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2024-08-29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共8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篇一

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

中期汇报材料

2008年6月,经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我校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在一学年的课题实验中,我们着力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通过初步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有所提高,逐步认识到与他人合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掌握了最基本的合唱知识与技巧。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能有效锻炼学生这几种能力的教学手段就是合唱教学。

2、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合唱作为声乐教学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研究课题的原因之一。

3、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出本课题的另一原因。

在以上因素下,我提出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6月获得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组各成员将以音乐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构建我校艺术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努力形成艺术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合唱艺术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内化,在音乐的陶冶中,可以受到审美、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教育,2、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和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素养,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严格演奏与和声观念,加强学生集体协作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创设高效的 “合唱教育效应”,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人格。

4、通过对合唱曲目的排练和演出,健全学生的心理结构,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树立一个正确的合唱观念,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

2、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学生的音色、二声部及和声进行训练,并能做到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平衡与协调

3、注重学生歌唱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其可在齐唱的和谐训练、和声的和谐训练、各声部音响的均衡训练、指挥与合唱队的协调训练以及在演出活动等五个方面, 实现对学生进行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研究措施

(一)采取措施营造合唱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现今大多数学生喜欢独唱歌曲和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合唱歌曲,是现实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优秀的合唱具有独唱和流行音乐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统一协调、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学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为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把合唱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来抓,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二)多渠道渗透感受合唱魅力,培养合唱兴趣

充分利用距离学生最近的优势、利用校园里的多种教育媒体,充分展示合唱艺术的魅力,并渗透到孩子们的校园内外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尽情地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尊重艺术。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渠道:

——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天播放合唱歌曲和合唱知识,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以一月一换,也可间插在其他主题内容之中。让孩子们对合唱歌曲耳熟能详、随口而唱。

——积极组建校园师生合唱队,加强训练和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并面向全校开办合唱知识讲座,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

——开辟校园板报、宣传栏、学生手抄小报等专栏介绍合唱知识、合唱歌曲,也可结合班队会、团队会组织音乐知识竞赛等。

——音乐教师在布臵校外作业时,可以把合唱歌曲的学习和收集作为一项内容来完成,如利用电视和网络,一周收集一条自己喜欢的合唱团的演出信息或者周围的音乐活动情况,一小组一月学会唱一首合唱歌曲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合唱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除了依靠校内外比较专业的合唱队训练外,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进行合唱能力的训练,这既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又是培养全体学生合唱艺术素养的又一重要渠道。课题组成员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或业余的合唱技能技巧的培训及演出活动,并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实践提高。

其次对中外的童声合唱曲进行选择和积累,精选出适合学生、学生喜欢的优秀曲目。根据乐曲难度由浅入深地组编本校各年级各班的合唱曲选,并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再次,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合唱技能的训练。从简单的音准、节奏开始,如听辨、模唱单音、音程、乐句,到听记节奏、和弦、旋律等,从简单的二声部趣味练声曲开始,到轮唱、较复杂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歌曲的学习,将合唱的技能技巧逐步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并做到长期坚持。

最后,组织多种活动体验合唱乐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提高的主要载体,让学生体验合唱乐趣,如利用每年的“迎六一”等节日,开展班级合唱比赛等,积极参加安国市艺术节活动。这既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大好时机,又给予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学生定会在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四)改进考核方式,提高合唱效果。

组织班级音乐会,把合唱作为学生音乐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对学生表现情况加以评价和指导。帮助改变学生学习合唱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合唱素养的提高。

五、开题会及培训情况

2008年9月,在我校校长组织下,学站领导、教导处主任、副主任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召开了课题《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的开题会,在开题会上,本人做了主持人发言,阐述了研究此课题的重要意义,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等相关内容,与会的各位领导对课题的立项给与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大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直至成功结题,参加开题会的课题组成员全部参加讨论,在了解课题相关内容后,对如何更好的研究好课题纷纷献言献策,通过讨论,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了在小学开展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合唱教学对学生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的良好影响,并一致认为课题研究将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开题会后,我校制定了合理的培训计划,及时进行了课题相关培训,并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做好培训记录,以更高的理论水平进行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及时培训,提高成员研究水平

在开题会后,我们课题组成员首先进行了“关于合唱艺术”的培训会,因为在各成员中,虽然有专业音乐教师,教研员,但是也有几位成员为其他科目一线教师,为了让全体成员以更专业的姿态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开展了此次培训会,并让每位成员撰写了培训心得和体会,通过此次培训,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进行课题研究的现状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在全校三到六年级段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下发学生问卷110份,回收学生问卷109份,回收率是99.1%,其结果基本能够反映本校学生合唱学习的现状。

调查内容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学习合唱的,这是音乐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应该不断扩大这股力量。我们将在实验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快找到提高学生合唱的良策,从而整体推进我校艺术课程改革。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是我们不变的目标,组内教师珍惜集体学习的机会,能坚持自主学习,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参加基本功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刁伟丽老师在2009年安国市市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标兵评选中获音乐学科教学标兵,在苏州市中小学教师解题基本功竞赛中获小学英语学科三等奖,王莹莹老师在2009年安国市艺术活动月中排练舞蹈《吉祥如意》获得一等奖。

2.实践导航,提高成绩

参加课题实验的四个年级段都是专职音乐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成员根植于教学实践,穿梭于课堂之间,放弃休息时间主动为学生辅导,她们的辛勤付出取得了一些回报,在2008年排练了《歌曲四重唱》并参加了安国市艺术节比赛,荣获二等奖,在2009年我校迎六一联欢会上,排练了合唱《保卫黄河》,获得了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扎实科研,促进发展

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活动与音乐组的集体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各类研讨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工作。组内研讨气氛浓厚,组员能坦诚发言,这种务实的探讨方式,有利于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一起成长,她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总结与探索,撰写了案例与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良好。

八、课题研究困惑 1.思想要统一

本课题虽然由个人承担,但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分布在各个年级,因此在研究方案中就把学校3——6年级部分教师确定为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在划分各子课题时,把部分教师又分在别的课题组,分散了她们的注意力与精力,在方案设计和具体操作中,产生相互交叉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将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组内成员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好各项工作,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力投入。

2.措施要到位

本课题的预设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修正与改进,教师虽然明确研究的目标,也都能通过自身的付出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但有的年级组课题研究效果不明显,还有对低段学生进行的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教师表示困难,原因之一,是现行课本中没有合唱教学的相关课程,教师无法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原因之二,学生年龄偏低,声带发育不够完善,进行合唱训练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课题组督促每一个教师保证课题方案的实施,保证研究的措施到位,主动了解课题研究的阶段工作,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实践,努力加强自我反思,切实提高研究效果。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如今,这一课题将进入中期的研究阶段,针对我校的合唱教学实际情况,继续做好常规研究工作,希望各级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同时希望得到兄弟学校同行的“援助”,让我们与课题一起进步。

2.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篇二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而进入21世纪后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由于年龄、环境上的原因,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一些与其他年龄段不同的特点。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眼前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看法。

一、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是与学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紧密相关的。小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不明确的,甚至是很模糊的。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引导他们学习,促其产生创新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和探索兴趣,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国标)第二册《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就可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讲台上放了半瓶水,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瓶里的水升高呢?”学生开始积极讨论、交流。“给瓶子里加水,把瓶子斜过来就行了……”这时教师再问“有一只乌鸦飞了很多地方,怎么也找不到水喝,这一天,它发现了一片荒地上有半瓶水。你能帮它喝到吗?”这样便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强烈的创新研究欲望。让学生讲出“喝到水”的思维过程,无疑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建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创造创新环境。

“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是以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基础的。小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才会活跃,想象力才会丰富,记忆力才会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新性可言。因此,营造新型的课堂气氛,创造创新的宽松环境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教学气氛。比如在教学中能借助图片录音、录像、动画等,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内容。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新方式。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加以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要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如笔者在小学语文(苏教国标)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文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1)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剪枝的原因,进而领悟文章的写法,最后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2)模仿、练习、实践。学生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仿照文章写法进行训练,做到要有创新。在练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他们必然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条件,从而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四、积极引导学习,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从多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式。假如某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的答案,那么学生就可以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展,寻求众多的合适的答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从而产生矛盾,在矛盾中进行探索新的发现,让学生尽可能地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他们的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发表对案件的看法,结果看法各有不同。这样,让学生按自己不同角度思考并谈见解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多维的创新能力。

五、开发学生想象空间,诱导学生主动创新。

创造性想象对于创新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想象是创造的根源,但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想象。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还原想象,边读边在大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空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如笔者在教《小抄写员》一课时,因势利导,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叙利奥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却有一天痛苦地喊道:“爸爸!原谅我!原谅我!”这是为什么呢?他在学习的时候竟然睡着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课文中,老师已经帮助大家找到了父亲和小叙利奥七处误会冲突的地方。你们愿意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吗?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体悟课文内容,大胆想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

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理念,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就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以提高。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工作还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徐龙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革新, 2009, (1) .

[2]廖良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8) .

[3]魏运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s1)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91-01

一、数学学习策略的涵义

数学学习方法是表示在数学学习行动中,学生为达到某阶段学习目标而采取的部分对应系统的学习办法与举措,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有序的学习活动程序。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基本要素,它为学习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什么是学习方法?我们认为,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发展的活动方式。作为数学学习策略构成要素的学习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确切的使用范围和很强的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如预习、观察、操作、阅读、模仿、讨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复习等具体方法。

二、小学常用的数学学习策略

1、模仿接受学习策略。作为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并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采用模仿与接受的学习策略。模仿和接受是两种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方式,前者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仿照教材上描述的操作程序和老师讲解、示范的活动步骤进行数学学习。后者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去接受老师的讲解,并根据老师的讲解、提示理解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教学知识内化到头脑中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模仿和接受在实际操作中都表现为一些连续性的活动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学生要综合运用观察、模仿、操作、练习、内化等方法,再通过这些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灵活实施去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模仿与接受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说,一方面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2、迁移类推学习策略。迁移和类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顺向迁移和类准。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去加以掌握。

3、操作感知学习策略。操作和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抽象水平较高的数学知识,学生更是需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楼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特别是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这一策略主要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物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来充分认知抽象数学理论。它的实施途径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这是一种能通过操作而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以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这是一种侧重通过视觉去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知觉表象的直观感知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从感性上为数学学习提供形象化的支持。

4、实验探究学习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单靠观察和操作是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它们往往需要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反复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实验探究学习策略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这里的实验探究虽然也要反映为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但它与操作感知策略中的操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所讲的操作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完成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步骤,其目的是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动作表象;而这里的操作则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

5、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合作研讨学习策略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和研讨,其中合作反映了数学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研讨则进一步反映了学生集体探索创新的特点。如果说合作主要反映了学习策略的内在本质属性。正是这种内在本质属性体现了合作研讨学习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学习或练习的根本区别。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有小组内部同伴之间的合作,同时还有同座位几个同学之间的合作。在传授新知识时,针对书本中的关键点、难点、学习的疑惑点,可让他们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处理突破,使学生自动获取知识。如小学数学《有多重》,这是一节让学生感受重量单位“千克”的实践活动课。活动前,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一张活动称重量的记录卡,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内成员角色,组内成员进行有序活动。活动时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称出组内成员的体重,并且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地在表中表示出来。这种方法不但会让数学学习的时候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数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合作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历程是推动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活动过程。于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能力,从而形成较好的情绪和立场,同时还能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式,为以后的学习与终身不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红霞.浅谈小学数学学习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6):151.

[2] 李桂云.小学数学研究牲学习策略浅析[J].时代青年:教育,2012(5):282-283.

4.谈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关于. 篇四

通过听取朱传世老师《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专题讲座和学习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关于“摆事实,讲道理”的教学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明确概念,积累材料

摆事实讲道理——最基本的论证方法。初中阶段我们要学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道理论证,就是引用道理论据进行论证,举例论证就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是初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这里所说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名人名言,革命理论,格言俗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社会公理等。所说的“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所以,要想写好此类作文,首先就要积累这些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否则,就会出现:从头至尾喋喋不休地空发议论,却举不出一件生动而有说服力的事件,也说不出一句名人名言,或出现名人名言张冠李戴,数据引用不精确,甚至胡编滥造现象,为此,在平时议论文写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如每天背两条名人名言,一个故事,并将其整理在《积累日记》上,做到胸中有数,以备后用。

二、依据论点,选好论据

找到切合论点的论据,这是写作议论文的一门硬功夫。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训练对材料的内容和中心的概括能力,需要训练从多则材料中提取共性的能力,也需要训练从一个中心出发聚合不同材料的能力。前一项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比较多,后两项相对要少,更要多训练。

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则应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多用概述法和截取法。初学议论文时,有的同学把握不好分寸,把作论据的事实叙述得过于具体、详细,乃至刻意叙写,过分细描,以致于文章叙多议少,喧宾夺主,使得文体不论不类。为此,选用事实论据要引导学生注意: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而且所选用的事实论据必须

是大家所熟悉的。②最好具有新颖性。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议论文中的道理论据要切合论点,准确无误,为此,选用道理论据要引导学生注意: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等。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三、选好角度,分析论证

确定好了论据后,还有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只简单地摆出事实和排列道理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分析透彻了,文章才有说服力。

那么,怎样分析论证呢?其方法很多,可引导学生掌握几种方法: 1、一事一议。也就是写一件事,议论一番,再写一件事,再议论一番。、两事对议。也就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运用这种论证方法,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能够鲜明突出地论证观点,收到“一比就明了”的效果。

3、多事概议。这种论证方式主要是从更多的类属、更宽的视角、更多的层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普适性。如果在比较充分地证明中心论点之后,再追加一段概括性事例,则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以理论理。也就是运用道理论据进行说理分析,目的是借助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收到“理直气亦壮”的效果。、以喻明理。也就是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说理,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目的是生动形象地阐明观点,达到“喻巧而理至”的效果。

5.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篇五

A、苹果与辣椒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Kaikai(总得有个代号吧)偶然吃下一个红苹果,味道很不错,然后又偶然吃下一只红辣椒,当然是辣得够戗。Kaikai是个很热心的原始人,所以他又摘了两个苹果和两只辣椒,回到部落里。

Kaikai碰到了原始人Meimei1(当然也是个代号),他拿了一个苹果和一只辣椒,指着苹果砸砸嘴,指着辣椒吐吐舌头。要知道,当时语言还没发明呢。不过Meimei1很聪明,她把苹果吃了,把红辣椒放着当摆设,因为她想,这一定是让人辣得吐舌头的东西哪。

Kaikai又碰到了原始人Meimei2,他又拿了一个苹果和一只辣椒,指着苹果砸砸嘴,指着辣椒吐吐舌头。于是Meimei2吃下了那只辣椒,当然被辣得够戗。她想,Kaikai为什么要骗她呢,这辣椒明明是辣得让人咂嘴啊。

Kaikai带给Meimei1和Meimei2是完全相同的信息,然而结果却完全不同。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中出现的问题。引出信息要正确传递,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信息的真伪与辨别

B、猴子与西瓜的故事

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

可是怎么吃呢?猴子可是从来没吃过西瓜的。

于是,猴王想出一个办法。他把众猴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大家听好了。现在,我这儿有一个大西瓜。关于这西瓜的吃法嘛,我当然是知道的。可是,现在我要考考你们,看你们谁能说对西瓜的吃法。如果说对了,我会奖励他。谁要是说错了嘛,我可要惩罚他!”

众猴一个个面面相觑,他们谁也说不准西瓜到底该怎么吃。

沉默半晌,一只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小猴子突然大声喊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应该吃瓤儿!”

小猴子吸引了众猴的目光,可是并没有人附和他,他凭什么就说西瓜是吃瓤儿呢?

这时,一只中年秃尾巴猴儿开口了。“诸位,我认为西瓜是应该吃皮的。记得小时候,我跟我爸爸去过我姑妈家,在姑妈家我吃过甜瓜,甜瓜就是吃皮的。我想,这甜瓜是瓜西瓜也是瓜,自然也应该是吃皮喽!”

众猴听罢,觉得他说得有理,不少猴儿开始频频点头。

猴王没有急着下结论,因为那只最有威望的老公猴儿还没有表态。通常,老公猴儿的话总是最被看重的。

躺在一块石板上舒服地晒着太阳的老公猴一直眯着眼不说话。这时他见大家都在眼巴巴地望着他,觉得自己是站出来发言的时候了。

他慢腾腾坐起来,清了清嗓子,往四下看看,慢悠悠地说:“这西瓜嘛,呵呵,当然是应该吃皮了。我从小就吃西瓜,而且一直是吃皮。我想,我之所以能活到这么大岁数,至今身强体健,大约就是因为我——吃了大半辈子的西瓜皮的缘故吧!”

老公猴儿的话一言九鼎,一锤定音。众猴儿纷纷随声附和。

“就是嘛,我一直就认为西瓜应该吃皮。”

“那西瓜,就是吃皮的,这不是明摆的事吗!”

“吃皮,没错儿……”

这时,猴王认为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于是,他拍拍屁股,站起来,大声说:“好啦,都不要吵了。大家说得对,西瓜,当时是吃皮的,这本来就是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只有这个小猴儿崽子,说什么西瓜应该吃瓤儿,那好,咱们就让他自己去吃瓤儿,我们大家吃西瓜皮!”

于是,一个西瓜一分两半,小猴被罚吃西瓜瓤儿,众猴分吃西瓜皮。

一只短尾巴猴儿吃了几口,回过头对另一只猴儿说:“哎,我说,这西瓜可不怎么好吃呀。”那只猴儿头也不抬回答说:“嗐,你就吃吧,西瓜嘛,就是那个味儿!”

(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中的问题,引出信息的真伪性,不要盲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分辨信息的真伪:

手机短信:恭喜您,香港天地公司为庆祝成立2周年,特举办抽奖活动。您中了8万元大奖,请立即汇款500元手续费到我公司,一周内就可以将钱送到您手上。地址:香港邮电路188号)

3、相同的事不同的信息

C、有一家大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主管。面对众多应聘者,公司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进入最后决赛的应聘者必须完成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进入最后决赛的,有三位应聘者:甲、乙、丙。负责人交待:“以十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十日之后,甲、乙、丙前来汇报销售情况。

负责人问甲:“你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说他曾游说和尚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一顿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正在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主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们梳理鬓发。”主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10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吃惊地问道:“怎么卖的?”原来丙下了一番工夫,得知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络绎不绝。而这座寺庙的主持有写得一手好书法,于是丙找到该寺主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示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如果在上面书上„积善梳‟三个字,当作赠品,必得香客喜欢。”主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都很高兴。一传十、十传百,宝刹的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6.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篇六

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中学 雷晨春

素描基础训练作为中学阶段美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术初学者艺术水品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描”是朴素描写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与彩色绘画相对的绘画的总称。随着艺术思维的发展和艺术探索的进步,素描的含义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作为认识和表现形的一门学问,它又是一种指导表现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造型艺术。而且,作为艺术基本规律的造型学习的方法,素描又出现在艺术的源头。因而,人们称他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好多学生往往认为素描只是一种训练造型能力的方法,但他们却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画者在实践中可以感觉到,任何形式的绘画只要动笔造型,即无时无刻不包含着素描问题,因而在绘画创作中,已形成这样一种认识:除去色彩,画面全部造型因素都属于素描研究的范畴。因此,中学阶段的素描基础训练就尤为至关重要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素描教学,我认为,搞好素描基础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与情感。因此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基础训练中由于构图、形体、结构、空间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而这些又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因此课时较长,易枯燥,很多学生都对他提不起兴趣。

前几年我在新疆支教过程中就感觉到了“兴趣”的重要。那时候我负责基础素描这一块儿。所接触的都是刚刚起步开始学习素描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渐渐发现,有些非常喜欢画画的学生,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总是充满激情、满怀信心。经过和他们的交流,我还发现,他们竟能够做到用“心”去作画,因为他们在画画的时候用到的不只是手,还有他们的思想。比如让他们画一个花瓶,他们竟很快就联想到了圆柱体、长方体等几何形体。这些对于一个初学素描的人来说是很不易的。有时看到他们非常投入又充满激情地画画时,我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

相比之下,有些孩子并不喜欢画画,无奈在父母、老师的“重压”之下,他们不得不背起画板,走进这本是充满快乐与激情的艺术乐园“饱受煎熬”。他们犹如“行尸走肉”般的去完成一幅幅老师、父母下达的“任务”而没有投入任何思,因此他们的画面是僵硬的,没有一点生气。

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殊不知素描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情感。素描也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素描的兴趣呢? 首先,我认为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认识、欣赏一些优秀的素描作品,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幻灯片,经常播放给同学们。因为,这其中不乏有些超写实的素描作品,也有抽象的、高度概括的等等;不同的素描作品,其表现的风格、内涵也不同,比如,达·芬奇的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梵·高的作品中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等等。还有各种不同的绘画工具画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用铅笔、钢笔、毛笔、木炭条、色粉笔等。这样,在学生充分地感受素描强大的表现力的同时也会调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应该多让学生们观摩一些老师的现场示范。为此,教师自身不但要有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还要具备对艺术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因为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样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再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常带学生观摩一些有关素描艺术作品的展览,这样对提高他们学习素描的兴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要让学生认识素描,了解素描,感悟素描

“要画好素描,首先要对素描的基本概念有确切和准确的认识,素描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对基本概念的错误和模糊的理解”。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素描教学,我感觉到,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素描,还需要让他们更近一步的了解素描,感悟素描。在《罗丹艺术论》中有这样的一些话:“艺术上的素描,好比文学上文体的风格。装腔作势,故弄炫耀的文体都不是好的。好的应当是:使读者忘记这是风格,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所处理的主题上,所表达的感受上。”是的,真正好的素描,好的文体,就是那些我们想不到去赞美的素描与文体,因为我们完全为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吸引。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只有反映了真实,才能获得这种优越性。

因此,通过基础素描教学中关于素描的介绍,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好的素描是美的,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融化为思想与灵魂。这是他们学习素描的最终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观察能力 在基础素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整体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光只素描其他画种亦是如此。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具体说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造型,包括造型的观念意识,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诸种形式要素的运用和众多的表现手法,构成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基础。因此,造型可说是绘画之本,素描乃是研究形体以及积累造型知识的一种手段。艺术的最高的一方面是素描,其余都是添加上去的,是辅助的„„把问题说得更简单、明确一点,建筑、风景画、奖牌艺术、雕刻、版画、油画,所有这些艺术都是要站在总的基础上,那都是要靠对素描严格的研究。“在绘画的所有因素中,初级阶段要求形准是最基本的规律,以后的艺术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因此,在基础的教育阶段,形准应放在首位”。我们要能够做到,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描写,都要能运用自如的表现形态。比如,画一个侧面头像,就应当画的使人能感到看不到的那些部分。在素描训练中,应当要求学生不要迁就造型的错误,那种将错就错的态度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如果在素描训练中常犯抓型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达物象特征的缺陷,这样对学生是非常不利的。

再者,画形体时,应该从物体的整个形体比例画起,不要注意线,而要看由线构成的形体,看整个动向和各种关系,根据眼睛观察去画,然后再去检查。

素描基础教学中,特别要让学生注意个别部分和细节服从于整个素描整体处理,为此必须让学生掌握这样一个描画原则,就是要由整体到局部,要善于描绘细节而不破坏整体,要正确的保持色调的比例关系。“在画素描的过程中,最危险的一点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轮廓线上。例如:学生用了很多的时间仔细的描画花瓶的轮廓,起先是从花瓶的一边开始,以后就毫不注意已绘成的一边,而接着画另一边,结果在画完之后就发现两个轮廓,就个别来看都是准确的,但把两者合到一起的时候,那就完全没有把花瓶的原型表现出来。契斯恰柯夫关于这一点写道:无论是谁,如果他看不见形体,那就不会画出正确的线条。即使,线条就其本身来说是正确的,但与其他东西都不符合的话,那也还是错误的”。因此,学习素描一开始,最重要的是尽量要培养学生把所看的一切都看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习惯。要经常不断的这样分类,它可以使你整体的去感觉一种形体,不要理会那些容易引起初学者十分偏爱的细节。尤其是它能增强学生从整体出发的思维能力,并应力图使这种能力成为本能的习惯性反应。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在整个作画过程中,要判断“各种形体的来龙去脉”,要常常看对象,在画细部时要看到整体,不要忘记整体感。

7.初中物理中关于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七

一、概念的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产生了大量的物理概念, 对于这些抽象的名词, 初次接触想要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对于学生们不免还存在难度, 初中物理概念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性质的概念, 如:重心、电磁波、简谐震动等。第二类在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的基础上, 还能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征和性质进行定量反应, 比如:力、加速度、功率等。概念引入的方式十分重要, 这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其的难易程度。

1. 让引入的概念和生活联系

物理并不是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的, 很多物理概念、物理现象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果能够将物理概念的引入和生活很好的衔接, 这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讲解“浮力”时, 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木块漂浮在水面的情形, 然后尝试引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木块能够浮在水面而没有沉下去呢, 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及原理呢, 然后引入教学主题“浮力”, 这不仅让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 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通过深化旧概念引入新的概念

物理概念中, 很多新概念的引入与讲解是和旧概念有紧密联系的, 通过深化旧概念往往能很好的引入新概念, 让学生对于新概念有很好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加速度”时, 学生已经对于速度有过了解与认识, 因此在讲解时, 可以尝试启发学生思考:汽车行驶在路上, 当遇到红灯时需要刹车, 车的速度会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这个过程其中蕴含怎样的原理呢, 对于这样的过程可以怎样定性的描述呢。学生由于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基本的掌握, 因此基于速度的理论知识对于加速度展开思考, 往往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这个新的概念。

3. 概念可以由演示实验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伴随很多的演示实验, 而观看演示实验通常是很受学生们喜爱的, 不仅具有趣味性, 同时实验表达一个过程往往是非常生动直观的, 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 也可以借助相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来体会某个概念的意义, 这种方式往往效果都非常好,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概念的形成

1. 透过现象阐述本质

生活中有很多被学生们熟知的日常现象, 如果能够将现象进行有效提炼与深化, 然后引入到某个特定的物理概念上, 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大脑中对于某个概念的形成。对于这一类概念的形成过程, 需要学生们对于生活现象有仔细的观察, 并且要能透过表象思考其内在成因及原理, 教师在这个过程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 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发现, 这样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形成也会更牢固。

2. 运用类比与对比形成概念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概念是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 学生无法再从生活中找到落脚点, 理解起来不免会存在较大障碍。针对这一类概念, 不妨采用类比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找到生活中学生们了解与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 往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概念的形成也更深刻。

除了类比的方法, 有些概念也适合用对比的形式讲解, 例如“蒸发”和“沸腾”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 这两种现象可以产生强烈对比, 讲解中如果两个概念来一同对比分析, 对于概念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 等效法帮助概念的形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很多物理概念都是独立的, 然而经常会有某两个概念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质, 并且在解决某个物理过程中, 两个概念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结果, 对于这种现象针对这样的两个概念可以采取等效法来加深学生们的认识。

三、对概念的定义

通过概念的有效引入后, 学生们头脑中基本有了概念的形成, 紧接着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做有效定义。教材中对于有些概念的定义已经有了精辟的阐明, 对于这样的情况只需要让学生们好好理解与记住就行,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概念表述起来较为抽象与晦涩, 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难度,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有进一步的阐明, 尽量做到概念的表达简单、直接, 语言清晰、明了。

对于概念的表达同样需要注意一些要点:第一、概念不能循环定义, 不能用概念阐述概念, 这样并没有起到表达概念的效果, 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第二、定义要能很好的表述概念本身及其外延部分, 这就要求对于概念的表达不仅要准确, 同时要完善;第三、使用的语言要清晰明了, 并且要十分准确, 概念中通常不会包含比喻或过多修辞, 也不是对于事物的判断, 是对于事物的有效说明。

有了概念的定义后, 教学中还需要对概念有进一步深化与巩固, 这通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图像来帮助深化概念, 同时自己要多思考, 真正把概念弄懂弄通。此外, 平时的作业练习及老师的课堂讲解也是很好的帮助巩固与深化概念的过程。

总之, 初中物理教学中, 概念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够让其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概念的引入要能贴近学生生活,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易于理解, 对于概念的定义也应当清晰明了,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掌握。

摘要:概念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与接受, 因此探索正确的“物理概念”教学思路变得很重要。本文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对概念的定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戴静岩.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及教法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8.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问题;对策

数学是一门以数字为语言的学科,人们在最初接触数学时也是从数字开始的,而数字计算将成为日后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中所培养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计算是数学的根本性能力,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计算教学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挖掘学生兴趣,强调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本身比较枯燥,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计算乏味单调,从而失去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挖掘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在引领兴趣的道路上,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孩子们刚刚接触计算问题,开始常常不感兴趣进而会表现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特点,从感性认识出发,逐步对计算问题发展为理性认识。在教学初期,老师从实际出发,可以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对计算有一个直观认识。教师在课堂上,以小棒粉笔等实物为工具,搭配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的实际意义,强调数学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學初期,教师应多以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认识到计算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计算问题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知识的内化,只有对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结论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就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二、明确算理,提高计算准确性

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经常有学生容易计算错误。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的方法,不明白“满十进一”,“不够减要借一当十”的算理;以及超过10的计算,用小手掰不过来,用幼儿园的手算法就不够用了。这些因素导致20以内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不熟练。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微课课前讲解以及学生课堂的口头表达算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良好计算习惯,降低计算错误率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计算错误率还是居高不下。计算错误的原因往往千奇百怪,可能是把数字抄错,如把8错写成3,把0写成6,把4写成9等;或者是把符号看错,例如把乘号错写为加号;又或者是在中间过程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本是一门严谨细致的学科,不能因粗心为由就对此问题视而不见从而掉以轻心,要让学生对计算错误引起重视,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有效降低计算错误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们的数学习惯的养成没有达标,之所以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在事物的感知能力上比较笼统,不具体,通常只是注意到一些凭感觉的孤立现象,而没有关注到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在长期的精准化训练中实现。在数学计算中,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遇到很多的数学公式,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数学公式来解决应用型问题或是对其进行变形,对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尽可能挑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不求量多,但是要精,要求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仔细认真,避免出现计算方面的失误,长久以往,形成了谨慎仔细的意识,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学生们自然就可以杜绝不良的计算习惯,全神贯注地完成计算。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低级的计算错误将会被有效杜绝。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课标》指出: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基于以上理念,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这几年间,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明显加强,估算能力大大提高,算法日趋多样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减弱。本人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计算作为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的操练来加以巩固和形成,但我们现在的计算教学往往又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进行,先提出问题情景,然后探究算理和算法,接着加以应用,最后来一个拓展或者延伸,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有效练习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首先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一堂课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和巩固,其次在层次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很多学生在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教师已经在运用和拓展了,可能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适应这样的教学,因为他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样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因为他缺乏练习,这样要形成计算技能对他们来说无疑成了“空中楼阁”。计算与问题解决的有机整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的“双基”和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

五、提高运算速度,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丰富,对学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题目的综合性在增加,计算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要求学生们计算正确,还要保证一定的速度。计算教学中,终极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既准确又快速的标准。要想实现提高运动速度这一目标,依然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训练。

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是提高计算能力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要结合不同的阶段和情况,来布置不同形式的练习,常见的练习形式可以划分为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对比练习、针对练习和反思练习等。在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讲授完课程后,适合安排一定量的随堂练习来巩固所学,提高计算能力。随堂练习应注重基础性,以巩固为主。课后练习则要注重层次性,合理控制练习量,题目难度的设置应由浅入深,不同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同,题目的完成度也不同,因此课后练习要尽可能多的照顾到大部分同学。随着知识的丰富,学生往往会对多学内容产生混淆,尤其体现在混合计算中。在计算教学里,很多学生会混淆计算次序,及时地布置对比练习将有效避免知识混乱的情况。对比练习要立足于知识点间的不同和联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明晰相关概念,掌握运算规律,从而温故知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针对练习则要注重个性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后练习为依据,发现不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点安排针对练习,有所侧重。反思练习则要注重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存在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不同形式的练习间互有补充,注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通过丰富练习的多样性,让学生提高运算速度,进而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六、结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要与计算这一基本问题打交道,而计算教学也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对计算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再辅以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居鸿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115-115.

上一篇:院系意见毕业生登记表下一篇:提高超市员工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