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2024-08-21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共9篇)

1.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一

教学目标:把握古诗鉴赏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

(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五代的欧阳炯《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空城!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落霞:晚霞。

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

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⑥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词人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写景抒情,真切动人,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2.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二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具有什么特征?寓于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和典型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形象包括人、景、物。人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答案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 所讲的是什么形象, 形象的基本特征, 形象的意义。

例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独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 惟留诗人独坐敬亭山, 体现了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吗?虽然孤独但落得清闲, 有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下他与敬亭山, 但依旧相看两不厌, 又一次展现了他孤独傲岸的形象。至于物和景的鉴赏, 根据诗的具体内容, 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意图、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包括:1、推敲诗歌的字词, 也就是炼字。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的文字斟酌。“红杏之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炼字代表。这一类鉴赏试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中最生动的词是哪一个?结合诗句进行理解。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要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品味锤词炼句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应该把它放到句子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 首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2) 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再现意象。 (3) 最后说出这个词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例如: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的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前人认为:“直”用得好。它能真切透露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题参考:同意。直, 在诗中是“简直”的意思。南宋统治者偏安杭州, 不思收回失地, 报仇泄恨, 反而把杭州当成是自己的京都汴州, 在那里奢侈享乐。这样一个“直”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朋友孤独地离去了, 还一步一回头, 每一次回头, 都让诗人肝肠寸断。再加上离别时的环境:袅袅的秋风, 凄凉的秋景, 彼此之间的留念, 更加增添了离别时的伤感。2、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考查诗歌语言特色的题型的一般提问形式是:试从语言上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或是: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分析某个词语用的巧妙, 而是就整首诗流露出来的语言风格进行描述。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手法、借古讽今、清新自然、平淡朴素、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曲折、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答题的步骤: (1) 用一两个术语点明语言特色。 (2) 就诗中有关的词句证明这种特色。 (3) 这些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例如:

陶者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题参考:此诗的语言特色“平淡朴素”。“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这些句子, 接近口语, 朴实无华。但却很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赞扬, 对劳动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憎恨。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在诗歌鉴赏中, 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是一种不需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间接抒情有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象征、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高低结合, 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对比、反衬、白描手法、借古讽今、双关、借代等手法。要求学生对表现手法能有准确的判断, 并能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双关、互文等, 修辞手法有和表现手法相交叉的地方, 这是应该注意的。

(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以下的问题:这首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要表达什么样的感受?第二, 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还必须从作品的总体上把握, 从整体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 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主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在鉴赏的时候, 千万不能放过对语言的推敲和揣摩, 尤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言外之意。第四, 由于时代的原因, 诗人的思想、情感, 不可避免的带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我们既不能苛求古人, 也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揣摩他们的心态。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以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 所以他的词夺位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风格豪放悲慨。李白的诗, 生活在大唐盛世, 他的诗大多表现为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和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张扬个性, 推崇人格独立, 蔑视权贵, 摆脱现有礼法的束缚。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 他的诗大多描写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 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 在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 .《创新设计·步步高·语文》 (2008年第一版)

3.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三

在诗歌鉴赏中。对于表达技巧,我们主要掌握其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这四个方面的技巧就行了。现分类整理如下:

一、表达方式

主要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五种,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的方式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衷情、以哀景写乐情、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等。其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情景交融三种。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借助于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借景(或物)抒情,托物言志。即通过对实景或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3.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触。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二、表现手法

古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掌握以下十五种:

1,白描。指古诗词中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客体,以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的技法。如: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诗人不用丽词丽句,而是用白描手法娓娓道出,语言清新简洁,勾画出了一幅既清幽而又壮观的乡村美好夜景。

2.工笔。指用细腻、精确、详尽的笔触对人物、时间和景物进行描绘的技法,也称“细描”,它从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展示描绘对象的各个侧面,精雕细刻,着力渲染,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茑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诗人运用工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声进行比喻描写,逼真地表现了音乐由急响到低婉,由高亢到清脆,由轻快到低缓,由低缓到停顿的变化过程,一方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才华,一方面揭示了琵琶女十分愁怨痛苦的内心世界。

3.渲染。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重彩进行烘染,使物象鲜明突出。作为文章技法,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多借用反复、排比、烘托、层递、摹绘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渲染可分为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这几句诗,着重渲染了整个秋天的悲凉气氛,特别是“无边”两句,不仅让人联想到落叶之声,江水之状,也无形中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4.烘托。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或称烘云托月法,即用水墨或淡彩点染物象的背景,借以突出物象。写作中指的是借助于对甲事物的描写,使乙事物得到渲染和强调,或者借助于对同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描写,使另一方面得到渲染和强调的技法。有对照烘托、反衬烘托和陪衬烘托等。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首句写潺潺的雨声,烘托夜之静夜之寒,展示了一个十分凄凉的世界,同时也烘托了南唐后主的万般愁情。

5.映衬。指的是将两类相关、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相关、相对、或相反的两个方面,放置在一起,使他们彼此相形,相映相衬,用以表达一种意蕴深远的情景,或说明、强化一种道理,多表现一种事物的同向、同一的意义。他不同于对比,也不同于衬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春日、红花与绿水交相辉映,绚丽的色彩呈现出江南特有的美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呼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闲适的人、寂静的夜,皎洁的月、鸣叫的鸟交相映衬,表现出了一个无限空阔的幽远静谧的世界。

6.铺陈(铺叙)。指写作中着意对某一内容进行细腻地描述、描绘,以渲染气氛,制造声势,多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常常借用对偶、排比、层递、夸张等辞格进行铺陈。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昊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诗人由人间写到天府,乐声由地下写到天上,借助对偶、夸张等手法,铺陈描写,层层推进,把箜篌的音乐效果表现到了极致。

7.比、兴。指的是借与主题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以抒发作者情怀的写法。一般来说。用“比”而“兴”必在其中;“兴”起,必以事物相比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难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之一)

诗人运用托情于物的比兴手法,抒发了对亡妻深沉的恩爱、忠贞与怀念之情。用世间至大至美的“沧海”“巫山”,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世间无与伦比。

8.抑扬。常指要表达正面的意思却从反面开始说,或要表达反面的意思却从正面开始说,以达到艺术效果上的一种“反作用力”,以“抑”助“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抑扬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反衬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揽古》)

诗的前四句极力描写昔日的繁华,结句突然一转,由扬转抑,形象地写出今日之凄凉,使这种历史的变迁,更加发人深思。

9.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

理的技法。象征的本体义和象征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读者能够根据作者对本体事物的突出描绘,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一般都具有隐晦、含蓄的特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冰塞川”——舟楫不通,“雪满山”——攀援无路,象征性地表达出诗人报国无路的艰难处境。

10.化用。指的是写作中对其他作品里的语句进行改变,以符合自己作品内容和艺术的需要的一种技法。化用多能做到使自己的作品在主体和艺术上浑然一体的效果。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诗人化用了《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烘托出了朋友间的无限深情。

11.用典。又称用事,指借典故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法。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李商隐《泪》)

前一句用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事,后一句用的是项羽垓下被围事。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用的是《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12.虚实。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大容量。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来反衬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显其静。

1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

上句写京城中高官显赫、冠冕云集的车盖:下句写友人李白失意落魄、困顿独处的不幸,两者相比,益发显得京城繁华,无“其”容身之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当然,表现手法还不止这些,还有联想与想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三、修辞方式

1.比喻。比喻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中,也称比兴。诗词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诗人把愁比喻为整条江水。而且是春江水,这就从长、深、广、多、无穷诸方面比况了愁绪。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2.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行人折柳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风城春作主。”

柳枝任行人攀折,柳絮任燕子衔走,都由不得自己一句话,凤城的春天主宰不了大地的娇儿娇女柳条柳絮。“凤城”指“京城”,“都不由风城春作主”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春天无权作主,又指皇帝无权,奸臣当道。

3.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門送别》)

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说江水恋己而远送万里,江水本无情,诗人赋予它感情,实际上就是自己的思乡之情。

4.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是李白的诗更是如此。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古诗中还常用对偶、借代、互文、设问等修辞方式,其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在此不再赘述。

4.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篇四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5.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 篇五

景物描写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注意:意象也是景物形象。

例1 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回答: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考生答案 前四句意象宏大,写的是长江在整个中原分布极广,浩浩荡荡,横渡中原,飞湍激流。借汉江之景来衬托中原大地的朝气蓬勃,表现诗人对国家强盛的信心和内心昂扬的志气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 答第一问用词不准确,“分布极广,浩浩荡荡”有误;句式也不完整,“写的是……飞湍激流”搭配不当,得1分;第二问对题干中的“用意”理解不够,没有考虑到蓄势和突出主旨的作用,得1分。

点拨 考查景物形象往往联系写作意图,亦即题目的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回答第二问应结合语境和注释,联系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

示例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归纳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步骤一般为:⑴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如上题要抓住“回万里、横溃、迅湍”等关键词。二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4字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答案中“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三个四字词准确、简洁、生动。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如只答“为颂扬国家蓄势”是不行的,应答出“颂扬”的是“盛唐一家、国运兴盛”。

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往往用第一人称。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往往用第三人称。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例2 读陈与义的《寻诗两绝句》,回答: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考生答案 ①喜欢饮酒。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知。②喜欢寻诗。从“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知。

分析 对形象特点的概括只注意到了行为特点,没有提炼出形象特点,只能得1分。分析部分只引用了诗句,缺少分析,也只能得1分。

点拨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示例 第一个特征是行为洒脱。从“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第二个特征是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归纳 这里,我们列举几种常考的人物形象特点,供大家参考。

英雄。作者或借英雄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或借古人事业有成(建功立业)反衬自身岁月蹉跎(碌碌无为),或用之体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人;或借此表达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谪客。文人骚客被贬谪到偏远之处,多有羁旅行役之作,往往借景抒发贬谪之悲、漂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感、宦海沉浮之叹。

游子。辞故土,游异乡,睹物而伤情,顿生亲人之思、家园之恋。明月、笛声、草木花卉,乃至季节更替都会触发其内心情感。

隐士。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相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赞美田园美好,吟咏情性。常用意象常有菊花、青松、钓客等。

思妇。思妇独守空房,在夜深人静之际,季节更迭之时,别离的苦情、对游子的思念、凄冷寂寞的悲伤或美人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另外还有作者假托思妇闺情寄寓自己人生感慨的。

事物形象

[练习]

阅读宋人杨万里的《野菊》,回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示 例]

6.语文古诗词的鉴赏答题技巧 篇六

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1 知人论世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作品常常会渗透作者的经历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欣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对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拿赏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说,一个是经历盛唐的辉煌,一个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这两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富有不同情感气质的诗人:豪放飘逸、浪漫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2 了解诗歌的各种题材

古典诗词的题材,往往能或隐或现的揭示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题材上诗歌主要可以分为:

2.1 写景抒情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2.2 怀古咏史诗歌。这类诗歌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 托物言志诗歌。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这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2.4 羁旅行役诗。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类诗歌。

2.5 闺怨诗歌。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此类。

3 熟悉诗歌的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诗歌赏析中,应该首先并及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品读其中的特征以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诗词当中的意境。诗歌具体的意象有很多,如花草类,景观类,乐器类等等。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常用含蓄,简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就在这里。欣赏诗歌要充分而合理的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深入诗人所描摹的意境。

4 答题紧扣诗歌内容解题

必须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风格和思想内容。

4.1 语言的考查。如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这些问题都是整首诗而言,因此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描摹术语,如: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凝练简洁,绚丽多彩;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通过结合具体诗歌,能更深刻的了解。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2 形象分析考查。形象分析就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进行赏析。并能将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如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意境。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回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答: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4.3 评价写作技巧、风格和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型必须弄清诗歌的写作手法,首先,应该掌握修辞赏析法。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一些修辞的运用,来领会诗人含蓄的情感。其次,了解诗歌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等。

7.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篇七

一.景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 一般是问“有哪些意象”、“描写了哪些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或“这些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不管以什么样的题型考察, 答题时均可以遵循四大步骤:找———描———点———析。首先找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然后描绘这些形象所组成的画面, 再点出诗人写景所用的手法, 最后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示例一: (2007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新晴”下的“南亩”, “倾家”而出的农人;第二步, 描绘画面: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在农田里正辛勤地耕作;第三步, 点出手法: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参考答案]尾联写了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正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 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 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示例二: (20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1)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 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柔桑”、“嫩芽”、初生的“蚕”、“平岗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第二步, 描绘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第三步, 点出手法:借景抒情;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诗人借景抒情, 表达了自己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二.事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诗歌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人格追求。事物形象类的设题一般是“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回答此类题可以遵循三大步:归纳事物特点———点明方法技巧 (拟人或托物言志) ——分析思想情感。这样答题可以不遗漏要点。

示例一: (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 (t uò) ,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 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 即严武, 受封郑公。箨 (tuò) , 笋壳。帙, 包书的布套。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第一步, 归纳事物特点:嫩、新、阴凉、净、香;第二步, 点明方法技巧:托物言志;第三步, 分析思想情感:寄寓了诗人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的理想。

[参考答案]竹的形象: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诗人托物言志, 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 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符合诗意, 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二: (2010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本诗设题很清晰, 恰好反应了上面所说的三步。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人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一般是考察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类设题一般是“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怎样的性格特征”或“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回答此类题目也可以遵循与事物形象鉴赏相似的三大步: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示例一: (2008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联系其写作背景, 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根据诗文和注释, 可分析出词中人物幽默、乐观;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借事抒情;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诗人受人讥讽后的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和其志向的高远。

[参考答案]诗人借事抒情, 表现了人生态度: (1)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 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示例二: (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访隐者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第一步, 概括形象特点:“山翁”足不出户, 无人造访, 隐居世外;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参考答案]本诗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 通过描写隐士居处幽僻的景色, 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环境侧面烘托,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法无定法, 同学们应根据情况灵活应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 上面所谈的步骤还是应了熟于胸。只有熟练掌握了上面的技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才能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8.学会鉴赏方法 提高答题技巧 篇八

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的文本阅读,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之一,其中也包括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其材料大多选自散文和小说。所以,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强化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与训练,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掌握解题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语段鉴赏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找出语段特色,明确鉴赏角度。大凡选入高考试题的阅读语段,肯定是因为某一点或者某些方面的特色较为突出,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手法的使用、写景的角度、语言的风格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鉴赏的五个角度。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鉴赏就几乎涵盖了现代语段阅读的所有问题。如语言运用的鉴赏,回答的是此语段中是否运用了巧妙的词语,妙在什么地方?句式选择的鉴赏,回答的是此语段中是否选择了特色的句式,其效果是什么;手法使用的鉴赏,回答的是此语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它的作用是什么;写景角度的鉴赏,回答的是此语段中写景的部分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语言风格的鉴赏,回答的是此语段(整个语段)中的语言是否具有“清新典雅”抑或“温婉诙谐”“平易质朴”抑或“形象生动”“平铺直叙”抑或“委婉含蓄”等风格?一篇阅读语段,不一定这五个方面全有特色,也许只具备一两个方面,只要我们能针对高考试题的要求,鉴赏到位就行。

2.巧用鉴赏方法,正确解答问题。一般来说,语段阅读鉴赏类的题目通常有其答题的模式,它的模式是:“特色(所鉴赏角度)分析+效果+内容概括+情感”或曰“特色是什么+效果又怎样+描(叙)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从近些年的语段阅读鉴赏试题来看,考点还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命题大多十分灵活,因此同学们答题时切忌死板,要学会灵活变通,具体的做法是:A.迅速阅读全文,圈画重点词句,把握文章思路,理清结构层次,整体感知内容,明确文章主旨。B.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避免答非所问,做到心中有数。要点打上标记,以便提醒自己。C.检索答题范围,筛选有效信息,答案原文寻找,灵活变通整合,答题分点陈述,注意清晰明确。D.掌握阅读技巧,学会鉴赏分析,鉴赏表现手法,分析谋篇布局,联系上文下文,理解词句含义。E.无论审美取向,抑或价值判断,做出合理评价,学会辩证分析,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客观规律。语段阅读鉴赏,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高考现代阅读语段就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门槛了。

二、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除了现代文鉴赏以外,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非常明确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人物形象”“景象”“物象”三类,正确地分析这三类形象,对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关于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人物形象一般就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所以,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在鉴赏这类形象时是必须要做到的。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有三:A.能够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出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人物形象,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不慕权贵,桀骜不驯;或友人惜别,思念家乡;或豪放洒脱,傲岸不羁;或矢志报国,愤世嫉俗;或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等,诗歌中的这些形象,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是不能赏析出来的。B.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不可臆造,必须忠于原文,要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C.评价诗歌中人物形象对诗歌表达的情意所起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进行分析。

9.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九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诗眼”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题目形式

(1)第一文库网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1: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示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2、谈谈你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

●答题要点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

答: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示例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作业布置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两个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上一篇:搞笑机智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