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

2024-08-16

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共9篇)

1.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 篇一

发展党内民主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途径与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的一系列讲话中也明确提出了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党员在党的事业和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对于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意义。目前,在大力建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认识不足,存在着不少党组织片面强调党员履行义务,不讲党员民主权利等;还有部分党员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淡薄,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些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切实做好发挥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工作,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推进党内民主 1

建设的基础。

党员民主权利在党内具有基础和核心地位,其实质是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离开了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就无所谓党内民主。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只有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才能使广大党员在对党内事务的积极参与中,自觉地履行其义务。各级党组织自觉地尊重和维护党员民主权利,基层党员才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转化为关心和参与党内事务的动力和实际行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又是建立党内权力约束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党的自我纠错机制的核心,是克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党的队伍纯洁性的有力武器。

二、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

首先,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保障党员权利。一是要坚持党章的权威地位,以党章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二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条例的精神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措施,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活力,拓宽党员了解、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容和形式,切实保障好党员民主权利的发挥。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党员积极参与党的领导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形式,强化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

一是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使党员对党组织的决策、决议、人事任免等都有清楚的了解,进一步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是严肃党的纪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的工作制度。对违反党内民主的现象和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压制党员批评、打击报复等言行,要依照法规进行责任追究,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三是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进一步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

四是进一步理顺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一个责权明确、相互配合、有效制约的科学的领导体制;调动党员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作为本地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继续充实、健全、完善常

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等制度体系,为党员实行民主权利提供制度保证。

三、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把党员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党的建设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党的民主建设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健全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

一是继续探索、总结全党各级各地健全党内选举制度的成功经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从着眼于真实反映选举人意志入手,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提名方式,不断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幅度,建立和完善对干扰、操纵、破坏选举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等新举措,进一步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拓展党内选举的视野,提高党内选举的质量。

二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着眼于发挥党代会的作用,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权威地位;明确规定党代会定期召开的制度,严格规定代表大会的议事规则等。继续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

三是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的有效参与,完善党员参与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反映制度制度,让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做到重要事件党内先通报,重要决策实施党内先传达,重要问题决定党内先讨论。并做到下情及时上递,上情及时下达,不断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党员的应变能力。

四是着眼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用权、依法用权、公正用权,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推进党内民主监督,要加大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和同级相互之间的监督力度,使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其次,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党内民主发展的良好运作形态。

一是提高党员的民主习惯、民主素质,探索扩大党内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和谐、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发挥党员的主人翁作用,激活每个细胞,使党的组织充满活力。

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以民主、民生为纽带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营造党内民主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增进党内和谐,创新党内民主运作形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处理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发展党内民主的实际效果,群策群力,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

2.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 篇二

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党内民主问题, 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没有党内民主就

没有党的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得好, 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就充满生机, 蒸蒸日上, 即使犯了错误, 出了偏差, 也能够及时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 党就会犯错误, 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

发展党内民主,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没有讲过, 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 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 任务光荣而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靠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伟业口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 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形成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基本条件。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是引导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而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发展党内民主, 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实行党内监督的有力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 纠正错误, 解决党内矛盾, 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 党内监督是我们党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

发展党内民主, 对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认真总结发展党内民主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内生活日趋正常, 党员思想空前活沃, 民主空气愈益浓厚, 党员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开始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 以扩大民主为基本方向,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不断提高民主和公开程度, 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逐步得到落实。党内的民主监督有了新的加强。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行为的制约, 不断强化,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形成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 党内的工作制度, 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 党员权利保障制度等日趋完善, 为党内民主的正常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党内民主既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有力保证。只有发展党内民主, 党组织和党员能够平等地享有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他们的意愿、主张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更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更好地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党内民主的物质基础。因此党内民主既不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不能操之过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全面进步, 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 要求更多地参与党内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三、切实加强党的民主制度建设

3.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路径探析 篇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76-01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现状分析

(一)广大党员制度意识薄弱。“制度意识是人们对于制度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它包括党员干部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对制度所确定内容的愿望和情绪,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评价和看法等”。[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但却没有将这些优良传统形成相关制度或是制度不健全,广大党员更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意识,制度意识对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广大党员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存在问题。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激发党的创造力、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民主集中制使我们“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的组织推进各项事业”,[2]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质要求就是从党员的主体地位出发,保障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的行使,改变党内权力集中现状,以最大限度来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

(三)对党的监督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政治活动的展开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换句话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就在于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政治活动和经济是紧密相连的,究其原因,人们的政治活动是其经济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和参加经济活动一样,人们参加政治活动也是为了本人或其所代表阶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对党组织实行监督时,如果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党内监督主体的广大党员还是党外监督的广大人民群众,都会失去动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渗透于党的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封建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下级服从上级观念根深蒂固,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开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员具有强烈的服从意识,却缺乏相应的自我参与意识,对上级的指示言听计从而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下级只是机械地进行工作,政治生活缺乏创新力,逐渐形成了政治冷漠;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臣民文化使得有些党员干部居于高位,并且久而久之也习惯了这种高位,基层党员无法向上级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广大党员干部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基层政治生活中。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路径选择

(一)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决定了党内民主的实现程度,党内民主的实现程度是以党内民主制度的发展为前提的,并随着党内民主制度的日益完善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必须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完善相应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选举既是党员的权利,又是党内民主的必要程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党员的基本权利,依照党章的规定必须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便于党员参与党的建设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党内民主管理机制健康运行,管理机制不能形同虚设要真正发挥其管理作用,对党员进行管理约束;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这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一步。此外,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3]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党员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知情权、选举权和被选举以及监督权上,首先,要保证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实行政务公开,使广大党员能够充分了解党内事务,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政府活动中,以知情权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其次,要保证党员的基本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员的基本权利不得被剥夺,党内要形成真正民主和谐的氛围,以保证民主选举的科学性;最后,要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党员的监督权是进行党内监督的重要途径,只有赋予广大党员监督权,党内监督才能真正进行。

(三)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因,而当前党内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党内腐败问题,腐败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最大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调“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4]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以更好的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内民主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党内民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这一表述被继续沿用,表明了我们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历史和人民所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黨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党内要树立科学理念,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充分肯定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长水、刘振华.新世纪党建九大问题[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7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

[4]习近平.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14:1.

4.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篇四

《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01 版)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姜洁)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主持会议。

在安徽省委、审计署党组、贵阳市委、大连市西岗区委、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等单位发言后,贺国强指出,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力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实行党务公开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务公开先从党的基层组织抓起,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我们要从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认真抓紧抓好。

贺国强强调,今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把握和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扎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党务公开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等,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二是要明确职责任务、抓紧全面推开。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执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格局;各级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要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监督检查、强化考核评价、严格责任追究;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责任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党务公开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开,确保到2011年底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实行党务公开。三是要规范运作程序、依纪依法办事。规范公开内容、程序、形式,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依照规定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外,要把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管理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及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列入公开目录,按照规定及时主动公开;对可以向党外公开的事项,要本着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以适当方式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四是要紧跟形势任务、突出公开重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及时公开有关事项,当前特别要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情况的公开,更好地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中心任务完成。五是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保障。鼓励支持基层党组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制度,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贺国强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运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司法公开、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工作相互促进、协调运转,加强市、县两级党务公开联系点建设,积极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党务公开工作水平。

5.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 篇五

作者:孙俐俐 日期:2010-12-

5[摘 要]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发展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紧紧围绕“党员主体”这个核心,夯实党员主体地位这个基石。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载体,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关键词] 党员主体地位 党内民主

党的十七大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体现了坚持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精神。坚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在党内生活中的集中体现。这是党建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

一、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的关系

党员主体地位,就是指党员在党内关系中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在党内生活中拥有当家作主的资格。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代表,直接或间接地选择党的领导成员;党员是党内事务的决定者,党内的一切事务,归根到底应由党员直接或间接地作出决定;党员是党的行为的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去执行。党内民主,就是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员是党的主人翁,是党的权力主体,在党内生活中,要由党员当家作主;而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实质就是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离开党员主体地位,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党内民主。坚持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就能够持续地积聚和发挥广大党员发展党内民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的制度性变迁的推动力,为党的民主体制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这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与核心。离开了这个本质与核心,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党自身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反之,党内民主内含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党内民主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体现了党员民主权利和党内民主制度的统一。可见,党内民主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党内民主的发育与完善直接决定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只有确立党内民主,党员在党内才拥有基本的民主权利;只有发展完善党内民主,党员民主权利才有更大实践空间。党员实践民主权利的过程,就是党员与组织互动的过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紧紧围绕“党员主体”这个核心,夯实党员主体地位这个基石。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载体,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

二、当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党员主体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现代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党员缺乏自我,视自己为工具的传统,党员主体意识仍然薄弱:一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党员长期受“听党的话,跟党走”等“服从”式教育,在党内生活中只知道履行义务的责任,不懂得行使权利的意识。二是一些党员缺乏参与意识,特别是非公经济中的党员及下岗失业类流动党员,在改革过程中承受了改革的成本,改革的成果却很少惠及到他们,对新时期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理解,心理上有失落,有失望,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党的认同感降低。对党内政治生活不热忱、不主动、不关心、被动参加。三是新时期党员构成发生变化,价值观发生变化,尤其是80后入党的年轻党员,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思想淡漠,参与党内生活热情不高;市场经济下的利益驱动,很多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党性观念还比较淡漠,自觉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党奋斗的思想没有树立起来。

第二,党员主体地位的权利保障不力。从知情权上看,党员的建议权、倡议权、参与权与讨论权利,上情下达的渠道还很不畅通,党员这一权力的行使受到很大限制;从参与权来看,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调查显示,在参与党内决策上,由于在党内地位的不同,党组织负责人和普通党员存在明显差异;一些领导班子内部,存在着“暗箱操作”和“幕后行为”,使党员群众参与行为程序性走过场,这些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参与的热情和动力。由于广大党员民主参与行为缺失,使权力过份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极易造成个人专断局面。这就破坏了党内民主,导致了专制主义;从选举权来看,党员主体不能充分自由行使自由选举权。在人事选拔上“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些职务名义上是由选举产生,而实际上是少数人内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代表们在选举中只有权利同意某些人当选,没有权利另选别人。这样的形式主义选举方式,党员根本不可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根本体现不了党员自由选举的意志;从监督权上看,党员民主监督权利难以行使。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流于形式,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失衡,党内各级组织权力过份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里,党内监督也主要是自上而下地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决策的贯彻执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制约极其有限,这是党内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并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党员主体地位缺乏制度保障。一是在党的领导制度上权力过份集中。实行一元化领导,向来是我们党动员党内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领导的个人权威,不可避免地在党内滋生了家长制作风,以至于形成了下属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在党的组织制度上片面强调“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长期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一般仅仅把党员视为党的建设的客体,片面强调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领导和管理,忽视党员作为党的建设的主体的一面,漠视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在党内民主制度上党员权利虚置,如党员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罢免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现行的一些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员主体权利虚置的问题,如在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活动中,很多党员走过场式的浅层次参与。又如在党的决策上,存在忽视党员以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四是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滞后。现行党内监督制度没有为保障和发挥党员监督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上存在以上级监督为主的体制性缺陷,来自党员主体的监督对权力受托者几乎不起作用。

三、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对策

提高党员的民主素质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前提和基础。党员民主素质是指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民主方法等方面。提高党员民主素质的措施,其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教育党员。民主理论的力量在于能从本质上唤起和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使人们认识民主的本质,民主的力量和民主发展的规律;从而自觉地进行民主实践。二是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内民主生活的影响。消除家长制思想,强化集体领导的思想;要破除特权思想,强化党员的平等意识;改变人治的传统观念,确立依法治党的思想,通过对封建思想的破除,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民主观。

制度上保障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关键。第一要落实好党员的选举权。选举是民主的根基,是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核心问题,要针对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一是逐步扩大党内直选范围。积极探索“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新的党内选举方式,实现由党员直选产生党的基层支部委员会、总支委员会,并将直接选举范围逐步扩大到党的基层委员会及其书记、副书记;二是要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把组织提名、党员提名与党员自我提名结合起来,逐步改变现在单一的提名方式。三是要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四是要规范尊重和体现选举人意志的选举程序。组织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由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便于党员群众从中择优。选举要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保证选举人在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的情况下选举;其五选举程序要制度化。要完善党内选举法规,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从而使任何一个层面的党内选举都能有规可循,通过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来约束和提升党员主体的参与意识。第二要落实好党员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党员主体应享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要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使之成为党员了解掌握党内工作情况的主渠道。一是要科学界定党务公开的内容。各级党组织凡作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决议,均应该面向社会公开。二是要进一步丰富公开形式。扩大党务公开的覆盖面。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具体措施包括党内重要事项通报制、党内重要事项研讨、党代表或党员听证制、党员意见征集制,包括适当扩大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会议文件征求意见稿的征求范围等。第三要落实党员的监督权。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保障并落实党员的监督权应当在落实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度。合理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渠道,制定具体严密、操作性强的制度,增强党员监督的成效。二是健全完善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要制定相关的配套实施办法,不断扩大询问、质询的主体范围,并为党内询问、质询权的行使提供保障,提高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的效力。三是要

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舆论监督行为,使广大党员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武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有利于党员主体地位的体现。第四要落实和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即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一是要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建立党代表例会制度、党代表监督评议制度、党代表活动日制度、党代表提案、提议处理和回复制度等,加强党代表与选区党员群众的联系;二是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内重大问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党员展开讨论,各级党委要认真对待、吸收党员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三是完善党内表决制度。实行常委会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的层级负责制,落实党员的决策参与权。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6.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篇六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金融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就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参照国外社区银行功能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的社区银行是指资产为5亿元以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当地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发展社区银行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萎缩”。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加之容易隐瞒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导致大银行因不能了解其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及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情况,对其贷款更加谨慎。而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信息反馈的期限较短,经营决策较灵活。此外,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易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所以,根据信息优势假说(information advantage hypothesis),社区银行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就有比较优势。比如,作为“准社区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挥在地缘、人缘、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自1993年成立以来,“泰隆”累计发放贷款350余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当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末,在“泰隆”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有3865户,户均贷款仅70.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745户,贷款金额合计6.73亿元,分别占贷款户总数及各项贷款余额的89.06%和24.61%.

2、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协调社区发展。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刺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根据“共同监督”假说(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在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社区银行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为了区域内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习惯,推动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另外,社区银行强调对社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社区发展的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自治互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区银行中的股东或是社员权力,通过社区银行的资金投放项目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设、服务内容确立的集体决策,实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群众自治性作用(王欣欣,)。因此,通过社区银行基于信用的产品设计以及对社区改善和发展活动的实践参与,可以推动社区信用建设和协调社区发展。

3、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根据产业组织理论,CR4≤40%为低集中度,40%≤CR4≤60%为中集中度,60%≤CR4≤80%为较高集中度,CR4>80%为高集中度。从资产的市场集中度看,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算出,截至20,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而负债的CR15和CR4分别为68.4%和53.4%,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社区银行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进而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王欣欣,2005),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4、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与增值服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加上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资金非常宽裕并且有较强寻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开拓创新投资渠道。从这一方面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此外,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时,很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对还款能力的影响,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它必将会吸引各种有利的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增值服务。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有很大发展,对地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以温州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监测,在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温州银行业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法定贷款利率0.27个点的上调幅度),民间融资有较大盈利空间外,关键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很大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探析

20世纪90年代,欧洲掀起了一场“社区银行服务运动”(Campaign for Community Banking Services),主要有新设社区银行、共享分支网络(Shared branch)、利用分支机构和特许经营(Franchises)等渠道,而澳洲的社区银行主要采取分支机构模式、代理模式及电子银行模式。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必须从当前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途径有:

1、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新组建股份制社区银行容易明晰产权,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市场定位目标也比较明确,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也会比较灵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社区银行,同时也要十分关注退出机制的建设,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加大金融风险;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不同的发展社区银行的条件,必须区别对待以提高效率,一般来讲,应该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铺开。例如可以考虑将浙江省的温州、宁波、台州和福建省的泉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试点,然后择机推广。一般情况下,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组建社区银行(应宜逊,2005),考虑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资本金应在1000~5000万元为宜。

2、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以城市信用社为例,城市信用社在长期与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实施规范改造,鼓励优秀民资入股,优化股权结构,改造成以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服务对象、按股份制原则进行经营管理的社区银行。另外,农村信用社由于市场变化正亟需要转型,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促进农信社重组,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按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银行(翟建宏、高明华,2005)。关键在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机构布局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另外,由于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是先进行改造试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行改革,促进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201月,经宁波银监局批准,浙江省第一家完成增资扩股、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城市信用社——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正式挂牌运营。绿叶信用社改造后的资本金从过去的526.9万元增长到1.39亿元,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法定标准;在新的股权结构中,法人单位17家,均为民营企业,自然人32个,过去参与投资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部退出,单体投资者最高占有股权比例为10.79%.

3、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组建社区银行。据邮政储汇局统计,到203月末,我国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居民存款总额的10%,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而且,邮政储蓄65%的资金来源于农村,而几乎90%以上的资金都通过转存央行或者以协议存款的方式转存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途径,实现资金从农村大量向城市的逆向流动。这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农村金融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得邮政汇兑业务畸形化,以服务于邮政储蓄业务的利益冲动(钟伟,2004)。随着《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通过,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工作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的社区银行化。具体思路如下: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邮政部门进行协商,将个别条件较好的邮政县支局作为试点,先由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然后,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对其资产进行招标出售,需要说明的是,管理部门必须对各招标单位或个人(一般为民营企业法人或独立自然人)先进行考核、选择,严格把关,“交接”之后,要进行适当引导、监控。

7.我国绿色出版发展的路径探析 篇七

一、绿色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 绿色出版这个词汇占据了各大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的头版头条, 许多专家和学者们都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看法, 但是他们大多是从生态环保这一个角度进行解读的。因为传统的出版业, 整个的出版流程严重损害了我国生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阻碍了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传统出版业的自身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局限, 也促进了出版业必须要进行革新。尤其是最近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字出版成为了绿色出版的一部分, 甚至有可能成为绿色出版的重中之重。社会总是处在一种发展的状态之中, 人们的需求也在逐步地增长, 刚开始人类只是一些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 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 后来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 人们在精神上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出版在这一方面迎合了出版业的广阔的市场。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 地球上每年都有树木在消失, 在被砍伐的树木中大概有将近一半的树木被加工成为人工的纸浆, 这些纸浆经过加工再成为了图书和报刊。当我们国家在大力提倡出版业的发展的时候, 也应该全面深刻的意识到, 我们国家的树木遭到了大量砍伐, 森林的面积正在一天天的减少, 地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日益流行。现如今, 绿色出版这种理念已经遍布全球,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积极的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出版发展的道路。在中国, 最开始有许多的老百姓都具备买卖纸张的良好习惯, 尤其是这些废品经过加工了之后还能够继续使用, 这些纸张大部分都能回收利用在绿色出版上。到了最近, 绿色和平组织积极倡导把“爱读书, 爱森林”这个理念带到中国。从此以后, 我们国家就走上了一条探索绿色出版的新型道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国的绿色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绿色的新型图书只有几十本, 这区区几十本的书对于浩瀚的图书行业来说可能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不足挂齿。那么绿色出版也发展如此缓慢, 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其一, 虽说绿色出版的口号喊得很响, 但是我们在行动上却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落实到位。虽然, 我们国家有一些出版社或者是书店也已经投入到绿色出版的生产与经营当中去, 但是大多数的书店还缺乏创新模式, 书本发行的内容十分雷同。很多出版商们考虑最多的依然是图书的形式美, 而不过多考虑书本是否环保, 观念依然保守, 很难接受“电子图书”这种新型的方式, 过度追求眼前的利益, 不看重长远的目标, 不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个原因是, 进行绿色出版的技术不够过关, 我国印刷业不够强大, 大多数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并且劳动生产率低下, 再加上区域之间的发展极其不平衡, 国内的一些企业都缺乏激烈的竞争力和高端品牌的持久的影响力。另外, 在实践中, 要进行绿色印刷的实践的程度也很低。有的企业刚刚起步, 刚刚摆脱传统的印刷理念, 还是使用比较落后的印刷方式, 企业内部的环境污染现象特别严重。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之外, 还有各种其他的原因也在制约着印刷业的发展, 但是只有确定了走绿色发展道路, 再与全世界的和平组织一起努力, 全面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才能真正的走上一条, 绿色出版业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怎样发展绿色出版业

1. 提倡绿色出版理念

树立绿色出版的理念, 必须要从更新观念入手, 转变思维方式。因为绿色出版业不仅仅是一种为了应付环境问题的方案, 更是需要肩负社会责任感, 并且要积极的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应该树立起“重视节约”的一个全新的出版理念, 充分地利用起现有的技术, 着重于创新和改造, 鼓励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塑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的劳动者, 提高劳动者们的生存效率, 提高出版业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要在原有出版业为发展的基础之上, 重新进行创新改善和提高, 全方位的保障出版业的绿色、环保、持续的发展。并且还要通过优化出版的质量, 较少纸张的豪华设计、加强中小学课本的可持续的循环使用, 用来达到绿色出版的全新的理念。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 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 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方案的实施, 很多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 都将个人的物品变成了公共的财产, 并且还要加强循环使用。我国每年用于生产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所浪费的纸张非常多, 需要砍伐900多万棵树木来满足。所以说, 循环利用有限的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提倡节约精神, 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 让绿色出版这一科学的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2. 增加绿色健康的内容

对于出版业的发展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内容的生产。尤其是对于一个出版单位来说, 出版单位提供了优质的文化, 那出版的质量问题就成了出版社之间的最核心的竞争。尤其是在倡导个性阅读的今天, 出版业更应该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 包括我们国家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赋予每一个公民高度的使命感, 来满足出版专业的要求, 努力打造出一个优秀的文化行业的品牌, 抵制在生活中广为流行的庸俗之风, 充分发挥出版业对人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数字化出版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基础之上的, 超越了传统的出版业内容, 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产业。这一新型的出版业, 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人类的阅读方式的全面转变, 更重要的是阅读内容的重要的变革。数字出版使出版的传播渠道更加的顺畅, 并且还严重的加快了出版的速度, 使进行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的成本降低, 循环重复的使用资源,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也革新了出版业的全新的消费观念, 给出版业的升级与发展带来了大好的发展前景。现如今, 我们国家的数字出版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与此同时, 使用数字出版这种方式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人们正在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些都为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3. 改进印刷技术

要对传统的出版业进行绿色出版, 就要积极的倡导“环保印刷”这个理念。“环保印刷”涉及到需要使用型的材料, 环保型的油墨、采用最先进的环保型的印刷工艺等方式。尤其是在盛行低碳环保的环境之下, 更应该广泛的使用绿色印刷技术, 这项技术在国内也被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出版商们加入到了绿色出版的队伍之中, 通过节约出版量, 书本按照消费者们的需要再进行出版, 开展网络图书店这种方式, 全方面的推进“绿色印刷”这一环保形势, 鼓励新型的环保手段。与此同时, 发展绿色环保也是促进出版业的方式进行转变的一条必由之路, 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强研究, 实施绿色出版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进行。政府要根据我们国家出版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 总的新闻出版局将全力, 推进印刷行业走向一条, 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道路, 同时这也是推进绿色印刷业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结语

因此, 要树立新型的绿色出版的理念, 就要转变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在书籍的出版中增添一些了绿色健康向上的内容, 全面改进印刷技术。从而促进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推进印刷业走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绿色出版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 利用现代的手段, 以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建立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出版形态。绿色出版中包括了很多内容, 首先这种出版方式是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上的一种改善, 最为核心的理念是,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确定了走绿色发展道路, 再与全世界的和平组织一起努力, 全面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才能真正的走上一条绿色出版业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让绿色出版这一科学的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关键词:绿色出版,发展,探析

参考文献

[1]陈星.我国出版集团的六大问题[J].编辑之友, 2011 (17) :62-63.

8.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 篇八

记者: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不断的探索,那么,能否概括地评价一下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状况?

房宁:好的。经过不懈地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选择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初步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未来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风险需要防范,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我们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认真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

记者:那么,当前在我国研究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哪些重要课题?

房宁:民主制度属于国家的上层建筑,民主政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根本上讲,民主政治不是社会观念的产物而是源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天,在中国研究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搞清楚建设与改革的实现必要性,搞清楚是什么样的现实因素在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我们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记者:您关于这一课题的主要见解是什么?

房宁:我认为,回答这一现实课题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要看到权利意识增长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民主观念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权利意识普遍增长,这中间也包括了公共权利意识的增长。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人民群众中不同的阶级、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改变。权利意识增长和利益关系的变化,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新的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大量出现。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以及地区差距导致的矛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的社会矛盾。

在我国政治体制之下,各种社会矛盾有向政权聚集的现象,这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特点。我国社会制度的突出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这个优点的另一面则是:各种社会矛盾诉求也易于向党和政府集中。这种由多种社会矛盾集中转化而来的矛盾,可称为“官民矛盾”。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各种社会矛盾比较分散,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向“官民矛盾”轉化现象逐步出现。1998年,是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一个“拐点”,即多种社会矛盾出现了较为明显地向“官民矛盾”集中转化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激增。权利意识的增长、社会矛盾的增加以及向政权集中的趋势,构成了新时期政治参与的动因,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做出回应,形成制度供给的需求,产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其二,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民主政治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发生的重大变革深刻影响到了政治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开展和深化。市场经济因素对我国政治体制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发展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权利意识以及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产生民主政治的制度需求;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因素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因素导致社会分化,消解经济平等,而经济平等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逐步暴露出来,富有的阶层与普通人民群众在利益诉求以及政治参与意图、能力等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别与差异。二是市场经济因素对权力产生腐蚀作用。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商品经济为权力的腐化提供了直接的诱因,而货币交换是腐败的具体条件。从我国历史上看,白银的货币化是推动明清两代官场腐败贪污盛行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要求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政治体制也要规范市场经济、制约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这就导致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方面的客观需要。这些需要主要表现在降低行政成本和遏制腐败两个方面。

以往我国的政治体制以及行政体制是适应于计划经济需要而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以及行政体制需要改革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轮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前期以简政放权为主,后期以降低行政成本为主。我国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决定,国家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形成后,政府依然肩负着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体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隐忧,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肩负着大量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在有效治理的同时,行政工作成本不断上升。长期以来地方公共支出的大量依靠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有的地方政府开支的一半要靠自己的“创收”。这样的局面终非长久之计。地方政府过重的财政负担与政府职能有关,要减轻政府负担、降低行政成本,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改革。要创造条件,通过采取减少行政层级、剥离部分政府职责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是中国政府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推动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最现实的原因。

反腐倡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另一个重大课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特征,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前提是党没有特殊利益,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是廉洁无私的。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前提。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上的前提不能自动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各级干部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党组织和党的干部有产生特殊利益的可能,腐败现象的持续蔓延就是其突出的表现。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来强化监督和权力制约,以保持党组织及各级干部的廉洁。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一直是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也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现实原因。

9.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篇九

摘要:鉴于国际社会和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西安地区环境恶化的压力,作为“一带一路”定位的“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西安市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建立地区间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主成分,同时构建评价综合指数模型,得出22个样本城市综合得分和排序,进一步深入分析西安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较其他城市存在的差距,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优化路径;西安市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作为我国西北门户城市、古丝绸之路起点以及“一带一路”定位的“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西安市,其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西安乃至西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与其他合作方的经济融合。在新形势下,面对环境恶化不断加剧,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评价西安市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状况,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内涵

节能减排从字面上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之意,但从深层看,节能减排即包含节约能源,也包括对所有资源的节约。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包容性的发展,以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质量、公平三要素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形态[1]。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研究虽然历来不久,却有很深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生态经济中论及循环经济理论,提出循环经济是把经济生产过程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产品生产———废弃物再续利用”的循环式流程[2]。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率先发表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提出了可持续的概念[3]。1987年由21个国家环境与发展问题专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英国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低碳经济。2012年我国党的十八大提出“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对于研究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4]。

二、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为比较不同地区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成效而提供具体量化方法。(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指标涉及很多的内容,指标选择时要全面,尽量涵盖较广的范围,要能够反映西安市出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诸多方面。第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主要指选取指标的可获得性,充分考虑统计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同时要考虑评价方法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保证结果的可实现性。第三,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要科学,能够反映不同地区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状态以及下一步努力的发展方向。第四,绿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绿色主要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侧重于经济增长。(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原则,参照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和能源发展规划,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专家访谈法及德尔菲法,经过分析后选取9项指标构成适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比较的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单位GDP能耗(X2),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X3),工业废水排放量(X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5),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X6),工业烟尘排放量(X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X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9)[5][6]。其中,X1主要反映绿色生产,体现绿色经济,X2反映能源利用成本,X3反映能源消耗总量,X4-X7反映工业三废排放情况,X8、X9反映节能减排效果、居民生活。

三、西安市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全国22个主要城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成效,对西安市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相对水平给出评价,同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建议。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7][8]1.原始数据收集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项目组经过搜集、整理和添加缺失项合成了全国22个主要城市对应的指标数量。数据全部来自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年年鉴,为了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大部分指标采用的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间的数据。同时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郑州、开封、成都、广州、杭州、天津、厦门、合肥等8个城市的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总量)是项目组根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万元能耗估算而得[9][10][11]。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比较不同城市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情况,需要对指标进行归一化的正向处理。表1分析可知,X1、X8、X9为正向指标,X2-X7为逆向指标。因此,本文采取归一化方法对于所有指标正向化处理。2.KMO及Bartlett's检验首先通过KMO及Bartlett's检验判断提供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进行K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得到,KMO数值为0.761,大于0.5,显著性概率为0.002,表明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提取因子通过spss20.0计算各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与贡献率,综合考虑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贡献率大于70%两个因素,提取主成分个数为3。这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70.033%,基本上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从总方差解释图得到成分特征在总方差中的比重。4.构建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采用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法对成分进行旋转,得到主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见表1)。从主成分矩阵与旋转成分矩阵可知,西安市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评价评价主成分包括三类:第一类是X3-X7,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工业烟尘排放量等,该部分主要表示三废排放情况。第二类主成份包括X1和X9,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该部分主要是反映绿色生活情况。第三类主成份包括X2和X8,单位GDP能耗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该部分反映能源利用情况。

(二)全国部分城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排序

将2004-2013年各个年份的9项指标的数值输入spss20.0,运算并对于22个城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排序。见表2。

(三)西安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表2数据分析可知,全国22个城市当中,西安市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综合排名第10,厦门、青岛、杭州等旅游城市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相对于西安比较靠前,而北京、天津等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排放量较大,其综合得分相对于西安比较靠后。这也是与我国目前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相符合的,说明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合理的,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的成果,评价各个城市对应的差距。同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西安市在反映三废排放情况的第一主成分方面得分较高,位列第5,反映西安市三废排放总量较小,但是不能说明西安市单位排放低,这与西安市工业总规模相对滞后有关。在反映绿色生活方面的第二主成分排名落后,位于第15,低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沈阳等城市。其一反映西安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其二反应西安市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持续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在反映能源利用能力的第三主成分排名第19,一方面反映西安市在产品生产和制造及使用过程中,呈现“高能耗”的特点,即能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安市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力低,循环经济发展滞后,间接造成能源的高消耗。

四、结论

结合西安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重点从以下路径开展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一是以政策机制为规范。①西安市应致力于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节能减排奖励和处罚机制、生态红线约束机制、生产者回收废弃物责任机制、政府绿色采购机制、绿色税收等政策机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②依据国家统计局核定的地区能耗指标和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企业节能指标,以及上述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制定西安市的年度节能目标,与各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年度节能目标,将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二是以节能减排为关键核心。①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体系,提高西安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三废排放,减少废弃物的产生;②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并推广适合西安市市情的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重大装备,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①西安市应加强产业规划指导,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实现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的方式向由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方式转变。②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强西安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通过通盘考虑西安市区域内各产业数量比例和结构协调关系,力求实现各产业的有序增长和协调发展。③有计划地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打造再生资源工业园区,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12]。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吴滨,彭绪遮.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AbdeenMustafaOmer,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7(4).

[3]LightbodyMargaret,Environmentalauditing:theaudittheorygap[J],AccountingForum,2000(2).

[4]苏振峰.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0.

[6]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3.

[7]林伟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53-159.

[8]吕振通.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0]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1]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西安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上一篇:花一样的女人优秀散文下一篇: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