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2024-10-24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共13篇)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初步体会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讨论、游戏活动等发挥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培

养他们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践与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思品教育,培

养学生爱科学,珍惜时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意义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及特殊二月的区分

教学准备:

1、日历一本

2、每人备好年历卡,——,月天数填写表一份

3、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为什么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日历每天都要撕去一张纸到了年底只剩下日历皮了”。

生:“日历有三百多页纸,每过一天就要脱衣服一件。”

师出示“一本日历”观察。

师:“日历上都记载着什么?”

生:“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观察历,你想了解到什么知识?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生:四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

(2)师: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

生: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为什么?

生: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就可以求出一年有多少天。

生: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上12就会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

师:观察我们已备好的年历卡,然后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在已备好的表里。(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自己的表格)

3、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一组交流发现规律,指名发言

生:我要发现了我们组的二月份填的天数不同有28和29天。

生:我发现了我们组除了二月份日期不同,其它的月份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是30天。

生:我们组发现20、、20这三年的月份所对应的天数相同,也就是表格填的一模一样,的二月天数与上三个年份的二月天数多了一天。

生:我们组把1月到12月的天数加起来得到了年、20、年的一年有365天,20的一年有366天。

师:同学们,大家这么爱动脑,发现的问题这么多,老师就依照顺序看谁能又对又快的回答这个问题。

师:有几个月是大月?有几个月是小月?

4、观察年历的各年份

师:二月份的天数是否相同?(不相同)(让学生观察发现和归纳)。

5、数学游戏

男生表示大月,女生表示小月,老师随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就站起来是小月,女生要站起来。

师报二月时间:为什么男、女生都没站起来?

板书:二月二十八天

6、回顾与总结

总结谚语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十一月)三十天

唯有二月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7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几个难忘日子(调动学数学的积极性)

7月13日 北京申奥成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每年3月12日 植树节

每年6月1日 儿童节

每年9月10日 教师节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以后要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日行不怕千万里,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年、月、日”里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不停的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二

细看教材,如果仅按以上内容教学定有所缺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欣赏、操作等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教学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对 “数学基本概念”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美的鉴赏”及 “数学精神追求” 等数学学科本质的关注。

教材课题中 “奇妙” 是鲜明的文眼,以下分别从 “发现奇妙” “感悟奇妙”“创造奇妙”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如何凸显数学学科本质。

一、在求同存异间发现奇妙

一张纸,如果形状相同、剪法相同,但折法不同,剪纸的纹案会有不同的呈现; 如果形状不同,折法和剪法相同,剪纸纹案也会有不一样的呈现…… 这是为什么呢?

实录1 ( 导入环节)

师: 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 一把剪刀和一张折好的纸。

师: 老师来变个小魔术 ( 随即剪纸并展开) 。

生: ( 惊叹美丽、神奇) 。

反思: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看 “魔术”,在老师简单的动作下欣赏剪纸图案。孩子感悟着奇妙并引发好奇: 怎样做剪纸? 剪纸里有什么奥秘? 孩子们从对表象的强烈好奇,逐步趋向了对理性的热烈追求。

实录2 ( 欣赏、分类环节)

( 学生欣赏剪纸作品: 描绘花草的, 临摹生肖的等。)

师: 这些剪纸,虽然表现的内容不一样,但很多图案都有共同点,你们试着给它们分分类,说说理由是什么?

生: 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轴对称图形,一类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 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第一类剪纸中都能找到对称轴。

师: 老师也赞成大家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尝试制作和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剪纸。

反思: 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剪纸”的概念来自劳动创造,原始而纯朴。虽然后期衍生出丰富的制作技法,但轴对称知识是剪纸的基础,应用轴对称知识更是该项活动的精髓。

二、在成与不成间感悟奇妙

剪纸里也有成功和失败,一样的付出却有不一样的得失,成与不成,有什么诀窍和规律呢?

实录 ( 第一次尝试剪纸)

师: 请大家看下面这些作品,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 老师把学生剪纸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投影仪上集中展示,如图1、图2、图3)

师: 为了便于交流,我们把像图1的剪纸就称为剪成功了,而像图2、图3的就称为没剪成功。怎么会出现有的成了,有的没成呢,这里是不是又有奥秘在里面呢? 请大家小组讨论。

生: 老师,我们剪的时候把折痕剪掉了。

生: 先对折,其实就有了对称轴, 剪纸时不能把对称轴剪掉。

生: 对折两次,其实就有了两组折痕,每组折痕不能都剪掉。

……

反思: 教学前教师深知做成功该项剪纸的关键在哪里,如果仅从关注结果来看,我完全可以在操作前直接告诉学生。但是,我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成功的作品有多少,而更在于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的对比、思考与感悟。这里的 “成” 与 “不成”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在折画剪展间创造奇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剪纸实践中发现数学的理性之美。

课堂实录 ( 全课回顾总结)

师: 剪纸里藏着很多的学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谈谈它奇妙在哪里吗?

学生交流感悟。

师: 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一些折法, 你们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交流设想。

师: 其实,生活中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创作的例子有很多,如学了简单的平 面图形后,制作了 “七巧板”; 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制作了 “美丽的花边”等。

学生联系生活交流。

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三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感知物体的轻重。

(1)谈话:棉花和O泡果奶哪个重?八宝粥和这一小袋米哪个重? 明确:掂一掂

(2)这两个同学谁重?明确:称一称

2、找一找——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有同学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个人谁重谁轻,还能知道每个人究竟有多重。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

学生交流: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二、感受一千克和几千克

1、看一看——观察秤面,引出1千克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千克又叫公斤。(板演:千克kg)观察图片

读一读——强调指针指向刻度几,就表示物体重几千克 小结:指针指着刻度1,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

2、称一称——体会1千克

(1)称一小袋米(一千克)的重量,用手掂一掂,体会有多重;(2)称苹果(一千克)的重量,也用手掂一掂,体会有多重。活动:多少个鸡蛋重一千克?猜一猜?(同学上来称一称)

(组长选一样上来称一称,看看是不是一千克,回去让本组同学掂一掂)小结。

3、到生活中走一走——认识净含量、载重量 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呢?(1)到超市走一走——认识净含量

(2)再到外面看一看(卡车、电梯、飞机米车)——认识载重量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2、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指名回答。

3、说一说下面物体的净含量多少

4、综合活动——展示李叔叔的购物清单,你能说一说李叔叔一共买了多少千克的东西吗?李叔叔能把这些东西都带回家吗?

5、游戏

(1)比重量:南北两边组长各选一名同学上来称一称,哪边总重量大哪边错获胜?

(2)比感觉:南北两边各派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掂一掂多少本书接近一千克,最后测量一千克的本数,谁接近哪一边就赢。

(3)比力气:南北两边每边选两人,一人背另一人从教室前开始,谁能先走到教室后,谁获胜。

四、总结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4.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四

车塘小学 冯年前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64页~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突破到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的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准备:12根小棒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1、谈话:今天有4只小猴上山游玩来了,到了中午的时候啊,他们肚子也饿了,猴妈妈就拿来了一个桃子!(出示课件)可是只有一个桃该怎么分呢?(平均分)你知道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的几分之几吗?(1/4)如果把他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1/2)

2、说一说这里的1/4和1/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一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桃的1/4。

生2:把一个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桃的1/2。师总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师:刚刚你们都知道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1/4,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1/2,那你能不能说说这两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所代表的意思。

生: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分数的知识,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1、认识4个桃的1/4。

谈话:小猴只吃这一小块桃够吗?猴妈妈又拿出了4个桃子(出示课件),你们猜:猴妈妈肯定会把4个桃子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好吗?

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得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师: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是谁的1/4?

生:这里的1/4表示把4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子的1/4,也就是4个桃的1/4。

强调:这里的“4”表示的是平均分成了4份,而不是总共有4个桃子。

总结: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是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

2、认识一些物体的1/2。

谈话:趁小猴们吃得正开心,猴妈妈提了个问题要考考小猴们,大家一起看大屏幕。

师:如果把这些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如果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同桌讨论。

汇报结果: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是这盘桃的1/2。2只桃占了这些桃的1/2。师:这里的1/2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2。讨论:可以写成2/4吗? 讨论:这里的1/4和1/2与我们开始复习的1/4和1/2一样吗?

师生归纳总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分,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板书)

巩固:如果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出示课件)

如果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上面3次分桃的情况。】

讨论:为什么每次一只小猴都分到这些桃的1/2?猴子的只数就是什么?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

4、强化练习:

猴妈妈那里还剩下一些桃,如果把这些桃平均分给五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给六只小猴呢?10只小猴呢?……

三、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特别出色,对分数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

1、填一填。【课件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1、2两题。】

第1题:指名说说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师再总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第2题:

师:图中有几个正方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占几份,涂色部分占这些正方体的几分之几?

生:把12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有这样的1份,就是占这12个正方体的1/4。

学生独立完成图2,指名说说图意和填写的结果。师:这两幅图都是12个正方体,为什么所表示的分数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师总结:虽然都是把12个正方体看成一个整体,但是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所有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就不同。

2、涂一涂。【课件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3两题。】

先请学生仔细读题,指名说说各个分数的含义。

提示:我们涂色之前可以先分一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

讨论图片:这样涂对吗?

3、游戏:分一分。

拿出事先准备的12根小棒,同桌合作分一分,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1/2吗?你准备怎么拿?那1/3呢?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

拓展:四人一小组

四、全课总结。

5.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五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比较。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课件、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一张(白色)、粉红色长方形纸一张、方格纸一张

2、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白色)、粉红色长方形纸一张、方格纸一张、16个小正方形、8根小棒、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脑显示校园风景照、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学校宣传牌(配音乐)。教师:我们的学校象是一个绿色的大花园,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宣传牌,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锻炼身体,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学习,要爱护绿化,要文明守纪,学习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你们快乐吗?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从这些宣传牌说起。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宣传牌)一起来看这些宣传牌,你能根据它们的形状分一分类吗?

哪些牌子的面是长方形的?(逐个显示长方形框)

那剩下这些牌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逐个显示正方形框)

2、讲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研究什么

老师想听听看,你们想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呢?大家想要研究的真是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一起研究它们的边和角的,好吗?(板书:边、角)

(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教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老师黑板上也有一张纸,看,是什么形状的?(把纸拿在手里)我们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出示:四条边 四个角)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验证。

教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小朋友自己先考虑一下,然后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用你们想好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有说服力。

(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

教师:你们的研究有结果了吗?(1)认识边的特点。

我们先来说一说边的特点。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量一量)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果然,你量出来的数字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哪些小组也用了量一量的方法?你们得出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提问:其他小组呢?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能介绍介绍吗?(教师板书方法:折一折)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这两条边完全重合,所以相等。那另两条边呢?我们一起来折一折,这两条边也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也相等。小朋友真聪明,看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讲述:老师告诉大家,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具有相对关系的两条边,我们可以叫它们是一组对边。

带领学生说:这是一组对边,这是另一组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师: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我们可以怎么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这两条是对边吗?我们一般把这两条边称为邻边,那它们相等吗? 师: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宽”。

谁到老师的黑板上来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有几个长?有几个宽?

(2)认识角的特点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现在我们来看长方形的角。

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能比给我们看看吗?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辨析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块宣传牌,(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宣传牌)它也是一个——四边行,看看,是长方形的吗?为什么?(它的角不是直角)

讲述;看来,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的,既要看它的边,是不是——对边相等,还要看它的角是不是——都是直角。

(三)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张正方形的纸,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折、量、比)

下面,就开始吧。学生动手操作。

反馈:你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投影演示。

提问: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相邻的边——不相等,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拼摆图形。要学生说说有几种拼法,怎么拼的?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提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拼出的这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提问:你拼出的这个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吗?

2、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1)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拿出这张粉红色的纸,看看,是什么形状的?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如果老师要请你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会不会折?先别动手,猜猜看,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3)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折一折。

(4)量一量,你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提问:四条边都是几厘米?

(5)如果要把这个正方形再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该怎么办?这时候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折一折再量一量,看看我们想的对不对。

3、围长方形、正方形

(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材料袋,打开看看材料袋里有些什么?数数有几根?量量看,每根小棒长几厘米?(5厘米)

(2)你们能用这8根小棒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吗?(3)小组活动。

(4)指名演示,并说出摆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4、设计宣传牌。

讲述:这是一张方格纸,每一小格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虚线格)下面,我们一起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块宣传牌,要求这块宣传牌的形状必须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在宣传牌上要有一条宣传标语,我们来比一比谁设计的宣传牌最出色。

学生设计宣传牌。

展示,谁先来介绍一下你的设计?你设计的宣传牌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上面写了一句什么标语?

6.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六

教学片段一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 (出示乒乓球) 一盒乒乓球, (手拿盒子问) 想和小朋友玩个猜球游戏, 想玩吗?

生:想! (兴奋, 有的学生鼓掌)

师:现在不管谁上来拿走几个球, 老师就能很快猜出盒子里还剩几个球.

生: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有点不相信)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 (纷纷举手)

师生合作做猜球游戏.

师: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 谁知道其中的秘密?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交流)

生:老师能看见盒子里的球.

生:老师火眼金睛, 学生笑.

生:老师是神仙.

师:为什么说老师是神仙?

生:老师会算.

师:老师不是神仙, 可老师还真的会算.想知道我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生:想! (异口同声)

师:许老师知道一共有10个乒乓球, 是根据10的组成推想出来的, 如果你们学习了10的组成, 会比老师猜得还快.

揭示课题:10的分与合 (板书)

【评析】教学是有明确目标、有时空限制的交往活动.组织数学游戏的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 使学习生动起来, 使课堂丰富起来, 将师生情感调动起来.“10的分与合”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教学中,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猜乒乓球”的游戏, 通过游戏, 学生对猜球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让他们上来摸球, 他们会感到课堂上的新鲜, 会轻松地感受“玩”.在“摸”、“猜”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奥秘———10个乒乓球.老师能猜出来的原因还有一点, 是因为熟悉10的分与合, 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片段二参与游戏过程, 主动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做分小棒的游戏.请小朋友把10根小棒拿出来, 分成2堆, 说说10根小棒可以怎样分.

(生边分边说, 师指名说)

师:10可以怎么分?我们来玩接龙游戏, 就是按照顺序说.

生: (边分边说) 10可以分成1和9.

生: (边分边说) 10可以分成2和8.

生: (边分边说) 10可以分成3和7.

……

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10的分合式写下来.

(写出10的分合式后, 师生对口令, 学唱儿歌, 记忆10的分合式.)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在我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归纳、分析和整理,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分小棒的游戏不是随心所欲, 旨在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剔除了生活原型中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 高于生活, 是使游戏“数学化”的过程.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 从而自然得出实践的结论即本课的知识点.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所收获的知识、能力、情感应是学生经历探究自主得到的.通过“动手分小棒、动手写分合式、动口对口令和学唱儿歌等方式, 把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积累感性认识, 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 从无序到有序, 达到理性的认识, 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片段三体验游戏快乐, 应用巩固知识

师:刚才, 我们一起做了猜乒乓球的游戏, 现在我们再做一次. (生欢呼)

师:这次猜球, 由一个小朋友摸, 另一个小朋友猜.谁来摸, 谁来猜?

生: (摸出3个球) 盒子里有10个球, 摸出3个球, 盒里还有几个球? (提问)

生:盒子里有10个球, 摸出3个球, 盒里还有7个球.

师:你是怎么知道盒里还有7个球的, 说说理由.

生:因为10可以分成3和7.

(多组练习.)

7.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

: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4、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5、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一张涂出它的5/8,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

问:它们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全课总结

8.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八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数与代数部分。二年级下册已经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册教科书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结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显示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加深对相关运算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感受计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可以用除法和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之外,还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用乘法验算除法,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计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特色内容。在学生积累了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后,本册教材安排的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并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将得到适当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内容之一。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间隔排列的两类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认识分数”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借助直观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的加、减法。此外,考虑到学习难度、与一些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学生日程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和认识发展水平,所以把《千克和克》安排在本册教学。

图形与几何部分。本册教科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一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这个单元是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起始单元。一方面,学生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积累一些探索平面图形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经验,从而逐步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第六单元安排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初步感受图形运动与变化的一些基本方式和特点,拓展观察、分析现实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视角,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部分。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第一次结合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安排《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及其计算方法的认识,提高测量、计算和估计不同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第二次结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安排《多彩的“分数条”》,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等分数的含义,感受这些分数与1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此外,本册教科书没有安排独立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单元,但注意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部分内容,择机让学生经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经验,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二、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估算;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联系现实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用“倍”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决倍比关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2)会用“克”、“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两面图形的周长;

(4)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运用正确的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5)认识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区分、判断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平面图上将指定物体进行平移。

(6)能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比较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学生基本情况:

三班()人,经过两年系统的数学学习,学生都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没有学习积极性,没有自控能力。本学期教学中,将向全体学生,努力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力求全面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重点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爱学习,让全班共同进步。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利用每周的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3.认真钻研教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本,拓宽数学的知识面。

4.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五、教学进度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备注

一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8课时(机动2课时) 1--6

二 千克与克 3课时(机动1课时) 7

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机动1课时) 8-9

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5课时(机动2课时) 9-13

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 4课时(机动1课时) 14-15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课时(机动1课时) 15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4课时(机动1课时) 16-17

八 期末复习5课时 18-19

九 补充下学期内容 8课时 20-21

9.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九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 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 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 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 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 (如图1) .

这是个学习认真, 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 想到先对折再剪, 想得不错, 很有方法.”

生2:教师,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 斜着剪, 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 (如图2)

生3 (急切地) :我跟他剪的不一样, 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 剪去一个角, 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有五个角,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如图3) .

了不起, 四个角的正方形, 剪去一个角, 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 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 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 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 老师, ”我放眼望去, 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 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 下课惹是生非, 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 瞎说一气,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 那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 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 我就从这儿剪的, 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 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 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 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 多么难得呀! (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孩子们, 你们真会动脑筋, 说得都很有道理, 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 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 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 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 教师应满怀期待, 携一份信任, 鼓励的心境, 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 在上述的片段中,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 经常惹是生非,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讥笑, 教师的冷淡, 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 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 赏识每个孩子, 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 对中低年级各章节的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却陷入已有经验的樊篱而不能自拔, 课堂上缺少了对教材的真诚把握, 提炼和升华, 就题论题,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而明天却是今天的继续.用一张破的纸, 却能剪出这份精彩,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深深触动了我.面对那些瞪大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凌驾于课堂之上?

1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十

我们三年级(3)班学生一共有39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0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多数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在进一步培优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注意落后生的辅导工作,力争使他们逐步赶上来.

5、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7、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开拓思路。

8、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1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评课 篇十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田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折一折1/2,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索

12.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十二

中坪小学 刘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概念,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过程:

教具: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作单位? 2.引入新课。(课件演示例图)

说说这些物品的特点?

指出:鳄鱼重约1吨,一辆汽车自重约1.5吨,一架波音飞机自重约230吨,一头大象体重约5吨,蓝鲸体重约170吨。

总结:计量较重的、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板书:吨 t

(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教学新课:

第一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通过推演、再总结,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体验1吨的重量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每幅图中物体都重1吨,看图说说是什么物体,个是多少?(课件出示)

一头奶牛500千克,一袋水泥50千克,一桶油200千克,一头猪100千克。

1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吨? 2.想想做做2:

它们的体重各是多少?连一连。(课件出示熊猫、狗、大象、蓝鲸图片)

3.想想做做3:

填出适合的单位。(课件出示羊、苹果、货车图片)

4.想想做做4: 小明的数学日记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

(四)、课外作业:

想想做做4、5、6。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能说说吗?

1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案例评析 篇十三

王新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能用实际的操作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又通过动手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它的1/2,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本课的知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3.学情分析;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注意的问题

1.教学时注意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较充分地来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2.不能只关注个别喜欢积极发言同学的想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创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

上一篇:最宝贵的诚信主题班会方案下一篇:珍惜现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