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2024-09-02

读中感悟、巧设疑问(共7篇)

1.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篇一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语感从引导起步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四句短短的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色。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表示),指导学生读出轻声。2.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3.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节奏更加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

二、语感从模仿开始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因此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听完朗读就行,而是要进行朗读的评析,在评析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感,体会感情,然后,再仿读。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朗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不同语气,我先示范,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朗读燕子妈妈的话时态度亲切,读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我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这样老师的范读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模仿,而且让学生在老师范读中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三、语感从理解句子入手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四季》中的“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抓住“弯弯”“鞠着躬”这两个词来理解谷穗的外形,从而明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理解“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也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之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2.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篇二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惠安八二三实验小学杜宝治

教学设计理念: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歌,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自然之中,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追求“本色语文”,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体现“语文是读出来”的以读为本教学理念,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出“语文味儿”。

教学三维目标整合:

1、认写本课生字

2、通过搜集有关大自然现象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仿编诗歌。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资料

2、教师:生字卡,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读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他的悄悄话,一路上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瞧,它们来了,打打招呼吧。(师出示生字卡,及时纠正字音)

3、听写词语第二课时

师:生字朋友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叫声,可高兴了。几个调皮生字朋友想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师:请拿出本子,听到生字朋友的名字,就把它写下来。

(重点指导“圈”的写法)

师:同桌互改,看谁写得好。在写得好的字旁边奖给他一颗“★”如果有写错的,就纠正。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生字记得比较牢,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是不是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了。(强调读书的姿势和表情朗读)

4、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追求“本色语文”,追求最最朴实,最最本真的课。在课堂上和学生认认真真读生词,扎扎实实读课文,甚至当堂听写生词。努力落实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

二、品读诗节,感悟语言

1、学习第二小节

师:微笑着读多好阿!那么第一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朋友是谁呢?它是用什么跟我们说话的呢?

(出示课件:白云)

师:谁愿意读读这一节

生:读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你能给他评一评吗?

生:评

齐读第二小节诗(记住边读边想: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生说,再出示课件)

如:大自然用(白云),告诉我们(齐读)

2、学习第一小节

师:是啊,我们不要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的。

出示第一小节课件,齐读。

3、学习3-8小节

师:同学们让我们睁大眼睛跟随小作者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吧!请大家从3-8小节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反馈)

① 着重训练反问句式: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师:这句话是特殊的问句,请读出问的语气来。

师:这句话的答案在哪里呢?请去掉“不”和“?”读一读。

生: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

师:答案就在问句里,表达的意思也一样,请对比着读一读。

师:表达的意思也一样,为什么还要用上问号呢?(再读)

生:加上“不”和“?”,我觉得蝌蚪更像“逗点”。

师:对,加上“不”和“?”,起到了强调意思的作用,不信你把“不就”读重音,体会一下。

指导“黑色的逗点”朗读(范读)(课件出示,变色)

师:能把问的语气读得浓一些吗?再试试。

同学们,像这样明知故问的句子叫反问句。学完这一反问句,下面这句话,你有信心把它读好吗?

生: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②我们把这两个小节的诗连起来读读,边读边想:

师:这两节诗大自然都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大自然用(蝌蚪),告诉我们

大自然用(大雁),告诉我们

(按蝌蚪、大雁图标出示课件)

③(按树桩、大鱼图标出示课件):问:知道这棵大树几岁了?

问:这条鱼几岁了?

大自然用(大树的)年轮和(大鱼的)鱼鳞 告诉我们,它们有多大年纪(全部反馈完)

师:大自然多神奇啊!你瞧,齐读课件

出示课件:

⑴大自然用(白云)飘飘,告诉我们 明天是晴天。

⑵大自然用(蚂蚁)搬家,告诉我们 出门要带伞。

⑶大自然用(蝌蚪)游泳,告诉我们 春天已到来。

⑷大自然用(大雁)南飞,告诉我们 秋天在眼前。

⑸大自然用(大树的)年轮 和(大鱼的)鱼鳞,告诉我们 它们有多大年纪。

⑹大自然用 “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 这里曾汪洋一片。

④细读“汪洋一片”,读出奇妙,读出惊叹。

师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的语言这么丰富,课文用哪个词来说?

(“妙不可言”板书),怎样才能发现这么美的语言呢?

生说

导语: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课件出示:“只有„„才„„”(齐读)

谁能用“只有„„才„„”说句话,生说

再读文中“只有„„才„„”这句话

4、读最后一节诗

师:是呀,要想读懂更多大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要做生活有心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板书: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一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文中的美丽情境。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三、拓展思路,运用语言

1、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平时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向小组同学说说。

老师把自己观察的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可瞧好了。(打开课件)

3、突破难点

⑴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听,看看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⑵播放课件:a、哗哗的流水b、公鸡啼鸣c、白雪纷飞 d、乌云密布 e稻子金黄„„(生发出赞叹)

⑶师:从你们刚才的赞叹声,老师知道你们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谁来说说大自然在跟我们说什么话?

4、同学们,你们说的可是诗一般的语言,不知不觉,你们已经是一位小诗人了。高兴吗?高兴,如果你们能模仿课文编成一小节诗,那就更厉害了。(思想教育渗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它时时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要热爱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做大自然的知心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的学习境界。并且引导学生平时仔细观察,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

四、回归文本,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太棒了!老师要为你们喝彩,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读这首诗。

1、生轮读全诗(配乐)

2、齐读全诗(配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也享受到了这种美带来的乐趣]

五、总结全文,走向自然

1、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觉得读书真好,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带来美的享受。

2、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美丽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让文本与生活“链接”在一起,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做大自然的知心朋友。大语文观在此得到极好的体现。]

评析:

这是一首融文学、科普为一体的儿童诗,教者思路清晰,按“初读,创设情境——细读,感悟体验——品读,回归生活”的步骤,配以运用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一身的多媒体课件,披文入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毫无刻意雕琢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的知识经验交互碰撞,水到渠成地把科普知识生活化、诗化了,从而激发了他们想说、想读的欲望。教者又十分注重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法渗透,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模仿、创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仅诗歌语言是那般的朗朗上口,大自然更是无比神奇秀美,进一步升华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读中感悟 演中升华 篇三

――《小珊迪》第2课时教学设计蔡胜忠  浙江省洞头县大门镇(西浪村)振兴东路747号  邮编:325701【设计意图】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学习需要有信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一、教学目标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请求”、“乞求”、“纠缠”)。2、让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演中体验、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守信。二、教学过程1、做数学题,激趣。师:我们来做几道数学题,1元=( )角 1角=( )分,这些都是人民币的单位。像英镑、先令、便士是英国钱币的单位,1先令=( )便士。生:1先令等于12便士。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生:书上说,那位先生给小珊迪1先令,买火柴需1便士+丢了7便士+归还的4便士,等于12便士。师:你真会读书,读得真仔细。请大家猜猜,1便士大概等于多少分?生:10分左右吧。师:1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1角少一点,大概只有七八分。现在,我们有些人对于1角钱不屑一顾,如果地上有一角钱,也不去捡起它,认为太少了,没用。但小珊迪为了1便士在寒冷的冬天里苦苦哀求,后来还被马车轧断了双腿。(板书:小珊迪)【意图】一堂语文课前做数学题,让学生有一种新鲜、奇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弄清了先令和便士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读演中感悟、体验小珊迪的品质。师:小珊迪是怎样苦苦哀求?请大家从1―8节中找出有关句子,想尽办法读好它。(生读)师:谁来读读小珊迪第一次哀求。(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生:因为他又冷又饿,希望能有一便士买吃的,很可怜。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你那表情。(指名读、齐读)师:只哀求了一次吗?生:不是,老师,我来读第二次。(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生:因为我看到提示语里的“可怜的请求”,既要读出可怜

4.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范文模版) 篇四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版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确,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全面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总结教学方式有:

1、老师范读。在导入新课后,老师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2、配乐读。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各别选读。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起了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与学、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4、角色朗读。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课文,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三、品读词句,感悟课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①“他感到眼前„„走去。”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让学生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深入地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文体特征去读书,带着探究问题去读书,带着情感去读书,带着创新求异去读书。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顿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技巧。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去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在读中去体会写作背景、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在读中有形象的感受,从而激起情感。这样学生才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文的分析;才真正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才真正的学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受到课文情感的熏陶。到他们自己写文章时,才学会模仿,学会创新,才能写出富有情感、富有活力的好文章。

5.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篇五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贵在“读”,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小学生因为知识面狭窄、思维简单,他们对于书上的知识一般都是先记忆,再逐步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可见重视朗读训练,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主要目的是“悟”,到底让学生在读中悟什么呢?总的来说,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使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具体地说,应让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法。

所谓悟义,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字、词、句、段在文中地意思。悟情,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悟理,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悟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的道理。悟法,就是通过读,悟出作者的写作之法,以便今后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意读的内容

除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读以外,什么内容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在文中的含蕴处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

2.在重点内容处读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内容的矛盾处读

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

4.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

我在授二年级上册《假如》这一课时,发现这首儿歌句式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同,采用对照读,学生容易辨别异同,发现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读时,提出明确的要求。

(1)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为谁画?画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只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

(2)为什么画这些?能带来什么快乐,排出什么忧愁?引导学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

运用这种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地读,更利于学生找出规律。为续写做铺垫,为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打下基础。

三、注意读的形式

读有多种多样:范读、默读、引读、自由读、接读、分角色读、选择读、情境读、配音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读法。一般地说,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情境读、配音读、分角色读、范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然后熟读成诵。低年级应特别重视教师的范读。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高年级课文较长,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句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小组交互读,并互相评价,做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四、注意读的指导

朗读的全过程,融入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了课文新的艺术生命,教师对这种眼、脑、口、耳并用的创造性的朗读活动的指导,本身就应当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朗读的要求来看,首先是准确地读,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通顺;其次是能理解地读,即读懂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流利;再次是指导学生有体会地读,即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从朗读的音调来看,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抑与扬、高与低、刚与柔等等。其实,朗读指导的关键不是进行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技术指导,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把意思表达出来;在于引导学生用“悟”的方法,读出情感;在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读出意境。

6.读中感悟、巧设疑问 篇六

2.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给每一名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发表见解,展开争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而此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3.当前小语阅读教学还存在着重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缺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大量繁琐的分析,占去了学生许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占去了学生许多听、说、读、写的时间。还存在训练一点化,片面化的问题,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看问题的观点。而“评读理解,读中感悟”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能力有所提高。

在进行此种模式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1.师生关系

不仅要体现主导主体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师生的感情融洽。因为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难保证此模式的正常运作。

2.生生关系

在评读过程中,由于理解问题的方法及角度的不同,认识深浅程度不一,造成评读过程中的争议,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求学生抱着正常的心态,以真诚做前提,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内容,正确朗读课文。

3.讲与读的关系

教师的讲要适时适度,体现精讲的原则,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不能用讲代替读,更不能只讲不读,应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

4.读与评的关系

7.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篇七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那就需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1、以读为本是基础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老师范读:

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作用,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配乐读:

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个别选读:

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就会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2、自读自悟是体验

自读自悟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通过和文本的交流,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可以有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地读,因为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子自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自读课文中,读后自由表述读懂的内容,读不懂的地方勾画圈点批注。学生质疑后,由一位学生把问题梳理在黑板的一角,我再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在教学最后,老师抓住“题目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变化的陶罐呢”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小姑娘的形象。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各抒己见。有的说“钻石是美好的象征,象征着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有的说“钻石代表永恒,代表小姑娘的爱心永恒”;也有的说“钻石很珍贵,代表小姑娘可贵的品质”„„这样,小姑娘的形象就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课文的中心主旨也就不攻自破了。

3、读中感悟是升华

课堂互动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让他们品读感悟宁静的课堂,看似简单,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却能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表现。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下读书的感受。如学习阮恒给小姑娘输血前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着“当医生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阮恒是怎样表现的”这个问题读书,在文中标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出体会。如学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句话时,可抓住“颤抖”“忽然”“然后”等词,质疑他为什么小手颤抖?为什么举起又放下最后又举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品味词句中感悟阮恒当时的矛盾心理,而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让学生感知作者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上一篇:圣诞及元旦优秀广告语下一篇:关于青年志愿者事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