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2024-10-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12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一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以后的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很大作用。

我在教学中充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我让挨着窗户的同学把窗户推过来关上,再让同学将自己桌面上的书从左边推到右边,并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刚刚窗户、书的运动方式,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像这样的运动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这种直直的运动方式就是平移,学生认识了平移。在此基础上又出现驴拉磨的情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驴的运动,看看这个驴的运动是不是平移现象,学生判断出不是后又拿出准备好的大风车,让学生观察风车的运动,同样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的运动,让学生判断这又不是平移现象,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这种现象是另一种运动现象旋转。这样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兴趣浓厚。

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尽量鼓励学生用手势和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让他们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路线,使学生在活动化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数学知识“活”起来

教学中,为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升旗、火车在轨道上运动等平移现象,以及大风车、转椅、旋转木马等旋转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真实情景再现,真正让数学知识“活”起来了。

4、将问题游戏化。情景化,突破难点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知识点划分,由浅入深,将问题游戏化、情景化,我设计了小猪回家和小兔一起搬木头的游戏,很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首先,小猪一个人回家要走多少路,理解一个点的移动,然后出示小猪小兔一起版一根木头,判断小猪和小兔谁走的的路长一些?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又让学生讲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这样在进行图形的移动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5、优缺点

优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的理解新知,力求体现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应用意识以及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转换数学思想方法。

缺点: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于学困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 出现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参与。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二

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作为基础

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水平薄弱的现象,对数学等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同时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难度相对较高,对中职学生而言,在数学课堂中,很难保持注意力,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相互融合后,能够改善这一状况,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支持,将抽象的公式、概念更为直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必须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作为基础,教师应当以数学课本知识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实际情况,整理相关资料,制作成适宜的教学课件,为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整体不高,而在素质教育推广后,这一局面得到一定改善,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应当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两者相互融合最为根本的特点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调动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课件的设计,都应当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展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在课堂中起到指导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教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水平,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部分中职学生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较弱,课堂纪律性较差,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而为了能够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整合,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并利用多媒体教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四、以课余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巩固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学生没有升学考试带来的大量学习任务和压力,相对的课堂闲暇时间较为充足,因此能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成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愈发普及,而这也吸引着中职生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可以将互联网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逐渐转移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内,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在网络中查询有趣的数学知识,逐渐发现数学的魅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数学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硬件软件教学设施相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离不开硬件以及软件教学设施的支撑,同样这也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最为基本的先决条件。首先在硬件设施中,中职学校应当配备最为基本的多媒体教室,使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能够展现到学生面前。其次,为满足中职数学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软件方面应当安装最为基本的教学软件,包括常见的Flash动画、Power Point等,相应的教师应当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学习到立体几何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现立体图形,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到学生面前,进而能够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记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相互融合,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时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当掌握基本实现途径和方法,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身份,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作为基础,并将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相结合,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摘要:中职学校是面向社会输送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而当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整体教学效率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首先对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进行分析,进而使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全面融合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正义.基于智趣数学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2):121-124.

[2]许玮玮.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中职数学教学[J].职教通讯,2015,9(18):31-32.

3.浅谈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方法 篇三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

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

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2.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3.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的概念课教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而这正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所需要的。因此,结合许多名师的课例以及专家的观点报告,笔者以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青海省王强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为例,尝试着归纳了以下基本模式,供大家参考。

1.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即概念从哪里来?)

(1)反馈课前收集的百分数。

师:从这么多的百分数中,说明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生发言,师归纳:好处、意义、区别

2.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即概念是什么)

(2)出示:

A品牌酒的酒精度是50%;B品牌酒的酒精度是33%;C品牌酒的酒精度是3.8%。

生根据以上信息讨论百分数的好处、意义、区别。

(3)反馈:

①师:假如甲酒量很大,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一种酒比较好?为什么?

生:选择A品牌酒,因为酒精度是50%。

师生共同理解酒精度是50%的含义。(酒精/酒=50/100)

②师:假如乙酒量不好,应该选什么酒?为什么?

③小结百分数的好处。

(4)以三种酒为例,小结百分数的意义。

(5)你是否发现有带单位的百分数?分数呢?

同桌讨论百分数与分数区别。

3.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即概念有什么用?)

(6)练写百分数。

(7)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些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三好学生占全班的15/100

一堆煤重39/100吨

②读下面百分数

……

(8)课堂总结。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四

定安县第三小学 吴乾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都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钻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这该如何实现呢?主要的做法是;概念清楚。形成纲目认知结构,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而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重技能,轻概念。“为概念教学而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个定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在掌握概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对一个新概念的引入,简单从事,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3、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的认识偏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开始了一系列活动。

二、研究概念教学的意义

1、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

2、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需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概念的运用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的概念的运用基础,在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在做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实验研究法。选取一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4、经验总结法。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重视资料积累。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4)

⑴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制定研究计划。

⑵收集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4------2013、9)

⑴采购理论书籍并请专家指导。

⑵开放课堂,邀请其他教师随时听课,及时交流,进行评价指导。

⑶在实施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环节,并撰写专题论文。

⑷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准备结题材料。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3、10)

⑴整理资料并对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进行自我评价,写好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我们常说,学习这种知识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学习那种知识有助于思维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借助它形成的对基本规律的认识更可以受益终生。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也能注意从具体概括抽象概念。但就整个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的情况看,对基本概念教学,尚重视得不够,方法呆板僵硬。为了探究新的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模式,我意识到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为此,我翻阅了大量教育理论书籍,认真做了读书笔记,使得自己更新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在概念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进概念教学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现在概念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例如在“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中,我们教师设疑什么是“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这的问题就成了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就后面的教学就可以成为学生的探究过程,而避免教学成为枯燥的说教。

2、将游戏引入课堂 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活动,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能针对教材本身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 组织教学,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将这种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些游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激励儿童发现自己、表现自己和了解自己;有些游戏带有表演合作的性质,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活动。例如在平均数的概念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概念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教师所选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同时又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这样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使课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学概念,充分体现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公正文明地做人使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游戏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这样以游戏教学,使学生 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3、整合教学资源,学会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示数学概念。我们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中,认识数学概念,进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为此,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高度出发,我们对教材内容作出了创造性处理,设计教学流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简约的教材内容不可作简单化的处理,而要充分教学智慧,努力把它将设计成动态性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和发展

经过以上的工作的开展,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概念教学中,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巧妙的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通过探究与合作,得出结论,认识概念。因为上课形式改变,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释放,提高了概念学习的效果。课题研究开始后,我选取五年级(2)个班做实验对象。在课题实施阶段根据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并且按课题进度组织4 次测试,跟踪发现,有了兴趣后学生的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四次的专项考试逐步提高,显示出该概念教学形式的成功。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做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案例、公开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八、课题研究结题反思

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五

消除思想顾虑,激发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由平面几何转入立体几何,学生会感到很不适应,总是习惯于用平面图形的思维来考虑空间图形,对学好立体几何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首先要鼓起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勇气,向学生介绍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指出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是紧密相联的,很多立体几何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抓住每个概念的本质,做到深刻地理解就能学好立体几何,从而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顾虑。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三条腿的凳子为什么是平稳的?怎样判定墙面与地面垂直?怎样检验钻床的钻头是否与工作面垂直?等等,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原理无时不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讲清概念

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产生联想。例如“平面”是一个原始的概念,无法下定义,只能举实例给出“平面”的形象。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展的,让学生体会到平面的延展性往往很难。有的学生总会误认为桌面、镜面等就是数学中的平面,把生活中的平面与几何中的平面混为一谈。教师可以先从“直线”的概念讲起,提出类似“直线有端点吗?你能否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直线是没有端点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直到死为止,也画不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画不出完整的直线那么我们怎么表示直线呢?只能用直线上的一段来表示,决不能认为直线就是这么长,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可紧接着指出:“平面”的概念也是如此,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它很平,没有厚薄、没有边界。而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玻璃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只是数学里“平面”的一部分。既然平面是无限的,它也无法画出来,只能用有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表示。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平面概念延展性的理解与记忆。

抓住关键性的词汇

在学生作业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推理:

∵AB在平面α内,AC在平面β内

∴∠BAC是二面角α-MN-β的平面角。

这位同学推理错误,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没有理解,缺少条件“AB⊥MN,AC⊥MN”。每个定义中都存在着关键性的词语,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使学生明确地掌握概念。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经过分析,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点:(1)过棱上一点;(2)在两个面内;(3)垂直于棱。并指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就不是二面角的平面角。随后画出各种图形或举实例,让学生判定哪些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按照上述三条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用反例图形澄清错误的.认识

图形是用来描述几何原理最直观的形象语言,几何中多以图形的正面形式来刻画点、线、面之间的结构关系,而反面形式不易被人们重视。反例图形就是用来说明某种关系或结论不成立的特殊图形。恰当地举出反例,对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不共面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学生会误认为不同在某个特定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共面”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别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吗?”部分学生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画出反例图1时,学生会立刻明白,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不一定是异面直线。又如针对学生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通过反例图形加强它们性质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质的区别,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在立体几何中也成立。“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而在立体几何中不成立,要说明这一点画一个反例图形就可以了。可见指出错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画出反例图形。

借助模型和实物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实际生活、生产中抽象出来的,但数学化了的概念与实际感受有较大距离,所以在立体几何教学开始阶段困难很大。克服困难的办法是遵循教学规律,使立体几何的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认知过程靠近,注重直观思维的作用,逐步把直观思维引导到分析思维。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与实物,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例如要讲清楚公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以举例:一扇门有两个合页和一把锁,门可以看作一个平面,两个合页和锁看作三个点,当打开时门转动一个位置,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可见经过两点有无数个平面,当门锁上时门被固定不能转动了,观察这三点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因此得到: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也只能作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对公理容易理解与接受。再如公理“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经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学生对两平面相交为什么会是条直线不易理解,可以用硬纸板演示给学生看,如图2,就可使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接着可以提问学生,若平面有两个公共点A、B,是否它们有两条公共直线呢?突出强调两个平面相交只有一条交线,这条交线就是通过A、B的直线,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理的理解。

善于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6.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六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的出发点,只有使学生理解了概念,帮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加强概念的教学,既可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系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对数学文本的阅读能力和自觉钻研的精神。

概念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没有抓住本质等。这是由于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善于进行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常常被一些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擅长于形象记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爱用机械背诵的方法来记忆,因此记忆的概念不能灵活运用。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来看,在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下就略谈我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其接受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入概念。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后继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建构。通过这样的操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表象: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哪怕学生无法 1 用语言来表述,但是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2、从创设情景中引入概念。

在引入概念之前,老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问题是真实的、具体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3、以旧概念的复习引入新概念。

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二、抓住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因此教师要在讲清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办中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教师还要恰当地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如2是质数但不能说它是一个质因数,只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时,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小明的年龄用A—28表示,这里A并不能表示任意一个数,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三、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能过对比本质属性,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小数的末尾”就不能说成是“小数点后面”,也不能说成是“小数部分”。“末尾”这个概念是“最后”的意思。

在运用对比法教学时,采有变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学生能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增强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如在出示几何图形时位置要变化,不要让其“经典式出场”。

当然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这个概念已经建立得比较清楚、牢固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否则,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四、启发思维,归纳概括。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习惯于死记硬背,做习题时,只能依样画葫芦,遇到问 3 题的条件或形式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分类的方法来体会到梯形就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前后联系,因“时”施教。

教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有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起来十分紧密,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从已有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有些概念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趋向于完善。所以,小学数学系教材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有每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这就决定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就接触过了,只要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到六年级再认识就更深一步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教学;到中学阶段还要学圆的有关知识,这时候对的圆的定义是:圆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个基本性质,形式不一样,但本质属性是相通的。如果不注意前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后阶段的内容时,就不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融会贯通;如果不了解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讲前面的概念就不可能讲到恰在此时当好处,也容易把概念讲死。

六、温故知新,形成系统。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化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 4 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七

一、试卷整体评析

以2013年上海中考数学试卷为例,其中四大模块的分数分布分别是:“代数与方程”部分占40分,“图形与几何”部分占50分,“函数与分析”部分占22分,“数据分析与概率统计”占12分,其余还有26分的综合部分。与2012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相比,“代数与方程”和“图形与几何”部分的考查分数有所减少,“函数与分析”部分考查分数有所增加。从近几年的趋势看,这一模块的考查力度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数据分析与概率统计”部分的考查形式则从以往的解答题改变为选择题与填空题相结合的形式。

本次试卷以《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考查知识全面,覆盖面广,以基础为主,难度适中,能够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既关注所考查的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又关注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学习能力等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查;既关注对结果性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查,又关注对一些过程性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观念与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 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本次试卷中有大量考查考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试题,如:第1题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第2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第3题二次函数的平移、第4题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概念、第5题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第6题等腰梯形的判定、第7题因式分解、第8题不等式组的解法、第9题分式的乘法、第10题平面向量的计算、第11题函数概念的理解、第12题等可能实验中事件的概率计算、第13题统计的简单计算、第20题方程组的解法等。

2. 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本次试卷第17题是一道新型概念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只要在掌握“特征三角形”与“特征角”的概念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就能很简单地进行计算。第18题则考查学生对图形运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正确画出图形,利用图形翻折运动所具备的性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及方程的思想进行求解,对学生的画图能力及方程思想有较高的要求。

3. 关注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卷第15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第16题则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要将图像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这道题可以用函数的方法,也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甚至可以用小学算术的方法。第22题是考查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通过建立直角三角形的几何模型,运用锐角三角比的知识解直角三角形,就能求出车辆经过时,栏杆EF段距离地面的高度。

4. 关注数学学习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卷第24题和第25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求考生在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知识,深入探究问题,这是考生进入高中学习必备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试题起到了很好的甄别作用。

二、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中考数学试卷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广且突出基础、体现新意、适度区分的特点,教师在初三复习教学阶段应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回顾知识、夯实基础、积累解题经验、提高实战能力。通常,中考复习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全面回顾和整理初中四年所学的知识;第二阶段是以专题为载体,旨在揭示知识点间的联系,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阶段是以模拟为重点,查漏补缺,检测和提升考生综合运用的方法与能力。

1. 以教材为载体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习最枯燥、最费时,很多学生往往会觉得这些知识都已经掌握,因此不予以重视。但这个环节却是整个复习阶段中最关键的,因为它是其他阶段和后续有效复习的保证。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复习重点,抓住中考的基本分,梳理知识,形成网络。数学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一段时间不用学生就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就要进行彻底的讲解和复习,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此时,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是中考成败的关键。我认为运用考题或书本例题回顾所学知识,并一题多用,以点带面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例如,2013年上海中考数学卷第1题:“下列式子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利用这道题,教师可以复习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步骤和方法等知识点,还能将这些根式进行加减乘除,复习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乘除运算的法则,以及两者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利用类比、化归的方法加强记忆,例如:《考纲》第37页的第9题:“已知a>b,下列关系式中一定正确的是()(A)-a>-b;(B)a2>b2;(C)a2>ab;(D)2-a>2-b。”这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不等式的3个基本性质,明白每个不等式正确或错误的依据或原因。而学生在进一步思考后会发现无法判断a2与b2的大小,这时又可思考a2与b2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问题,可起到全面复习不等式相关知识的作用。紧接着,教师可再提出如果把上题中的不等号全部改成等号,哪些结论是成立的?为什么?通过对比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到等式基本性质与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不同之处。为了强调等式基本性质与不等式基本性质中“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这个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条件“不为零”,教师可以举例:“方程(x-2)(x-4)=x-2的解是x=-3。”这句话对吗?如果错,错在哪儿?为什么?最后从解一元一次方程变式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步骤、方法一致的前提下,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及理由。

2. 以专题为载体的第二阶段

第二轮复习是以专题为载体,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题型、提炼方法。在这个复习教学阶段,教师容易犯的错误是追求做题数量、忽视质量,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生理上的疲惫、心理上的厌倦和思维上的混乱。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考试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利用专题的形式对基本图形、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和生疏的或新题型等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新出现的定义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进行专题训练;应用性问题往往利用图表获取信息,并且用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一个图标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无论是有用还是没用的,不要为了解题而讲解,而要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自己回答。对于比较常用的分类讨论题要进行归类,对于学生最困难的图形运动,要让学生动手画图,弄清题中确定的与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转化为常规数学题来加以解答。对常用的解题思路和基本图形进行归纳,能使学生善于在复杂图形中发现或构造基本图形。教师还可针对常见考法进行专题训练,例如,动点产生的相似等,总结解决各种专题的通法等。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多听学生讲,听他们讲解题的分析思路,教师起到点拨、归纳的作用,而不是只让学生听教师讲解,否则学生最多是学会模仿,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3. 以模拟为重点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模拟考试为主线,但次数不宜过多,主要起到掌握考试节奏、查漏补缺、心理调节的作用。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对试题进行深入研讨,对相似题型进行对比,对基本图形进行提炼,增加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捕捉解题灵感,发现错误根源,在分析试题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地归纳和提炼试题中值得关注的元素。这个阶段也是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要善于将模拟试卷进行分类整合,可以整张模拟,也可以分类模拟,并及时做好错题反馈。这也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当拔高,而不是专讲压轴题,教师尤其要照顾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

8.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八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课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结课或者对于结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没有让新知识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实际认知的结构体系之中。有的仅仅是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浅层次地总结,没有更好地总结数学学习方法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

2.结课的方法过于单一。有的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一遍板书学习,或者是一些重点标题和重复一遍讲述的内容。有的教师结课的语言冗杂拖沓,这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之后,还在继续进行总结,实际教学效果很差。

3.有的结课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实际收到的效果微少,没有达到重点突出,有效加深印象以及强化记忆的目的。还有的小结前面有伏笔设疑,后面没有清晰地解释,让整个课程变得断断续续,没有延续的逻辑性。

二、现今盛行的几种课堂结课的方法和评议

1.最常见的结课方法

最常见的是概括总结的结课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即将到达尾声的时候,教师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概括,让学生可以迅速地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与此同时,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引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让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愉悦心情。

评议:概括总结的结课方法,适合在新知识密度很大的章节中进行。这样的方法除了需要对课堂讲授的要点和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外,还需要采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来有效地丰富总结的手段。

建议:概括总结式的结课方法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合理地设计。在一些基础知识不够好的班级,就应该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不要过于拔高,注意总结性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实例:教师在讲解“因式分解”这一章节时,因式分解的方法很多,学生一般不能及时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在小结的时候,做好对多项式特点的分解,总结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细评估”,并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具体阐述。

2.最不被推荐的结课方法

简易式的结课方法是最不被推荐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也就是教师在整个章节结束之后,只是简要地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为止”类似的话,就结束了自己的整个教学。

评议:简易式的结课方法是教师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体现,这样的方式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没有很好地提炼和升华课堂的内容,让实际听课的学生容易出现一种松散的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建议:如果实际的教学之中,因为课时紧张,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周密细致地总结,教师在总结时可以采取“口诀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进行浓缩,让一些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样的方式不仅会让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例:我们在讲完“不等式的解法”之后,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取值规律编成实用的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是空集。”

3.最具悬念的结课方法

设置悬念式结课方法就是在课堂临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及时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诱发思考,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可以实现思维和能力的纵深发展。

评价:设置悬念的方法,需要注意语言的幽默,让语言具有启发性,设置一些自然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实例:在讲完“单项式乘单项式”结课的时候,就能提出问题:“我们学习过乘法的分配率,如果给你一些单项式乘一个多项式,应该怎样进行运算呢?”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进行预习,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和准备。

9.数学乐园活动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九

数学乐园活动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的: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数字迷宫图十幅,信箱四个,口算卡片40张;

2、自制教学课件,教室场景布置,学生坐成4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老师指“数学乐园”场景布置)。大家想不想去呀?可是在“数学乐园”的门口有四个信箱,需要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小邮递员”,把“数字娃娃”藏在你们抽屉里的“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就能进入数学乐园,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活动一----送信游戏

1、分组送信

教室讲台上放四个标有数字的信箱,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即口算卡片)上的题目得数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送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每个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即口算卡片),在音乐声中分组走上讲台送“信”。注意: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没法送出的信。对于没有送出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不出去。

2、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 学生投完信后,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课前学生坐成四行),由小组长主持检查每个信箱里的口算卡片是否送对了,学生做手势表示对错进行检查,看有没有送错的信。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各组检查完后,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检查结果。

三、活动二----起立游戏

好啊,我们进入数学乐园啦!看,数学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在等着我们呢!老师出示包括乖乖虎、皮卡丘、小熊维尼、机器猫的画面(课件),你们喜欢它们吗?让学生分组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全班坐成四行,每行10人,各行报数(同时进行)。

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点击小动物图案,出示下列四题: ○1请这一组的前面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请第四个小朋友拍四下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 ○2请从前往后数第五个小朋友站起来,:你前面有几个小朋友?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你这一组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从前往后数第六个小朋友站起来。不许往后看,你知道你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从后往前数第二个小朋友站起来。你这一组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三----数字迷宫

前后左右四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发“数字迷宫”图一幅。说明:“数字迷宫”有一个入口,两个出口,由数字1~9组成,从入口到出口必须按1、2、3、„„9的顺序走。

四个小朋友讨论不同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出路线图,比一比看哪组想的路线最多。

画完后,分组统计出本组所画路线的条数,用水彩笔写在图的右下角,然后与别组交换统计路线的条数。

老师把每组的迷宫图贴在黑板上进行评比,小黑板上出示条形统计图的网格.每组组长上台,根据本组画的条数的多少,用小正方形贴出直条。

全班看图讨论下列问题:看__组想出的路线最多,第一名是__组,画了__种方法;第二名是__组,画了__种方法;第三名是__组,画了__种方法;__组和__组画的同样多;__组比__组多画__条;__组比__组少画__条;

五、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的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评析: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胡珊老师所执教的第一册教材“数学乐园”活动课,除体现了这个宗旨外,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

教学开始,便以“玩”导入,先“玩”“送信游戏”,再“玩”“起立游戏”,接着“玩”走“数字迷宫”,最后结束时还许诺下次带学生到“数学乐园”里来玩。这一系列的“玩”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玩兴”,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都“乐”在活动中。

2、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

活动课,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这节课便体现了这一点。第一个活动,全班学生参与“投信”,即刻形成了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兴奋情绪受到激发。在第二个活动中,虽不是人人火爆,但做到了:一人表演,全班监督;一组参与,全班评价。第三个活动,处于“静态”的活动中,全班分组,人人以“笔”代“走”,画出走迷宫的路线。这样,这节课的学生参与率为百分之百,做到了参与内容广,参与时间长。

3、以知识为主流,面面俱到。

活动课仅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个游戏中。第一个送信游戏,以计算为主,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对应的信箱,一部分“死信”(结果无对应信箱)需作出不可投的判断,对误投的要订正处理,对投信的质量全班作出评价。第二个活动,巧妙地把前面与后面的位置问题、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加法和连加的问题,都安排在直观的对比中和活动的氛围中进行处理和巩固。第三个活动是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以数序的认识为根本,走出不同的路线,认识不变中有变,并辅以简单的统计,复习最多与最少、同样多与多(少)几。

这三个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孕伏了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大容量的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4、以媒体为主向,项项直观。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篇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

行学习。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引用紫藤花园 的 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4)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作交流,建构概念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践操作,积累经验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 拟运动,探究方法

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直观感受,探究新知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合实模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作验证,总结公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研究素材,猜测规律。论交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十一、计算教学

讨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

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

境,是一个数学的情境。所以,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也可

以是数学的。

2、探索研究,形成概念(经历探索研究概念形成的全过

程)。

这一环节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参与研究概念的特点、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动手折、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通过折纸、研究体会理解了“平均分,和其中的1分是”

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3、体会理解,抽象概念(体验、感悟理解概念,总结概

念的特点,抽象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研究、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总结概括概念(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严密的概念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升总结)。

4、拓展应用,巩固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用概念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2008年韩国栋主任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对于计算教学我们研究的较多,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往往我们更加重视计算的真确率,从而忽视了计算的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研究,特别是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更容易忽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列算式的解说。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列算式不难,难在说题意上,我们发现我们的新课型注意了这点让学生“说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为:自主探索(整理信息——列式——理由——解答)——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对于解决问题这种课型我想从我听过的两节课谈起:一节是高春霞老师讲的相遇问题,一节是吴正宪老师讲的二年级两步运算的问题,这两节课都很好的运用了我们的新课型。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索中的整理信息上。因为只有把信息整理到位也就是学生真正的了解题意|——理解题意——掌握题意,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两位教师利用读题、说题、直观演示、画题等不同的方法深入的对题意进行解析,而且吴正宪老师还利用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明确解题的入手点。两位教师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上这种课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探究课

探究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是非常适合用探究课的模式教学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等,这种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让他们感到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数学家探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神秘。

(四)统计课

统计课的具体流程为:产生统计的必要性——探索统计方法——分析统计结果。

统计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分析统计的结果。新的课型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解读的,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三个教学流程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的有目标。

概率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三步)

猜测——实验——分析——推断——结论(五步)

五步教学模式一般用在等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是0,还有的是1,更多的是0——1之间的某一个数。教会学生猜测才能更了解生活,教会学生验证才能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教会学生根据结论来决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总之,无论哪种课型模式只有我们教师真心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11.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与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21-01

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给学生提供服务,小学阶段是属于学生的发展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带着幼稚,也是最难管。最难进行教学任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就极度的体现出来,学生的心理摸不透,很容易造成学不进去并有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只有在这个时期把学生教育好,才能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虽然只是小学数学的教学,但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它对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要想学好数学,就要从小抓起,因为数学这门课是一环扣一环的,只要有一环断开,那么后续是很难接上的。

1 开展生动的情景模式,引起学生兴趣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在学生感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教学,那么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又能轻松的进行教学。许多人认为数学只有枯燥的公式与繁杂的数字,其实不然,小学数学很适合开展一系列的情景活动,比如让学生演绎一些生活中关于数学的情景,以数学游戏接力的方式让所有学生汇聚到一起,或者让学生到台上说明自己是如何解题的,以这些活动向学生们演示出数学的奥秘,不要一味只利用课本进行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很重要。数学要的是灵活的头脑,官方来说就是逻辑性思维,这种思维在普通的课本上很难得到发展与提升,让教学变得自由,头脑也会插上翅膀,这样的教学显得更有意义。

2 建立多种教学制度,选取合适教学方法

人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接受方式与想法也是不一样的,小学生更多变,不容易凝聚,学习数学课程很容易静不下心。不能拿以往的教学方法来限制后来的学生。建立制度要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这一届的学生不一定就和后一届的学生思想一致,社会的发展造就出来的学生思想也不同,教学方法也要创新改革,建立多种教学制度,配合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把握好他们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效果。

3 组成学习讨论组,互相讨论共同进步

现在的教学主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握好度,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这对逻辑性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几个人为一组,人不要太多,太多容易造成太大的分歧与杂乱,一组尽量在8个人以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互相研讨,作为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正确的提示以作引导,剩下的空间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个人的能力。在课堂上将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导给学生,适当的布置几道难度大,适合学生自主思考的题目,第二天也可以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组长来负责总结大家思考的过程从而得出的结论,组员说出自己的思维见解并负责搜集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扩展。从小学就要让学生们有这种意识,对他们也是良好的走向。

4 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数学带入实际中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解决问题,而这些都要带入实际,学习并不是为了应试,现在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真正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现在多媒体设备被广泛应用。从一开始的加减乘除到应用题的解答,都是由浅入深,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难度渐渐加大,如果不借助一些现代设备,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纸上谈兵并不能解决实际。要会技巧性的使用多媒体展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一些关于数学的事件来吸引学生,也同样的能更好的引入课堂。鲜活的动态教學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上面,渴望了解的更多,扩展出课外知识,让学生不局限在一个小圈里。

5 开展劳逸结合教学,理性布置作业形式

众所周知,学生都不喜欢做太多作业,数量多的作业有时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到头来费尽辛苦都是徒劳,现在小学生的压力也很大,繁重的课业夺去了他们休息的时间,这样沉重的压力用处并不大,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要讲究劳逸结合,这样能使学生学习时的精力更加集中,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好得多。分层性的作业可以采用,但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一样,有的学生逻辑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理解。布置作业其实是一项技术活,不能老套的一味的做题,这样既浪费时间还收效甚微。基础的题目只要找到规律就好,象征的以不一样的题型为单位练习下就好,这样可使学生可以耐心完成,不会烦躁从而导致完成作业的效率低。要采取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

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是怎样去创新改革,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应用在教学上,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奠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培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与理解能力。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要选用合理的方案让学生更好的吸纳知识,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自己的脑细胞。

参考文献

[1]张秀玲.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研),2011(6).

[2]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

[3]蒋靓.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1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方法与教学案例评析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一、引言

数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也是学习理科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虽然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比较简单, 但是数学学习的培养一定要从基础阶段开始。从某种认知角度上分析, 小学数学作为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是对数学学科的一种基本思考。在小学时期, 对于数学的学习, 更应该让小学生清楚认识到数学的性质。那么, 在本文中, 笔者将重点分析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与结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分析

1. 对应与假设。

小学数学的对应思想不同于常规的寻找两个集合因素相互之间的关联, 其更多的是借助于直观的图表进行一一对应, 这样不仅是考虑小学生的接收能力, 同时也是对函数思想的孕育, 例如通过数轴进行相关数的具体对应表示等。假设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指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算, 其中还包括根据数据出现的矛盾进行调整等, 对于这一方法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 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类比与转化。

类比思想是指培养学生去发现两类数学对象之间相似性的和进行已知性质或条件迁移的数学思想, 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 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等, 通过对之一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公式的来源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化思想不同于类比思想, 其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自身大小的不变并将一种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 具体包括公式的变形、方程解答中的同解交换和几何中的等积交换等。

3. 分类和集合。

分类和集合的思想不是数学独有的思想方法, 其在小学数学中的表现包括将自然数进行分类、区分质数与合数, 将三角形或其他多边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以及对已经进行区分的对象辨别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等, 对于分类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系统知识的梳理和掌握。而集合思想包括通过逻辑语言、相关集合概念、图形或者运算等进行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等,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实物演示或图形表达的方法进行这一思想的训练。

4. 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

数学模型和数形结合这两种数学思想属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类方法, 前者是指将生活中的原型通过分析、比较或实验等方法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决等, 而后者是指借助图形是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或数量关系具体化、直观化和简单化。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而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应用形式, 正如一直强调的数不离形和形不离数。

三、小学数学的数学方法

1. 演示法和图示法。

演示法和图示法均属于比较客观、直接和具体的数学方法, 通过演示法不仅可以使数量关系具体化, 同时还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 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相遇和同行等, 此外教具的使用也是应用演示法的重要方面。图示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思考方向和寻找解题的思路, 同时还可以不受逻辑推导限制直观可靠地进行数形关系的分析, 但是在应用图示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产生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 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误解, 同时也会造成结果的错误。

2. 典型法和验证法。

典型法是指通过对已经解决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找出其中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等, 其中包括归总运算、平均数求解、行程问题等。在运用典型法时应该注意熟悉和掌握典型材料的规律和关键, 同时还能够做到及时地联想和适当地加入相应的技巧等。验证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数学方法, 其中包括代入检验、实际排除和不同方法验证交替等, 在进行验证法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解题习惯,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能力的验证和提高。此外验证还是学生进行质疑和猜想的动力, 只有明确进行结果正确性的验证, 才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激发积极探索的潜能。

3. 对照法和比较法。

对照法是指在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时应该在明确所有数学概念、定律、公式、法则和术语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记忆、理解和再现等进行解决的方法, 而比较法是指通过发现问题与条件间的异同点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照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辨识、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而比较法则显示了数学的严密性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结合

首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设计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结合, 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预设和教学效果的落实等三方面, 如在进行自然数、偶数、奇数和质数、合数的讲解时让学生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识和理解,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分类意识, 此外针对不同的概念举出典型的个例,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类比与集合的思想。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或实物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或提出,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应用对照和比较等方法的同时体会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好处, 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自觉地理清解题思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已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启发学生对转化思想思考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最后是对于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 包括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和形数互变等三种形式, 其应用包括通过计数图和小棒图来进行数的认识与计算, 利用数的知识及数量关系进行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运用画线段图、示意图、分析图等方法辨认数与形的特定关系和结构等。

五、结语

上一篇:毛特概作业下一篇:辅导工作年终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