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2024-09-23

不良反应总结分析(精选10篇)

1.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篇一

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

为加强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顺利的开展,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召开了药品不良反应会议。此次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切实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和信息收集、上报工作,推动监测报告工作广泛、深入、扎实的展开。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推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其包括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员库、加强培训。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如对事件报告的“关联性”评价不够规范,可能和不可能等关联性评价混肴不清;在事件报告的描述中不会运用相关的医学术语去描述临床症状;事件报告中只写药品商品名或通用名。

会上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按照市不良反应检测工作的要求,坚决完成任务,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医药经济发展,做出我们积极贡献。

2.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篇二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临床药学室收集整理的2014年上半年 (1-6月)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8例, 分别以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反应类型以及严重程度,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为指标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令第81号文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内容, 不良反应结果为痊愈、好转、未好转、不详、有后遗症、死亡;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分为不明显、病情延长、病情加重、导致后遗症、导致死亡。

临床用药过程中, 一旦发现或怀疑为药物不良反应, 常规不再继续使用该药物, 因为未再次使用该药, 所以临床上报结果“可能有关”和“很可能有关”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可能”占17%, “很可能”占83%。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8例, 男7例, 女31例;年龄21~81岁;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见表1。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统计: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8例, 所涉及27种药物38例次。超说明书范围2例, 一般的36例, 新的、一般的5例, 严重的2例, 死亡的0例。其中严重的两例药物不良反应使用的药物是胸腺肽粉针、血必净注射液引起的烦躁、全身麻木、呼吸困难, 通过对症治疗后好转, 未造成严重后果, 见表2。

发生药物不良发应给药途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8例, 所涉及给药途径及其构成比例, 见表3。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8例, 所涉及临床表现及其构成比例, 见表4。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科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8例, 所涉及上报科室及其构成比例, 见表5。

讨论

根据统计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8例中大部分为一般类型, 占总例数94.73%, 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我院以中青年为主要人群, 占总例数60.52%。以外科发生比例最高, 占总例数28.94%。以静脉滴注为给药途径发生的比例最高, 占总例数94.73%。临床表现形式以对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多, 占总例数33.33%, 主要表现为皮疹、斑丘疹、瘙痒;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神经、心律紊乱, 占总例数14.03%, 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肿胀、头痛、烦躁等。

患者给药途径94.73%为静脉输液, 与住院患者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有关。由于静脉滴注直接进入人体循环, 无吸收过程, 同时, 静脉注射液的p H值、渗透压、微粒等均可成为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所涉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品种27种, 其中抗菌药物9种, 占药品总数33.33%。结果表明, 抗菌药物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诱因之一, 与我国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广泛, 并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有关。因此, 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认真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注射剂7种, 占药品总数25.92%。因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 有效成分复杂, 原中药饮片药材质量及制备工艺对其质量也有影响, 有些中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有不溶性颗粒产生, 极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在辨证施治同时, 应科学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为保障医院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规范抗菌药物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辨证施治,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范使用, 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临床药师及医护人员应共同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护,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针对本院2014年上半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其构成比例, 为医院临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4年上半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分析, 分别以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反应类型以及严重程度,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为指标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本院2014年上半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中, 以中青年为主要人群, 占总例数60.52%。所涉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品种27种, 其中抗菌药物9种, 占药品总数33.33%, 中药注射剂7种, 占药品总数25.92%, 以静脉滴注为给药途径发生的比例最高, 占总数94.73%。临床表现形式以对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多, 占总例数33.33%。结论:为保障医院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应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辨证施治,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范使用,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临床药师及医护人员共同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护,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1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三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06-02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14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145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61岁老年患者比例高占22.10%;静脉给药引发ADR占90.34%;抗微生物药居多占48.28%。ADR的主要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33.10%。结论: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的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具有治疗作用,但也存在着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现将我院收集到的14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报的ADR报告共145例,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直接上报,逐项登记,患者性名、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及给药途径、ADR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145例ADR中男性76例占52.41%,女性69例占47.59%.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80周岁.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见表1。

2.2ADR与转归:145例ADR报告中治愈117例占8069%,好转28例占19.31%.35例轻度ADR通过停药未作处理,自动好转或痊愈;104例中度ADR经停药,采用静脉滴注给予地塞米松、异丙嗪及口服息斯敏片等对症治疗处理后治愈或好转.4例严重ADR由先锋V、先锋B、普罗碘胺及双黄连粉针剂引起,经吸氧、给予肾上腺素等对症治疗后治愈或好转。

2.3ADR与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从药物的剂型及给药途径分析,注射剂占所涉ADR药品的92.41%,静脉滴注给药占所有ADR給药途径的90.34%。见表2,表3

2.4ADR与药物种类及构成比:145例ADR中涉及药品6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的品种数和涉及ADR例数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见表4,表5。

2.5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6。

3讨论

3.1ADR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145份ADR报告中男性ADR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占总例数的52.41%,从年龄上看ADR的发生率以61岁以上人群最高,其次为0~10岁的新生儿和儿童.。这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日益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敏感,用药后血药浓度高,血中药物半衰期延长等有关;也与儿童酶系统不足或缺乏,肾功能发育不全血浆蛋白与药物结

合能力弱有关.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婴幼儿、儿童及老人,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做到及时处理。

3.2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145例ADR中,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以应用注射剂最多占92.41%;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最多占90.34%。这说明在治疗疾病时静脉给药途径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浓度高,对机体刺激性较强;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输液浓度与速度等许多因素是诱发ADR发生的诱因。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正确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的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3ADR与药物种类:145例ADR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多,这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引发ADR70例(48.28%),涉及药品20种(30.30%).其中头孢菌素类最多(先锋V10例、先锋B8例等),其次为喹诺酮类(左氧氟8例、洛美沙星5例等)及青霉素类。由于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强,耐青霉素酶,毒性较低等特点临床上使用较高,故引起的ADR也相应较多。抗微生物类药在临床上使用率高,时间较长且合并用药品种较多,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根据药敏结果及药物特性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3.4应重视中药制剂的ADR:145例ADR中,中药制剂引起的ADR26例(17.93%),涉及9个品种(13.63%),构成比仅次于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的主要为细辛脑注射液(11例)及双黄连粉针剂(5例)、香丹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双黄连粉针剂引起)等。中药制剂成份复杂其ADR的发生除由本身引起外,还可能与制备过程附加剂的添入存放过程中质量的变化,使用过程中药物的配伍作用等有关。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可致微粒增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或肉芽肿,并可诱发热原样反应[2]。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中药制剂的ADR呈上升趋势,更应重视其ADR的监测。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总结 篇四

一年来,我局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加大措施、强化督导、完善制度,并与区卫生部门密切配合,使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年共收到各医疗机构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111份,其中:辉民医院上报92份,占下达任务数的102%;人民医院上报15份,占下达任务数的25%;西胪中心卫生院上报4份,占下达任务数的13.3%;其它医疗机构均无上报监测报告。在今年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做得比较好的有辉民医院,不但超额完成了监测任务,而且上报的报告质量水平也较佳。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医疗机构对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监测工作一直比较缓慢,未能完成当年下达的监测任务,一些卫生院甚至从未提交监测报告。

(2)少数医疗机构对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存有偏见,怕影响本单位声誉,人员、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不良反应工作未能顺利开展。

(3)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员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

5.药品不良反应上报与监测工作总结 篇五

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根据区食药监局的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不断加大措施、完善制度、强化督导,促进了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作出了积极努力,现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提高科室重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于完善已上市药品的基本信息、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ADR的上报和监测工作必须全程进行。为此,药剂科作为ADR上报和监测工作的主要部门,科室负责人在院内各种培训、工作交流、办公会议等场合中对各临床科室多次强调ADR上报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督促各科室及时上报科内出现的ADR事件。

作为ADR信息审核与上报人员,我们在与临床医师交流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医师担心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自身制定的治疗方案有关,对于可能引起的纠纷、处罚等后果有所顾虑,不积极上报。对于这类情况,我们通过政策解读、合理解释、事例介绍等方式消除医师顾虑,努力使医师明确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了做好ADR监测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多方努力,增加上报数量。1.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我院各临床科室病区内均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目前均由临床医师担任,负责各科出现的ADR上报工作。我们根据每食药监局规定的本院ADR上报例数要求,平均分配后确定各科室每必须上报的ADR报告最低例数。及时督促各科室积极上报,对于上报不及时上报的科室,我们采取微信群通知、电话通知、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保证各科室能及时足量上报规定数量的ADR报告。在每ADR上报工作结束后,我们会根据各监测员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择优选出十位“优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进行表彰,以提高各位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2.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我院有完备的门诊药房退药制度,对于门诊患者的退药要求,接诊大夫需按规定填写退药申请书,注明退药理由。而患者用药后发生皮疹、腹痛、腹泻等较明确的药品不良反应时,接诊大夫尚需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因此对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门诊患者,现也初步实现ADR有记录、有上报。

3.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我院现有专职临床药师三位,各药师长期随各临床科室参与临床查房、药学查房等工作,进行药学服务。在查房过程中,对于患者出现的各种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及时记录,同医师讨论意见一致后,按时上报。

三、积极学习,保证上报质量。1.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我院多次派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收集、信息上报的工作人员参加市药监局组织的ADR监测培训会议,同时又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学习ADR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提高了大家对ADR工作的认识,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加了ADR报告表的质量。

2.严格把关,细致审核。

作为ADR上报的最后一关,上报一份基本信息真实、齐全,事件描述准确、规范,逻辑关系清晰、合理的ADR报告表,都需要信息上报人员细致的工作精神和熟练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信息上报人员努力学习市、区药监局下发的各ADR相关文件,仔细求证,再次核对药品批准文号、厂家、生产批号等重要信息,力求每份ADR报告表准确详实、符合规定。

通过上述各种措施,2017(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我院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41例,其中一般药品不良反应182例,新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33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5例,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例。上报科室包括内科、外科、针灸推拿科、妇科、产科、儿科、ICU等全部临床科室。基本完成了区药监局规定的工作任务。

以上是我们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所采取的几点做法,虽然完成了工作任务,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部分科室ADR监测员责任心不强,ADR报告表中存在基本信息不全、事件描述内容雷同、内容描述不清等现象。

2.上报人员构成有待完善,目前ADR上报人员包括医师、药师,而对护理人员的ADR上报工作尚未开展,护理人员作为医嘱的执行者,患者的护理者,在平时工作中更能接触患者出现的各种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3.医学术语匮乏,在事件报告的描述中不会运用相关的医学术语去描述临床症状。

在2018,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措施,积极落实,努力提高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按照市、区不良反应检测工作的新要求,坚决完成任务,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医药协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医院

6.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 篇六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急功近利的物欲刺激影响,使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传统医德受到打击和挑战,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引发了众多的医源性不良反应,甚或引起医疗差错事故,现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急功近利的物欲刺激影响,使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传统医德受到打击和挑战,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引发了众多的医源性不良反应,甚或引起医疗差错事故,现将药物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如下。

1.超量应用

某些药物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临床应用,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儿童,要严格按照公斤体重核算药物用量,稍有超量,就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如辽宁省某市中心医院,1997年7月在治疗急性肠炎患儿时,静脉点滴磷霉素钠,药物剂量超过正常量3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腹痛,抽搐,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另有报道,某个体诊所业主,无证行医,在为一婴儿治病时,超剂量用药,两种药品用量超出正常用量的10倍以上,导致患儿死亡,构成一级医疗事故。

2.药品质量不纯

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据李燮彬报道,青霉素精制品皮试阴性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20%,而一般正常品发生率为0.43%,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另据赵誉华报道,在21例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出现的输液反应当中,送检9例,结果热原反应阳性者5例(占55%),并将同批号丹参注射液5盒(50支),按药典要求用3只家兔进行测定,结果初测和复测均显示热原阳性。

3.过敏反应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唐静怡等统计了一组病例,药典未规定需先行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中,有52种药物导致了过敏反应猝死;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4.给药方法不当

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据郑玲等报道,某心衰患者,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将应该静脉点滴的维生素C7g未稀释直接静脉输入,5min后,患者局部剧烈疼痛,静脉沿线明显红肿、压痛,经硫酸镁湿敷了3d后红肿始退,但血管仍呈条索状硬化。

5.违反操作常规

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据窦氏报道,某患儿行唇裂修补术,术前护士将吗啡误为阿托品而注射,造成中毒,幸抢救及时而获救;另一8个月的支气管炎患儿,医生处方氨茶碱20mg,每日3次口服,药房人员误将10mg1片的氨茶碱拿成100mg1片,且分装2袋,也未向患儿家属交待清楚,结果每次服每袋中2片,实际每次服用400mg,较原量大20倍,造成严重中毒;临床护理中,违反操作规程,同样会酿成恶果,唐静怡等曾报道了2例猝死病人,均系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将药物用错病人所造成。

6.忽视某些药物排泄特点

某些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忽视此等特点,会殃及乳儿。据窦氏报道,2例冬眠灵中毒的患儿皆系其母服用冬眠灵所致;另据潘月清报道,一足月顺产正常男婴的妇女,产后3个月内因放置节育环出现“子宫功能性出血”而服妇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连服1个月后,使本来毛发乌黑、发育正常的乳儿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毛发白色、皮肤干燥、不出汗、烦躁哭闹、食欲不振、睡眠等一系列类似西蒙综合症和早老症的现象。

7.忽视药物副作用 据韦平报道,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日服阿斯匹林6g,治疗第21天突然出现面部浮肿、恶心、呕血、月经量多,皮肤粘膜出血性紫癜,考虑阿司匹林所致,虽经积极抢救,终无效死亡;某男,患“银屑病”6年,间断服用乙双吗啉总量达100g时,出现发热、头晕、乏力、贫血、胸痛,骨髓穿刺为ANLL?M3,虽经积极抢救,终因颅内出血死亡。

8.不注意劳动保护

生产性接触某种药物,通过呼吸、皮肤吸收,长年累积,会出现毒副作用。50年代,德国一制药厂生产丙酸睾丸酮的车间,女工皆因长期接触雄性激素而出现闭经、乳房萎缩、多毛,声音变低等男性化现象

9.特异性体质

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不良反应,据韦创建报道,某医院药师,患淋巴结炎症,青霉素皮试

(一),肌注青霉素80万u后15min感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冒冷汗、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按青霉素过敏处理恢复正常;以后在拿药时不慎打碎一瓶青霉素,经空气吸入,随即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再次按青霉素过敏处理恢复;后来一次拿青霉素药瓶可能青霉素瓶外面沾有青霉素粉),再次出现了青霉素过敏的表现。

10.非法行医

开业行医,国家有严格规定,行医者必须具有能证明其本人具备了为他人行医治病得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助理)医师身份证明,并由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资格,但有报道某县张某在跟一个体兽医学习月余后,在家中私自办起了兽医诊所,兼为人治病,进行非法行医活动。在给同村11岁男孩王某输液治疗感冒时,发生输液反应,病人害冷、寒战、高热,因张某不懂医术,未能进行有效的抢救处理,致使患儿病情延误,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另据报道,出生仅3个月的林某,仅仅喘气有点粗,其母认为是感冒,就诊于某夫妇诊所,该诊所虽挂牌行医,但始终未取得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该诊所医生对患儿在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草率行事,在不到3h内,给患儿用了林可霉素、白霉素、地塞米松、柴胡注射液、爱茂尔、生理盐水、葡萄糖液等8种药物,并且在90min内静脉滴入200ml液体,平均每分钟滴入药液2.22ml,是正常速度的3倍多(3个月的婴儿应控制在每分钟0.7ml),造成患儿心力衰竭,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7.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七

1 料来源

对我院1998年至2006年底共收集的58例中药ADR报告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析

1998年至2006年我院共收集ADR报告498例, 其中有关中药的ADR报告为58例, 占我院ADR报告11.65%, 中药不良反应年龄最小者6岁, 最大者78岁, 其中男性26例占44.83%, 女性32例占55.17%。

2.2 药物与剂型分析

58例中药ADR报告涉及中药品种23种, 为便于分析, 按剂型将58例报告分为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3种, 其中中药饮片5例 (8.62%) 及中药饮片2种 (8.7%) , 中成药ADR报告15例 (65.26%) , 涉及中成药品种9种 (39.13%) , 中药注射剂38例 (65.52%) , 涉及中药注射剂12个品种 (52.17%) 。 (见表1)

3 讨论

3.1 中药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58例中药ADR中女性占55.17%, 男性占44.83%, 这与女性生理素质、营养状况不及男性, 且对药物较敏感, 耐受性较差有关, 小孩和老年患者中药ADR发生率高, 这与儿童抵抗力差, 用药几率大, 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衰退, 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关。

3.2 中药ADR与药物的关系

3.2.1 中药饮片ADR报告

发生频数较多的中药饮片有乌头和苍耳子。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乌头中毒的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可见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在乌头中毒的4例报告中, 发现用量较大或煎煮不当引起不良反应较多, 《中国药典》规定乌头使用剂量为1.5~3g, 用法要求先煎、久煎, 煎煮时间为3~6h, 这样乌头碱可分解为毒性较低100~000倍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 从而减少乌头的毒性。但ADR报告显示, 使用过程中没有先煎, 久煎而致中毒者时有发生。苍耳子有毒成分为毒蛋白、氢醌、苍术甙及一种具有甙类性质的物质, 含葡萄糖和鼠李糖, 口服可致胸闷、气短、头昏、乏力、四肢麻木、痛觉迟钝等神经中毒、心肌和肝功能损害症状。ADR报告该患者服药时间为1个月, 可能与服药时间长造成积累中毒有关。

3.2.2 中成药ADR报告

发生频数最多的中成药为双黄连口服液、龙胆泻肝丸和心血康胶囊。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 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同时具有抗病毒、抗细菌作用, 该药疗效稳定, 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 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等, 其中金银花含有皂素、鞣质纤维素等, 有广谱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有4例报告出现过敏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金银花中含绿原酸及异绿原酸及其类似物作为抗原进入机体,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引起变态反应。此外中药制剂成分复杂, 制剂过程中杂质难除尽, 这些杂质很可能成为过敏原。龙胆泻肝丸由关木通、龙胆草、柴胡等组成, 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 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 具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 成人口服关木通量大于10g可导致肾损害, 近年研究发现马兜铃酸在体内蓄积, 所以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亦能引起甚损害, 甚至肾衰竭。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甾体总皂甙, 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但有1例ADR报道, 该患者停药后引起病情反跳, 其是否会引起药物依赖性还难以定论。

3.2.3 中药注射剂

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有38例, 以变态反应多见。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等,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其不良反应可能是因为清开灵注射液组成复杂, 其中含有绿原酸, 这是一种抗原, 对机体有致敏作用。血塞通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较多, 其ADR表现多为皮肤过敏, 也有一例为寒战、高热, 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苷, 具有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 分析可能与其成分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鱼腥草注射液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现已停用;柴胡注射液和安痛定注射液合用, 易发生过敏反应, 但分开使用几乎无过敏反应,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时, 最好不要与西药同时合用,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肺心病等的治疗, 其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羟基化合物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等, 不良反应常为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由鞣质所致。因为鞣质进入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 引起变态反应, 导致过敏性休克。

中药注射剂导致过敏反应增多的原因之一是改变了给药途径, 通常的口服给药改为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改变给药途径后, 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可能随之改变, 中草药中的半抗原物质就有可能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 特别是静脉滴注, 半抗原物质可以与血浆蛋白结合, 从而导致过敏反应增加。

8.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 篇八

【关键词】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病理;最佳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1-02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的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意外反映导致人体的不适。[1]人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体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反应。第二,人体对药物的毒性作用发生反应。第三,药物具有致癌反应。第四,用药具有后遗症。第五,一些人们在用药之后有特异性反映。而造成以上集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用药的剂量有问题。另外一种是人体本身产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下面本文将对药物合理运用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药物的合理运用分析

药物的合理运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加强药物管理 对于药物的管理,相关管理层应该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要进行检测,加大力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此外,检测部门还要对药物进行说明,说明要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量、禁忌症、副作用等情况进行完整的编写,不能够有所隐瞒,以便于人们对于该药物使用的认识。

1.2 政府要加强对药物质量进行检测 对于药物质量检测方面,政府应从生产药物的企业开始检测,包括要严抓药物的生产、包装、检验、存放等各个环节,从细节上保证药物的质量。

1.3 药方当中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现象要及时加以阻止。此外,医院医生必须要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并要求正确地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抗生素的使用量。

1.4 对于用药方面要深入进行临床药学工作 在用药方卖弄,医院一定要做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药剂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用药方案的调整、对用药量的抓取、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医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了解到用药的正确性,避免错误用药的现象出现。

1.5 要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概念 针对用药的合理性,医院一定要做好积极的措施,保证病人用药的合理性。医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术上的论坛交流会,讲述有关药物安全性问题,将药物的信息公开,让患者更全面地了解药物的相关情况,进而提高用药水平。此外,药物的管理人员也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概念,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2 病人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病人在用药的过程当中会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病人的死亡。针对病人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现状,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2.1 药物自身存在副作用等因素 第一,有一些药物会存在药性和毒性相并存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医护人员对药物进行研究之后。例如,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病的时候,有一些医生使用麻黄碱药物进行治疗,因其药物具有平喘的疗效。然而,麻黄碱却还有另外一种效用——兴奋。因此,如果不注意用药量的话,很容易会导致病人产生失眠的症状。第二,在进行使用药物的时候,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说,一些感冒患者在使用速效胶囊的时候会出现昏睡的现象。第三,有一些药物,因为其处理技术出现问题,导致了一些药物出现杂质,这些杂质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当杂质过多的话还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在进行配药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2]第四,一些药物的配伍不正常。患者长期使用这种配伍的药物之后,就会容易堆积毒素,造成药物性中毒的现象。

2.2 治疗对象的身体差别 身体上的差异性也是导致用药后反应不良的原因。其特点如下:第一,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男性要比女性少。第二,儿童和老人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比成年人要多,其原因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新陈代谢比成人要慢,且他们的身体机能比成人要差。第三,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对于药物的反应不一样。

2.3 医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用药不正确 目前,医院的药物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药物监督的力度不够。对医院医师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医师的用药技术不过关。在部分医院,医师和药剂师几乎都不参加药物分析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于门诊用药的不重视。

2.4 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严重 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我国存在着很不合理的现象。在医院,无论是病症较轻或重症病人,多少都会用到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药物使用最多的国家,对人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其主要体现为一些感冒病患者,医护人员没有对其进行确诊,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会导致了患者的疾病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诊治,反而会有几率让患者体内的病菌产生变异,让其具有抗药性。这样,不但不能够治好患者的病情,还会导致菌群的失调,导致了患者的疾病加深,治疗时间也要相對延长。

2.5 一些医院为了谋求利益,滥用价格较高的药物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滥用一些价格较高的药物。这样片面性地使用药物,导致了一部分患者用药的不正确,在用药之后出现不良反应。此外,一些医生的水平有限,在开药的时候出现了有一定的片面性,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3 结束语

合理用药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进行开方、用药,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国家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用药制度,让医护人员遵守用药规则。[3]同时要增强他们的专业性,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另一方面,患者也要做到客观实际地进行用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地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 冯云伟.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684-685.

[2] 王星翘.门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2011(05):3002-3003.

9.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论文 篇九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上世纪曾发生过的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有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1月1日-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2.3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例ADR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排名前20位中占8个品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30例)、头孢呋辛(20例)、头孢他啶(19例)。见表3。

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282例(49.65%)和胃肠道260例(45.77%),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某些药物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一个,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

2.5合并用药情况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单独用药438例,占77.1%,合并用药130例,占22.9%。

2.6报告级别分析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1例,新的不良反应3例。

3讨论

3.1ADR监测的目的和意义ADR监测虽然不能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发现因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可以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ADR监测,不仅可以发现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假药问题、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药物的风险大于效应的问题等,从而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议。同时,这些方面都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2ADR的诱发因素

3.2.1年龄年龄因素是诱发ADR中的重要因素。婴、幼、儿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比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3];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也导致ADR发生几率增加[4]。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的主人群是大于等于60岁人群(31.69%)及婴、幼、儿童群体(18.13%),但我院14岁以下儿童ADR发生报告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我院儿科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以上两类人群占据ADR总例数的一半(49.82%),因此,提醒医药护人员在给婴、幼、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并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并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2.2药品种类在发生ADR的多种药品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中不乏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该类药物多在医院中使用,报告比较全面和及时,导致ADR的发生率较高。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

3.2.3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568例ADR报告中,引起ADR最多的为静脉给药(72.89%)。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等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5]。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在临床肿瘤化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亦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7]。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尽量做到四个“RIGHT”,即“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药品,合适的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其同时,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ADR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因此,医药护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使用。

3.2.4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分析的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49.65%),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色素沉着等,其次是消化系统(45.77%)和全身性损害。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到,因此上报率较高[8],而泌尿系统损害、肝功能变化、血液系统损害比较隐匿,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ADR的发生。

3.2.5合并用药合并用药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或多种疾病。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目并用药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药物治疗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合并用药安全意识,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3.2.6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全院共上报568例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的11例、新的3例,占总报告数的2.46%,与其他医院上报比例相比稍低,这可能与我院引进使用国家一二类新药较少,医务人员对药物ADR关注不够和对新的或严重的ADR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3.3处理原则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首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9]。药品不良反应多具有自限性的特点,药源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总之,医师应注意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药学人员要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普及宣传药物ADR知识,加强ADR的监测与防范,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EB/OL].-09/-04.

[2]秦松,于浩,孙晓阳.某市200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8(5):331-334.

[3]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08-113.

[4]周云山.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J].长寿,,(12):10-11.

[5]李志华.静脉输液滴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23.

[6]黄金敏,周本宏.抗生素滥用现象及预防对策浅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16):74-75.

[7]廖明阳,马华智.紫杉醇的临床毒副作用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15(5):25-26.

[8]徐洪华.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64-166.

10.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篇十

摘要:目的:对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中医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药学服务,由临床中药师实施药学服务。结果:观察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药师在临床上开展药学服务能使中药副作用显著下降,确保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中药师;药学服务;中药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院药学服务水平不断进步,已经进入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时代。以前,医院的药师工作只局限在药方,但是现在,药师的工作范围扩大了,渐渐深入临床,与患者进行接触,服务患者,显著减少了用药后的副作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中医治疗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的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46.4±1.3)岁。60例患者在用药之前都经过了询问,没有中药的禁忌症和过敏史。在全部的患者中,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25例,他们用的药物是当归、苦参等,剩下的患者患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他们应用的中药是鬼箭羽、丹参等。我们把全部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把两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进行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药学服务,由临床中药师实施药学服务,具体内容如下:1.2.1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药师要明白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重要意义,药师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这样,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会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应用中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有许多患者开始主动要求临床药师为自己提供药学服务,医院药房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药房原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药,现如今药房的工作还要加上药学服务,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用药指导。因为中药的用药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带药回家煎煮,药师除了要查看药方还要告诉取药的人怎样煎药、怎样服用,还要告诉他们一些在服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2.2建立药历:药历指的是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写的书面文件,药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类文件,药师在第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时候就要建立药历。药师要全面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一般情况,病情、原来用过什么药,药师在询问的过程中要把一些内容记录下来,药师要根据了解到的患者的情况将药历进行完善,药历要求有规范的格式,在完成一个药历后药师要签字,并保存起来。1.2.3药学咨询服务的开展[1]:药师的工作责任重大,需要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患者要是问一些关于药物的问题,药师要及时耐心予以解答,药师还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一些药物方面的知识,药师向患者讲解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在对处方进行调配时,药师要先查看诊断书,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以便开展药学服务。药师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注意话语要清晰,将多余的内容去除,简单明了,建立与患者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对药师产生信任。1.2.4要定时随访:药师的工作要不断延伸,要定期对患者实施随访,确保患者的后续用药治疗,获得较好的药学指导。若在随访中发现有不良用药,要及时进行解决,提高治疗效果[2]。1.3观察的项目:患者在应用中药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并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应用的是SPSS16.0版本。

2结果

在观察组中变态反应占3%,没有发生中毒性反应,中毒性休克占2%,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在对照组中,上述各个不良反应分别为4%、6%、3%、13%。观察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的发展,卫生事业得到了显著的进步,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有病治病药物必不可少。近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较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应用药物不仅仅要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要在用药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对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进行探讨,药师会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的情况之后做出科学的用药指导,患者有任何用药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咨询药师,这样,就减少了患者用药的盲目性,临床中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也就大大减少了。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药师要切实有效开展药学服务,这样患者在用药时才能有据可依,指导应该注意什么,用药才能更加科学,使患者应用中药后的副作用显著降低,效果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3]。

参考文献

[1]周书成,阎恩兰.浅淡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9,1(21):11-12.

[2]郑彩云.论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2010,3(16):104-105.

上一篇:11月再见12月你好朋友圈最唯美的句子下一篇:妈妈生日感言简短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