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2024-10-0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共8篇)

1.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一

这堂课基本完成预期内容和目标,课堂反馈效果良好。有不少的收获:

1、课堂师生互动多,共提问了8位同学,其中还有很多集体回答的问题。

2、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实例→理论,由简单→复杂,由理论→应用,由专业→思考和批判。

3、注意引入和过渡,比如由南方水乡同学熟悉的池塘生态系统引入,让学生举例说出池塘的生物,再建立食物链,再进行数量分析,由浅到深层层推进,大多数同学可以跟上老师思维而变得活跃主动;比如物种丰富度的学习,由南北比较,纬度比较,边缘效应等进行引入和学习,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通过“人是社会中的人,动物也是自然界的动物”过渡并引入种间关系的学习。

4、尊重学生的个性答案,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8位同学中,有三位没有直接回答出问题,但经过老师的引导,特别要注意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推理或反证,这样既能理解学生,也能让全班同学共享个性答案,双方乐趣很多,老师也可以借机幽默一番,活跃课堂气氛。虽然可能会耗去不少时间,但让学生得到思考的空间、时间和机会,不正是师生交往的精髓吗?

5、注重生物常识的渗透。据我观察,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初中的生物基础薄弱,许多生物方面与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常识,其实他们并不是特别清楚,比如池塘的生物,比如南方北方的特有物种,比如纬度与物种多样性,比如地衣,比如竞争关系,通过一节课,边学习边讨论边分享常识,这样既使课堂生动有趣,也能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提升。

6、得到思想和得到知识,哪个更重要,我认为是思想,当然如果两者兼利那是最好。我喜欢在课堂内掺入个人对生物、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比如竞争比捕食残酷,比如捕食是自然平衡的管理模式,比如狮子老虎看起来是强者其实是弱者因为它们更需要保护,反而老鼠、牛、羊所谓的.弱者生活得更好、数量更多。

不足或疑惑之处:

1、师生互动越多,则上课的进度越慢,这对于生物考试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2、标准答案不一定标准,特别是对问题研究得越深越广越透,因此保持个性思考与标准答案之间是一个难题,个人观点是保留自己的见解,并与标准答案共鸣,懂得如何考试拿分,但不应该迷信答案。

3、新课标的教学真的不容易,像我这样的课堂,只算半新课标,虽然与学生互动多,但其实还不是学生真正的主体,只不过我引导得较多而已。

4、生物的课时太多,内容太多,而且学生的课外知识真的少,很希望能在课室上播放生物的科普纪录片或科幻电影让学生欣赏,我觉得视频的教学和教育效果不一定比老师的讲解效果差,但如果从考试角度,却使我缩手缩脚,不敢轻易尝试。

2.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二

浮游植物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是海洋食物网的主要起点[2],它们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生命周期短,在食物链中有着高的生态效率,常被称为“海洋的隐形森林”,利用浮游植物将大气中过多的CO2储存在深海的说法并非天方夜谭,海洋隐形森林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已不容忽视[3,4]。浮游植物容易受环境因子(如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如摄食、种间竞争等)的影响而导致其数量上的动态变化,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海洋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其食物链的上层营养级。某些种类还可以作为海流、水团或赤潮的指示种。

浮游植物调查研究是海洋生态系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生态系统容纳量的重要研究指标,也是水产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伴随着中国近海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开始显著上升,沙埕港附近海域更是我国赤潮的常发区和多发区[5]。历史上关于沙埕港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仅有1960年和1984年2次[6]。文章在2006年4月对沙埕港浮游植物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以期为沙埕港围垦方案的制定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2006年4月在沙埕港布设的20个大面定点调查站位(图1)使用有机玻璃采水器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分层次采集,视各站位水深依次采集表层、5、10 m和底层水样;同时对各调查站位使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作垂直拖网采样。样品立即用5%的福尔马林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分析方法按现行《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1998)[7]进行。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浮游植物生物资源丰富程度和群落结构的客观指标,通常用多样性指数来衡量,它具有最可信的生态学指示作用[8]。文中采用的多样性指数及其计算公式如下: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undefined

式中Pi=ni/N,为第i种在样品中的细胞丰度比率,S为样品中的物种数;

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H′/Hmax,Hmax=log2S

式中S为样品中的物种数;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undefined

式中S为样品中的物种数,N为样品中的细胞总数;

Simpson优势度指数undefined

式中Pi=ni/N,为第i种在样品中的细胞丰度比率,S为样品中的物种数;

优势度undefined

式中ni为第i种的细胞数,N为全部样品的总细胞数,fi为该种在各样品中出现的频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

经初步鉴定,该次调查共出现浮游植物115种(含变种、变型及少数未定种),隶属4门46属,其中硅藻门36属103种,占物种总数的89.57%;甲藻门6属8种,占物种总数的6.96%;蓝藻门3属3种,占物种总数的2.61%;金藻门1属1种,占物种总数的0.87%(表1)。沙埕港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硅藻占绝对优势,按照生态性质和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以下生态类群:(1)广温广盐种,代表种有中肋骨条藻、奇异菱形藻、佛氏海毛藻、布氏双尾藻等。该类群的种类也是该区的常见种。(2)广温低盐种,如具槽直链藻、夜光藻、尖刺菱形藻、柔弱菱形藻、密联角毛藻等。(3)广温高盐种,如笔尖形根管藻等。(4)暖水性种类,如楔形半盘藻、热带环刺藻、大角管藻等。

2.2 优势种

该次调查的浮游植物第一、二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和具槽直链藻,前者占细胞总量百分比高达41.17%,优势度和丰度分别为0.247和1 281.72 ind·L-1,后者占细胞总量百分比为14.67%,优势度和丰度分别为0.125和456.71 ind·L-1。另外,琼氏圆筛藻、夜光藻和辐射列圆筛藻等也占有一定优势。中肋骨条藻、具槽直链藻、琼氏圆筛藻、夜光藻和辐射列圆筛藻是该次调查的优势种,均属中国近海赤潮生物种,它们在该次调查中的占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任何浮游植物物种的丰度超过一定阈值都有引发藻华甚至赤潮的危险。

2.3 数量分布

4月份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 113.24 ind·L-1,其中硅藻平均丰度为3 086.15 ind·L-1,占总丰度的99.13%;甲藻平均丰度为20.55 ind·L-1,占总丰度的0.66%;蓝藻平均丰度为5.29 ind·L-1,占总丰度的0.17%,金藻平均丰度为1.56 ind·L-1,占总丰度的0.05%。

2.3.1 水平分布

4月份表层、5、10 m、底层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8、3.74、2.65、2.28(×103 ind·L-1)。各水层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浮游植物丰度最高值出现在C11站,其各水层丰度的平均值为12.25×103 ind·L-1。各水层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大致具有内湾(湾顶至湾中)高于外湾(湾中至湾口)的格局,其中表层和5 m水层更为明显。位于湾口外缘K站位的各水层丰度均值仅为1.48×103 ind·L-1,较湾内其他调查站位偏低。各水层丰度比较,以5 m水层最高,为3.74×103 ind·L-1;底层最低,为2.28×103 ind·L-1。

2.3.2 垂直分布

由表2来看,总体上表层、5 m水层的浮游植物丰度高于10 m水层和底层,但并未发现垂直分布的明显规律。

2.4 多样性的分布

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有着重要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效指标。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度方法有多种,使用单纯一种指数来解释浮游植物群落往往具有片面性。这里对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Ma)和优势度指数(D)进行综合分析。

从图3来看,表层各站位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值分别为2.631、2.862、0.747、0.268,外湾较内湾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优势度指数低,丰富度指

a. 表层;b. 5 m水层;c. 10 m水层;d. 底层 a. surface water layer;b. 5 m water layer;c. 10 m water layer;d. bottom water layer

注:n表示调查站位数 Note:“n” Denotes the number of survey stations.

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5 m水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值分别为2.388、2.789、0.695、0.330,大致有湾中部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的特点。上述各种指数在各水层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表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初步可判断,表层群落复杂和稳定程度高,其它水层的群落复杂和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底层>10 m>5 m。

2.5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5.1 聚类和排序分析

将以各站位为样本的生物种类和细胞数量原始矩阵,经过二次方根转换后,求出两两样本间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得到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相似性矩阵,在此基础上经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分析分别得到浮游植物群落的等级聚类图(图4)和MDS标序图(图5)。

在图4中以约42%相似度水平线作为分组界线,将浮游植物群落分为Ⅰ组和Ⅱ组2大组群,且Ⅱ组组群内各站位之间的生物组成相似度较Ⅰ组内偏高。

由图5可知,stress值为0.13(<0.2),这说明该图在二维空间对样本间相似关系的解释具有一定意义。根据图中各样本间的距离远近,可将其分为Ⅰ、Ⅱ 2组,并且Ⅱ组内各样本间的距离明显小于Ⅰ组,即Ⅱ组内的相似度较高,其结果与聚类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2.5.2 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

用于主成分分析的样点数目为20个,涉及环境变量13个,经处理

a. 表层;b. 5 m水层;c. 10 m水层;d. 底层 a. surface water layer;b. 5 m water layer;c. 10 m water layer;d. bottom water layer

分析得到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及各环境变量在主成分中的因子负荷量(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前2个主分量保留的信息占总环境信息量的64.2%,其中对第一主分量贡献率较大的有溶解氧(-0.383)、硝酸盐(0.380)、硅酸盐(0.380)和pH(-0.380),它更多的反映了样本间的共同特征,并且硝酸盐和硅酸盐的变化比较一致。对第二主分量中贡献较大的有水深(0.489)和总有机氮(-0.413),它代表了样本间的分辨特征。

保留前2个主分量的信息对各样点进行环境因子属性排序,得到主成分分析图(图6)。

由图6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在排序轴PC1上,从左到右(大致代表由湾口至湾顶方向)分别代表了硝酸盐和硅酸盐的含量逐渐增大,而溶解氧和pH的含量则逐渐减少;在排序轴PC2上,由下至上分别代表了水深逐渐增大,而总有机氮含量则逐渐减少。从上述各环境因子的各站点实测值来看,也确实具有上述变化趋势。

2.5.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1)浮游植物群落排序和环境因子排序的比较。从图5和图6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浮游植物群落MDS排序和环境因子PCA排序结果能达到较好的吻合,这说明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密切。(2)RELATE相关性检验。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使用PRIMER 5.0软件中的RELATE程序加以检验,RELATE常用以揭示生物相似性矩阵和环境非相似性矩阵之间的相关水平。检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ρ=0.372,显著水平P=0.1%,相关性很显著。(3)BIO-ENV匹配性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与浮游植物群落形成较好匹配的环境变量子集有(pH,NH3,SiO4)和(pH,DO,NH3,SiO4),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和0.694。可见,pH、氨盐(NH3)、硅酸盐(SiO4)和溶解氧(DO)这4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沙埕港浮游植物群落。

3 小结与讨论

2006年4月份沙埕港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 113.24 ind·L-1。进入4月,由于东北季风减弱和太阳辐射的增强,沙埕港的水温和盐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此时出现大角管藻、太阳双尾藻、楔形半盘藻等许多暖水性种类,甚至还出现笔尖形根管藻等外洋性种(广温高盐种),这表明此时沙埕港已开始受外海暖流[9]的影响,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以及桐山溪、照澜溪等淡水流入海湾,出现大量的夜光藻等广温低盐性种类。

各水层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大致呈由内湾高于外湾的格局。该次调查未发现沙埕港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上的明显规律,这可能与沙埕港水体的低透明度、风浪、潮汐等造成的水体扰动以及港湾本身的水深限制等有关,另外,底栖硅藻受水体扰动再悬浮[10]对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也有很大影响。

整个沙埕港浮游植物群落以湾中为界分为内湾群落和外湾群落2部分,其中内湾群落中不同地理位置的群落相似度不高,群落异质性较大,外湾群落中不同地理位置的群落相似度较高,群落同质性较高。内、外湾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外湾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低于内湾,而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高于内湾,表明内湾的群落结构较外湾复杂。造成内、外湾群落结构差异的原因与沙埕港地形、陆地径流、滩涂养殖、工农业发展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如沙埕港内湾(尤其在湾顶附近区域)有诸多河流入海和广阔的滩涂养殖区,而外湾的滩涂养殖区和径流较少,它们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沙埕港为深入内陆的狭长形港湾,湾口小,水体交换能力弱,上述因素均可能带来沙埕港内、外湾水质的差别,从而导致其群落结构的差异。

浮游植物中的赤潮种类可作为水环境是否富营养化的良好指示生物。从该次调查来看,根据主要赤潮种(如中肋骨条藻、具槽直链藻、夜光藻、琼氏圆筛藻等)在沙埕港4月份浮游植物中占优且数量较多的特点,认为沙埕港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不太稳定,存在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近年来沙埕港海域赤潮频发,这是其水体结构受到严重影响的警示,因此,定期开展对浮游植物的监测和对赤潮的预警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苍字,郭成涛.福建沙埕港的沉积特征与烫洗来源研究[J].地理学报,1992,47(4):344-352.

[2]LALLI C M,PARSONS T R.Biological oceanograph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93:45-79.

[3]COOPER D J,WATSONAJ,NIGHTINGALE P D.Large decrease in ocean-surface CO2fugacity in response toin situiron fertilization[J].Nature,1996,383(6600):511-513.

[4]WATSON A J,BAKKER D C E,RIDGWELL A J,et al.Effect of iron supply on Southern Ocean CO2uptake and implications for gla-cial atmospheric CO2[J].Nature,2000,407(12):730-733.

[5]周名江,朱明远,张经.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13(2):54-60.

[6]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七分册福建(省)北部海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1-5.

[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监测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8]LLYOD M,ZAR J H,KARR J R.On the calculation of informa-tion-theoretical measures of diversity[J].Am Midland Naturalist,1968,79(2):257-272.

[9]林金美.东山湾浮游植物的分布[J].台湾海峡,1996,15(4):357-362.

3.“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一般安排2课时完成。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学习了种群的特征,本节的学习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及种间关系,第2课时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第1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群落的种间关系,结合资料,小组合作对种间关系曲线图进行分析,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能判断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词,把握概念,举一反三,能识别种间关系曲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实例,把握“群落”概念。以“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保护动物”“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全部生物”为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对“群落”概念进行认识。

2.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群落是比种群更高一层的生命系统。对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密度是其基本特征。那么,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呢?以池塘群落为例,其边界与范围如何,群落中哪些种群占优势,种群的分布以及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即以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群落中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群落的发展趋势。

3.分析资料,结合曲线图认识种间关系。群落中各种群是相互独立的吗?不论物种多少,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四种种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花4分钟时间阅读并小组讨论。

资料1“草履虫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步思考:(1)“两种草履虫形态和习性接近”及“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意味着什么?(2)在10~12d时,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能否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什么样的生物之间竞争更激烈?提醒: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资源和空间等。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等。

资料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思考:(1)分析两者的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2)请学生绘制简易捕食关系图,明确两者波动的不同步,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确定变化在先者。(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强调“精明的”捕食者能促进生物的共同进化,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举例对概念进行巩固:(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生活高度相同的甲、乙两种鸟均以一种昆虫为食。

与学生共同分析典例,理解“寄生”和“互利共生”概念,另举特例进行讲解,如菟丝子与果树、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其肠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寄生与互利共生均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如何对其进行区分?”

利用经典例题,对种间关系进行巩固。下图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①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②混合培养的大、小草履虫;③猞猁与雪兔;④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为:①;②;③;④。

(2)造成B图现象的原因是。

(3)D与B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猞猁死亡,则雪兔的发展趋势是。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知,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群落是各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各种间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使各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个农贸市场里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

在“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核心认识下,借助科学研究结果和生活实例,创建了既科学又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分析思考,把握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是以种群为单位,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4.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四

说课大赛获奖作品讲话实录(设计时长7分钟)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姜丙超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3号参赛选手姜丙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三节第71-77页“群落的结构”。

本节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生物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本章内容从种群和群落两个层次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与变化,本节内容是在第一、第二节“种群”层次基础上的一次概念提升,同时为学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内容做下了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节教材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生物大家庭。

二、说学生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时的学生有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数学模型来解释概念模型,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另外,前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体系,为本节学习群落的概念打下了知识基础。

三、说“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群落的概念;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生物科研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竞争与互利共生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最终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3、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我要遵循我校倡导的“四步十六字”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依托,综合运用探究、演示、讨论、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首先,我要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一下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接着我要导入新课。

通过对某池塘中种群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的探究实例,让学生主动构建出群落的概念,理解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了解群落水平上要研究哪些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本节内容要避免教师直接进行“下定义,举例子”的灌输教学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构建群落的概念体系。

接下来,针对本节课的三大块主体内容我要三次利用四部十六字教学模式进行各个击破。

三大知识板块:第一、群落的物种组成;第二、群落的种间关系;第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步十六字四个环节:

1、目标展示

2、自主合作

3、探究解疑

4、反思提高。

(第一知识板块)群落的物种组成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由不同纬度上物种的丰富度不同延伸到不同海拔高度上物种的丰富度的不同,从而掌握好

丰富度的概念。

接下来,我要打破教材顺序,把本节教材最后的探究实验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提到第一部分来讲,即讲完“丰富度”的概念紧接着进行相关的探究,这样更符合逻辑顺序,并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本探究实验包括四个操作环节:

1、拟定研究计划

2、取样

3、观察与分类

4、统计与分析

通过拟定研究计划阶段,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观察和分类”阶段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这对高中生来说有些困难。教师可以事先将本地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列好名册,供学生分类时参考。

“统计和分析”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这也是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学生通过汇报调查结果,列举优势和劣势种群,从而自然过渡到(第二知识板块)群落的种间关系

本部分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并结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绘制出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各种种间关系曲线,并理解曲线变化的涵义。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个重要的课外概念“偏利共生”。

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这就是本节的第三个知识板块(过渡句)

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以及探究解疑总结出以下两个特点:

1、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有直接影响。

2、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大大影响了群落中动物的分布。接下来,我要通过引导学生画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解的形式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并当堂做巩固练习,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5.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 篇五

多层次结构的群落中,各层次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层中植物种类的生态习性也是不同的。如以一个郁闭森林群落来说,最高的那一层既是接触外界大气候变化的“作用面”,又因其遮挡阳光强烈照耀,而保持林内温度和湿度不致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一层在创造群落内尤其的小气候环境中起着主要作用,它是群落的主要层。

植物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随着水、热、光条件愈加丰富,层间植物发育愈加茂密。粗大木质的`藤木植物是热带雨林特点之一。附生植物更是多种多样。层间植物主要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长发育,而不是普遍于所有群落之中,但它们也是群落结构的一部分。

地下(根系)的成层现象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地上部分是相应的。一般在森林群落中,草本植物的根系分布在土壤的最浅层,灌木及小树根系分布较深,乔木的根系则深入到地下更深处。地下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主要环绕着水分和养分的吸取而实现。

在群落的每一层次中,往往栖息着一些不同程度上可作为各层特点的动物。在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有7种昆虫分布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每一物种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畴之内。一般说来,群落的垂直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多。陆地群落中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往往是植被层次发育程度的函数。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的分层分布现象。譬如:麻雀分布在乔木的较低处(高度较低的树丫)或灌木林中,而白鸽则分布在乔木林的最上层。这样,想象一下:较低处分布的全部都是麻雀,较高处分布的全部都是白鸽;上面是白鸽层,下面是麻雀层,这就是分层现象,是竖直方向上的;

6.水库水文情势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篇六

水库水文情势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综述和讨论了当前水库水文情势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主要是水文情势对浮游植物数量、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空间格局包括垂直和水平分布以及群落演替的影响。

作 者:邬红娟 郭生练  作者单位:邬红娟(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郭生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刊 名:水科学进展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年,卷(期): 12(1) 分类号:P512 S968.41 关键词:水库   水文情势   浮游植物   群落  

7.九连山伞花木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篇七

1 自然环境概况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地东段,位于N24°29′~24°38′,E114°22′~114°31′。境内海拔自300 m至主峰黄牛石1 430 m,地势南高北低。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缘,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九连山气候具有大陆性、海洋性又受山地影响,其性质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7℃,1月平均气温7.5℃,7月平均气温24.2℃,极端最低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37.0℃。年均降水量2 070.4 mm,年均相对湿度85%。基岩多为花岗岩、变质岩,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和砂页岩,山坡及沟谷中为残积物和坡积物所形成的黄棕壤及山地黄壤,pH值4.5~6.5。

本文所调查伞花木群落的区域,在1995年以前属保护区实验区,当时政策规定实验区可以合理采伐利用,该区域曾遭多次重度采伐,可作用材的树种尽被采伐,本群落是通过近十几年的保护,得以恢复发展起来的。

2 调查方法[2,3]

根据陆阳[1]和王伯荪[2,3]等研究成果,中亚热带取样面积应不小于800~1 200 m2,南亚热带取样面积应不小于1 200~1 600 m2,考虑本群落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带过度的特点,所以取样为1 600 m2。

2008年12月上旬,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新开迳海拔540m,坡度25℃,坡向为西北和东南两坡夹沟,选择伞花木分布较集中的地方,设置16个10 m×10 m的调查样方。对样方内胸径(DBH)≥2.5 cm的乔、灌木作每木调查,测定个体总数、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等。在样方的右上角设置2 m×2 m的小样方,对样方内胸径(DBH)<2.5 cm的乔木幼苗和灌木,统计种类、株数或丛数,测定幼苗高度,估计草本的多度等。

3 植物区系组成

根据16个样方共1 600 m2面积调查统计,共有维管束植物53科82属104种。其中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缺乏,双子叶植物92种,单子叶植物4种,以樟科(6.7%)、壳斗科(6.7%)种类居多。根据《中国植被》[4]和《中国自然地理》[5]区系分布类型统计,本群落区系地理成分以热带、泛热带分布的热带性成分为主(表1),共有58属,占总属数的70.73%,其中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属分别占热带分布属的44.83%、29.31%,显示九连山伞花木群落具有较强的热带性、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

4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及其均匀度[2]。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从不同角度表征群落的组成结构水平。

4.1 物种多样性指数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来测定物种多样性,其公式[2]:

式中N是所有种的个体数,ni是第i种的个体数,S是种数,3.3219是从log10到log2的转化系数。

4.2 群落均匀度

式中,N、ni、S的参数意义同前式,β是N被S整除以外的余数(0≤β

九连山伞花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5.28,均匀度为88.3%。可以看出,九连山伞花木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较高的群落均匀度,反映了本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繁多,个体分布均匀。从群落物种重要值来看,本群落的优势种不是很明显,伞花木的重要值只有24.48。重要值在20以上的种只有2个,重要值在10~20之间的种有7个,重要值在5~10之间的种有10个,重要值在5以下的种有21个,其中重要值在2以下的23个(表2)。

本群落与九连山碟斗青冈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4.58、均匀度84.4%相比[7],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都较高,较九连山碟斗青冈群落45科64属83种物种更多,反映了本群落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个体分布更均匀。一是本群落海拔较低;二是曾遭重度采伐,原群落优势种群个体数量大量减少,增强了林内光照等条件,既保存了原有物种,一些喜光的先锋树种,如枫香、拟赤杨、南酸枣、盐肤木等得以侵入,丰富了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从群落物种重要值来看,本群落的物种重要值都较低,优势种不是很明显,反映本群落正处于激烈的竞争演替中。

5 最小面积

最小面积是对一个特定群落类型能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积[8],更是多样性的体现。

根据优势种群的重要值——面积曲线测度,本群落主要优势种的重要值——面积曲线,在1 500 m2取样面积时,曲线趋于稳定或变化波动幅度较小。因此,本群落的最小面积可确定为1 600 m2(图1)。

6 群落的外貌特征

a.伞花木b.拟赤杨c.黄樟d.南酸枣

九连山伞花木群落树冠起伏重叠,林冠呈波浪状,林相终年常绿,春季嫩绿,夏季浓绿,秋冬之际,缀以黄、红色斑。树干分枝多较低,树皮以灰褐色为主。伞花木为落叶乔木,调查时发现,枫香、拟赤杨、南酸枣等叶片均已转黄转红或落叶,伞花木叶片尚为绿色不落叶,说明伞花木在九连山为半落叶乔木。

根据Raunkiaer的植物生活型系统分析,九连山伞花木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为总数的86.5%,其中藤本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17.3%。这一生活型组成与我国亚热带地区多数山地常绿阔叶林存在着普遍相似性。

从表4的叶特征分析结果可知,群落以中型叶、草质叶、单叶和全缘叶占优势。因此,具中型叶、草质、全缘单叶的高位芽植物是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成分。九连山伞花木群落,比作为中亚热带森林的典型叶级的小型叶的百分率低,而大、中型叶的百分率则较高,叶质中草质叶较高,体现出阴湿环境特征,这些特点表明该群落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显著区别,属于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

★叶型:单叶、复叶。叶质:厚革质、革质、草质、薄叶。叶缘:全缘、非全缘叶级:鳞叶或细叶,叶面积为0~25mm2;微叶,叶面积为26~225 mm2;小叶,叶面积为226~2 025 mm2;中叶,叶面积为2 026~18 225 mm2;大叶,叶面积为18 226~164 025 mm2;巨叶,叶面积大于164 025 mm2。

7 群落的结构特征

本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非常丰富的层间植物。

乔木层高约12~17m,枫香、拟赤杨个别植株高达20~22m,以优势种伞花木、拟赤杨、黄樟为主,其次为南酸枣、钩栲、红皮树、显脉新木姜子、青冈、润楠、鸭公树、盐肤木等高大植株组成。

灌木层高约2~6m,以尖叶桂樱、南岭杜鹃、鹿角杜鹃、鼠刺居多,常见的还有二列叶柃、黄瑞木、树参、心叶毛蕊茶、盐肤木、杨桐、虎皮楠、米碎花,以及上层乔木幼苗等种类。

草本层以虹鳞肋毛蕨(Ctenitis rhodolepis)、江南短肠蕨(Allantodia metteniana)、刺头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等居多,其次有杜茎山(Maesa japonica)、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山姜(Alpinia japonica)、中华苔草(Carex chinensis)、大叶苎麻(Boehmeria longispica)、九节龙(Ardisia pusill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中华锥花(Gomphostemma chinense)以及上层乔灌木幼苗等种类。

层间植物非常丰富,主要是藤本植物,种类较多,个体数也占有较高比例,常见的有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葛(Pueraria lobata)、花椒(Zanthoxylum cuspidatum)、山(Piper hancei)、尾叶那藤(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网脉酸藤子(Embelia rudis)、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其中广东蛇葡萄茎粗7 cm、花椒茎粗5.6 cm、瓜馥木茎粗4 cm、络石茎粗4 cm,均攀援至林冠。群落中附生植物较少。

8 群落的演替趋势分析

群落中乔木种群年龄结构,不仅反映着种群的动态,反映着群落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启示群落的演替方向。根据立木级(Ⅰ级幼苗,高度<33 cm;Ⅱ级苗木,高度>33 cm,胸径<2.5cm;Ⅲ级幼树,胸径2.5~7.5 cm;Ⅳ级立木,胸径7.5~22.5 cm;Ⅴ级大树,胸径>22.5 cm)统计各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绘成各种群年龄结构图(图2)。

由图2可见本群落中主要种群的年龄结构,伞花木、黄樟五级齐全,但Ⅰ级幼苗所占比例偏小,青冈缺Ⅳ级立木,说明林内环境不利于这几个种群的幼苗生长,这几个种群的年龄结构趋于暂时的稳定。鸭公树缺Ⅴ级大树,呈金字塔形,为初生增长型种群。显脉新木姜子、罗浮栲缺Ⅰ级幼苗,林下更新能力减弱。拟赤杨、南酸枣等喜光的先锋树种,缺乏幼苗,随着群落郁闭度增加,已不适宜这些种群幼苗的生长,属过度型、衰退型种群。

由于本群落曾遭采伐,原来的优势树种尽被伐去,现调查到的多是近十几年保护恢复发展起来的种群,许多常绿阔叶树是原来的幼苗或幼树长起来的,现尚未成熟开花结果或林内环境尚不适宜这些种群的幼苗生长,如红勾栲、丝栗栲、米槠、甜槠等多为Ⅲ级幼树,未调查到幼苗,从种群年龄结构分析,本群落正处于激烈的竞争进展演替中。

a.显脉新木姜子b.伞花木c.黄樟d.罗浮栲e.青冈f.鸭公树g.拟赤杨h.南酸枣

9 讨论

群落中的环境已不利于伞花木幼苗的生长,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伞花木将逐渐衰竭,甚至面临消亡,被其他种群演替。伞花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日益受到威胁的自然资源,建议采取人为干扰措施,适度疏伐一些其他树种,改善林内光照条件等,有目的的保护和培育伞花木幼苗,提高伞花木林下更新能力和竞争力,稳定伞花木在群落中建群种的地位。

摘要:根据16个样方共1600m2面积调查统计,九连山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53科82属104种,区系地理成分以热带、泛热带分布的热带性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70.73%。群落最小面积为1600m2。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5.28,均匀度为88.3%。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86.5%,以中型叶、草质叶、单叶和全缘叶占优势。该群落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显著区别,属于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非常丰富的层间植物。从群落物种重要值以及主要种群的年龄结构来看,物种重要值都较低,伞花木的重要值只有24.48,优势种不是很明显,反映本群落正处于激烈的竞争演替中。建议采取人为干扰措施,改善林内光照条件等,提高伞花木林下更新能力和竞争力,稳定伞花木在群落中建群种的地位。

关键词:九连山,伞花木,群落特征

参考文献

[1]陆阳.南亚热带森林种群分布格局取样技术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6,10(4):272-282.

[2]王伯荪.植物群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91-117.

[3]王伯荪,张志权,蓝崇钰,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取样技术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2,6(1):51-61.

[4]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823-888.

[5]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9-103.

[6]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527.

[7]朱祥福,林宝珠,周华.九连山碟斗青冈群落结构及小气候特征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06(5):4-9.

[8]王伯荪,李鸣光.重要值—面积曲线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应用[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3):161-170.

[9]杨一川,庄平.峨眉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4,18(2):105-120.

[10]宋永昌,张绅,刘金林,等.浙江泰顺县乌岩岭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分析[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2,6(1):14-35.

[11]林鹏,丘喜昭.福建三明瓦坑的赤枝栲林[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4):241-253.

8.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长丰鲢苗种培育;浮游動物;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一类悬浮在水体中以浮游藻类、细菌、有机碎屑等为食的营异养生活的水生生物,通常个体非常微小,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可以观察[1]。浮游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在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不仅是鱼、虾、蟹、贝的饵料,而且其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与池塘水质密切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系统的生产性能[3]。同时浮游动物不同类群对不同环境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其群落结构能准确反映水域生态状况[4]。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是鱼类苗种的优质开口饵料,其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变动对苗种培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5]。此外,由于养殖模式、养殖品种等的不同,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在陕西临潼地区对大宗鱼类——长丰鲢夏花培育池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大宗鱼类池塘养殖中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育池塘基本情况

调查池塘选在西安市临潼区,池塘东西走向,长方形,混凝土护坡,长100 m,宽40 m,水深1.2~1.6 m。调查池塘放养长丰鲢苗种150万尾[6]。饵料投喂视具体情况,培育前期不投喂饵料,中后期投喂豆浆及人工幼鱼饵料。根据池塘渗漏情况,每隔3~4 d及时添加新水至原来水位。池塘配有一台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根据天气及池塘具体情况开启。

1.2 样本采集、鉴定与计数

调查时间是2015年5月20日-6月17日,浮游动物样品的采集参照《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7]。根据池塘具体情况,每隔6~7 d进行浮游动物采样,同时监测水质,水质监测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8]。采样点位选择在进水口、出水口和池塘中央,采样用5.0 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上、中、下三层取混合水样20 L,加入4%~5%甲醛溶液现场固定,固定的样本带回实验室静置24~36 h,用细小虹吸管浓缩定容至30~50 mL。依据相关文献[9-10],混匀浓缩样品,用移液管取1 mL样本在100~4 000倍生物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个体数。

1.3 数据处理

浮游动物密度计算公式:N=(V1 × n )/( V0× V2)

式中:N为1 L水中浮游动物个体数(ind./L),V0 为采样体积(L),V1为沉淀体积(mL),V2为计数体积(mL),n为计数所得的个体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依据文献[11]中各种类个体湿重换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育池塘水质

苗种培育期间,池塘水温变化范围22.8~31.2 ℃;pH值范围7.5~8.6;溶解氧变化范围6.3~11.4 mg/L;氨态氮含量变化范围0.077~0.235 mg/L;亚硝酸态氮含量变化范围0.028~0.039 mg/L;透明度变化范围36~55 cm;池塘水盐度变化范围为1‰~2‰。在试验期间由于生产中追肥时使用了沼液,因此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培育后期相对比较高。

2.2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长丰鲢苗种培育期间池塘共检出浮游动物21个种,隶属4大类群。其中轮虫占有绝对优势,有1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52.38%;原生动物有5个种,占总种类数的23.81%;枝角类有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4.76%;桡足类有4个种,占总种类数的19.05%(如图1)。

从时间水平来看,浮游动物种类数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少-多-少-多的趋势。培育前期种类数最少,有10个种,培育中期种类数增加到22个种,随后(6月8日)减少到8个种,培育中后期(6月17日)又出现增加,达到11个种(如图2)。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轮虫与桡足类种类数变化比较稳定。原生动物种类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从初期(5月20日)的3个种减少到后期(6月17日)的1个种,枝角类中的裸腹溞只出现在培育中期(5月26日、6月1日和6月17日),培育前期和后期都未发现。从总体来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从单一到丰富的变化,种类组成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如图2)。

2.3 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化

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为45.0 ind./L~318.0 ind./L,平均密度为 151.0 ind./L。从时间分布来看,长丰鲢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培育前期至培育后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与种类数时间分布趋势不一致。在放苗后一周左右密度出现最低值(45.0 ind./L)。5月26日,密度达到最高值(318.0 ind./L)。从群落组成来看,轮虫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密度达91.6 ind./L,其次是桡足类,密度为49.8 ind./L,枝角类密度相对较小,有2个时间段密度值都为0。从不同时间段来分析,浮游动物密度有3个时间段低于100 .00 ind./L(如图3)。

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66 7 mg/L~0.933 2 mg/L,平均生物量为0.477 7 mg/L。从时间分布来看,长丰鲢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培育前期至培育后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与密度时间分布趋势一致。在放苗后一周左右生物量出现最低值,为0.066 7 mg/L。5月26日,生物量达到最高值,为0.933 2 mg/L。从群落组成来看,桡足类和轮虫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别为0.253 0 mg/L和0.110 5 mg./L,原生动物生物量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原生动物个体较小,虽然在密度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在生物量上相比个体较大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如图4)。

3 讨论

通过采样调查发现,长丰鲢夏花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大类21个种,优势种主要有臂尾轮虫、异尾轮虫、三肢轮虫、哲水蚤和无节幼体。这种以轮虫为主的种类组成与国内许多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一致。张念等[12]对草鱼池塘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较一致,而本调查结果与赵文等[13]对盐碱池塘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相比较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池塘水体盐度不同,造成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组成存在差异。从浮游动物种类数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鱼苗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影响较大,培育前期(5月26日)浮游动物密度达到了高峰,密度为318.0 ind./L,随着长丰鲢苗种的摄食量增加,浮游动物的密度开始下降,当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其食性开始发生转变,此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开始出现增长。从南北方养鱼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对比来看,本研究结果与张念等调查的南方鱼塘浮游动物的密度[12]相差较大,这说明在内陆水域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养鱼池塘浮游动物存在地域差异。但从浮游动物数量变化分析,浮游动物在整个培育阶段表现出密度相对较高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对稳定池塘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14],在水产养殖中,浮游动物种群中大部分种类是鱼、虾、贝类苗种的优质饵料生物。大量研究表明,鱼类的捕食可以极大地影响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鲢鳙鱼养殖池塘,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首先被鱼类摄食,从而有助于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生长。因此在养鱼水体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15],这一结论与本研究中鲢鱼苗种培育池塘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同池塘存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所致。在养殖池塘中,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长、发育、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等极为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浮游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16]。本研究期间,调查前期浮游动物的现存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浮游动物的密度出现降低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过高的温度促进了一部分浮游动物种类的滞育[17]。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例如对鱼塘放苗前的清淤消毒和养殖期间的定期消毒和调水,影响到了对环境相对较为敏感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长,造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影响浮游动物组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有些对浮游动物起直接作用,有些则间接起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影响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性影响因子(环境因子和非环境因子)对维持池塘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健康. 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2] 郭沛涌,沈焕庭,刘阿成,等.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種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生态学 报,2003,23(5):892-900

[3] 何志辉,李永函.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的研究II. 浮游生物[J].水产学报,1983,7(4):287-298

[4] 白海锋,赵乃锡,殷旭旺,等.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3):260-266

[5] 刘青,赵玉宝,王岩,等.吉林镇赉地区高产鱼池浮游生物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1,6(3、4):14-17

[6] 袁永锋,贺玉良,张星朗,等.长丰鲢苗种培育试验[J].科学养鱼,2012(10):80-81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就故事》下一篇:人生如何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