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024-10-16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精选8篇)

1.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篇一

川西高原上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方法

针对川西高原地形地貌以及遥感图像特征等特点,以康定县为例,从影像的预处理到多光谱分类这一过程进行方法研究,引入DEM等辅助信息进行多分类器结合方法处理,分类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后讨论了数据分类后处理的方法.

作 者:潘倩 杨武年 邵怀勇 PAN Qian YANG Wunian SHAO Huaiyo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7(4)分类号:P237关键词:遥感图像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分类 川西高原

2.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篇二

1 不同类型遥感资料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遥感资料具有不同的信息提取精度,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尺度。目前遥感数据的常用信息源有NOAA,MSS,TM,SPOT等航天遥感数据及部分不同尺度的航空照片。NOAA气象卫星地面分辨率低,最小为1 km。利用NOAA图像开发的土地覆盖数据库可用于地表覆盖对中尺度大气环流和区域天气影响检验、分析气候干湿变化及季节降水、温度和蒸发对地表植被及其动态变化的依赖性和敏感性。目前利用NOAA数据开发的大面积土地覆盖数据库有全球1 k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盖数据库、全球一个经纬度间距地表生物物理量、全球一个经纬度间距土地覆盖类型图。

MSS影像为多光谱扫描仪(MultiSpectral Scanner)获取的影像,具有4个波段,被命名为4,5,6,7波段,其中第5波段为红色波段,可用于城市研究,对道路、大型工地等反映明显。

TM图像的最小分辨率为30 m,几何精度较高,有利于图像配准和制图,可用于编制1∶10万,甚至1∶5万的地形图。SPOT数据定位精度高,结构可靠性强,能确保获取高精度的几何图像,因而可以用于编制1∶5万,1∶10万的地形图,但是价格较高。所以SPOT图像、TM图像等各有所长,适用于局部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

2 传统的分类方法

2.1 目视解译

目视解译是通过分类系统的确定、解译标志的建立、图像的判读等,完成土地覆盖的分类,这种方法目前仍被广泛使用。CihlarJ.等人甚至提出,目前目视解译仍是成功的分类方法。它具有灵活性好、擅长提取空间相关信息等优点,但是耗费时间多,结果因人而异。

2.2 计算机的自动分类方法

计算机的自动分类方法是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遥感图像数据的自动分类,它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等。

监督分类是在分析者对图像所在区域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能准确代表整个区域内每个类别的光谱特征差异的训练样本,作为图像分类的判别依据,并依一定的判别准则对所有图像像元进行判别处理,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1]。

监督分类中将一个未知像元划分到一个类别中,可以分为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光谱分类法等。

非监督分类是以集群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集聚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待分类样本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来进行分类,而不需事先了解类别特征。把各样本的空间分布按其相似性分割或合并成一群集,每一群集代表的地物类别,需经实地调查或与已知类型的地物加以比较才能确定,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一般算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混合距离法、集群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图像识别等。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由于其单一地依靠地物的光谱特征,对某些图像的分类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实践经验的增加,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很多其他分类方法。

3 传统分类方法的改进

3.1 神经元网络分类

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生理学上的真实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若干基本特性的某种理论抽象、简化和模拟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从系统观点看,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极其丰富和完善的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2]。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有人工神经元模型、感知器模型、Hopfield网络模型、自组织竞争网络模型。张友水等通过分析BP网的分类原理与学习算法,采用了融合遥感影像光谱数据和GIS产生的地理辅助数据,并以逻辑波段的方式加入光谱数据中进行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研究,对提高“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情况下的影像分类精度有一定意义[3]。

3.2 分类树方法

分类树算法可以象分类过程一样被定义,依据规则把遥感数据集一级级往下细分以定义决策树的各个分支。决策树由一个根结点(Root nodes)、一系列内部结点(Internal nodes)及终极结点组成,每一结点只有一个父结点和两个或多个子结点。决策树的每一个内部结点对应一个非类别属性或属性的集合,每条边对应该属性的每个可能值。决策树的叶结点对应一个类别属性值,不同的叶结点可以对应相同的类别属性值。李爽等人在1999年5月以LandsatTM5-125/036洛宁子区为实验区,进行决策树理论支持下的土地覆盖分类应用,并与最大似然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分类方法相对简单、明确,分类结构直观[4]。

3.3 专家系统分类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是采用人工智能语言如:C,LESP等将某一领域的专家分析方法或经验,对地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各地物的归属。张树清等通过分析三江平原湿地植被的光谱、景观季相及其生境等特点,找出了不同湿地的遥感影像特征,建立湿地遥感专家分类决策模型库,实现湿地信息自动分类提取[5]。

4 遥感与GIS的结合

将遥感与GIS结合,建立土地覆盖数据库,是当前土地覆盖研究的热点。它的研究方法是借助于GIS空间查询、分析功能,通过归纳学习发现知识,并用产生式规则表示,将知识储存到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专家系统的推理机接受来自知识库中的规则和GIS数据,以遥感图像预分类结果为基础,利用规则进行不确定性推理,产生最终的分类结果。韩玲等在GIS系统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得出以RS和GIS技术开展土地资源分类调查是完全可行的,具有快速、准确、耗资少等优点。

5 其他分类方法

5.1 土地分类方法的结合

上文提到的各种遥感土地分类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对土地进行分类比使用单一的方法能提高分类的精度,研究如何吸取各种方法的优点,怎样将单一的土地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不少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结合方法。吴非权等将传统的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方法与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决策树分类方法结合使用,建立统一的分类模型,并以皖东地区TM影像为例,进行了分类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该模型分类比单一的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提高了4.45%,Kappa指数提高了0.107。

5.2 模糊数学分类法

模糊数学方法是一种针对不确定性事物的分析方法。它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有别于普通集合论中事物归属的绝对化。尤淑撑等人将模糊分类技术用于多时相的Scan SAR作物识别中,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法有较高的分类精度。模糊分类法的关键在于确定隶属度和或隶属函数,然而这一过程比较复杂,至今没有一般的规则可以遵循。所以这种方法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使用。

5.3 分层分类法

分层分类法是根据各类目标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信息提取方法,分别建立专题信息层,最后把各专题层合并得到整体分类图。李四海等结合辽宁省东港市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工作,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分层分类法分出的类型较常规监督分类方法明显增多,分类结果的可信度高。

5.4 基于影像纹理信息的分类

影像纹理反映了影像灰度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是描述和识别影像的重要依据。与其他影像特征相比,它能更好地兼顾宏观性质和细部结构。传统的纹理分析方法大致分为统计方法、结构方法和谱方法。

6 结语

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中,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如目视解译、监督分类,算法非常简单,应用最为成熟,仍然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分类方法,如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决策树分类方法、专家系统分类方法,分类精度都比传统的分类方法高,而且神经网络分类和决策树分类不需要统计分布的假设,因此比传统的分类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另外,一些分类方法如模糊分类,由于算法比较复杂,还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目前遥感图像的分类中,很少单独采用一种方法,而是相互借鉴,相互结合,并且目前将遥感与GIS结合,也是土地分类研究的热点,总之,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各门学科的优势,以达到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目的。

摘要:介绍了目前遥感数据的信息源,针对不同遥感数据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类型遥感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并在总结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分类法以及其他一些分类方法进行了综述,以达到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目的。

关键词:遥感图像,神经元网络,土地利用,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胡伍生.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工程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友水,冯学智,阮仁宗.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6):806-813.

[4]李爽,张二勋.关于决策树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1):17-21.

3.基于模糊分类的土地利用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糊分类法;GIS;景观破碎化

引言: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1- 3],合理的土地利用及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研究,例如:最常见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神经网络法,决策树分类法,专家系统分类法等。

1 研究区概况

合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隶属泸州市,在赤水河与长江交汇三角地带。介于105°32’ E—106°28’ E, 28°27’N—29°01’N之间。东北部与重庆永川、江津接壤,南连贵州赤水市、习水县,西临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泸县、西南角接叙永县,地处长江上游,属四川盆地边缘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县内山脉为娄山山脉支系,从黔北延伸至县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为福宝镇的轿子山,海拔1751m。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为平坝和丘陵地带。合江县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040毫米。

2 数据获取及处理

根据本次研究需求,所需空间数据主要包括:①2006年合江县Landsat5卫星TM图像,其空间分辨率为60米,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以及数字地球科学中心;②2014年合江县Landsat8卫星TM图像,其空间分辨率30m,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③NDVI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MODIS数据产品。 在已有研究基础[4- 9]上,本文遵循系统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合江县的实际问题,依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以及合江县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经营特点以及地表覆被特征等因素,将土地利用类型按模糊分类的方法分为裸地、林地、园地、耕地、水体、居民地、道路共7类。

3 土地利用变化结果

2014 年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及园地为主,三者占合江县土地总面积79.5%,水系、居民用地、裸地较少。相比2006 年,耕地增加94.95km2,裸地减少32.65km2,林地增加了18.79km2,居民地面积增加83.71km2。

合江县土地利用在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很大的转换,各用地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土地利用的趋势。林地由2006年的22.55% 增加到2014 年的24%,增加了6.45%,耕地比例明显增加,由2006年的16.27%增加到2014年的21.24%,增加了4.97%。未利用地也有减少,未利用地由2006年的2.84% 减少到2014年的1.78%,减少了1.06%,水域由2006年的7.55%减少到2014 年的7.45%减少了0.1%。居民地由2006年的12.28% 增加到2014年的18.12%,增加5.84%。

4 结论与讨论

合江县的土地资源在用地布局上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体现在用地布局比较凌乱,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城镇居民用地急剧增加,加速了对四周优质耕地和草地资源的侵占,导致很多优质土地被浪费。研究区位于山区,受地形影响较大,区内景观破碎。规模小的土地经营,经济效益较小,区内农户,均采用传统以人力为主的低效的耕作方式,致使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土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研究区内灌渠、农村道路不规整,同时,地块被沟道、坑塘等严重地切割,致使景观愈加破碎,严重影响了耕作效率,同时,也浪费了土地资源。需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耕地利用率。研究区内坟地、荒草地等零散的斑块更加破碎,从而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蒋小荣,李丁,庞国锦. 本世纪初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 : 61 -66.

[2]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 6) : 66- 75.

[3]陈佑启,Peter H V,徐斌.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 12) : 116 -127.

[4]马雪芬,王雪梅,周琳,等. 跨越式发展下的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分析[J]. 天津农业科学, 2012,18( 3): 102 - 105.

[5]王宪礼,胡远满.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 : 299 - 304.

[6]顾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 307 - 312.

[7]陈佑启,杨鹏.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 2001,2l(l) : 95 - 99.

[8]卢玲,李新,程国栋,等. 黑河流域景观结构分析[J]. 生态学报, 2001, 21(8) : 1217 - 1224.

[9]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篇四

——写在全国第22个土地日

今天是第二十二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举国上下积极应对经济下滑因素不断增多,齐心协力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形势下,确定这一宣传主题,旨在促进全社会更加充分认识土地基本国情国策,更加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就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密集表态,强调要坚决落实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农业固本、工业强市,是奋力推进ⅩⅩⅩ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抓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不放松,连续ⅩⅩⅩ年实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粮食增产增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现有耕地ⅩⅩⅩ万亩,人口ⅩⅩⅩ万,人均耕地仅有ⅩⅩⅩ亩,已经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加之当前全市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一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急需落地。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需求将集中喷发,建-1-

设用地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土地问题将成为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但同时,资金、土地等各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凸显,机遇与困难并存,“老难题”和“新问题”叠加,特别是土地开发利用面临着“两难境地”和“双重压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解决好保发展和保红线的难题,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全市各级政府要牢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四条“高压线”,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监管职责,大力支持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要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与对接工作,统筹考虑各种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和管控作用,进一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犯。要探索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尽可能压缩各种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探索集体建设用地退出与流转机制,全面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

稳增长、调结构,需要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要探索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标准体系。适度、适时提高投资准入条件,建立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机制,继续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地规模,不断增强土地承载能力。要围绕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局,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禁止、限制供地目录,在切实保障重大工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客商、重点单位用地的同时,从严核定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严禁向“两高一资”项目供地。近期要特别做好囤地圈地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专项治理工作。通过治理,集中收回一批闲置土地、盘活一批存量用地、调整一批低效用地,促进一批项目开工,查处一批违规用地及土地闲置浪费背后的腐败问题。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人左右,以务农为主。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

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

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调查统计表如下:

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红柳沟调查区域内有少量零星的果园分布,这些果园的面积一般都不大,主要种植的是苹果、梨和杏子。果园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而且在居民区的.院子里见多,耕地中也有少量的果园分布。由于果园规模较小,果园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同时在一些家庭的院子里,也圈养着一些牲畜,畜牧产业不是很发达。

全区范围内只有当地的两座砖厂和一个太阳能基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当地的工矿企业。在宛川河和龙海铁路线之间,因为修建兰渝铁路客运专线的需要,中铁二十一局在那里设立了工地。

总体上来看,红柳沟调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是比较低的。

四、红柳沟调查区域社会状况

红柳沟调查区域分布着两个村落,红柳沟村和鏊子坪,其中红柳沟为行政村,鏊子坪为自然村。两个村落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连接,并且分别有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鏊子坪规模非常小,村里没有诊所,没有小商店,也没有学校,商业程度在那里几乎属于未开发状态,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基本从外界才能获取。红柳沟村的规模比较大,村里的人基本上以务农为主。居民的房屋沿着村级公路两边建设,村里有自己的小学,和小诊所,有两个规模稍大的小商店以及一些小的家庭小商店,日常的小的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红柳沟村与榆中县有一条班车,方便人们的出行。

五、调查的人员组成

组长:李同学

组员:马同学、罗同学、赵同学

六、日程安排

七、用到的资料

1、实习手册

2、谷歌地球数据等

八、路线

第一天:从榆中校区出发,乘车到夏官营火车站,穿过铁路沿着铁路走,从调查区域的西北角进入调查区域。确定方位后,按照预定好的路线,沿着红柳沟村北边的外围往东走,到达山脚的地方再往南边步行,直到鏊子坪,然后向西行走,到达太阳能基地后向北走,然后沿着铁路向夏官营火车站的方向往回走。

第二天:用自行车代步。由夏官营从研究区域的西面进入调查区域,然后直接穿插到调查区域的内部,进入红柳沟村,开始在红柳沟村边的农田里来回穿行调查土地里利用类型。下午的时候调查鏊子坪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然后从宛川河的右侧到左侧,调查龙海铁路线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后折回红柳沟村,从其北面出村,调查红柳沟调查区域西北角上的一小块没有调查过的土地后,完成整个野外的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九、土地利用现状图

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其分布见下表:

十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从统计分析的数据可知道,红柳沟调查区域土地利用还是以耕地为主,占整个区域土地面积的62.83%,而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都远比及耕地的面积,这也可以从土地利用这样一个侧面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类型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来看,宛川河和铁路基本上将整个区域划分成两个部分,其以西的地方由于地势高,水供给不足,土地利用以草地和荒地(裸地)为主,而其东侧则主要以耕地为主,居民地规模大,分布集中。

从细节上来看,红柳沟村和鏊子坪都是沿着宛川河河道方向发展的,也与沿河河道旁边的地方通常是比较平躺的缘故有关。也正是因为比较平躺,其东侧的农业也比较发达,用作耕地的土地面积比较大,而且都是成片分布的。在大面积的耕地中间就是居民地,也是成片的分布。在村落和河道之间由于地形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主要还是以耕地为主。在这样地形有一定起伏,又靠村庄的地方,有两块面积比较大的地方划做为砖厂,变成工矿用地。河道与铁路的狭长地带上,地面比较平躺的地方开发成为铁路设施用地。谷场、农用设施点缀在村庄的周边,果园零散在村庄的周围也分布在农田当中。

十二、问题和建议

1、从整个区域来看,宛川河西侧的草地和未利用的荒地面积比较大,土地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同时在宛川河东侧的两个砖厂距离村庄都比较近,因此砖厂排除的煤烟等废气对居民区的污染比较重,同时砖厂位于耕地中间,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建议】为同时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将砖厂的工矿用地设立在宛川河西侧的太阳能基地那侧的土地上,调整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2、红柳沟调查区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蒸发量大,蓄水设施比较少。在宛川河东侧,耕地的面积非常大,耕作的水基本上是使用地下水。为应对农业生产用水的紧张,可以在大面积的耕地区域内建设一些蓄水的水利设施,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自然降水。

3、红柳沟地区本身缺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在该地区果园的用地面积比较少,可以在比较干旱但适合果树生长的地方发展水果种植,改善土地利用类型,也改善经济发展方式。

6.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篇六

土地资源网论坛收集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分析

1、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

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标志着全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后10多年时间,全国城市化率以年均1.24个百分点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6%。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用地安排形成巨大压力。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给一直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盲目供地现象,导致土地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用地,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预防土地供求失衡。

2、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不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008年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2亿公顷(折合18.26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低于全球人均耕地2.88亩的平均水平。从耕地资源地区分布看,许多地区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2007年末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超过一半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甚至低于0.8亩的人均耕地警戒线。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2009年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中低质量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切实稳定耕地食物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本世纪初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目标之一。为改变纸质的详查和变更资料调查不迅速不及时、调用手续繁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资料共享缺乏平台等问题,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快全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基于以上背景,国务院于2006年年底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应城市于2008年全面展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汇总数据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是应城市二调收尾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外表形似菱形树叶,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态。本世纪初期开始,应城市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八年时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2008年城市总人口规模达到67.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82万人。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最新数据,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09561.34公顷。

基于对最新土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一下特点: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单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投入产出值作为测算指标,结果显示,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整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8年间,建设用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财政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从横向看,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应城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不足其2/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其80%,地均财政收入不足其5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也制约了应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城市小城镇结构不完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强。城镇主要集中在我市中东部平原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效益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环境质量差,集镇建设用地人均指标较高达到120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人均指标偏高,复垦整理潜力与难度并存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90平方米,部分乡镇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甚至超过200平方米。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要求,应城市现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归属于第五级,规划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不能超过150平方米。如能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则现有农村居民点可挖潜近2000公顷土地。但实际迁村腾地的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难度很大。以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划1997-201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可净减少184.09公顷,但实际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1996-2005年净增农村居民点436.73公顷。因此,从资金运作、公众参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起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充分挖掘迁村腾地潜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3、农地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质量存在日益退化风险

应城市1987年开展的土地详查结果显示,全市农地尤其是耕地大部分属于壤土,由于土层深厚,土质松散,通气性好,养分含量高,农地总体质量较好。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农地经营的细碎零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下降,农业利益低下和农业兼业化问题突出,农地重用轻养行为普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坚实板结和质量退化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应城市“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地形格局,低丘岗地占整个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容易形成部分冷浸田和烂泥田,复杂的地形条件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虽然目前应城市农地产出逐年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长远来看,如果不注意投入,过大消耗地力,又得不到

休整和建设,必然造成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因此,如何促进农地产出水平持续增长,避免土壤质量下降风险,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

4、耕地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耕地比重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拥有大量耕地一方面给应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同时也给应城市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困难。经验证明,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在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占用更甚。耕地比重较高,势必会导致城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相应提高,造成耕地保护压力增大。从耕地资源分布看,应城市大部分优质耕地位于城市发展交通轴线两侧或城市近郊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占耕系数更高,耕地保护尤为困难。因此,如何结合应城市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应城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过境水大多数集中在5-8月份,一旦发生较大降雨,南部地势低洼地区很容易出现内渍外涝的不利条件,而北部低丘岗地由于地势较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常现干旱缺水问题。

另外,由于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下降,很多农田基础灌排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难以有效发挥,虽然1999年后随着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加大,农田灌排条件有所改善,基于应城市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现有农田中仍然有大部分需要加强治理改造力度。因此,根据应城市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农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未来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6、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未来需要开源与节流并举

应城市未利用地中,河流、湖泊面积占未利用地的75.13%,能够进行土地开垦的内陆滩涂和盐碱地占未利用地的24.87%。应城市未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不仅难度高,而且潜力有限,以30%的出地率粗略估算,未来全部后备资源实施开垦大约能够增加耕地544.84公顷。而上轮规划实施期间(1999-2005年)应城市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到238.85公顷,如何实现建设占补平衡,单纯依靠后备资源开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事实上,应城市现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还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的中国国土地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7.2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合计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若按全国土地闲置率和空置率的平均水平估算,通过复垦废弃地,利用空闲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仅城镇建设用地挖潜一项,应城市就可以节约用地157.15公顷。因此,未来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三、应城市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严格规划控制和引导,强化市场监督,促进集约用地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加强城市建设规模控制,严格用地标准,鼓励和引导闲置土地、空闲地、废弃地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土地供应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在近年来,应城市在集约用地方面明显成效,通过提高土地的集聚度,增加建筑容积率。城镇和工业区布局建设,也要尽可能利用闲置土地、非耕地、劣质地,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拆建和扩建项目,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规定的要求建设。每年建设用地安排,除了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外,集中优先安排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其他零散的一般性项目用地一律从严控制。特别鼓励东部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建设旅游区,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2、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加快“迁村腾地”步伐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迁村腾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村庄归并与整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2010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将达到55亿元,覆盖全省30%的镇和村,应城市可以因势利导,借助政策优势,多方筹资,加快“迁村腾地”步伐,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的增地潜力。近城区的农村村民建房,统一纳入安居工程,根据近年来城中个人建房户数平均100户计,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耕地约1公顷。

3、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地流转,加大农地改造力度

进入21世纪,国家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惠农投入逐年加大。应城市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应城市积极推进农地内部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城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豪丰、瑞丰、永盛、华兴、雪绒城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能力。

4、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补偿机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要注意排除不当土地利用,避免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发生。针对应城市耕地总量大,分布不均衡特点,还可考虑在重点区域进行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试点,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等对产权主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补贴,提高其土地保护积极性。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可转移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5、建立土地整理股份公司,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7.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篇七

1 自然概况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 东临景宁、云和, 西接福建浦城, 东经118°43′~119°26′, 北纬27°42′~28°21′, 境内有海拔1 929 m的江浙最高峰黄茅尖, 为瓯江、钱塘江、闽江源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 四季分明,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6℃, 年平均积温为6 446℃, 年平均无霜期263 d, 年降雨量1 700 mm左右, 相对湿度79%。土壤种类较多, 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差异。中部低山区一般为红泥土、黄泥土、红泥沙土、石沙土;高山地区为山地黄泥土、石沙土、香灰土。由于地形复杂, 相对高度差较大, 高山与平谷气温差异较明显, 有着多样性小气候环境, 动植物种类丰富, 有“华东植物摇篮”之称。

2 调查方法和评选标准

对龙泉市乡土野生地被植物生长状况进行野外调查, 对所调查的植物和其生态环境进行详细跟踪观察记录、分析, 同时对部分优良野生地被植物进行引种栽培, 筛选并选择最佳的应用方式。根据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 对可入选的地被植物提出以下标准:植株低矮, 高度不超过100 cm;全部生育期在露地栽培, 覆盖力强, 生长迅速;观赏价值较高, 在生长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畜无害, 耐粗放管理。

3 龙泉市乡土地被植物的分类

通过野外调查, 龙泉市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地被植物有158种, 隶属58科124属, 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类, 可以把龙泉市乡土地被植物分为一年生、二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蕨类地被植物、蔓藤类地被植物、灌木类地被植物、竹类地被植物等6类。

3.1 一二年生草本地被植物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取其花开鲜艳, 大片群植形成大的色块, 能渲染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主要有马齿苋、刻叶紫堇、石龙芮、天胡荽、积雪草、珍珠菜、画眉草、鸭跖草。

3.2 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地被植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低矮, 宿根性, 管理粗放, 开花见效快, 色彩万紫千红, 形态优雅多姿。重要的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有吉祥草、鱼腥草、冷水花、淡竹叶、毛茛、蛇莓、八角莲、凹叶景天、荩草、翻白草、九头狮子草、紫萼、野菊、地念、野古草、狼尾草、石蒜、葱兰、叶下珠、麦冬、青葙、鸢尾类、玉簪类、萱草类等。

3.3 蕨类地被植物

蕨类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 特别适合在温暖湿润处生长。在草坪植物、乔灌木不能生长良好的阴湿环境里, 蕨类植物是最好的选择, 常用的蕨类植物有肾蕨、贯众、有柄石苇、井栏边草、斜羽凤尾蕨、凤尾蕨、波斯顿蕨、石韦、华南毛蕨、阔鳞鳞毛蕨、芒萁等。

3.4 蔓藤类地被植物

蔓藤类植物具有常绿蔓生性、攀援性及耐阴性强的特点。如马兜铃、常春藤、油麻藤、爬山虎、络石、葛藤、霹雳、扶芳藤、鸡矢藤、金银花、乌蔹莓、凌霄、积雪草、威灵仙、过路黄、女萎、铁线莲属、木通属、乌敛莓、马蹄金、何首乌、山药等。

3.5 灌木类地被植物

灌木类植物植株低矮、分枝众多且枝叶平展, 枝叶的形状与色彩富有变化, 有的还具有鲜艳果实, 且易于修剪造型。常见的有圆头蚊母树、十大功劳、小叶女贞、寒莓、茅莓、扶芳藤、中华绣线菊、美丽胡枝子、臭牡丹、紫金牛、水杨梅、枸杞、金锦香、红花檵木、锦鸡儿、紫叶小檗、杜鹃、八角金盘等。

3.6 竹类地被植物

竹类中的箬竹, 匍匐性强、叶大、耐阴;还有倭竹, 枝叶细长、生长低矮, 用于作地被配置, 别有一番风味。如阔叶箬竹、箬竹、苦竹、凤尾竹等。

4 龙泉市乡土地被植物的园林应用

乡土地被植物对体现城市绿化美化的乡土特色, 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对于空旷绿地可选取一些花朵艳丽、色彩丰富的植物, 如三白草、荭草、山酢浆草及刻叶紫堇、毛茛、乌头、翻白草、夏枯草等, 突出地被植物的群体美;布置花境, 可选择粉花绣线菊、醉鱼草、鼠尾草、过路黄、马鞭草、野古草、画眉草、芒等;在密林绿地下的裸露土壤, 可选择贯众、胎生狗脊、蛇莓、活雪丹、落新妇、龙牙草、珍珠菜、皱叶狗尾草、臭牡丹等, 可增加植物景观的层次, 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在行道树下、建筑物的北面或疏林下可选择绣球绣线菊、粉花绣线菊、美丽胡枝子、紫花地丁、马齿苋、鸭跖草、蛇莓等地被植物覆盖地表, 提高观赏价值;美化崖壁、棚架和花廊, 可选择蝙蝠葛、何首乌、忍冬等;在裸露的山体可以种植野葛、乌蔹莓、马兜铃等乡土地被植物, 可以防止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

5 开发利用建议

龙泉市自然环境优越, 乡土地被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运用比较少, 如在城区园林建设中运用乡土地被植物只有小叶蚊母、中华锈线菊、朱砂根等, 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乡土地被植物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同时乡土地被植物的观赏价值和在园林上的应用, 还没有被人们, 特别是园林设计人员所认识;另一方面乡土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引种、驯化、栽培繁育、规模化生产及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为此, 首先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 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特别是园林设计人员的重视, 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乡土地被植物, 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乡土地被植物, 为推广应用乡土地被植物做好前期工作。其次, 建立一个乡土地被植物研究、规模化生产及推广应用的完整体系, 确立乡土地被植物为主、引进地被植物为辅的科学绿化观, 保证生态安全和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控制大量引进外来的地被植物[2,3,4]。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 龙泉市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地被植物有158种, 隶属58科124属, 按生态类型可分为6类, 即一年生、二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蕨类地被植物、蔓藤类地被植物、灌木类地被植物、竹类地被植物, 并探讨了地被植物在城市园林建设上的应用, 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乡土地被植物,资源分类,园林应用,开发利用建议,浙江龙泉

参考文献

[1]夏宜平.园林地被植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3.

[2]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1-7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993.

[3]邵燕, 汤庚国.南京老山地区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应用[J].江苏林业科技, 2007, 34 (4) :27-31.

8.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篇八

工作简报

第1期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组2008年6月12日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

一、基础工作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于2007年11月末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组于2007年底完成了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写,2008年3月下旬在重庆市通过了全国专家组的初审,4月通过了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省内专家的初审和吉林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查,并于五月末顺利地通过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的终审。现正在由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阶段。

自项目开展以来,项目组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实施方案研讨会、重庆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省级实施方案审查会及在北京组织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学习。

二、工作进展

1月中旬至4月末,项目组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前期各项准备

工作,一是收集资料,如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数据库、吉林省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采矿权登记数据库、探矿权登记数据库及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二是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5月开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综合,根据数据库坐标将矿区范围、矿权范围等投影到吉林省1:50万地形地质图上,将矿产资源空间数据的矿体平面分布信息转到吉林省1:50万地形地质图上,以便确定核查矿区,编制核查矿区地质资料目录表和准备核查矿区储量库信息表等。

2008年5月5日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储量管理处处长郝长河召集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召开了会议,在会上传达了进一步落实《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7号)和190号文和11.9视频会议精神,强调了这个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省国土资源厅对该项目非常重视,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国土资源厅牵头,厅长亲自挂帅。会议认为该项目的深度、广度是以往没有的,明确了工作目标,就是要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为省区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会议要求项目组抓紧组织实施,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快推进步伐。

为了确保2008年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推进,5月27日项目组向省厅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的报告》,并根据国家要求编写《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

三、近期工作安排

1.积极组织对全省参加该项目的地勘单位的技术骨干及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进一步做好核查矿区的确定,完成各项基础核查准备工作。

3.组织开展有代表性的矿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工作,以此尽快推动全省全面调查。

4.各参加单位要落实组织机构、落实人员。项目组召开会议将调查任务落实到有关实施工作单位,部署各单位编写设计。展

5.完成申请省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将资金落实到位。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技术工程,项目组要在2009年底完成全省1291个矿区的核查与调查工作、综合研究、汇总及数据库建设及更新工作,技术要求严格,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动用全省具有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近200余人参加该项工作。为此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保障。根据国家要求,项目的经费由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匹配资金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家投入资金额度尚未确定,仅在2007年末,拨给我省50万元启动和准备资金。

上一篇:2018登革热防治培训试卷下一篇:《花钟》小学语文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