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共8篇)
1.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一
一年级上册《拼一拼,搭一搭》教案分
析
一、教材、教学内容:“搭一搭”这是一年级上冊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过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由不超过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还原,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能对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进行分析观察,相应的需要学生更高的空间想象力。
2、教学目标,根据程标准的要求及本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4、教学准备:个大立方体,学生每人个小立方体
二、教法和教学手段
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
三、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想一想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构建从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开放学习过程。
四、教学过程
、通过旧知回顾、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从三个方向看到什么形状
2、学生小组交流后搭一搭、画一画三个方向的立体图形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后进行小结
、创设“比赛”情景二
挑战
一、用个小立方块搭出了立体图形。请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挑战
二、有两道题
巩固练习
五、教学预测:相信通过我的引导,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相信这节是比较成功的,估计存在的问题:个别同学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自身学习的效果,后还有待于个别辅导,加强训练。
六、板书设计:
搭一搭
正面、左面、上面
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2.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二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备
注
一 2/17-2/18 寒假作业(1)机动(1) 2
二 2/21-2/25 P1-P8 4
三 2/28-3/4 P9-P14 机动(1) 5
四 3/7-3/11 P15-P21 4
五 3/14-3/18 P22-P23 单元测验(1) P24-P26机动(1) 5
六 3/21-3/25 P27-P34 4
七 3/28-4/1 P35-P39 机动(1) 5
八 4/7-4/8 P40 单元测验(1) 2 清明节放假
九 4/11-4/15 P41-P49 机动(1) 5
十 4/18-4/22 P50-P61 4
十一 4/25-4/29 P62-P63 单元测验(1) P64-P67 机动(1) 5
十二 5/4-5/6 P68-P73 新课标第一网
4
十三 5/9-5/13 P74-P83 机动(1) 3 劳动节放假
十四 5/16-5/20 P84-P89 4
十五 5/23-5/27 P90-P91 单元测验(1) P92-P96 机动(1) 5
十六 5/30-6/3 P96-P103 机动(1) 4 端午节放假
十七 6/7-6/10 P104-P108 机动(1) 5
十八 6/13-6/17 P109-P114 4
十九 6/20-6/24 总复习 期末考试
教学计划
2011~20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一 除法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包括整百数或几百几十除以一位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以及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建议: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结合具体情境引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重视发展学生估算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主课题
渗透 1、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较好地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践活动安排 《小小商店》
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买卖玩具中巩固算法,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二 年、月、日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建议:
1、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必要的素材。
2、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3、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主课题
渗透 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换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新课标第一网
实践活动安排 《生日快乐》
1、猜几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
2、小组活动:从猜猜各人的生日到统计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等。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____三______学科_____数学_____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三平移和旋转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为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教材通过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3、教材选择的素材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画一画以及设计图案等活动来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主课题渗透 让学生会表达“平移”和“旋转”等英语单词
实践活动安排 美丽的花边www.xkb1.com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____三______学科___数学_______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四 乘法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简单的估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者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4、本单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5、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现实需求。
6、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7、合理安排口算、笔算和估算,让不同计算方式相互支持,为学生自主地探索计算方法提供机会和保障。
8、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发现计算规律,产生新的体验,提高计算能力。
主课题渗透 让学生会用英语表达数学乘法算式
实践活动安排 游公园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____三______学科_____数学_____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五 观察物体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本单元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2、让学生同时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 空间观念。
3、不仅重视组织观察活动,而且重视组织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拼摆的活动,并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主课题渗透 让学生会表达“正面”和“上面”“侧面”等英语单词
实践活动安排 观察校园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六 千米和吨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好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认识千米,认识吨。
2、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知识。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主课题
渗透 介绍长度等一些量的产生以及各种测量工具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初步体会社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
实践活动安排 了解千米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七 轴对称图形 2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4、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主课题
渗透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实践活动安排 奇妙的剪纸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八 认识分数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通过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1、本单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二是应用对分数的理解,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
2、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
3、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逐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5、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主课题
渗透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分数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
实践活动安排 分水果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第九
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9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还安排了实践活动《我们的试验田》。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注意运用实例引出概念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3、重视为学生提供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考。
4、注意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把握面积与周长的联系与区别。
主课题渗透 1、使学生能掌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英语单词。
2、能用英语来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实践活动安排 我们的试验田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第十
单元 统计 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还安排了实践活动《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
2、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平均数。
3、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描述数据,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设计实际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价值,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锻炼实践能力。
主课题渗透 1、使学生能掌握平均数这个概念的英语单词。
2、能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实践活动安排 运动与身体变化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11 认识小数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在通过探索,掌握一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1、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合理组织内容,突出对一位小数的认识。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4、重视知识应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xkb1.com
主课题
渗透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新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取有用信息来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安排 收集小数的产生与发展的资料。
吴江市实验小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年级 三 学科 数学
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总课时数
十二 整理与复习5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复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列式解答。
2、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的关系,能区分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认识季度。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方法。
教材
分析
和
教学
建议 1、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关于数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等环节有效的安排了内容
2、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数学。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给学生充分探索算法的空间,在探索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教师的知道和帮助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之处,并能作出认定或修正,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主课题
渗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主动运用有关策略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3.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三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只管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时间: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P58--90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田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6、数图形:
7、思考题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P61--6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P63--65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4、5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6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
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
教学内容:P66--6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66.1、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评讲小结。
2、P66.3、4
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尝试独立解答,再班级交流讨论。
3、P66.5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每张书签的周长?
小结: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
4、P67.6
事先发给学生如题中规格的长方形两个。
要求学生先量出数据,再尝试拼出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思考: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5、P67.7
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并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班级内再进行欣赏和评价。
6、P67.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指出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对不同方法的交流。
二、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5米,宽25米,小红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李大爷靠墙用竹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长是20米,宽是15米。李大爷至少要围多长的篱笆才行?
将一个周长8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长方形(如下图)。剪成的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P68--69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有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
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围一围
谈话这是一根美丽的丝线,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能用这根美丽的丝线做什么?
出示课本插图,明确围成的图案的要求。
问:你想用这根丝线围成什么美丽的图案?
学生活动。
评析:你围成的图案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2、摆一摆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最方便的方法量出了自己围出的图案的周长,下面你能用尺量出学具篓里的小棒的长度吗?
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及时提醒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问:你是怎样摆的?周长是多少?
3、拼一拼
谈话: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你能算出你拼出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拼的作品。
问:比较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量一量
谈话: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练习。
问:你分别量了它们的几条边就能知道它的周长了?
5、估一估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通过围、摆、拼、量求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的这块手帕你能估计出它的周长吗?
指名学生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周长。
问:你还想估计哪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自由活动: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4.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四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会,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笨谒憬萄体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4)加强估计。
2苯饩隽讲郊扑闶导饰侍饪梢源右韵铝椒矫娼萄:
(1)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
3绷废暗纳杓坪徒萄А
(1)整理口算思路,重视口算练习。
口算要加强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既要有知识内容,也要有思考方法,还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2)加强估算。
(3)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在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体会估算的价值,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数感;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加法。
课前准备:挂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常规训练、 出示口算:6+8、11-6、52+7、36+9、32+40+5、20+30、30+90、、43+20、
50-20、48-20-5、32-7 通过口算激活学生的口算意识
二、主动探索、形成结构 1、出示不进位加法43+21=
(1)讨论得出方法
师:你是怎样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2)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几种口算方法,这几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都是把两位数分解成一位数和整十数,转化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
2、进位加法
师:出示43+2=请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字,所组成的题目要比老师先前出的题要难。该填什么数字呢?难在哪里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总结比较提升认识
师:43+21和43+29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口算43+21让学生跳出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思路的束缚,呈现多样的口算方法,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特别是进位加打下基础。通过比较共同点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比较不同点
引起学生注意进位加。
三、练习(一)、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26+352+837+5
26+4352+1837+25
26+6352+3837+55
(二).分层练习,提升能力1、“想想做做”第3题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填一填。
2、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3、参观动物园(即“想想做做”第5题)
师:他们最后来到了动物园。看看动物园都有些什么?
问题一: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哪条路最近?
问题二: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
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师:回忆回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在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体会估算的价值,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数感;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重点与难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
课前准备:挂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继续带大家到玩具店去参观。(出示书上的图)
你想要些什么?需要多少元?
今天我们不同时买两样玩具,而是比较一种玩具比另一中玩具贵多少元。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新授
(1)客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贵”的意思。
学生列式:38-25=
应怎样口算?
(2)火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学生列式:44-25=
应怎样口算?
小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不退位的应该怎样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退位时应该怎样减。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三、
区别异同
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1)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2)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二题
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比较不同点
引起学生注意退位减。
第4题。
小结:整百数减整百数,从百位减起,得数的十位、个位都是0。
第5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
小结估算方法:先减十位,再减个位的,退位的再减一个十。 ( 设计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
通过总结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上衣和裤子的关系)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课前准备:幻灯片、两个盒子和动物玩具。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今天,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
2、验证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通过选择比较合理、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今天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根据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探索解题方法
1、出示情景图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
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2、教学例题(1)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引出课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数学画”,也就是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2)画线段图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
通过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具体问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3、教学例题(2)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
三、练习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出示汽车图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教学反思
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画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学会画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练习指导
1、第7题。
(1)读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线段图所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提问:①要求“两人一共有多少张?”要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②还可以怎样思考?
板书:解法一:42-15=27(张)42+27=69(张)
解法二:42×2=84(张)84-15=69(张)
小结:解法一为什么用减法求男生的张数?解法二为什么算出了2个42后要减去15?
2、第8题。
(1)读题: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用线段图所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会解答吗?
3、第9题。
小结:第一步都是要先求出灰兔拔的棵数,第二步求和用加法,求差用减法。
通过示范画出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再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画出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再列示解答。也可进一步指导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画法。
二、思考题。 (1)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画法:先画一倍数,谁为一倍数?女孩为一倍数,妈妈是几倍数?表示妈妈的年龄应画几个女孩的长度?“大27岁”标在哪个位置?
(2)解题:从线段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借助直观图确定解题思路。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5)。)
重点与难点:通过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P51(2)的数字抽拉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二、基本题练习
出示口算练习纸。
组织比较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www.xkb1.com
练习中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估计,主要是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三、综合题练习
组织学生先明确题目要求,尝试估算后再交流估算方法。
组织集体交流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 新课标第一网
课题:练习五(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
2、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常规练习
1、出示口算:54+45=37+32=
65+22=47+36=36+59=17+74=78-44=77-13=
51-24=30-12=
2、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通过计算和比一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应用题练习
(3)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组织提问。评评谁提的问题好。
Xkb1.com
组织交流。
组织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
2、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练习指导
1、第48页,第11题。
(1)指导读题:
先读图中黑板中的信息,再读黑板外的信息,最后读问题。
(2)提问: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要用到哪些信息?一步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先算什么?怎样算?再算什么?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要用到哪些信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算?
2、第48页,第12题。
(1)读题: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说说。
3、第48页,第13题。
(1)读题:货架上有哪些体育用品?单价是多少?题目要求什么?
(2)你会怎么买呢?在小组里说说。
4、第48页,思考题。
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要提醒学生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要求“这一天三年级共借书多少本”‘先要算出他们下午借了多少本,等
着重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除了运动鞋与篮球,运动鞋与网球拍这两种组合总价超过100元不能选外其余都可以用100元来购买。
二、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达到知识的及时巩固。
5.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五
10
10
10
10
14
4、做P10(6)
三、课堂小结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
交流。
四、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作 业 书本上剩下的题目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8 月 29日
周 次 3 课次 8
授课课题 练习二
教 学
基本内容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同时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灵活运用,逐步增强算法.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基本题练习
1、做P11(1)
先看懂要求。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做P11(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写一写。
选择几题,指名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做第一组。
根据估计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计的
3、做P11(3)
先看懂题目,独立完成填表。
再观察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同学们体会到钱的总数不变,能买的本数和单价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讲解思考题
先看懂题。
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提问:为什么男孩会多付8角钱?
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布置作业
作 业 课堂作业:P11(2剩下三组)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9 月 9 日
周次 3 课次 9
授课课题 复习(1)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练习
1、做P12(1)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2、做P12(2)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
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4、做P12(4)
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5、做P12(5)
三、布置作业
作 业 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9日
周 次 3 课次 10
授课课题 复习(2)
教 学
基本内容 同上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计算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做P12(6)
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二、做P13(7)
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三、做P13(8)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四、做P13(9)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作 业 课堂作业:P13(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9 日
周次 3 课次 11
授课课题 农村新貌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联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整幅图的观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中产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有序地观察,在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学生讨论。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课题
二、观察场景图
1、对整幅图先进行有序的观察。
2、分场景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三、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并把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
四、组织交流
分场景交流问题,出示所交流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作 业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16日
周 次 4 课次 12
授课课题 认识整千数
教 学
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的验算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卡片、计数器,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练习一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86 501 209 900 327 478 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 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 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 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 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 填空:3个千是( )6个千是( )5个千是( ) 1个万是( )
7. 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
…… ( )位 ( )位 ( )位 ( )位 ( )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 )位是万位。
8. 你觉得万这个单位怎样?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要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人数,大约就是1万呢?
三、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作 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整千数
…… ( )位 ( )位 ( )位 ( )位 ( )位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16 日
周次 4 课次 13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
教学基本内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1. 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 算一算:8000-2000= 10000-7000=
2000+1000= 2000+5000= 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 师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 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 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 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 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 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 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 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 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 读一读:3004 3040 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 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 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四.小结。
作 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 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8 月 29日
周 次 4 课次 14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2)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1.算一算:2000+2000= 4000+1000=
3000+4000= 10000-2000= 2000+3000=
2.读一读:2176 3098 9001 2030 2300
2003
3. 6782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3004里面有3个( )和4个( )。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二、练习
1.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 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 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 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 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 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
作 业 想想做做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三 主备人 周晓炜 备课时间 2010 年 9月 16 日
周次 4 课次 15
授课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基本内容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 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 )432 324( )342
2. 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 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 )3280 2380( )2360
2380( )8230 2380( )3820
三、练习
1.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 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
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5870 4012 4900 7104
5003 2895 6044 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ww w.x kb1.c om
作 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6.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六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式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提高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实践出真知交流工作经验通过观察员动口若悬河动手工劳动动脑,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项目交流意识。
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四边形上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纸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师:这两张纸片分别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纸片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其他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到四边形。
出示课本第26页地砖图。
师:这两块地砖分别是什么东西图形?(指名回答)
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块长方形地砖和一块正方形地砖。
(1) 摸一摸,数一数。
(2) 讨论交流。
师:通过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块地砖各有四条边。
教师指出:这两块地砖都是四边形。
(3) 深入拓展。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合理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四边形不仅仅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
3. 认识到五边形六边形。
(1) 看一看。数一数。
让学生对着图形先数一数,再根据图中的问题互相说一说。
(2)讨论交流。
针对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上面的图形中:
左上方的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都是五边形,右下方的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都是六边形。
(3)深入拓展。
师:想一想,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出示一个七边形和八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并进一步体会上面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想一想”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按题意要求搭一搭,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体会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2.“想想做做”第3题。
本题是在认识图形特征的同时,填下面的表时,可提醒学生认真点数,有能重复和遗漏。
3.“想想做做”第4题。
本题体现了图形的变换,有利于学生认识多边形,练习时,可以先由师折,学生看,说出折出的是几边形。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着样子自己动手折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本题中每个图形可以从不同的点开始分割,但结果都一样。
5.“想想做做”第6题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本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且让学生演示剪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
2.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3. 通过“玩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
4. 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学具--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七巧板”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二. 组织活动
1. 深入认识七巧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七巧板,认真观察。
师:在七巧板里,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一种图形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的结构。
2. 拼组图形。
(1) 用两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2) 用三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认识的图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C. 看图:看看课本第28页是怎样拼的。
(3) 用四块,五块或六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C. 看书:课本第29页,看一看书上是怎样拼的。
(4) 用七巧板。
A让学生用七巧板的七块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 回顾,交流
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7.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七
教学目的:
1、在现实情境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我们江苏江阴的华西村,更是走在全国农村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国首批农村城镇化的新农村。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
1、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住宅楼、街景、玩具厂、果园等)
2、谈话:你们想先参观哪里呢?(玩具厂)那我们一起去参观吧!
参观了玩具厂,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同桌交流后汇报,指名口答我上午做了48个玩具,下午做了36个。每6个玩具装一箱。)
可提出问题:一天一共生产多少个玩具?上午生产的玩具可以装多少箱?下午生产的玩具可以装多少箱?一天生产的玩具可以装多少箱?上午生产的玩具比下午多多少个?上午比下午多生产多少箱玩具?)
3、谈话:下面你们想去参观哪里?(果园)接着呢?(参观住宅区)最后参观(美丽的街道),然后一起回家。
4、提问:在参观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如:每参观完一个地方都要能提出问题;不要大声喧哗;小组集体活动,不要掉队……)
5、学生四人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反馈。
学生按小组汇报:
(1)果园里有6行苹果树,每行15棵,还有30棵梨树。
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果树?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2)我们村有36幢楼,排成3排,每幢楼住一户,平均有4人。
可提出问题:平均每排有几幢楼?我们村一共有多少人?
(3)每个灯柱上桩盏灯,一共装了90盏。
题:街道上一共有多少个灯柱?
(4)我每分钟走55米,3分钟能走到果园吗?到果园是200米。
三、应用拓展,课堂总结。
8.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篇八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案07-19
立体图形总复习教学设计09-16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10-20
大班认识立体图形反思09-20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9-11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日记11-15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07-09
五年级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教案07-31
新课标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策略07-21
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