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07-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一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洮南市第二小学张美琳 内容提要:我校许多小学生都缺乏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校确定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课题。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表达”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本课题的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做个科研型教师。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口语表达清晰完整,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杜绝方言,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态度大方,有礼貌。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整理、总结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策略,提高我们当前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活跃我校口语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口语表达研究提高探索总结

三、问题的提出:

口语表达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表达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抓起。

本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小学生,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有待提高。如: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口头语言不完整、想到了不知道怎么说,缺乏条理性、用词不当、夹带方言土语、常有重复现象;课间交际时忽视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而且,大部分家长表示,老师说的事情孩子回家后表达不清楚,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较弱。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口语表达、学会交际,成为我研究的内容。基于此,我提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四、研究的内容 :

(1)、研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不敢回答问题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的原因:口语交际是新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常恐于和同学交际,常常沉默寡语,这一现象和当今社会需求很难符合,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深思。

(2)、让学生敢于口头表达的策略的研究:找到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的原因后,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或敢于与同学交流的策略,并让他们感受到交际带来的舒畅心情和愉快情绪。

(3)、学习新课标对口头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并研究出达到要求的策略。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的研究:语文课堂是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口头交际的最直接的场所,是我们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场所。这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各展口头风采的沃土,在这块沃土上,师生不断的锻炼着自己的口头语言,同化优化课堂语言。比如“我认为”,“我不同意某某的看法”。使口头交际能力得到升华。

(5)、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研究: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他就具备了积极的心态,乐观的心理、不再恐于与人沟通交流了,这样就能更快地适应多变的社会,如鱼得水在各种场所施展口头才能,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学校二、三、四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探索历程:

1、重要观点、创新之处:

坚持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我准备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最初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够当众说出来就可以,后来要求逐渐提高——语言流畅,表达清楚。逐渐提高要求:在别人说完后,让其他同学用简短的话指出其优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动起来了,他们对于口语训练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考。在语文和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多种方法,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研究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进行口语训练,如:利用课文插图,加强说话练习;利用发散点,讨论说;在阅读教学中,延伸说话;坚持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进行练习口语表达。

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1)重视情境创设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所以,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的欲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训练。

(2)课堂讨论。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大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是讨论的参加者而不是接受者,就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就乐于主动地思考问题,发表意见。

(3)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人人参与,畅所欲言。如:课堂“小记者”、“小老师”“擂台赛”等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竞赛。每学期都进行一次口语表达 “大比武”:5月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参与率100%。同时,在二年级开展“文艺汇演”

活动,有讲故事、讲笑话、唱歌、演课本剧,参与率100%。10月,开展“学会感恩”演讲比赛,参与率80%。同月开展“文艺表演”,参与率88%。通过比赛表演,同学们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加强了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极大地锻炼了胆量,普通话也更加规范。

(5)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平日师生接触交谈,师生都使用普通话交流,不允许用本地话交流,教师不仅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及时随时纠正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

(6)、为课题的研究我积极探索。我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和相关语文教学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小学口语训练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用理论指导口语训练课堂教学实践,经常上网学习最新口语训练教学动态,不断调整把握实验方向。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初步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实用的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模式。

(1)立足教材,用好教材。依据教材,加强口语训练,如低年级进行看图说话,阅读教学中的问答训练、讨论训练以及故事情节补充和延伸;课后思考练习中的口语训练;单元练习中的说话练习。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平台。

(2)、引导学生平时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3)、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4)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遵循的原则。激励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实践性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 中,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主体性原则: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反馈性原则: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 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 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2、教师的口语训练观念改变了,学生对口语训练感兴趣了。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训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在训练目标上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口语训练的目标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口语素质,包括掌握相关的知识、发展相关的技能以及良好的口语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氛围上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安全的,创设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口语训练情境。

3、强化了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都能做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得以发挥。

4、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成绩有较大提高。经调查、统计,课题研究选择的实验班与实验前比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均有明显进步,直接提高

了语文教学质量。学校整体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一年的研究,增强了我校教师的科研兴校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丰富了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教科研水平。课题实验以来,我积极自学理论知识,主动实践,讨论活跃,撰写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关的论文及反思,以及其他论文、反思及案例。

八.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理论上研究的系统化、深度不够。

2.如何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深入探讨。

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实验中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摸索出更多的口语表达训练成功模式,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苏、肖春《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策略》[J];2010.72、孙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J];小学时代;2012.33、黄忠《有效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尝试》;华章;2012.44、赵淑萍《浅谈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12.55、蒋晓泳《简论课堂内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年09期

2013年4月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二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让课堂气氛宽松起来, 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我们都知道, 大部分小学生喜欢听别人说, 自己也很乐意说, 而且在他们和同龄人玩耍时, 在与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亲人交谈时, 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在课堂或者其他的正式场合就不能大胆地讲述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说话情境,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1. 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 调动和激发他们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勇气和热情。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如果太看重教师或同学对自己发言的评价, 甚至一边发言一边琢磨别人怎么看自己, 就会因为走神而出错, 更容易因为担心而紧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安慰学生:“别紧张, 你已经说得很好了, 别的同学其实和你一样, 甚至不如你。”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说话者和别人拉到平等地位, 从而也就缓解了说话者因顾盼他人感受而导致过度紧张。另外, 教师还要加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 消除交往的隔膜, 创设互动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2. 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带着愉悦的心情上

课, 并且选择适当的时机, 巧妙地应用风趣语言开导学生, 让其产生共鸣, 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让学生有说的欲望。

3.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从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时就勇敢地举手, 只要举了手, 开始发言了, 就自然想继续说下去。

说得不对, 说得不好, 教师绝对不批评训斥, 讽刺挖苦。这样, 久而久之就能消除学生害怕紧张的心理, 让学生有了说话的勇气和激情。

4. 教师应教学中应利用课本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

唱歌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 培养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凭据,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都要凭借教材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精练, 内容简短, 故事性强,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 利用教材来说话。

1. 利用课文中的空白, 让学生补充或想象, 并能充分地表

时, 教师可让学生用“如果……那么……因为……”来解释晏子的言外之意。比如:“如果说我是最不中用的, 那么你们国家就是下等的国家, 因为我们国家的规矩就是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感受了晏子的聪明, 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2. 利用角色转换的方式, 培养口语能力。

如教师把学生带到文本中, 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人,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假如你在场, 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什么?”教师还要给足时间,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整合教材, 给学生一个适宜的交流话题。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或生活中的现象等, 找给学生适宜的交流话题, 引导学生有主题、有顺序、有逻辑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4. 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比如识字时组词, 学词时造句, 学句时扩句, 学段时扩写等, 阅读后复述, 写作前说文等。另外, 恰到好处地续编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口语训练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不一定非要郑重其事地进行, 还可以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

1. 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

如参加国家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当校园广播员、电视小记者, 去村社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活动, 如讲故事大会、辩论会、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即兴作文创作比赛等等。这些实践活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且在活动中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与交流, 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学会与别人合作, 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让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2.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各种综艺娱乐节目和动画片是学生的最爱, 这些节目语言是生活语文的艺术化, 它提升或夸大了某些有价值、有意味的东西, 注重情感或娱乐效果。如相声小品对于艺术地概括生活反映生活某些现象, 以及语言的机智活泼, 都是值得学习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百家讲坛》精彩的故事, 人格化的叙述也是学生所衷爱的;《话说长江》《西风胡杨》等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的电视散文, 它们本身就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有声文章。这些可以让学生模仿说话方式, 积累说话技巧,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三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课堂气氛宽松起来,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小学生喜欢听别人说,自己也很乐意说,而且在他们和同龄人玩耍时,在与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亲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在课堂或者其他的正式场合就不能大胆地讲述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怯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利用和创设各种说话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讲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1.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调动和激发他们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勇气和热情。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如果太看重教师或同学对自己发言的评价,甚至一边发言一边琢磨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会因为走神而出错,更容易因为担心而紧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安慰学生:“别紧张,你已经说得很好了,别的同学其实和你一样,甚至不如你。”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说话者和别人拉到平等地位,从而也就缓解了说话者因顾盼他人感受而导致过度紧张。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消除交往的隔膜,创设互动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2.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并且选择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应用风趣语言开导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有说的欲望。

3.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从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时就勇敢地举手,只要举了手,开始发言了,就自然想继续说下去。说得不对,说得不好,教师绝对不批评训斥,讽刺挖苦。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消除学生害怕紧张的心理,让学生有了说话的勇气和激情。

4.教师应教学中应利用课本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唱歌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断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培养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凭据,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凭借教材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精练,内容简短,故事性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利用教材来说话。

1.利用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补充或想象,并能充分地表达。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反驳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时,教师可让学生用“如果……那么……因为……”来解释晏子的言外之意。比如:“如果说我是最不中用的,那么你们国家就是下等的国家,因为我们国家的规矩就是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晏子的聪明,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培养口语能力。如教师把学生带到文本中,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假如你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什么?”教师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整合教材,给学生一个适宜的交流话题。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或生活中的现象等,找给学生适宜的交流话题,引导学生有主题、有顺序、有逻辑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4.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识字时组词,学词时造句,学句时扩句,学段时扩写等,阅读后复述,写作前说文等。另外,恰到好处地续编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口语训练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不一定非要郑重其事地进行,还可以融入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

1.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如参加国家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当校园广播员、电视小记者,去村社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如讲故事大会、辩论会、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即兴作文创作比赛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让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视节目。各种综艺娱乐节目和动画片是学生的最爱,这些节目语言是生活语文的艺术化,它提升或夸大了某些有价值、有意味的东西,注重情感或娱乐效果。如相声小品对于艺术地概括生活反映生活某些现象,以及语言的机智活泼,都是值得学习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百家讲坛》精彩的故事,人格化的叙述也是学生所衷爱的;《话说长江》《西风胡杨》等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生动的电视散文,它们本身就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有声文章。这些可以让学生模仿说话方式,积累说话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效开展各种活动,并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四

一、中职学校口语交际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数中职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状况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学目标对口语教学没有明确要求。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的呼声不断,却极少有人实施。教师对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并不在意,缺乏一定的计划和体系,甚至教材内容简略,缺少实践环节,没有教学情景,这使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无法得到必要的训练,口语教学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了解与人交流的基本原则,语言不得体,逻辑不严密,缺少表达技巧,没有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中职学校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方面目标和任务,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学会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用语简洁,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地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因此口语能力是中职生重要的语文能力。

三、加强中职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语言能力是一个慢功夫,若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现实,需要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努力。因此,针对中职学校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提出以下策略。

1.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与水平

教师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示范指导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将口语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教师应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且应该坚持学习,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除不断充实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哲学、美学、逻辑学等,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加强口语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口语训练的科学体系,有条理、有目标、有方法地训练学生口语能力。

2.提高学生的倾听、诵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首先要提高倾听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听课时会出现所答非所问或者理解有偏差等情况,从而产生交流上的困难。交流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过于急躁地去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或许会起到相反效果。因此,先训练学生倾听的能力,一般来说有听整体和听细节相结合的方法,听细节注重的是重要细节的信息。听细节作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之一,要求学生在听到的大量信息中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而听整体注重的是信息中的主要目的、观点等。此外,诵读技能可以锻炼学生标准地发音以及断句的准确,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速与音调等,更可以协调和加强他们的手势语和肢体语言。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培养语感和审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与人交际中,思维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表达能力,思维是否全面、深刻、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对语言的条理、逻辑以及丰富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

4.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被有效地发挥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还应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教师应尊重个体学生自身的特性,包括性格、兴趣、学习的能力等,在教授的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设定不同的任务。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设定较为简单的任务,要求他们完成简单的对话和基本的介绍;而对于层次稍高的学生,可以锻炼他们再创作与其他基本技巧;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有感情演讲或者辩论,注重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太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以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于学生的进步不论大小都应及时赞扬,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五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的主题被认为是“学会生存、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其中“学会说话” 是学会交际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忽略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怯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思想,评判他人的言论。根据全国第八次的课程改革,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而是认识上的升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接受和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在低年级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曾做过一次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口语交际数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因此他们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我们还发现,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有部分教师有着模糊的认识,他们中有人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是由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规定,有人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就是课本。我们认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材是教学内容外在的物质载体,教学内容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凭借,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口语交际知识以及对口语交际知识的活用。指导学生根据每一个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言语的意图,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逐步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使教师抛弃对教材的依赖,努力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口语交际的典型例子,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特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言语知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构建言语交际的训练序列。因此,新教材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表达能力与学好语文,学好其他学科乃至于干好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我校地处偏僻的乡村,方言对学习普通话有着重大影响。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制约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我们在充分利用苏教版教材这一课程资源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许多困惑,那么口语交际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特别是我们地处经济不发达,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该如何开展,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能找到这方面的调研报告。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它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认识和研究它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课题,希望在推行新课程、新教材时,为口语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道路。

二、课题的界定及支撑理论

(一)课题的界说: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口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或者思维的实践活动。”口语交际”指的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听说读写活动。说和写是表达,听和读是理解,表达和理解互为依存,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言语交际”是表达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语文的特殊矛盾性是思想内容交际的实际需要与运用并通过外部语言以实现交际的矛盾。那么,我们教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学的特殊的本质也就可以明确了,这就是口语的交际性。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要从言语交际的需要出发,为言语交际的需要服务,这正是语文的特殊矛盾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言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

(二)支撑理论:

1、新课程标准: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 备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指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力的能力和动力,并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研究现状

现状一: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思考;口语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偏离学生的实际,忽视交际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学生的交际的情景性、功利性根本无法捉摸,更谈不上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即使学生在交流也是缺失了真诚的听说训练而已,口语交际是形式上的运行,在形式的背后却隐藏着苍白无力的交际动机。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是实现口语交际的前提和保证。现状二: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思考:尽管口语交际体现了它的内涵,但教学中依然贴着听说训练的标签,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使出现了一些看似双向的交流,也是显得呆板、被动。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才使教学富有交互性。

现状三:口语交际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思考:缺乏全体参与,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追求,口语交际的内涵与目标仅仅体现在少部分学生的身上。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2、合作学习原则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要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3、差异性原则

承认学生发展存在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发展。让每个学生——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内容:

1、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渐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不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讲普通话,还能在校外用普通话交流。

2、探究制约学生口语交际的不利因素,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大胆发表意见。

预期目标: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试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想说、敢说的天性,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的活动,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增加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逐步达到会说、善说,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优发展,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言善辩的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和方法 条件:

1、基本条件具备。我们砖墙小学虽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拥有一支敬业爱岗、笃学博才、善教进取的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我们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人文因素。

2、领导重视。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给予了课题组极大的支持并作顾问。

方法:

个案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班级学生。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9月: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订方案。

2、实验阶段:2005年9月——2007年8月: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实验教师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进行实验的实质性操作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研究策略等。

3、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汇总实验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九、课题成果形成

1、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案例集

3、其他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顾问:水爱民 孙双保 组长:王建凤 副组长:袁电

成员:王根娣 周 萍 夏玉珍 胡鑫 李萍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六

张兴花

(西关小学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 742500)【摘要】: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口语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而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任道而重远。【关键词】:跨越式教学

口语训练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说到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度。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下面谈谈在跨越式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在拼音教学中训练口语。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习惯于用方言进行交际。因此,在学生刚入学学习拼音时,就要开始进行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在教学四声音节时,学习ti的四声:ti球,亮亮在操场上踢球。ti水,小红到河边提水。ti育,我喜欢上体育课。ti头,爸爸带我到理发店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基础好的同学还可以编成顺口溜,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便于理解字义。既掌握了“ti”的四声,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二、在导入新课中训练口语。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出示本课生字“聊”,先让学生口头组词,扩句,再借助“聊天”一词说: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天,学生听到聊天特别兴奋。然后问:日常生活中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你们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照顾你们?面对爸爸妈妈的照顾你又是怎样做的?这一连串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三、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

在以往教学生字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拼音,口头扩词,学生识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外。现在,在每一堂识字课上,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好一点的学生可以编字谜或者说一段话,差一点的学生可以组词造句,让每个学生加入口语训练。如在教学“婆”时,有的编顺口溜:“波”字加上“女”字底,外婆非常喜欢你。有的造句:我有一个好婆婆。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老师要耐心等待, 并给以指导.如在教学“拾”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字是什么结构,是如何组成的,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如何写,如何记,如何组词,如何造句,学生通过分析,知道“拾”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合”,合起来组成“拾”。组词:收拾,造句:妈妈在收拾房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四、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

跨越式教学中,每堂课都有十分钟阅读时间,学生读完后,教师随机提问让学生口语训练,或者学生说说读后感受和收获你,这样不但检测学生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的训练,如《家》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小诗,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学习了课文后,学生对家的概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我便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口头创编。我先问:蓝天、树林、泥土、小河,它们还是谁的家?这个问题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一个个抢着说:蓝天是太阳的家,蓝天是星星、月亮的家,树林是蘑菇的家,泥土是蚯蚓的家,小河是虾子、螃蟹的家等等。接着我又问:你们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家吗?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们口中吐露,着实令人欣喜。如:沙漠是骆驼的家,大山是老虎的家,大海是鲨鱼的家,文具盒是铅笔的家等。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7.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篇七

一、理顺两组关系,知其所以

1.口语表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有口语表达方面的要求。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数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科学:“表达探究结果, 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可见,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口”与“心”的关系

鬼谷子的《捭阖第一》中有这样一句话:“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此门户出入。”也就是“口乃心之门户”。在小学教育中“心”是师生的真爱之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唯有心厚、心实、心暖、心真,“口”这一门户才会传递出真爱之情、真爱之意。因此,我们关注 “口”,希望以口暖心、以口动心、以口塑心,让口语表达成为塑造真爱之心的突破口。关注“口”这一门户,实则是关注 “心”,关注心的温度、心的宽度、心的高度,让真爱之心成为口语表达的灵魂。

二、制定三项标准,有的放矢

我们制定了《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的总目标》和《学生口语表达培养阶段目标》,让教师有据可依。编制具体的《课堂口语表达评价表》,作为课堂口语表达评价的依据,让每个师生明白课堂上敢说、能说、会说的标准。

三、探索三大途径,全面培养

小学生80%的在校时间都在课堂里度过,教师80%的教育精力也都倾注在课堂上,课堂教学应该是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根据“课堂为主、课外补充”的原则,确定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三大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生活活动。

1.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全面培养。 人人都是指导者,课课都是训练时。

2.校本课程是必要补充,专业训练。 每天分享十分钟、每周一节口语表达训练课让学生受到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

3.生活活动是高效途径,重点训练。 口语社团活动让口语训练更加自主;读书活动打好口语训练基础,丰富积淀; 竞赛活动以赛促训;细节教育学习表达礼仪。

四、落实三度关注,重点培养

通过课堂跟踪观察和学生问卷调查发现,课堂上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好的原因:有52%的学生是不想说、不敢说;31%的学生是不能说、说不出来; 17%的学生是不会说、说的质量低。可见,让孩子“想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关注“心”,是口语表达培养的关键。

1.关注心的温度,学生才想说、敢说

“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是由学生“心的温度”决定的。课堂上, 很多学生不是不会说,而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想说,害怕说错而不敢说。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心的温度,为学生创设安全温暖的心理环境。

(1)心中有生。教师心里要始终有学生,上课多观察、下课多谈心、时时要交心。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师生关系。因此,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言为心声。“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充分表达出来,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温暖学生心灵。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真诚、“入耳、入心”。设问时做到准确、精炼;点拨时做到精当、明晰; 评价时做到激励、真切。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做到“三要三不”:一要尊重,不轻易打断;二要鼓励,不随意批评;三要指导,不简单放弃。

(3)相随心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对教师的善意很敏感,能感觉出来, 并以好心还好心。”课堂上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读谁的有进步了,谁表达更流畅了,谁敢起来发言了……心中有爱、心中有学生的教师脸上流露出来的就一定会是赏识、信任、鼓励。 学生从教师的脸上感受到了,自然就敢说了。

2.关注心的宽度,学生才能说、乐说

心的宽度,原是指心胸的开阔和度量的大小,能容人容事,也就是宽宏大量而不斤斤计较。在课堂上学生心的宽度主要体现为思维的宽度。在学生敢说、想说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创设一定的表达平台,拓宽学生的思维,关注到心的宽度,让学生能说、乐说。

(1)备课环节,想学生、备表达。在备课时,教师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思维的宽度自然会拓宽,就能做到“能说”。在备课时,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就能结合教学内容在设计中随时进行说话训练。在备课时,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就能准备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的发展现状,充分体现以下“三性”:

设问的开放性:设计有助于扩大学生思维广度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发现?” “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等这些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搭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平台。

训练的随时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口语表达培养的契机,让学生有话能说。例如,美术课堂就可以做到“ 口语表达培养八结合”: 看说结合———在观察中培养;玩说结合———在体验中培养;研说结合———在探究中培养;想说结合———在创新中培养;赏说结合———在赏析中培养;展说结合———在展示中培养;评说结合———在评议中培养。

指导的针对性:教师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常出现的问题, 准备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有话可说。“句式指导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表达时,学生总是喜欢说 “然后……然后……”是非常普遍的 “然后病”。教师就提醒学生用上“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或者 “首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有条理地表达。交流时,学生表达简单容易、不明了,是典型的“简单病”。提示学生用上 “因为……所以……”等句式,让表达更具体、更完整。汇报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说起,容易得“混乱病”。需要及时进行“句式指导”。如美术教学中介绍自己的作品环节,低年级学生,可用“我画的是……表现了……”高年级学生可用 “我的主题是……是通过……表现出来的”。这样,学生的表达逻辑性更强、内容更深刻了。点评时,学生表达容易简单片面,是常见的“主观片面病”。低年级学生就可用“我喜欢……的发言,因为……”“如果……就更好了”,高年级学生可用“我非常赞成……因为……” “可是我认为……”等。这样,学生的点评就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了。

(2)上课环节,听学生、促表达。这里的“听”是“倾听”。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行为。课堂上,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倾听表达,时刻感受心的温度,运用指导性、提升性、激励性、追问性的语言,拓宽思维,促进表达。教师做到“三少、三多”:

“少指令批评,多指导激励”。如, “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很了不起,注意‘如果’一词少用两次,你的发言就更精彩了。”“对比着来说,非常棒!”“会听才会想,倾听同学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说法。”等语言能体现出教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肯定激励。

“少原话重复,多总结提升”。如, “我听出来了你同情他们、怜悯他们。” “ 你们的这些情感浓缩成一个字就是———爱。”“是啊,有爱的人不会抱怨、 不会痛苦、不会后悔!”“你的知识迁移能力真强。”“有序地思考,不遗漏。”等语言体现出教师的高度引领,总结出精要内容。

“少简单判断,多追问原因”。如, “心情就怎么样?……为什么?”“出错的原因可能在哪,仅仅因为粗心吗?真正的问题可能在哪?”“你发现了水面有变化,能告诉我为什么吗?”等语言能体现出教学的层层递进,激发出深度思维。

这些语言都是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及时做出的反应,高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拓宽了心的宽度,让学生能说、乐说。

(3)反思环节,忆学生、悟表达。每次反思时,回顾学生表达,有进步的原因在哪,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问题反映出来了, 口语表达培养的经验也能总结出来。指导方法多了,有效拓宽学生思维,心也就更宽了,就能说、乐说了。

3.关注心的高度,学生才会说、善说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心的高度,情感目标定位太低。一个人的心高了、心中有大爱了,语言才能更打动人。华东师范大学金忠明教授说过: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终极的关怀。”就是要求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当前的精神生活、心灵感受,而且关心学生的终生发展、全面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三想”:想编者意图,想学习目的,想未来影响。从对学生终极关怀的角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得高一些、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位细致些、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准确些,学生的心就能更高些,口语表达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策略分析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1.以教师为出发点分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专业素质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比较陈旧,呈现的情景往往是教师在讲文章,学生在听文章,让学生自由组织整理和表达的机会很少,学生则会缺少一个适宜交际的平台。另外,在课前准备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授课文本和课标的认真解读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课时目标,不能把授课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那么,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思想缺乏素材,无法组织语言,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学习也会丧失兴趣。

2.以学生为切入点分析

首先,学生对阅读课堂教学缺乏兴趣,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难以体现;其次,学生往往对文字相对较多的阅读文本产生惧怕心理,从心底就不接受阅读学习这个过程,教师就难以开展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再次,许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存在羞怯心理。基于以上几点现状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困难重重,只有找出相应解决策略,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之一

口语交际能力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论述过,它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作为语文学科,它是所有学科知识的载体,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熟知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能够把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最终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恰当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用,这也是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而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与授课文本对话、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对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口语运用能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沟通,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三、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还课堂予学生。教师要善于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课堂氛围,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心理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充分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表达出来,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

2.课前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授课文本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准确解读授课文本的依据,只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一一归属于授课文本中。在课前备课中,教师对授课文本的挖掘才能更加彻底,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交流互动的授课形式,才能引领学生体验文本,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触动。当教师设计交流活动时,学生才能自主构建语言知识并进行相互的沟通。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一是对文本的深刻感知和领悟。

3.创设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运用,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当授课文本中有大量的插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把各幅插图内容相互连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当教学童话、寓言故事类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复习了课文中的内容。可见,不同的文本选择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是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前提条件。

4.精心选择交际材料,为教学提供进行语言規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

语言交际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和心理认知水平,包括课内和课外材料。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有差异,选择材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要具备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等原则,选择学生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学生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延伸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愉悦地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具有目标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2]黎侯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是家教(下半月):2012(3).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九

结题报告

2017年9月,我申请了“乡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个研究课题,至今已历经一年的课题研究。经过自己浅显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收获,但还有很多工作应在今后不断深入地去做。现将课题实验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背景。

随着我们乡村城市在近几年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就等于拓宽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事业上也就多了几分成功的希望。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对口语交际提出了要求。在这外部环境和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下,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指出了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纵观学生的课堂表现,许多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言,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在被点名后,往往也是显得局促不安,表意不明,更不要说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了。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削弱、萎缩,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充分地体现了。因此,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差别,没有差生”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就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积极、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在思维上,机敏灵活、及时变通,语言表达准确。

三、研究对象。

以本人教学中任教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联系以前的教学情况,并与本校及相关资料的情况作对比参照,来说明强化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之下,所起的作用。

四、研究过程。本次实验研究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拟订实验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开展实验研究,探索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按照实验计划,扎扎实实进行实验;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整理各种资料,拿出结题小结。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以课堂教学为杠杆,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主体,争取多方面的培养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引发兴趣,激发热情。“燃起学生的渴望和学习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注意口头表达训练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喜欢说。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他的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应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训练办法,来开启学生之口,如开展“一分钟讲话”活动,让学生讲自已知道的消息、新鲜事儿、电视中看到的镜头,等等,学生便非常喜欢说了,也喜欢听了。

(二)丰富知识,扩充见闻。“话”不仅是“开心的钥匙”,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还是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外化反映。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启其心志,在具体的直面对话中巧妙对答,应对自如。平时注意以下方面:

1、增加课外阅读量。要求每个学生认真读好课外读物,并进行了背诵古诗的活动。

2、搜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整理谚语、歇后语,并摘抄在《书海拾贝》上,交流学习。

3、开展说笑话,讲故事的活动。向班主任老师建议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三)学习方法,训练技巧。有了兴趣,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技巧。如:让学生区别比较感悟同样一句话,语气、表情不同,效果差异就大的情况。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认真听,听明白;有话说,会说话。听别人说话要集中精力,态度谦恭诚恳,双目正视对方,不随意打岔,体态自然大方,不做不礼貌的动作。

我还让学生克服语无伦次,无头无尾,随意说,重复的语病,能说顺,说细,说准,做到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这样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说完整话,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勤于实践,提高能力。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用普通话交流,上好每个单元里的口语交际课,课堂上师生兴趣盎然。语文课堂中,每一课都有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设计。如:合作探究方法的应用;争当小老师、小记者、小导游、小法官;分角色表演读等。

五、研究成果。

1、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特别是一些不重视发言的学生提高了认识,也想来练习表达了。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孩子们爱说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对写作有了促进,激励了学生作文兴趣。

这个实验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个实验课题将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

2018年7月3日

《乡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湾里小学

党增良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十

一、课题的提出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和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学习知识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接受式学习或是理解性的接受式学习,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21世纪的教育则更强调知识学习的自主、探索与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有报道说,现在大学毕业生80%专业不对口,许多大学毕业生正在领教在工作中重新学习的滋味。这种状况在发展变化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难以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技巧。确实,学会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

(二)语文教学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不可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思进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自主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据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自主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阅读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主控着阅读教学的阵地,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热情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三)学校教科研发展的需要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一流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大力支持学校教科研工作,为本课题的成功成为可能。课

题组长及课题组成员是由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组成,富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课题组长一直进行着自主性阅读的研究,在课题方案确立以前,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启动、运作、深入、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课题组成员理论积淀丰厚,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基础。2006年9月,我们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融入了新课改的教学行列。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主性阅读源起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启蒙运动倡导者卢梭提出,他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随后,美国的杜威和布鲁纳,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性学习”。20世纪末,世界各国进一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把“研究性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发表了《关于展望对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要求克服各种不良的教育倾向,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1998年12月和1999年4月,日本分别发布了准备于2002年实施的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标准,其中,综合学习时间的新设成了本次课程改革中令人瞩目的焦点。世界各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

把“自主性学习”引入语文学科教学,已有不少探索和实践,虽然只是开始,但有些论述还是有代表性的。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同志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究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世界各国在开展综合学习的同时,也开始了将自主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之中,语文学科的有效阅读、创造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也相继展开。

三、课题中的有关概念的界定

1、“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涵义界定

在“自主性阅读教学”这个概念中,逻辑重点是何谓“自主”?“自主”,即自己主动探究。所谓 “自主性阅读教学”,广义上说,是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

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从自主的角度来看课内及课外的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对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阅读,挖掘文章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狭义是指以一篇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凭借语言文字来实现自我探研和自我感悟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精心设计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不告诉学生探究的方法和结论,让学生自行地去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究,直到找到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为止。

2、研究的范围及对象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课题涉及的范围仅限于小学语文课内及课外的阅读教学。具体有“自主性阅读教学”指引下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的调控与点拨,教师的活动,阅读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整个研究流程,并且由此而产生的教学创新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采用非等价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的方法,在不改变现行教学班建制的情况下,通过前测验提供对选择偏向的控制,从而提高因变量分析的可靠性。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所表述的个案研究,主要指研究学生个体和班级、年级这些作为整体的个体的研究。可以研究自主性阅读的某一方面,也可以研究自主性阅读的全部过程。要及时认真地做好个案记录,保证资料和程序的完整性、连续性;及时深入地分析整理个案,证明观点,描述发展趋势。

3、信息积累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面的限制情况来看,本课题的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图书馆和网络上去找寻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广泛收集信息,扩大阅读面。

五、课题研究模式的构建理念

目前,不少学校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程中习惯于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模试,不注意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创新教学理念,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重新探究,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互相结合,理念知识、智力、能力、习惯、情感并重,学校、家庭相联,开放、自主、快乐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的必然。

在实践探究中,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实际,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把学生的自主性阅

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和各个活动之中,努力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教育层次,训练目标和培养技巧。

在多次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建构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模式——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设想。建构的理念是:

1、学生为本。“学生为本”虽说是大家已有所知晓的新的理念,但要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非易事。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提供学生最佳的阅读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作为主体充分活动,他们才能主动探究、充分发展。

2、创设趣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热情和欲望,创设阅读动机,营造最佳的阅读氛围,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阅读的活动之中。一句话,教师要让兴趣成为学生的探究动力。

3、实践体验。阅读分析本来就是一种比较枯燥而又抽象的思维活动,如果光是把学生的阅读面局限于课堂分析,有可能会使学生厌烦。只有学生的手、脑、眼、口、耳都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阅读教学并不是仅指课堂上的阅读课文分析,还包括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编写阅读小报、编写阅读书籍、出阅读黑板报、开展阅读竞赛、学写阅读日记等等,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

4、合作研讨。学习是不是愉快跟学生在学习中有否体验成功的乐趣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学习的喜悦是来自于与同伴的合作。成功的合作是学生乐学的源泉。教师应充分发掘自主阅读过程中小组合作活动,比如出黑板报、设计阅读方面的网页、网站,编阅读小报等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就感是非常难忘的。

5、全面发展。课题研究应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品德、心理等全方面的教育,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自主性阅读教学使学生更明理、更懂事。

上一篇:银行会计制度培训下一篇:综合办年终总结范本