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精选5篇)
1.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 篇一
江苏小高考测试政策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又称“小高考”)于17日顺利结束,全省共设241个标准化考点、11536个标准化考场,34.25万名考生参加本次考试。
今年是江苏省调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政策后的第一年。江苏省科学制定考试目标,严把考试命题关,精心实施考试组织,各科目试卷难度总体平稳。当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历史和化学两门科目的命题思路。
历史科目试卷关注学科素养,稳中有新,于平实清新中测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彰显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传递正能量。顺应新课改、新高考的趋势,将学科素养蕴涵在试题设计中,洋溢着以材料研习为特征的学科味。用材料说话,遵循“无材料不成题”的命题传统,并在学测卷中首次考查了历史材料的类别。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材料,使答题所需的材料情境更具可读性。
化学科目试卷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突出基础性和实践性考查,突出化学学科知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的应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试题紧跟时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新材料、新应用和新趋势,如用“我国渤海探明储量超千亿方的天然气田”素材考查物质组成,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新方法”考查对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的初步认识,用“纯硅、肥皂的制备”考查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试题体现了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江苏小高考历史命题思路
江苏学测历史科目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试卷“稳中有新”,在素材选择、情境创设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学科思维为主,兼顾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题目设计突出了历史学科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有利于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立德树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具有公民教育的特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命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等所作的奋斗与努力。例如,第37题以央视春晚主题的变迁为主线,考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第11题以中共一大代表的回忆材料为抓手,考查中共党史的相关知识;第12题节选了红色经典,重温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理论;第34题考查《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诞生,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意义。
倾心家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命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36题以“家国同构(情怀)”为主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作用,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道德修养、爱国主义教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价值意义。第1到6题,运用古今中外的多种材料分别考查了甲骨文、宗法文化、科举制度、农耕工具、四大发明、商品经济等优秀的中华文明和成就,展现了文化自信。
情境创新,材料选取多元化、层级化
材料新、立意新、情境新,仍然是今年的亮点。史料取之有据,准确真实;设问立足学情,角度新颖;行文简洁雅致,逻辑严密。以图表题为例,就有历史地图、资料表格、世界名画、新闻漫画等,活泼多样的材料贴近学生心理,体现人文关怀。情境材料的选用又呈层级化的状态,从易到难,使试题既发挥评价功能,又蕴含学习功能,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运用、迁移活化等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关注热点,重视历史学科的镜鉴功能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历史学科的生命力。今年历史卷较多地从周年纪念、时政要闻等角度切入,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历史意识等教育元素。第19题以《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为切入口,考查宪法的修改完善;第20题以十九大报告为前提,考查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第30题以引力波的新闻为情境,考查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此外,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热点也融入到试题中,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贴近实际,体现浓郁的江苏特色
试卷追求立意的高远,但并未以标签的形态呈现,而是采用鲜活的贴近实际的选材,朴实温润,体现浓郁的江苏特色。整卷严格遵循学测考试说明的能级要求,兼顾全省各地历史教学的普遍性和教材版本的特殊性。题目之中多次运用江苏地方史资料,如第6题涉及苏州、淮阴、扬州、无锡等地,第7题与南京有关、第8题则进一步运用了学界最新成果——苏州洋炮局的相关资料。江苏印记使试卷更显生动和亲切。
2.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 篇二
一、试题命制特征
1. 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
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 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 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 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
(1) 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 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 强调分析与思考, 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 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 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2) 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 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 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 (3) 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 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 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 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 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 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 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 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 凸显新课程观。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 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 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 也采用了新素材。
4. 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 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
如选择题第13题, “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 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政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 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 从问题的设置上, 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 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 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 增加乡土气息, 体现福建特色。
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 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 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图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 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 反映福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 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 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 又要重视省内的时政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 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 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 关注社会热点, 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 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 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 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 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 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 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 其中第 (4) 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 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 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 选修模块单独设题。
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 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 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 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 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 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 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 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 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 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 (1)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 (2) 以课标、考纲为基准, 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 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 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 (3)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 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建立知识联系。 (4) 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 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 让学生平时记得住, 考试时用得上。 (5) 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 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 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 重整教材”, 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 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 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 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 做到“论从史出”。 (3) 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 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4)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 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 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5) 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 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 反复练习, 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 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 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做到答得少, 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 最后答题。
3. 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
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 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以“文明史”为总纲, 以“现代化”为主线, 以“全球化”为导向, 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 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 (1) 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2) 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3) 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 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 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 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 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 加强乡土知识教学。
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 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 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 形成系统的知识, 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 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 (1) 古代史:唐宋时, 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2) 近代史:鸦片战争后, 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 (1820—1879) :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 被推向前台, 中国“船政之父”。严复 (1854—1921) , 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 (3) 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 (闽东南地区)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 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5. 关注现实和热点问题, 学以致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 (1) 适当关注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密切的热点, 进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收看有关的新闻电视节目和浏览重要的一些报刊杂志, 关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方针政策,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把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融入历史, 树立社会责任感。 (2) 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景, 提高析文识图解表能力;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 增强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抓主体线索, 选取史鉴价值大、现实感和综合性强、创新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进行专线挂靠;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紧扣教材, 科学地处理“热点”与“冷点”关系, 鼓励学生思维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养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法;把重点放在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的养成和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训练上。 (3) 2011年复习要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谐意识、科技教育问题、民主法制意识、国际意识、责任意识等;周年历史事件有201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20周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等。
6. 加强选修模块内部专题的整合。
3.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 篇三
关键词:高考历史;江苏;命题趋势;复习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江苏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逐渐向着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题目设计更灵活、题目形式更多样、更注重人文素养、更紧密联系实际成为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命题的重要特点,对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并指导学生在高考复习中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江苏高考历史卷命题的主要趋势
1.1强调基础,灵活设计
高考历史江苏卷首先强调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是否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仍然比较高。而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趋于灵活、新颖,例如有较多的主观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熟练运用课本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并逐步整合、加工,这不但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了充分考察 也通过更加灵活多变的题目设计考查了学生的横向、纵向思维能力。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给出了四个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的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完成四个问题。英国史是高中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该问题不但考察了学生对英国史的掌握情况更考察了其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1.2图片命题,注重兴趣
高考历史江苏卷命题越来越强调图片的比重,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七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 出男尊女卑的观念。2012年的试题中提供图片的题目数量进一步增加,仅仅选择题就有3、5、14、20四道题目给出了图片作为材料。
1.3注重人文,强调地方
高考历史江苏卷命题的难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考察的内容不仅要联系课本,而且要求学生对人文素养都要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更要联系地方的风土人情,学习地域文化。这种命题方式增加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提供了两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要求学生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问题及解释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使这道题目带有浓厚的江苏地方史特色,而这道题目在考察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人文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考察。
1.4古为今用,结合实际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在命题过程中,始终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创新式的命题方法避免了命题问题的老套,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丰富的时代气息。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三个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这道题目不但要求学生回答关于这些选官制度的问题,还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也就是从历史事件中总结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除此之外,时事题目的出现也是高考历史越来越贴近实际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江苏高考历史卷2011年第19题为:“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这类题目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的事件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考察。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2.1夯实基础
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高考历史卷的出题趋势如何变化,高考都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能力为主。因而无论在何种高考形势下,做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就高中历史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而高考复习阶段想要牢固掌握所有知识点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梳理好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最基础的知识,并要求学生理解和牢记,因而高考卷虽然涉及诸多知识点,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仍然是考察重点。
2.2注重分析与比较
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的题目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單独考察一个知识点的题目越来越少,考察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因而在高考复习阶段不但要提升学生对图片、文字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还要强化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弄清重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将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例如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B选题,比较邓小平和毛泽东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的。又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B选题考查孔子和柏拉图在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相似性观点和不同的社会背景比较。
2.3关注时事,结合实际
学习历史应该关注现实,时事热点在近年来的高考考卷中常有所体现,江苏高考历史卷题目日趋贴近生活和联系实际,高考历史卷中出现时事热点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需要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够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事实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无疑提升了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要将几年来发生的重要事实进行汇总、分析,并且要在平时的练习题中穿插对时事题目的联系,并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3.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应首先对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准确把握。高中历史知识的复习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因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高考命题趋势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必闩.高考历史历史复习思路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1):82
[2]杨德志.高考历史历史学习需要四个“理解”.[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23):51-53
[3]李先斌.江苏历史高考历史主管题型与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2(26):15-16
4.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 篇四
与对策
高考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出优秀学生,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高考试题作为人材选拔的一种手段,又具有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即要注意全面教授历史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就以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
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⒈题目的整体难度比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⒍⒎⒏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⒉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⒊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
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⒋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⒈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⒉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
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⒊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年、年、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
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
史料分析题至今有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
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
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⒋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⒌结合教学和测试讲评,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高考的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审题问题。学生在审题中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消灭或减少审题上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历史评讲首先要遵循及时性原则、普遍性原则、鼓励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启发性原则。然后,应做到:第一,将本次考试测验的试卷及答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查找、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及原因,以解决一般知识性的问题。第二,教师及时对本次考试作简单概述,对试题的评价,答题中存在的
问题,得分情况等作一些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所处的位置。第三,重点讲评,这是讲评课的重点所在。主要讲共同存在的问题,考查知识的范围,考查的能力层次,讲理论与知识的欠缺处、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评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评一题多问、多题一思。帮助、启发学生找差距,培养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重点讲评后进行小结,指出应注意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以指导今后的学习同时,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缺陷,布置适量的练习,进行校正、补遗,巩固讲评的效果。第五,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评和学法指导。
5.高考命题组秘密生活 篇五
中国青年报2007年高考,全国参与命题和与命题工作有关的人员计3000余人,其中包括:参加全国统一试卷命题的老师、16个省分省命题的老师、各学科秘书、与命题相关的武警
保安人员和宾馆管理服务人员。他们被关了30多天至40多天不等的禁闭。
在业内,这种高考命题禁闭生活,被称为“入闱”。更形象的比喻是,“跟蹲监狱差不多”。命题组人员集中生活和工作,不允许单独行动。从宾馆出来放风,都会有便衣跟
着。
一位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参加高考命题的老师说,入闱最苦的是不能通信,不能通电话,不知家里人怎样。一旦家里有事,必须转一个大圈:打电话到教育部学生司,司里通知他所工作的学校,学校通知命题组所在地的考试院,考试院最后通知到本人。一位命题老师在入闱期间岳母病逝,爱人去参加葬礼,年幼的孩子在家无人照顾。这位老师在武警的陪伴下,与爱人进行简单交接,打录音电话,把幼子托付给朋友。有一命
题老师亲人病危,也是在武警陪伴下看上一眼,回来继续自己的工作。
有一年的试卷,是在监狱印刷厂印的,负责校对的老师是坐着囚车去的。
入闱的命题老师有个口号:为三天奉献一个月。
高考命题组通常由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共同组成,一般由大学老师出任命题组长。高考命题要求科学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一份高考试卷就是一份科研成果,每道题都必须认真钻研,要拉开区分度,还要防止被人猜题。一位两次参与高考命题的老师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命题生活,他总结,高考命题一是科学性,二是怕出问题,容不得一
点错。无论是命题者还是管理者,都很紧张。
社会上所有以“高考命题教师”身份出复习材料的,都是假的。因为高考命题教师不允许透露身份,即使是在这一年的高考之后,他还有可能成为未来某一年的命题者。
【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推荐阅读:
高考数学命题预测分析06-20
高考命题作文怎么审题07-27
高考作文的命题猜想10-05
高考作文命题及备考11-15
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06-23
高考命题作文:拒绝平庸作文08-03
高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策略08-08
高考命题作文责任类:青春的责任07-31
高考命题作文:有竞争才有发展08-08
2024年高考命题信息预测及题型示例a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