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2024-08-23

培养孩子自学能力(通用10篇)

1.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篇一

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闻来源:原理海泛舟 发布时间:2008-7-14 14:30:31 浏览次数:322

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诸种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那么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呢?

一、改变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这是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是“搬书本”,靠老师,懒于独立思考。听课昕不懂,自己不动脑筋,要求教师细讲。课后没有复习习惯,只知模仿例题完成作业。考试前要求教师集中辅导,找出重点,分析例题,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应付过去。结果,表面上看成绩不错,可惜只培养了机械记忆和模仿习惯。这种被动的陈旧的学习方法必须改变。要培养出很强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为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然,也为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其次,要学会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出来的,而是遇着问题逼着自己去思考,训练出来的。再次,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思维方法。一个人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很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错误,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并提高到逻辑和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这就能避免以后重犯思维方式的错误。这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在教学的各实践环节中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

“高分低能”仍然是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主要弊端。要改变局面,首先在于学校和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但是,作为学生,也要深刻认识这种弊端,主动争取把自己变为学习的主体。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努力在教学的各个实践环节中主动动手,独立操作,训练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如理科学生,作实验时,不要停留在老师已事先将一切安排停当的实验项目上,只按步就班地利用调整好的实验仪器,按指定的方法进行操作,按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这样做,省时省力,但浮光掠影,事过境迁,印象不深。要做一些自己设计的实验,可以请老师协助出些题目。然后,自己独立地去查阅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步骤,测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再如文科的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后,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些科研题目,自己进行研究。围绕选题,自己去查询,搜集、审阅、整理资料,检索文献,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写出论文。这个过程,就训练和培养了利用资料、利用图书馆、吸收新知识,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这就是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教学环节中安排的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更是难得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极好机会。因为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得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获得社会其他生活知识和经验,而且使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各种能力,包括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可惜这些年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唯其少,越显得可贵。

三、广泛参与各类课余活动,在第二课堂里培养能力

大学生各种能力锻练和培养,应是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交叉进行的复杂过程,单靠课堂上听讲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每年课余时间(包括节假日):约占课堂时间的一半。如果人们能充分利用这笔时间,改变“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通过广泛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演讲比赛,百科知识竞赛、征文竞赛,参加各类课外研究小组:物理系的无线电课外活动小组、政教系的国际形势评论小组、中文系的文学创作、评论、诗歌小组;参加各类文体活动:节日演出活动,校际联欢活动、周末晚会等。以及走出校门,参加义务劳动,学雷锋活动、帮教活动、科技咨询等。这些活动可大大弥补目前课堂教学的单调和不足,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接近社会,同时能训练自已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际能力、表达演讲能力。这些,都是作为一名现代社会里大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

2.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篇二

一、培养一年级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加强培养孩子预习——课堂———复习三步骤学习习惯。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年级的孩子预习一般从生字词入手, 能在课文中找出要学的生字, 并将生字标注好拼音, 将课文读通读顺, 有些请家长配合, 和孩子提出一个或两个简单有趣的问题, 达到语文预习的目的。

二、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从孩子的某一特长出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个孩子都有优点, 老师可以通过孩子的优点, 趁机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孩子的点滴成绩被大家认可时, 他们倍感自豪, 这种温和的表扬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也不会因为一次成绩不好而失去学习兴趣。设法提高孩子成绩, 提高孩子成绩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

1. 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灵活的识字方法,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潜移默化进而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我经常用上不同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自主识字法、趣味识字法、朗读识字法、卡片识字法、表演识字法、游戏识字法、多媒体识字法、比较归类识字法、课外延伸识字法。用这些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 从而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上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师采取别致新颖的导入, 在课堂让学生表演, 还有课堂上开展竞赛或游戏, 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孩子良好阅读的习惯, 引导孩子能够自主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所以, 我们要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快乐!

使孩子能够自主学习语文, 让孩子们开始拥有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3.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学能力 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50-01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提倡的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学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深度、交流的广度,也实实在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却不知教学也是一门艺术,知识要等待孩子去发现、去探索,而不是一味的靠老师去施舍或救济。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把学生从漫无边际的题海战术中解救出来,不能让孩子学习得太被动、太迷茫,如果孩子是一艘小船,老师就是一座风向标,指引着船儿朝着正确路线到达知识的彼岸。为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心。那么如何成就孩子自学能力的发展呢?我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塑造独立人格,建立学生自信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胆小怕事,从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究其原因是对自我失去信心,没有勇气的。他们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做得好,试想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挑起自我学习的重任呢。所以,要提高自学能力,首先要建立自信的独立人格。解放学生的头脑迫在眉睫,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回答错了、领会错了、基础差了或不会做题就否认他,有时候一个不屑的眼神或无谓的批评都能严重扼杀一个敏感幼小的心灵。所以,请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与肯定,请给孩子独立的尊严和人格,请以一颗天使般的心灵去拯救、呵护这些胆怯失意的孩子。

二、放宽视野,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有数据显示,当我国大量的孩子钻在题海中焦头烂额的时候,80%的美国孩子却手捧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书籍,自由地咀嚼着营养丰富的知识大餐。美国人相当重视读书,无论在地铁、公园、马路边……到处都能找到许多看书人的身影。从中可以看出,多多涉猎课外读物很重要,不能老吃一种菜,这样就容易消化不良、营养不均。为了提高自学能力,我认为完全可以接受国外好的学习理念。除了鼓励孩子们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还可以准备笔记本,把有参考价值或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联系自己课上的基础知识,不断深入研究其中的奥秘!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碰到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让大家共享,一起讨论解决。所以我坚持让孩子定期读一些课外读物,为配合孩子阅读效果的检查,适时地组织一些比如“数学趣题会”、“教你一招”、“心得交流会”、“数学小故事”等主题的交流探讨会。一方面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组织语言与自由表达的能力。

以前读书人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可如今我们的孩子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历练、去旅行,要像大都市的孩子一样见多识广,欣然接爱来自国外的不同概念、态度和观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是接收信息的一种方式。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也是一种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例如:在低年级可多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操作性较强的预习,教一年级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认识”前,可以布置孩子去超市、商店或乐园等场所看看,让孩子通过找一些与书本上形体相近或相同的物体实际触摸、比较,在实践中增加对几何形体的感性认识,待上课时,孩子就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并能利用这些特征对几何形体进行初步判断。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换一个角度,试想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视野一定会更开阔!鼓励孩子在周围找几个自己崇拜的好朋友作为奋斗靠齐的榜样,多吸取别人的优点,看看别人是怎么把课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量的,有什么好的方法虚心向他学习请教,互相交流彼此总结的学习经验,争取寻找多个“智囊团”把自己的学习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起来,自学能力就会像过山车一样快速提高!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自学捷径!

三、寻找合作伙伴,发挥团队的作用

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与其闭门造车,不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加深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意见的统一,棘手问题的讨论经,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自由谈论起来了,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非常适合自主研究学习,由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最后会产生莫大的成就事情。就像莱特兄弟造飞机一样,把两个人的智慧交集在一起不断实践和摸索,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飞失败,最终通过交换意见、完善理念,实践出真知!

四、老师应该极力配合并协助学生完成提高自学能力的使命

适当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提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课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学摸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会讲解,达到会思考、会出题、能教给他人方法的目的。最后鼓励学生积累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能力是构成数学自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自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自我检查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帮助他做反思回顾,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整理。

总之,自学是一种高于一般学习方式的全面性自主学习活动,它把各种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也是凭借主观意志,战胜多种困难的认识活动。自学使孩子更独立地深入学习,更好的发挥创新和实践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庾南.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四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学生的自学能力强,他的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相应增强,对于教师来说,传授知识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在数控教学中是如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掌握复杂的程序和加工工艺,是学习数控技术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学生学习数控知识之前,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无疑会事半功倍。如:在学习之前,通过让学生参观数控加工车间,观察一下普通机床难以加工的工件或者曲面,让他们看到数控加工的高精度、高质量和高效率,通过观看录像,了解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体会自动化生产系统和现代化生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翻阅课本及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学生刚接触数控指令及数控程序时,对基本指令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数控仿真系统,让学生自己对指令进行仿真演示,就可以加深对指令的理解。而到了车间实习时,因为有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练习,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挖掘更多的认知潜能,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数控系统有国外的FANUC、SIEMENS和国内的华中和广州数控等,但很少有职业院校拥有这么齐全的数控系统。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第一个系统,老师在讲解基本指令时,要注意讲解一些指令的共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第二系统时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同时,可再利用仿真软件,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系统进行练习,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增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内在品质的发展,内在品质发展指人的个性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全面发展是意志培养的基础,意志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生将来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想做好每一件事情,需要有较强的毅力。一个意志薄弱的人,缺少自觉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不可能做成一件事情,更难有大的成就。

五、强化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以及实践中需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培养学生自学数控编程的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编程的学习中多利用数控编程仿真软件对自己所编写的程序进行验证,自己操作,自己检查,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生对数控编程的兴趣。数控仿真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又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控仿真软件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5.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篇五

语文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坚持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明确根据教材特点与单元重点,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应该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就要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我首先是让学生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每学期之初专门上好二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生字)、记(记住音、字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字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写出生字)。通过学生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通过自学不仅能够掌握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就是课外读物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学习兴趣提高了,读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能力是从实践中练来的。勤于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自学。我们语文教师不要一切都包办,总是不放心,总怕让学生自己走“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只让学生吃米糊,这样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要坚持给学生让路于自学,还时间于学生,还主动权于学生,把课堂时间留一部分于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具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方法是: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得问题,写出文字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自己写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观察目的,从教给学生观察步骤和方法进行训练。教学看图学文《长城》时,先让学生查寻长城的历史发展资料,搜集从不同角度反映长城的图片;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以及表达心声的豪言壮语,颂扬长城的诗词文章。使学生在自学中感受到长城建筑的雄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油然而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再指导学生看图,弄清观察点,理解照片的主体和背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赞叹之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也真情流露,与作者的思想水乳交融。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调查的耐心与信心,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左右脑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学习活动的动力以及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来源于兴趣。为此,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就论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认为:“兴趣是个水闸,借助它,注意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作者经历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激动的、自豪的。我引导学生朗读,越读越投入,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内心的感受。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成就感更加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晓之以理,让其明白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逐步确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我的新朋友――电脑》一文时,让学生调查了解电脑在国防、科技和生活的用途。同学们通过查资料,访问专家,请教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不仅获得了电脑知识,激发了学习电脑的兴趣,而且从自学中懂得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学习自觉性增强,掌握知识的愉快体验变浓。

4、指导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只有爱学习和会学习的学生,才能成功地完成各种学业任务,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学方法的指导是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能力训练得如何的重要标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就高年级而言,安排了两类不同的课文,即精度课文、略读课文。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了“学习方法,使用方法,形成能力”的单元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精读课文的要求是:围绕重点教学目标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某一读写方法。

6.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篇六

朱文娟

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发展空间,课堂变成学生谈论问题的地方,解决学习中完成质疑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了的学习主人。这种教学改革是现今教育界多少人追求的,也是学生渴望得到的。本人就教学实践有以下做法:

一、对学生的课下要求

两单四步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保证准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把教转化为不教。这样以来,单凭一节课把课学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就要在课下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必须做好预习,为课堂做准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就不知从何入手,即使有个别预习好的,也只是预习了课本的表面内容,课本内的知识挖掘不出来,这里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第一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要学生看课本,先把看到的课本表面知识搞明白,会分出层次,之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概括出来,再从每句话中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每个环节中你想到什么?联想到生活,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总结,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吃透本节教学内容才能完成的,否则,学生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在预习中,该让学生动手的,就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动手完成,从中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要求学生把获得的以及发现的写出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为汇报而准备。学生预习到位了,内容预习透了,课堂上学生才能侃侃而谈,思维之间才能出现碰撞火花,才会出现质疑,在讨论中再进行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的课堂。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

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之间出现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少之又少。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我们的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理所当然决定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哪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就算让他们参与制定了,肯定也是七嘴八舌不得要领,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启发得当,由学生来参与教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把以前总是老师完成的东西交给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学生之间完成起来不难而且完成的会更好,因为那是集体的智慧加老师的智慧,所以课堂上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效果。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来激发火花,把课堂推向理想的平台。调动一大部分的学生提供说以此来带动全部学生说。

4.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 情感交流,真正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5.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还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把“你今天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地

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课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只有预习要求到位,课堂才能到达预想的结果。也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达到我们要求的效果。

7.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七

在语文教学中, 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我认为最基本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 它可以解决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下面就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谈谈个人浅见。

一.如何理解语文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就语文日常教学说, 就是能独立借助工具书或有关提示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主旨, 从而学到有关知识的能力。具体分析:包括理解能力、评点能力、质疑能力等。理解能力, 要求能整体感知文章內容, 分析文章体裁及其知识点, 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等。评点能力指能分析字词的精妙、语句的深层含义及写作技巧等。质疑能力指在把握作者意图基础上对文章的补充、想象、延伸等, 也可对文章提出相反的意见。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 让学生掌握正确思维的规律

学生读文章常常不知道从何读起, 或读了一遍就不知怎样读, 教师就要指导规律:

1. 文章可遵从整体———部分———

整体的思路, 先浏览全文, 粗略了解大意, 再分析字、词、句、段, 弄明白各部分之间关系, 最后又综合分析全文, 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感情。

2. 思维要有定向性, 不能拿起文

章便漫无目的胡看, 或按同一模式去看, 要与文体特点相联系。例如阅读小说, 就围绕小说知识点去分析, 通过分析人物的表现 (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环境描写中了解反映的社会现象或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又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人物自身遭遇去透视社会状况, 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师以一篇小说为例, 指引上述方法, 那学生就会据此去阅读其它小说, 慢慢就培养自学小说的能力。而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也有各自的知识点, 教师也应在教学中指引学生小结各文体知识点, 从而学会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

(二) 咬文嚼字, 学会品味文章的精华

在“二十一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 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认为, 文学作品的阅读, 讲得越多, 学生就越没兴趣。因此, 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品味精华部分。

1. 学会弄清文义。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排除词语障碍, 联系上下句理解句意,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会发现文章的精华之处。

一要注意那些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处、如《背影》第六段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片断, 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令人感动不已, 这地方就需要仔细品味, 分析对父亲的描写,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二是借助课文“预习提示”或课后练习得到启示。如《社戏》的“预习提示”中:“这篇小说, 最有诗意的地方, 是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就告诉我们, 这些地方是文章重要部分, 它生动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机灵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农家少年形象;而那些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 又为烘托人物形象, 抒发感情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就体会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文章的中心也就把握了。另外, 课文中的“训练重点”也可以指引学生自学课文, 把握训练重点, 避免偏差。

学生在品味文章精华部分的时候, 自学能力中理解能力、评点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 敢于放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章数不胜数, 在学校听教师讲解的文章只占其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的文章要靠学生自己去读, 去思考。如果总依赖教师, 势必缺乏自信心, 即使看完文章, 也浮光掠影, 仅得其皮毛。就算读了许多书, 阅读和写作能力都甚少得到提高。朱熹说:“书要自己去熟读, 道理要自己去探究。”因此, 教师要抛开学生什么都不行的顾虑, 大胆放手, 培养学生独力思考的习惯, 并从旁指导, 让学生探索阅读规律, 提高阅读技巧, 同时要及时小结方法、规律, 积累起来, 可指导日后的阅读或应用于写作, 这样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就可以脱离教师和现成的参考资料, 自己分析文章, 求得理解。

除了让学生独力思考外,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人的思维是很活跃的, 想象力也很丰富。试画一个图案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问他们由此想到什么, 答案一定多彩多样。但是, 如果人的思维受到限制, 久而久之, 就丧失想象力, 想问题也按固定方向思考, 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指导学生脚踏实地阅读。只有对文章有了实实在在的深入了解, 才会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异议。

2. 要善于比较。

可以新旧知识联系, 深入巩固提高。可以同类文章比较。例如,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比较。同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但主人公的结局不同, 作者对其态度亦不同, 鲁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吴敬梓对范进则是毫不留情的嘲讽。写法也不同, 《孔乙己》运用环境的烘托, 插叙的方法, 孔乙己几次出现也不是严格按时间编排;《范进中举》则按情节发展顺序写, 通过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人物。通过比较, 学生更清楚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技法、角度去表现, 培养他们求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发现问题,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培养质疑精神。

(1)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或文章出现差错的例子, 让学生感觉书并非圣经, 差错或局限是在所难免的, 慢慢学生就不会只拘泥于书, 甚至会提出不同于作者的意见来。

(2) 教师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例如, 对文章中心的争论。《藤野先生》是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还是表现其爱国主义精神?又或者是两者兼之?可以组织小型辩论会, 让学生搜集论据互相争辩, 这样, 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又如《愚公移山》, 我让学生评价愚公, 较多学生并不赞同愚公移山, 他们认为移山耗时长, 耗人力、物力大, 倒不如搬家省事, 有的还说结局靠神的帮助才得以完成, 可见人之微力是难以完成。对待学生的意见, 教师要充分肯定其新意, 同时也要恰当给予指引, 如上述评议愚公, 要结合寓言的特点、寓意来分析愚公形象, 特别是学生出现意见偏激的情况时, 教师更要疏导, 避免学生脱离实际、追求怪异。

(3) 多对学生进行文章补充、延伸、改换的训练。例如, 《孔乙己》中孔乙己最终结局是含蓄的, 可让学生续写, 有的学生联系主题写孔乙己凄惨死去, 有的写孔乙己冲破束缚, 得到新生……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又如, 《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贫穷的于勒, 课文有一连串生动的描写, 引致独特的结局。可让学生设想, 如果他们遇上一个很像于勒的富翁, 他们有什么表现, 你会设想怎样的结局?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积极思考,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

(四) 增加阅读量,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文仅仅是个例子, 要有丰富的知识, 必须扩大阅读面,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巩固旧知识, 补充新知识。所谓开卷有益, 但现在的书籍琳琅满目, 学生难以选择。教师应适当推荐, 可分为必读篇目和自选篇目, 推介一些名篇或适合学生的书籍、报刊杂志。另外, 为了让学生读而有获, 还指导他们写阅读笔记, 既可摘录好词佳句, 也可写心得体会, 并为写作积累素材。如此日积月累,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便会提高, 自学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了。

8.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篇八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62-0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学生预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1、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

2、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小学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每查一个字、词,能说出这个字、词有几个意思,能根据上下文从字典中选择词义。 当今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对常见字或词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是唾液,更不知道后逐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不会用汉语拼音查阅字典的也为数很多;不能熟练地运用部首检字的更习以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学生查到了字不会看注释,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字的结构,给学生一把钥匙,要着重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勤查字典词典是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般来说,配套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

四、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和剪贴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妙词句,列出阅读提纲。剪贴优秀作品,并模仿佳作写一些小练笔,这样才能读有所得。同时。做好抽查评讲,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了读写结合,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拓展了知识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紧密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9.浅谈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九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设学习方法课

近几年来,专门讲授学习方法问题。讲授的内容包括会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集中分配注意,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应用知识以及科学的安排时间,从而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二)结合各科教学传授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不同学科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单词,就应同时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这样,结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较好。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就好像教给学生打开一座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会比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调查过几十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这些获奖者几乎都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最重

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固然很多,但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留给我们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这说明方法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大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沉迷于图书馆,诉我们,选择适当目标,对准读书焦点,方能有所成就。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成就中,引导学生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10.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时代,学校老师所教的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这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迫切需要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若把知识和技术比作黄金,则良好的自学能力有如“点金术”。黄金诚可贵,它又怎能比得上点石成金的本领呢?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途径又有那些呢?

一、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使学生的学习有条不紊,逐渐的进行下去,老师要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学习计划,并及时通过检测题检验自己的自学成绩。通过自评自查,扬优弃劣,调整计划,达到方向不变,安排灵活的目的。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专不要散;要深不要浮;要恒不要懈。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的形式很多:可以在书上作记号、批注,或者在笔记本上写摘录、提纲、概要、也可以剪贴。做好笔记,可以增强记忆,积累资料,选择重点。所做笔记要做到经常翻阅,对上面所记的东西要勤思、勤用,不懂的地方要勤问,促进思考,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一)课内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示范和起步。有不少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即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此类阅读,通常是由教师先指出通过阅读要达到的目标和阅读中的注意类,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自行小结内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通过阅读还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则可提出更深刻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再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程度。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提高其阅读质量都是一个促进。

(二)课外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不受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局限,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广阔天地。主要应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关于“读什么?”主要是指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书目的问题。可通过一些节选自名家名篇的课文的学习而推荐学生去阅读原著,一些名家的精美短文等等。关于“怎么读?”其实就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等。浏览法和泛读法,是对于大部分阅读作品而言,而精读法则适于品味文中意味深长部分,仔细研读,吸其精华,语文能力才能提高。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

(三)参加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自学能力不只是“阅读”一项,很多其它活动都包括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因素,如讲故事、演讲、小论文撰写、上网搜集信息等。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往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新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段落大意;能归纳出中心思想;能提出质疑;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写出结构提纲;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提出自读的目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上一篇:二年级儿童故事下一篇:文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