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几个立春_立春的气候变化是怎么样的

2024-10-05

2022年有几个立春_立春的气候变化是怎么样的(共2篇)

1.2022年有几个立春_立春的气候变化是怎么样的 篇一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返回目录

立春的由来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还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返回目录

立春的气候变化

立春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返回目录

2.立春有哪些气候特点 篇二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立春含义

立春的含义:打春牛、抢春

打春牛,在民间又称为“鞭春牛”、“鞭土牛”。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礼记·月令·季冬》中记载的“命有司大滩,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气”,应当是古代“打春牛”的滥觞。

到了唐代,“执杖鞭牛”的习俗又成为立春日的重要景观。所谓“执杖鞭牛”,就是在祭祀仪式完毕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诗人元镇的《生春》一诗中就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之句,这恐怕就是对当时这一习俗的生动描绘。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之后,这一风俗更是广为传播和流行。清康熙时期的《济南府志·岁时》中对打春牛习俗的记载更加详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I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络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看来,在古代立春日“打春牛”活动中,官方和民间还有众多的其他祈丰驱灾活动相伴。

由上述可知,立春日打春牛的意义,不只是送寒气,促春耕,也有祈福驱灾的含义在内。因此,各地对这一活动极其重视,制作春牛的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用土堆雕的,也有用秸秆和纸扎糊成的“纸牛”。打春牛之后还有抢春的风俗,即把土牛打碎后,人人争抢春牛土搬撒到自己的田中,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最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习俗是,迎春牛时,观看的民众依次向春牛叩头,祭拜完毕,众百姓一拥而上,争相将春牛弄碎,将抢得的春牛泥土带回家撒在牛栏内。山西晋南一带则用“纸牛”祭春,并在牛腹中装满五谷杂粮、红枣、栗子、核桃、花生等干果,纸牛被抽打碎裂后让孩子们争抢而食,形成“抢春”的又一种习俗。在农耕时代,牛是农家最重要生产工具,在立春日拜土牛,并争抢堆砌土牛的土和纸牛腹中的五谷杂粮和干果,既是表达对耕牛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用牛的任劳任怨、埋头耕耘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开拓奋进。

立春的含义:咬春

咬春讲的是在立春日的饮食。立春对农时的重要性,决定在立春日的饮食也比较讲究。农人的饮食讲究和耕种土地上生长出的各种产品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人家这日讲究吃萝卜或生菜以及由葱、蒜、芥、姜、韭五种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盘”;用菜作馅,用小麦面作皮包成的铺盖卷形状的食品称为“春卷”,可蒸可炸。人们食用这样的食品称为“咬春”或“吃春盘”。也有的地方在这一天吃用素馅包的饺子,也称为咬春。古俗这一天忌吃荤,以表达对耕牛五畜和各种动物的尊重,也表示这个季节各种动物已进入繁殖期禁止猎杀的意思。

“咬春”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大诗人杜甫在《立春》一诗中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诗中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菜传纤手送青丝”等句就是描述当时立春日咬春的习俗。将春卷列为立春日食品,始于唐,盛于宋。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春卷)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由此可知,古人对于春卷的考究程度以及对“咬春”活动的重视。

咬春的习俗一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传沿袭。每逢立春,家家都要备上美味可口的春卷,配以萝卜、生菜等新鲜蔬菜调配的菜肴。

萝卜以及“五辛盘”等新鲜蔬菜食物,在中医看来都是属于“驱寒杀菌、健脾宽胃”的饮食,在象征冬去春来的“立春”日吃这些菜蔬,既象征着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达着对来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期盼。

上一篇:国庆节里的一件事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未来的规划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