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4-10-16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通用8篇)

1.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一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

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四)、教学进度表:

各个章节教案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课题:1.1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

用水的观念。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___ 态和 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其中水母占_____,草本植物中约占 ___________。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 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第二课时

三、水的循环

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 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

(3)

[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 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 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 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 态、态和 态,分布于、和中,形成 水、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 ____ 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题: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

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态)

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凝固点0℃ 沸点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

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正:v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

(已知ρ氢气=0.09g/l, ρ氧气=1.43g/l)

提示:v(h2):v(o2)=2:1

ρ氢气=0.09ρ氧气=1.43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

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1 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文字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小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

a.铁管热胀冷缩 b.铁管热缩冷胀

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 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

(1)两个氧原子(2)两个氢分子(3)两个水分子(4)一个氧分子

(5)h2(6)2h(7)2o2(8)nh2o

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h

2质量:

o2

质量=?:?

课题:1.3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

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

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在得出阿基

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实验比较

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0,图1-43,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图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建立假设】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

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如何测? 利用图1-45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浮排水浮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f浮=g排水=ρ液gv排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完全浸入;物体部分浸入。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把物体压入水中,感觉浮力变大,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与物体的形状无关: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课堂练习:

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

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

4、一个体积为1000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4.9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

四、物体沉浮条件。

【实验】观察p22图1-48得出,一只上浮出水面,一只下沉到水底,一只悬浮在水中 问:既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能够静止在液体内部呢?

原因:三只球所受到的重力不同,如果全部浸入受到水的浮力相同。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浮

f浮>g 上浮 f浮=g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沉到水底:f浮+f支持力=g)

问:知道了物体沉浮的条件,那你平时常见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下沉?

(木头上浮,石块在水中下沉)

问:你能不能根据木头、石头和水的密度大小关系,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呢?(密度比液体小的上浮,密度比液体大的下沉)

举例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并相互作出解释: 如:煮汤圆和泄漏的石油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把模拟密度计分别放入水中和盐水中,问:为什么将吸管放入不同的液体中,液面所对的位置会不同?(因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也不同)

注意: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是纯数,这个纯数代表被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

2、关于轮船

问: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 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

轮船也是如此,titanic的沉没,进水。(p27阅读)

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因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密度有关。

3、关于潜水艇

【实验】注意观察: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的状态。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一旦重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

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p25

课题: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重点难点:

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液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 消失了,水变成了 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 水 中 被溶解 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水、酒精等)

(3)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是一种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等)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 均一、稳定 的 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溶剂是 液体 ;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溶剂。例如:95%的酒精中5%的水是溶剂

4.描述现象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香蕉水等。实例: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油漆中的香蕉水是有机溶剂。【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悬浮液。

如: 泥水 就是悬浊液。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血液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乳状液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

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28物质的混合,把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3个装有清水和一个装有汽油的试管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粉笔灰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讨论后得出:

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使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课堂练习]

1.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和溶剂质量 之和。溶液的体积 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d)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b)

a.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3)凡是均

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2)

2解度是10克。

3溶解度是24

4是39 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读图回答: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随温度的升高而。

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

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克;

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

3、℃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 克。

4、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 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5、10 ℃时150克硝酸铵投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温度升高到20 ℃,所得溶液为 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如:氯化钠。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1.某温度下,把10克氯酸钾入50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下左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在 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

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1: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 温度 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溶质 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温度(外因)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讲解p33例题 四.溶液的配制(p34)--略 附:体积分数(p35)

课题: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

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一、晶体的形成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

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

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

2.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

(1) 注重可接受性。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得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学习状态。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①让学生感知鸦片及其危害;②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③认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学习目标无论是从感观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 都利于学生接受。

(2) 重视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学习目标中, 从对鸦片及其危害的认知, 到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再到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的分析,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构建新知的层次性。

(3) 强调引导性。

每一项学习目标都是学生构建新知的原动力, 设计时应考虑其激趣性、启发性、引导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完成学习构建。

二、优化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1) 生活化。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组具有生活经验的问题, 首先出示“大烟花”标本, 然后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能说一说它是做什么用的?”“它对人体有什么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激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先前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2) 挑战性。

学生构建新知需要他们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有的学生说因为虎门销烟, 有的学生说英国想侵略中国……教师马上追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教师接着问:“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学生答:“牟取暴利”。教师又问:“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吗?”学生答:“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接着补充说明:“19世纪上半期, 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 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英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请说明理由。”于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性认识在极富挑战性的追问中, 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生成。

(3) 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本课教学中, 对于虎门销烟, 教师提出:“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 会不会破坏环境?”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海水会污染;在那个时候, 连国家都保不住了, 还谈什么环保;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概念, 林则徐是销烟而不是烧烟, 方法很科学等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 没有任何包办代替, 让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的自主构建。

三、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 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一出, 从学生的表情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教师给予及时关注, 调整教学策略, 组织学生联系《南京条约》每一点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小组合作, 互相启发, 拓展了思路。最后通过全班交流, 进一步归纳出领土、经济主权等的丧失是导致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南京条约》危害的理解、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形成, 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四、引导学生快乐感受学习活动成果

3.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三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4.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

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并理解每个元的基本作用。

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4、知道用开关控制电路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各元的作用

2、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和不同的连接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电路图的画法(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教学过程:

【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电气化社会。在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电在你的家中有哪些用途呢?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要用电?电从哪里来,你知道吗?

--家庭和工厂用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过来的。各种电池(认识各种电池:干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等)可供各种小电器用电。

一、电路

【设问】电灯为什么会发光?怎样才能使电灯发光呢?

【实验】图4-3小灯泡发光实验: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

【思考】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正确的电路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电路的组成:

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通、断。

【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电能的;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能有无的。

2、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

继续刚才实验演示,我们可以发现,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将小灯泡取下,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绕坏,是不允许的。必须防止电源短路。

【思考】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的大小比较:

电路状态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流大小

电流正常

没有电流

电流过大

【小结】持续电流存在的条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缺一不可。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二、电路元和符号

电路图

电路中各元的符号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电路元符号:导线、电池、电池组、灯泡、开关、导线交叉不相连、导线间连接等。

2、电路图:用元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叫电路图。

⑴让同学画出图4-9实验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⑵变换一下图实验中元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⑶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实验】图4-

10、图4-11,画出实验电路图,引入电路的连接方法

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是串联和并联。

如果把元逐个顺序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串联,如果把元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方法叫做并联。

【介绍】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干路、支路和分支点

【补充】

.画好电路图应注意的事项

完整地反映电路的组成,即要把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都画在电路之中,不能遗漏某一电路器。

规范地使用器符号。

合理地安排器符号的位置,应尽可能使器均匀地分布在电路中,画成的电路图应清楚美观。

平直地描绘连接导线,通常用横平、竖直的线段代表连接导线,转弯处一般取直角,使电路图画得简洁、工整。

2.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识别串、并联电路可以从电路中有无支路入手分析:串联电路没有其它支路,并联电路中有几个支路。也可以从电路的通断来判别:串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个用电器,整个电路就被切断;而在并联电路中,断开任意一条支路,其余支路仍然是通的。

3.设计电路的方法

设计电路,就是按照要求确定电路中的各个元的位置。其方法是:先将开关和用电器对应地连接起来,要能分析出开关是控制哪个用电器的,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是控制干路,还是控制支路);再将开关和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起来,若开关是在干路中,应与电源串联。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出用电器之间是串联,还是并联。在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画出电路图。作图时,电路元要按照规定的符号画出来。最后,根据题中要求,按照所作出的电路图,逐项检查,看是否合乎要求。

4、连接电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按照一定顺序连接;②各元与导线间的连接要牢靠;③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④连接电路时,一定要防止用导线把电源直接连接起来。、识别串联电路的方法是:

从连接方式去识别:在串联电路中,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

从工作特点去识别。因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所以流过第一个用电器的电流,要全部流过第二个用电器,若第一个或第二个用电器出现问题,另一个用电器一定受到影响,也停止工作,即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彼此互相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识别。只用一个电键就可以控制串联电路的各个用电器。

6、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是:

从连接方式去识别:在并联电路中,用电器是并联在电路的两点间的,所以电流的路径不是一条,而是若干条。

从工作特点去识别:因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若干条,每条路径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电路,各用电器彼此互不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去识别:电路中的开关不只是一个,其中有一个控制整个电路的所有用电器,其余的开关控制各自支路的用电器。

总结:

八年级科学集体备教案

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路图——电路

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八年级科学集体备教案

用电器短路

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电源短路(烧坏电源和导线)

【练习】)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需要哪些器材(包括名称、数量)?

5.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五

学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教、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 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读图】2-

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讨论题】

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时间

温度(百叶箱内)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

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课后反思

用心

爱心

6.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的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过程; 2. 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3. 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4. 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能力目标:

1. 通过生长素发现历史的介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介绍激素分泌不正常的疾病,教育学生应关心和同情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动物激素的种类、功能;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难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达尔文、温特、郭葛的FLASH动画实验 〖教学过程〗

一、内分泌腺―――激素

1、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入血液

读图:3-13了解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思考课本问题

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

脑垂体 甲状腺 肾上腺 胰脏 睾丸(卵巢)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胰岛素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让学生指出具体的位置。

脑垂体和生长素:垂体亦称“脑垂体”。最主要的内分泌腺。人的脑垂体大如樱桃,椭圆形,以小柄悬系于间脑的下方,位于颅中窝的垂体窝内。

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位于喉下部气管上部的前侧 性腺和性激素:性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之一。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睾丸和卵巢均兼有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腺功能和合成、释放性激素的内分泌腺功能。

肾上腺和肾上腺素: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位于肾脏上方,左右各一,共重10~18克,左侧呈半月形,右侧为三角形。与人体生长有关的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与人体的生殖有关的激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引:生物体正是靠这些腺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并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果某些激素分泌失调(过多或过少)人体的生长发育将受到影响,功能紊乱,得各种病症,引出缺乏或分泌过多出现的症状

思考:图3-14,图中谁是正常人?巨人症?侏儒症?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长激素

师:如果在幼年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出现巨人症,(姚明身体高度是由于运动再加上一些遗传的因素)。巨人症的人寿命一般不长;如果幼年的时候分泌过少,发育迟缓,身体异常矮小,智力正常,为侏儒症,相应图片介绍。成年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由于骨骼成形,不再长高,那往哪长呢?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我们把这种称为肢端肥大症。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为呆小症(与侏儒症有什么不同),如果过多的话,甲亢:情结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图片)由此给能否推测下甲状腺激素有何用?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激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症状还有很多,引出108页探究题

引: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保证了植物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样人体每时每刻也在进行生命活动,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获得?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主要是糖类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人体摄取的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弯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借给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和活动,这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叫血糖

二、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猜想:在早晨进食前,测定人的血糖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血液,那么,一天中人体血液中的血液含量变吗?会有什么变化?最高,最低分别在什么时候? 引导根据消化的情况,学生会得出:

1、一天中人体内血糖含量最高为三餐饭后半小时(消化后的食物转弯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2、一天中人体血液含量最低应在早晨吃饭前

3、血糖含量会有三个波峰和波谷(明显的起伏)出示科学家测量的结果:一天中人体内血糖的含量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为什么会基本不变?说明了某种物质在起调节作用。

让学生在课本里找出这种物质的名称,由什么分泌,有何功能? 2.胰岛素(由胰腺分泌):促进血糖分解 读图3-12,血糖含量的调节过程

分析:

1、(钣后)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血糖含量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要促进葡萄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

2、(饥饿时)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低于血糖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小,使血糖含量升高,恢复到血液正常水平

小结:血糖含量升高或降低时,利用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某人的胰脏受到损伤,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出糖尿病

思考:根据你的理解,糖尿病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症状?应注意什么? 胰岛素是由胰脏分泌,当胰脏出现病变时,可能诱发糖尿病。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如何设法控制血糖含量的平衡?--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过高,从尿中排出,即糖尿病,还会造成脂代谢紊乱,引起血脂过高、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的疾病等等。胰岛素分泌过少,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多,多数只需饮食控制。

1965年我国首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在蛋白质人工合成等方面迈出了光辉的一步。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一般由动物胰脏提取,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近十年来,已能通过遗传工程,把胰岛素合成基因植入大肠杆菌,由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不仅解决了原料不足的因难,而且价格也大大下降,成为遗传工程造福于人类的一个生动事例。分析: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升高,尿里出现葡萄糖,出现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平时应少吃含糖的食品,以降低血糖,或注射胰岛素。

引:血糖浓度的高低可以通过胰岛素来进行调节,其它生命活动如何来调节呢?如:某同学上课不认真开小差,叫他回答问题,往往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全身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在短跑时,心跳会加快,呼吸变得急促,这又是通过什么调节引起的

分析:这主要与人体分布的内分沁腺有关,内分泌腺是一种腺体,它们分泌的物质叫激素。我们学过的腺体有哪些?生:消化腺:如唾液腺,肠腺,汗腺等等

7.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七

单元:Unit 2 Grammar A&B

一、教学分析

(一) 教学内容

译林牛津版英语八年级上册8A Unit 2 Grammar A&B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使用more...than, fewer...than和less...than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

学会使用the most, the fewest/the least进行三者或三者以上的比较。

2.能力目标

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主, 通过本课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出训练,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3.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乐于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2) 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 相互帮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重点

运用more...than, fewer...than, less...than, the most, the fewest/the least句型进行比较。

(四) 教学难点

fewer...than与less...than, the fewest与the least的用法区别。

二、教学理念

(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 强调语言运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

教学改革的趋势表明: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 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 注重英语教学的交际功能。因此, 让学生在课堂中围绕熟悉而又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也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三)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往往从教师的经验出发, 单调乏味。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 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 形成语感,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 掌握语言的规律, 从枯燥的语法讲解中解脱出来。

(四) 提倡“任务型”教学, 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 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实践、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

(五) 注重“有效”与“可操作”

追求课堂设计的整体性, 有助于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不随意引伸, 不搞花架子, 注重实效, 立足师生实际, 使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模式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 语言习得与学习都是通过模仿、巩固与重复对刺激的反应而形成的。笔者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教师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 组织学生操练, 逐步从机械操练过渡到有意义操练, 直至能够灵活应用, 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语言。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Ⅰ.Introduction

T: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Hu Zhongjun.But I’m not handsome, a little fat.I’m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Zefu Middle School.Our school lies in a small town called Qinnan, but Zefu is a great man.He was called Lu Xun of North Jiangsu by Chen Yi.Welcome to our school!I’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Today I’m glad to be your teacher.I believe everyone in our class will do our best.Do you think so?

T:I’ve introduced my school and me.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 and your school?

S1:...

S2:...

Ⅱ.Show the learning aims

T:This class we’ll learn the first part of Grammar—Grammar A&B,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Here are the learning aims.

A:Comparing two things

B:Comparing more than two things.

【设计说明】

教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自我介绍,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兴趣, 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围绕本单元School life这一主题让学生介绍自己和学校, 有意识地将学生带入本课题的英语学习之中, 同时, 揭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Step 2 Presentation

Review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Flower—some flowers—many flowers—few flowers—I have many flowers—Millie has few flowers.

Subject—many subjects—few subjects—I study many subjects.—He studies few subjects.

Juice—orange juice—much orange juice—little orange juice—He has much orange juice.—Amy has little orange juice.

Free time—much free time—I have much free time.—He has little free time.

【设计说明】

复习相关词汇与表达, 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作准备, 扫清基础知识障碍。

Step 3 The use of“more...than”and“fewer...than”.

Ⅰ.设置情境, 导入句型, 机械操练

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Millie手中握着三朵花、Amy手中握着两朵花的图片, 边画边介绍:Millie has three flowers.Amy has two flowers.

That’s to say→Millie has more flowers than Amy. (板书) →Amy has fewer flowers than Millie. (板书)

Ⅱ.机械操练, 让全体学生脱口而出

Read the sentences in this way:

Ⅲ.半机械操练, 用books, CDs替换flowers

Practise in pairs.

Ⅳ.有意义操练, 实际运用

Let’s compare

Compare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ir own things. (dictionaries, bags, apples, pencils)

Step 4 The use of“more...than”and“less...than”.

Ⅰ.从学生的错误中导入句型

S1:I have more coffee than you.

S2:I have fewer coffee than you.

T:Fewer coffee than him?Right?—No.

You have less coffee than him.

接着在黑板上Millie和Amy各自的另一只手上画一个装coffee的杯子, Millie杯中的coffee比Amy多, 边画边介绍:

Millie has more coffee than Amy. (板书)

Amy has less coffee than Millie. (板书)

Ⅱ.替换练习

用free time, orange juice, water替换coffee

Practice in pairs.

Ⅲ.实际运用

Let’s compare.

Compare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ir own things.

Ⅳ.结合学生表达的句子, 进行思想教育

S:I have more money than you.

T:Do you love money?

Ss:Yes!

T:Yes, I agree with you.Money is necessary for all of us, but it isn’t all.Do you think so?

Ss:Yes!

Ⅴ.Work out the rule.

Discuss in groups and work out the rule.

We use“more...than”and“fewer...than”to talk about countable nouns, we use“more...than”and“less...than”to talk about uncountable nouns.

Step 5 The use of the“the most”and“the fewest”/“the least”

Ⅰ.设置情境, 导入句型, 进行操练

在黑板上画Daniel, 一只手握着一朵花, 另一只手持着比Amy少得多的盛有咖啡的杯子, 边画边介绍:

Ⅱ.操练运用

Work in groups. (money, free time, orange juice and so on)

Ⅲ.Work out the rule.

We use“the most”and“the fewest”to talk about countable nouns.We use“the most”and“the least”to talk about uncountable nouns.

【设计说明】

通过设置情境, 导入句型, 从机械操练过渡到有意义操练, 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自主习得语言, 从而掌握与运用语言。

Step 6 Compare Daniel’s school life with Nancy’s and John’s.

John studies fewer subjects than Daniel, but Nancy studies the fewest.

Nancy joins more clubs than John, but Daniel joins the most.

John has less free time than Nancy, but Daniel has the least.

【设计说明】

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避免眼高手低, 既要让学生开口说得出, 又要让学生动手考得好。

Step 8 Consolidation

Compare the sentences with“more/fewer/less...than”or“the most/fewest/least”.

a.Millie and I are in the Reading Club.We like reading comic books, I have eight comic books and Milliehas five.I have more comic books than Millie.Millie has fewer comic books than I.

b.Simon and Sandy are in the Music Club.Last Sunday, they went to buy CDs.Simon spent$25 and Sandy spent$20.Sandy spent less money on CDs than Simon.Simon spent more money on CDs than Sandy.

c.Amy, Kitty and Andy are in the Health Club.Every day, Amy drinks one glass of milk, Kitty drinks two and Andy drinks three.Kitty drinks less milk than Andy.Amy drinks the least milk of the three students.

d.Sandy, Andy and Kitty are in the Online Friendship Club.Sandy has eight online friends, Andy has five and Kitty has two.Andy has fewer online friends than Sandy.Of the three students, Kitty has the fewest online friends.

【设计说明】

通过学生富有韵律的朗诵, 让学生记住本堂课的知识要点。

Step 10 Summary

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相关知识体系。

We use“more...than”“fewer...than”“less...than”to compare two things.

We use“the most”“the fewest”“the least”to compare more than two things.

We use“more...than”“fewer...than”“the most”“the fewest”to talk about countable nouns.

We use“more...than”“less...than”“the most”“the least”to talk about uncountable nouns.

【设计说明】

总结本堂课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相关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 笔者围绕《英语课程标准》能级要求, 立足教材文本, 制订具体的多元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重点, 分散教学难点,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有层次地设计一些系列教学活动,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习得技能, 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为总结经验教训, 查漏补遗, 现对本堂课做如下教学反思:

(一) 对英语语法教学的重新认识

8A Unit 2 Grammar A&B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会运用more...than, fewer...than, less...than以及the most, the least/the fewest谈论学校生活。因为学生很熟悉这个话题, 对其感兴趣, 有话可说, 且在8A Unit 1中已学过比较级与最高级。笔者起初接到该课题的教学任务时认为该课题的教学比较简单, 但在备课过程中, 通过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并分析教材文本认识到, 语法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教给学生一些语法规则, 评讲一些相关语法题, 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习得、掌握这些语言规律, 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继而形成语言能力, 最终能够灵活运用。语法教学并不简单。在授课过程中, 有些环节不如Reading上起来得心应手。

(二) 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关系的进一步澄清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零散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语言知识的掌握和交际运用语言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Millie has more flowe rs than A my后, 笔者要求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交流, 学生在自由交谈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交际能力, 达到了多元培养目标。

(三) 教学理念的反思

如何有效教学?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遵从“应试第一, 分数至上”的理念, 把学生看成是挣分的机器, 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无暇开发, 这种教学观念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相符。为了贯彻落实《英语课程标准》, 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

(四) 操练方式的反思

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课堂操练这一环节, 笔者设计了一套方法, 即链式训练, 通过Group 1—Group 2—Group 3—Group 4—Together, Row 1—Row 2—Row 3—Row 4—Row 5—Together等方式, 借助教师的手势语言, 要求学生站起来操练, 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集中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提高了操练效果;同时, 富有节奏的操练方式渲染了课堂气氛, 增添了课堂气势。但要完善这一操练模式, 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链式训练适合于低年级学生词汇、句型机械操练阶段, 并不能作为固定模式运用于学生练习的全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 课堂上更多的是有意义训练, 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尊重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8.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篇八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上一篇:调度室质量标准化标准下一篇:人的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