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

2024-07-19

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精选8篇)

1.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 篇一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中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中国生命教育的萌芽。国家很多政府文件精神也提倡和要求加强生命教育工作,但是都在探索中进行。

在科学人生观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生命观: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这是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的生命观有以下几点。

1.生命存在观。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2.生命独特观。

人类生命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时间的一维性也决定了人的物质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大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

3.生命品质观

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当生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的时候,就具备了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基础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只有融入社会,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变得强大

4.生命超越观教育。

人类生命是一种超越的存在。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5.生命责任观

人生责任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要求和行为关系,具有广泛的内容。既可以从个人对同志、对亲友、对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发生,又可以从个人对集体、对阶级、对民族、对国家和社会,甚至对人类的关系中发生。

人的生死决非个人之事,而是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的。自杀对本人也许是一种解脱,可是对亲人和社会无疑是极大的伤害。大学生应当尊重、热爱、珍惜生命,科学树立人生理想,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2.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 篇二

大学生生命安全状况可以说不容乐观,笔者身边就发生过因学生自己麻痹大意导致旧病复发身亡的案例。此外,有关大学生生命安全事件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4名女生失火身亡事件、2010年“药家鑫事件”、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等。

这一幕幕惨剧令人痛心。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如此令人担忧的生命安全现状,使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深感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之重大。那么,这些令人惋惜的安全现状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呢?

二、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背后的因素

1. 心理健康因素

大学校园是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各种性格、各种类型的人都有,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严重者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现象。

2. 家庭教育中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孩子整个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当今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之下娇生惯养,家长们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一般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生命安全教育。

3. 高校对生命安全教育相对滞后

高校对学生安全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安全工作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但一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财物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等;而学生生命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因此教育往往对这一块重视不够,同时也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预防、管控机制。

4. 社会失范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因社会失范而产生的价值取向错误、个人信仰缺失、功利思想泛滥、生命观念淡薄、安全意识缺乏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越是失范,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三、高校做好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路径思考

高校在大学生生命安全工作中无疑承担最主要、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多路径探寻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方法。

1. 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高校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案例,因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真实且说服力强,可以通过分析解剖来“以案释法”。

2. 多途径锻炼大学生自我保护技能

高校可以定期举行地震、火灾、救援等疏散演习,还可以利用军训、体育课、选修课、社团等学习军体拳或简单的自卫技巧,多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学习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

3. 开展安全实践自治活动

组建大学生安全管理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校园稳定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布满“眼线”,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可以立即发现并上报,将危害尽可能降至最低。还可利用班干部、学生会宿管部等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自查,平时多注意观察有情感波动或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的举止动向等。

总之,大学生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艰巨的任务,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生命安全。尤其是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以不同方式,从不同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确保大学生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2011,(1):116-117.

[2]翟春,宋成.略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5):9-11.

3.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 篇三

关键词:功利;工具;敬畏生命;价值;情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0-0016-05

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度丰富,导致生命不得不面对种种“现代性问题”,如精神家园的失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不自由,生活也逐渐变得孤寂、虚无、绝望,人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舍勒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迷惑不解”,“个体身位已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位”。[1]

一、教育的弊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教育本身的异化导致教育忽视人的需要,抛弃人而渐行渐远。现代教育追求功利、追求科学,缺乏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对心灵世界的关注不够,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层面而言,教育目的更多的是把青少年视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而对于个体的人、目的的人少有关注,导致正在寻求自我身份同一性的青少年,生命更加脆弱,放弃生命的现象越演越烈。

(一)现代教育追求外在功利,忽视对生命的敬畏

现代教育的功利化表现在,教育多追求外在的、可换取名利的事物,而对于学生个性、情感、精神成长等问题关注不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利益主导。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危机,各国及其教育制度都在拼命追求国家利润。[2]国家功利主义在教育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国家要求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人才,教育追求规模与效益、效率,相对忽视了培养公民,少见了对个体生命的敬畏。

现代教育的功利化还表现在过度追求“科学”,因而也具有了规范性与正统性[3]。所有学校都具有相对统一的规格,定期参加标准化、可测量的考试,对教育的评价偏重外显化的数据。科学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工程化”问题严重,生产工程类的术语占据主要地位,如目标、对象、表现、产品、系统、工作、管理、测试、测量与评价、打造、结构、基础等。[3]现代学校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批量生产工人,职业化取向日益明显,相关的科学、技术、管理等理工科成为显学,而关注社会群体、人的内心等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则备受冷落。这样的教育“顺理成章”地忽略教师和学生心灵世界的成长,对生命个体的敬畏当然无从谈起。

(二)教育目的“目中无人”,缺乏情感的关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目的“目中无人”,把人当作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60多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前30年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理应为政治服务,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无产阶级接班人,人沦为政治的工具。1952年,前苏联召开关于教育的讨论会议,之后由《苏维埃教育学》总结为“教育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是永恒的范畴。但因教育与语言不同,是有历史性、阶级性的,因而肯定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总结还专横地批评了认为教育同生产有直接联系的观点”[4]。我国随之在政府主导下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为止。

后30年,经过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物欲以“解放”的名义被迅速释放出来,与此同时,人们把教育理解为“教育即生产力”,主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的目的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对教育的理解存在泛经济化的倾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教育基本都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把鲜活的人仅当作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工具。人的价值与尊严被忽略,个体的人沦为经济的“工具人”,学生是被外铄的、被决定的,在教育中是一种抽象的、被安排和摆布的人。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1985年,一名初一女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她留下的录音如下:“我不只一次受罪,挨打,受骂。……上了中学,你们对我的要求更严了,……我爸对我那样谈话以后,有点儿绝望了,我这才又一次想到了死。”[5]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观念的变革、消费主义和对物质的占有欲望超越甚至控制了个体的精神世界。教育对社会变化的积极回应能力不足,碎片化的知识教育无法回应整体性的生命情感的需要。对此,檀传宝也提出批判,认为匮乏信仰的教育,“拘泥于物象,拘泥于琐碎的规范授受,从而对学生的终极价值求索无所关怀”[6]。

二、敬畏生命:现代教育的价值与情感的双重目标

鉴于目前教育的种种问题,教育需要注入新的思想理论资源,即将敬畏生命的思想融入教育中。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观念可以救赎已经沦落的教育,可以为陷入重重危机的现代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中融入敬畏生命的思想,即从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上确立生命的主体地位,从情感上回应生命的情感需求,树立对一切生命的敬畏感。

(一)敬畏生命:现代教育的救赎

敬畏生命伦理学为当今功利的、工具化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救命稻草,只有敬畏生命的教育才能救赎深陷国家功利主义之中的教育。施韦泽提出“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7],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8],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施韦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

第一,重构了善的观念,善即保存和促进生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目标在于使人通过敬畏生命而获得最终的自由。它把肯定人生和伦理融为一体,“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它的追求是:“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9]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自由,而自由与责任从来密不可分。施韦泽强调每个人对生命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就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不可推卸的、必须履行的某种义务。尽管他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但是能够让我们感觉这是对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二,生命价值序列平等。“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10]施韦泽强调,所有生命具有同等的神圣性,敬畏生命要求尊重爱护所有的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11]承认人的尊严,对所有的人和物同样尊重。承认他们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教育的本意是陪伴儿童成长,教育即生命价值的彰显,即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即教人学会敬畏生命。教育的价值立场是相信人性本善的,相信儿童是善也应当行善的,而教育即教人行善。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理生命、社会关系生命和超越性的精神生命。生命的本质意义在于超越性。只有“深入人的生存的内在结构,深入个体生命的深层质地”[12],才能够真正关切到个体的生命。因此,教育可以注重规范的传递,但更应该注重对超越性价值与意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即对生命的尊重。教育必然包涵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负担起生命的责任,教育本身就应该蕴含生命的意义,传递人类文明的价值内涵。

可见,对于善、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实现等相关问题,敬畏生命所提的观点与教育的本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价值目标:彰显生命价值,敬畏一切生命

现代教育的应然价值追求在于高扬人的价值、把人当作目的,尊重人在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发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帮助人实现其生命的潜能。“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众多的教育批判将矛头指向了教育和教育学中所存在的‘人学空场’”[13],扈中平提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最高的鹄的。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14]鲁洁提出“教育即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15],应“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16]。这就要求教育体制的整体转型,从对功利、科学的过度追求转向敬畏生命,从目中无人转向依照生命的纹理顺势而为地进行教育。强调人在教育中的根本地位,不同于人类中心论视野下的教育观。

现代教育以敬畏一切生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的教育观为价值追求。人类中心论的危害在于,它必然导致自然生活中的人类沙文主义、物种歧视主义。[17]这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沙文主义、民族(种族)歧视主义一脉相承。以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教育观,必然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其他生命物质的道德地位,仅把其当作工具性的存在,这样的教育会导致青少年缺少对其他生命的伦理关怀,尤其缺乏敬畏感,容易导致群体性自私,这是伦理观的缺失。这样的教育如何对人类未来和命运进行人文关怀,如何关注生态与伦理关系呢?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将会把人类引向何处呢?曹明德认为,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变革,将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非人类存在物。[18]据此,对任何生命包括最低等的生命的无谓伤害都不符合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求。

(三)情感目标:对所有生命保持敬畏感

情感在道德中具有奠基性作用,情感的发育是公民品格的基础。情感作为全部伦理大厦的基石,在道德中具有本体地位[19]。卡尔瓦茨卡娅认为,情感不仅是获得生活和文化价值信息的唯一直接渠道(经过感觉、知觉等),是找到这些价值和在价值起伏变化的世界里的方向的复杂工具,而且也是内在主观的利益动因本身,是认识和行为动机的道德意义。[20]正因为情感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情感教育才应成为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内容。朱小蔓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具有操作性的机制,指出“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联系,以其比逻辑—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动力系统的优势,打开了通往价值理性的道路”[21]。因此,在教育中,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先性方面,情感比理性的知识技能更具有优先地位,必须成为现代教育的整体性目标之一。情感属于人的非理性层面的主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对象。人的情感与理性相互结合,协同工作。“在人身上完全割断感觉——情绪机制的情况下,理性是不可能工作的。它不过处于昏睡状态”。[22]

敬畏感在所有情感品种中尤为重要,培养儿童的敬畏感是教育的情感目标之一。施韦泽认为:不伤害生命、不杀生并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须从属于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道”“爱”和“同情”。敬畏感是一种含有崇敬和畏惧双重成分的复杂情感。只有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高度负责和关切,才能对自我和他人生命产生同情、爱,并提升至敬畏,进而扩大到一切生命。敬畏感是包涵尊重、崇敬和畏惧感的高级情感,更复杂而深邃、更神秘,具有信仰色彩的道德情感。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 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23]面对现代社会和教育功利化的危机,敬畏感显得格外重要。

三、敬畏生命的教育之实践策略

敬畏生命成为现代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也预示着敬畏生命的思想需要进入到教育实践中。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给予青少年思考生命问题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体会生命的自由与责任。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寻生命的意义,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神圣性的尊重,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对生命的敬畏情感,以情感感染学生。

(一)师生共同探寻生命的意义

第一,采用师生共同叙事方法,进行了解生命的教育。学生必须了解生、死,理解生命的过程,学会思考。生命在本质上是美丽而又不断减损的事物,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拓展却逐渐接近死亡的过程。“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24]教师叙事多是以成人的立场,向学生提出“应该如何”的要求,而学生叙事呈献出的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的诸多困惑。因此,教师应更多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关于生命神圣性的价值引导。生命本身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敬畏生命的教育,其使命在于“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25],努力使自身生命实现潜能最大化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承担生命的责任。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意味着珍惜生命、活在当下。人作为一种短暂性的存在,死亡是必然结局,但我们可以使过程变得与众不同。“世界,大自然和美的生命是永恒的,而在这永恒的生命中,我个人只能活在大自然指定给我的那么一段时间。要使每一个人在少年期就考虑到应当怎样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人珍惜生命,也就是珍惜人,爱护人,爱护生命”。[26]人的存在本身就有无限的意义与自足价值,在生命不断展开的过程中,教育尤其是教师承担着启发个体意识的责任、扩充生命价值的义务。

(二)教师的敬畏情感

根据“生命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感,以期待唤醒学生。学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会特别关注生命问题。青春期非逻辑序列的发展节奏快于逻辑系列,青少年对于生命的理解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情感的力量。教师的敬畏感,主要目的在于感化学生,从学生感受而言,教师的敬畏感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使学生懂得尊重高尚,畏惧自己变得卑鄙,需帮助学生获得敬畏的情感,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人首先应当有所畏惧,但“不是畏惧神话式的某种报应,而应当畏惧变成他人面前的一个卑鄙的人的可能性”[27]。

第二,相信生命的力量,敬畏一切生命。相信生命可能创造奇迹,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是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动力,是教育中尊重生命的重要表现。教师敬畏一切生命,尤其是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的生命、“疼爱大自然”。人不但应当理解、尊重、关切、敬畏人的生命,应对一切有生之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都持以尊敬的态度、敬畏的虔诚、生命的关怀,对于一切神奇的造物表现出惊讶的尊重与谦卑。除非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否则不应当伤害任何生命。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培养孩子们要学会真诚地关怀、惦念、怜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如果一个孩子会深切地关心在隆冬严寒中无处栖身的小山雀,并设法去保护它免遭灾难,能想到保护小树过冬,那么这个孩子待人也绝不会冷酷无情”。[28]教师需要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伟大与自身的渺小,对自然造物的完美、极致、玄妙等表示敬畏。

敬畏生命的教育不仅在于解决自杀问题,不仅在于解决道德教育的“实质性低迷”和“无根性”问题,而在于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与尊严等终极关怀的角度观照每一个生命,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整体的发展与命运,试图为人类的明天开辟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人类不是地球的中心,更不是主宰,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生命体,我们只有彼此敬畏才能共生。人类未来过何种生活,取决于我们今天怎样做。显然,敬畏生命伦理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小枫.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编者导言.

[2][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中译本序.

[4]金一鸣.教育:求真留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

[5]满逸.生活中的"小太阳"[N].光明日报,1986-5-7.

[6]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7][8][9][10][24][法]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76,10,9,13,9.

[11][25][法]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6,9.

[12]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

[1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序言1.

[14]扈中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教育研究,1989,(8).

[15]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16]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17]刘湘荣.生态伦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9.

[18]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19]朱小蔓.道德的情感维度[N].中国教育报,2013-6-7(6).

[20][苏]卡尔瓦茨卡娅.意识和行为的道德动机[J].哲学问题,1982(11).

[2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2][苏]吉塔连柯.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和感觉论原则在伦理学中的作用[J].石远,译.哲学译丛,1986(2).

[2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

[26][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24—725.

[27][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9.

[28][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7.

4.大学四年目标教育 篇四

回首这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活,有太多的回忆,有过欢笑,有过痛苦,有过迷茫。在这四年的磨砺中我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自己。还清楚的记着自己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个时候,留着齐刘海,穿着一身运动装,红彤彤的脸上写满了幼稚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现在,没了齐刘海,脱掉了运动装,穿着成熟的职业装即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这短短的四年,是我人生最珍贵的时光,让我从一个莽莽撞撞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在进大学之前,我幻想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在看过《一起来看流星雨》之后,我期盼我的大学生活就像楚雨荨那样,既是一个学霸,又是一个生活独立的人,又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既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又没有成为学霸,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四年的大学生活过的平静如水,我也是众多人中不起眼的一员。

大一,对于刚入大学校园的我们,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逃脱了老师父母的束缚,我们逍遥自在的活着,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上课时没了高中那时的认真劲,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有时还会时不时的逃课,心里毫无负罪感的花着父母给我们的钱,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到期末考试时,考前突击,然而没有经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终究是无用的,就这样挂科了。面对着这一事实,我心里久久不能接受,思考良久,明白了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这就 1 是大一一年颓废的结果。对于人际关系,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一直以来受家人宠爱,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关心同学。大一的我就是在浑噩无知中度过,我后悔,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是无用的。大二,有了大一的经历,我重新思考着自己的大学,不再像大一那么浑噩无知,开始有了自己的规划想法。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首先是我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不再逃课,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专业方面的很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飞跃。除此之外,在课外我报了计算机二级辅导班,并且顺利的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这学期我进步了好多,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这一年为人处事方面也成熟了许多。在这一年,我也经历了军训,经历了军人的生活,我学会了团结,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大三,留给我的是美丽的记忆,告别了大一大二的懵懂忙碌,大三对我而言更是一场成长的蜕变。大三的课程大多数是专业课,专业课还是比较难的,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充实,温习,而且有些课与课之间是融会贯通的,一门不扎实,就很难把另一门学好,环环相扣,这就不得不去复习原先的知识点,所以大三的学习是苦涩而充实的。虽然理论课成绩不是很理想,值得自责,但自己确实是学得比较踏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有时,忙碌也近乎成为我不去努力、争取的借口,认为无暇顾及,这也许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伙伴们对我的关怀,让我觉得我不是孤军奋战,偶尔会有对自己所取得的劳动成果的肯定,又是欣慰的。经历很多事情后,大学三年级的生活也让我学会了用平常心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这让我成熟不少!忽然猛醒,那么强烈的觉得学习才是硬道理。一直觉得人生应该过得 2 有意义和价值 ,如果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扎实的功底,谈价值完全是不现实或者受限的。在大学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会全力以赴。在这个迷茫的学年,站在十字路口,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该考研还是该找工作,想想自己当初坚定的考研信念,而现在动摇了,我不知道自己继续深造有什么用,能干点什么,本来对这个专业也不怎么感兴趣,我不想彻头彻底的变成一个工科女。于是,下定决心,加入到就业大军中去。随着大学生活的前进,我也学会了与人如何相处,在这学期刚开学不久,我去了舍友家玩,随后我们又一起去了西北农林大学,感受着人家学校的氛围,玩的很愉快。

大四,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可能是我在校园里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会珍惜并充实这段时光。刚开学,我学习会计知识,并且通过了会计从业考试,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求职之路,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懂得,之前看姐姐找工作很困难,我心里就在想找工作有那么难吗?这学期,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就业的艰难。出去找工作,屡屡受挫,不是说非985,211不要,就是嫌没经验、专业不对口,但我没有被困难、被挫折吓到,我每天起早贪黑去各个学校跑招聘会,最终,皇天不负有信心,赐予我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相信一句话,就是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结果,但是你努力了就可能会有结果。现在的我每天去实验室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通过焊接电路板,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大学四年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也很多,学到了该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学习,收获了一张张的证书,有学业奖证书,也有计算机二级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等,现在我所拥有的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细心帮助,在大学生活还未谢幕之时,我想对这个校园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想对陪伴我 3 四年的同学和老师们说声感谢。有过收获,也有过遗憾,遗憾的就是在上大学期间,没有较多的实习机会,培养自己与社会的接轨。人生的每个阶段要做每个阶段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就是要做校园生涯中最后的拼搏,做好毕业设计,顺利毕业。只有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才能从容地对待明天。不管我们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但我希望我们都不要失去方向,不要迷失自己。职业生涯中,方向是其关键,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过的是什么生活,才会努力去奋斗。大学这四年,我虽然过得平平淡淡,但却很踏实。

5.大学生生命教育结课论文 篇五

不要害怕生活,坚信生活的确值得去生活,那么你的信念就会有助于创造这个事实。

——威廉·詹姆斯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信息10-1班姓名:郭晓宏学号:0967118105指导老师:徐永斌

如果我的生活更完美

(内蒙古科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10-1班 郭晓宏 014010)

[摘要] 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也是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学习、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是对人生旅途的考验与经历,充满着悲伤和喜悦、充满着自信和激情,更面临着极大的人生挑战。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正文]

在我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很少觉得自己的思想很庸俗,但是进入大三以后我发现“思想”绝对算得上是我的“短板”,我从来不会走一条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这是懦弱,真正的懦弱,害怕失败,害怕烂摊子需要自己收拾。朋友根据我的性格特征,推荐给我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看过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思维里确实有堵墙,无论承认不承认,它就在那里,让自己越发懦弱。就考研这件事情来说,我最初想着考研纯粹是因为老师说考研时我们专业一个很好的出路,那时的我绝对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今后走这条道到底是为什么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迷惑,让我觉得前方的路一片灰暗,只能走好当下的路,只是一直隐隐约约觉得考研是我的使命,而无数的前人又给我证明了这条路的尽头是相对比较美好的。现在想想这个想法多么幼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去走,而且这样一个浅显的理由似乎并不足以支撑我走到最后。我发现似乎只有我身边的人是在这样“庸庸碌碌”的生活着,谈论八卦、每天以闲侃为乐,为游戏通关而骄傲,我没有资格去谈论人家,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只是我比较厌恶这样的一个生活状态而已,而远处的很多人却都在为了一个梦想努力奋斗,纵然小有成就也不会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突然,我的心中萌发一种惧怕感,我害怕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害怕,怕我真的就这样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一事无成。

记得从小书里就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现在的境界必然还没有达到“读万卷书”的程度,只是单纯地在一边思考,一

边摸索着前行而已,我在自己先前造成的苦海中挣扎,希望有一天可以脱离这片苦海,去我脑子里的从小向往的大学生活真正的体验一把。朋友说,我想的太过消极,其实这样的生活相对还是比较不错的,是我不知道满足。可能是这样的,但是书上告诉我的世界确实不是我现在接触的这个样子的,而且似乎还离得很远很远。我想着,我要去追寻我想要的生活,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可能,我做的还是不够好,我还需要很多努力才能成为这样一个人,但是我已经在前行的路上。

在结交朋友这件事情上,我都不清楚现在我的状态,毕竟人心这种东西很难去把握,隔着肚皮不会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大学里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地域和观念上的差异被无情的放大,很多的交际不再属于你的掌控范围。《牛仔裤的夏天》里的友谊真的让人羡慕,不得不说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友谊,大家好到了巴不得共穿一条裤子的程度,每个人因为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同的路,各自的生活都被琐事充斥着,所以联系也就渐渐少了。不过,从小长大的感情终究是经得起考验的,大家一聚,四五个笑话之后也就没有任何隔阂了,或许这就是成长的悲哀。

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热情如火,有的人冷漠如冰,有的人积极向上,有的人消极至极,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有的人喜欢思考,有的人喜欢出行,一开始的交往总是舒心的,大家都是带着面具生活的虚伪的人,可是接触多了就会发现这人自私、冷漠、心眼多、爱算计、心胸狭隘等等无法忍受的缺点,或许谁都是这样的吧,因此为了生存大家都习惯于带着面具生活,可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因为伪装的时间过长而产生疲乏感,最终露出一点点马脚。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看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能让自己吸取正能量的朋友,陪他们跌倒,再陪他们爬起来,无怨无悔。我很羡慕那样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我也想要做真正的自己,可是有时候生活逼迫你伪装起来,也就造成了很少有可以交心的朋友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断有东西需要去思考,去探索,这样你的路才称得上是经过深思熟虑走过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存在任何遗憾,毕竟曾经为此而努力过,如果有机会在那个岔路口,在那条前行的路上再走一次也会走出同样的轨迹,这样的人生是完美的,即使在行进过程中,会有岔子,会有不舒坦,会身心疲惫,但是“绝不后悔”。这就好比贝壳里的珍珠孕育的那个过程,蛹破茧成蝶的那个过程,都是痛苦的,但是结局是美好的。

我想让我的人生更加完美一些,所以我现在开始行动,读书、思考、旅行、计划、做有意义的事情、远离鸡毛蒜皮的小事等等。这时我想起北大才女张曼菱的一句话:心中在做着一件大事,我的脸上就会不由自主挂着微笑。是呀,一个令人神往的境界,现在我笑了,因为我也在做着一件大事,一件人生中的大事,一件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的大事。

[总结]

6.大学四年目标教育总结 篇六

题目:大学四年目标教育总结

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 业: 艺术设计 班 级: 121205115 学 生: 杜鸽 学 号: 121205115 指导教师: 雷柏林

2016年 06月

大学四年目标教育总结

结合本人大学四年的点滴回忆,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成这篇写在大四尾巴上的论文

时光飞逝,犹如白驹过隙,一晃眼大学四年就要到尾声了。回想这四年,有些人在这里拼搏奋斗,有些人在这里荒废人生,真的只有到毕业的时候,才知道多么珍惜这四年的日子。曾以为大学就是用青春来追梦的过程,毕业了才知道我的青春没了,梦早就没了。

名牌大学也好,二流也罢,任何一个大学里,平庸的大学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各有各的辉煌。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倘若你觉得学习没用而去干别的事,那么无论你取得多高的成就都会在记忆中成长着一种灼灼的痛。记得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很无聊,大学上课很无聊,大学上课睡不着觉最最无聊,现在却连这样一个无聊的机会都没有了,原来有些东西就真的失去了不会再来,即使你曾经多么的不喜欢。曾经因为没有修好图书馆而去外面上网,后来因图书馆有了好电脑而去图书馆上网,现在却因为有了自己的电脑而再也没有去过图书馆,以后去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只是我仍不懂得珍惜。

无痕的岁月划过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深刻记住这珍贵的大学时光。还记得填报志愿时,我忐忑的心情,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喜悦的神情,还记得我第一次踏进学校大门时的激动„ „太多的往事,现已变成回忆,美好的记忆,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的陌生世界,处在心中无比兴奋,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这次的论文是回顾大学四年里学习、生活、友谊的见证。我记得刚开学时,我们还是新生,总是会瞪着眼睛看看这瞧瞧那,一切都那么新鲜。新生见面会后就迎来了最有传奇色彩的军训,早就听说大学的军训非常严格,的确不出我所料,半月下来,我们的肤色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辛苦训练的背后得到锻炼的是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壮与坚强。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些许憧憬,些许迷茫。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简简单单的高中生一下步入了大学,充满自由、神秘、陌生的地方。我开始有一些不知所措了,我开始变得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没有人管我上自习了,没有人管我那个时间应该干点什么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开始撒欢了。我一直想要好好的玩一把,把高中时侯的游戏时间一起玩回来。

在这一年我努力想要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加入了学生会,竞选了学习委员,还参加了轮滑协会,加入了跆拳道、散打协会等好多组织。一心想着在这样的一个自由自在的校园里,自己在学习之外也要有所收获。我不再去上自习了,偶尔也会逃课去找同学玩了,出入于各种社团协会之间,每天感觉忙乎乎的,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舒服,无拘无束。

尽管如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索性我属于勤劳的人,四年里进入校门开始我因为对新生活的希望与热衷,不断地评估自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艺术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绘画,对设计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

在一年级是我初步了解了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

二年级为定向期:我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开学了,又一批大一的新生步入了象牙塔,在高三饱受折磨后一些新生计划着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到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但回顾今年学生毕业时的情形,看到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找工作时的慌乱、艰难。学生们已经淡化了专业对口,不再关心户口问题,甚至对工资要求也越来越现实,但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英语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还是对其就业产

生影响。专家认为,其实职业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因为临近毕业,所以我将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专业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四年级为分化期:考研进行中、不能再犹豫不决,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

在学习上,我一直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听课、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早退、不逃课,遵守上课纪律,并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也获得了专业一、二等奖学金等荣誉。通过四年学习,现已掌握了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并通过了相关课程考核。在学习期间,我一直乐观开朗,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生活上,我勤俭节约,在设计公司进行了勤工俭学,担任了设计师助理,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制图,设计,效果图制作技能,还让我养成了认真负责、不怕吃苦的习惯。此外,我知道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在大学这几年里,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与舍友、同学和朋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结识了一些学长学姐,可以向他们请教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

这就是大学,每个人做着自己做的事情,没有对与错,谁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是非曲直的标尺,谁都有为自己伸张正义的自由和理由,谁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和方向;谁都可以犯错,据说这里摔得不会很疼;谁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身份地位完全平等因为你们都是学生;谁都可以说自己是对的,因为以前定义对错的你的老师和家长在你上大学以后已经不怎么管你了;谁都可以随时堕落和振作,你有大把的时间做这些事情;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这是大学!

我付出了热情,不会畏惧未知的困难,也不会以为前面路途的艰辛而放弃,这都是在大学的四年里给予我最好的礼物。感谢大学里的老师们,因为他们不会因为课堂纪律的松散而放弃讲课,感谢我的舍友,因为他们包容接纳了我的习惯。谢谢那些没有将我达到的困难,反而让我变得坚强。

我的大学虽然即将毕业,但是青春不会散场。希望毕业后,我不会去虚度日子,依旧充满着热情去追求自己所期待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不可抹去的记忆,所有的日子都会沉淀为永恒。

7.基于生命关怀谈小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七

1.1 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1.2 生命关怀的重要性。

在当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生命关怀的理念,不仅是对小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还是对小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当今教育界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2.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2.1 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式展开的,因此,学校应该支持和帮助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当前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列入日程,开设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少,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缺少生命教育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一些学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并不是主要负责生命教育工作的,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生命教育培训就担任这一教育工作,对生命关怀等的认识与理解也仅仅来自书本,缺乏实际意义,甚至有些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书本理论相违背,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效率明显降低。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都给予了过多的爱,但是父母没有在付出爱的同时教导小学生如何关心他人,使得不少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生命无情与漠视。还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暴力的影响,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形成暴力倾向,从而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4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而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东西约束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例如网络文化和游戏的存在。目前网络上充斥着不良文化或暴力文化,小学生在无意中接触后就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错误地理解各种不良行为;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的侵害,大部分游戏都有着血腥的内容,不少小学生沉溺于这些游戏中,也习惯了这些暴力游戏,对于血腥的画面没有感觉,长此以往,在他们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变得无足轻重,回到现实生活中,虐待残杀动物不足为奇,同学间打架斗殴更是常事。

3. 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3.1 学校应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生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目中,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认识了解生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保护,珍惜和热爱生命。其次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对于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加大数量,还要加强质量培训,让教师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形成生命意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小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活动场景,增强对生命活动与现象的体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存知识。

3.2 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空泛的说教,它渗透在教师的每个动作中,每天的生活里。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关怀生命。在一次上课中,同学们围着一只惊慌措施的飞蛾,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只虫子,因此主张踩死虫子并没有什么,然而,我用扫帚帮助飞蛾逃离了这困境,解救了它。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知道,从事生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将生命关怀融入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学会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3.3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小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接受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学校时,应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敬师长,和同学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切记不可和同学打架斗殴等;在家里,应当尊老爱幼,听长辈的话,如遇到父母吵架等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劝阻他们,努力维持和睦的家庭;在社会上,尽可能地避免和不良分子接触,不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不沉溺于网络游戏。总之,小学生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避免不良事物的干扰,做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进步。

4. 结语

生命教育帮助了我们超越了自我的生命,提高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实现了生命价值。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应当尊重生命,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全面发展,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得小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大社会舞台上能够勇敢向前进,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

参考文献

[1]王长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8.热爱生命加强大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八

关键词:热爱生命;大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79年澳洲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1989年,日本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对人的污辱行为、杀人、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现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内容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要早些。1997年,由于当时台湾的一些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当时负责教育工作的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以就于该年的年底在全台湾的中学中开始进行生命教育。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才刚刚起步。2003年5月,我国教育部修订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这些规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亮点之一。此后,上海市和辽宁省相继启动了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也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在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地强调升学和考试,人的生命的意义被压缩成了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这种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特别是当高中生升入高校后,升学压力骤减,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涌现,因此自杀现象就增多。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乎段。

一、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获得生命的的地方,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空间,也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组织或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替代的。人类文明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早且最易被铭记于心的启蒙教育,所以它可以被看做是教育之源;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种最能深入骨髓的学前教育,它又可以被看做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重视健康的意识。要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所以要体验对生命的喜悦,要理解生命的尊严,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起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

学校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的形成负有重大责任。但是,当今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严重地被异化,人类早期的关于人文主义价值的理念,即人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已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目的所取代,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加以认识,加以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学校不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人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设法开展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存的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中也要充分体现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

三、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的条件

“环境育人”是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个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所生存的环境来塑造的。当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所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就充斥着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还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皆被消解,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贬值,生活的意义虚无苍白。一切都可以不做,一切也都可以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做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工作,更要重视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着仁爱的社会。

上一篇:部队士兵对照检查下一篇:《爱盖章的国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