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2024-09-13

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通用12篇)

1.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一说。

(二)、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体会: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最终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一员,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放飞思维,接受艺术的熏陶;才能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对《同一个名字》这样一篇故事与语言同样优美的文章的学习,应尽力避免对文章内容与词句的“肢解”分析,重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意境中学知、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共舞。阅读情境的创设、教师适时的激情点拨均为学生思维的舞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2.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同一律,语文教学,同一性

同一律是逻辑学基本规律之一, 是人们提高思维能力、保持思维的一致性, 清晰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在论辩中揭露对手谬误的工具。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应用逻辑这一工具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客观事物会不端地发生变化, 但与此同时, 客观事物又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这种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是我们得以进行交流的基础, 反映在我们思维中, 就是要遵循思维的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保持思维的一致性、确定性, 但这种一致性、确定性是有条件的, 我们称之为:“三同一原则”:在同一时间、同一事物和同一关系的条件下, 必须保持概念和命题的一致性。

日常语文教学中, 遵循同一律, 巧妙地运用思维的基本规律以我们解决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 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同一律与保持教学目标的同一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是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 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指挥棒。正确的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来之后, 不宜朝令夕改, 必须保持教学目标同一性。

在教学实践中, 保持教学目的同一性, 知易行难, 大目标要分解成小目标, 也就是每一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扣紧既定的教学总目标, 不能偏离, 更不能转移;分解到每个阶段, 再分解到每一节课, 自下而上, 环环相扣, 每一阶段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 教学总目标一致性才能得到贯彻。保持了教学目的的同一性, 才能举重若轻, 在全局上做到纲举目张, 这是语文教学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目前看来, 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存在不一致, 或者衔接得不够好的情况。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文言语法方面的要求, 要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智识水平相适用, 教学目标不能要求过高, 以学生知其然即可为度, 对诗文的大意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即可。高初中学阶段的学生文言语法方面的要求则相应要高些, 对文言文的词法、句法不仅要知其然, 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两阶段应该存在一定的梯度, 但目前, 这种应有的梯度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有时候和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偏离甚远。

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 文章很短, 教学要求也只有一课时, 但是一字千金, 文章涵义隽永。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之内, 很难从铭文体、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构思以及文言知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但如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其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那么上课就必须要围绕这两个重点进行, 不能面面俱到, 更不能上着上着就偏移了主题, 转而大讲特讲《陋室铭》的语言特点或构思等其它方面的知识。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很多, 一不小心就会偏移了教学重点, 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教学目的的同一性。

(二) 同一律与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在一定时期内,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确定的;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就是指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致性。在“三同一”的条件下, 一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应该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它与人们在当时条件下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正相关;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关系中概念的适用范围, 它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

语文教学中要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课文里的重要概念, 尤其是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概念。

例如:“展开”与“开展”:在各种传媒中, “展开竞赛”与“开展竞赛”;“展开活动”与“开展活动”等用法都有, 让人感觉这两个词似乎可以通用, 其实“开展”着眼于实行, 而“展开”有表示张开、放开、铺开的义素内涵, 我们可以说“展开画卷”、“展开队形”, 不可以说, “开展画卷、“开展队形”;可见它们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 应避免混淆使用。一般说来, 教科书中的重要概念, 汉语词典已经作出定义, 其外延也有明确的划分, 教师应该以此为据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概念, 尤其是理性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教师在上课时应予以明确表达, 防止它们混用。

2、正确掌握词语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防止语词表达概念的混淆。请看下面的例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 恐群臣不听, 乃先设宴, 持鹿献于二世, 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 左右或默,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来源, 教师在讲这一成语时候, 最主要的是要学生好好的思考这背后的深意, 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论。要解决为什么不能“指鹿为马”则需要逻辑学知识, 从逻辑上看,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的, 鹿和马的本质不一样, 其外延内涵是确定无疑的, 客观上是鹿, 就应该用“鹿”这个概念反映, 用“鹿”这个词语来表达;赵高用故意“马”这个概念反映鹿这个思维对象, 是赤裸裸的别有用心的混淆概念, 其颠倒黑白, 信口雌黄, 欺君罔上, 骄横傲慢的形象, 跃然纸上。如果能从这方面去理解,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较大提升。

3、要准确地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特别是兼有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身份的词语。

在作文和论辩中我们经常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很多都与不能保持此类概念的同一性有关。

例如:“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看完的, 《阿Q正传》是鲁迅的著作, 所以《阿Q正传》不是一天能看完的。”

这样的语句乍看起来并没有错, 认真一分析, 问题很大, 原因在于“鲁迅的著作”既是集合概念 (如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看完的) 又是非集合概念 (如《阿Q正传》是鲁迅的著作) , 两者混为一谈, 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概念偷换了。

(三) 、同一律与作文论题的同一性

保持作文论题的同一性, 主要是指在议论文体的教学中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论题, 也包括论证与论据都不能转移或偏离。一篇文章的总论题必须能统辖各章节段落的各个分论题, 各个分论题都不能游离于总论题;各分论题又必须能统辖论证说明它的各种论据材料, 这些材料又必须服从分论题, 不能与之相违。作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论题的各种衔接与转换的技巧, 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展开。

在议论或写作中把握不住中心, 东拉西扯, 漫无边际, 把原来的议题抛在一边, 而去谈论那些与原论题无关的内容, 就会“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在写作教程中, 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明确中心论点, 防止偏题离题。如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 某学生的开篇就说“我是个没有理想的人”, 接下来写的全是与理想无关的事情。这样行文, 结果可想而知。既然标题是“我的理想”, 作者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有限了, 遣词造句、段落安排、布局剪裁一定要围绕着自己的理想来写。如果文体没有限制, 即使你真没有一点理想, 又不愿意凭空编一段故事, 那样也能做到不偏离主题, 你可以写成议论文, 就“理想”发表议论、提出观点, 但无论如何就是不能抛开标题去谈与理想无关的事情。

作文一定要把握主题, 这个常识, 我们一直这样强调, 然而离题跑题的现象仍然是层出不穷。原因何在呢?我们经常责怪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够深入, 这样的抱怨毫无用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从逻辑学的同一性方面去启发学生, 在更高的层次上教导学生, 也许能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四) 、同一律与中学语文课堂辩论的同一性

在讨论中常见的一种谬误是稻草人谬误, 就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容易受攻击。如:“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 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其实质是通过把某种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或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的诡辩手法, 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 然后把它打倒。应对方法:当某个人攻击一个观点时, 考虑他是否公正地重述了这一观点。

在辩论中, 同一律要求辩题必须保持自始至终一致, 如果不是同一辩题, 双方维护和反对的观点并不是同一命题, 那就很难说对方观点有什么分歧, 论战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了。真理越辩越明, 但前提是必须遵循逻辑基本规律。

首先, 学生要判定对方的辩题是不是遵循了同一律, 如果不是, 则可以从一开始就指出这个错误, 打乱对方的阵脚, 那后面的辩论的压力就随之减小了。然后, 要注意听对方辩友的观点, 看对方的中心论点是不是同一个论点。例如参加的一场辩论赛, 题目是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正方的观点是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反方观点为社会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起初, 反方论点是社会需要更重要, 然后几番交战后, 居然说个人需要跟社会需要同等重要。正方抓住了这个逻辑错误, 死抠到底, 最终赢了这场辩论赛。在激烈的辩论赛中, 偏离自己的中心论点是致命的错误, 所以不仅仅要抓对方的错误, 也要把握自己的中心论点, 不能有任何的转移或偏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同一律的使用有时候是下意识地, 并不明显, 但却是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保持教学目标的同一性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所在, 教师必须牢牢的把握住, 否则教学就会脱离应有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4-27.

3.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努力促成和谐教育的形成。

一、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人是社会的主体,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为了人,同时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素质和能力,都不会自然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环境的形成、和谐思想的倡导,又促进了和谐意识的形成。高校的德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和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和谐社会的建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和谐教育与和谐师生关系的统一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的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爱,教师的爱是建立在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公平对待学生的基础上,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才能营造活跃开放、民主平等、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德育教学。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时代,学生交费上学,但师生关系绝不是买卖关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不是简单地毫无热情地知识转移,是师生之间,时时刻刻都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发生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体现在眼神、表情中,这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明智、自己的信心和自己情操,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将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正视矛盾和化解矛盾的统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趋明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活力,也必然带来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教育青年大学生要用自己的睿智和敏锐的观察力,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到我国社会总体上、主流上是和谐的,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突出,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等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明白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学生明白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非对抗性的,是我们的社会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完善逐步解决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措施,正是我们党科学分析了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积极主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重大举措。青年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既要提高认识,也要积极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立足现实,从自身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统一

教育传承文化。我国有着优秀的“合和文化”传统,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价值取向,至今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因此,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建立和谐社会、和谐思想,我们也要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理念的文明成果。继承,我们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学习,必须以我为主,作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和谐思想不仅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的沃土,具有民族性,而且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五、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开拓,是对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光大。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精神支撑和促进伟大的事业,教育青年学生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六、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既有进步向上的思想,又有反动落后的思想;既有正确科学的思想,又有偏颇谬误的思想;既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又有消极腐朽的思想;既有高尚文明的思想,又有低级庸俗的思想……。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思想,我们教育学生,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明确方向,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在各种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中,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拓宽人们的视野,推动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

七、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认识,验证和理解理论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毅力,造就学生的坚强品格,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有机的统一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有用人才。

八、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与培养文明道德风尚的统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又注入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公民;广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形成以诚信为本,操行为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除此之外,在德育教学中,还要引导大学生作到德才的统一,理想抱负与务实肯干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统一等,只有坚持统一,才能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因素,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要素得到相对的和谐。

4.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参加奥运会和主办奥运会的基本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奥运盛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理解奥运精神的内涵,感受运动健身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并感受中国主办奥运会这一盛事,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感受运动健身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国人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历经的艰辛,理解奥运精神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奥运寻根

1.创设情景: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视频录像、运动员夺冠的场景图片,配乐:《我和你》这首歌,这些镜头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是啊!2008年8月8日是个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让全世界人们都为之震撼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成功主办。你们可知道?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整整盼了一百年。这是为什么?

现代奥运会创办于1894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可是几十年过去后,却没有见到一个中国人的身影。1908年的《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得到一枚金牌?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这三个沉甸甸的问号没人能够回答。你们能回答吗?

2.阅读教材P19,你有什么了解?

补充资料:中国短跑第一人刘长春得到张学良将军的资助,“单刀赴会”,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他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漂泊了21天,在身体严重脱水的情况下参加比赛。就这样他一人代表着中国队,在看台上陌生和异样的眼神中,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队全军覆没。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提前两个月出发,途经东南亚各国,沿途比赛卖艺。他们住最差的旅馆,吃最简单的伙食,到达柏林时一个个面黄肌痩,体力严重透支。只有撑杆跳选手符保卢一个人进入了复赛。可怜又可敬的符保卢甚至没有一根属于自己的撑杆,每次比赛都向外国运动员借用,最终还是被淘汰了。

了解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

3.小结:贫穷落后,国弱人衰,奥运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追寻的梦!

活动二: 奥运历程

奥运历程你说我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奥运离我们不再遥远。请阅读教科书第19面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

(1)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了第一枚金牌,从此打破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课件:许海峰夺冠画面,国歌响起)提问:这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终于飘荡在了奥运会的会场上。这一刻,你想对许海峰说什么?

(2)出示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奖牌榜(课件出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结:祖国的繁荣,国运昌盛,我们的奥运健儿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在不停地追逐。活动三: 百年圆梦

1.情景再现:

让我们再次回到2001年7月13日22时那庄严神圣的一刻吧。(课件播放录像《北京,我们赢了》当萨马兰奇走向主席台的那一刻,全世界都屏息凝神。……世界选择了中国,奥运选择了北京。为了五环旗下的梦想,我们苦苦等待了一个漫长的世纪,在这一刻,北京赢了!全中国人的热情像火山般爆发,人们流着泪唱啊,跳啊,尽情释放心中的激情。1908到2008,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从萨马兰奇向全世界宣布的那一刻,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在为奥运努力着,大家可以看看课本20面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资料

2.情景再现:

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承诺,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奥运会闭幕式上是怎么说的吧。(抓住“无与伦比”一词。)

提问:从“东亚病夫”到2008体育强国,我们经历了100年艰难历程,你想说些什么?(生交流感受)

3.小结:百年中国,中华儿女由东亚病夫,走向世界运动的最高舞台,走向光荣与辉煌,这都是因为中华儿女心中有梦想和追梦路上的顽强与执着。百年之后我们终于圆梦。活动四:全民齐建设

1.激情导入:

其实,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盛会,更是万民参与、展示自我的盛会。在我中华大地上也出现了万民参与奥运的热烈情景。(播放幻灯片)大家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有什么感想?(板书:全民健身)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1页的内容。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齐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在1995年开始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这一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同学们,你们也参加了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请你谈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

(生交流)

3.小结:全民健身,人人参与,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板书:人人参与)活动五:我与全民健身

1.大家平时也一定喜欢健身,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健身活动?说说自己参加的体会。(生交流)

2除了这些活动,其实还有许多健身活动。(出示学校大课间、运动会上全员健身的照片)

师:只要你们都积极参加了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体质,就很棒了。

3.小结:最后我送同学们一首健身歌,让我们在健康歌的伴随下,积极锻炼起来吧。(歌曲:健康歌)

板书设计 :

百年奥运全民健身 中华圆梦

5.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主人公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      1.欣赏首歌曲《故乡的云》。

・・      2.这首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3.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自己去了解。

・・      (二)整体感知

・・      1.自由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      2.抓重点句,讨论“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      (三)学习课文

・・      1.全班交流,体会人们对沃尔特的爱戴。

・・      2.说一说,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想说出来。

・・     引导学生从“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个角度去说。可联想到沃尔特平时是如何对待工友的。

・・      (四)总结、扩展

・・     说说你身边的人,他(或她)身上有什么美德,夸夸他(或她)。

・・      (五)布置作业

・・     写小短文,夸夸你身边的人。

・・      (六)板书设计

・・     32* 同一个名字

・・

6.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六

总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介绍、讲故事、观看flash动画、讨论和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

2.通过图片介绍、观看flash动画、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村里不同的人种和国家,初步认识人类大家庭的多元性。

3.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发展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一、知识竞赛,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一场小小的知识竞赛,当我说预备开始时,才能举手抢答,只有把问题回答完整的小朋友才算答题成功。

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太阳系有哪八大行星吗? 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哪一颗?最大的行星是哪一颗?  你能说出地球上有哪七大洲吗?

 你能说出地球上有哪四大洋吗?其中哪个大洋面积最大?哪个大洋面积最小?

 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二、传说故事

(小朋友各抒已见,如果不能全面的说出上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和女娲娘娘的故事,则由老师简单讲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学习“人类的起源”。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说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据说上帝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名叫亚当。因为怕他一个人会孤单,所以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取名夏娃,也就是“生命”的意思,因为她是众生之母。话说他们两个住在伊甸园里帮助上帝看管果树。一天,他们偷吃了能分辨善恶的果实,上帝很生气,但又怕他们吃了有生命的果实能永远活着,便命他们回到在地上,去耕种土地。

而中东方的神话故事中却说人是由女娲制造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女娲的神仙,用五色石补天,又用五色土造人。女娲把五色土捏成一个泥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做好后,吹一口气,那些泥人就一个个变成活人了。女娲感到这种方法太慢,就用草搓成一根绳子,把五色土涂粘在绳子上让太阳晒干,然后用手一拉,泥块就剥落下来,再吹一口气,这些小泥块又变成活蹦活跳的人了。

这些神话故事是真的吗? 那人是不是猴子变得呢?

虽然猴子很灵巧,也能模仿人的许多动作,但人可不是猴子变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三、人类进化史

1、古猿怎么会进化成人呢?让我们一起看看由古猿进化成人的关键一步是什么?(伟大的一步)

2、为什么有的古猿只能进化成猩猩,而有的能进化成人呢?

因为这些古猿敢于探索,不怕困难,在他们离开森林后学会了直立行走,这是古猿迈向人类发展的第一步。

3、经科学家研究,人从古猿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他们又学会了什么本领呢?他们是如何进化成我们现在的人类呢?让我们边看边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祖先)

4、请你们说说古猿是怎么进化成现代人的?他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

5、现在我们知道了从猿到人的过程很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类。

7.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思考

下面就我们开展的公开教学活动的形式、目的和组织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一下。

一、研讨式的公开教学———展年级组的研究风采

研讨式的公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旨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体现教育常态下的研究与创新。具体操作方法为: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年级组长组织安排与指导,业务园长参与,针对日常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研讨活动。形式各异,有一课三研,有同教材异教法等,由年级组长和年级组的老师自主确定,自主发挥。

实践一:中班同教材异教法研讨活动“报纸”。在年级组长的引领下,中班年级组确立了以“报纸”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各班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自身的教学特色,由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美术活动“有趣的报纸画”、科学活动“好玩的报纸”和体育活动“好玩的报纸”,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然后大家一起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挖掘一个教育内容所蕴含的多种教育价值。通过三位老师的实践,我们发现利用报纸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艺术审美、手工操作、体育运动、新闻知识、环保意识等,还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我们的身边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和探究。

思考:实践也证明,在这样的研讨氛围中,老师们都能积极参与,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大家也能直言不讳,有时还会为了不同的观点和做法而争执,又在实践中各自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互相比较,互相学习。在与同事的交流与碰撞中,老师们各有所获,也增强了年级组的凝聚力。

二、示范展示式的公开教学———展骨干教师的个性风采

示范展示式的公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给骨干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成熟,同时也为园内、周边幼儿园的老师提供示范,起到辐射的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几名骨干教师向不同对象公开展示活动,并通过说课、讲座等形式向大家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实践二:市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在淮安市举办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规定每次由一位骨干教师承担,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是自己日常生成的比较独特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自己比较拿手的、有创新观点的活动。例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开展了一个小班的语言活动《亲亲小草》,别有韵味,阳春三月她带领小朋友们来到幼儿园的草坪上,与小草亲密接触,在与小草接触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了对小草的认识与感受,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快乐自主地表达,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了语言的发展。这个活动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骨干教师在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整体都比较成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的效果,能给其他老师,尤其是一些新老师、青年老师以启示,帮助大家获得较为直观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公开教学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全体老师的提高,同时也是给骨干教师自己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促其自身的发展。

三、比赛式公开教学———展青年教师的成长风采

比赛式的公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评奖的方式激励青年教师,挖掘潜能,让更多的老师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

具体操作方法:设置奖项,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有形的平台,用命题和半命题的形式让教师自己设计活动并组织教学活动,评选一、二、三等奖。

实践三:青年教师评优课。本学期,根据市教研室“青年教师评优课”的要求,我们先在园部进行了青年教师的评优课活动,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园部统一命题为“白天、黑夜”,给老师三天的时间进行独立设计与准备。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组织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社会活动“黑夜我不怕”,有科学活动“白天和夜晚开的花”,有语言活动“白天和黑夜”等。虽然每个老师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活动中都展现了自己最好的风采,活动中突显了老师们各自的教学特色。最后,一位老师以其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沉稳的教学风格、清晰的教学组织等优势胜出,参加了市评优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思考:在比赛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平时上课不是很突出,但是在比赛中却表现得很好;有的老师平时比较胆小,但在活动中却表现得沉稳、有序。老师们在比赛中发挥着自己最佳的状态,使潜能得以显现。因为比赛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这种激励的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在公开教学活动中,适当有效地运用比赛的方式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我们的一些骨干教师就是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脱颖而出的。相信,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展现自己成长的风采!

四、入门式公开教学———展新教师的学习风采

入门式公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新教师参与学习和交流,掌握各领域的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和熟悉幼儿园的课程。

具体操作方法:新教师每月在年级组内公开教学一次,每次涉及不同的教学领域,或语言,或科学,或体育,等等,主要在年级组内进行,也可以邀请业务园长或其他老师参加。每学期向园部公开教学一次,展现自己最成熟的一面。活动分别由她们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组织安排。

8.高中计算机教学的规范性和同一性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管理;模式;评价及认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还是在职场,计算机的应用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技能。高中教学课程的改革,把计算机教学纳入了高中教学的课程,并且随着高中课程的改革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和运用,高中计算机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基础的运用教学和课程设置的需要了,而是具有完善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功能,因此,加强高中计算机教学的规范性和同一性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高中机算计教学中存在问题

高中计算机教学与大学计算机和中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高中计算机教学在教学中具有很大不系统性,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得到重视,原因在于教学质量的好坏由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决定,有了这种趋向,高中计算机教学就不能够系统地执行,还有受到其他文化课的影响,计算机并不能作为主要的学习任务,在将来的升学毕业考试中,计算机的成绩是不被纳入考核和评估范围的,所以高中计算教学就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无法实现规范的教学方式。任何教学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方式。计算机也是一样。因为计算机在高中教学中不是主修课,所以就出现了很大的选择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感兴趣的就多学点,不感兴趣的就干脆不去理会。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计算机课程中,本来安排的作业题,更多学生则是打游戏,或者利用多媒体画画来打发时间,对于作业的处理大多是应付了事。由于对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些隐性的问题也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方式的规范性。

2、教学中缺乏目标化执行。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确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同一性的目标,在高中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从老师到学生都不能更好地得到执行。其目标在不受到评估和考核的制约后,自然地教学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并不注重成绩,而教师是注重成绩,但是忽视了教学的质量,也就是说在目标上,二者之间是缺乏相互一致的目标的。

3、教学内容呆板,无法激发学生兴趣。高中计算机教学是计算机的入门,在一定程度上,它所传播的知识过于抽象,注重理论的学习,而缺乏实践。加上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也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课堂教学方式单薄,呆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自然地影响到了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显然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游戏,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教师可以变通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地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使学生学习不感觉枯燥。如展开相互的竞赛,娱乐性的考核机制等等。

二、高中计算机算计教学的规范-性和同一性的目的和意义

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意义决定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体系需要更加完善,在教學中,不仅要注重课程的设置,更要注重教学的目标化管理,在注重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同时,抓好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教学的关键,无形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一个手段的实施,可以使学生的竞争意识,思维意思增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不无裨益。

三、几点思考

1、教学内容与课程相互适应以求达到教学的规范。高中计算机课程它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不应要求学生理解,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紹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它们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地趣味性。它能把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融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能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

2、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争取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同一性。有人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在玩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要注意方式的改进,不再保守地认为传授就是说教,而是需要广大的教师共同地和学生玩,在玩中达到教和学的同一性。以实现教学的共同目标。其实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假如能和学生一起玩,那么就能起码保证教学形式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最终结果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相互发展。而在根本意义上脱离了学归学,教归教!

3、优化实践环节,营造发现式的学习环境。上机操作是教学环节中学生把加以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途径。

学生上机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掌握的程度。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机报告。针对中学生比较活跃,好奇好动的特征,必须加以耐心细致的正确诱导,提高上机效率。对好学的学生,提供方便,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对不少学生非常喜欢玩游戏的现象,可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也可给学生讲解游戏的程序结构和破译方法,促使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协调,引导他们向研究程序方面发展。平时教师可合理安排时间,利用中午和下午课余进间组织学生上机,提供多实践的机会,营造发现人的学习环境。

总之,高中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尽可能地规范,教学的目标上尽可能地达到目标的统一量化,以期达到效果的统一,和评估的标准相互接轨。不仅如此还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是否已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9.同一首歌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从而培养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2.演唱合唱时做到声音和谐、统一,培养合唱能力。3.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同一首歌》。重点难点

1.合唱时声部要和谐、统一。

2.通过合作讨论的方法,为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看歌曲《同一首歌》视频,导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授

1.聆听歌曲《同一首歌》。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学生回答:这首歌曲优美、抒情,歌曲为中速。2.复听歌曲《同一首歌》。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2)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

听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歌中唱了“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等。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

师:从这首歌深情的话语中,我们感到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

3.分段学习歌谱。(《同一首歌》歌曲学习。)(1)在分段学习歌谱中,先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以此来降低学习歌谱的难度。(老师和学生一起视唱歌谱,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在相同旋律处用红颜色表示。)(2)视唱歌曲的第一声部,注意唱准八度大跳 ─6的九度音程和6─ 以及四拍时值。(出示高声部谱例)(3)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注意唱准4─降3和5─ 音程以及结束句的八拍时值。(出示低声部谱例)(4)完整视唱歌谱。

指导学生唱好歌曲中的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和谐、统一。4.学习歌词。(教师出示《同一首歌》歌词朗诵。)(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3)在歌曲旋律的背景中,全班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5.学唱歌曲。

(1)聆听《同一首歌》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同一首歌》。(3)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6.歌曲处理。

A、B前后两段的旋律,在节奏和音区上有所不同。(A段节奏疏缓,起音在 旋律起伏不大,B段节奏相对紧凑,旋律起音在1,且有几处是八度、九度大跳。)A段情绪较为平缓,是用叙述的口吻演唱的,B段情绪较为激动,是用呼唤的口吻演唱的。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歌曲中的变化音,要唱得自然而流畅,歌曲的结尾要唱得渐慢渐弱,好像人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迎接新的辉煌。

7.设计演唱形式。

(1)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2)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8.随《同一首歌》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3【作业】课堂小结评论

三、课堂小结

10.同一首歌串词 篇十

(一)男:我们生活在同一块蓝天下

女:我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祖国妈妈

男:同样的渴望同样的追求,同样的感受唱同一首歌

女: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高歌猛进,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男: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女:请欣赏九(2)班合唱《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串词

(二)主持人女:我们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

主持人男:我们在**的双翼下快乐成长

主持人女: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翱翔

主持人男:我们同根同宗,血肉相连,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主持人女:今天我们在这里尽情地欢唱,快乐的舞蹈,共同唱着同一首歌

主持人男:下面有请***等人带来的《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串词

(三)(谁都会感觉得到充满生命的爱心谁都会感触得到向你伸出友爱的双手。

像颗幼小的种子长成盛开的花朵让你知道生命光辉、韧强让你能够享受到生命的喜悦。

青春的脉博正同祖国的江河一起跳动,无限的梦想正同祖国的高山一起倾听。

11.唱响教育的“同一首歌” 篇十一

“削足适履”,迁就孩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家庭的一些独生子女,因为缺乏锻炼,特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却无视这一点,因为溺爱孩子而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要穿名牌,父母便进商场去选;孩子要上网,父母忙买电脑;孩子要听音乐,父母又买MP4……只要孩子有要求,父母就不问情由去办。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道理,“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晓理”,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就好了。要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习性,再去矫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切忌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孩子。

“临渴掘井”,强迫孩子。放假了,不少家长朋友又在忙着为孩子补课。节假日,本应让孩子放松放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支配节假日生活。而一些父母要么把孩子送进补习班,要么煞费苦心请来教师,给孩子进行恶补。有些父母说:“唉,孩子累,我们也累,可不补心里实在不踏实。”其实,急功未必能近利,放长线方能钓大鱼。这是一条古老而朴素的真理。我们家长们要学学放长线的艺术,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家长平时的教育诱导,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且,节假日补课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诱发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实在得不偿失。

“管教无方”,棒打孩子。一些家长朋友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子体验。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动手打之。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轻易地放弃了为人父母的职责。其实,从遗传学的角度,孩子与父母的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血亲关系使家庭成为孩子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龙生龙,凤生凤。”“老爸英雄儿好汉”这些观点虽静止片面,却清楚说明了长辈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却对其性格、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孙敬修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

“心存代沟”,曲解孩子。家访中不难发觉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情感“代沟”,他们之间很少有情感交流。即使交流了,但由于家长们过于急躁,沟通往往成为泡影。因为性格外向的儿童比较容易沟通,而性格内向的儿童则较难沟通。如果家长失去耐心而情绪激动,埋怨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更为自闭,由此而产生害怕,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双方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所以,家长要掌握交流艺术,既要“童心未泯”,又要“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如果我们做到不曲解孩子,使孩子觉得您是他的朋友和伙伴,那么,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

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如能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恰当的教育方法,就能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张梅英 常熟市第一中学教师)

12.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我们应当构建同一类型的学校。首先,学校之间建立横向交流的网络,搭建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平台。其次,鼓励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最后,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成功。

一、构建学校网络

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学校仅仅是整个系统中的单元,接受自上而下各层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但彼此之间较少交流。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学经验难以传播,教育创新难以持久,更难形成规模。学校网络则是一种基本无行政干预又无等级色彩的教育组织,它有利于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网络”的概念最初在企业界流行,体现一种“共同体”的理念,各个成员由某种共同的特点和原则联系在一起,并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开放式的合作。[1]学校网络则是将各自为政的学校联系起来,构成不同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学校网络可以是横向的,在教师、校长和学校之间建立;也可以是纵向的,在小学与中学、初中与高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与管理机构之间联系。学校网络的范围可以在本地,也可以涵盖全国,还可以拓展到国际。

学校网络实际上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会系统,每一个体从中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信息”。[2]学校网络主要具有以下功能:[3](1)政治功能:通过学校网络,可以深刻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交流改革的经验与措施,促进新的教育政策的落实。学校网络还可以建议和推动政府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2)信息功能:学校网络可以更快捷地传播与交流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避免单纯行政途径信息传递的缓慢与失真的弊病。(3)心理功能:创新者通常会有势单力薄的感觉,学校网络可以赋予他们改革的勇气和集体的力量,使他们相互合作,实现创新的成果。(4)能力功能:创新过程也是能力增长的过程,创新者通过学校网络的相互交流可以获得新的能力,有利于未来教学的工作实践。

葡萄牙的“美好希望计划”(Programme Boa Esperança)是学校网络的一个典型案例。1998年3月,葡萄牙教育部设立此项计划,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校推广教学经验,促进全民教育,改善教学组织效能。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协调下,“美好希望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其主要工作如下:(1)创立网络信息平台(wwwjie.min-edu.ptlproj/boa-esperanca/index.htm),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经验典范及其实践者的联系方式。这些信息同时刊登在一些免费发放的官方杂志上,供各个中小学校参考。(2)制作与分发每一教育创新项目的视频或光盘,可以使关心这些改革的教师了解创新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组织研讨会,对一些创新与改革进行讨论与批评。参加者不仅有教学创新人员本身,还有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通过讨论,不断深化与完善教学改革。(4)支持各种创新与改革资料的出版与发行。教育创新研究院(IEE)还专门组织培训,帮助教师创建个人网页。(5)组织教学实践者开展专题讨论,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6)鼓励学校建立网络,改进与传播先进经验。(7)提供必要的人力与资金支持。

广大教师在学校网络中获益匪浅,主要是学会了新的教育思维方式,获得了努力与创新的动力。

学校网络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学习联盟”(Learning Consortium)。这一机构在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下于1988年创建,在4个学区的中小学校与大学之间构成广泛的交流网络。其目标是改善大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学区的教育结构。其中,教师培训处于工作的中心位置,各种类型的继续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会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1998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Fondation)创建了“创新学校网络”(NIS)。这一学校网络划分为13个学习网络,涵盖460所学校,目的是促进学校改革,促进学校之间的知识交流。通过这一组织,传统上相对孤立的教师职业获得新的交流与改进方式。

诞生于1990年的英国学校网络“提高全体教育质量”(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All——IQEA)最初由剑桥大学发起,后迁于诺丁汉大学。大约有200余所学校参与这一计划,目标是加强学校对于外部变革的管理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一计划的工作模式是以每个学校的单位创新为基础,然后组织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分享各自教学改革的成果。

美国的“优质学校联盟”(Coalition of Essential Schools)由布朗大学的一些学者于1984年创建,最初只有12所学校加盟,后来发展到美国本土和国外1,000余所学校。联盟的目的是通过举办地方和全国的研讨会,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由大学学者创建的学校网络“先进学校计划”(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诞生于1986年,现已涵盖1,000余所中小学。该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处于环境不利社区中学生的学习质量。

法国在更大范围上建立了“欧洲教育与培训创新观察站”(Observatoire européen des innovations en education et en formation)。这一机构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后的1994年创立,是为解决与欧盟确定的国家政策相关的教育问题而构建的信息网络。13个欧洲国家参与其中,法国国家教育研究院(INRP)负责协调工作。观察站的主要目标是:收集与分析有关教育创新的信息,确定变革的标志与“神经痛点”(points névralgiques),帮助教育创新者进行理论梳理,促进欧洲范围的教育创新,总结与比较各国的教育政策,推广教育创新知识与经验。

尽管这些学校网络是在不同的背景中创建的,并且各自特点均有不同,但它们至少有这样一些共性:[4]扩大了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孤独”;促进了业务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成果;改善了学校管理;方便向专家咨询。

当然,这些学校网络组织还需要不断完善,一般来说,学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以下条件:[4]价值与目标协调一致:所有学校网络的参加者应当有共同的目标,并与其内在价值保持一致。结构清晰:学校网络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清晰的可操作程序,取决于保证教师最大程度参与的良好机制。生产、传递和应用知识:学校网络的核心目标是生产和传递知识,促进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改善教学环境。满足学习愿望:学校网络应当使参加者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到学习对其教学工作的改善具有意义。自主领导:学校网络的领导者应当具备较强的领导与管理能力,领导班子之间能够密切合作,自主地管理学校网络。适当的资源:获得必要的资源是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然而,直至目前,学校网络的存在还不普遍,甚至也不持久,未来需要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校共同支持其创建与发展,使其在改善教育质量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教育创新与改革

20世纪可以说是教育创新的世纪。从欧洲兴起的“新教育运动”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大有颠覆传统教育的势头。以杜威、蒙台梭利、皮亚杰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所构建的教育理论更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20世纪的教育创新理论可以集中到以下主要之点:(1)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教师在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教育学家则主张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便是教育领域中的哥白尼革命。(2)学校要贴近实际生活。教育内容不应是抽象枯燥的概念,而应在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学会生存。学校要尽可能地远离喧嚣的城市,儿童应当在田园般的自然状态中陶冶情操。(3)主动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学习,自由地表达。

教育的理论创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就是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或某种政治理念,由权力部门对整个教育系统或某个领域有计划地实施变革的政治决策。

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60年之后,而《世界教育危机》和《学会生存》这两部著作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世界教育危机》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所主任的美国学者菲利普·库布斯(Philip Coombs)于1968年所撰,它敲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系统中存在深刻危机的警钟,呼吁教育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学会生存》则是法国前总理和前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在1972年作为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该报告认为,社会变革的基本目标是消除不平等和建设公正的民主制度,因此需要根据社会和民主的新特点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终身教育”和“教育适切性”等概念随之产生。此报告实际上为1996年由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奠定了基础。

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可以是局部的、微观的,主要涉及教育的某个领域,也经常发生在宏观领域,可能是基础教育,也可能是高等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系统。

当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时,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美国政界和学界纷纷反思其教育制度,导致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

教育创新还可以是世界范围的,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成绩评估项目”(PISA)便是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这一项目不仅评估学生的知识,评估他们对这些知识思考的能力和经验,还评估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学生成绩评估项目中,每个国家的学生成绩状况将清晰显现,从而对各国的教育质量也是系统的检验,并且具有国际间的较大可比性。

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教育创新与改革总有诸多的遗憾,有人发现,喊了多年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依旧是教师在主导;也有人感叹“如此多的改革,极少有所不同”,“并非改革改变了学校,而是学校使改革有所转变”。[6]

我们希望,新世纪的教育创新与改革会给人以“希望”和“更好的未来。”

三、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为了全体学生成功”不是今天才有的口号。不少国家都曾提出类似的口号,但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未实现这样的承诺。我们可以怀疑这一口号的可行性,但不应放弃追求全体成功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差异日益显现,夸美纽斯创建的班级授课制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些学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理解学习的内容,一些学生可能需要个别辅导,一些学生可能更习惯实际操作,未来学校都应提供相应的条件。因此,为了全体学生成功应当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目标。

为了构建未来的学校,荷兰教育部提出“强势的学校,负责的国家”,并制定三大目标:为了所有学生的优质教育:照顾每个学生的特性,给每个学生更好的机会;适应社会变革:负责的、强势的学校有能力把握社会与经济的变革,并采取主动措施适应变革;构建战略网络:将学校置于其所服务的社会之中,“将教育置于社会中心,将社会置于教育中心”。[7]

建设强势的学校,就是要给予学校更大的自治,使学校在面对各种复杂形势时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作为负责的国家,就是要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尽可能给予学校最大支持,特别是经费的支持,但不必管理过细。国家对于学校的监控主要体现在要求学校保证教育质量,保证入学公平,保证办学效率,保证承担责任。对于学校而言,在自治的同时承担责任,学校应当向学生和家长,向政府报告其教育结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英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城市教育优异”(Excellence in Cities)计划,为城市中最困难地区的中学提供更大支持,以提高11~14岁中学生的英语、数学和科学的成绩。[7]

法国在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间组建了“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对法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思考,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9]

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宏伟目标,正如其题目所宣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依据该报告,政府起草了后经议会于2005年3月24日通过的《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该法的基本精神是:为了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可信任的学校;为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高质量的学校;为了一个更开放的学校:倾听全国的学校。

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即可信任的学校,就是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所需要的信心。这一学校既要帮助最弱势的学生,又要鼓励最优秀的学生努力争先;既要贡献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扩大精英人才的选拔。机会平等不应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而要调动所有手段来推动其落实,不能允许青年在离开教育系统时无任何职业资格。要在10年之后使百分之五十的青年能够进入高等教育。

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即高质量的学校,就是强调致力于学生、家庭和国家的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高质量的学校首先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将完全由大学承担,教师培训大学学院将在未来3年逐步融入大学。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将突出三大领域:学科文化的深入培训;面向不同学生的教学法培训,特别是针对残疾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学法的培训;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培训。教师培训大学学院的1年级学生仍要准备教师录用考试,但同时要参加中小学的实习和教学实践。教师录用考试的合格者才能进入教师培训大学学院的2年级学习,并成为实习教师,但其毕业后不应延续惯例再分配到困难学校任教。

高质量的学校也意味着保证校园安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提供安宁的环境,学生的安全是校长作为国家代表的首要使命之一,校长要与警察局保持联系,任何暴力行为都必须直接受到惩处。

高质量的学校还要求改善学校和班级的运行,要重新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突出班主任的责任,要完善班级委员会制度,要通过制订学校计划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并以此与学区建立3年合同。

一个更开放的学校,即倾听全国的学校,一方面体现在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与经济界建立密切关系,一方面要求掌握外语和计算机与互联网通讯技术,保持与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

我们同处一个世界,但我们今天的世界还远称不上美好。虽无大战,但局部冲突不断,环境污染日甚一日,能源日趋枯竭,就连手中不多的钱币都可能因金融危机贬成废纸。以民族国家为主权单位的世界越来越难以驾驭,对待大问题,一个国家显得太小;解决小事情,一个国家显得太大。

同一个学校,至今还是个梦想。且不说学校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大相径庭。仅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学校类型的差异就难以弥合。不仅如此,学校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危机。学校本应为世界分忧解难,但学校不仅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倒成了问题本身。入学机会不平等、教育歧视与排斥、学业失败、校园暴力,都是诟病学校的明显理由。

即便如此,我们的学校也应当保留她的梦想。

参考文献

[1]Judith Chapman.L'ecole de demain:les reseaux d'apprentissage. Paris:OCDE,Reseaux d'innovation,2003. 41-43.

[2]Dalin,P.(1999),Theorie und Praxis der Sohulentwicklung, Neuwied.Paris:OCDE,Reseaux d innovation,2003.53.

[3]Anne Sliwka,Les reseaux pour 1'innovation dans l'enseignement: analyse comparative.Paris:OCDE,Reseaux d' innovation,2003.53-54.

[4][5]David Hopkins.Comprendre les reseaux pour l'nnovation dans l'action puhlique etla pratique.Paris:OCDE, Reseaux d'innovation,2003.161-168.

[6]Agnes Van Zanten.Dictionnaire de 1'education.Paris:PUF, 2009.376.

[7][8]OCDE.Reseaux d'innovation,Vers de nouveaux modeles de gestion des eooles et des systemes.Paris:OCDE,2003. 137.121.

上一篇:江苏职工福利最新标准下一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病句辨析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