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024-09-20

不同文体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共5篇)

1.不同文体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篇一

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小学阶段,能不能让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化,就是一个艰巨的教学任务;要让自己说的话写的文字,别的地方的人能够听得懂看得懂,能够完全去掉口语化的倾向,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当中既有非常实际的请假条、借条、留言等实用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也有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所需要的童话写作的虚构、表达、想象的问题。语言文字运用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不同的文章体裁,体现了不同的受众对象,其语言表达运用则有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现在,我们语文老师要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的目标追求,建立起对不同文体不同语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强化意识,让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奇妙与精准,感受到作者为受众着想的良苦用心,不断在理解与运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不同文体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篇二

一、掌握表达方式, 模仿运用。

如《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3篇课文。本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 作者以趣味性的故事展开, 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 那就是观察。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

教师请学生浏览文章第9自然段。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变色龙的呢?

生:作者按照变色龙的全身———头———身躯来写的。

师:认真阅读, 你认为变色龙的哪些地方长得怪?请同学们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生:变色龙全身翠绿, 颜色奇怪。

生:我觉得它的头很奇怪, 是椭圆形的, 嘴巴又是三角形的, 两眼凸起, 凶相毕露。

生:我觉得它的身躯也怪, 长筒状, 长长的, 像个笔筒似的。

生:它的背也挺怪的, 酷似龟背。

师:龟背有何特点?

生:高高地鼓起, 比较坚硬。

师:变色龙没有龟壳, 但它隆起的背部却酷似龟背, 的确很怪。还有哪看出怪?

生:变色龙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 尾巴尖细。我印象中, 短脚的动物, 尾巴也很短的, 可它却是尖细的。

师:那可不一定, 不过老师表扬你, 关注到了“尖细”这个词。能不能把这个词换成“细细”的呢?

生:不行, “尖细”不仅有细的意思, 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变色龙尾巴的尖锐。

师:说得好, 正因为作者观察仔细, 用词准确, 才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了变色龙外形的奇怪。

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 主要靠语言实践。教学流程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依此经常练习, 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 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二、领悟情感渗透, 拓展运用。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 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普通的小事, 字里行间都在传情,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

先出示文章第9自然段及课文插图。

师:如果给这幅画取个题目的话, 你会取什么样的名字, 理由又是什么呢?

学生边思考, 边动笔在纸上写。

生:我的题目是《紧握的手》。因为爸爸、妈妈的手握在一起, 传递着真爱。

师:一个“探”字, 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阳光悄悄地探进头, 它不忍心打扰此时正在睡觉的爸爸、妈妈。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 爱感动了阳光, 也感动了我们。

生:我取的是《爸爸的叮嘱》。

师:“叮嘱”什么意思?

生:再三嘱咐。

师:花儿传情, 体会得真好, 把体会带到朗读中去。

师:平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谁会叮嘱你?

师:爸爸的叮嘱, 紧握的手, 阳光般的爱, 恬静的微笑, 这真爱焕发着生命的光泽, 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倾注这份感动, 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学生既学习了语言运用方法, 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深入理解、体验和感悟,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达到了得言又得意的目的。

三、迁移生活场景, 实践运用。

苏教版第九册练习中《学会拒绝》教学:

引导进入情境

师:王硕丰没完成作业, 请组长小峰帮他编个理由。大家说, 小峰应该拒绝王硕丰吗?又该怎么跟他说呢?

生:王硕丰你不该骗, 因为如果被老师知道的话, 会被老师批评, 而且父母也不再信任你。

师:除了告诉王硕丰不做作业的危害。还可以说什么?

生: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酒肉亲。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可以有的, 但是如果为了维持友谊来包庇你, 使你不交作业, 这是我组长的失职。所以, 我拒绝帮你编理由。

师:这是告诉他作为组长的职责。

生:因为作业就是学生的一项职责, 我们要做作业是为了学习。

师:老师知道后会怎样帮助王硕丰呢?

生:会惩罚他。

师:或是通过其他的方式……

生:可以让小峰帮助他, 让他改正这个错误, 督促他每天交作业。

师:原来让老师知道王硕丰没交作业, 是为了让老师想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同学们刚才说了这么多, 王硕丰也许就知道了不交作业的危害。那么我们看看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应该做到什么呢?

生:充分的理由。

师:要把拒绝的原因说清楚。还有吗?

生:应该跟他讲道理。

师: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别人可能会接受啊?

生:礼貌、温柔。

师: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生:语气婉转。

……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 “口语交际”就无法继续进行。根据“口语交际”的这个特性, 我们在教学时, 应该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19期

3.论文:抓住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篇三

摘 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用它去从事生活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不同体裁、同一文体、不同写法、相同题材比较、编者意图中抓住文本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特性;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其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把它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从事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字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众所周知,每篇文本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一、从不同体裁中发现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文体特征不同,其语言运用的特点也不同,阅读不同文体的方式方法区别也很大。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实现该文体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版〈下同〉六下第五单元)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结构呈现出鲜明的议论文风格: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因而“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是学生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目标。围绕这一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理解课题,感知观点

(二)理解事例,体会方法

理解“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及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件事,体会这三件事是如何证明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学习其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学习表达

学到表达方法后,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尝试练习,一是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能加快能力的.形成。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小练笔,就是为了从“知”到“行”。

二、从同一文体中发现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同样是说明文,但《鲸》(五上第三单元)与《松鼠》(五上第三单元)两课的语言文字运用有很大的区别。《鲸》一课语言朴实、严谨、准确、客观,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而《松鼠》一课则采用拟人、比喻等文艺性的笔法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情感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这个不同点进行教学。

(一)自学课文涉及的相关知识

这个层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松鼠的常识,采用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学汇报。因为,一是这一个教学内容对于第三学段,尤其已经学过《鲸》的学生来讲比较容易做到;二是对这一课来讲,了解松鼠的常识,是次要的,即使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也能概括出来的。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文艺性表达是本篇与《鲸》这类典型的说明文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也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点。因此,可重点安排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学习语言表达。与《鲸》进行比较,体会《鲸》一文语言严谨、精确、客观性强,作者情感难以觉察的特点;相应地,它多采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松鼠》一文,语言活泼、生动,作者主观情感强烈,非常引人入胜。相应地,它多采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二是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差异。《鲸》一课采用并列式来布局谋篇,介绍了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而《松鼠》则采用总分结构来写,全文围绕“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来写的。

(三)总结引伸,课外拓展

通过对比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同一样东西,你可以采用朴实、客观、准确、严谨的语言去说明,也可以充满感情地去描述它,同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与兴趣,选择阅读课外说明文:喜欢精确了解动物习性的,可以阅读《鲸》类文章;喜欢有趣味轻松愉快的,可以选择阅读《松鼠》类文章。

三、从相同题材中发现不同作家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每个作家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即使是写同样的人、事、景、物,也是如此,其中的不同,正是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行文结构上、描写方法上都具有相同点,但在塑造“鹅”的形象和叙述的语言、语调、语气上又各具特色。白鹅凸显“中国老爷”的古板形象;白公鹅则为“海军上将”的派头。语言上,前者,多用反语,进行善意的揶揄;后者则更多欣赏,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后学一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不同点来教学。

四、从同一作家的不同写法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老舍的《猫》(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母鸡》(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都采用了总分结构;都是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语言都是老舍贯有的朴实、自然,富有生活化的特点。但两者还是有情感思路安排的不同。《猫》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猫的深切喜爱;而《母鸡》则经历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过程。

老舍写的叙事散文《草原》(五下第一单元)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情感。比如,在写了“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后,紧接着抒情“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在文后,写了表演、摔跤、舞蹈、骑马之后,作者写道“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而同样是老舍写的叙事散文《养花》(六下综合复习),却采用了夹叙夹议、情理结合的写法,表达哲思。比如,写了“抢救花草”后,作者进行议论“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写完全文后,作者又进行议论表达感受:“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特性,进行阅读体会,逐渐丰厚对作家风格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表达。

五、从编者意图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助学系统往往提示文本的语言运用特性,尤其体现在“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比如,《月光曲》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它的单元导语中,编者提示本组文本语言运用特性:“学习本组课文……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在《月光曲》的课后练习2中,编者又进行提示:“仔细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无形的音乐情感用有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本最主要的语言运用特性。因此,我们就要围绕这一点来进行教学。例:

(一)初读课文,感知联想知识

(二)精读课文,理解联想知识

(三)评读课文,巩固联想知识

(四)总结课文,运用联想知识

学生在课外练习或习作中运用联想或想象的训练。

4.学习语言重在运用 篇四

一、联系课文当堂运用

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为感情充沛的美文佳作, 文中精当的词语、规范的句子随处可见。对于这些可圈可点的词句, 我们当然希望学生把它们铭记在心, 而最佳的方法理应属于运用。因为运用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需要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因而, 教学中我们应多挤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其手段除美读吟诵外, 更可以让学生组合语言练习表达。当然在组合语言表达时还应注意与课文的紧密结合。如果过分地脱离课文, 另求新的语言环境, 那连贯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情感就有可能会被这突然闯进的“不速之客”拦腰斩断。

二、加深理解及时运用

有些课文中的词句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如果能把这些词句贮存于脑, 并能自然贴切地使用的话, 那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增色不少。但是这些词句一般来说都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 学生的头脑中可能暂时还没有与词句相对应的形象 (即使有, 形象也可能是模糊、零乱的) 。课堂教学时, 能让学生品味出这些词句的含义已属不易, 若再要运用这些词句进行表达训练的话, 那所取得的也只能是“穿靴戴帽”式的效果。对此, 我们可把表达训练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边观察生活中的原型, 边揣摩这些词句的“入妙”之处和运用方法。比如《广玉兰》的第三自然段, 主要写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作者用“含羞待放”、“绽放”、“凋谢”、“数世同堂”等词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然而, 这些词很难进入学生的大脑深处。为此, 我在用图片为学生提供整体感知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外, 还及时组织学生去公园实地观察广玉兰花开时的情境, 让他们带着那些词语仔细观察广玉兰花开时的各种形态, 感受花开之美。让他们在眼观、脑想中摄下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事后让他们回忆画面, 写成片段, 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了。

三、创造情景综合运用

语文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它包含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进行单项的强化训练, 更需要进行写日记、写短文等综合训练。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综合训练, 才能使单个的“知识点”逐渐融合成一个“知识群”, 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语、修、逻去表情达意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综合训练时应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有情有味的情景, 让他们在情趣中运用语言, 乐此不疲。如:一次我布置一篇观察作文《喷泉》, 为了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 我先帮学生复习了《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 同时要求他们课外去阅读与喷泉有一定关系的文章, 并让他们观看了有关喷泉的录像片断, 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喷泉的优美语段。在学生感知形象和文字的前提下, 再让他们去实地观察、体验音乐喷泉的夜景, 并有目的地提出了两点运用要求: (1) 文中要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能自然运用“仰望、晶莹、飞花碎玉、五光十色、姿态各异”等词语。这一明确的要求和丰富的语言背景促使学生的作文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了。

四、归类比较深化运用

学生学了几年语文后, 或多或少都会积累一些词语和句式。按照意思相近或形式相似的原则把这些词语和句式归类排队, 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 往往能收到更好的“内化”效果。因而, 教学中我们不妨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这样的练习, 让他们在比较中深刻理解词意, 准确运用词语, 提高“炼词炼句”的能力。

写到这儿, 我不禁又想起了叶老的一句话:“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历练的”。是啊, 语言文字的掌握又何尝不是项技术呢?又何尝不需要历练呢?教学中, 我们唯有紧紧抓住历练这一“把手”, 有意识地让学生反复接触、运用学过的语言, 以期增强学生的语言底蕴, 提高他们语文修养的功夫。

摘要: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语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在不断的由“知”到“行”的转化循环过程中才能实现。

5.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篇五

一.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原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到语言日常运用方面的题。例如:07年北京卷要求学生写一段对国外游客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特色的导游词, 08年辽宁卷要求修改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发言, 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写出两段课本剧汇报演出中的串联词, 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完成报纸的版面设计等。这些语言运用题考查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稍加注意即可掌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树立时时处处皆语文的观念。在读书看报时, 记下报刊杂志上的俗语、谚语, 熟悉文章标题的拟法, 注意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导语的要点, 学习各类广告词和启事的写法;在看电视时, 倾听并品味流行歌曲的歌词、电视剧中人物的台词, 了解各种晚会主持人的串台词和新闻栏目中新闻点评的写法;在春节走亲访友时, 读记一下别人门上贴的对联, 记住街上特别而有趣的店铺名称, 揣摩一下它们的内涵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生动的语言。在学生留心积累的基础上, 教师如果能够过一段时间就用一节课让学生互相分享成果, 或者干脆在班上开辟一块生活语言交流园地的话, 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地从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应对类似高考题时, 也不至于感到陌生而束手无策了。

二.在课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习惯一讲到底, 急于把自己的或者从教学用书上得来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接受, 这样就让联想与想象远离了课堂教学。其实, 在课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 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调动生活和知识储备, 通过联想与想象, 还原作者在文章中所塑造的形象, 理解文章主旨。同时, 结合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精彩句, 给学生留足品味的空间, 让学生仔细地揣摩、想象, 进一步形成文字。例如, 教师在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采莲曲》的场景;在上《边城》这一课时, 可吸引学生结合自身的年龄特点想象情窦初开的翠翠的心理。这样, 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 更能细致入微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情境, 又能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见到类似的语句或段就会仔细品味, 养成琢磨的习惯。像07年全国卷II中对奥运会祥云图案展开想象和08年湖北卷借唐朝皇甫松《采莲子》的诗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这样的题, 都是对联想能力的考查。经过训练后, 学生也不会再感觉困难。

三.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训练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不要急于脱离教材, 教材中优秀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教师可先找来一些精彩的语段进行修辞、语言或结构仿写。例如仿照《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段, 仿照《故都的秋》写景段落写景等,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在仿写中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和体味, 而且还可在遇到类似2006年全国卷I中仿写朱自清《春》后三段, 2008年宁夏/海南卷仿照示例写句子的题目时稳操胜券。

2.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还可以找一些优秀的文章进行补写、续写, 甚至是改写。例如, 在教学《祝福》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补写出祥林嫂在遇到“我”之后到死之前的心理活动;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续写《孔乙己》的结局;在教学《阿Q正传》时, 可以让学生以“现代阿Q”为题进行改写……这样的训练, 既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提高作文水平, 又可以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做好相应的语言运用题打下基础, 而在2007年天津卷就考了续写, 而2007年重庆卷则考了补写。

四.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 提醒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现在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相当普遍,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与高中所开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考题中, 经常有涉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语言运用题出现。例如, 07年北京卷中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情况, 就在政治课本中出现过, 而07年江苏试卷有关“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就是生物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只要时时处处留心, 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上一篇:师范类大学生顶岗实习总结下一篇:街道办事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