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精选8篇)
1.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一
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
础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内容相对比较孤立,联系性不是很强,没有能够发挥基础课程的应有作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需要以及更好的配合专业发展做了一些分析,在整合基础课程相关内容、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更好的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适逢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大潮,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本人在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专业建设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说说自己的体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个前期的铺垫,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通识教育,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一般而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构成艺术)、图形创意等课程,整体而言,在课程设置相差不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等,不一而足。
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在实践中正不断地加以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从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开设内容都是按照素描、色彩、构成等进行分类,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偏向于设计教学,但也不排除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模式等现象,和本科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这样,一方面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基础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千人一面,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在此情况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如何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将教学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融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起到应该具有的作用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专业及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由于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服务职能,因此他也要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说,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历史都比较短暂,在千里只为一次分享 我的泪水 你的喜悦
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本科类似专业的翻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还留有历史印迹,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难免也存在一些过时的理念。
另外,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进校以后还是攀比高考专业分数的高低,注重绘画技能的衡量,对于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还不是特别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学时上,基础课的课时时数也是有限的,一般每门基础课的课时都是在5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和已有的教学条件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体现所开设专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其次,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还存在思想不重视,实际教学方法和预计不统一的现象,认为改革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基础课不是那么很重要的印象。这种现象是由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由于过去的精英教育背景,一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他们习惯以自己的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来套用到高职教学模式当中,要么过分强调照搬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要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甚至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有意无意的灌输纯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单纯地作为传统的素描知识教学,或者课堂训练的内容依然注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情景教学,岗位模拟实训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成为大家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要求,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同,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从思想的重视程度来说,基础课任教老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适用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和专业能力以及岗位挂钩并不是很明显,加上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还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需要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创新。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初探
1.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作用
高职设计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偏低,如果按照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必然出现课时平均分配,结果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学生感觉课程犹如鸡肋。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现实的教学效果确实如此,很多学生在上完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之后,普遍感觉教学时间太短,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换了其他课程内容。为你分享
因此,为真正体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大胆做一些调整。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特色与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内容,设置成综
合基础课程,在学时上保持总量不减少,素描和色彩等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2.借鉴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式,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前所述,过分强调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的提高,而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
3.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4.营造宽松的环境,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第27卷,2007,(6).[2]王艳峰,邓玉璋.关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职教论坛,2009,(8).[3]刘友金.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创新.电影文学,2007,(11).为你分享
2.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二
1 CBE模式对高职护理教育的指导意义
CBE模式是指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现代国际职业教育模式, 它是由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性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发展而来的[2]。在国外, 该模式实施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考核都以“学会做”为标准, 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突出的实践性[3]。护理学是一门具有特殊职业要求的技术性专业, 护理职业能力是综合性的专业服务能力, 特别是近年来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临床一线优质护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更高, 目标更明确。因此, 借鉴CBE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探索符合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2 以CBE模式为指导, 构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1 模块化设置及完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工具, 在CBE模式中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通过系统教学, 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行业的一种或几种专项能力。我校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以CBE模式理念为指导, 构建了基于教学模块的“三群 (课程群) 两体 (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成若干部分, 并结合学科特点、学制特点及学生特点合理制订课程群不同课程的教学计划, 体现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综合能力培养, 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4]。课程群是依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类型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 由4~6门核心课程组成的一组相关课程群体, 包括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群、核心岗位能力课程群及核心职业素质课程群。教学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秩序完成课程教学的相互联系的各个系统组合而成的整体, 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2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评价的课程教学考核体系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护理专业不再单纯以熟练的技术操作作为衡量职业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指标。为真实反映我校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们在课程模块化设置的基础上, 以CBE模块化反映的专项能力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进行模块化设置, 并创新考核方法与手段。每门课程学期考核成绩由3个模块构成 (见图1) , 每个模块考核按比例计算, 最后评价该课程教学质量, 使各课程考核均能反映出技术-能力-素质专项及综合能力的测评。
2.3 以CBE模式为指导, 构建课程教学理论-实践同步式模式
随着我国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和整体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 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仅要有熟练、精准的技术操作, 更要具备独立判断、准确评估、正确做出护理决策的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应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先示范后验证”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现代岗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我校以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及CBE模式的理论框架,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理论实践一化体、校内外同步”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制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以“三基” (即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 为框架, 按岗位特征从入院到出院序化教学内容, 加强校内仿真模拟化教学基地的建设。此外, 发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优势, 实施校内课程教学与附属医院同步见习的教学模式, 业余时间开放校内仿真实训中心, 让学生在实训室内进一步训练, 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岗位能力需求, 突出护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3 以CBE模式为指导,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适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CBE教学模式中, 课堂和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教师以培养学生某一专项能力为目标, 确定如何组织教学、在何处教学, 并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 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近3年来, 我校在构建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以突出学生学习为主体, 强化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理论教学法和微格实践教学法,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两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操作能力均有显著效果。
近年来, 社会人群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 护理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逐步趋向分工细化[5]。我校2010年开始以CBE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 但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在实践过程中涉及教学资源的保障、教育政策的支持、教学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等。目前, 我们仅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点进行改革及探索, 基于CBE现代职教模式的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及公共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还任重而道远。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CBE理论的实践价值, 推广实施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邢爱红, 王宁, 闫春梅.借鉴CBE理论, 构建高职高专实践技能培养体系[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9) :55-56.
[2]向敏, 刘远嵘, 凌婧.CBE理论在高职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7) :30-31.
[3]温俊文, 洪彤彤.借鉴CBE模式注重能力的培养[J].工程图学学报, 2002 (3) :207-211.
[4]何勇.CBE模式在旅游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地理, 2005 (1) :48-50.
3.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常微分方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17-02
常微分方程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是数学专业的骨干课程。随着非线性科学越来越成为热点,力学、机械工程、生物、电力工程等快速发展,对常微分方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将这个理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去是当前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精讲以求实用,应用培养能力”的原则,通过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适应社会,满足岗位技能要求的重要保证。在实际的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活动中,常常面临诸如教学理念落后、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情况。因此,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材,更新理念是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为中心,进而确定、学习和掌握内容的教学体系。 CBE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以是否具备职业能力为评价方式;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强调自我学习和评价;办学形式灵活、管理科学。作为应用型高校,课题组在常微分方程教学活动中引入CBE教育模式,结合CBE教育模式特点,针对性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和实践。
一、以是否具备职业能力为评价方式,优化教材
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一线实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常微分方程教学理念是侧重学科性,教师往往看重的是相关具体的定理和结论的证明与推导,将所讲授的问题仅仅当作是个数学问题加以讨论。由于常微分方程课程的特点和课时等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点讲解的是抽象理论证明,一味看重计算技巧。这种理念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配角,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分析,更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所需完成的工作是讲授,能将讲授的教材按部就班地讲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课程后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拘泥于传统,认为所谓的经典教材可以应付各个专业的需求;同时,多数教师由于专业知识所限,不知道或懒于知道学生就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与之匹配,从而造成了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随之降低甚至出现抵触现象,培养学生利用常微分方程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引入CBE教学模式,以是否具备职业能力为评价方式,要求教师所选取的知识必须围绕岗位的需要,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计划。知识的选取,必须与岗位密切相关,遵循“够用”原则,打破以学科的学术体系来安排授课内容的教育体系,按专业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常微分方程课程大纲,修订教学计划。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合优化教材,将所需内容筛选后重新编排。
对于文、工科类学生,其职业方向决定了常微分方程应该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为其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提高专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针对性体现应用的特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常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和数值解法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常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则选择性讲解,重点讲解常见的一阶常微分、恰当方程、可降阶的常微分方程以及数值解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欧拉和龙格-库塔方法。对于理科数学系学生,其未来从业方向是继续进修或从事教育行业,常微分方程应该是其以后进修学习研究的坚实基础,因此常微分的一般理论部分的内容应成为教学重点,此外对于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也作了适量的补充。重点讲解关于常微分方程(组)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并由此展开,分析讲解李雅普诺夫定理、极限环和Lorenz方程与混沌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删减与搭配始终遵循内容服从于各专业就业岗位需求的原则,在现有教学资源下,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覆盖未来职业的需求。
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完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为能力的过程。由于常微分方程课程的特点,抽象的定理证明和复杂计算无法真正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教学过程依然比较单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习惯,板书的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讲解依然是主要形式。因此,完善教学过程,遵循CBE教学模式中的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在实际工程、力学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通常不以找出精确解析解为目的,而是通过计算得到满足误差的方程近似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Mathematica和Matlab为平台,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通过自己编程,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欧拉,改进欧拉和龙格-库塔方法,经过调试和数据分析,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习兴趣,强调自我学习和评价
大学学习的过程和初、高中不一样,学生往往将以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带入大学的课程学习中去,却往往效果很不理想。初、高中的学习以应试教育为主,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是目的;大学教育是学历教育,它是以传授知识、技能,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为目的。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选择的专业是关键。兴趣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获得成就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成就感往往被忽略了。常微分方程课程学科性很强,具有严谨的逻辑、复杂的计算,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是将CBE模式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细分模块化是实现目标的一条可取的途径。学生在刚刚面对这门课程时,由于对该门课程缺乏相关了解,对抽象概念和繁琐计算会产生抵触思想,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往往对一个章节的内容没有及时消化,随后的新内容却又随之而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厌学思想。因此,应将常微分方程针对不同岗位需求细分为子模块,每个专业的子模块由易到难,层次性渐进,细分后的子模块对应有自己的学分。学生在能不断完成各个子模块的学习,不断获得学分时,信心不断得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够长久保持。自我学习是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常微分方程各个子模块能解决的问题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做详细讲解,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较为清晰的轮廓,再安排各个子模块的教学内容。课堂讲解的效果是有限的,多安排学生课后分组讨论,通过相关资料和文献的查找、过程的验证来解决问题。自我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效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评价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学会不断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为判断。常微分方程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使得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将要掌握的知识、自身学习方法的优劣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行科学管理
现阶段,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结合常微分方程模块化特点,将学分制进一步进行了优化,显现了学分制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各个专业的常微分方程子模块都分别设置了学分,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只需要学完一定数量的子模块,拿到相应的学分即可。考核的形式也摆脱了传统的试卷,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形式采取了多样化,始终围绕着CBE教学体系的核心进行。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外,上机能力测试、参加各种竞赛、参与课题研究等都可以替代试卷考试,并获得相应的学分。考核方式多样化,能够发挥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常微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突破以传统学科为本位的教育体系,突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任国防.CBE教育模式对普通学科教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9):217-219.
[2]阮晓明.双元制与CBE教学模式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6(3):10-12
[3]田英玲.CBE课程模式评价[J].职教通讯,2013(9):31-34.
[4]吴新军.浅议高等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大学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钟岚]
4.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四
关键词:工学结合;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马彩霞(1969-),女,河北丰润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水文及地质工程。
中圈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1 2011)08-0045-0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一线,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向的岗位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土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未来可成长为“建造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包括职高对口生和普招生。其中高职学生有不适应以知识逻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学习和应试教育的特点,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相对适合形象思维,适于直观形象化教学和“在做中学”,适合培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培养模式,通过行动来学习,多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以发掘潜能,发展个性,所以课程设计尤为重要,现就“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作一探讨。
一、《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总体构架
《建筑地基与基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基础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面向建筑施工一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认知规律,形成了“拆分建造任务驱动(四个阶段)”培养模式和“拆分+建造”课程体系,即第一阶段通过拆分课程认识建筑:第二阶段通过建造课程掌握房屋施工的知识和技能;第三阶段通过综合实务训练,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的建造全过程:第四阶段通过岗位实习进行实战,自主开展房屋建造。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工作分析,我们归纳出在房屋建造中《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地坪以下)为:土方开挖一基坑降水一基坑支护与放坡一地基处理一基础施工一土方回填。建筑工程室外设计地坪以下的这些施工的内容与地基土和地下水相关联,具有特殊性。其中对于基础施工人员需要理解基础的设计意图(包含其受力、结构、构造等),而这些与地基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同时满足地基的相关技术条件(强度、变形、稳定性);其它分项工程则直接和地基土相关,需要根据土层分布和土性的不同设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处理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等)。对上述设计意图和技术措施选择的正确理解是进行事前控制、保障施工质量的必备条件。《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因此而产生,它属于拆分课程(认识建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基本知识;基础工程;基坑与边坡工程:土方工程。原有的教学内容侧重计算设计,是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系统、有序地传授概念和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学生不易建立知识和应用的有效联系。课程改革后,以项目、案例引出和编排教学内容,从而凸显理论来源和理论服务于工程实践,解决理论“够用为度”的问题。这样使得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内容的衔接更加合理,理论知识的深广度更易把握,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与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相比,是知识的解构和增加、课程的重构。
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作用与任务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工作分析,我们归纳出在房屋建造中《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为土方开挖一基坑降水一基坑支护与放坡一地基处理一基础施工一土方回填。
(一)本课程作用为
为室外设计地坪以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监理提供有关土的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支持。1,针对室外设计地坪以下建筑工程,使学生搞懂基础设计、基坑支护或放坡设计的意图以及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
2.为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或放坡、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土方回填等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和监理提供必备的有关土和地下水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本课程的任务
1.为阅读使用地基勘察报告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技能。
2.为基坑降水、支护提供理论支持,使学生读懂基坑支护设计的意图,知晓降水带来的问题。
3.为基槽检验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技能。
4.为土方开挖、土方回填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检测技能,5,为基坑支护、土坡稳定分析提供理论支持。6,为地基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选择。
7,使学生知晓基础的受力以及构造的原理,为基础施工提供力学和结构、构造方面的支持。
8,结合地基土的特点,为施工提供相应措施。
三、《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一)终身学习的教育观。本课程要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建筑地基与基础》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为中心,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适合采取直观形象化教学和“做中学”的培养模式,要尽量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培养模式,通过行动来学习,多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以发掘潜能,发展个性。
(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师是《建筑地基与基础》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要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互动和“动手”实践,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四)能力本位的质量观。作为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知识应用的能力和有关地基基础的职业能力。同时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建筑企业一线的“岗位人”和“职业人”,更要成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在今后变动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从建筑施工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课程要回归社会职业,通过岗位典型工作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以项目和案例为载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工作项目加以学习。
(六)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双方共同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企业提供大量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资料,合作建设教学文件、教材等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实验实训设施:校企互相兼职,共建共管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合作技术开发的专兼职队伍。
四、《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1.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通过工作分析,归纳出涉及地基基础的典型工作任务(分项工程),进而厘清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
2.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将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序化,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框架,进而设计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计划。3,教学单元与建筑基础施工所含分项工程相对应并考虑知识的关联性,由各分项工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确定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安排。
4,以项目载体为引导确定土力学理论知识内容,实现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5,立足相关规范的解读和应用,强调理论结果的实际应用,简化理论推导。6,课程内容载体与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实物模型相结合。
7,保持课程的开放性。课程项目载体和案例要与时俱进,保证内容的典型性、先进性、前瞻性,把握行业企业的现状。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环境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1,与河北恒达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邯郸市北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土工实验实训室,提升实验实训室软硬件水平,共享双方实验设备。
2,与邯郸市天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邯郸招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设计、建造“教学做一体化1:1实物模型”。
3,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我校共建“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联合众多企业建设地基基础实物模型。
(三)项目与案例引领教学
1,各子单元均以项目或案例引入,增强知识的目的性。
2,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建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五、《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方法
我们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则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教学层次和顺序,通过项目或案例引出理论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总结出6种课程设计方法:
(一)项目引导。是指首先给出工程实际项目(包含教学做一体化实物模型工程),教师逐步设定引导性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需要学习掌握的课程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对课程内容有整体、完整的认识,适合概述性单元的教学。
(二)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不同案例的介绍分析,将相关知识放置于具体工程环境下加以应用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强化知识的应用,同时习得经验性知识。
(三)项目教学。是将任务项目交予学生完成,从信息采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都由学生负责,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组织引导作用。学生以多样化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不仅注重结果,更加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
(四)现场教学。是在真实的施工环境中开展教学,通过实物形象化地传授教学内容,直观感受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五)引导文教学。是指在项目教学中,为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给出引导性的文字材料(包括引导问题、提示描述、检查单等),用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学生依据引导文来回答引导性问题、制定工作计划。
(六)启发与互动。是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自主建构知识。课程结束时也留有问题,以便将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并可以通过网上课程论坛进行师生讨论。
六、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成《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组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解、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了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编制多媒体课件,采取多媒体综合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有大量工程图片、动画、实验实训演示录像,利用由大屏幕、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拾音器、音响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组成的多媒体综合设备,提供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采用的教学软件可以进行教学辅助管理,实现教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监控、文件资料发放、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对项目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的应用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5.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五
1 课程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多维性
根据病理检验技术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一定医学理论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保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
1.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引入PBL教学。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突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一种相对简化的PBL(Probg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2]结合LBL(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3]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各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设计→典型病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授课步骤,强化病例为中心,改变传统授课中按教科书内容的讲解方式。以典型病例点出主题,尤其强调学生注意在典型病例中患者各项检验指标的变化,以及出现变化的原因,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们已收集相关病案50余例并编辑成册,内容涉及病理学课程学习的各个章节,供学生提高学习。
采用课堂讲授式教学、实地授课、案例分析、网络教学、研讨式教学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建立虚拟实验仿真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录像和单机版虚拟实验软件进行课前虚拟实验预习,了解实验流程。虚拟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实验质量。也更加了解了病理工作者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了责任心。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了病理学课程网站,网站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在网站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料(包括课件、录像、图片库、习题库、专业网站等),并开展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在线测试等。网络资源丰富,构架合理,利用率高,网络硬件环境较好。
1.2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本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如下:①基础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以病理学验证性实验为主。我们联系多家教学医院,自己制作了一批病变典型的大体标本,在现有病理切片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外检常见的各系统病变切片50余种,数码图片近千张,供学生学习使用,明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实验效率。②综合实验在短学期开设。通过使用药物等方法建立动物模型,进而观察脏器的病理变化,可提高学生实验设计、数据的正确获取和处理以及做出科学结论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③病理技术的学习主要侧重病理学检验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教研室已具有全套的病理技术设备和空间,有标本取材室、全自动脱水系统、干燥箱、石蜡包埋机、冷冻台及病理切片机,染色操作台等,学生可通过学习掌握常规病理切片制作技术、部分特殊染色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④认识实习。在病理学技术开课之初,组织学生到医院病理科见习,了解病理科工作的流程,认识病理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乃至疾病诊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利用教研室病理切片诊断系统展开模拟流程和归类的虚拟教学工作。⑤实践训练。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步完成取材、脱水、包埋及切片和染色,自行完成常规切片的制作。
1.3 以职业岗位应用为导向,培养职业能力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配合社会岗位职业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认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病理检验技术方向学生可参加浙江省病理质控中心的资格认证和鉴定工作,成绩合格者取得上岗证书,拓展了就业渠道。同时学生也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病理技术技士),通过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病理学技士资格证书。
教研室拥有自建的浙江病理网(http://www.patho.com.cn/)和已经在研的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设有不断更新的病理界发展动态、学习园地、科研讲坛、远程会诊等众多栏目,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广阔范围内师生互动,是很好的学习提高空间。
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
针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类病理检验方向对于病理学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明确病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和了解疾病病理学的新进展、新概念和新知识,具备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职业性。教学内容分为病理学和病理学技术理论知识、校内实践(包括病理学和病理学技术)和校外实习见习(包括医院和生物技术公司见习培训)三个层次。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包括病理学总论、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病理学技术。按照病理检验技术岗位工作实际定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内容根据“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选取,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内容。在病理技术室实时介绍病理学技术知识,同时在授课时请医院病理技术老师全程点评指导,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2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包括病理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病理学技术实训。病理基础实验,通过切片和大体标本的观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病理综合性实验,人为制造实验动物的病理模型,学生从自己动手在实验动物身上使用药物,到观察动物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到解剖动物观察相关脏器的病理变化,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医学学习的序贯性。病理学技术实训,包括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常用的一些染色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从标本取材、组织切片乃至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系列操作过程,让他们悉心领会每一项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3 校外见习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医院病理科、生物制药公司、检验单位等。校外实习突出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通过跟带教老师3-6个月的学习,学生在后期基本上可以顶岗实习,顺利完成学校到医院、公司等工作岗位的过度。
3 教学效果
校外专家评价好,有良好声誉,校内教学督导组听课评价均在90分以上。全体教师授课质量高,受到学生好评。实践教学设计合理,效果好。在近几年的教学效果考核中,病理教研室的每位老师均获得较好的评价,平均分数均明显高于学校老师的平均分。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在学习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就业前的强化实训实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条件,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上有了新的认识,为毕业后上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其中90%以上的毕业生能到对口单位就业,基本上做到学有所用;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良好,许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同时在校学生通过在实习单位的相关技能培训,基本都可以获得技术职业证书,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比没有经过培训的学生,具有更为全面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方萍.谈高职生病理检验技术的教学方法[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08,7(3):183-184.
[2]宋晓环.病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对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9-10.
6.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六
关键词:高职教育 CBE模式 计算机信息管理
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CBE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模式传入我国后在不断的实践中证明具有很好的效果,各高校也在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关注行业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探索符合当前国情的教学体系。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 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既懂业务、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目前十分缺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
1.理论实践结合不够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独立的实验室和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也可以聘请一些从事信息管理实践工作的专家或企业老师担任教学指导任务。在专业培养中应该着重突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专业定位尚需明确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的模糊导致了社会对这一專业认识上的模糊和理解上的偏差,绝大多数企业对该专业不是很了解,认识上也存在着很大偏差,甚至是本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也不了解。这说明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方向并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教育及宣传不到位、专业建设不够完善。
3.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应该既具备企业管理思想、懂得会计知识,同时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企业有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但目前的现实是,谈到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不乏有很多佼佼者,但是同时了解企业的管理思想、熟悉企业的管理流程、掌握会计知识的老师就很少了,明白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及财务知识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老师更是寥寥无几。
二、基于CBE模式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的需求标准只会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只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制订教学计划,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
1.确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结合各高校实训教学的经验,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培养目标,开发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企业资源计划即ERP系列课程,确定课程的名称、授课内容,合理安排其开设时间、课时,研究ERP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以及ERP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系列课程应包括:《ERP原理》、《基础会计学》、《ERP财务管理》、《ERP供应链管理》、《ERP成本管理》、《ERP提高应用》等。其中《ERP原理》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内容,了解ERP的思想和ERP软件的作用。《ERP财务管理》等课程以模拟企业如何使用ERP软件进行下订单、生产、采购、入库、出库、送货、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通过模拟实验掌握ERP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了解和体会在实施ERP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ERP提高应用》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贴近市场需求,对某些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使用的ERP软件进行具体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在使用软件时可以很快上手,它们形成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
2.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由于ERP课程所包含的管理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对实践操作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ERP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体现管理与技术的融合、体现强化能力培养的特点,成为研究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在基于CBE模式下,借助于实验仿真环境,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导向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效果。
3.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实施ERP实践环节,需要构建软硬件平台,尤其需要建设实验的软件平台,为了使学生能够更贴近现实环境,ERP系列课程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课程主要在ERP实验中心进行,以学生上机实验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实验方法。在每门实验课程开课前都编写有关该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和老师进行实验检查。
4.注重师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课程建设,教师的培训也必须同步进行。教师的培训可通过三种渠道进行:
(1)与企业合作。把专业教师轮流送到企业中去培训,不仅可以避免教师高学历、少实践的现状,而且也能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变他们教学的思维方式。
(2)外出学习。派相关教师参加有关的师资交流会,研讨会,通过交流,学习其它院校教学实践的经验,更好地开展本校的教学任务。
(3)自己培训。由有经验的或接受过先期培训的老师对本校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使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三、结束语
近年来,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应重视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的研究,在一个全新的视野和系统的模式上重新塑造自身,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知识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品牌专业,为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献群.基于CBE模式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职教论坛,2013,23.
[2]李建荣.基于CBE模式的高职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设计。教育与职业,2013,23.
[3]涂春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7.
7.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七
关键词:通关无纸化;实践技能;实训教学;对策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国际贸易便利化的需求日益突显。为了更好地适应贸易形势的发展,中国海关自2012年8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海关试点启动了“通关无纸化”改革,并在2015年起在全国关区推行。
“通关无纸化”模式即利用中国电子口岸及海关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直接对企业联网申报的进出口货物报关电子数据进行无纸审核、验放处理的通关方式,改变过去海关验放凭进出口企业进行先电子数据申报,再到各部门业务现场递交书面报关单及随附单证办理通关手续的做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企业通关成本。这种新型海关管理模式的应用,在为报关企业提供快捷便利通关的同时,也对报关企业整体通关运作模式及报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实训教学,特别是对于报关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辽宁省内的多家高职院校报关和货代企业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企业在新模式下对报关实践技能的需求状况,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报关实务》课程实训教学的现状及不足,借以希望对报关课程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尝试。
一、企业报关实践技能的需求状况分析
调查主要选择辽宁省内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的多家生产型出口企业、贸易公司、报关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等外贸企业来进行,企业性质大都为民营企业,由于业务设置,均需要一定数量具备报关技能的人才。
根据调查统计,企业对于报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主要体现在海关监管货物流程操作、单证技能、商品归类及通关无纸化软件操作等方面。
(一)海关监管货物流程操作技能。海关依据《海关法》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要求,分类将进出口货物分为一般进出口货物、保税加工货物、保税物流货物、减免税货物及暂准进出境货物等海关监管货物,不同类别的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要求不同。因此、在报关流程操作上应区别对待、按类操作。大多数受访企业均认为对海关监管货物的流程认知和熟练操作是报关实践技能的基本。
(二)单证缮制技能。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单证缮制是报关实践技能的核心能力,在报关业务中表现在能够根据销售合同、信用证等各类商务单证以及进出口货物各种运输方式下货运代理的各类单证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缮制加工贸易手册、账册内容,并能保证填制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报关单证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企业通关业务的进行,在报关业务操作中作用至关重要。
(三)商品归类技能。据调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毕业生初入企业,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同时所从事报关专业岗位也不同于企业的跟单员、采购员,不能全面的接触产品、配件及生产工艺,因此对企业进出口商品的种类、规格、材质、包装等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就无法做到严格区分商品的不同类目,导致海关编码查找得不够准确,造成相关单证栏目不能准确填报,影响通关速度。因此在对报关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时,相应的商品知识不可或缺。
(四)通关无纸化软件的操作。“通关无纸化”模式改革的要点即是将以前报关的“有纸化”转变为“无纸审核、验放处理”,这一过程的转变依靠的是中国电子口岸及相关海关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因此,新模式下报关企业对于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90%以上的受访企业对于报关人员不仅要求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操作,还需掌握电子口岸平台、无纸化通关系统等操作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是对于报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时代化要求。
除此以外,企业认为毕业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沟通技能及职业素质等综合实践能力。
二、高职报关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受访高职院校均有开展报关课程的实训教学,在报关业务流程、单证技能和基本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报关业务的综合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理论化。由于之前海关对于从事报关工作的报关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报关实训教学以帮助学生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为主,而非注重学生的报关职业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往往以考试内容的变形,偏重理论,缺乏与业务实际的融合。
(二)教学师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报关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对实际报关业务操作了解不深入,在实训教学中,通常通过网络、朋友、其他教师获取相关实践知识,并不能给予学生过多指导和帮助,尽管在实训中,有些院校会引入企业导师进行讲解,但由于非专业教师的特点,实训教学效果难免不易得到有效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职院校还需建立起专门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三)教学实践条件有限。据调研,半数以上的受访院校实训教学是在校内实训室利用通关教学软件模拟进行,也有少数院校尚未使用模拟软件教学。受自身资金和技术实力限制,高校报关专业实训设备投入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实训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制约了其实训课程改革质量。同时,随着通关无纸化新模式的出现,现有教学软件模拟并不能完整体现新模式的需求,因此还需加大力度拓展校企合作,创造长期的稳定合作的实践教学条件。
(四)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报关实务课程由于其专业特点导致其知识量较大,流程学习较为枯燥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懈怠和没办法深入消化的情况,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教学时仍按照传统的方式,先介绍学习内容,然后再强调重点难点,这样的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报关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明确实训教学目标。结合通关无纸化的特点,基于现有的报关课程实训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加以强化,对教学内容加以规划,补充,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促进实训工作的进一步实效性发展,培养符合报关职业需求的应用型实践技能人才。
(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相对独立于与理论教学体系,又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将工作过程导向用于实训课程开发的研究,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重组校内课程实训、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符合高素质技能人才发展规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块化、分层式、一体式的“滚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报关专业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三)建立系统化实训教学项目。按照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思路,通过调研通关无纸化模式下对企业报关业务的管理要求,进行报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研究实训项目内容如何与工作内容接轨,并根据报关技能培养的需求,编写符合高职报关课程的实训指导方案,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及相关的教学课件,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达到提高毕业生报关操作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四)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利用模块教学,基于对报关工作中不同海关监管要求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报关规范,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利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模式为主体,从完成某一方面的报关“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利用校内仿真无纸化通关系统软件的实训,情景模拟报关专业岗位工作,完成商品归类、货物流程操作、单证填制等实训内容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报关实践技能要求的理解和吸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报关工作的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缩小校内模拟实训教学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的应用。
(五)完善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实习校外基地,共同建设培养的报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入报关行业中业务熟练、富有经验的企业人员以兼职教师身份到校讲学,有计划的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强化实践技能和经验,同时鼓励教师以脱产、半脱产形式进入报关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工作,加深教师对于最新的行业动态发展状况的了解,促进教师从单一理论知识能力到具备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等多项能力的成长,提高高职报关课程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江.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8)
[2]张海英. 刍议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模式[J].当代经济,2014(17)
[3]王慧.高职报关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改进思路[J].对外经贸实务, 2010(10)
8.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篇八
一、框架式教学的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为学生铺好发展的道路, 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 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 实现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框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 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 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 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而且将新知识进行内化, 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
简单来说, 生物化学是一门探索生命本质和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因此, 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覆盖了整个生物界。同时, 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生命科学领域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物化学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 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 其教学内容十分复杂, 覆盖面更加广泛, 因此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结合高职生化学科培养目标, 适当重构课时
高职生物化学和生化检验课程教学一学期大概占据72学时, 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大致分为五大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重要组织器官代谢以及专题篇。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适当将教学内容重复的部分进行缩减, 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同时, 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召开专题讲座, 统一为学生答疑解惑,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另外,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 其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尤其是在生物化学这种综合性极强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中, 学生经常一头雾水, 面对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和代谢过程, 经常感觉到束手无策。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时, 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适当调整课时安排, 运用框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生化知识的整体性把握, 逐步提高学生的生化水平。
四、建立“三衔接”式课程间横向、纵向联系
生物化学和生化检验课程作为医学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可或缺的两门重要课程。通过横向联系, 其与医用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纵向方面为诊断学、内科学以及外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生化课程改革的号召下,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类型相似的学科合并成一种教学学科, 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课程的融合, 不能满足当下高职生物化学和生化检验课程的实际教学需求。针对这一现状, 在高职生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坚持“三衔接”原则。首先, 合理与其他基础课程进行衔接;其次,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与后期临床专业课内容进行合理衔接;最后,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良好地与基层医院中的实际医疗问题进行衔接。在此基础上, 仍然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积极实施框架式教学模式。
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各种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例如, 建立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库。为高职生化检验课程提供丰富的实际教学案例, 不仅有效丰富了生化教学的内容, 而且实现每一章节的良好过渡。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高的学科, 应该树立以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 选择难度系数适中的教学内容, 辅之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不断提高生化教学效率,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挖掘学生的潜能, 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生化水平。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 促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促进自身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体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生物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区别, 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同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显著增加了生物化学内容, 因此,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实际教学需求, 而框架式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生化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有效拓展了高职生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生化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 王艳红, 王景伟, 余丽芸, 曹宏伟.生物类专业课程"框架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 (02) .
【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07-3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论文08-2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论文10-11
关于新高职学院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探索论文10-25
论高职会计专的业下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06-20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10-31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论文07-06
教学模式下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论文10-11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