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024-10-12

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10篇)

1.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一

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研究与探索

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具有导向、示范、辐射、约束、引领和凝聚作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文化对于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构建和谐、推动工作、引导干部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优势独特,意义重大。央行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既有金融文化所普遍具

有的共性,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融合在了履行央行职责的具体实践中。近年来,天津分行工会紧紧围绕央行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工会在央行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以塑造央行精神为根基,以各种载体为平台,不断拓展央行文化建设的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为有效履行基层央行职责、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整体工作上档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一、培育央行精神,夯实央行文化建设的根基

央行精神是央行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中央银行在履行央行职责的实践中通过长期提炼总结而形成的,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是理想目标、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的集成。为建立符合天津分行辖区实际的基层央行网精神,我们把共性和差异的融合作为宣扬和树立基层央行精神的基础和出发点,摒弃了在确立央行精神的过程中固定化、模式化的倾向,做到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既正视共性,又彰显个性、尊重差异,使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基础央行文化精神的确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津分行在潜心调查研究、多方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实际,着力找准央行精神和履行职责的契合点,提出了“依法履职,服务为主,调研立行,安全第一,制度至上,重在实绩,鼓励创新,促进和谐”的基层央行履行职责核心价值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概括了央行文化建设和科学履职的基本内容,不仅反映了人民银行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振奋基层央行干部职工的斗志,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为基层央行和广大干部职工履行职责提供了不尽的精神力量,奠定了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以履行基层央行职责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分行辖区各单位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凝练出了源于实践、内涵丰富、易于被广大职工所熟知和掌握的基层央行精神。石家庄中心支行针对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的新情况,根据新的形势和基层央行的工作任务,提出了“从严管理,突出创新,和谐高效,科学发展”的治行方略,既秉持了管理上的“严”字,凸显了基层央行的特点,又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对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助推和激励作用。地处革命老区的平山县支行,利用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以光荣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立行之本,大力弘扬和践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并付诸于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实践当中,植根于干部职工的心田之中,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发挥作用。达茂旗支行积极传承和弘扬草原英雄小姐妹精神,大力推进富有时代特色和极具鲜明个性的基层央行文化建设,以学习强行,调研立行,和谐建行,从严治行,创新兴行,增强了单位软实力,提升了执行力,扩大了影响力,对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央行履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盐山县支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五型”干部队伍,培育职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使“争上游、争先进、争第一”的“三争”支行精神深入人心,推动了整体工作的创新发展和稳步提高。

二、加强阵地建设,搭建央行文化建设的平台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深入开展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为给央行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使职工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快乐参与,近年来,天津 分行辖区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文化建设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和群众化、广泛性为基本原则,在经费比较紧张、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普遍建立完善了荣誉室、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技术练功室、党团活动室、球类活动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有的单位还结合办公楼装修,重新对文化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升级,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档次较高的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实现了职工学习有课堂,活动有场所、宣传有阵地、生活有保障。

为有效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使职工在活动中彰显自身价值,展现个体才华,许多单位组织开展了读书自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党员做业务中坚力量、到革命圣地参观见学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职工乐于参与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愉悦了职工身心,陶冶了职工情操,净化了职工心灵,提升了职工素质,从而不断用先进文化占领广大职工的思想阵地,达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良好效果。为提高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从以来,天津分行连年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职工绘画、书法、摄影比赛和展评活动,职工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活动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参赛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得到传播、普及的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

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为深层次挖掘央行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央行文化的空间,分行积极适合干部职工的需求,相继组织举办了全辖职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和迎奥运百日系列活动等,着力打造具有天津分行特色的体育文化,使全民健身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职工的健康权益,提高了职工的健康素质,为职工高效履职提供了健康保证。为实现全员参与央行文化建设的目标,许多单位组建了舞蹈、健美操、球类、棋牌等兴趣活动小组,并经常开展各种训练和比赛等活动,做到了月有小活动,季有大活动,节日必活动,使职工在各种活动中尽情享用单位提供的“文体套餐”和央行改革发展的成果,文体活动在基层行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有的单位在抓好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每年在年终岁首组织举办金融系统春节文艺联欢会,为金融干部职工奉献了精美丰盛的文化大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文

化品牌,增强了金融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人民银行的地位和形象,为金融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深化文化内涵,彰显央行文化建设的成效

央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推动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此,天津分行辖区各单位通过深化文化内涵,以各种载体为承载,将央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基层央行文化建设中努力实现知与行、言与行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谐是央行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考量央行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构建干部职工心理上的和谐入手,倡导领导和职工、职工和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补台,开展开诚布公的对话和谈心,营造了和谐共事、和谐工作、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普遍加强了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将职工提案的征集、解答和落实作为职工大会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职工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建言献策活动。深化行务公开,有效地落实了职工群众的参与权、建议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许多单位设立了行长信箱,实行了行长接待日制度、职工代表座谈会制度,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二)加强竞赛文化建设,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为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以“创争”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了职工素质工程。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每年组织开展全省人行系统的业务技术竞赛,并由行长在全省业务工作会议上进行安排部署,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对业务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石家庄中支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平台,大胆创新劳动竞赛的形式和方法,开发了网上在线业务竞赛系统,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提高了业务竞赛的效率。一些单位还针对职工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业务讲坛、每月一题业务知识培训考试等活动,并积极引导职工进行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改善了职工的知识结构,增长了学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将竞赛活动寓于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女职工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之中,丰富了竞赛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事事争第一,人人争一流的竞赛氛围。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洁勤政的良好风气。“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在坚持教育、制度和监督三措并举加强廉政建设的同时,经常用这一浅显明了的道理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全新的荣辱观、权力观、利益观,增强了恪守职业纪律的自觉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想,强化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意识,将廉洁作为有效履行基层央行职责的重要前提, 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从而树立央行职工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使廉政文化沁人心田,深入人心,许多单位还通过组织举办廉政书画展、廉政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馆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用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以案说法,以例示人,使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启迪,廉政文化在服务中心、推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文化建设是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昭示和引领作用。我们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党员、教育职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不断用先进思想占领文化阵地,保持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注重思想工作和央行文化建设的融通和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整体合力。在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将“关注”作为一种不可低估的文化力量,时刻关注职工的思想变化,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及时关注职工的所思、所想、所愿,并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思想工作原则得到了较好落实。

四、开展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支持是搞好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从而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协调有序、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才能在基层央行履行职责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培育具有个性特点的央行精神是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和塑造央行精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制定和宣扬基层央行精神的过程变为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只要让基层央行精神在职工心中扎根,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坚持不懈是推进基层央行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基层央行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单打一”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只有克服制度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才能迸发文化建设的活力,打牢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形成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二

一、体育社团是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这其中, 高校体育教学学时也受到大的冲击。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总学时从原来的144学时, 一路删减到目前的60学时。体育课开设两个学年, 每周上课一次两个学时。相对当前不断下降的学生身体素质而言, 这些体育课时数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多年国民健康体质监测显示,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 这其中, 以心肺功能的下降最为突出, 运动中猝死时有发生, 尽快扭转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刻不容缓。

作为对体育教学的补充,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曾对美国千所大学进行科研调查, 95%的学校只开设体育选修课, 每周均2.35小时,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达12.5小时。从某个角度来看, 课外体育锻炼在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一些高校也在不断尝试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在实质, 通过开设学生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等形式, 丰富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原则,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

在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过程当中, 大力推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对于促进学生健身意识的形成, 身心素质的提高,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国家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对于每周只有一次的体育课教学, 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载体。调查显示, 目前高校已经拥有许多体育社团, 如:体育文化协会、舞美协会、武术散打协会、保健协会、轮滑协会、网球协会、体育舞蹈协会、太极拳协会、跆拳道协会、街舞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社团。注册会员人数众多, 涉及全校各院系学生。但调查显示, 体育社团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社团风生水起, 有的社团默默无闻。

二、大力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工作的思考

1. 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要紧紧围绕体育课教学。

由于课时的压缩, 体育课教学更多的是教授体育动作要领以及健身方法, 掌握动作要领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加以练习, 各种专项的体育社团要根据教学内容, 对体育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提高, 通过多次系统的练习, 以达到对运动技术重点与难点的掌握和提高。对于一些技战术可以通过以赛代练的模式加以掌握。以排球教学为例, 由于排球技术细腻, 掌握入门时间较长, 单纯的课上时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 根据考试标准与要求, 每周不少于4~5次, 这样既提高了排球的技战术水平, 又达到了健身健心的目的。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 学校应在政策上加强管理与约束, 可以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记入学分管理, 以出勤、活动表现、锻炼效果等因素核定学分,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的目的。另外, 学校体育部门要统筹规划体育资源的使用, 合理有效地分配场地、器材, 保证体育社团活动顺利开展。

2. 将高校各种运动代表队的训练, 融入到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

当前, 高校的运动队训练处于尴尬的境地当中, 日常训练由于学生课外实习等因素很难得到保证, 如果把具有一定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召集在体育社团当中, 既满足了部分高水平学生进行技能提高, 展现自我的需要, 又能为高校代表队储备人才, 当遇到比赛时能够快速组队参赛, 为校争光。

3. 体育教师必须深入到体育社团一线, 切实提高学生课外练习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提高学生体育社团的内在质量,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 必须融入到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教师出勤应计入教学工作量, 并给予制度上的约束, 激发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积极性。教师除了教授、辅导学生体育技能外, 还应协助体育社团定期开展裁判员培训活动, 举办各种体育赛事,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4. 努力创建精品体育社团, 通过比赛、表演等形式, 提高体育社团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高校的体育社团, 应紧紧结合高校院系的传统优势,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明星社团。例如当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太极拳、跆拳道、武术散打等, 通过聘请民间知名艺人, 开展比赛、表演、培训等各种交流活动, 举办校园太极拳大赛、跆拳道品势大赛, 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的热情, 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另外, 高校之间的同类社团, 定期举办像大众健美操、健身健美操、啦啦操、街舞等各项大赛, 以及球类社团的对抗友谊赛等, 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3.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有效途径 篇三

关键词:文化馆;免费开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文化馆作为政府举办的文化性事业单位,还是公共文化体系中表现政府领导能力和公众行使文化权利的主要机构,一直发挥着引导群众文化走向的作用。因为文化馆所具有的群众性、引导性、公共性、多样性等特殊性能,所以实现文化馆免费开放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文化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才可以有效落实文化馆免费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性

文化馆免费开放制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施行文化馆免费开放制度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又迈进了一大步。文化馆免费开放,让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制度以来,文化馆免费开放得到了有效落实。这一举措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际体现,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行动。能够长期落实文化馆免费开放,不仅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早日实现和谐社会。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具体内容

文化馆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一个是免费向群众提供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项目有很多,主要是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娱乐活动室等公共设施,人们可以在这里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文化馆也会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免费指导,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问题。

三、文化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文化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而经费不足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文化馆免费开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各级财政部门对于文化馆的投入不断增多,仍然无法满足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需要。因为在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断绝了文化馆的资金来源,并且由于是免费开放,来文化馆的人也成倍增加,所需要的维护费用也相应增加,这些费用让文化馆长期免费开放处境艰难。

(二)发展不平衡。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很不平衡,大体上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较好,二类一般,三类是较差的。这种较差的大多数是在那些比较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地领导不够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样的情况长期持续,导致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缺乏专业人士。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文化队伍薄弱。虽然有一些文化机构保留了部分专业人员,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情况的变化,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慢慢都流失了。虽然有很多人来文化馆体验,但是仅凭他们的能力,是无法达到文化馆免费开放最初的目的。专业人才的流失和老化,让文化馆缺乏后继力量,产品和形式的老化,让人们渐渐失去兴趣,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四、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现阶段,我国的文化馆免费开放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因此要加快落实这些政策法规的步伐,让文化建设有完善的法制保障。 因为一般情况下,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主要是靠社会收入,它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群众提供无偿的服务。但是文化馆体系的发展确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维护,只有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才可以保证这一体系能够顺利运行,实现其最大的价值。文化馆系统的法制化不仅仅在与要给它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还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才可以真正确保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我们都知道,公益性的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是产生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但是文化馆在进行免费开放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不能对其取得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因此,要在文化馆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估体系对文化事业进行高效评估,了解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

(三)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加大文化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他们各方面的专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将文化馆工作队伍发展壮大。同时,可以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打好基础,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不断深化改革。文化馆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更有生机的管理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文化馆的各方面职能,将它的真实作用完全激发出来。

文化馆作为政府创办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性机构,必须发挥出最大效用,将资源最大化利用,才可以实现它的最大价值。虽然现阶段要想通过文化馆免费开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不足,一定会将文化馆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它成为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章万卷. 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初探[J]. 新闻传播. 2011(11).

[2]范向健. 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03).

[3]李其惠.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文化馆的作用[J]. 四川戏剧. 2009(01).

4.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四

新闻来源:培训处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量:135次[字号:大 中 小][打印]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利润最大化目标来进行。商业银行开展效能监察,实现纪检监察工作与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新思路、新方法,将对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效能监察

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部门依法对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中依法管理履行职责的能力、效率、效果、效益问题的监督检查,及对企业管理工作中违法失职行为的查处。效能监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效能监察融监督、惩处、教育、保护于一体,这种综合性,有助于客观了解监察对象的行为,实事求是、标本兼治地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揭露、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督促、教育干部员工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和改革创新精神;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能。

2.主动性。查处案件更多地是通过群众举报来进行的,存在“民不举,官不究”的问题,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方式。效能监察可以不受有无群众举报的限制而实施于监察对象,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种主动性有助于我们随时掌握监察对象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和查处行政中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3.超前性。查办案件属于事后监督,而效能监察注重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强调事前、事中监督。这种超前性有助于针对监察对象在工作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制止,这样既挽救了一批干部,又避免了问题发生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从上分析,作为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有效监督工作方法,效能监督是企业内部综合性的监督,是推进企业强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商业银行开展效能监察的重要意义。

实践表明,近些年来,企业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不仅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作用,推动了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而且促进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中心任务是防范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开展效能监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效能监察是商业银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著名管理学教授孔茨指出:“管理工作的控制职能是从事对业绩的衡量与校正,以便确保企

业目标和为达到企业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由此可见,管理的控制职能与效能监察的作用和目的是完全一致。一些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散,内控乏力,有章不循,纪律松弛等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甚至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深入开展效能监察,保证执行层面指令畅通,经营战略能够全面、正确的落实;促使银行高管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一般员工的正确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银行改善管理;针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不断完善和创新银行管理制度体系,避免“前查后犯”、“前清后乱”,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效能监察是商业银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的重要方法。

效能监察是加强商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既能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在效率、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有助于从中发现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经过深挖细查,往往能破获许多经济违法犯罪案件,甚至一些大案、要案。使腐败分子受到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受到沉重打击,直接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同时,通过效能监察,可以针对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不断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使银行高管人员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党风廉政建设。

(三)效能监察是商业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为经营服务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开展效能监察是商业银行纪检监察部门适应新的形势,贴近银行经济工作,直接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可以把纪检监察工作融汇于银行管理和各项业务经营之中,既监督又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是银行纪检监察工作和业务经营工作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为商业银行纪检监察工作开拓新领域,找到新位置,不断开创商业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局面。

三、商业银行如何开展效能监察

商业银行效能监察工作必须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特点,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效能监察工作的新路子。

(一)要围绕中心工作,强化效能监察内涵,为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力量源泉。效能监察作为商业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切入点,必须服务于商业银行建设与发展,围绕商业银行的中心工作进行。一是要围绕业务经营中心,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在围绕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心工作中,首先要把降成本工作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内容。从规范贷款发放、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到推进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等方面,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二是要从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开展效能监察。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通过实施效能监察,对商业银行重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如对贷款发放、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进行监督;规范合同审批程序等。这些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完善商业银行管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要抓住银行员工反映的热点问题,开展效能监察。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周密细致的实施方案,为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把调查得到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到主要和突出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效能监察立项的重要内容。其次是在效能监察项目确定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效能监察立项过程中只有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计划、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才能保证效能监察项目顺利实施,才能使效能监察工作在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相结合中找准切入点,并为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积极协调单位和部门间的关系,形成合力,为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效能监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技术难度大的工作,它不仅覆盖的内容广,而且涉及的部门多。因此,要使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通过监察室的积极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协同工作的精神。在效能监察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财务、审计、技术、生产、质量、装备、能源、计划等各个职能部门和舆论监督部门的积极性。

5.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五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企业信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的形像要靠文化来塑造。

关键词:企业文化;发展;凝聚力;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详细的阐述,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不仅为全社会今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的文化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品牌要靠文化来宣传,企业信誉要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的形像要靠文化来塑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呢?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人,以人为本是企业的最终落脚点。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具备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就不会产生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都会通过企业中的人表现出来,因此,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否体现了人的价值已成为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企业不仅要打品牌,更要出人才,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企业要经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和读书学习活动、大讨论活动等,以此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大家的团队精神,激活人为核心的人本文化氛围,培育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建设,企业决策层必须负起责任

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令,对员工起着示范作用,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领导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很难推进。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企业领导在企业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中,应主动协调提供场所、提供人、财、物等全方位的服务,切实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6.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六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企业文化的相关文献,在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简单介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概念;剖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了解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论述了新常态下推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的方法和途径,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全面、有效、可借鉴的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方法,途径

前言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同样,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会有凝聚力、创造力,像一盘散沙,只会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和未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是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同为美式洋快餐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肯德基的企业文化是服务至上、追求卓越。餐厅经理第一,“群策群力,共赴卓越”,“注意细节”。而麦当劳则以“我就喜欢”和独特的广告音乐深入人心。在麦当劳,你感受到的是顾客第一、周到的服务、清洁的环境。而同为舶来品的/ 14

星巴克则带给你的是一种独特的格调。他的产品不是简单的一杯咖啡或是一块蛋糕。而是以咖啡为载体的一种感性文化的体验。这就是企业文化,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和延伸。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表述,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殊路同归,概括的说,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实现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包括经营战略、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的总和。但我更认同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的观念。1982年7月,他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有别于企业制度,有自己的一套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企业英雄、典礼仪式、文化网络。把这些因素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谓精神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形成的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语言高度概括和深度提炼。包括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及企业使命等。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标签,她明确的向世人宣告了企业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誓言。

一 新常态下推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的重要性 / 14

“世界500强”或是“百年名企”的成功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做为支撑。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同,被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关系到企业的基业长青。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落地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是相对企业单纯的追求高大上的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而所谓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与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相脱节而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将“落地”作为管理术语,是指通过具体的、扎实的工作,将理念落到实处,生根发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经过长期的推进实施,使企业所倡导的理念被员工所接受并自觉执行,将文化的认知转化为行为的标准,实现员工能力培养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双提升。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勇于面对经济运行较大下行压力的困难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必须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一汽轿车作为国有企业,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一身,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早已经不是建设与否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建设好。

(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是直面挑战、勇于亮剑的精神 / 14

实践和时间证明“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人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先进文化的导向力、凝聚力、规范力等正能量的激励作用。但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的路上还是存在着一阵风、走形式、两层皮等假文化,并没有将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不能正视真实的自身,没有改变、创新的勇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解决企业文化核心问题也应该从精神层入手。如果在思想上不能清晰的认识自身的问题,没有改变问题的决心和勇气,那构建的文化和制度也就会徒有其表,不能发挥核心动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是思想文化与行动统一的过程,是企业和员工破旧与创新过程。特别是当企业的外在竞争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文化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改变。因此,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的过程首先培养的是员工直面挑战、勇于亮剑的精神。一个企业注入了这样的灵魂,即使弱小,也会走向强大,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是员工素质和体系能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离不开企业组织建设的推进和制度建设的深化。而人是企业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无论是组织建设的推进还是制度建设的深化势必将把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作为根本。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科学的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潜能。把这种理念倡导的文化通过制度固化下来,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运营中,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以人为本为起点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 14

落地,实现员工素质和体系能力的双提升,带来员工与企业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长期共存。

(三)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是蓄势谋远、做优做强的要求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地区分布统计中,中国95家上榜,比日本多33家,名列全球第二。2014年中国上榜100家,最新的2015年中国上榜数为106家。113家央企有约80家进入世界500强,但世界50强名牌却没有一家。中国的企业大而不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外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投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与经营模式运势而生。文化冲突成为中外合作的最大障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落地开花结果、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华和平崛起。

任何企业想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竞争力即为企业的文化力。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大趋势时期,企业面临着新机遇和新风险。这一新时代的起点,既为企业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提供了新空间。作为国有企业,肩负着振兴民族经济和繁荣民族文化的双重使命。因此,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落地不仅仅是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需要,更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蓄势谋远、做优做强的要求。

二新常态下推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面临的瓶颈 / 14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作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引入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但能发挥企业文化预期作用的企业却很少。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构建工作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现象。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不到位,没有使企业文化成为创造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个性,修改频繁

1.目前的企业文化都是急功近利的产物。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更多的是抄袭模仿知名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愿景等,片面的认为国外企业文化都是好的,生搬硬套、照猫画虎。没有反映出企业的个性,体现出企业的精神,甚至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相径庭。“协作、进取、创新、专业、诚信”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语,却被80%的企业作为核心、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口号。缺乏个性的企业文化使顾客面临同质化服务的企业无所适从,盲目选择。既不利于顾客忠诚度的培养,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文化本是在长期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永恒的气质。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约束力。有些企业却打着完善的旗帜,朝令夕改。今天挂着“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明天就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跟风上、赶时尚的步伐中,企业的员工在标语的导向下已经迷失了方向。未来是什么?未来在哪里?来不及思考就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失去个性、没有传承何谈文化!/ 14

(二)重形式,轻内容

1.由于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准,认识不深。多数企业简单的认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落地就是墙上挂标语,嘴里喊口号,手握宣传册,拼凑讲故事。正是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落地,空谈企业愿景与企业使命,却与生产运营管理相脱节的企业文化使核心理念只能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而得不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当然也就不能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自然就不具备战斗力。

2.当前,重形式、轻内容一个新的突出表现就是把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理念落地当成是一项临时的政治任务。多数企业是一阵风后,文化无影、理念无踪。企业将短期倡导的精神层面的正能量与短期效益目标结合,赋予文化理念之名。这种没有加以强化和巩固的精神概括,没有文化形成的基础、没有时间的积淀,更没有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势必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重形式、轻内容还有另一个显著表现。企业选树的模范、标兵本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者。但实际情况是,在企业的党内表彰、行政表彰等各类表彰中模范员工、优秀党员等先进事迹的挖掘不深,故事不动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放在谁身上都行的奖励就不要评了。不仅没有起到榜样引领和激励的作用,相反,还会在员工中造成摊派、走过场的负面影响。

(三)重理念,轻践行 / 14

1.多数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模仿或引进国外的,没有企业自身成长历史为基础,只是理念上的存在;个别企业通过挖掘历史、人物事迹总结提炼出自身的企业理念,却束之高阁;或是只存在少数管理者理念中,员工没有予以充分的认同。这些没有与现行的制度和实际的业务结合起来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最终都在实践中渐行渐远。

2.思想政治工作的附属品。有的企业误以为企业文化就是以学习、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为主,讲奉献、求团结。诚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把握着方向。但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文化,她将思想、精神融入到企业,成为一股独特的力量,为助力企业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另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附属品,将其纳入人力或是政工工作的主要内容,就缺失了大分部员工为之践行的力量。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落地本是企业从上到下,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体系工作。

三 新常态下推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的方法和途径

企业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人。作为企业“金字塔”中的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因此,要解决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的难题,我们可以从三者的角色入手、通过现状分析、查找真因、明确问题,最终找到解决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难的方法和途径。

(一)责任主体——高层领导 / 14

落实好主体责任,根本在担当。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难、难落地主要的责任在于领导,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企业前进的北斗星、火车头和推动力。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只会使理想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因此,高层领导要勇于担责:

1.重新定位,个性创新

多数企业的文化战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现有的企业文化无论是照抄照搬、还是原装引进,不可否认,都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文化理念。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情况是脱离实际,没有从企业实况出发。李云龙不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巴顿也不是108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崇尚“忠义”;烽烟血雨铸就的军魂,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宝剑即使倒在对手剑下也虽败尤荣亮剑精神;西点军校则把“职责、荣誉、国家”定为校训,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他们反复强调,西点仅仅培养领导人才是不够的,必须是“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为此,学员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被灌输西点的基本价值观,即正直诚实和尊敬他人的尊严。这三支不同的队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展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气。是的,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因此,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挖掘企业成长的里程碑,总结提炼自身特有的文化素养,结合发展目标、经营策略,重新定位有鲜明个性和特色风格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14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经过较长的时间沉淀才逐渐巩固下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创新、与时俱进的时效性要求。企业要发展就要顺应发展趋势、符合时代需求。因此,必要的创新和完善是时代赋予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精髓。

2.制度固化,赋予权威

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从来不会自己贯彻下去。她需要管理者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全体员工持续地灌输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有效的奖罚办法强化员工的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做与不做都是企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倡导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用制度固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员工在一次次的奖与罚中,逐渐接受制度并自觉遵守制度时,制度也就变成了企业文化,进而形成合力,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各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工作一般归口于行政、人力、企划、经管等部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公司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企业文化应由企业主要领导者亲自来抓,并由专人专管、推进实施,才能有效进行。因此,公司应设有“企业文化部”去负责,而不是委托给其它部门。“企业文化部”赋予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推进职能,评估现状、整改完善、创新变革,享有符合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员工奖励之权,享有违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员工处罚之权。与/ 14

其他短期赢利部门并重,着眼企业持续发展,以实现企业文化为经营服务为宗旨。

(二)中坚力量——中层管理者

制度的建立,在于执行。没有执行的制度,再多也是一纸空文。而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处于最为关键的位置,负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他的职能就主要体现在执行力上:

1.强化培训,推广普及

学习培训、知识问答、宣传手册是多数企业采取的文化宣贯方式。由于没有深层级结合实际,从员工心理需求出发,导致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只是停留在墙上画、水中花的视觉阶段。

企业文化部要建立企业文化宣贯长效机制,将企业文化知识列入企业培训体系中;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编制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实行全员培训,建立阶梯式系列培训课程,分级管理培训;根据员工职业生涯、业务领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发培训课件;参与课时、考核成绩与全员晋升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时效性。

2.率先垂范,转化行动

宣贯的方法陈旧、载体创新不够等确实会影响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但更多影响宣贯效果的是内容本身流于形式。高层领导的重视度不高,中层/ 14

管理者的参与度缺失。一味强调员工单方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势必将其至于效力待定的位置。

员工口中的领导,多数是中层管理者。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一定要起到“带领,引导”的作用。基层践行更多在于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带领员工共同去完成一项工作,远比“你去参加,你去培训,你去负责......等命令更具有指挥力。管理者用行动率先垂范,把比较抽象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变成简单、清楚、真实的标杆行为,行动的力量胜于言行。

日本东芝公司董事土光敏夫曾说过“上级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对下级的教育。职工三倍努力,领导就要十倍努力。” 《论语·子路》里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个好头。这种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行为对员工表率作用的文化正是我们所缺失的。

3.强化激励,正面引导

不可否认,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强了,而人文精神弱了。社会上“重经济,弱文化”,企业中“讲效益、轻精神”的现象随处可见。信仰苍白、文化迷失等唯权、唯利的亚文化现象亟需挽救颓势,输入正能量。我们的企业文化要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企业经营活动中涌现出的思想境界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员工、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通/ 14

过文化标兵、形象大使等加以宣传、示范推广,务必做到“立一服百”真正起到员工学习的榜样作用。

同时,对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补偿和奖励。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直观的告诉员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是提倡的。奖励程度应与贡献程度相当,体现奖励以贡献为主的原则。当补偿和奖励成为导向目标就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既可以提示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又可以鼓励员工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

(三)主力军——一般员工

在制造企业里,一般中高层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而70%则为普通员工。说员工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的主力军一点都不为过。只有得到广大员工认同的文化,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落实到全体员工行动层面的理念,才形成真正意义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如何落地问题上,员工的职责主要体现在行动力上:

1.循序渐进,行为改造

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作为企业的一员,要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对照业务流程和标准。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让企业内部顾客、外部顾客以及公众能切切实实地从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发现自身行为与企业文化相违背、与核心理念不一致时,要积极、主动改变,进而达到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的表里如一。/ 14

如果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能达成某种心理契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自觉的一致,企业也就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就是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

2.身体力行,文化传承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时代在变迁,文化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吐故纳新,新老员工在交替过程中遵循着文化的积累、传播、变革而不断演进与成长。“传帮带”的方式在我国曾广为传颂。这种师父带徒弟,以传帮新人为主要目的,通过言传身教引领新员工开展工作和学习,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共同成长的方法曾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行家里手。在新常态下,放之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中依然是有效的文化传承途径。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肩负着“传帮带”的使命,如同传递一个接力棒。在这样承前启后的传承中传出智慧、帮出成长也带出了文化。

7.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七

一、突出“三大板块”建设,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结合今年新出台的中央七号文件,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核心战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应大胆实践、先行先试,着力推进“一园一城一谷”建设。

1.加快中德产业园建设。以市场化动作模式,对接世界最先进技术。着重发展智能制造,特别是智能装备、核电、航空和机器人等产业,尤其要加快推进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与德国工业4.0融合发展。目前,应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推进德国中心、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宝马实训中心、中德广场、宝马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廊道,实施铁西新城综合管廊工程,不断完善路网建设。充分借助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访形成的带动效应,有针对性地参与中德高层次经贸活动,继续打造“德国企业沈阳行”品牌优势。

2.加快中法生态城建设。依据中法生态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挥50万平方米起步区拉动作用,加快推进浑河4街、开发18号路、中法大道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推动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方面的37个洽谈项目落地,抓紧启动50余个储备项目,加快推进西部垃圾焚烧发电、中南世纪城创客公寓等项目建设。同时,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加快与已在河北固安工业园取得成功经验的华夏幸福基业等的合作,率先走出一条符合铁西特色的市场化建设园区的发展路子。

3.加快铁西金谷建设。目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铁西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当前,把二产的三产化作为现实选择,抓住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机,加快服务业发展,是避免“一工独大”和解决“短板”问题、规避“木桶效应”的有力举措,更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终南捷径。因此,应借助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的有利契机,以金谷建设为平台,把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重点加快一批工业设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等关键平台建设,带动相关总部要素和服务要素聚集。积极引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国内外龙头企业总部落户,培育和吸引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职能总部。加快平台大厦1万平方米的空间规划,着力打造“双创基地”,利用政策杠杆吸引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入驻。

二、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激活经济发展活力

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用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力争用2至3年时间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探索出一条推进铁西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落实好省市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基础上,实行“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限时办结”,推行首问负责制。充分发挥铁西对区域内土地招拍挂价格实行专项评审的效能,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政务服务网站建设,提供面向企业和群众的“互联网+政务”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中德产业园“零收费”政策,不断探索经济园区行政服务新模式。

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沈鼓、机床、北方重工等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试点工作。加快劣势企业和低效资产清理,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更多的国有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公用事业、金融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做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及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重点解决厂办大集体、壳企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卸掉企业发展包袱。

3.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利用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远大科技园,搭建集申报、评估、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资金,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统筹使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在中德装备园设立科技创新特区。出台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吸引外企在铁西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境外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关键技术,力争“十三五”末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0%以上。

4.探索金融产业发展路径。坚持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供给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金融创新,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输送充足的金融资源。采取股份制开发模式,以股权投资的形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远大博林特等上市企业通过发行公募及私募债等方式直接融资,全力支持机床等骨干企业组建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推动中德产业园等设立三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等相关工作。

5.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飞地经济”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发达地区都在推行“飞地经济”。因此,应立足“一园一城一谷”,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在营口等地设立综合性产业物流园区或汽车物流产业园发展“飞地经济”,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延伸铁西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去产能的平台,探索园区转型升级新模式,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形成一批具有铁西特色的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

6.探索人才体制创新。鼓励设立高校、职业学院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大学毕业生在区内就业创业;围绕产业升级核心技术,引进国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工作;对入选国家、省重点培育计划的学科给予相应资助,对新增新兴产业领域急需专业给予一定资助;围绕发展需求,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若干特色学院;加快组建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推动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新型智库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落户。

三、突出招商引资,广借经济发展外力

按照国家提出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开展PPP项目对接推介活动,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重点围绕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借助外力,积蓄经济发展能量,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

1.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等。引导远大铝业工程公司、特变电沈变集团等企业继续输出优势产能,拓展国外市场。鼓励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沈阳远大等集团向国外拓展业务,在国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投资建厂和设立分支机构。

8.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八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施之必要性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科之间则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其它学科领域,根据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绝不可以孤立讲授历史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上去感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寻求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为全面的理解历史事实。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跨学科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序性。所以,为了让历史事件的时序更清晰,我们经常会借用数学学科中的数轴。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时,需要学生强化对概念的精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用语言来梳理本课知识点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数轴来展示该事件的时序。在数轴的直观展示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直接认识,他们对五四爱国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机会更为明晰。再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内容时,我们讲述到一个重要知识点:遵义会议的意义。此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数轴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遵义会议前后中共革命经验的累积,中国共产党又幼稚走向成熟。进而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中经常会涉及到战争中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情况,如果只用口述法,那么会太过苍白,不利于学生想象真正的战争场面。如:在学习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如何,以及美国、中国的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两点比较难理解。此时,我们经常会利用物理学科中的杠杆原理来讲解,教师在课件上通过天平展示战争双方力量的变化对战争形势变化的影响。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更好的历史文化案例来要求学生客观认识、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对学科的兴趣,逐渐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学科性质,历史课程必须借用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时,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不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当时的民族情感,此处教师引入了一则民谣,如:“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学生集体朗诵该歌谣,并且用语文学科的思维重点分析“恭恭敬敬”“让”等词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开始对不抵抗政策产生厌恶情绪,并认识到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每门学科都依赖在其他所有学科上面而发展成立,又为其它学科所依赖;每一门科学都包含着其他所有学科的信息。所以,历史学科教学中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只是相渗透。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需要借鉴音乐、美术的审美方式去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各个时期文化的美。中共奋斗过程中革命理论的不断深化,需要借鉴政治课的专业理论去帮助学生理解等。

2.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成体系并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校文综教研组就策划了一组名为“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备课组通力合作,在2015年9月给学生带来了各具学科特色的主题活动。其中包括政治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安全行”、历史备课组主导的“美丽校园我命名”、地理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平面图绘制”三类活动。

该综合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知识,亲身经历了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一方面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增强了对三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增强自身对于校园的热爱与归属感。

三、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改进之处

跨学科教学活动没有常规化,教师教学设计时能渗透其它学科思想的机会微乎其微。跨学科活动成果没有系统保留,教师完全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可以由此形成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确实有效,更可以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它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更可应用到其它各学科。

9.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九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思想行为引领,在“共创共建”上着力;必须注重安全机制建设,在“共管共为”上着力;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在“同心同向”上着力;必须注重统筹兼顾,在“互促互进”上着力.

作 者:田晓翠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党群办,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刊 名:理论学习与探索 英文刊名:THEORY STUDYING AND EXPLOR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X92 关键词:安全文化   共创共建   共管共为   同心同向   互促互进  

10.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十

廉政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明确了廉洁政治工作宗旨,把保持廉洁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地位,为拒腐防变、廉洁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力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当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对廉政文化的认识

所谓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群体活动中所形成并崇尚的社会功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制度约束力的认同。廉政文化建设是政治文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廉洁执政的意识形态、完善规范的法律制度和勤勉奋进的实践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

二、深刻认识机关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是:针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抓防腐反腐,治理腐败。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绝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廉政文化的缺位和弱化必然会让腐朽文化乘虚而入,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迷惘。建设廉政文化,以健康向上、生动有效的文化形态,传导正确的廉洁价值取向,对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廉政意识和廉政观念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准则。同时,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占领社会“市场”,从而形成一种“强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推进竞争与效率、公平与正义、谅解与宽容、文明与法治的和谐统一,为构筑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支柱。

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历史经验表明,加强思想教育,端正思想认识是拒腐防变的根本。在深化反腐倡廉斗争中,我们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认识反腐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斗争,而且是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之间的较量,若不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反腐败就有可能因缺乏先进文化的支撑而失去应有的力量。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层次、根本性、长期性的,其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这种文化所特有的功能,正是新时期防腐倡廉工作实现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的需要。因此,重视运用文化的力量,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通过把握正确的文化舆论,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地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建设廉政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群众通过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既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力度,也能满足直接参与反腐败的愿望和要求,扩大了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了解,增进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廉政呼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评判权,有利于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封建陈腐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侵蚀我们。能否有效地抵制腐朽文化,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占领阵地,用什么样的道德情操陶冶党员干部的政治方向性问题。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坚决同各种违背先进文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这将有力地促进广大干部提高执政和拒腐防变能力。打造一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新一轮战略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三、积极探索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兼容并蓄,体现时代特色。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简单化。要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机关廉政文化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机关廉政文化的建设成果,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同时,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还要善于总结吸收优秀文化传统,注意挖掘特色廉政文化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翻开历史,扬善惩恶,尚廉治贪,扶正去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人们之所以爱戴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一些廉文、廉谣、廉戏、廉政格言警句之所以脍炙人口,久传不息,正是传统文化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加强新形势下廉政建设确有可借鉴之处。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代廉政文化的典范,对于今天的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仍具有积极而有益的教育作用。因此,要认真研究、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之发挥应有的效能和作用,促使党员干部更加廉洁从政。

2、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围绕大局,突出廉政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围绕发展,服务大局,优化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因为,廉政建设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道德保证。所以,廉政文化建设不能偏离廉政这个主题,更不能游离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之外。因此,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廉洁勤政、服务于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切实发挥主导和核心作用。因为,机关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形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机关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廉政文化理念教育和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陶冶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操,净化党员干部的灵魂,使之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同时,要进一步帮助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推进机关的作风建设,使之更加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3、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温馨和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必将产生根本的、长期的和广泛的作用。因此,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温馨和谐。具体地讲,机关廉政文化要注意借助文化这一载体,将廉政以温馨和谐、清风拂面的形式,以符合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和审美习惯的形式,传输给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让大家喜欢接受、乐于接受。因为,机关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等等,都可以通过文化的自身规律和渠道影响着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廉政文化的熏陶,并使大家自觉地用廉政文化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在机关廉政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上,一定要贴近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单位的实际,突出正面引导,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趣味感,让大家喜闻乐见,引人入胜,切实做到入眼、入耳、入心、入脑,从而在机关内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廉为美,以贪为羞”的人文环境。

4、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大力创新载体,打造“特色”品牌。机关廉政文化,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不断扩大教育对象和覆盖面,使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入到机关的方方面面,以及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焕发出廉政文化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切实发挥好现有各种阵地和载体的作用,比如,组织廉政专题教育,开展廉文警句征集、“读书思廉”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演唱廉政歌曲、观看廉政文艺演出,给机关干部发放廉政台历、寄送廉政贺年片、发送廉政短信,开辟“廉政长廊”、廉政宣传窗,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文化载体,要长期坚持下去,使之成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亮点”品牌。另一方面,要大力探索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不断创新载体,积极打造廉政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要利用网络、传媒平台,构建“廉政超市”。各单位要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政府网站或局域网上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关栏目和内容,使党员干部自由选择阅读,进行知识更新和充电,促进自警自励。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配备好电教、宣传设备,并注意收集、整理影像图片资料,充实各种廉政书籍、警示教育光盘等,同时,要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文化活动室接受廉政教育,开展读书思廉、警示教育促廉等活动,努力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开辟“第二课堂”。另外,还可以采取开通廉政直通车送廉入户的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帮困思廉,组织党员干部到贫困家庭中体验生活。在重大节日前,召开家属座谈会、上门走访等途径,加强与党员干部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增强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使清廉之风吹进机关的每个角落,使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人人把好廉洁关的良好氛围。

5、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要注意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机关廉政文化是涉及全局的工作,离不开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单位“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重视加强对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定期研究讨论,坚持做到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同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确保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健康有序、稳步扎实地推进。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并分解好任务,落实好责任,确保实际效果。在具体工作中,有关职能部门要树立齐抓共管的意识,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形成整体合力,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结合单位工作特点,不断拓展文化内涵,积极寻求有效载体,努力拓展廉政阵地,增强机关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把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当作自己份内的事,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确保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样,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切实形成党委、党组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上一篇:浅析现代酒店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下一篇:初三物理全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