展旅游业得到的财政收入也用于合掌造建筑的保护;之后,政府在财政与政策上都积极的进行支持,用政府的财政补助进行房屋的维护等;社会团体、社会资金也参与到保护发展中,对合掌造建筑的保护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在我国目前乡村政策保护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应积极的发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在乡村保护与利用、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应强化城乡规划对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引导及乡村建设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通过强化相关规划的法定地位,进而保障美丽乡村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4.3.4 完善配套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基尼系数持续走高,我国仍然面临着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严峻问题,其中,广大的乡村地区是人口比重大但收入比重较低的区域,化解国内财富危机、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国家与地方在政策与制度方面对乡村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要实现我国城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需要建设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之下,通过加大对乡村地区发展的政策扶持,促进城乡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均等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体制的改革,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内“美丽乡村”案例归纳提炼、总结、分类。

5 总结与讨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缩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改善我国城乡关系的勇敢尝试。我国“自下而上”发起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浙江、江苏、广州等多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乡村复兴的口号和建设热潮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瓶颈进行分析,挖掘阻碍乡村复兴的症结。通过探究世界遗产日本白川村案例,从“真、味、宜、美”四个方面归纳了该地区在历史保护和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依据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划分为八种模式,并分别提出针对性策略,最后总结提出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实施方法与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我国不同类型美丽乡村的保护与开发指明正确的改革路径。

图4白川村风貌

参考文献

[1]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2]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3]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4]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3.

[5]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EB/OL].[2015-07-10].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0525/589624.htm.

[6]马晓,周学鹰.兼收并蓄融贯中西——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翁丁村大寨与白川村荻町[J].建筑与文化,2013(12):138-143.

[7]才津佑美子.世界遗产——白川乡的“记忆”[J].徐琼,译.民族遗产(第一辑),2008.

[8]张珊.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白川乡合掌造聚落的保存发展之道[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9(1):29-35.

8.建设美丽新双泉 篇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种种问题。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快。时至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相当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为此,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正式实施。

从人的健康成长方面来讲,一个孩子相当孤独,很少有同龄人陪伴、玩耍,缺乏父母之外的亲情,容易产生孤独、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会影响人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转化为社会问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可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相互陪伴、相互扶持。

从赡养老人方面来讲,中华文明礼仪,“百善孝为先”。可是,一个孩子往往难以做到“忠孝两全”。他们长大以后既要工作,又要照顾父母,还要照顾小孩儿,孝敬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压力很大。如果他们有兄弟姐妹,则还可以相互帮忙照顾。多一个人也是多一份幸福,多一份快乐,不是两全其美吗?因此,“全面二孩”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增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和养老照料能力,促进家庭的幸福和谐,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缓解人口总量达到高峰后过快下降的势头,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年轻人增多,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好地照顾,利于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有很多人担心,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可能会使我国人口突然剧增,会给将来孩子的入学、就业和环境等造成影响。但从我国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他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也表明,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资源环境压力略有增加,但我国的能源、粮食等供给都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影响国家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国家一个政策的颁布实施,一定是党和政府为了国家今后更好地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和利益,经过多方调研,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如今,“全面二孩”政策出台,我们应该充分地看到政府对国家未来社会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为国家的建设献一份绵薄之力,把我们最深切的爱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此外,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更应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现在做起,奋发向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彰显“文明礼仪之邦”的风范;从小事做起,勤俭节约,培养良好的生活风气,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个人做起,遵法守法,抒写绚烂人生,以建设美丽中国!

上一篇:暑期推荐书目下一篇:大班幼儿篮球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