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2024-08-01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共9篇)

1.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篇一

一、技术层面的本地化优势

1. 我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适合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需求。

我国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模式, 而且我国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都很大, 国外直接开发的技术和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的需求。我国企业可以对国外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 这些产品和技术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创新使我国企业更具竞争力。

2. 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生产过程的

低成本以及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 而且来自于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3. 在产品特征上, 我国企业能够开发出与名牌

产品不同的消费品, 特别是国内需求较大、消费者需求差异较大的产品。我国企业在这种产品上仍有较大的竞争力。

二、成本层面的本地化优势

1. 运输和储存的低成本。

虽然现代交通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外企业生产本地化使得运输成本不再是跨国企业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但是运输和储存成本对集中生产所产生的规模效益有抵消作用, 跨国企业如果想要规模效益, 就必然增加运输和储存成本, 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对于需要在不同国家销售的企业来说, 其运输和储存成本尤其高;对于像水泥和自然资源类企业更是如此, 高昂的运输和储存成本意味着必须把企业建立在各个市场之中, 但这样就意味着与各个地区的每个企业单独竞争, 难以发挥跨国公司的整体协同作用。

2. 规模经济效应的低成本。

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吸引着大量外国企业采取OEM的方式与国内企业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企业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也会推动我国企业成本的降低。另外, 生产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也不是越小越好;规模过小, 则丧失规模效益, 造成成本上升;规模太大, 造成管理费用和代理成本的上升, 并且容易形成官僚主义, 信息沟通不畅, 整个企业的效率低下, 单位成本升高。

3. 学习曲线效应带来的低成本。

学习曲线, 是指由于经验和专有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我国企业在作为OEM供应商的过程中, 会面临着长期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为了不断降低成本, 它们除了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成本降低以外, 还需要通过在生产和销售活动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来改善成本状况。通过学习曲线效应所得到的成本降低, 只有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积累才能达到, 因此作为大规模生产者的企业会取得低成本的优势。

4. 服务的低成本。

生产商的售后服务需求在许多行业中都很大, 特别是家电、机械、电子等行业。但是对于外国企业来说, 由于产品并没有在各个地方占有很大的份额, 因此它们建立大量的维修服务网点成本较高。但是我国企业由于扎根于这个市场, 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大量的维修服务网点,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5. 适应复杂细分市场的低成本。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 复杂的细分市场使其不得不生产多种类型的产品, 并且可能增加了对产品类型更大的需求或者更大的定制产品生产能力。依新增类型的成本不同, 它可能会有效地抵消其一体化生产的低成本优势。而本地企业较易觉察并适应不同的细分市场, 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去生产适应细分市场的产品。

三、管理层面的本地化优势

1. 管理人员的本地化优势。

据南开大学公司治理课题组对跨国公司在华三资企业中中方经理来源的调查显示, 80%的企业选择“从人才市场聘用”, 或“从公司内部提拔”, 或“由中方股东任命”, 只有20%的企业选择“母公司派遣”。这说明许多跨国公司在大力推进管理人员的本地化。但是与我国本地企业相比, 它们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 沟通协调困难。虽然跨国公司大力推进管理人员的本地化, 但是无论管理人员处于何种层次, 他都要与其上司进行沟通, 由于文化、习惯和思考方式的不同, 要进行充分的沟通是十分困难的。许多合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与外方管理人员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双方沟通、协调困难是产生这些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本土企业中整个管理团队的沟通、协调更容易, 沟通的质量会更高。第二, 本地化人才短缺。本地化人才严重短缺, 这就意味着跨国公司难以找到合适的本地化管理人才。

2. 管理组织的本地化优势。

我国企业的整个管理组织系统如职能部门、供应链、销售渠道等都是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中建立发展起来的, 其与市场的协调性是逐步形成的。而国外的市场发育状况与我国大不相同, 它们的市场比较成熟, 但是适应这种市场环境的组织体系、企业运作方式不一定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

3. 服务的本地化优势。

在那些产业竞争密集的本地化营销、服务或与其他客户密切接触的市场上, 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会具有相当的优势。虽然跨国公司可以分成独立的经营单位, 但是管理的复杂程度会束缚它们与本地企业的竞争。

四、制度层面的本地化优势

1. 我国企业拥有产业扶持政策。

国家对我国产业的扶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或准政府实体 (如电信、国防相关公司) 向本地企业的优先购买;如北京市政府的软件采购竞标中, 国产软件企业获得了很多的订单。二是政府坚持开发本地化或产品部件生产本地化;如政府对第三代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的支持。这些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肯定会惠及某些企业或者某些行业, 使它们与国外公司竞争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2. 某些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于关系国民经济的某些行业, 如金融、证券等行业, 国外企业难以进入或者有各种限制的政策。

五、文化的本地化优势

文化存在于我们的思想里、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开拓国外市场必须的一步。而我国的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文化, 对于国外企业来说这种文化对它们是一种障碍, 而对我国企业而言, 它是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一个优势。我国企业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社会的文化观。

社会的文化观影响着个人的种种行为, 它决定了个人对许多事情的看法, 如与企业有关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在国外借贷消费已经是一种很普通的消费形式, 在我国还仅仅在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中国人的储蓄观念, 使消费不旺, 中国人传统的生子养老观念, 使中国的寿险等一些险种难以发展壮大。外国企业进入中国, 它们必须认识这种文化, 适应这种文化。

2. 企业文化观。

2.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篇二

关键词: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关系

0 引言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实践。早在五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盲目的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热中于搞文化活动、形象设计,片面地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步降温。

1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辨析

1.1 企业文化 通常我们这样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企业对价值的认知。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

1.2 企业竞争优势 对于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霍弗(Hof e r)和申德尔(Schendel)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尼(Barney)认为,“对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型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而波特(Porte r)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国内学者项保华认为“竞争优势指的是企业所处的这样一种状态,即:以自身的资源或组织能力(活动)为基础,能够提供被顾客认为是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所需的价值”。尽管这些看法在表述上各有区别,但其基本含义却大同小异,即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业务经营领域内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过竞争对手,并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属性或能力。

2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2.1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具有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能培育一种能力资源,而且这种能力是不断变革与创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今天的竞争优势不等于明天的竞争优势,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什么才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呢?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对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和独特管理的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互制约 现在,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竞争能力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不同企业文化下所形成的“理念”是一个企业所秉持的信念,它一经“内化”,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完成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因,它对形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往往能起到“谐振效应”和“导引效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企业作取舍、辨是非、明赏罚、论能否、定褒贬的尺度和标准。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培育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2.3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必然具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有价值、杰出和难以模仿或复制。有价值的企业文化,能在制度和经营流程上使企业以高销售、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式运行,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企业价值和增值。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使竞争对手不能实施改变其自身文化的行为从而具有被模仿企业的文化特征,或者即使能尝试模仿,这些竞争者相对于被模仿的企业也将处于某种不利状态(如企业声誉、经验等)。判断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否构成竞争优势,可以从有价值、稀少、难以模仿、不可替代和具有延展性五个标准来着手。有价值意味着企业能通过利用其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消除外部环境中的威胁来创造价值,形成和实施能创造特定客户价值或客户感知价值的战略。稀少和独特意味着企业拥有的构成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在竞争对手中是差异化的、稀缺的和非普遍存在的。而难以模仿则强调,不同的企业有其不同的成长路径,能不断积累反映其独特历史的能力和资源;同时,这些能力和资源形成的原因与具体在企业中的运用是比较模糊的,其中许多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资源的产物,包括企业长久形成的公众关系、声誉等,都是竞争对手难以清晰辨别加以模仿的。不可替代指企业拥有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战略对等资源,资源和能力越不可替代,越不可见,竞争者就越难以超越对手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资源和能力的延展性要求其能拓展到企业其它产品和服务中,形成资源和能力的规模经济效应。

2.4 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对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上。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巩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譬如,在与顾客的互动中,一方面输出企业对创新的实践,另一方面汲取对方对创新的需求。企业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正反馈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公司建设与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资产。

3 结语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的重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增强企业外部竞争力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有自己的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治.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1/285642.shtml.

[2]刘琦.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

[3]庆军,古赞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商业现代化.2005(12).

[4]Hofer.C.W.and D.Schendel.1978.Strategy formulation:Analytic Concepts,St.Paul.M.N.West.25.

[5]G.Hamel.C.K.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 :79-91.

[6]刘宝庵,吴占军.谈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技术经济第二期.

3.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篇三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竞争优势的源泉。科学的用人观是吸引人才尤其是中高层职业经理人和重要部门重要人才的关键。对民营企业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形式,这一点更加突出。民企之痛,莫大于人才。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民营企业的难题,而其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就是企业如何做好人的激励,如何用好薪酬这把双刃剑,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管理。

1 影响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日见显著,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所谓民营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人才优势、市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包括企业产出和利润增长能力、资产规模扩张和销售收入扩大能力、市场占有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表现为劳动者的技术、文化、创造能力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投资能显著改善人的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人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性投资。它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要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重要的基础因素。

1.2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包括企业技术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较量的今天,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企业专利和专有技术越多、越先进,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大。

1.3 企业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企业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制度包括组织制度、责任制度和治理结构等,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具有强烈影响企业员工偏好及行为的重要功能。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竞争力。一个制度健全、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能够合理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每一种资源的效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4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回避威胁的指导思想。一般而言,企业具有3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一个合适的竞争战略能指导企业对付各种威胁,改变企业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对比力量,甚至达到以小胜大、以弱克强的效果。所以,合适的竞争战略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因素。

1.5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与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非条文的和无形的,它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先进的企业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整体合力,使得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显示出极大的企业竞争优势。

以上影响因素中,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营企业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招聘到合格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①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人低。民营企业过低的工资和福利难以吸引到人才,或者吸引来了人才也不能长久留住人才。②许多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环境)不理想,人才不愿意来。③民营企业往往不能给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提供足够的空间。

2 薪酬管理与民营企业竞争优势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营企业,必将加剧企业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民营企业都想在竞争中占优势,必然会加强对人才的争夺,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事实上,企业每一个管理档次的提升,都往往与薪酬制度的变更密切相关,如何对员工支付报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科学的薪酬设计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活动中,是人们最为关切、议论最多的部分,也常常是最受重视的部分。因此,民营企业要学会科学运用薪酬这一激励手段,引进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和方法。只有薪酬体制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又能照顾到人才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值,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民营企业才能永葆活力。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改革员工薪酬制度的任务,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对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不断调整。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以及在以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认识等原因,使得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的提升。由于人们对薪酬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存在不少混乱与误区,导致了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人们对薪酬的设计只注意到其保健功能,而忽视其激励功能。其次,薪酬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还十分严重,真正按贡献分配的科学薪酬设计方案在很多企业只是一句空话,员工的薪酬只是依据企业领导或少数人的主观决策而定。企业领导层在设计分配方案时,往往缺乏对现代薪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认识,从而使其设计方案背离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甚至连企业急需的人才也留不住。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现代薪酬设计与管理需考虑的因素较多,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企业薪酬制度。如,自然人工资体系、岗位工资体系、绩效工资体系及结构工资体系等。每种类型的企业薪酬制度都有其特点和体系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产业组织的企业而言,它们也各具特点。但从整体而言,科学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薪酬是企业总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总体工资支付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动态上看,员工对分配水平的满意程度及对分配公平性的认同比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2.2 薪酬收入能极大地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

企业薪酬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得当,则成为提高和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强大动力,否则会导致士气低落、人心不稳、效率下降。因此,科学设计和管理薪酬的整个分配和运作过程是企业领导层的重要职责,也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竞争的背景下,知识开始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知识的载体就是人才,只有建立满足人才多层次需求的薪酬体系,才能吸引、留住、培养、激励人才,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需要综合各种薪酬形式,优化薪酬管理策略,以构造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3 优化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策略

薪酬体系的内在构造分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横向维度首先是薪酬类别之间的组合,如精神薪酬与物质薪酬的结合,基本薪酬、补偿性薪酬、浮动和激励薪酬及员工福利的组合;其次是各类薪酬内部要素的组合,如基本薪酬内部的标准工资、岗位工资、职位工资、学历工资、年限工资、技能工资的组合及比例关系。纵向维度指薪酬要素内在的等级和层次的设计。薪酬体系的内部结构体现了企业的薪酬制度,反映了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励人力资源,在员工之间配置有限资源的情况。

基于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目的,在构造薪酬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科学的薪酬设计形式,采用科学的薪酬管理优化策略。

3.1 民营企业要设置较高的个体基本薪酬和福利保障

民营企业基本薪酬的绝对值要处于市场较高水平,并提供多种福利。企业只有具备稳定而且较高的基本薪酬及福利水平,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才具备相当高的吸引力。企业也可以借此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通过高产出抵消高成本,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效率工资理论为高基本薪酬与福利政策提供了经济学的依据。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的努力程度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在监督不充分的情况下,偷懒是必然的,但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员工努力和偷懒程度也不同。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能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员工在担心高工资工作失去的情况下,会付出更多的劳动。

高基本薪酬政策要发挥作用,还应结合严格的员工选拔、录用和培训制度,否则就会造成不合格的人员进人企业,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导致高薪酬政策难以维持。此外,高薪酬的发放还需要以严格的绩效考核为依据,否则就会出现“搭便车”,降低高绩效员工的士气。

3.2 采用长期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形式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长期的持续竞争,民营企业必须为未来而谋划,不断创新变革,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基于竞争力提升,企业必须运用长期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形式。长期激励的薪酬形式有助于员工将自身利益与企业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并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自觉采取有利于企业长期价值增长的行为。在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最适合采取长期激励的薪酬形式,因为这2类人员的贡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而且其忠诚度直接影响工作努力程度,其人员的稳定性影响企业长期目标的执行。

除了基本薪酬、长期激励的薪酬外,还需对员工运用多种短期激励的薪酬形式。由于员工和管理者是风险规避者,基于短期激励的薪酬可及时奖励员工的行为与业绩,满足员工对短期收益的需求,并及时提高员工士气,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基于短期激励的薪酬应该建立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并需要设立多种档次,拉大高贡献者与低贡献者之间的薪酬差距,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3 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

在人本管理理论的要求下,薪酬体系设计要注意3点:①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设法满足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的要求;②要积极主动地提高和改善员工利益;③要在创造中激发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必须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以物质激励为核心,注意精神激励,实行有效激励。

3.4 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

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是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及时认识到培训对于员工的重要性,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文化,使民营企业真正变大变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领导者还要对员工进行情感关注,使自己与员工之间有共同的企业发展价值观和道德观。

3.5 鼓励知识技能提高的薪酬形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竞争力的源泉。技能是知识的运用,也凝结了知识的成分,可称为行动知识。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将知识和技能与员工的薪酬直接关联,按照知识和技能付酬。目前,按知识和技能付酬已成为企业界一种重要的薪酬形式。在“按知识付酬的计划”下,员工从领取基本薪酬开始,随着掌握新技术的不断增长,薪酬也在不断提高。按知识技能付酬需要员工具备相当强的责任意识,能够主动积极地掌握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并在工作中自觉加以应用。

3.6 薪酬设计科学化

首先,企业要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并统计薪酬数据资料,解决对外竞争力问题。其次,建立科学的职位评价系统,解决对内公平性问题。科学的职位评价需要考虑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确定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同时,民营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职业攀升道路。

在薪酬设计的优化策略中,目前还缺乏对薪酬管理的整体认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要站在战略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要把企业文化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的文化特征是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每个公司的薪酬制度模式必须适合本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导向,内含适合企业发展的理论方法,为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要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使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摘要:文章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策略,为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红岩.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战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 (11).

[2]王欣涛.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构建[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家族企业发展优势的研究 篇四

关键宇:代理成本;凝聚力;文化制度

通过利用“家族基因”的非契约性(以血缘亲缘为主要纽带)凝聚力和适应性创造力,来配置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从而能够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且企业控制权及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为某一家族所拥有的企业组织形态就是家族企业。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认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到80%之间。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中大约有1/3是家族企业”。据统计,家族企业创造的价值目前占据美国GDP的50%,并为美国提供了50%的就业机会。而据美国家族公司研究所的调查,家族控制企业对美国新增岗位的贡献率达78%。同时在这些家族企业中,不再是控股严密的私人公司和夫妻店,也存在很大比例的上市公司。据《幸福》杂志统计,在全球500家大型企业中,有175家家族企业。而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的企业仍为家族所控制,近几年来虽然美国上市公司股份呈分散化趋势,但总体上来说,家族仍然控制着企业较大的股份。

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家族企业天生就能在危机中更顽强地生存,因为它们的本性使之可以适应外部环境。”这里的“本性”应该就是指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所表现出的非家族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这些优势使家族企业作为一类企业组织长久不衰,就像生物学上说的“遗传”。对于家族企业究竟有什么优势现做如下分析:

一、代理成本低

代理问题是现代公司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冲突成本。股东追求的是公司的价值最大化,经理层关心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掌握的权利以及社会地位和声誉。由于两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就有发生冲突的潜在危机。例如,有的管理者为了提高的自己的声誉而盲目扩大企业规模,不顾企业的长期利益,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此外,股东为了防止经理层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就必须付出高额的监督费用和激励费用,所有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代理成本居高不下。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二者双权合一,企业的主要岗位几乎都是有家族内部成员担任的,家族成员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的组织形式避免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代理成本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费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家族成员更有动力经营好企业,这就使得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虽然在如今的社会中,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家族企业也会从外部聘用有能力的经理人代理企业事务,但要使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可能性不大。因为家族内部是具有排外性的,“外人”的忠诚度受到质疑,且“外人”经理职业道德低下、坑害老板、卷款而逃、隐晦或扭曲信息、中饱私囊、架空老板、另立山头、带走原客户和机密的例子很多。因此,家族企业一般不会将企业的最高管理权交给外人,只要家族内的继承人有能力掌控企业就不会聘用外人。就算已经聘用了外部经理人,当家族内部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时,家族也会及时收回管理权,毕竟“外人”始终不及自己人可靠。所以,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双权合一降低代理成本的优势会长期存在,这种优势带来的利益时非家族企业难以企及的。

二、非契约型凝聚力

“经济人”假设中将人看作是受利己心支配的理性人,但生命个体具有两面性,既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人既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感情的奴隶。在家族企业中,人的理性受到家族中的血缘关系、伦理道德等非理性和感情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非契约性的凝聚力,表现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信任、默契等。由于这种凝聚力,使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从而形成密切合作的“公共意识”,家族企业的血缘关系造就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奋斗精神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家族企业的特征是其主要成员有着相互的血缘关系,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同他们的家族利益紧密相连的,他们视企业为自己的生命,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惜自我牺牲。这种精神或者说这种企业文化所产生的生命力是一般的非家族企业所难以具备的。

此外,家族企业的成员之间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大大降低了信息部不对称和沟通成本。在融资方面,家族的利他主义使家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企业所需的资金,这就是所谓的“内源融资偏好”。

三、传统等级文化制度因子

人类行为除受生物本能支配和影响外,还受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家族制度中的等级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尊上、服从观念,顺理成章地移植为企业家权威。统一家族成员组成的企业,彼此间有高度的认同感和统一感,继而产生一种神圣的道德责任,愿意诚心诚意地服从企业领导,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向心力。如果家族成员发生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做出了有损家族利益的事,就有可能被家长川涂族籍。在这样的压力下,家族成员就会自觉地将自己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家族的发展而努力工作。同时,家长制的权威领导,可使得企业的决策速度最快;在执行上,由于内部信息沟通顺畅,成员之间容易达成共识,在政策贯彻和决策执行上更为顺利。因此,在制度文化层面上来看,中国家族企业由于领导权威、尊上、服从、忠诚等特点,形成了决策效率高、心理契约成本低的优势。

5.浅析乡镇企业集群的优势 篇五

小企业集群是一群既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它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小企业群是由一群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又有着特定关系的小企业所组成;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小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这类互动行为包括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行为。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得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行为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乡镇企业集群的优势

我国乡镇企业以小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在乡镇企业正在向集群化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模式为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这些发展模式都是以集群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在推动我国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镇企业集群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成规模经济。同行业的企业间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乡镇企业大多为小企业,通过集群的方式集聚可以降低原料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建立共同销售中心,更易于厂家的销售,商家的采购。

2、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乡镇企业大多数由于离信息中心较远,获得信息难、接受信息的周期较长,而且搜集信息的费用较高,这不适于企业的发展,致使企业丧失了很多商机。而集群使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具有多重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除了正式渠道外,还有许多中间机制充当着信息桥梁的角色。另外,由于空间上的接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首先,企业获得的信息质量等级大大提高;其次,企业避免了距离导致的潜在利益损失;再次,企业提高了信息的搜索效率。所有这些都使得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取的信息远较一个相对独立于其它产业组织的企业更为充分和完善,集群内企业获取各种生产经营信息的整体成本也大大降低。

3、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中国现阶段最具竞争力的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农民更是劳动力的主力军,因此发展乡镇小企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特点,解决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4、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尽管大多数乡镇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但通过集群化,同一个部门中从事不同工序的小企业实行协作区域可以外部范围经济化。同时,同种工序中小企业数的增加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区域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了很多障碍。通过集群化可以从整体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5、易于形成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首先,由于集群内部复杂且强大的企业间联系使得在该地区内,一企业或一部门的增长,带动区内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增长。而且,随着集群化规模的增大,其集聚效益也在增强,对集群之外的企业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新的中间投入的使用者、生产商和供应商不断加入,这些反过来又将导致新的加入者和更强的专业化,形成较强的累积效应,促进集群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此外,集群化的深化发展会导致企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将周围欠发达地区纳入其中。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乡镇企业集群周边地区的发展,以及加速小城镇的发展。

6、改善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我国现阶段小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融资难是他们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乡镇企业贷款存在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因此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资本市场融资对于他们来说就更难,乡镇企业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寻求发展。因此众多的小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有较大的发展,只能在自身基础上艰难维系。这严重阻碍了它们发展。通过建立乡镇企业集群,能够提高区域竞争力,提高整个集群内企业的信用程度,这为乡镇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条件,加大了银行的投资的可能性,也为引进外资、向社会融资带来了希望。

7、提高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乡镇企业通过集聚的形式,对内通过前向、后向的垂直联系,形成既类似于大企业垂直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同时又通过水平联系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不仅在成本、价格、营销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类似产品系列的企业集聚,在产品差异化和功能多样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集群在市场竞争方面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发展特色产业,或者说“小市场、大巨人”策略。

6.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篇六

Penrose(1959)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并提出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研究框架。[1]资源论被看作是打开企业“黑匣子”的钥匙。在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资源论以资源基础作用论和能力论分为两分支,这两个分支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从探讨企业竞争优势这一目的出发,综合资源基础论和能力论提出基于优势资源观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用该模型来指导企业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1 优势资源的定义

本文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来自于企业的优势资源,优势资源是培育核心专长的基础,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从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优势资源是企业拥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特殊资源。[2]优势资源可以是人无我有的资源,如对肯德基来说它的炸鸡配方的独特性就是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资源可以是别人“无法学”的资源,如创业者所具有的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预见力,使得企业抓住先机;优势资源可以是别人“学不全”的资源,如麦当劳的成功归因于其在QSCV上的卓越运营能力;优势资源可以是别人“不愿学”的资源,如跨国巨头都不愿进入的中国二、三线市场是我国本土企业的优势资源;优势资源可以是“不怕学”的资源,如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就不怕其他国家学习,企业员工的默示知识同样不怕学;优势资源可以是别人“不敢学”的资源,如取得规模经济的企业的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让竞争对手不敢低价竞争。优势资源也可以是“难替代”的资源,如某种品牌获得了顾客的心理认同而形成的品牌忠诚度。企业只要善加利用这类资源,就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培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 优势资源的特点

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要非充分条件。

(1)价值性:所谓资源的价值性就是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特定战略从而帮助企业在创造顾客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资源和优势资源都具有价值性,优势资源的价值大于一般资源的价值。

(2)稀缺性:指的是资源处于短缺供应状态。如果这种资源供应充分,任何竞争对手都能够获得,要想复制该公司的竞争优势也就十分简单。优势资源的稀缺性使优势资源成为企业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资源。

(3)不可模仿性:优势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使得优势资源成为了“不怕学”,这样的特性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不可替代性:优势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是体现了优势资源的独特位置。如顾客对企业品牌忠诚,使得别的企业难以替代该企业在顾客心中的位置。

3 基于优势资源观的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模型提出

企业要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要培育出动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哪里来的呢?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如何实现动态的核心竞争力呢?这些不仅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界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更何况我国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如果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解,企业在前进中会显得迷茫与无助。本文提出基于优势资源观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企业的优势资源、核心专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来源三个因素,而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三力”,即:专注力、整合力、扩展力。如图1所示。

(1)基于优势资源观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三因素。

本模型是以企业的优势资源为起点,企业从拥有优势资源到形成核心专长,由核心专长发展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专注优势资源,对核心专长不断地整合,对核心竞争力不断地扩展,核心竞争力最终又成为企业的优势资源,这样不断地循环。这一循环过程就是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模型。

(1)优势资源。

企业优势资源是构成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第一个因素,也是最为基础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优势资源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基础,差异化战略的形成最终都是以企业的独特的优势资源为起点的。不论是有形的优势资源,如企业的专利,独特的资产,独特的位置,产生规模经济的生产线,获得范围经济的产品线,充实的资本还是高质量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优势资源,如企业的组织学习,企业先进的组织模式,企业的创新精神,优秀的企业文化,品牌的忠诚,员工的忠诚,企业良好的声誉,都能给企业带来实施差异化条件。

(2)核心专长。

企业核心专长是构成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因素,核心专长是企业独具的因优势资源不断专注而形成的能力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专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企业的价值又能被顾客所认知。例如,英特尔依靠他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敏锐眼光、高速创新脱颖而出,成为在世界半导体内存和微处理器芯片研制开发领域的世界第一,英特尔的芯片技术就是英特尔的核心专长。蒙牛的擅长就是做乳业、蒙牛牛奶、雪糕等做得比竞争对手好,且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是蒙牛的核心专长。在基于优势资源观的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模型中,核心专长上承企业优势资源,下接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专长的引入,突出了从优势资源到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论观点,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竞争力“树型”理论中,根系的主根就是核心专长,核心专长越精,主根就扎根得越深,吸收的养分就越充足,则根系自然越发达;根系越发达,大树越茂盛,果实就越丰硕。可以说,企业核心专长深度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力度[3]。

(3)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第三个因素;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一个核心专长构成,也可以是多个核心专长构成,可以是一个业务领域的专长,也可以多个领域的核心专长整合而成。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核心专长为核心与公司各种能力整合作用的结晶,并且其有效发挥也要依赖一系列公司行为的整体协调运动。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以核心专长为核心、公司各种行为能力整合的过程。英特尔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以电脑芯片技术为核心专长,成为产业标准建设者。丰田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不断专注于丰田模式,形成了以尊重他人为核心的持续改进。蒙牛集团的集体学习和不断创新也是整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为顾客所重视的价值资源提供特殊的贡献,核心竞争力支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是使企业在竞争力中获取领先地位的关键性能力;核心竞争力不易为企业中个人所占有,也不容易为企业外的他人所占有。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

3.2基于优势资源观的持续竞争优势模型的三要素

(1)专注力。

在全球化的企业,一个企业要在众多的领域同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进行同台竞争中取胜,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很多业务上,而且要达到全球规模,非常困难,如其如此,企业将丧失竞争力。因此,众多的跨国公司反而只专注某一领域,以强化优势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因专注而成就完美,专注的意志是这些企业获得成功的力量。例如,英特尔专注CPU,所以它在同类企业中发展最好;微软专注研发办公系统的软件,所以它牢牢地控制了80%的市场份额;丰田因专注于丰田模式而成为了世界级实力最强的汽车生产商;沃尔玛因专注于先进的技术应用来降低成本而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远大专注公司的价值观而成为我国中央空调的巨头;蒙牛因专注于乳业发展成为了高速成长的企业;联想集中优势资源专注IT专业化,而成为我国IT的老大。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我国企业只有将优势资源专注经营企业的核心专长,扩展自己的核心专长,强壮自己的体魄,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专注的理解钢铁大王卡耐基所说:“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才会用两只眼睛不停地注视它。”

(2)整合力。

企业的整合力是在企业的核心专长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方面的行为进行整合,形成一种不被竞争对手所能复制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整合力的发挥首先是一个自我认知的开始,当企业发现自身某一方面具备了核心专长,即比竞争对手做得好且存在潜在的市场需求时,企业现有的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需要时,企业就有了整合资源的需求。接下来是企业领导者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整合的,然后就要开始搜寻资源,整合资源并形成企业的能力。如果企业资源整合的失败,或者企业当具有这一方面的能力后因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新的需求产生,则又开始新的整合。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微软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做的相当差。他们不知道如何引进具有商业才能和技术才能的人才,更不知道如何充分组织、结合这些人才的优势。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自己。”这句话就是典型的资源整合过程的应用。至于全球范围的整合则是资源整合力度和深度问题。在资源整合失败或者有效性不是很好时,企业资源整合者就要对资源整合问题进行反省:[4]

资源整合方向是否正确?这些资源是企业需要的吗?它们是否有价值?

资源整合方式是否正确?这些资源整合方式是否有效应对了竞争对手?

资源整合力度是否到位?整合这些资源是否完全融入到核心专长中了?

资源整合的深度是否到位?整合的资源是否都挖掘出来了呢?

要确保资源整合力有效,就要确保资源整合的方向即选择整合的资源要准确,资源整合的方式即整合的方法的正确,整合的力度大小和深度即整合的力度要到位。

(3)扩展力。

企业的扩展力是企业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竞争的全球化,导致企业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企业之间的推陈出新与模仿、沿袭正在加速,新的观念不断萌生,新的规则不断确立,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招架,无以适从。但是从企业发展的规律和成功的企业来看,未来是属于那些先知、先觉者,因为这样能够充分准备、扩展企业的能力。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企业不断地提升和扩展是必须的,扩展不一定会使企业成功,但是放弃扩展就注定失败。正如拿破仑所说: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此,企业在取得了核心竞争力后只有不断扩展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持续的能力。与竞争对手比,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与自己比,这样的企业今天所做的就是为明天的成功做准备。

企业的扩展可以为现有核心竞争力对现有核心产品的扩展,其方向是纵向的,是不断专注、持续改进核心产品的扩展,通过核心产品的不断专注升级和规模化形成新的核心能力;这样的扩展好似渐进的过程,如丰田的产品质量的日臻完善,实现零缺陷,英特尔的处理器的核心按“摩尔定律”如期推出更快速的芯片等。

企业的扩展可以为核心竞争力扩展到企业的更多产品和业务中去,形成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四周横向扩散型产品和业务。[5]如蒙牛的优质奶可以做雪糕,也可以做奶粉,还可以做牛奶饮料等;丰田管理模式向与自己经营业务有关的方向扩展来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利用效率;这样,就实现了企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范围经济。

本文认为,无论以怎样方式的扩展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或是范围经济,企业都要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扩展,这样才可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丧失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力基础。

4 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的,获取优势资源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从获得优势资源到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以下三条路径:

(1)以企业自身优势资源不断专注,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从公司的战略出发,找到公司的优势资源,不断地进行投资和升级,使公司的优势资源逐渐从较低级的优势资源到高级的优势资源发展,超越竞争对手并取得竞争优势。[6]这就要求公司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找准顾客需求并专注地培育,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从外部获取优势资源,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在竞争中,只专注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从竞争对手、商业伙伴等获得自身所需的资源并培育出优势资源是获得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第二条途径。取得外部资源,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对方的资源,如专利、商标等;企业可以联合开发形成企业联盟,例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形成的Wintel联盟就是很好的例子:每当微软推出一种新软件,英特尔芯片的需求量就会上升;同样,当英特尔生产出速度更快的芯片后,微软的软件因有了更好的载体而显得更有价值。从外部获取的资源后,企业就要把这些资源融合到自身的核心能力中,把这些资源培育成优势资源并不断推动创新,以资源的创新和升级来好好地保护从外界获得的资源,实现人有我专的效果。不断的专注和拓展最终就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3)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优势资源,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优势资源,戴尔电脑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对顾客的价值需求来实现价值创新,找到了通过网络定购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电脑。戴尔电脑的优势资源就是自身从价值创新中获得的特有商业模式,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不断地整合和拓展,形成了竞争优势。这种价值创新获得优势资源的方式,要求企业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通过找到满足客户价值需求来培育自身的优势资源。公司为顾客提供价值可以通过价值分析发现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又是自己不能做的。[7]哪些优势资源是自己可以培育的,而哪些优势资源又可以从外部获取的。通过辨别优势资源并不断整合和拓展核心竞争力来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的优势资源是企业生存的起步基础,企业拥有优势的核心专长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让企业做强,企业的整合力和扩展力能让企业做大,强大的企业才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摘要:从优势资源观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优势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核心竞争力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最后通过扩展竞争优势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文中提出了基于优势资源观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并讨论了如何构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优势资源,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蒋运通:《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过程与实践》[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193-200。

[3]Prahalad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187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4]戴维.科利斯,辛西娅A.蒙哥马利:《公司战略:基于资源论的观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4-40。

[5]Ingemar Dierickex and K cool.“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Management Science 1989:1504-1111.

[6]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7.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优势研究 篇七

1、企业资源的界定

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 具有丰富的内涵。《辞海》认为资源是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这是从字面上对资源做出了简单的解释, 比较笼统, 意思也不够明确。《现代汉语词典》则把资源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它虽然较具体, 但和前者的解释一样, 都仅局限于自然资源的范围。这些定义都是对资源的狭义解释, 都没有超越自然资源的范围。

资源经济学则把资源从自然资源的范围内扩展出来了。一些学者认为, 各种自然因素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非自然因素, 都可称为资源。另一些学者也认为, 除自然资源之外, 资源还包括产品资源、再生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智力资源及能成为生产力的要素和潜在要素的其他资源。显然, 这是对资源的广义解释, 它把所有能创造价值的一切要素都包含在资源之中。

资源基础论学者坚持的资源概念也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例如, 沃纳菲尔特 (1984) 认为凡是形成某一特定企业优势或劣势的东西都可称为资源。科利斯等 (1997) 认为企业拥有的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笔者认同这一概念, 认为企业资源是指由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的资源要素的统称。

2、竞争优势的界定

“竞争”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 指各种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展开的资源、空间等的争夺。后来一些学者把它引入经济和管理领域, 认为竞争是指利益个体或利益群体之间的争夺, 凡是两方或多方试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种东西时, 就会有竞争。竞争具有排他性, 在市场竞争中一定会有企业失败, 有企业成功, 失败的企业相对成功的企业而言可能会表现出某种劣势。这种优势或劣势是竞争的结果, 而不是竞争的过程, 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状态。

竞争优势是指在竞争过程中, 企业通过利用自身资源, 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创造顾客所需价值的优越状态。企业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或不可转移的资源, 使企业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但具备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稀缺资源只有在比竞争对手给顾客带来更多价值的情况下, 才可以说是它创造了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企业比竞争对手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同时又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看作是企业通过价格和产品特性向消费者给出消费者剩余的“出价”过程 (贝赞可等, 1999) 。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一定会选择提供消费者剩余最多的企业, 因此提供消费者剩余最多的企业将会获得竞争优势。

二、企业资源的分类

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企业拥有的资源之间的差异, 不同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创造力与特性, 对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有不同的影响 (贝赞可等, 1999) 。

科利斯等 (1997) 把资源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三大类。杨锡怀等 (2004) 也把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三大类。他们对企业资源的分类大同小异。

无论怎样划分企业资源,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分类能够区分出不同资源的不同特性, 以及哪些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为不同资源会导致不同战略, 不同资源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笔者认为企业资源是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 拥有或可控制与利用的, 能够为企业自身带来好处的各种要素, 不仅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而且还包括企业能力。有形资源是指那些能够用价值指标或货币指标直接衡量的, 具有实物形态, 并可以说明其数量的资源, 通常包括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是指能够为企业创造收益, 但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的资源 (企业能力除外) , 主要包括商誉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企业文化。企业能力是指以整合的方式, 通过组织活动过程来配置资源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 它是企业专有的, 并通过企业资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起来的, 企业能力主要包括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企业能力可能存在于企业的单个员工中, 也可能存在于企业的团队中。

三、竞争优势的基本形式

1、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指一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或提供相同服务的总成本在该产业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追求成本优势的企业必须寻找和探索成本优势的一切来源, 尽管质量、服务等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但贯穿整个战略的思想是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这里的成本是指总成本, 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和各种间接成本。

2、差异化优势。差异化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这种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无论企业认为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有多么大, 最终都要体现在顾客对产品或服务差异程度的感觉和评价上。差异化产品或服务同时要使顾客从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他们为此而付出的总成本, 也就是说, 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 从而使该企业具有差异化优势。

四、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优势模型构建

在对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研究时, 由于企业资源很复杂, 包含要素也很多, 学者们都先对企业资源进行大致的分类, 然后再建立关系模型。本文也按照上述学者的研究思路, 把企业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 就本身而言,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几乎没有生产能力, 是生产活动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因此,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 企业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有形资源是必须的,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形资源是建立在有形资源基础之上, 经过长期的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 它通常有无形性、路径依赖性、暗默性、社会复杂性等特点, 它在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具备一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本身很难创造价值, 它们对价值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它们的企业能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能直接影响竞争优势;二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也会作为企业能力的基础对竞争优势产生间接影响。企业能力是建立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基础之上的, 是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 企业能力可以体现在企业的任何活动中, 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再到营销, 无处不在。因此, 本文建立了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 如图1所示。

上述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企业能力都可能会直接影响竞争优势;有形资源可能会直接影响无形资源;企业能力直接影响竞争优势;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直接影响企业能力, 并通过企业能力会间接影响竞争优势。企业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竞争优势是比行业中其它企业更优越的状态。研究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就是要研究竞争优势与其来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 (美) 戴维·贝赞可, 戴维·德雷诺夫, 马克.尚利著, 武亚军译.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 (美) 戴维·J·科利斯, 辛西娅·A·蒙哥马利, 著王永贵, 杨立恒译.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和范围[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4]杨锡怀, 冷克平, 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建 篇八

一、核心竞争优势

何谓核心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核心竞争优势即企业能够与竞争对手进行市场竞争并最终获胜的企业主要经营资源(含竞争策略)和核心能力。所以获取企业的竞争所需主要资源就是构筑核心竞争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基础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在同行业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那么超额利润来自哪里呢?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般企业的管理运营只能靠同质化的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只能维持企业正常的生存;相应的,正是那些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获取行业超额利润,这就保证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价值的体现

如前所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石,这不仅保证了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企业实现其社会责任提供了物质保障,为企业愿景的实现和企业使命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资源整合力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就是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而在实践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其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寻求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那些拥有优势资源和较高议价能力的企业又为什么要把资源共享给你呢?从法律制度和行业准入的角度看,资源整合需要突破诸多的障碍和跨越较高的门槛;资源整合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利益的提升和合作双赢;从游说和谈判的角度看,资源整合给整合者实现资源整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凡此种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资源整合力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

(二)人力资源整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选择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整合是指引导组织内各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日益认识到人力资源整合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人力资源的管理较少可能被人模仿。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就有可能比通过其他手段所获得的竞争优势更为持久。

第一,竞争者们很少接触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就是说,这些实践对外人不是非常清楚可见,因此不可能轻易被模仿。

第二,即使在这些实践清楚可见时,如果竞争者们使用它,其影响也未必同样有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代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仅仅在配合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使用时才可以成功。

四、适度规模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组织保证

(一)适度规模

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适度规模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适度规模是指与企业资本实力、技术能力、生产特点与水平、市场组织方式与企业管理水平等系统整体相适应、相协调的生产(销售)批量与能力。当企业达到适度规模时,也意味着企业的各种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适度规模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保证。

(二)组织弹性和组织张力

德鲁克在其《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我们应很清楚,没有所谓的‘唯一正确的组织形态这回事。各种不同组织,各有其长处、局限性和应用方式。我们应该已经很清楚,组织结构不是绝对的,它是让人们有效的一起工作的工具。以这样的作用而言,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任务,就必须配合不同的组织形态。”

五、企业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

创新,需要企业不断调整其商业模式的同时不断的完善其运营流程,实现无缝对接。唯有创新才是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唯有创新才是企业构建其核心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

(一)技术创新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其不断重新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而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自我催化。二是低成本扩张与创新收益。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二)制度安排创新

由于资源的有限甚至是稀缺,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个环节都能建立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集中有限的资金与资源,来不断聚焦、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竞争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

第一,企业要完成其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型。第二,提升员工忠诚度。第三,培养客户忠诚。

简短的结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建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创造企业价值和实现基业长青的基石。通过资源整合、人力资源体系设计、组织规模设计和企业创新可以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9.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篇九

一、物流企业对经济的贡献

物流企业的贡献率是指物流企业的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的比重, 是用以衡量物流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根据物流企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物流企业对其他企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市场范围扩大的贡献、调节市场供求的贡献、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及对社会消费的贡献等方面。

(一) 物流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物流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 可通过物流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从国外物流企业实现的产值来看, 这一比例越大, 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企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 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间需求率有关。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间需求率越高, 那么物流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就越大。据统计, 目前美国物流企业规模为9 000亿美元, 几乎是高科技产业的2倍, 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物流企业合同额为342亿美元, 预计今后3年将以平均23%的速度增长。因此, 物流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是衡量国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 物流企业对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方面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流通将成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调节器, 物流企业促使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与平衡更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它不仅对生产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自动调节作用, 而且还加速了商品流通领域中相关产业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和批发业等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同时也是国家赖以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领域。物流企业的社会职能正在悄然改变着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发展格局, 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因物流企业发展正在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即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飞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手段对市场供求进行总量控制, 另一方面以流通部门为载体对流通领域市场物价水平进行调控, 而物流企业对加速商品流通, 降低商品流通费用, 减少流通环节, 调节市场供求, 作为流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贡献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 物流产业对市场发育和完善的贡献

物流企业的市场贡献表现在推动市场范围扩张、促进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等方面的作用。物流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物流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创新、各环节职能的整合 (仓储、保管、流通加工、装卸、包装、运输及信息服务等) 、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创新 (社会化与产业化物流组织、第三方物流及第四方物流经济组织的产生) , 大大地降低了商品交易费用, 物流企业的触角延伸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部门, 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效益和效率, 而且物流企业促使商品交换的市场在逐步扩大,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固。物流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强劲增长势头, 有效地满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消费领域迅速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 物流企业的扩张导致交换与贸易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 规模日趋扩大, 加速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在更为广阔的区域中的分工与协作, 同时也促进了在国际间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四) 物流企业对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贡献

为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 一方面生产部门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 具体是以流通领域的引导和消费需求信息的反馈组织生产, 另一方面将这种生产转变为社会的实际消费也必须通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环节来实现, 商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四位一体, 由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具体是批发或零售商业组织独立完成, 而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诞生, 使商流和物流的职能分离, 提高了流通领域的运作效率, 突出了物流职能的专业化水平, 并借助于现代应用科学技术 (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 , 加速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不仅如此, 物流活动还可以作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企业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工具与手段, 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消费倾向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满足社会对商品品种范围、购买商品的便利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而且进一步会引导需求、改变需求理念甚至创造需求。

物流企业的贡献比较直接地表现在其显性的贡献, 而作为其隐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财政收入、国民福利、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二、三原县引入物流企业的优势

三原县位于关中腹地, 区位优势突出, 工业基础好, 人文积淀厚, 投资环境优越, 引入物流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区位优势明显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 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地理条件优越, 区位优势突出, 与西安、铜川、渭南、咸阳、闫良等省内大中城市毗邻, 距中国大地原点仅5公里, 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 且地处陕西“一线两带”开发的经济腹地, 属“西安咸阳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带”、“大西安都市圈”的北副中心, 处于得天独厚的“弧心”位置。包茂高速公路、陇海铁路穿境而过, 西安至平凉铁路、107省道关中城镇快速干道环线横贯东西, 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道路交通网络。境内乡乡通油路, 村村道路硬化, 城市供水、供电及天然气供应充足。现代通讯设施完善, 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覆盖全县, 数字电视正在普及。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金融、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投资环境优越, 政策环境和谐, 开发前景广阔。城区规划集旅游、度假、观光、一二三产业于一体, 分为清河食品工业园、重化工业园、家具工业园、池阳湖风景旅游区、农业科技观光 (推广) 示范园和县城中心区六个经济聚集区, 加之“十二五”是推进大西安建设的关键时期, 三原县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 以及优越的人文历史环境, 被纳入大西安建设范围, 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是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理想精品平台。

(二) 投资环境优越

随着西安市行政和经济中心北移以及西铜高速公路八车道拓宽和西安至铜川城际铁路等项目的建设, “大西安都市圈”建设的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三原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 初具城市雏形, 已经成为三原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各界客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和发展空间。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强省的热潮中, 三原政府坚持把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加快六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的同时, 出台了一系列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政策措施, 营造了一流的投资环境, 一批项目、企业在三原得到较快发展, 来三原投资的客商得到了良好的回报, 三原已经成为各方客商投资发展的热土。

(三) 工业基础雄厚

近年来, 三原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农业资源优势, 重点引进的娃哈哈集团 (陕西) 有限公司、河南白象集团、北京顺源、世纪明大、秦农果袋、福建亲亲等中国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宴友思、正大、宏达、鑫源面粉等老牌骨干企业加强与农户对接, 逐步形成了内引外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桑乐太阳能、广东联塑、伊利酸奶、达利园、米旗、昌鑫钢铁、景盛钾肥、中瑞家具、中外运煤炭物流、宏腾包装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境内的中央、部省和市属工业, 县办工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三资企业,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产业涉及门类已达30多个, 形成了食品、机械、医药、化工、建材、冶金、造纸、皮革、储运等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 有30多种产品荣获国优、部优等名优称号。三原被评为陕西省乡镇企业甲级队, 全国食品工业先进县。宴友思集团、白鹿公司、麦芽公司、宏达公司、兵马俑公司、昌鑫钢铁等在省内影响较大。个体私营经济是国家工商局在陕西省确定的唯一县级联系点、省级重点县。

(四) 核心辐射凸显

三原扼关中之要冲, 史为陕南陕北商贸交流集散地, 居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之突出位置, 东与阎良渭南接壤、南与西安市高陵县相望、西与咸阳市泾阳县毗邻、北依铜川市紧邻, 随着三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 三原区位“弧心”作用不断彰显, 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东部的阎良区地处渭北地区中心位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是我国历史名城古栎阳城所在地。南部的西安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 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高陵县积极实施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 境内泾、渭河两岸的泾河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西部的咸阳, 自古素有交通要冲之称。自古中原和长安来往于川、甘、青、宁、新各地者, 均由此处渡渭, 咸阳成为西出阳关, 北上萧关, 东至长安, 直抵中原的交通枢纽。泾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近年来, 泾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连续两年跻身于全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

(五) 人文优势

三原县人文历史深厚。三原县历史悠久、文物荟萃, 有各种文物景点11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城隍庙、古龙桥闻名遐迩, 靖国公园名驰渭北, 文峰木塔省内独有, 唐高祖李渊等帝王陵墓保存完好, 于右任纪念馆、西郊水库、新龙桥等一大批休闲娱乐景点, 使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良好的人文优势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投资, 发展物流行业, 可以吸引那些经过或以这个城市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商品在这里进行物流服务, 也可以用物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人和商品经过这个城市, 从而使物流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助于城市GDP的提高。这也就是目前许多城市都要建设物流中心的原因。

随着政府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物流业必将会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之时, 谁先行一步, 占得先机, 谁就有可能占据物流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城市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业则是最佳的选择。

摘要: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企业对其他企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市场范围扩大的贡献、调节市场供求的贡献、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及对社会消费的贡献等方面。三原县位于关中腹地, 区位优势突出, 工业基础好, 人文积淀厚, 投资环境优越, 引入物流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一篇:我的狗优秀作文下一篇:算法课程的收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