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2024-11-09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1.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篇一

休闲农庄发展规划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到农村郊区去休闲度假,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在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农庄内吃农家盛宴,尝各种山珍野味、飞禽走兽,住原生态木屋,摘农家水果成了绝大多数市民周末不可缺少的休闲活动。据交通部门统计,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周末,全国大约5-6亿人次外出到郊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可见其市场之大,致富机会之多。

投资生态休闲农庄已经成为当前悄然兴起的最热门的投资项目,在这大好形势下,那么要做怎么样的农庄才能取得最高效益呢?下面先介绍目前国内的几种农庄类型,相信对您投资有所帮助。

一、常见农庄类型:

(一)小型休闲农庄

即小型农家乐,全国约有50-60万家,为传统模型的农家乐,大多数只提供餐饮、棋牌、垂钓等服务,以餐饮休闲为主,游客缺乏体验。本类型农庄规模小,但顺应了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的巨大市场需求,虽设施简单,卫生条件较差,但普通效益好而火遍全国各地,一般的农家乐年纯收入在30-50万元,一些可达100万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需求不断拉高,此类农庄由于特色不明显,管理粗放,菜谱忒旧,原材料不变,创新力差,接待条件简陋,面临升级或市场淘汰。

(二)景观型农庄

有良好的地域风景资源,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投资大、环境绿化、各项景点、休闲设施投入多,资金闲置浪费大,创收途径单一,仅有餐饮及部分住宿休闲收入,很容易受季节和市场影响,竞争力小,收益回报慢。此类型农庄普遍经济效益差,经营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创办初期仅凭个人的想象和看好就盲目投资,没有请农庄经营专家对农庄项目论证、市场调查和资金的使用方式进行详细咨询,同时在农庄的规划、设计上存在方向性错误,建议与专业的农庄管理专家或咨询公司联系以获得更高效益。

(三)生产型农庄

目前凡是经营效益良好,发展稳定和持久的都是这类型农庄。生产型就是农庄内一年四季都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有产业支撑。产品生产和经营是农庄最大的发展动力,也是区别于其它型农庄的根本所在。并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变化和创新,以农业的种植养殖项目来发展休闲、餐饮、娱乐、度假等项目,并建造有特色的生态木屋,把农庄的生产、休闲、消费高度融合在一起,使农庄既是生产场所,又是消费、休闲场所,产品就地消化升值,还能让前来游客在不同季节始终充满乡村田园的新奇感觉。此类农庄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没有过多的景点投资,但一年四季收入稳定,并且收入渠道多,不受旅游市场和冬春淡季影响,农庄所投入资金的项目都成为收入点,是农庄中竞争力最强,效益最好、最持久的类型。

生产经营型农庄效益是其他农庄所无法比拟的,具有独特优势:

1、有自己的产品支持:生产型农庄不仅在种植、养殖、加工等过程中创造了较高的效益,同时把生产经营环节,作为让城里人了解农村和农产品生产的旅游项目。

2、能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生产型农庄有种植养殖生产经营的规模收益,又有旅游收益,投入产出比普通农庄多几倍,同时其科技含量高,具备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理念,规模也更大,容易得到政府大量的资金扶持。

3、竞争力强:生产型农庄是种养结合的大型生态休闲农庄,一年四季都在生产有机动物、有机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产品,有可靠的收入,竞争力强。

4、经济效益高:生产型农庄可以实现农庄产品就地消化,能受到游客和其他消费者的喜爱,节省了包装、运输、销售、保管等成本,经济效益高。因此投资农庄,请先听听专家的建议。

二、农庄专家建议:

近几年由于农业项目天时、地利、人和因素都具备,投资生态休闲农庄者日益增多,许多生态休闲农庄投资者由于前期没有进行项目论证,缺乏市场定位,在建设中又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仅凭个人的想法,或旁人随意的建议,造成农庄布局不合理,资金浪费很大,很多建筑投资闲置,而且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在经营过程中,又没有完整的思路,使一些农庄经营很不理想,福建永定县招宝生态农庄蓝招衍从事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的建设经营24年,总结了几百例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建议建家庭农场的投资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定位上应选择投资生产型农庄:

不宜过多景点建设和基础投资,这点千万要注意,更不能随意听从他人意见,盲目投资。一切投资应以效益为中心,特别是建设初期尤为重要。

2、优先发展野生动物养殖:

这不仅是突出农庄餐饮野味特色的关键,也是餐饮的竞争力所在;同时利用动物粪便做沼气供农庄,可节省能源;沼液用来种植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种植出来的产品产品高,品质好,绿色无污染,既可观光采摘,又很受市民欢迎,市场很好,且种植成本几乎为零。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消费,形成整个农庄养殖—能源—种植—餐饮—观光休闲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

3、建造木屋、打造特色餐饮:

大量实践证明,餐饮是为农庄发展提供现金流和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也是农庄必不可少的项目,应和野生动物养殖项目同时进行,才能最快地发展壮大生态休闲农庄。木屋是提升农庄品味,吸引高档客户的重要措施。建造各种不同风格的生态木屋别墅作为餐饮、住宿、会所等等,特受市民和高端人士欢迎,效益要比其他的建筑高几倍,同时又成为农庄的一个风景点。

4、请专家全程参与农庄设计、规划、施工:

农庄的建设涉及农庄的场地选择、规划、设计、项目论证、施工、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能产生不同的效益,如果没有一个很有农庄经营经验的专业人士指导,可能会给你带来长期的经济损失,让你农庄的投资资金浪费可达30%以上,饲养的动物长期出现问题,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

三、办小型家庭农场思路:

在市镇郊区找一块地,或利用旧学校养殖山珍野味,利用动物粪便种植新型水果、蔬菜(零成本),再修木屋、竹楼、蒙古包(投入少),发展野味馆、茶庄等。农庄独特的野猪宴、野鸡宴、野兔宴、野鹅宴及不施农药、化肥的新型水果、蔬菜,不但可使游客吃到鲜美、滋补的绿色野味,还可让游客参与狩猎、烧烤、加工珍禽标本,观看斗野猪、斗野鸡,野猪、野兔赛跑等惊心动魄、极富刺激性的节目,可吸引大量的游客。

(一)、效益分析:

农庄仅需先投入养殖项目就可带出其它项目,投入少,但效益极大,年利可达100万元。

1、餐饮:专营山珍野味及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水果,收费又低廉,每天中午、晚上合计最少接待6桌,每桌按600元,则一年收入130-150万。

2、狩猎:这是最富刺激和吸引人的项目,能把人们征服自然的本能激发出来,一般人

需连续猎获5-10只猎物才过瘾,每人按3只算,一天最少接待10人,每只猎物90元计(含服务费),年收入98.5万元。投资仅需在一块大荒地上用鱼网罩起来,放入野鸡、野兔、鹧鸪等动物即可。

3、每天零售野味、标本、水果、蔬菜按800元计,一年收入29.2万。

以上收入累计约260万元,由于产品大都自产,利润38%以上,约可获利 100万元。这还不包括:①黄金周、双休日、元旦、春节等游客高峰期的收入。②门票及各种参与性比赛项目的收入。只要小型农庄办出特色,最保守年利润50万元,而启动资金仅需100多万元。

四、办家庭农场的优点:

1、投资稳,成本低:以野生动物养殖带动种植,再发展餐饮业、休闲业、旅游业,而种植、餐饮又为养殖提供饲料,不但成本低、投资少,而且其技术易掌握,远没有办厂、经商的精细、复杂与奔波劳累,可很快使您成为农场主和富翁。投资可大可小,边投入边产出,养殖半年见效益,野味餐饮特色明显,竞争力强。

2、市场庞大:目前乡村旅游业已进入井喷时期,各地乡村旅游,农家乐年接待客人年增长幅度超过30-50%,因此,这种大趋势势必会给家庭农场的收入年看增加30-50%,这是其他行业少有的,经济与社会越发展,市场就越大。且估计1年不减。

3、农庄特色明显:近年一些城郊的农家乐,仅搭建几个草棚,毫无特色,生意都红火。而我们所办的家庭农场吃、喝、玩、乐均具特色,而且餐饮的菜肴原材料全部由农场自行全程有机生产,安全放心,营养新鲜,一定可引来无数游客,让您天天财源滚滚!

4、竞争小、易成功:目前人们的赚钱主要方式还停留在经商、办厂上,对农业极少关注,而通过野生动物养殖来发展野味特色餐饮、休闲、旅游业者更是少之又少,极易成功!

5、国家支持、税收减免:国家大力发展生态农场并且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扶持,今年国家扶持农业资金高达2万亿元,许多家庭农场通过申报项目每年获得的资金几百上千万元。建家庭农场还在土地、资金、水电等方面,享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众多优惠和免税政策,成本更低,效益更高。江西百事通招宝农庄开业仅几年时间,而获得的国家扶持资金达2600多万元,可见国家扶持力度之大,资金之多,具有其它项目无可替代的优势。

四、专家建议:

种养项目突出特色,多功能,避免常规品种,是办好家庭农场的关键因素。

1、养殖项目:应选择抗病力强、杂食为主的野生动物等,如野猪、野兔、野鸡、绿壳蛋鸡等。除作为商品出售和野味馆的原材料外;这些动物还具有以下优势:

①观赏性,如孔雀、红腹锦鸡、野鸡等羽毛艳丽,令人赏心悦目,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②制标本工艺品销售;

③作动物表演,如野猪、野鸡打斗,野猪赛跑等,在养殖过程中就可获得门票收入,到销售时由于其肉质更鲜美,售价更高,大大突破了一般的经营思路。

2、种植项目:应尽量避免大量的水果种植,实践证明效益有限,而应选择绿化苗木,如丹桂、罗汉松、红豆杉,不但可吸收养殖场产生的沼液,又使名贵树种生长迅速,打造一流环境,效益很好又能以吸引游客。

3、聘请农庄专家,是多快好省建设家庭农场的最好选择:建家庭农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项目,需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思路,场地选择规划设计,项目的功能布局,资金预算和投放,野生动物的驯养,栏舍的科学构造,政府资金申报,循环经济模式等等,每个环节都将影响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农庄长远的经济效益,如投资者仅凭个人有限的知识就去投资将付出许多学费和资金大量浪费,还大大延长家庭农场的建设时间和回收周期,因此建议投资者一定要在投资前先全面了解学习,并聘请农庄专家为您做全面的指导和把关,才能使您的资金发挥出最佳的投资效益。

4、注意经营模式,积极申报政府扶持资金:目前从中央到各省市都有大量农业扶持资金,涉及到8-10个部门,项目多,资金多,但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和投资项目都直接影响今后扶持的资金,因此,在农庄建设时期就要请专业人士指导,可为今后申报更多扶持资金,使家庭农场效益更高,发展更快!梅天毅

国内著名营销策划人及活动策划人,横跨多行业的经验在行业获得良好口碑。现为成都笑艺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任总经理。策划成功的主要案例有:重庆小天鹅深圳店品牌店开业典礼、奥运有我-移动无限、西部瓷都(夹江)第二届国际陶瓷节等。

2.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篇二

1.1 生态城市的涵义

“生态城市”这个概念的提出, 是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紧密相连的, 它的产生是城市生态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 社会繁荣昌盛, 人们安居乐业,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社会各项功能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也就是生态友好健康, 具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类理想居住区。

1.2 城市生态格局

人工景观元素组合构成了城市中的大部分景观, 如以建筑物为主的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交通道路以及公共设施服务区等。可以很明确地认为,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基质、廊道、斑块体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建筑组群是城市的基质, 景观斑块则是内部功能均衡统一, 与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区别的单元体, 而城市的廊道则是以交通为主要目地的公路和街道网络、河流廊道以及绿色廊道, 这就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生态格局。

2 城市景观的特点

城市景观作为人工景观的高度集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城市以破碎的斑块为主体。城市的交通网络将整个城市景观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各种斑块, 又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 使各斑块分区之间呈现出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格局。 (2) 城市景观中以线状廊道为主。在过去建设城市的过程中, 城市的线性廊道以公路、街道等交通网络为主, 形成了以交通网为纽带的人工景观单元的城市景观的基本格局。 (3) 城市景观的梯度性。城市景观是以人工影响而建立的人为的景观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人流高度集中的区域。对于单核心型城市, 由市中心至边缘区, 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减小, 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式也不同, 表现出来就是人口密度、景观功能等呈梯度性递变。

3 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

3.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和功能, 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给予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全合理、健康舒适、经济便利的人居环境。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在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 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尺度性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 首先要考虑人口规模合理, 还要考虑城市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 最佳方案是将人口控制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其次是土地问题, 城市生态最基本的内容是土地生态, 它同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与经济生态属性。在景观规划方面, 则需考虑到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要素。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 则对实现城市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很大的益处。

3.1.2 稳定性原则。

在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下, 城市景观在不断的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则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而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性。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景观还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实行该原则时, 需注意适当适时地补充自然元素, 协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 丰富景观结构和生态形式。

3.1.3 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生态合理性,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代表着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 因此要在规划过程中, 深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与物质流通特征及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等, 协调与提高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制造出稳定的生态平衡, 以达到生态合理性。

3.1.4 经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 鉴于人类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达到社会效益与景观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1.5 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致力于景观生态资源的整合和持续利用, 对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 促进和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谋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以求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景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整体优化城市景观, 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3.2.1 斑块的合理设计。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 斑块指的是与周围背景不同的非线性的景观元素。斑块可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 大中型的绿色斑块被称为城市的“绿肺”, 富含的生态功能多样, 景观层次和结构也很多元化。小型的绿色斑块则被认为是物种迁移和移居的“踏板”, 提高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异质性, 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城市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数量相对较少, 但是总面积比小型斑块要大, 所以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 而小型绿色斑块为辅,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均匀分布合理搭配, 使其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2 廊道的合理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成果, 廊道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横向长度。我国的城市街道普遍较窄, 建筑异常拥挤, 需要一定的时间整治。廊道的设计意义在于形成一个不同等级和功能的生态联系网络。由于廊道普遍呈线性延伸, 其生态效应可以在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同时, 充分地利用廊道的延伸性, 将沿廊道分散的各个斑块和小型廊道通过一定的人工途径进行连接, 进而创造出一个更宽阔的廊道地带, 使生态效应在纵深和横向同时扩散。

3.2.3基质的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中, 居住区之类的基质应该实行“大集中, 小分散”的规划原则, 使斑块和廊道能够将基质很好地包围起来, 使居住区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接处, 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特点。总而言之, 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建立以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构架, 将绿色斑块和基质有效地连接起来, 在重要节点设计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只有从整体来进行生态规划, 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们对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不断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这是对城市景观规划的设计师们和整个人类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相信未来的城市景观发展一定是健康的、生态的, 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积极地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居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3]任西锋, 任素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园林, 2009, 07:73-77.

[4]贾丽奇.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途径探讨[D].同济大学, 2007.

[5]胡忠行.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3.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篇三

1.辽源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采取的措施

1.1抓体系建设,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2007~2010年,辽源市加大了绿色食品体系建设。下辖的两县两区都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市县(区)两级专职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在编人员22人。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管理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市农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纳入绿色食品办公室合属办公,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质量监管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使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在各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农业系统内部也理顺了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农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真正形成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互相支持,系统内外紧密合作的发展环境。

1.2抓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辽源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辽源市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辽源市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意见》。2007年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在《辽源市食品监管工作意见》中把绿色食品开发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要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地产品可以免检。东丰县、东辽县把开发绿色食品工作纳入到主要领导工作,年终考核。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纳入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产业,到2010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36亿元。由于制度保障到位,市、县两级加强领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抓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按照《辽源市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狠抓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粮食和特产业为主;二是突出产业重点。开发具有市场拉动大、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产品;三是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以德春米业集团公司、夏兴有机生态生物高科集团、天人牧业有限公司等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带动了辽源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专业生产和就业,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据统计,到2010年底,辽源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加工产值达20亿元。

1.4抓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领域是影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质量的3个重要环节,辽源市通过抓绿色食品产业生产源头、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环节和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交易的监管,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每年都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专项检查和绿色食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同时会同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部门,结合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产品的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5抓配套服务,提高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辽源市农委连续3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绿色食品工作方案》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为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市、县两级绿办每年都举办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培训班;每年都组织企业、单位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每年对绿色产业开发工作好的县、乡、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会。2011年年初,在市供销合作社、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协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规程,优先发展协会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整个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食品又好又快地发展。

1.6抓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借助各类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形象;协助绿色食品产业认证单位开展贸易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由省农委组织的各类展会与洽谈会;研究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和营销网络。

1.7抓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绿色食品产业知识的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与农药经销商签定不销售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绿色食品消费意识。

2.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生产者仍然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消费者虽然开始重视绿色食品,但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欠缺,且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

2.2检验检测能力不足 农产品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需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求,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监督检测力不足,限制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够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经费不足,制约了其发展进程。示范区建设、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产品认定以及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4人才缺乏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人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目前,从国家、省、市级到县、乡、村级还没有充分利用数量有限的农业标准化骨干人才,来培养大批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条龙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制度。

3.对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1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尽快明确和完善各级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机构,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抓紧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推动机制,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快速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改革和发展环境。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营销等项目直接挂钩,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行政推动潜力,合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3.2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同时把产业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将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尽可能地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倾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产业投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健全体系,强化队伍能力建设 体系队伍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履行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使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管理要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充实机构人员队伍,特别是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监管能力,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各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农业系统内部也要理顺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要加强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农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真正形成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互相支持,系统内外紧密合作的发展格局。

4.某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篇四

某镇位于风景秀丽的山脚下,全镇土地总面积13225公顷,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全镇有林地面积745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6.3%。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深入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经济文化强镇、打造生态旅游名镇为中心,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旅游园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镇为目标,突出“一条线,两长廊,六大片”建设,增加森林资源、调优种植结构、创建特色精品、提高绿化档次,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干三年,林果满园”,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山水乡镇、宜居家园、幸福枣乡。为实现以上目标,提出如下规划:

一、林果生产规划

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百世神童流芳、千年紫藤常青、万亩梨园飘香”的特色品牌,突出发展以大枣、黄梨、核桃等为主的林果生产。

1、大枣 以黄沙路两侧为发展重点,向外辐射1000米范围内以堰边栽植为主;黑石大枣中心区见缝插针,以补植为主;葛石村、柴庄村适宜栽植枣树的地块全部栽植枣树。计划每年新发展大枣2000亩。

酸铃枣树改接 沿黄沙路两侧以及北部山区酸铃枣树集中的区域,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改接。计划每年改接1000亩。

2、黄梨 黄梨是镇的一大特色,每年都要举办梨花节,我们要在新品种引进、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以刘庄、张崖、鹿崖等村为重点,力争每年新发展梨园面积300亩,到2017年,沿神童山环山路两侧全部栽满梨树,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景观效果。

3、核桃 重点以涧西岭、宁庄岭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薄皮核桃。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涧西岭核桃发展到5000亩,涉及的村有涧西、三埠、兴龙等村;宁庄岭核桃发展到10000亩,涉及的村有宁庄、朝东庄、北庄等村。

4、着力打造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 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自东云岭开始,沿枣园路、东部山区环山路、北部山区环山路,到西北部山区环山路河洼水库止,沿线空挡地方适宜栽植枣树的栽植枣树,适宜栽植梨树的栽植梨树,适宜栽植核桃的栽植核桃,适宜栽植金银花的栽植金银花,适宜栽植桃、杏的栽植桃、杏,适宜栽植苹果的栽植苹果等等。在发展新资源的前提下,必须大力保护现有老资源,不准采伐、移植、买卖大树,因为这是老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畜牧生产

镇是畜牧大镇,突出龙喜诚畜牧养殖和丰达黄粉虫特色养殖示范带动,大力发展饲养小区。主要以石集、夏庄、沙埠、张家崖等村为主,发展奶牛养殖。力争使石集奶牛养殖达到600头以上,西官奶牛养殖达到300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奶牛养殖。

三、汉马河小流域治理

5.绿色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篇五

(2012年—2013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全体学生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订学校创建“绿色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绿色教育的理念,加强了绿色教育的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适宜学生教育的办学思想。在绿色教育中,我校坚持渗透——体验、家校共育、社区联动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绿色环境教育不断升华,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发展总目标

坚持绿色教育的理念,倡导先进的环境文化,追求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建立一支富有环境素养的教工队伍,培养一群具有环境意识的当代学生,形成一批乐于参与环境教育的家长群体,让绿色环境教育成为学校的品牌。

四、具体目标

1、创设优美环境,营造环保氛围。学校通过扩大绿化面积、丰富树木品种、美化室内外环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师生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实现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2、加强课程建设,有效落实环境教育。学校努力构建以基础型课程中的自然、劳动等学科为主要实施科目,其它学科有机渗透的课堂教学体系,同时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各学科都重视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素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近自然中增进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关爱之情,培养环保素养,形成健康生活理念。

4、融入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之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五、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负责人、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建立配套制度,加强指导、检查、评价,使环境教育课程与各项活动都落到实处。

(二)、完善各类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一是通过明确管理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做到“谁分管,谁负责”,提高各条线的管理效益;二是制定好每年的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计划,有效地开展活动;三是以检查、督促师生一起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三)、抓住主要阵地,加强宣传引导

在环境教育中,要利用好六个平台:一是校园广播站,发布环境教育的宣传资料,并及时把校园中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在广播站上播;二是校内外宣传栏,向学生和社会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把各班每月的卫生检查情况公布在校内宣传栏中;三是升旗仪式,利用“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戒烟日”,以及植树节等教育时机,进行宣传教育;四是晨会专题教育时间,由副校长负责,对学生进行卫生常识的宣传与教育;五是学校利用评价,引导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形成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六是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环保活动,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和社区环保活动,共同开展家庭绿色行动和绿色消费活动。

(四)、制定课程计划,加强学科渗透

学校在进行环境教育中,要制定好课程计划,落实好学科渗透的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的安排,使环境教育最终能落到实处。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直接的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要把环境教育内容作为研究的内容,列入活动计划中。在学科渗透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可以把自然、劳动技术学科作为渗透环保教育的主渠道,而其他学科则注重有机渗透。

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四要”:一要有较强的渗透意识,授课前,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思考好渗透的形式和方法;二要准确把握渗透的时机,将教育内容和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对教育内容的渗透力求点到为止,不画蛇添足,做到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掌握学科知识;四要渗透要针对实际,讲求方法,注重实效,避免空洞说教,并要不断探索环境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益。

(五)、加强教师学习,确立科学绿色理念

组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新课程背景下的绿色学校”等理论文章,让全体教师更深刻地理解绿色的宽泛含义和绿色学校的本质特征,提高全体师生绿色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和讨论,提高师生绿色素养,确立绿色价值观,具有爱护大自然、珍爱生命、成就自我的绿色意识,拥有诚信磊落、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绿色人际关系;具有尊重别人的劳动,有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和宽宏大度的情怀的绿色品质;具有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六)、落实专题教育,指导学生努力践行

利用晨会课和班会课时间,学习环境教育,了解环保的一些常识,也可以针对现状,组织学生开展小调查和小监测,让学生从了解环境现状人手,寻找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七)、组织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保素养

在课外环境教育方面,要求采取固定宣传日活动与校园特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用活动指导绿色行动。一是利用好传统的环保教育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戒烟日”等;二是利用好周边资源,如新农村建设、水环境保护等,组织开展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三是利用每一学期的春秋游时间,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植物标本,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展览,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四是利用好植树节的时间,开展护绿活动,让每班认养班树,并善于用绿色植物美化班级,使绿色成为班级和校园的永久风景线;五是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以塑料瓶、易拉罐等废品为原材料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等,让活动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六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以及废旧电池收集活动。

(八)规划好校园绿化的分布,积极调整校园绿化的布局。通过班级呵护小组安排,把校园打造成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

六、近、中、远期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2月

1、继续组织教师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加强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健全学校环境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3、教师参加环境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与研讨。

4、组织开展有关学科进行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研讨和实践,初步形成一些有推广价值的教案或案例。

5、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组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力争形成校本化环境教育特色。

6、结合环境教育日,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7、结合校春秋游和科技,开展系列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8、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加绿色行动。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1、继续组织一些典型课例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案集。

2、继续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关注的主题是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3、继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

4、开展一次走进社区的绿色教育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5、继续加强传统环境教育日的教育,并结合时事,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结合限塑令的颁布,加强教育与引导。

6、继续组织开展废电池回收和垃圾分类处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如环境教育的课例、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环境教育的校本教材等。初步拟订学校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

绿色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2012年—2013年)

6.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篇六

江夏镇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发展规划》的报告

县环保局:

现随文报来《江夏镇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请审阅。

二○○九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创建生态村规划报告

抄送:县政府办、发展计划局、城建局。

石平县江夏镇人民政府2009年3月10日印发

共印10份

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家快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建设步伐,使石伟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之中,依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环发[2006]192号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创建规划。

一、基本情况

石伟村位于石平县城东19公里处,属江夏镇辖区,东与汉水区好子铺镇接壤,全村总面积62.5平方公里,有131个村民小组7635户9243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2492亩,党员558人。2006被华夏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纲要》、《国家生态村考核标准(试行)》和市、县环保工作要求,结合石伟村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改善村组面貌为重点,达到人居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以全民创业行动为动力,协调推进全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

(一)规划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

(二)规划区域:石伟村11个村民小组

(三)规划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组道路建设

2009年实施原老316国道通村路改造,从入村口接新316国道至梅子镇,硬化长2公里宽6米的通村主干道,铺设排水管道,修建排水沟4.5公里,公路两旁绿化,每户门前修建一个花坛。2007年硬化6、7、8、9通组路1.8公里,修建排水沟,两旁栽植树木绿化。2008年硬化10、11组道路0.8公里。硬化通院到户路,50%以上的院落、户通水泥路到家门口。修建通1组(火车路)道口1个,修建7组便民桥1座。

(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规划:2009-2010年7月全村土地平整550亩,新修河堤1800米,新增粮田100亩,实施坡耕地改造350亩。

人饮建设:2009年修建人畜饮水工程一处,建集水塔1个,铺设管道6500米,使85%的村民吃上自来水。2009年连接集镇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000米,使全村95%的村民饮用自来水。

水利建设:2009年修建抽水机站2处,修建渠道5000米。2010年7月修建抽水机站2处,修建渠道3200米。2010年修建渠道2300米,打机井2眼,清淤库塘2座,改造病库塘 2座。

(3)信息化村建设工程

2009年争取电话村建设,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9年实施电话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85%的农户通电话,85%的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2010年实施移动信号站建设,全村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2、产业建设

2009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 3 —

1000亩,栽桑80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1000亩,发展高科技丰产桑园100亩;2010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0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1200亩,发展优质良桑100亩。全村逐步建立以六组为中心的红薯粉条加工基地,以九组为中心的蚕桑基地,以10组为中心的畜牧养殖基地。

3、文化、科教、卫生工程

2009年规划修建村卫生室100平方米,加大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启动农民学校建设,修建石伟小学围墙,继续加大农民卫生知识宣传,派送2名高中学历的青年到医校进修,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农民技术培训工程,输送30名有志青年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加大石伟小学教育设施建设,改造校舍300平方米;规范环境卫生管理,购臵垃圾箱60个。2010年建设村图书室,力争藏书达到500册,以村农民学校为主,大力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培训工作;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标准垃圾填埋场一个。

4、村容村貌建设

2009年,重点实施“五改三建”工程,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好农家房舍、建好致富园。建圈、厕、沼一体化3500户,建设循环生态沼气2100口,改节能炉灶1400口,绿化老331国道通村道路81.5公里,建设花坛110个,栽植花卉35000株,安装路灯910盏,建设通村公路沿线可视面老房改造600户,施行统一刷白,门窗油漆,房前屋后栽植花草树木。建设331国道生态移民安臵,建设欧式建筑、花园532户,安装路灯544盏,修建娱乐、休闲广场公园12个。2010年,继续加大建设3331国道生态移民安臵,建设欧式建筑、花园420户,建设月河万亩竹带绿化。修建五保户安臵点一个,解决96户568人五保户居住问题。

5、阵地建设

2009年加大村办公楼改造,使办公场所功能合理,全部达到“三室两栏四有”标准,即:有党员活动室、有党组织办公室、有党员电教室,有村务公开栏和室外宣传栏,有一块牌子,有党员电化教育设备,有开展活动必备的桌椅、有专门的档案柜。加大全村党员干部管理,吸收、纳新73名,充分发挥村支部堡垒作用,发放资料6100份,开展3次保护生态环境知识讲座,提升村民创建生态示范村认识,开展“争创环保卫士”主题活动,丰富生态村创建精神内涵,评比表彰在创建生态村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2010年,纳新党员65名,深入开展“争创环保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生态环保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以学校为中心,编排一些贴近农村、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进村组院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一批生态环保能人,评选“环保标兵”和生态环保科技示范户,表彰奖励在生态村创建中的先进人物,大力宣传生态村创建中好的做法,宣传生态村创建的工作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由村支部书记刘光束同志任组长,村委会主任画付同志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抽调5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工作的落实。同时邀请市县镇人民代表组成督导组,对创建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聘请县环保局专家作为创建工作顾问,指导石伟村创建生态村建设规划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规划工作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征求意见、刷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三)积极争取,多方配合。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 5 —

建设,是一个集思广益、多方融合、通力协作的建设过程,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时,坚持以项目支撑为动力,多方筹措资金,号召村民积极行动,配合创建工作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四)夯实任务,狠抓落实。一是对规划创建工作实行承诺制,由村两委会在村民大会上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按照规划内容,对村两委及创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实行限时办结制,按时完成任务。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规划创建工作延误或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7.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篇七

霍州市春苑社区范围为4条城市道路所围成的街区,总面积为10.96 hm2,大致呈南北长350 m,东西宽310 m的梯形。

2 规划布局

2.1 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规划结构

社区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两条绿色生态步行走廊为轴线,环形路网为骨架,解决了社区内部及与外部的连接,突出了生态优先的考虑,并把不规则用地内各部分有机凝聚成一个空间整体。

2.2 交通系统

社区内采用人车分行系统,设置了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围绕住宅组团布置,并以枝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住宅单元北面的入口。步行路贯穿于住宅区内部,与绿地相结合形成两条,将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的作用。步行路与自行车和非交通车辆通行并存,提高了道路的利用率,从而也起到了改善住区环境的作用。

各个步行出入口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形成一个节点,每个节点是由舒适的步行距离(最大步行距离在350 m以内)来确定的,这种做法将有助于社会质量的提高,方便的公共交通通过人行道从中心到每个节点,比私人汽车交通更吸引人。

3 社区的环境景观

3.1 自然水系的整治

春苑社区内原有一条浇地的水渠,从南涧河引水而入,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水系的有利条件,进行规划改造,原水渠水面形状呆板,宽度和深度过小,未能成景,为此,首先我们改进了水面形状,吸取古典园林的手法,设想建成一个自由、曲折、多层次的自然环境。在社区中心绿地处形成一个较大水面,使之有开阔与深幽的对比。曲水一泓,岸边多种花树,水中遍栽芙蕖,春来花红叶绿,夏至碧荷飘香,配以亭榭曲桥,可观可赏,可休可憩。

3.2 景观层次的配置

春苑社区按照四类、四级景观层次来配置。

四类即点、线、面、体。四级即中心花园—组团中心绿地—庭院景观—道路两侧景观。

各类、级的规划原则,按照“静观”和“动观”两类来区分。社区的中心花园和组团中心绿地(面),按照“静观”要求来规划,建造了一些主体景观和宜坐宜留的园林设施。庭院景观(点)种植花草为主,配以坐凳和少量亭榭等小品建筑。周环楼宇的社区道路(线),可视同游览线,按“动观”要求来规划。道路两侧种草栽花,间设小品,并用道路来串联各处景观,路引人随,移步景换。这样,既将基地周围的美景引入社区,又把社区内的美景引到每家每户的窗前,做到推窗见景,从而使各住宅单元均享社区景致,充分体现“均好性”。

3.3 建筑景观

利用建筑物的巧妙组合、摆放来造景。实际上,社区内楼座的组合、摆放形式也是一种景观,将多层住宅楼、低层公共建筑、别墅等不同高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进行组合,有韵律、有节奏、错落有致,很经济地造成丰富的景观。

为了克服“排排房”“兵营式”的楼座布局所造成的呆板单调之感,应力求摆放形成围合、半围合空间。这造就了组团内部的相对私密空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再者,围合、半围合式组团与解决朝向问题并不矛盾,可借鉴我国书法中的“以连为断,以断为连”,即笔划虽断而笔意犹贯,彼此照应的技法,既顾及朝向,又成围合之势,两全其美。

4 生态住宅

4.1 保温与隔热

在霍州市,由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遮阳和保温同样重要,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住户普遍采用了在南向窗户上安装了可折叠的遮阳伞,并在所有窗户上安装了双层玻璃,一方面可防寒,另一方面可隔离噪声。

4.2 西晒

据测定,外墙隔热性能的优劣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不大,即东西向房间的空气温度并不比其他房间高多少。使东西向房间产生“酷热”感的原因是外墙内表面温度较高。建筑西墙在太阳强度辐射以及室外高温的共同作用下,其内表面温度随之上升,在炎热季节时达到一砖墙隔热水平的外墙内表面温度最高可达36 ℃~38 ℃,并与人体产生较大的辐射换热。这时,虽然东西向房间的室内气温与其他房间相差无几,也会使人感到酷热难耐。

为了解决建筑西晒的问题,结合院落绿化,在建筑物的西侧种植了落叶乔木,夏天可防晒,冬天又不遮阳。外墙种植爬山虎、紫藤等爬藤类植物,减弱阳光对墙面的直接辐射。根据本地建筑技术条件,外墙采用了空心轻质砖和浅色外墙涂料。

4.3 合理确定建筑体形

建筑体形与建筑的热吸收/热损失能力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传导方式的热损失是建筑热能损耗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建筑细高比越大,热损耗也就越大。以立方体为例,最经济的比例是1∶4(高∶宽),传导热损失为80%,高于或低于这个比例的建筑体形的热损失都大于这个数字。因此在夏季降低建筑的热吸收或冬季减少建筑的热损失不只是简单地取决于朝向,建筑形式及体量/面积比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论述,本社区的住宅建筑在布置时,尽量采用4个~6个单元组合成一栋楼布置,以减少热能耗。

5 社区中生态技术应用

5.1 排水系统

社区住宅建筑内排水系统采用分质分管,两套管网系统,对于厨房和卫生间的洗涤用水,经社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经水泵加压后供给厕所的冲厕用水和社区内绿化用水和清洁用水。

5.2 给水系统

社区住宅采用分质分管供水系统,两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生活饮用水。另一套与中水系统结合,用于清洁卫生。住宅内采用6 L节水马桶和陶瓷芯片节水龙头,这样可使人均日用水量降至100 L以下,比《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出的标准还低50%以上。

5.3 雨水系统

步行道采用可渗透植草砖,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的缺失,保持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另一方面,将社区的雨水经雨水管网汇入社区的中央水池里,再渗入地下,改善社区生态小气候。变静水为动水、死水为活水、污水为净水、废水为利水。

5.4 垃圾处理系统

垃圾处理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干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到社区外进行处理,湿垃圾(粪便)采用庭院式社区发酵装置进行处理,生产的肥料用于社区绿化等方面。

6 结语

人与自然共生、人与社会共存的观念正成为世人的共识。相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生态人本主义将是一次真正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和理智的升华。复合式生态居住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生态人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觉醒。在21世纪,如何进行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式生态居住环境的创作,对我国更具有切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M].云萍,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杨士宏.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

[6]张元端.关注住宅小区环境的发展方向[J].长江建设,2003(1):27-28.

[7]刘远.略论城市居住环境设计[J].山西城市规划,2004(3):15-16.

[8]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8.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篇八

关键词 生态 低碳 环保 城市规划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碳排放量的增加已经影响着全球气温的攀升,所以碳的排放与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因而,发展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减排、节能,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目前,我同城市规划的发展体系,是建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碳的排放量也逐渐地增加,进行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方向

1.城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方向。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命线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气象灾害预防等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使之城市发展相适应。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关注点。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将社会一经济一闩然等各要素融为一体,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念,将规划科学和系统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去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从中找出最佳生态位,进而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通过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人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南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積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中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

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指生活中所耗费的能量的减少,进而降低碳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过对社会生活时能源与物质的消耗的减少、废弃物与垃圾的减少,实现减排节能的作用,提高低碳城市的发展。崇尚简朴的生活,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当鼓励宣传人人都要做到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理念的发展,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低碳交通。(1)想要进行城市交通的低碳应当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内部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在以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应当在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城市的压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当司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础道路以外,建立相应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铁等,同时也要加强公交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从而减少碳的排放。也要对环保型交通设施研究与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规划。

(2)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把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并以交通规划来支持土地的规划,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规划中。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实现城市交通的减排和节能,到达低碳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交通观念,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3.低碳产业。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经济增长方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能源发展需求的重要成分。从工业结构的方面分析,重工业产生的排放物比较多;从产业结构分析,服务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比较低,而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大。所以要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提高附加值的方法来拉动低碳化的发展。一方面,增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控制力度,降低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方式的创新,以资源节约、循环的经济方式来改变以往的产业经济,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碳的排放,也要把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入到城市的产业调整中,积极地开展循环型经济的策略,改变同有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经济的形成,增加城市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上一篇:目标成本法选择题下一篇:中华民族史概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