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2024-09-23

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精选9篇)

1.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篇一

《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教案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总复习)兴化市唐刘学校 仇加华 教材分析: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及其类别和微粒构成,认识盐和食盐的区别。

2.掌握cl-的检验方法,会设计实验除去、检验氯化钠中的可溶性杂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设计实验进行除去、检验杂质的探究,体会具体除杂操作过程中加入“过量”试剂的做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复习,让学生从探究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真正地发挥。

2.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cl-的检验、会设计方案除去、检验氯化钠中的可溶性杂质。教学难点:会设计方案除去氯化钠中的可溶性杂质。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看,学生日常生活中对食盐并不陌生,知道食盐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氯离子的检验等基础知识,但如何除去食盐中一些可溶性的杂质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不太熟悉,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先将问题简化,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操作实验。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让学生体会具体除杂操作过程中加入“过量”试剂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标签破损的nacl溶液、agno3溶液、稀hno3、nacl(mgcl2)溶液、naoh溶液、nacl样品的溶液、na2co3溶液、无色酚酞试液、ph试纸、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等。

教学流程图: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是“五味之首”。出示一包“淮牌精制食用盐”(海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其包装袋的正面和背面。

【提出问题】这包“淮牌精制食用盐”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包食盐是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其中还含有碘酸钾等物质。

【创设情境】提到碘酸钾,我们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由于受日本大地震后核泄露的影响,国内出现了抢购加碘食盐的现象,试问吃碘盐能否防护核辐射?

【多媒体展示,拓展视野】有消息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护核辐射,亦有人担心日本核事故把海水弄脏没盐吃,其实这根本毫无必要。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监测室主任徐政强认为抢购食盐非常荒谬,“核辐射对于海水的影响,仅限于距离非常近的区域,日本核电厂泄漏的核辐射想把这么大的太平洋水搞脏根本不可能。必要时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碘化钾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千克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

【提出问题】要提供100毫克的碘,至少需要食用这种食盐多少千克?

【学生回答】至少需要食用这种食盐3.33千克,这么多的食盐人一下子是无法吃下去的,所以食用碘盐不能防护核辐射。

【教师过渡】既然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那么氯化钠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哪类物质,它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答】氯化钠属于盐,盐是由金属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有na+和cl-。

【创设情境】食盐和盐是不是一回事?

【交流讨论,师生小结】盐是一类物质,是化合物,而食盐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食盐能吃,而盐不一定能吃,有的盐还有毒,如亚硝酸钠(nano2)、重金属盐等。

【提出问题】氯化钠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学生回答】nacl + agno3 == agcl↓+ nano3,其中agcl是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像这样的白色沉淀还有baso4。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请你猜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可能是nacl、nano3、naoh、na2co3、na2so4等。

【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它是否是nacl溶液?

【思考交流,学生回答】取样,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如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稀hno3,白色沉淀不溶解,说明含有cl-,即是nacl溶液。

【学生操作,得出结论】这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液体是nacl溶液。

【教师过渡】在第6章我们已经学过海水晒盐,其原理是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日光、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的盐我们把它叫“粗盐”。毫无疑问,粗盐是一种混合物。经过分析,粗盐中主要含氯化钠,另外还含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

【学生概括】粗盐中的杂质: 泥沙(不溶性的杂质)

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

【教师讲解】粗盐中的氯化钠含量不是非常高,所以一般不能用于食用和工业生产,需要除去其中的杂质。我们首先想一想: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的杂质?

【学生回答】把粗盐溶解,再过滤。

【教师过渡】那用什么方法可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的杂质?今天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如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mgcl2,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呢?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除杂质时,一般都是加入“适量”的某种试剂与杂质反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适量”。要把杂质完全彻底地除去,需要加过量的试剂。但过量的试剂剩余下来又成为了新的杂质,这时应该如何处理呢?请同学们先交流讨论一下,再来设计方案。并把讨论的方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实验步骤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本步骤的目的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交流方案,进行小结】 实验步骤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本步骤的目的(1)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2)取上述步骤得到的滤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3)将上述溶液蒸发结晶。

2naoh+mgcl2 == 2nacl + mg(oh)2↓ naoh + hcl= =nacl + h2o 完全除去杂质中的mgcl2溶液 除去过量的naoh溶液

除去稀盐酸,得到nacl固体。

【教师评价】略

【学生操作】向nacl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

【教师提问】你加的naoh溶液过量了吗?怎么验证?。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生小结】方法一:取上层清液再滴naoh溶液看是否产生沉淀,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或足量;方法二: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方法三:可以取滤液,测ph值,若ph>7,说明naoh有剩余等等。

【学生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判断你所加入的试剂是否过量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小结】借助于指示剂、用ph试纸测ph值、取滤液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你加入的试剂,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

【继续探究】实验桌上有一瓶氯化钠样品的溶液,估计该样品可能还含有少量的杂质cacl2和mgcl2。你会设计方案验证以上推测吗?

【学生思考、交流方案】

1.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滴入数滴naoh溶液(检验有没有mgcl2)。

2.再取样品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入数滴na2co3溶液(检验有没有cacl2)。

【教师评价】略

【学生操作,得出结论】实验证明:这瓶氯化钠样品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mgcl2和cacl2。

【师生总结】通过本节复习课,我们学会了:

1.cl-的检验:agno3溶液和稀hno3

2.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将可溶性杂质转变为沉淀,如将mgcl2转化为mg(oh)2沉淀,将na2co3转化为caco3沉淀。

作业设计:

1.如何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na2so4溶液,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方案设计: 实验步骤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本步骤的目的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

一、cl-的检验--agno3溶液和稀hno3

二、除杂

二、验证杂质 效果及反思:

本节复习课从整体来讲,效果很好。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精制淮牌食盐一袋,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这样的创设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个课堂以问题入手,且环环相扣,体现了问题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尤其是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联系上加碘食盐,这样的嫁接将原本平淡的化学知识现实化和真实化,充分体现了化学的真实性,同时也激活了化学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在引导学生探究时,首先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投影出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液体,请学生猜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溶液?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它是不是nacl溶液?这样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根据阴离子的不同猜想出很多的可能性,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之间还在合作、补充,更难能可贵的是,讨论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当场做实验,让实验现象“讲话”,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尽力搜索自己的知识仓库的同时也提升了操作能力,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合作、探究理念,与此相应的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讨论时吃碘盐能否防护核辐射时,仇老师并没有直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而是通过一段信息的阅读巧妙将其解决,这样的处理,回避了知识的直接传授,创造了学生阅读信息,提取信息,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讨论判定naoh 是否过量时,抓住细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提方案,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随后的一些操作细节,都给予适当的纠正和提醒,并作了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这些细节的关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发散能力。

诚然,这一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容量略大,部分学生可能理解有困难;学生的问题回答过于机械,一生一答,可以让学生回答多种方案,这样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可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又如,在验证naoh 是否过量时,直接用ph试纸来测定,严密吗?还值得商榷。另外,教师所提问题也要尽可能明确,如“问我们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总感困难,不知从何说起。

总之,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以课标理念为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篇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 它涉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 在化学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是中考必考内容, 是学习化学概念、化学用语的载体, 也是进行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依据, 是化学教材的命脉, 因此要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由于本主题包含了化学教材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和许多理解性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尽早地训练与练习, 排除其他主题复习的障碍, 在复习时可将本主题提前至总复习之首。

本主题根据一级、二级主题在教材中的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中考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中包括许多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由于该部分内容多、知识杂、易混易忘, 在复习中只有寻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串联好零碎庞杂的化学知识, 把握好中考化学在该内容方面的命题特点, 才能有效地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下面就二级主题中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即酸、碱、盐) 为例, 谈一谈该部分的复习。

复习步骤通常为: (1) 酸碱盐概念, (2) 酸碱盐的通性, (3) 复分解反应发生必须满足的条件, (4) Cl-、SO42-的检验等, 可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题目。以诱使学生充分暴露自身对知识掌握情况, 然后据症分析, 对症下药的展开复习工作。

问题情境一:

老师在讲完酸、碱、盐知识后, 让小丽帮助实验老师整理桌上的药品, 小丽在整理时发现桌面上放有: (1) 铁钉, (2) 铜丝, (3) 稀盐酸, (4) 氧化铜 (, 5) 氢氧化钠溶液, (6) 稀硫酸, (7) 碳酸钠溶液, (8) 石灰石, (9) 酚酞溶液, (10) 氧化铁, (11) 石蕊溶液, (12) 石灰水, (13) Cu2 (OH) 2CO3, (14) Na HSO4, (15) NH4Cl等。实验老师让小丽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指示剂进行分类整理 (溶液按溶质进行归类;混合物按主要成分进行归类) 。

你也来试着进行一次整理。 (填序号)

单质:_______;氧化物:_______;酸:_______;

碱:________;盐:________;指示剂:________。

学生在回答时, 易在Cu2 (OH) 2CO3、Na HSO4、NH4Cl这几个物质的分类上出错, 所以有必要对酸、碱、盐的概念做进一步强调:酸电离时阳离子全部是H+, 而碱电离时阴离子全部是OH-, 盐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 (但NH4Cl中NH4+非不属于金属离子, 但有金属离子的性质, 所以也归为盐) 。

问题情境二:

小丽在整理完毕后, 发现桌上还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 她回想起应该是稀硫酸和石灰水, 她想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 你能用什么试剂帮小丽把两瓶溶液区分开来吗?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四: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五: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六:___________________;

……

小丽觉得在这次检验中, 应用了酸、碱的多种化学性质, 她觉得有必要对酸、碱的性质进行归纳, 请你也来归纳一下。你的归纳如下:

1.酸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_______离子, 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共性有: (各举一例, (2) ~ (5) 可用化学方程式举例)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_________离子, 所以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共性有: (各举一例, (2) ~ (4) 可用化学方程式举例)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小丽进行归纳完以后, 又对以上归纳进行了验证和思考, 提出了以下一些疑问, 你能帮小丽解决吗?

3.有些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但没有明显现象来判断是否确实发生了反应, 她想设计一些实验来帮助她作出判断, 你能帮小丽完成吗?

(1) 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2) 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盐也具有共性吗?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可用方程式表示)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情境三:

小丽发现并不是所有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她去请教老师: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是什么?老师出了以下几组物质和小丽一起进行探究, 你也能试一试完成这一探究吗?

(1) 氧化铜和稀硫酸,

(2) 碳酸钠和稀硫酸,

(3) 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4) 氯化铵和熟石灰,

(5) 氢氧化铜和稀硫酸,

(6)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7) 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

(8) 碳酸钡和硫酸钠溶液。

能反应的是:___________;不能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小结:请你归纳:

1.要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 需考虑的因素有:

(1) 反应物是否有酸、碱、盐; (2) 反应物__________; (3) 生成物____________。

2.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_______ (填改变或不变) 。

问题情境四:

通过对以上情境知识的学习, 请同学们:

1.把知识形成知识框架的形式,

2.找出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对。

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知识框架, 展示总结得好的, 也把教师总结的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

2.常见的离子反应

3.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篇三

关键词:概念图;专题复习;概念图的应用;概念图教学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23-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8

一、问题提出

1. 初三化学复习使用概念图教学的客观原因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总体面临着时间紧,压力大的困惑,而在中考备战中,仍有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沉闷的、依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最大量的知识输入学生的大脑,把学生当成储藏知识的“书柜”,所以复习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事实上,如果复习仅停留在章节之间简单的回顾,那么知识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就犹如一堆零件没有组装成整机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一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将大大地打折扣。笔者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时多年运用了概念图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错综复杂的化学基础知识,建立了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和提取。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中游刃有余,使复习效果大大提升。

2. 专题复习与概念图的关系

纵观初中化学零碎的知识点,其实重要的知识大概可以分为四大专题: 基本概念及原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专题的划分打破了书本原本的编排,但是是符合学科本身特点的,也适合初三化学复习的学习。专题复习是把与同一物质或同一概念相关的内容以横向的联系方式归纳在一起,这种方法的归纳性很强。那么专题复习内容如何简明扼要,清晰的呈现出来,笔者认为概念图是较理想的呈现方式之一,它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实现学习内容图示化,思维过程可视化;引导学生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本文主要围绕概念图在“身边的物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3.概念图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奥苏伯尔强调,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概念图将新的概念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促进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里表征的过程,而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简单过程[1]。概念图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个人的观点和思维,反映出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概念以及所掌握的概念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对概念图的不断修改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实验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者在组建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化学事实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概念图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概念间的知识联系、加强概念间理解的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理解化学概念和现象的整体性知识框架,建构丰富、完备的化学知识网络。在化学学习中构建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使其学会学习。

二、概念图在初中化学“身边的物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1. 复习中使用概念图寻找“物质学习”的相似性,实现知识正迁移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2]。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在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相似性的机会。概念图的使用为寻找事物的相似性提供了一种工具。例如在进行“认识身边化学物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专题复习时,我们首先从大家非常熟悉的空气中的氧气着手,制作了如下概念图1:

绘制出氧气的概念图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初中化学中常见气体知识学习的相似性,模仿氧气的概念图绘制出二氧化碳的概念图如图2:

这种寻找共同因素来绘制概念图,从而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应用,例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可以制作相似的概念图。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为迁移而教”,其实质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正确使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大大提高了专题复习的效率。

2. 复习中使用概念图寻找“物质学习”的关联性,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初中化学关于物质的概念贯穿了沪教版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学生一般不能主动地把四个章节有机联系起来,在章节复习各知识点的学习上均无太大困难,但答题时常常将各名词术语张冠李戴,问题在哪里呢?是知识结构体系的懵懂与混乱。教师引导学生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共同构建了一张张简明扼要的“物质概念图”,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概念体系的逻辑性整理,起到了良好的复习、提升效果。其实化学概念的微观教学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过程,而概念图的绘制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把书读厚”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有层次地把“把书读薄”。从微观概念图、到中观概念图、延伸到宏观概念图的描绘,是视野扩张、思维开朗、认识拓展的过程。图3的①为在第二章章节复习时构建物质概念图,图3的②为复习到第三章后的物质概念图,复习到第七章,第八章要求学生打通第二、第三章,构建成了如图3整个图所示的物质概念的宏观图,囊括了初中所有的物质概念体系,宏观概念图的建构过程,正是不知不觉“把书读薄”的过程。

Wallace和Mintzes通过研究发现,概念图能揭示学生知识基础在复杂性和命题结构方面的大量变化。他们结合十多年使用概念图的实践经验,认为概念图示法是调查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一种有效、有用的工具[3],它与传统的试题测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测评结果不仅仅是抽象的分数,更包括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图示的外化。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及分析连续的化学概念图可以看出学生在概念理解及认知上的变化历程,可以看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是怎样被重新建构的。概念图是测量学生知识结构变化的敏锐工具。专题复习时通过对概念图的不断修改有助于学生优化他们的思考过程,促进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对概念图教学在专题复习中的思考

实验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概念图的认知效用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此专题复习时选择概念图教学应该注意:

1.概念图教学要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是否适合

实验结果显示概念图教学对原来基础较好、表现不错的学生的测试水平提高并不明显。考虑到采用概念图备课消耗教师体力和脑力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备课方式,因此建议:对整体水平偏高的学生可以不必采用概念图教学,节约备课时间。

2.概念图教学要注重学习对象本身的类别是否适合

实验结果显示概念图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对拓展知识的测试水平有很明显的提高。概念图教学策略适合应用于一个概念较为集中的知识领域,从这个概念能引出相关的一系列概念,这样的知识领域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至于那些浅显的、基本的知识领域的概念、纯理论的学习内容一般不必用概念图来表达,以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说明概念图更有利于对知识、概念的整体理解。

3.概念图注重知识的陈述性表征,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念图只能反映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因而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因此,概念图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表征工具,对学生其他能力把握存在不足。

笔者从教的学校是区内中等水平的学校,在中考复习时多年实践了概念图教学,无论从化学均分还是优秀率都要高于校其他学科在区内的位置,概念图教学对初三化学中考复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化学概念图教学,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甚至带进高一级学府的学习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当学生把绘制概念图作为一种习惯时,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高手。

四、结束语

在国外概念图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与学工具或策略被广泛推广,充分说明了概念图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笔者通过自身实践概念图教学也证明,使用概念图教学的总体效果优于不使用概念图,而且概念图对拓展知识的认知效果比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效果更为显著,教学时应该综合考虑学习者和教学内容来决定是否采用概念图,怎样采用概念图。

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还不长,它在教学中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但作为概念图教学的实践者还是敏锐地看到了概念图的应用价值,概念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向阳. 概念图的评价研究[J]. 教育技术,2009,(3,下半月): 85-88

[2]程建华. 概念图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 2009,(3): 36

[3]吕英红. 夏冬英.概念图的认知效果 [J]. 教育技术研究, 2009, (1): 30-34

4.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篇四

《我们身边的物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应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虽然变化的时间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水变成冰和火柴的燃烧,铁与铁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但在这里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变化。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5.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篇五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作为研究物质的开端,主要包括人类生命活动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制法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去探索物质的奥妙,进一步体会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物质。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共包括四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物质,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研究以及空气的重要用途;第二部分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水的组成,净化及水污染和它的防治措施,这四部分内容看似独立成节,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其中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同时空气的污染、水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科学研究和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四、学法建议

1、注重知识的积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区别,通过类比掌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性质。

2、加强参与意识,亲自参加试验活动,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方面的联系,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物质的构成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六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记忆外,还要了解研究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的方法。这些内容包括:

1.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水与常见的溶液: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包括硬水)和纯水的区别;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溶解现象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及溶液配制;结晶现象;乳化现象;溶解现象和溶液的重要应用。

3.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与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铁和铝等金属的矿物,还原铁矿石的方法;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酸碱溶液的稀释;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常见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构成物质的奥秘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2.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初步了解各种微粒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能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结合有机物,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内在联系;粗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结合元素概念的学习掌握地壳中、生物体内元素分布。

4.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点,理解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了解人们如何应用化学变化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认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反应类型,了解它们遵循的基本规律。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书写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都有联系,应注意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能源部分:知道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选择燃料,知道利用氢气、酒精等清洁燃料的可能性;认识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的区别和发生条件,懂得燃料的合理安全使用、灭火和防爆的基础知识。

2.资源部分: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水资源紧缺、能源危机),认识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3.合成材料部分:知道家庭、社会使用的塑料制品、纺织用品、橡胶用品的情况,认识“白色污染”问题,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了解合成材料使用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4.物质与健康部分:了解某些元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某些物质损害人体健康,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的重大贡献。

5.环境保护部分: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危害和来源,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原则,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检测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闭卷考试回归了化学作为理科考试的本色,同时突出了对知识理解、记忆以及它们在科学探究中作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在总复习中,同学们应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打破原有固定章节顺序,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由于本学科突出的实验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必须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基本实验,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源的分析与筛选、实验原理的多向迁移、实验方案的选择(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

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化学中考最能拉开差距,同学们感觉最为棘手,同时也是最能展示大家全面素质和体验学习成就感的应该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题目了。这也是考察同学们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我们从生活中学习了化学,必须能回到生活中去,去解释甚至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化学的问题。这种转化需要大家平时做一些这方面的习题来培养和总结,强调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逐渐形成并逐步优化。

7.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主题班会课教案 篇七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活动形式:小品、模拟、演示、拍手游戏。主持人:任智能 赖玉双

活动过程:

一、用亲情激发学生 “我要安全”的意识。

赖玉双:同学们,有谁知道母亲将你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然后将你养到这么大,花了多少心血?把你印象最深的事情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纷纷说起父母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自己最让人感动和难忘的事情。说到动情处,有的学生掉了眼泪。)

师:是的,从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们,再培养到现在,父母操碎了心,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你们父母额上的皱纹,年纪不老头上就长出的几根白发,就见证了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身体上的伤害就是对父母的伤害。要是我们爱惜父母,体贴父母,除了要好好学习,不烂花钱,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如果有一点伤害,父母就会很担心和伤心。同学们,那你们说他们是不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二、小品展示,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意义。

小品:一小孩在公路上骑车,突然一辆轿车疾驶过来,将小孩撞翻在地,无法动弹。小孩脸上露初痛苦的表情。路人见状,连忙拨打“120”急救。另一人连忙通知小孩的家长。小孩的父母见状,失声痛哭,扑到在小孩的身上。过了一会儿,急救车来了,将小孩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如果司机不及时踩刹车的话,小孩的命都不保。好在只撞断了脚。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小品,你想说什么?

生1:我们不能在公路上骑车、溜冰、玩耍。这样很危险。

生2:这个小孩不遵守交通规则,行车行人都应该靠右,而他是靠的左边。

生3:急救要拨打“120”报警。

生4: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这样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既让自己痛苦,也让别人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生5: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是让家庭安宁,社会安宁的一个重要方面。生6: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每次都这么幸运,如果他不吸取教训的话,下次可能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

师:对,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重要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你们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呢?

三、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并掌握一些急救的方法。

生:要注意防水、防火、防电、防毒、防坏人、防交通事故。(之前学校强调过这些方面,因为是以学校的形式讲解,所以学生只知道这些方面的大概。我将学生分成6个组,每组8人。分别具体的写出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一组一个。人多力量大,不多时间,学生就写好了,而且也写得很具体。我要求一组推举一个学生汇报,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

师:如果出现了紧急事故,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如果公共场所和自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样紧急逃生?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补充),好,我们一起来演练一下。公共场所遇到火灾,应立即向室外楼梯逃生,远离火场。如果室内发生火灾,无法逃出门外,就应该立刻跑到有水的地方,将门关着,将水泼在地上和门上。然后用打湿的毛巾捂住鼻子,趴在地上,等待救援。如果炒菜时锅内燃烧,不应倒水,而应该用锅盖将燃烧的油锅严严盖住。

(接着我又给学生讲解了对触电者,落水后的人的急救方法,学生 边听 老师说,边演练。)

四、教师总结,以拍手游戏结束,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可能会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故,如何紧急处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在以后的班会中,我们将陆续了解到,时间真是很快,这节课又要下课了,让我们在拍手歌中结束今天的这堂安全教育课吧。

安全教育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注意安全数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个伴儿。你拍三,我拍三,教室寝室不吸烟。你拍四,我拍四,乱穿马路会出事。你拍五,我拍五,炎热天气防中暑。你拍六,我拍六,不慎落水要呼救。

你拍七,我拍七,三无产品要远离。你拍八,我拍八,不在电线杆上爬。

你拍九,我拍九,不跟陌生人随便走。你拍十,我拍十,自我保护是大事。

8.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课 篇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纳米技术在身边的应用,阐明了纳米技术造福人类、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拥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文中的科技术语读正确。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解决。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出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理解。

4.能结合对纳米技术的认识,发挥想象,说说自己对它的运用。

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解决;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出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思考,在一定语境中品味读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简洁性,在读书中揣摩课文的说明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图片,补充资料,尽可能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品词析句法、以读代讲法、质疑讨论法、读写迁移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导入,以“纳米技术”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我视情况补充,学生随指导练习,我随堂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朗读(抽读、举手读),指导把科技术语读正确。(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天梯、纳米缓释技术等)

3.学生交流: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读一、二自然段,理解“纳米”“纳米技术”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句子,理解填空,引导学生认识纳米和纳米技术。

2.研读第三自然段,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这句话?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相关资料,说说纳米技术在身边的运用。

3.研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①纳米技术可以从哪些方面让人们更加健康?②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纳米技术还在哪些方面让人们更加健康。

(五)总结课文,理解内容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理解感悟。

2.回顾交流: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如果说20世纪是微米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纳米的世纪”。

3.总结课文。

(六)拓展延伸

1.补充资料,展示运用。(美国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中国研制成功的纳米材料陶瓷、纳米汽车坐垫等)。

2.大胆想象,理解应用。

引导学生想象、交流自己对纳米技术的运用,加深对纳米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为人类造福的认识。

(七)课文小结

课文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的特点,描述了纳米技术在人们身边的运用,以及对人们健康的有益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奇的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激励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

五、说板书设计

9.身边的化学物质 篇九

【要点精析】

一、空气的组成

1.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78%, 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

1.氧气是一种 色、无气味的气体

2.氧气密度 空气

3.氧气 溶于水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 ,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 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

1.氧气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供给 和支持 。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

1.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一般采用分离 的方法获得。

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组实验

 

序号

 

 

装置类型

 

 

化学方程式

 

 

1

 

   

 

2

 

   

 

3

 

   

2.收集氧气常用的方法是 和 。

3.氧气的检验方法是 。

4.氧气的验满方法是 。

七、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

1.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无气味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2.二氧化碳密度 空气

3.二氧化碳 溶于水

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序号

 

 

化学性质

 

 

有关化学方程式

 

 

1

 

 

与石灰水反应

 

 

 

2

 

 

与水反应

 

 

 

3

 

 

不可燃也不助燃

 

 

 

4

 

 

不供给呼吸

 

 

九、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3.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 。

4.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

十、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

2.二氧化碳因不可燃也不助燃,常用于

3.干冰常用于

十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正极产生 ,负极产生 ,它们的体积比是 ,质量比是 。

2.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以上两个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十二、水的净化

1.区分硬、软水可用

2.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实验室用 ;生活中用 。

3.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方法叫

4.过滤的仪器有

5.有些净水器就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达到净水的目的。

【典例剖析】

例1.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常见气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 。

(2)装置A为气体发生装置,在试管内的适当位置放入 、 等实验用品制取氧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装置B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 ( 写一种)。

(4)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选填“a”或“b”)处。

(5)装置D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软塑料管中的液体药品是 ,药品加入完毕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

【解析】(1)仪器①是水槽;故填:水槽。

(2)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氧气,可在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在试管口处放一棉花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MnO2+O2↑,故填:高锰酸钾;棉花团;2KMnO4=K2MnO4+MnO2+O2↑。

(3)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收集前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留有气泡,则收集的气体中有空气;如没等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空气;故填:过早收集,没等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的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或收集前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留有气泡。

(4)用装置C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从长管进入,空气从短管排出,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故填:a。

(5)在实验室中,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加入药品后用手捏紧软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故填:稀盐酸;用手捏紧塑料管的下端,使液体与固体接触。

例2.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H2SO4,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白色 D.不变色

【解析】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浓硫酸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进来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的碳酸呈酸性使紫色的小花变成红色。

答案A

例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正确。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错误。

C、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错误。

答案A

【自我评估】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3.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B.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C.冰块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D.河水经沉淀、过滤处理后得到纯水

4.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5.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还原性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6.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酸雨是pH<7的降雨

B.白色污染是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

C.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型燃料,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D.运用CNG(压缩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7.下表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或现象推理得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或现象)

 

 

影响因素

 

 

A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速度比较慢,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B

 

 

食物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

 

 

温度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火焰明亮

 

 

反应物的种类

 

 

D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应物的浓度

 

8.“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按体积计算,其中含有70%的N2、20%

的O2、还有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相比空气,“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

9.对物质进行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CO2的知识网络图。

物质①的化学式是 ;物质②的组成元素有 种;物质③中的阳离子符号是 ;写出CO2转化为物质④的化学方程式 ;物质⑤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①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②SO2+2NaOH═Na2SO3+H2O

以上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初中学过的 也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般是

(填“金属”或“非金属”) 氧化物。

10.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9中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为

(填标号,下同)和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10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11.(1)写出图1A中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装药品时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如图2是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图,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处的现象是 ;一段时间后,c处0以上的棉花团比0以下的棉花团变红色的个数 (填“多”或“少”),原因是 。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开展O2和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研究。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G装置盛满水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4)细铁丝在H装置中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5)C装置与B装置相比,其优点是(写一点即可) 。

(6)有同学指出,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用排水法收集了两端呼出的气体。则如图中可用于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有 。

13.下面是同学们制取氧气和探究氧气性质的活动。

(1)左上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a的名称是 。操作中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在收集氧气时看到气泡从瓶口逸出,应该

,再将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实验中有些错误操作可能会使试管炸裂,写出为避免试管炸裂的一个正确操作 。

(2)右上图①中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完毕盖好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如右上图②),玻璃片未掉下来的原因是 。

上一篇:陡沟中学初一数学教案下一篇:警察破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